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U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市公所兒童劇團表演

2007年06月16日
公開
21

◎ 地點:彰化市公所介壽生活藝文館 ◎ 演出時間:早上9點半至10點半 ◎ 劇團:九歌兒童劇團 ◎ 劇名:乖乖三頭龍 你看過三頭龍嗎? 你知道阿公的衣櫥裡將會說出什麼精采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九歌兒童劇團演出的兒童劇「乖乖三頭龍」 聽是九歌兒童劇團的小泰哥哥說這是特別邀請奧地利名導演MOKI兒童劇團藝術總監Stefan Kulhanek來台指導的戲呢! 「乖乖三頭龍」這齣戲結合了傳統「鐵枝懸絲偶」與現代「生活物品」,並將「偶」的觀念與重新運用還原到日常生活中,戲中到處充滿了從日常週遭的物品取材的例子,例如一塊『布』就可以變成一匹『馬』,『白枕頭』裝扮一下就成了可愛的『雪人』…,朋友們一起講阿公的故事讓人有口耳相傳的親切感,演員邊說邊演的方式更在舞台上產生一種『扮家家酒』般的自然趣味,每一種偶看似簡單卻又精緻,為觀眾創造許多想像空間,並能激發大小朋友們運用周遭日常用品做創意變化的興趣,提供親子同樂扮家家酒的樂趣。九歌希望透過這樣的戲劇表現方式,讓觀眾更親近藝術,讓戲劇充滿生活,生活進入戲劇。 「乖乖三頭龍」故事敘述亞歷山大王子長大了,決定告別父母,獨自出外尋找夢中的茱麗葉公主。途中,王子遇見了三頭龍--小乖乖,小乖乖是一隻吃素又善良的恐龍,王子便放棄了原本要殺它的念頭。之後王子與小乖乖結伴同行去尋找公主。有一天,王子在睡夢中糊里糊塗的被小矮人強盜給綁架了,幸好小乖乖出現並以機智打敗了小矮人強盜;沒想到,貪心邪惡的巫婆偷了王子的錢,還把亞歷山大王子也變成一隻三頭龍了。變成恐龍的王子能不能再變回來?面對巫婆的窮追不捨,小乖乖和王子又該怎麼辦?他們最後又要如何找到茱麗葉公主呢?讓我們一起發現驚奇的結局! 「乖乖三頭龍」演出相關資訊 ◎演出形式:人偶、鐵枝懸絲偶、真人演員聯合演出 ◎演出長度:60分鐘 ◎適合年齡:5∼12歲 ◎故事大綱:一群好朋友回憶、扮演著阿公所說過的古老故事,並從衣櫃中取出一些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當做道具來扮演。 故事中的三頭龍--“小乖乖”既不噴火,也不吃公主,反倒是隻愛吃西瓜的素食恐龍。不怎麼英勇卻又一心想找尋公主的亞力山大王子,在睡夢中居然被一群又矮又笨的強盜給綁住,幸好三頭龍救了他,兩人從此成為好朋友,三頭龍還利用牠的特異功能,幫王子找回被巫婆偷走的錢;但是也因此惹火了巫婆,生氣的巫婆利用魔法櫃將王子也變成了恐龍。為了躲避巫婆的追趕,王子和三頭龍一路飛越過許多國家,最後三頭龍以巫婆的魔法書和魔法櫃,將王子又變了回來。善良的王子原諒了巫婆,想把她關進魔法櫃變成好人,沒想到從魔法櫃出來的竟然是美麗的茱麗葉公主…… ◎節目特色: 1.人偶、鐵枝懸絲偶、及真人同台演出 2.音樂性強、活潑生動、富節奏性 3.演員一人分飾多角,邊說邊演,肢體及聲音表現豐富 4.操偶者不再做「黑衣人」,而是在舞台上將操偶者與偶之間的互動直接呈現給觀眾,具有劇場教育的意義。 5.佈景、道具、戲偶及服裝皆具巧思,簡單中更見精緻及創意 6.運用日常生活物品入戲,如:桌巾變成馬、枕頭變小雪人……「扮家家酒」般的趣味性,讓父母與小孩看完戲後會想趕快回家一起「扮家家酒」同樂。 7.巔覆傳統「王子屠龍記」的童話模式,讓孩子學習更寬廣的多面向思考 *我兩個小傢伙看的很入呢!真好!現在市公所每個月都有一場免費的兒童劇可看,我們上次比較早來還摸彩摸中了禮物呢!今天9:20到就沒有摸彩券了,大家還真踴躍參加呢!下次要早點來才是!

『認識你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兒童戲劇』

2007年06月16日
公開
21

『認識你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兒童戲劇』 文:九歌兒童劇團團長 朱曙明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而你我都是身歷其境的演員。 在日常生活中,戲劇早已不經意地在你我的周遭悄悄地發生,它不一定顯現在特定的舞臺上,也不一定在特定的時間裡發生,而是以「生活潤滑劑」的角色,隨時隨機地流轉於人與人、人與事、虛幻與現實、幽默與刻板之間。 戲劇更可以算是小朋友最喜歡且百玩不厭的遊戲之一,打從我們小時候玩辦家家酒開始,就無師自通地懂得如何延續這堪稱人類最古老的娛樂了;戲劇更是最能夠統整其他類型藝術,也是最容易被兒童所接受的一種教育方式,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比父母親或老師用口頭說教或嚴懲體罰還要來得事半功倍。 近年來,「兒童戲劇」在專業劇團的努力推動下,開始在台灣成長茁壯,也漸受教育當局及家長的肯定,目前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教育中的『藝術與人文』領域,將來勢必成為兒童教育上的重要工具。然而,究竟什麼是「兒童戲劇」?什麼是「兒童戲劇活動」?「兒童戲劇」和「兒童戲劇活動」又有些什麼功能呢?相信還沒有太多人認真地去思考過這些問題吧,現在就讓我們經由本文重新來瞭解這位「看似親切卻陌生,原是青梅竹馬好伙伴」的「兒童戲劇」。 釐清『兒童劇』與『兒童戲劇活動』 目前在國內我們所稱的「兒童戲劇」應是指廣義的「涉及戲劇行為的兒童活動」,其中包含了:由成人演出的『兒童劇』,以及由兒童親身參與的『兒童戲劇活動』等兩部份。 『兒童劇』:是由成人來演出,以兒童為對象,且演出內容及表現形式均適合兒童觀賞的戲劇表演;兒童是藉由觀賞他人為其演出,進而在人格與娛樂上有所成長及收穫。 『兒童戲劇活動』:是由成人引導讓兒童親身參與過程的戲劇行為遊戲。請注意它是一種兒童參與的『遊戲』,重點在於參與的過程,而非以表演呈現為其終極目的。『兒童戲劇活動』的主要精神就在於遊戲的過程中如何玩的投入、玩的愉快;兒童透過自身肢體及思考(身與心)的參與,從過程中得到收穫與滿足。 換句話說,在「兒童劇」的演出中,最重要的受惠者是觀眾(小朋友),著重的是最後的成果;而「兒童戲劇活動」的目標受惠者則是過程參與者(還是小朋友),著重的是遊戲及活動的過程。 為什麼要去看兒童劇? 完美的兒童戲劇必須是雙向的溝通 兒童劇場是一種立即呈現的表演藝術,它的完美除了要有創作者的創意和專業技術外,還必須加入台上台下(劇中角色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孩子在看戲的過程中要可以直接感受到演員的氣息與動靜, 觸摸到劇中的角色,甚至能對整個劇情的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力,讓原本是看戲的第三者在不知不覺中也已經成了戲裡的一部份。兒童劇場之所以要加入觀眾的互動,是因為兒童在看戲時原本就很容易相信與投入,如果不把這麼優秀的觀眾也一併考慮進來的話,那不僅是暴殄天物,更是對孩子們的視而不見。 如此強烈而融入式的現場即時雙向互動,就是兒童劇場與電視、電影、電腦等影音多媒體事先錄好,單向播放的表現方式最大的不同。 一般人總認為:「兒童劇是演給小孩子看的戲,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嘛,何必太認真。」很容易被解讀為幼稚、簡單甚至是隨便的產物。但事實上,在製作一齣兒童劇的過程中所花費的心力,並不比製作給成人看的戲來得輕鬆,兒童劇的創作者甚至劇場中的技術工作者,都必須兼具對兒童心理、兒童教育及表演藝術等多方面的了解及專長,將原始構想經過粹練篩檢,再轉化成兒童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種「兒童能夠接受的方式」絕對不是無知化、幼稚化或故做可愛狀地將大人扮成小孩來演戲。 當你帶著孩子進入兒童劇場,您會感受到孩子們無拘無束的快感以及毫不吝嗇的反應:看到興奮處會跟著和聲拍手,感動處熱淚盈眶(甚至嚎啕大哭),緊張處又恨不得衝上台去,幫助劇中的弱小,進而從戲的情節與觀戲的過程中去發現、學習與成長。這種與孩子共有的心靈歷程,就是親子間最好的話題與 溝通管道。 兒童劇的功能 綜合以上所談的,我們可以將兒童劇的功能歸類為兩點: 【娛樂的】: 在兒童劇場裡,孩子的笑聲俯拾皆是,創作者藉著劇情與技術,引領孩子們的情感自然流露,情緒得到發洩,想像力也得以發揮。這些愉快的經驗,對培養兒童健康而活潑的人格是相當重要的。當然囉,在兒童劇場裡大人也應該(起碼也要做到暫時)卸下所有的面具,跟著孩子們一同盡情享受童真。 【教育的】: 除了娛樂性的功能外,具備教育性的功能與價值在兒童劇場的傳達上亦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常被忽略或扭曲。一齣好的兒童劇並不是要去討觀眾的掌聲或笑鬧,也不是要以人多或製作大堆頭的華麗布景取勝;雖然兒童劇的主要對象是兒童,但也一樣可以是呈現真、善、美、愛的精彩精緻演出,更可以結合社會現實現象引領孩子們作積極性的思考與討論。當戲落幕時,留給觀眾的除了是愉快的經驗外,也應該具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就是一種能夠「省視自身並關懷周遭」的人格啟示。 其實瞭解了兒童劇的功能,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要帶去孩子去接觸兒童劇的原因。而要製作或選擇一齣好的兒童劇,也必須在以上兩種功能上下功夫,因為如果只重娛樂性而一味地討好觀眾,便容易流於俗套的嬉鬧劇演出而失去了深度與內涵;若只偏重教育功能的話,又會變得說教味太濃,那戲就會因缺乏張力與趣味而顯得很難看。至於要如何在這兩大功能中取得平衡點,選擇或製作一齣「寓教於樂」的好戲給孩子看,可就是大人們的責任囉! 兒童戲劇活動的功能 為了避免與成人所做的兒童戲劇混淆,也為了不以成年人的方式來要求訓練小朋友,我們刻意地將兒童所親身參與的戲劇行為稱之為『兒童戲劇活動』,期盼家長或老師能有一個更正確的態度及方向,來帶領孩子們從事戲劇工作,不會為了最終的成果與虛榮,而忽略了戲劇的遊戲本質以及兒童戲劇活動可以發揮功能性。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兒童戲劇活動會為孩子們帶來哪些幫助。 【情緒的疏通及自我的展現】: 我們時常聽到大人們在教訓小孩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耳無口」要「中規中矩」等等。這顯示了兒童的情緒目前仍為大多數成人所漠視,他們幾乎沒有生氣或不高興的權利,也少有高興時得以手舞足蹈的自由,做任何事總得在大人嚴厲眼神的監視下進行,致使原本應該活潑天真、充滿想像力與行 動力的兒童,被迫強顏歡笑迎合成人或正襟危坐故作乖巧。 然而,若透過創造性肢體活動或故事扮演等戲劇活動的進行,兒童便可以舒展平常積存已久的內外在壓力,並可以在活動中實現平常所被禁止的童趣行為或天馬行空的夢想,進而由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逐漸肯定自我,撇開恐懼與畏縮的藩籬。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啟發】: 在戲劇活動中,孩子可由觀察、模仿、聯想、再創造而進入異想天開的虛擬情境,平日被現實及規範層層限制下的想像空間,得以獲得充份的發揮。兒童由此被激發出源源不斷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以擺脫加諸在其身上越大越明顯的單一思考模式及一成不變的成規依循。 【群體生活與默契的培養】: 戲劇活動本身既具有群體性,活動必須由每個參與的孩子共同完成。在每段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必須學著與人協調、相互尊重,並且適時的表達自己,具備合作精神,才能使活動圓滿完成。也就是說,常參與這類活動將使他感受到自我與群體之間的互動,並培養出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溝通適應的能力。 然而,在帶領孩子進行兒童戲劇活動之前,身為指導者的成人,也必須先「開放」自己,盡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活動,拋開平時拘束的自己及面具,真心誠意地陪孩子們「抓狂」一下;因為唯有在這樣毫不做作,且無壓力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將身心靈溶入遊戲活動中,「去看」孩子們在做什麼、「去聽」 孩子們在說什麼、「去感受」孩子們需要什麼,與孩子們合而為一,避免落入成人版的「訓獸」模式,如此兒童戲劇活動的功能才能得到完整而完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