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vian - L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骨質疏鬆症的真正原因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53

骨質疏鬆對目前社會所造成的壓力 停經後的婦女因骨骼礦物質流失而導致長期對對痛是很普遍的,同時他們經常容易骨折他們通常都會變矮,對越來越駝,因為被削弱了的骨椎就是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這不單單是身體形態不好看而已,內部的器官因為增加的壓力也會無法正常發揮他們的功能。 在美國有整整百分之25的60五歲以上的婦女有所為骨骼礦物質流失的現象,美國人還為此特別取得一個名稱叫做骨質疏鬆症。一般來說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一定已經失去了百分之50到75的骨質。所以在美國每四個60五歲的婦女中就有一個已經失去了百分之50的骨質密度。在今天的美國死於骨質疏鬆症的人比死於乳癌及子宮頸癌的人加起來還多。 是一種緩慢的致病過程及所顯現的病兆 但鈣質的流失是一種緩慢漸進的過程,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很明顯的顯現出來,其實在骨質疏鬆的過程中身體發出了很多訊號來警告我們身體裏面的鈣質開始流失了,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牙齒脫落蛀牙、或指甲長的不平整,但是我們一般人都不會加以注意。 當骨質逐漸消失的最終結果,我們的骨頭即使在輕微的刺激下,都可能折斷,即使是輕輕的一捏都可能使肋骨折裂。 為何鈣會從骨頭裡流失 我們血液裏所含的鈣絕對是比骨骼裏所含的鈣要來得重要,我們的身體需要鈣在血液來作一些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運作(生化反應)。例如控制肌肉收縮包括心臟,血的凝結,傳送神經衝擊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工作,當身體為了某些原因需要補充血液裏的鈣時,他就把骨骼當作是儲存鈣的銀行,便會將鈣從骨骼裏面抽取出來。 缺乏鈣的真正原因 由新世紀飲食的186頁的圖表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五個不同研究小組所做的實驗,高、低蛋白飲食對鈣平衡的影響。在這個圖表之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補充鈣質之外,低蛋白飲食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即是說如果你攝取的是高蛋白飲食,不論你怎麼補充鈣質,骨骼吸收鈣的能量是負成長的;不論我們攝取多少的鈣質,若食物裏所含的蛋白質越高,流失的鈣質也越多。 其原因就是蛋白質是一種酸性物質,當體內攝取過多蛋白質時,身體為了維持血液的酸鹼度,身體的智慧系統會將骨骼裏的鈣(身體最大量的鹼性物質)抽取出來而平衡所謂的酸性物質。 什麼是所謂的酸性食物(高蛋白食物) 所以我們必須來探討什麼是所謂的酸性物質;或是所謂的高蛋白食物。 在新世紀飲食的199頁有一個圖表,標題是特定食物形成酸鹼的能力,我忙可以看得到形成酸性的食物有燒烤雞、烤牛排、水煮瘦火腿、水煮蛋、和乳酪等。形成鹼性物質的食物有新鮮生碗豆、蘋果、番茄、紅蘿蔔、馬鈴薯、杏仁、葡萄乾及水煮菠菜等。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分別出,植物性的食物是主要鹼性食物來源,而動物性食物卻是造成身體酸性化的元兇。 這裡有一篇節錄自防癌之道52則的文章可以作一很詳盡的解說。 了解奶製品(節錄自防癌之道52則第24則-了解奶製品) 關於蛋白質 人們曾經認為奶製品對於人類健康是不可少的,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鈣質。蛋白質的重要性雖然有其科學的根據,但由於對奶製品商和肉品商作為廣告的基本手段,這一原本很合理的營養學觀點已被濫用和歪曲了。而我們現在明白了:含量過高的動物蛋白會對人體沒有什麼好處。高蛋白食物會阻止腎臟對鈣質的再吸收,並導致該從尿中流失。此外,高動物蛋白的食物是某些癌症的發病原因。因此,過量食用此類蛋白質實在使不智之舉。 奶製品是完美的食物嗎? 奶製品也含有很多脂肪和膽固醇。他們增加了許多類型癌症以及心臟病的發病危險。除此之外,奶製品還可能是兒童和成年人的過敏症的最重要原因,人們對此尚未給予充分的注意。 最近,挪威有一研究表明,好多個國家的奶製品大量消耗與當地年輕人的糖尿病有密切的聯繫。此外,美國科學會現在也已經建議:九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得餵食全奶,因為它會引起嬰兒貧血症。 註:依防癌長鏈的經驗,很多媽媽來聽演講之後,將小孩的乳製品斷掉,小孩的過敏性鼻炎或皮膚炎都有相當好的改善。 關於鈣質 補充鈣質的說法,長期以來成為奶製品為不可或缺的食物的主要理由。大家都擔心鈣缺乏將導致骨質疏鬆、骨骼容易折裂以及隨著老年化而彎腰駝背等。食物中缺乏鈣質,確實會產生骨質疏鬆症的毛病。但是,重要的是在於認清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有許許多多,諸如:缺乏運動、蛋白質攝取過量,荷爾蒙不協調,缺乏維生素D,抽煙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的問題。 結論 過量蛋白質是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成因,一天所應攝取的蛋白質量,應以自己的體重乘以0.6則是自己身體所能消耗的最大蛋白質量。過多則經由淋巴系統排除,形成所謂的黏液。比如說一個女生50公斤,則應攝取的最大量則為 50X0.6=30公克。 實驗一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或您的小孩有所謂的過敏症,不妨作個實驗看看,將牛奶、乳酪等乳製品斷掉一、兩個禮拜看看,看是否有改善。 實驗二 已有骨質疏症的朋友不妨將肉、蛋、乳製品停時一段時間,再去給醫生檢查,看自己的骨質是否含有較多的鈣質。可以自己去打破骨質疏鬆症無法治癒的迷思。 防癌長鏈 http://www.drhealth.idv.tw http://bb4.babyhome.com.tw/UPLOAD3/56419/56414.5135034.wma

糖尿病需要葯物控制嗎?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64

(節錄自新世紀飲食) 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可經由不同食物痊癒 在美國有數以百萬計的的人患有這種疾病,但他們並不知道可以選擇不同的食物來減輕他們的痛苦。 糖尿病造成眼盲 糖尿病已成為美國的八大死亡病症的原因之一是,糖尿病患者非常經不起動脈硬化的打擊。容易有心臟病及中風的景象,因的糖尿病患者的說明比一般人要短得多。但並不僅僅壽命縮短而已,動脈硬化對心臟循環系統造成的損害,使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極大的影響。眼睛動脈的退化已嚴重傷害百分之80的患者眼睛,而且糖尿病是美國新眼盲病例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可能要洗腎 腎臟的血液供給亦經常受到影響,結果使糖尿病患者有嚴重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 很多患者生命中的最後幾年,都是洗腎伴著的度過的。對一般人來說腳趾發炎是一件小事的,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卻很容易地變成壞沮,很多甚至需要切除腳和腿來挽救生命。 糖尿病造成性無能 同時因為動脈硬化減低流到生殖器的血液,使得男性糖尿病患者性無能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很多。 雖然動脈硬化對糖尿病患者造成很大的傷害,可是多數患者並不知道何種飲食會促成動脈硬化,亦即何種飲食會降低動脈硬化。結果呢,在糖尿病開始的17年間,多數患者都承受著重大的健康災難之苦,如心臟病、腎臟病、中風或瞎眼。 這些是可以不必發生的!(鐵的實證) 不同的飲食習慣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讓人感到這是一個悲劇原因是,這些是可以不必發生的! 應得,新醫師在萊斯特里報導了一個很了不起的研究的,有80個糖尿病患者被限制食用油脂很低的飲食,20公克到30公克一天,而且完全不吃糖,六個星期之後,百分之之60以上的病人不再需要注射胰島素,幾個星期之後,這個數字提升到百分之70,而這些還繼續接受胰島素治療的80個案子,都被監督了六個星期到5年不等的時間,發現改變飲食效果是肯定的。 ??患者的胰島素失去作用 低油脂飲食對糖尿病那麼有幫助是有理由的。胰臟的操作是根據一種自動調溫計,就像暖爐是被一個在室內溫度變化時會自動開關的溫度計所控制,胰臟為保持血醣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為根據血夜裏糖分的高低來分泌胰島素。很多病人要自己注射胰島素,可是這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因為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夠。 事實上,很多患者所分泌的胰島素的一般人還多,可是他們還是需要注射,原因是他們所分泌的胰島素沒有作用,因此除非用醫藥來控制,否則他們血糖會衝的很高而到完全失去控制的地步。 後來發現患者自己的胰島素無法作用的共同因素是,他們血液裏的脂肪太高。因此,減低飲食中的油脂,尤其是飽和性油脂,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血液中的脂肪密集度降低了,因而使得患者自己的胰島素能發生作用。 再一次的實證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報導了一對20個糖尿病患者所做的研究。這是名病人都需要作注射胰島素,他們也給這些人高纖維、低油脂的飲食,僅僅16天之後,百分之45的患者以可以停止胰島素的注射。 其他的研究報告結果也是雷同。大致說來,百分之75需要胰島素注射的病人,以及百分之90需要服用藥丸治療的病人,都可以在使用低油脂、高纖維飲食數星期後,即不需要這些醫療。糖尿病患者若能不再服用或注射藥物,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與胰臟比起來,以藥品控制血糖是很不理想的。 實驗 若讀者本身或週遭有親戚、朋友不妨讀讀新世紀飲食一書中有關糖尿病的資料。去調配一份低油脂高纖維、且適合自己菜單。把自己飲食中的油脂總含量降低至每天20公克以下、並提高蔬菜水果,來體會一下不同飲食帶給您不同的生活方式。 防癌長鏈 http://www.drhealth.idv.tw 本日記框來自Emma's mami @ Jan., 2006 http://idesuki3.com.ne.kr/kern/ke-arber.wma

矛盾的蛋白質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54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 卻也足以摧毀你的健康 一旦缺乏蛋白質,人體就會癱瘓成一堆骨頭、化學物質和礦物質,沉浮在四十二夸脫(約三十九.七公升)液體中。人體固體部分,蛋白質便佔了四分之三。酵素和荷爾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運送氧分、肌肉收縮等過程更不可缺少蛋白質。此外,蛋白質能夠刺激酵素運作,並形成細胞膜,不僅擔任細胞內外重要任務,也協助物質進出細胞膜。人體大部分功能皆有賴蛋白質幫忙呢。 蛋白質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卻也足以摧毀健康。適量蛋白質能夠讓細胞運作順利,但是,毫無節制攝取蛋白質,卻足以將維繫生命流液pH值推向破壞細胞,造成疾病的後果。 過量蛋白質是水腫的原因 過量蛋白質不但是毒素的來源,更破壞細胞的滲透平衡(osmotic balance)。滲透平衡指的是細胞膜內外液體壓力保持平衡。當平衡受到干擾,水分便進入細胞,除了試圖恢復平衡,也會將細胞內過量蛋白質加以稀釋。稀釋(dilution)是應付細胞內過剩物質的生理反應。添加水分固然能恢復滲透平衡,卻也導致水腫(edema)。 事實上,形成細胞組織的生理蛋白質和漢堡所含動物性蛋白質並不相同。生理蛋白質是自然且必要的,漢堡所含蛋白質卻屬於外來物質。膳食蛋白質雖能補充你的資源,過度攝取反而危害健康。 膳食蛋白質進入人體,必須經過分解。蛋白質在胃腸局部被分解為Proteoses、pepetones、polypeptides。大部分蛋白質分解在小腸進行,胰臟酵素進一步將蛋白質消化成polypeptides、氨基酸(amino acids)。儘管蛋白質能夠產生能量,但為了消化蛋白質,身體卻必須耗費更多能量,還得處理蛋白質所遺留的酸性灰燼。換句話說,蛋白質是一種負能量源,所製造能量比消耗的更少。市面上很多減肥飲食計劃具有高蛋白質的特性,或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膳食蛋白質從身體索取的養分比所能提供的還多。此外,膳食蛋白質還遺留酸性灰燼。由此看來,過量攝取蛋白質,反而得不償失。 蛋白質屬於負能量食物 為了代謝蛋白質並處理酸性灰燼,身體必須消耗大量能量及時間。處理碳水化合物時,人體新陳代謝率平均增加4%。但是,食用大量蛋白質一小時之內,新陳代謝率則增加30%。更糟的是,這種狀況可能持續三至十二小時之久。新陳代謝率越迅速,能量的製造也越快速,這是為什麼習慣食用大量蛋白質的人一旦停止攝取肉類等就感到無精打采、提不起勁的原因。從大量蛋白質獲取能量有別於糖果的能量,最大差別在於蛋白質需要較長的消化時間。換言之,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刺激能量產生:那些終日緊張兮兮、坐立不安、抓著遙控器不停切換頻道的人正顯示過量蛋白質的症狀。他們自以為精力充沛,其實,只不過受了刺激罷了。 蛋白質是僅次於藥物的刺激品 各種刺激品中,蛋白質僅次於藥物。和蛋白質相比較,咖啡、茶、可樂只能算是小兒科。含咖啡因飲料遠不及一客牛排威力大。前者只持續一小時,後者則讓你興奮數小時之久。 一旦了解蛋白質持續刺激的效果,相信你不會天真地以為享受一頓高蛋白晚餐之後,仍能安枕無憂吧?如果你的身體正努力處理晚上七點吃的起士漢堡和奶昔,怎麼可能清晨兩點完全休息?如果你因為無法入眠又在半夜吃餅乾和花生醬,那麼,隔天起床仍然疲憊不堪,也就不足為奇了。你以為自己處在休息中,實際上你的身體卻不眠不休地徹夜趕工。 每天睡眠時,正是身體重建的時候。如果身體必須不停處理大量蛋白質,就永遠無法進行修補,最終將導致慢性疾病。 即使你累了,蛋白質仍然能使你精神充沛 蛋白質是由碳、氧、氫(碳水化合物三大元素)、氨基酸、氮等所組成。每一個氨基酸都含有氮。過去,膳食蛋白質的需求量根據氮比較訂定(nitrogen balance),就是將每日氮攝取量和尿液糞便中的氮含量作比較。經由這個方式,十九世紀末所訂定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從一一八公克降低為一九八O年四十六至五十六公克。另外,羅伯特.布朗博士(Dr.Robert Brown)指出,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應降低至二十五至三十五公克。至於我的看法,蛋白質建議量應該再降低。 動物性蛋白質含有氮。氮並不是「壞蛋」。我們需要氮,只是份量不多。人體能夠將適量蛋白質所含的氮以尿素的方式排除。尿素(中性鹽類)在肝臟形成並由尿液排除。當你食用蛋白質越多,尿液中的尿素也越多。 蛋白質過量會使尿素製造系統負荷過重,此時只好動員儲備系統。腎臟及大部分細胞會製造氮的廢棄物-氨(強鹼)。氨和酸性灰燼食物的氫離子結合,取代鈉成為中和因子,但畢竟是儲備系統,身體並無法長期仰賴它。 尿有氨位表示你的健康正面臨危機 利用氨處理過剩蛋白質的儲備系統充分顯示人體的構造極其精密:氮是過量蛋白質所產生的廢料,卻以氨的形式排除,且用來中和過量蛋白質的酸性。這真是天衣無縫的緊急系統:使你的尿液pH值高達7.5或8.0,呈現弱鹼。雖然尿液的鹼性與氨有關,氨的存在卻是體內過量蛋白質所致,含氨鹼性尿液表示你的健康正面臨危機! (截錄自「聽!PH值會說話」一書)

聽!PH值會說話導讀二-細菌引起感冒嗎?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49

當花圃細菌跑進你的肺部,你非要徹底消滅這些入侵者?但他們並非壞人,只是跑錯地方罷了... 你經常洗手、洗滌衣物,想要除去的細菌,其實並非引起疾病的元凶,感冒雖然不舒服,卻是自我治療的過程。 我這麼說,也許你要抗議:醫生,你說蛋白質過量有害,又說細菌不會引起疾病,感冒對我們有益,但醫學証實,流行性感冒、單核血球病、結核病、傷寒等確實由細菌引起,何況我一點也不覺得感冒對我有益呢? 所謂細菌,指的是微生物、病毒、病菌等。細菌確實在疾病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卻非疾病的起因。他們在人體內作客,只是貪圖方便,選擇舒適、潮濕、有豐富食物的環境。當細菌選上你的身體,就表示你的抵抗力有減弱的現象! 抵抗力減弱是細菌的最愛 病菌、病毒、微生物的確無所不在,並非只有下雨天、冬天或你的腳弄濕時。我們的環境確實充斥著無數的微生物。粗略估算,每個人體內及身邊的細菌高達10^14,即百兆個之多,密度之高,簡直超乎想像。倘若它們真是疾病的起因,那麼,我們極可能終生忙著與疾病打交道呢。但實際並非如此。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家人患流行性感冒時,總有一、兩人能僥倖逃過。如果人們真的那麼容易被細菌感染,為什麼同一家庭的成員遭遇卻不相同呢?難道有的人比較幸運?那麼,歷史上發生的瘟疫又如何解釋?成千上萬的人死於瘟疫,那些照料臨死病患的家屬卻安然無恙?如果我們對細菌毫無抵抗力,恐怕沒有人能幸運存活,有機會讀這本書呢。 細菌於生化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你身體情況良好,細菌絕不可能突破妳的防線。當然,你體內也存在著有益細菌,製造分解食物分子的酵素,幫助人體吸收。有些更在重要的化學過程中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 土壤裡更有著上噸的細菌,大都以有機物質為生。細菌對環境生態助益極大,包括分解有機物質、參與氮循環(nitrogen cycle),以及豐富土質。事實上,許多細菌對人類及環境貢獻很大。 至於破傷風桿菌(tetanus)、臘腸菌(bOtulinus)一類的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則會引起疾病。所幸,就算不小心踩到生鏽釘子,或抵抗力較弱時吃了不衛生的食物,皆可採取緊急治療。只要保持食品衛生,確保妳的抵抗力,細菌便無機可乘。 除非細菌能夠入侵細胞,否則,並不會影響你的健康。只有在抵抗力較弱時,細菌才可能入侵細胞。意外事件、不當食物、過度疲勞或極度壓力,都會使抵抗力減弱。發生意外事件時所承受的壓力,或長期生活習慣不良,都會擾亂身體運作,影響細胞功能,使抵抗力減弱。 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策略,並非將所有細菌殺光,而是讓細胞保持最佳狀況。妳的細胞多活躍呢?妳的生命力如何?妳的健康、活力、對疾病的抵抗力,皆取決於細胞的健康程度。 那麼,又是什麼決定細胞的健康呢? 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飲食、休息狀況,以及你對待身體的態度。那些攝取大量蛋白質,卻極少吃蔬菜的人,細胞長期處於掙扎狀態。若加上操勞過度,承受壓力的話,便成為慢性病虎視耽耽的對象。 當你的身體受到食物、活動、環境、態度、回憶、爭執、怒氣、挫折等刺激時,將會引起生理反應。正當的刺激,如優質食物、休息、正面的態度等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對細胞絕對有益。反之,生理或心理煎熬、負面態度、有害食物,則會侵蝕細胞。一旦細胞受損,身體也會受影響,使妳的抵抗力減低。現代人長期生活緊張,對細胞尤其不利,抵抗力變弱,自然容易生病。 當身體受刺激,不免產生疼痛、不舒服、發燒、噁心等症狀。有些症狀如割傷、骨折,是顯而易見的:其他如過敏症、骨質疏鬆症等,則需長時間才會顯現。感到不適時,人們通常尋求醫院的協助。醫生很可能開些藥物,試圖將症狀解除。然而,就算症狀消除了,引起症狀的病因卻仍然存在。 通常,抗生素被用來消滅這些冒犯者,但很不幸地,細菌具有適應環境的功能,對過去制伏它們的藥物產生抗藥性。藥物或許能夠殺除細菌,但除非抵抗力增強,否則,相同的細菌勢必再度侵襲身體。尤其大部分抗生素除了驅逐有害細菌,對有益細菌也同樣毫不留情。 人體是由許許多多細胞所組成。當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將直接影響器官或組織的功能,使抵抗力減弱,不敵細菌的攻擊。然而,細菌並無創造環境的能力,它們只是不斷尋找最適合長久生存與繁殖的環境。如同人體,細菌完全以生存為目標,一旦找到舒適的寄居體,便開始在該處繁殖。 儘管入侵人體,決定生活方式的主權,仍然操之在你,而非細菌。舉例來說,當花圃裡的細菌跑進妳的肺部,你一定會想盡辦法,徹底消滅這些入侵者吧。但它們並非「壞人」,只是跑錯地方罷了。它們需要的,是重新歸位。細菌和我們一樣,會在不恰當的時間去錯地方。銀行發生搶案時,不巧也在現場的無辜者,或許能體會我的意思吧。 病源菌並不會攻擊正常的細胞或組織 所有病源菌(有害細菌)都是食腐動物(scavengers)。它們不會攻擊正常的細胞或組織,只有受損的細胞才會成為寄居體,提供養分,讓細菌順利地生長繁殖。細菌(包括「感冒細菌」)並不會無緣無故帶給我們痛苦。只要採取正確的飲食,保持身體健康,你便能夠與細菌和平共處。別忘了,不只人類,細菌同樣有生存的權利。 細菌並不是造成疾病的元兇,抵抗力減弱才是 細菌並不是造成疾病的元兇,抵抗力減弱才是 流鼻水、眼睛濕潤、打寒顫,皆是內部清除的過程。妳的身體會盡其所能維持體內平衡(homeostasis)。為了防衛入侵者,第一道措施就是稀釋(dilution),將身體不需要的物質加以稀釋,減少傷害力,或者將之逐出。感冒即是除去體內不必要或有毒物質的方法之一。或許你感到不舒服,但感冒本身確有其目的,除去危及你生命的有毒物質。 伴隨感冒或其他病痛的發燒,是內部清除的另一個妙方。發燒能夠擊敗入侵者。最適合病源菌的溫度是華氏九十八.大度。發燒(低於華氏104度)則能驅逐細菌、除去有毒物質,讓身體恢復正常。 到了炎炎盛夏,新鮮蔬果盛產之際,感冒則是常見的事。除非妳的健康狀況非常好,否則,連續吃西瓜等鮮果之後,很容易罹患夏季型感冒。 感冒與發燒目的一樣,都為了清除體內過剩物質。飲食不當或許才是感冒難以治癒的原因。高蛋白飲食將不斷地在體內堆積毒素,使妳不勝負荷。除此之外,急速改變飲食,特別是剛開始改採天然食物時,也可能引起感冒症狀。別緊張,妳的身體並非抗議,而是正迅速清除體內過剩的蛋白質。 感冒乃是為了生存 無論花多少錢醫治感冒,並消滅所有潛在危害人體的微生物,我們永遠不會成功。細菌既非起因,消滅它們並無法解決問題。每一回感冒儘管難受,仍得感謝身體還有保護你的能力呢! (截錄自「聽!PH值會說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