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王翊琳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23年01月06日
公開
95

懷孕腹痛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 孕媽咪別再慌!

許多婦女在懷孕期間都會感到腹部疼痛或不適,有些是下腹部,有些是上腹部,有時候只是輕微悶悶的痛,有時則會像拉肚子一樣一陣翻絞痛。事實上專家表示:「懷孕期間的腹痛,有些屬正常現象,大多發生在懷孕初期或臨盆前幾天。但造成腹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能夠分辨其症狀,就能了解腹痛的原因,幫助自己正確舒緩不適或明白何時該盡快就醫。」如 何 協 助 家 人 戒 賭 原因一:爾蒙改變 懷孕初期,大多婦女會感到下腹部悶悶、脹脹的,或者輕微酸痛及重重的垂墜感,有點類似生理期前的不適,屬於正常生理變化。主要是因為體內賀爾蒙改變,黃體激素增加,使子宮脹大,導致腹部疼痛或不舒服。 如何改善: 建議孕媽咪可試著輕輕為自己按摩肚子,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鐘方向畫圓按 摩五十下,再反過來逆時鐘按摩五十下,能幫助舒緩不適。 原因二:子宮外孕 雖然驗孕時確認懷孕,但若是發生子宮外孕,也會使婦女感到腹部疼痛。一般來說,子宮外孕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單側下腹疼痛,有時會伴隨些許陰道出血。 如何改善: 懷孕初期的確有子宮外孕的可能,最直接確認的方法便是透過超音波檢查。 若證實為子宮外孕,可透過手術或藥物方式治療。 原因三:痙攣現象 當寶寶不斷長大,子宮也會跟著增大,此時骨盆腔附近支撐子宮的圓韌帶便會受到拉扯,而產生痙攣現象,導致孕婦感到下腹部疼痛,是懷孕期間常有的正常症狀之一。另外,這時候的子宮也會因韌帶拉扯而壓迫到膀胱,造成下腹部不舒服,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有尿意或腰部痠痛的感覺。 如何改善: 由於這是自然的生理變化之一,唯一的方法只能請孕媽咪們盡量避免憋尿,若是出現血尿或排尿時有灼熱感和下腹痛,極有可能是尿道發炎,應盡快就醫治療。

2023年01月04日
公開
156

懷孕到底有什麼不能吃?食物禁忌有哪些?

到底什麼不能吃? 什麼吃了會流產?孕期可以吃甜食嗎? 妊娠糖尿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懷孕吃蝦蟹、吃冰 容易生出過敏兒?美 國 加 州 天 天 樂 即 時 開 獎 結 果 「懷孕期間有什麼不能吃?」、「吃XXX會不會流產?」大概可名列我診間裡的孕婦疑問排行榜最常出現的前三名,我想鄭重告訴大家那句老話,懷孕前有在吃的,懷孕後都可以繼續吃, 懷孕不是生病,除了菸、酒,其他食物只要不過量,什麼東西都可以吃!  懷孕是人生大事,但請莫急莫慌莫害怕,別吃到生冷食物就擔心會滑胎,因為不管什麼食物,妳吃的量離「過量」標準絕對還很遠,例如訪間有傳聞吃薏仁會流產,妳可知道要吃到流產, 可能需要吃掉一卡車的量嗎?  而且根據我們由孕婦流產後的流產物─壞掉的胚胎中取出樣本進行篩檢,有一半以上流產的原因是因為胚胎染色體異常, 流產是自然淘汰,跟妳吃了什麼、做了什麼真的沒有太大關係。所以啦,說什麼吃薏仁、木瓜會流產,都是無稽之談,就放心地吃吧,不要吃太多就好。 唯一注意的飲食禁忌就是酒,現在已有研究證實,酒精會影響胎兒全面的發展,因為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一杯就醉,我們不知道妳的孩子是前者還是後者,沒有辦法有一個酒精濃度的安全劑量,況且酒喝多了妳也容易胖,建議孕期能免則免。我想應該也沒人會白目到對一個孕婦勸酒,大多應該是孕婦很想把自己灌醉吧。 其實孕期中最煩的是旁人也會對妳的飲食有意見,連去買杯咖啡店員都還勸妳三思,要解決這個狀況,最重要的是跟妳的隊友(老公)要站在同一陣線,而老公們與其和孕婦爭論吃冰到底會不會對孩子氣管有影響,不如先想想抽菸對自己、老婆、孩子的影響吧!其他人好意要孕婦吃什麼,就意思意思吃一下;好心提醒別吃什麼,就聽聽微笑就好。真的想吃生魚片,偷偷去吃吧,不要拍照打卡昭告天下,就不會有人跑來留言說對胎兒不好了。 簡單來說,抱持著「互相」的觀念,有時不一定要固執己見,保持愉快的心情可比小心翼翼忌口來得重要多了。

2023年01月03日
公開
174

早期出血10%恐流產 懷孕前3月風險高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上提到,「懷孕前3個月不要說」非迷信,而是一種對人性不確定的敬畏。台北長庚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懷孕12週以前流產的風險,確實比12周以後來得高,最常見的原因為萎縮性胚胎、染色體異常或或母親有免疫方面的疾病,而早期孕期出血也有10%的機率發生流產,建議孕媽咪若出現不適,應盡快到醫院檢查。永 利 百 家 樂 蕭勝文提到,懷孕初期容易造成流產的孕媽咪,又以早期流產超過3次的「習慣性流產孕患者」最為常見,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蒼、乾癬、多發性硬化症等免疫疾病患者,也屬高風險族群。而罹有子癲前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導致不明原因流產。 年齡也是造成早期胚胎不穩的因素之一。蕭勝文表示,年齡小於18歲的小媽媽,或者超過40歲的高齡產婦,比較容易出現孕期出血,若在12週以前發現有出血問題,應儘早到醫院檢查,請醫師看一下是否為子宮頸息肉出血,或者胚胎著床位置過低,若檢查為子癲前症患者,多會建議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與黃體素安胎。 蕭勝文說,早成早期孕期流產的原因除了胚胎染色體異常或者萎縮外,也與母體子宮的發育有關,若媽媽有子宮肌瘤,就容發生胎位不正、胎盤早期剝離、流產或早產等情況。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患者,則因子宮口無法閉合,讓胎兒隨時有掉出來的危機。他曾收治過一名40多歲的孕婦,無故流產了10多次,後來發現該病所致,經子宮頸環紮手術縫合後,終於成功安胎,並順利生下寶寶。 根據統計,約有1/3至1/5的胚胎,會在12週以前自然淘汰。有些民眾擔心流產,多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滿3個月再說」會比較好。對此,蕭勝文表示,剛受孕時的風險的確比較高,但其實說不說全在個人,「國外就沒有這個顧忌」,只要定期接受產檢,在發現有孕期出血現象後,不要做劇烈運動與停止性生活,就能成功保胎。

2023年01月03日
公開
134

高齡爸爸不僅影響孩子 還可能影響媽媽健康

早在2017年,論文通訊作者Michael Eisenberg就曾指出,「高齡爸爸」的數量正在攀升,約有10%的嬰兒的父親是40歲以上,而40年前,這個比例僅為4%。基於這種趨勢,了解父親年齡對嬰兒和母親健康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奧 運 女 足 直 播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50歲的父親,他們的小孩除了肢體協調外,其他各項的表現遜於20歲父親的小孩;父親年齡越大,小孩的表現可能越差,智商也越低。 高齡爸爸的嬰兒體重輕、癲癇機率高 而在這項新研究中,團隊分析了4050萬份出生數據,他們控制了可能使父親年齡和出生結果之間的關係產生偏差的一系列參數,如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吸煙史、護理情況以及母親的年齡。 分析結果顯示,一旦父親的年齡到達35歲,後代的出生風險會略有增加;而隨著父親年齡再增長,後代的出生風險會急劇增加。父親年齡大於45歲的嬰兒進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早產以及出生時體重偏低的可能性要都高出14%;此外,患癲癇的可能性要高出18%。而如果父親年齡大於50歲,他的孩子進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機率要高出28% 該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獲得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發現:似乎「父親的年齡」還與「母親妊娠糖尿病風險」有關。父親年齡大於45歲,配偶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要高出28%。 會有人反駁,這可能是因為高齡爸爸的配偶年紀普遍也較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已經講媽媽的年齡因素排除,因此並不存在這個原因。Eisenberg指出,這背後的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但他懷疑與母親的胎盤有關。 接下來,團隊希望調查其他群體,以確認年齡與出生風險之間的關聯,同時也將開始破譯一些可能的生物學機制,「更好的理解父親的生物學角色,顯然對後代很重要,並且可能對母親也很重要,」Eisenberg總結道。

2023年01月02日
公開
177

高齡產婦的風險是什麼?高齡產婦必做產前檢查!

台灣目前高齡產婦占比逐漸攀升,但高齡產婦的風險有許多,也較容易發生妊娠併發症,那又該如何預防呢?這篇帶您了解高齡產婦的相關風險及必做的兩項產檢!附 近 運 彩投 注 站 由於晚婚的趨勢,甚至夫妻結了婚還希望經濟穩定才生小孩,因此高齡妊娠有增加的趨勢;同時,不孕症夫妻的比例也變高。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任吳成玄表示:「年紀愈大才懷孕,罹患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的機會,比年輕產婦來得高。因此,產前檢查要更密集謹慎,該要做的檢查必須不怕麻煩的去進行,以生出健康的寶寶。」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所發布的統計資料,國人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從民國76年的24.8歲,上升到民國110年的31.2歲,且110年高齡產婦已占31.64%。 一般來說,女性的最佳懷孕年齡為25~30歲,隨年齡增長,生育力逐漸下降,醫學界定35歲以上初產婦為高齡產婦,之所以不定義經產婦,是因為很多疾病會在初產婦發生,像高血壓等,較少見於經產婦,此外,若經產婦的胎位正,生產過程會較順利,除非兩胎時間相隔很久才比較需要注意。根據醫學統計,目前30歲以上的媽媽占約五成,在臨床上也發現,雖然現在生子情形不多,但抽羊水的情況變多了,換言之,34歲以上的媽媽愈來愈多。 基本上,高齡孕婦最容易有哪些問題?其實女性年齡在35歲以後,許多慢性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問題或關節炎等,會開始發生,因而增加懷孕時母體與胎兒的併發症。再加上年紀較大,體力較差,易導致懷孕時全身的不適。至於常在高齡產婦身上發生的懷孕併發症包括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妊娠糖尿病、早產等;而胎兒併發症常見則有:早期流產、胎兒生長遲滯、染色體異常、胎死腹中等問題。 針對高齡孕婦懷孕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如下: 風險》1體能不佳-隨著年紀增長,卵子的品質每況愈下。 雖然高齡孕婦的體能不如年輕孕婦佳,然而,吳成玄主任表示:不代表高齡孕媽咪無法自然生,若媽媽的體重控制良好,且寶寶的體重適中、胎位很正,其實可以嘗試自然生產。」不過,倘使產科醫師判斷她在生產過程可能併發產程延遲或難產機會,或是自然生產有困難,則會視情形建議剖腹生產。 對此,高齡孕媽咪可能覺得好不容易懷孕,因而不敢亂動、刻意減少活動量,間接造成體重控制不甚理想,也使得體能相對較差,提升早產機率;再者,孕婦的體能不佳容易導致產程遲滯的情形。 風險》2提升早產、流產機率 對於高齡孕媽咪而言,隨著年紀增長,卵子的品質每況愈下,因而容易提升流產機率。正常孕婦在早期懷孕的流產機率約一成到一成五;高齡產婦在懷孕早期可高達40%,是年輕女性的2~4倍。 早產,表示懷孕環境不佳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之所以會造成早產,可能表示懷孕的環境並不優良,像孕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都可能引發早產;尤以妊娠糖尿病,最令人擔心的狀況是胎死腹中。他曾遇到過一個案例,該孕婦在外院產檢,39週時發現沒有胎動、胎兒沒有心跳因而緊急轉院,才發現她有糖尿病病史。也因此,他時常提醒孕媽咪,懷孕7個月後密切注意胎動。因為懷孕7個月內,胎動沒明顯到可以讓人偵測到;7個月後則比較明顯,一旦發現胎兒的狀況不對勁,就緊急到醫院就診。  

2022年12月31日
公開
136

高齡產婦麻煩注意!二胎不必再等一年半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婦女懷下一胎應至少間隔18至24個月,不過根據北美最新研究,婦女不必再等這麼久啦,最短一年就可再做人,這項研究成果對於高齡產婦而言尤其是好消息。鉅 城 娛 樂 城 懷孕間隔期間若太短,造成嬰兒早產、體重太輕,甚至是母體死亡的風險增高,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婦女懷第二胎時,至少應間隔18個月,不過這項建議也多少打亂了35歲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計畫。 北美的研究團隊帶來好消息,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針對加國15萬個生產紀錄進行調查,發現12至18個月是相當理想的懷孕間隔期。 研究成果指出,懷孕間隔期若少於12個月,對各年齡層的孕婦都會造成風險,當中也有部分健康風險只發生在高齡產婦身上。研究發現,高齡產婦如果產後6個月內再次懷孕,孕婦死亡或是身體受到傷害的風險機率達1.2%,但如果把懷孕間隔期增加至18個月,則風險下降至0.5%。 另外兩次妊娠間隔太短,對嬰兒造成的傷害同樣不分年齡,尤其20至34歲的年輕孕婦產下的嬰兒風險最高,如果懷孕間隔僅半年,生下早產兒的風險高達8.5%,如果一年半後再懷孕,孩子早產機率下降至3.7%。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耶南德茲-狄亞士博士(Dr. Sonia Hernandez-Diaz)表示,妊娠間隔期間太短,除了讓產婦沒有足夠的恢復時間之外,媽媽的產前護理也沒辦法做足,因此建議伴侶間加強產後節育,或是性行為時做好防護措施。

2022年12月31日
公開
103

婚前「試性」有用嗎?拆解性協調論都市性迷思

以前,我們會看對方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是否跟自己配合或喜歡,就決定是否開始(或繼續一起)。今天,有些人在這個「擇偶要求」表格加了「性事」一項,看看對方的性喜好和技巧等是否適合自己,否則未必會一起。他們認為既然性格興趣等要磨合和觀察,「性」在愛情也扮演一個必要角色,為何不能同樣磨合和觀察?筆者讀書時曾聽過一個女性朋友跟男友分手的原因,是不喜歡他的性行為風格(Style)。又有人會主張婚前應該要有性行為,看看跟對方的性生活是否協調(俗稱:「睇下夾唔夾」),否則婚後才發現不合適就太遲,婚後生活必然難過。近日我也聽過有人說應在曖昧期甚至朋友階段就上床試試,如果不合意就不會拍拖,繼續做朋友。以下我會從2010年一個心理學研究出發,檢視以上看法。代 操 百 家 樂 不驗貨=沒保證? 在心理學的關係研究上,一直有兩個學說:性協調論(下稱「驗貨論」)和性克制論。 驗貨論(Compatibility) 廣受現今不少人支持(包括但不止年青人)。有TVB「性博士」之稱的前港姐馮盈盈曾在《後生仔傾吓偈​》其中一集談及婚前性行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驗貨論的看法。驗貨論認為如果婚前不「驗貨」(發生性行為),婚後更易不協調,增加婚姻壓力和失敗的風險。相反,「驗貨」提供測試機會,提高婚後質素美滿的可能。而且,性接觸加強拍拖頭幾個月的情感親密,也提供自我發掘的機會,導致更大的自尊感。相反,性克制論(Restraint) 認為性接觸在情侶建立關係過程中(尤其早期)有可能傷害關係的整體發展。情侶在關係建立的早期延後或避免性親密,容讓溝通及社交過程成為互相吸引的基礎,令婚後生活更加美滿。 表面上,兩個理論都合理,但彼此矛盾。因此合理是不夠的,也要用經驗驗證,看看哪個理論較可信。學界對以上理論一直未分高下,直至2010年心理學家 Busby, D.M., Carroll, J.S.和Willoughby, B.J. 調查了2035對夫婦,發現其中一個理論較可信。 不驗貨反而有保證? 他們研究了2035對夫婦,把他們分為三組,分別是第一組:與另一半在拍拖一個月內有性行為;第二組:與另一半在拍拖一個月至六個月內有性行為;第三組:與另一半在結婚後才有性行為。 然後看看三組夫婦現時的婚姻質素有沒有分別。結果發現第三組夫婦的穩定度、關係滿意度、性生活質素及與伴侶的溝通都顯著比第一及第二組高12-22%。不單如此,第二組的分數也比第一組高。 研究說:「情侶間等待性互動的時間愈長,他們的婚姻關係有更好的性生活質素、關係溝通、關係滿足及關係穩定,即使去除一系列的其他因素,如性伴侶數目、教育程度、宗教投入度及關係長短。」 因此,研究排除了「性在關係中愈早愈好」及「驗貨」的看法,甚至支持「性克制論」。值得一提,研究看的是「性互動」(interaction),即包括手淫、口交等,而非單單「性交」(intercourse)。   學者提供了兩個原因解釋為何婚後才有性互動的夫婦相對有更好的婚姻質素。 第一個原因:發展不足 長遠脆弱 第一個原因是「發展不足」(underdeveloped) 研究解釋:「較早性接觸令關係較多著重伴侶和關係的身體和性的層面,較少在溝通及承諾的問題上……延遲發生性行為跟關係的溝通和性生活的高質素有關…若關係較早建基更多在性歡愉及奬賞上,最終導致更脆弱的長久關係。」 筆者認同這個看法,因為在現今的文化背景下,「身體親密」往往比「心靈親密」來得更容易。特別是 「心靈親密」更需要時間、堅持、耐性,而且沒有即時歡愉,甚至有時經歷衝突、難過和流淚,但克服過後會了解彼此更多,大家有所成長,得到更深層次的滿足。而且在性開放的文化中,「心靈」已是新的「私密部位」,找性伴侶(Sex Partner)最忌說「喜歡對方」及問太多個人生活及內心世界。「心靈」往往成為不少人的禁忌及「赤裸」部份。相對上,「身體親密」就更容易,沒有甚麼難度,而且被視為「身外物」。因此現今有些情侶容易把重心放在前者而忽略後者,甚至誤以為身體親密可以完全等於或取代心靈親密,直至問題浮現才如夢初醒。 揠苗助長 對關係的長遠發展及保持吸引來說,「心靈親密」才是必要條件,值得情侶重視及「驗貨」。情侶測試的應是溝通技巧,不是性技巧;是人生及價值觀的同步,不是性高潮的同步;是處理衝突的方式,不是性的花式。一個資深婚姻治療師曾說,夫婦的性事問題(如妻子不肯跟丈夫同房)90%都是源自心靈層面(如衝突、吵架、缺乏丈夫陪伴、核心價值不同等),只有10%跟身體層面有關。一對老夫老妻即使沒有能力完成房事,但只要大家仍深愛對方,在床上互相擁抱已十分滿足。一棵植物最需要悉心每天的淋水照料(心靈親密),雖然沉悶、刻板和吃力,但卻是必需。若想節省時間,很快加入化學物質催谷生長(性互動),一開始或會有成長加速的錯覺,但很快也因營養不足而凋謝,如同揠苗助長。 第二個原因:關係慣性 第二個原因是「關係慣性」 (relationship inertia)。有些情侶在相處上發現不合適,但因為已經發生了婚前性行為,所以最終結婚。部份因為他們決定委身對方前,已「過早纏繞」在關係中…對這些伴侶來說,他們更難從本身的道路上改變方向。對很多伴侶來說,沒有清楚委身承諾的性接觸可以代表模糊(ambiguity)的承諾狀態...可能令伴侶難以清楚了解關係現況(如:「我們現在的關係怎樣?你會跟我結婚嗎?」自己不明白,也不知對方如何想。)有承諾基礎的性更容易為伴侶創造一種安全感和清晰度。 筆者也十分認同,在腦神經科學角度,性會令人腦分泌大量催產素及其他賀爾蒙,使人腦負責理性的區域暫時關閉。好處是令夫妻漫長的婚姻生活中增加推動力,對彼此的缺點盡量「閉起雙眼」。但令婚前或剛認識的情侶失去認識大家、處理問題及考慮是否結婚的好機會,令關係過早「盲目」。但掃在沙發底下的塵埃最後會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一一浮現。那時米已成炊,騎虎難下,壓力更大。 結語 當然,情侶間的性互動是他們個人選擇,但性互動發生的時間似乎對日後關係的質素(包括性生活)有所影響。筆者每次向青少年分享性教育講座時,也必定會跟他們分享這個研究,不論他們最後的選擇如何,也希望他們可以作出充份了解後果的同意(informed consent),而非只強調同意和「安全」。對重視愛情和心靈關係的新一代,他們更希望和願意接收這些資訊。

2022年12月30日
公開
109

破除2大營養補充迷思,孕期絕對不能少的維生素

「醫師,我需要補充維他命嗎?如果來不及補充,胎兒會有問題嗎?」這些孕媽咪的焦慮和疑問,都是產科門診的常見問題。蘇怡寧認為,各種維生素和營養的攝取,在懷孕期間雖然重要,但孕媽咪在孕期的維他命補充,常有兩大迷思,須要加以澄清。台 灣 邪 教 名 單   迷思1:該不該補充維他命?  第一是孕期一定要補充維他命嗎?各個孕期補充的維他命有何不同,錯過該階段忘記補充,對胎兒會有不好的影響嗎?以補充葉酸為例,大部分的婦產科醫師都建議,葉酸應於懷孕前及懷孕初期補充,但是許多孕媽咪常是過了懷孕3個月,才發現自己沒有補充葉酸,此時可能會陷入懷疑、焦慮的情緒,擔心胎兒會不會有問題。蘇怡寧強調,雖然文獻統計,若是胎兒缺乏葉酸,神經管缺損機率會增加,但統計數字其實是一種機率,不代表孕媽咪沒補充葉酸,胎兒一定會神經管缺陷,因此不必造成太大恐慌。不管是懷孕與未懷孕,只要秉持著均衡飲食、均衡補充維生素,便毋須過度擔心。 迷思2:何時須要補充維他命? 懷孕期間維他命補充雖然重要,但孕媽咪容易陷入另一個迷思,如何知道自己身上的營養素夠不夠、要不要補充呢?蘇怡寧回答,須不須要補充維他命的答案,在於孕媽咪自己認為夠不夠,然而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足夠?他強調,有些維生素目前可檢測,有些則無法得知。 蘇怡寧解釋,以葉酸為例,現今已有檢測的方法,可測孕媽咪身體葉酸的濃度,若是不夠就要補充。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發現,由於飲食和烹調方式導致大部分孕媽咪葉酸不足,檢測結果也是如此,因此醫師會建議懷孕早期就可補充葉酸。此外,維生素D3目前亦能檢測,但研究顯示九成以上孕媽咪維生素D3不足,因此也不一定需要特別花錢去測,可直接補充,當然檢測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孕媽咪更清楚自己的狀況。 至於DHA、B3、B1、B6、維生素E等,目前尚無常規測量方法可得知孕媽咪是否缺乏,要不要補充可看個人身體狀況,建議以買保險心態去補充,以適量、均衡原則為主。

2022年12月30日
公開
67

總覺得媽媽好難當?可能跟這些心態有關

畢竟當媽媽並不是天生就會的,請大家打破「媽媽不能出錯」的心態,而是在育兒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成長、一同學習,這樣的心態反而會讓媽媽更快進入狀況,並且成為一位快樂媽咪喔!鉅 城 娛 樂 城 人一生的角色及身份有許多種,而每一種都有該角色和身份所存在的功能及責任,而當一名女性進入到「媽媽」的角色後,會開心與自己共度一生的另一半有了下一代,而且期待在這個孩子上,看到迷你版的自己或是另一半的身影。 在媽媽這個身份之下,為了怕自己沒有給孩子最好的照顧,每一位媽媽都會花費很大的心力在孩子養育及教養上,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並且成為有用的大人。所以在這樣的期待下,常常會讓自己落入育兒壓力之中,把自己搞得很神經質,導致生活中充滿各種窮緊張的狀態。 新手媽媽常見的迷思 #過度擔心孩子的健康 對於媽媽而言,孩子的健康無疑是最重要的事,就怕一個不小心讓他們餓著、冷著、熱著,導致身體出現健康性的問題。再加上雞婆的旁人,看到孩子打個噴嚏或流鼻水時,都會說「妳是怎麼照顧的?」、「妳一定是給孩子怎樣怎樣,所以才會生病」等的風涼話,這些話語都會造成媽媽們的壓力。但其實生病本來就是不可控制的,也是每個人必經過程啊! #對於寶寶的哭鬧過度反應 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每一次的哭鬧都會讓媽媽們非常疲憊,尤其當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他們卻還是哭個不停時,媽媽們就會陷入是不是哪裡不舒服的焦慮之中。但其實對於寶寶而言,「哭」就是他們與外界的溝通方式,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哭到忘記為什麼自己就會哭。在面對寶寶哭鬧時,更應該靜下心來觀察他們的種種反應,藉此檢查是否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單純肚子餓還是尿布濕了所導致的哭泣。 # 過度在意他人建議 很多媽媽前輩們都喜歡用「過來人」的身分,來給予新手媽媽該如何帶小孩意見,通常這些過來人就是自己的媽媽或是婆婆,最常聽到的像是「不要讓寶寶養成吸奶嘴的習慣」、「寶寶哭的時候」不要立刻抱起來」等建議。雖說都是出於一番好意,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太多的意見可能會讓媽媽們更慌忙,重點是要看自己的寶寶屬於什麼類型,進而給予最適合的方式來養育他們。 # 只聽從教養書的建議 有句俚語是這樣說的「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不難發現身為新手媽媽對養育小孩有太多不懂的地方,所以都會尋求教養書籍的幫助,但發現自己的孩子跟書上說得不一樣,就會非常緊張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每一位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會出現和書上一模一樣的情形,所以教養書並不能當成標準,僅是提供各位媽媽在眾多教養方法之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啊! # 與別人的孩子比較 「比較」這件事真的是會讓人感到焦慮,在小孩的健康成長中,在寶寶時期會比喝奶的量、多大會開始說話或走路,然後在幼兒時期就會進入身高和聰不聰明的比較。但每個孩子的發育成長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發展快一些或是慢一些,而且發展快慢並不代表是比較聰明或是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是不用擔心的。 # 燃燒自己、忘記另一半的存在 為了照顧好小孩,媽媽們都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工作及喜好,長期下來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不僅會讓媽媽失去自我,對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反而更加無法放手讓孩子與社會接觸,造成他們無法養成獨立思考及生活的情形。另外,有了孩子之後,就會忘記另一半的存在,讓先生感受不到家庭溫暖,進而產生離婚的危機,本末倒置了兩人當初決定組成一個家庭的心意啊!

2022年12月29日
公開
431

定時定量餵奶vs.依寶寶需求餵奶?「寶寶喝奶」3大觀念

新手爸媽在面對新生兒的頭幾個月,都會有種困擾:「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怎麼一直討奶?」這問題在母奶媽媽身上尤其常見。其實,母奶和配方奶相較起來,成分比較不固定,導致寶寶餓的時間不同,而且親餵媽媽更不知道寶寶喝的奶量……因此,妞編輯特別整理黃瑽寧醫生曾在《寶寶系列》影片中提出3個觀念給各位做參考。能 領 錢 的 遊 戲 寶寶的胃容量大約是「體重kg×100~150」ml。即便如此,大家千萬不要被這數字給綁架了!尤其是母奶媽媽更不需要特地把奶擠出來,評估寶寶喝的奶量。黃瑽寧醫生解釋親餵的行為就像是水龍頭,寶寶喝奶除了會把乳房內的奶吸空,媽媽本身也會源源不絕的分泌母奶,所以乳房擠出來的奶量,根本不止寶寶喝進去的量。黃瑽寧醫生:「所以親餵媽媽被醫生問寶寶喝的奶量時,最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不知道』。」 按表操課、定時定量:堅持時間到再餵奶,寶寶若提前肚子餓就先安撫。優點是父母會比較好照顧,但缺點就是寶寶容易餓過頭、吃過量,導致腸胃容易不舒服、吐奶、脹氣。 符合需求、餓了就餵:寶寶想喝就喝,黃瑽寧醫生也認為這種餵法比較符合生理需求、大自然法則,但缺點就是父母休息時間變得很零碎,而且寶寶的大小餐也比較會浪費奶,因為泡了寶寶又喝不完。 其實妞編輯認為,雖然定時定量的給寶寶餵食,父母作息會比較穩定,但隨著寶寶年紀增長,嬰兒喝奶的量、進食的時間也會慢慢調整,因此父母即使是「定時定量餵食派」,也要有「彈性育兒」的觀念,隨時跟著寶寶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育兒教養方式喔~

2022年12月28日
公開
147

母乳可以殺死癌細胞? 醫:相關科學證據不足

有位媽媽產後3個月奶量已經慢慢變少,花一堆時間努力擠奶,寶寶也喝不夠,正考慮退奶時,卻看到網路有擠奶器廣告提到「母乳可以殺死癌細胞」,考量到家族有癌症病史,令她相當猶豫該不該退奶。對此,醫師表示,此一說法相關研究證據不足,媽媽沒有非餵母乳不可的理由,外界也不該給予媽媽過多心理壓力。電 競 品 牌 推 薦 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透過臉書粉專「烏烏醫師」發文說明,醫學界確實有「母乳可以殺死癌細胞」的說法,但相關研究太少,證據不足,並非醫學共識。相關研究發現,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提煉母乳中的Alpha1H製造成藥物,注射到少數膀胱癌病患身上,成功讓腫瘤縮小,但這項試驗受試者不到50人,相關研究數目也極少,目前也沒有任何化療藥物成分來自母乳。因此烏恩慈建議這位媽媽,可忽略此一考量因素,如果壓力太大就放心退奶,畢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健康的變數實在太多,又豈是有沒有餵母奶就可決定的。 不過,該廣告下方有網友留言表示,小編過度強調母乳好處,貶低配方奶,根本就是道德綁架,霸凌奶量不夠的媽媽,也有人覺得小編只是提供衛教知識,相當無辜,認定是媽媽容易反應過度情緒崩潰。 烏恩慈表示,哺餵母乳對許多媽媽來說已是壓力極大的事情,像是寶寶只想睡覺不吸奶;許多媽媽狂吃發奶產品,奶水還是不夠;每天擠母乳擠到有「媽媽手」,母乳也只有10cc,一不小心還可能得乳腺炎,若媽媽運氣不好,遇到不體貼的醫護人員、月嫂,還可能被指責「這樣你寶寶會餓喔!」、「怎麼可能沒奶?應該是你不夠認真!」這些情況時有所見,可見哺餵母乳這條路一點都不輕鬆,因此當媽媽遇到可能造成更多壓力的因素,當然更可能隨時爆炸。 以這則廣告為例,這類型的內容經常變成攻擊媽媽的武器,導致有些媽媽想退奶,就會有不明就理的朋友表示「妳確定要退奶,這樣太自私,母乳不是比較好嗎?以後小孩比較不會生病啊!」環環相扣下,媽媽看到這些廣告或文章會自責、受傷甚至憤怒,完全是人之常情。 烏恩慈認為,廣告在引用醫學研究時應把研究內容說得更清楚,且儘管母乳的某些成分確實獨一無二,但配方奶的營養價值也不少,過度簡化資訊的廣告不僅容易讓網友過度解釋,也可能會讓餵孩子配方奶的媽媽更加自責或被他人責怪,期望大家在推廣母乳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媽媽在生育哺乳過程中面臨的沈重壓力。

2022年12月27日
公開
136

早療訓練,須從生活做起!遲緩寶寶飛得慢

有人說,每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都是天使。在這群天使中,有少部分的孩子發展比較遲緩,我們稱之為「慢飛天使」。這群慢飛天使寶寶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自己茁壯,也因如此,爸爸媽媽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協助孩子成長。運 彩 怎 麼 買 在早療的路上,父母親是孩子的最佳教練,惟有將訓練課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讓孩子更快跟上其他寶寶的腳步。 面對遲緩寶寶 及早治療是王道 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公布的資料,104年衛福部所接獲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案例共有20,658名,其中2歲以下的「慢飛寶寶」總計有4,852名,大約佔總人數4成左右,比例不低。 雖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先天發展遲緩畢竟需要一段時間。許多人在孩子確診為發展遲緩兒以後,第一反應往往是「怎麼會是我?」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孫世恆表示,要接受自己的寶寶比別的孩子「慢半拍」的確不容易,但父母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接受發展遲緩是孩子特質的一部分,從而積極處理,幫助孩子儘早接受早期療育服務,這樣才能讓孩子遲緩的情況好轉,進而放下心中的擔憂。 不過,這段陪伴孩子早療的路並不好走。除了尋求專家協助,家長本身也要做好心理建設才不會將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孫世恆理事長指出,慢飛寶寶的父母常會因為覺得孩子不配合而產生挫折感,在不斷累積壓力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的習慣。但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不配合」有時候是因為能力還在發展中,也有可能是為了引起大人注意來達到其他目的,或是因為先天障礙而只能用某種方式表達「要」或「不要」。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以免影響孩子未來的心理發展。而正因為與慢飛寶寶相處需要花費更多心思才能建立良性互動,夫妻雙方應該同心協力照顧孩子,彼此鼓勵、支持,提醒對方「發生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你我的問題,我們要把它當作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與功課,讓我們從孩子身上學習如何彼此幫忙,怎麼用愛來幫助孩子成長。」最好不要讓一方(大多是媽媽)獨立扛起照顧的責任。 延伸閱讀:3歲只會說「飯飯」等疊字,很可能是語言遲緩! 尋求療育資源 多利用兒發中心 一般來說,醫院在評估鑑定確診後都會提供家長早療服務的相關資訊。慢飛寶寶的療育資源遍及政府與民間,通常各縣市政府會按照不同家庭狀況提供3,000元~5,000元不等的療育補助,孩子在各醫療院所做復健治療時也有健保給付,不需支出額外的醫療費用。此外,各縣市皆設有「兒童發展資源中心」,社工會和家長針對孩子的問題討論出可以提供的服務,這些服務不光是醫療、教育,還包括對家庭的支持,譬如親子講座或個別親職諮詢,有些單位還會提供時段療育或到宅療育課程;以到宅療育為例,中心一般會指派專業人員(醫療資源如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社工資源如社工師或受過早療訓練的教保人員)赴慢飛寶寶的家中協助家長進行居家治療、教導爸媽如何與孩子互動。有些社福中心也會提供包括認知訓練、語言、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時段課程。 早療應落實生活 父母才是最佳教練 以往早療服務都是以孩子為中心,請家長帶孩子到療育單位接受專業人員的訓練,現今早療趨勢則是倡導以家庭為中心的模式。以「作息為本位的介入」為例,早療專家會和家長深入討論孩子的狀況,釐清孩子的作息時間、與家人的互動表現以及治療情況,再請家長提出在照顧上遇到的困難或他們認為的照顧重點。孫世恆理事長指出,對於發展遲緩的孩子而言,單憑醫院的治療訓練是遠遠不足的。以作息為本位的早療模式可以幫助家長知道應該如何在生活中訓練孩子、增強家長處理孩子問題的能力;同時早療人員也可以根據情境式的討論對症下藥、提供合宜的建議。舉例來說,如果寶寶語言發展遲緩,專家可能會詢問家長「吃早餐的時候你都怎麼和孩子互動?」假使發現爸媽給予孩子的刺激不夠多,就會提供具體建議,譬如請家長問孩子問題並給予積極回饋,讓孩子更願意表達需求。早療專家扮演的角色從過去「孩子的教練」轉變成「家長的教練」,藉由每週追蹤家長的訓練成果,相當程度提升了孩子進步的速度。 不過話雖如此,仍有不少家長選擇將幫助孩子成長的責任全權交付給治療師,每天都幫孩子排滿訓練課程;今天到榮總、明天到台大、後天到馬偕,一週7天,天天都是復健日,自己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卻付之闕如。孫世恆理事長說,這不僅會讓親子關係產生斷層,孩子也缺少了在生活中學習的機會。他強調,其實早療應與生活結合才能讓孩子獲得最大的進步。建議家長最好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如此既可以與治療師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也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

2022年12月24日
公開
107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破解「胎兒偷走媽媽的鈣」

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過去醫療知識不普遍,誤認孕婦掉牙是胎兒「偷走」媽媽的鈣?但牙科醫師表示,孕婦掉牙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荷爾蒙、孕吐、飲食習慣改變,狂吃甜食或蜜餞等酸性食品造成的!台 灣 邪 教 名 單  阮綜合醫院牙科部主任梁錦榮表示,胎兒的「骨骼」發育仰賴母體提供的鈣作原料,當母體鈣質攝取不足時,胎兒會轉向吸收母體的骨鈣作為成長養分,才有「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因此孕婦宜多攝取含鈣與維他命D群食物。  梁錦榮強調,孕婦牙齒問題並不是被胎兒「偷走」牙齒內的鈣質,但孕婦確實易出現一些口腔問題,例如懷孕初期,大量分泌雌激素與黃體素,若加上口腔清潔未落實,牙菌斑堆積,易造成牙周組織發炎及牙齦腫脹、流血。  另外孕婦害喜、孕吐或胃酸逆流,造成牙齒琺瑯質長期被侵蝕、變薄,牙齒會變黃,對冷熱敏感,甚至造成牙髓炎。  梁錦榮說,孕期口味改變,偏好酸性(蜜餞)或高澱粉食物,導致口腔偏酸性、唾液變得較黏稠,進食後沒做好口腔清潔,容易提高齲齒發生機率。  梁錦榮警告,孕婦口腔疾病中的細菌毒素可能經由血液循環系統,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甚至產生畸形或流產風險,尤其懷孕前3個月,拔牙產生疼痛的刺激,易導致流產,最後3個月口腔創傷性手術則易導致孩子早產!  梁錦榮建議,為了胎兒不受孕婦牙疼、牙齒疾病影響,孕前做一次徹底洗牙,清除牙菌斑以減少對牙周的刺激,就可有效預防妊娠期牙齦炎。

2022年12月21日
公開
99

想要胎兒健康,懷孕的準媽媽千萬別抽菸!

胎兒靠胎盤與臍帶由母親提供營養和氧氣。母親攝取的物質都有可能透過胎盤而傳入胎兒體內,無辜的胎兒自然毫無選擇權利,必須照單全收;哪天當胎兒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就可能會發生早產,以趕緊脫離不良的子宮環境。包 你 發 娛 樂 城   目前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孕婦吸菸會危害胎兒。胎兒靠著胎兒胎盤與臍帶由母親提供營養和氧氣,所以母親所攝取的任何物質都有可能透過胎盤而傳入胎兒體內,無辜的胎兒自然毫無選擇的權利,必須照單全收。或許哪天當胎兒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就可能會發生早產,以趕緊脫離不良的子宮環境。 孕婦吸菸對於胎兒的不良影響與每天吸菸多寡有關,長庚醫院婦產部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天抽一包煙的孕婦比不抽煙的孕婦增加20%的周產期併發症和死亡率;每天抽多於一包者則增加30%的危險性。   香煙中所含尼古丁、一氧化碳或其他有毒物質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以下不良影響: 1.自然流產率增高:   吸菸婦女容易發生自然流產,其發生機率的高低與吸菸多寡有直接關係。吸菸孕婦比不吸菸的孕婦增加80%的自然流產機率。發生流產的主因在於吸菸破壞胎盤功能,而造成早期自然流產。 2.胎兒死亡率增加:   美國專家指出,每年有四千六百個嬰兒死亡的主因在於孕婦吸菸。懷孕期間吸菸的孕婦發生周產期死亡的機會是不吸菸孕婦的四倍。發生死亡率的高低也與吸菸多寡有直接關係。   3.低體重兒:   懷孕期間吸菸孕婦所生的嬰兒體重,平均低於正常嬰兒體重約150-250公克。專家認為出生嬰兒體重減輕程度與母親吸菸多寡有直接關係,吸菸量愈多者其生下的寶寶體重愈輕。每天抽少於一包煙的孕婦比不吸菸的孕婦會增加53%生下低體重兒的機率;而每天抽多於一包者則增加130%的危險性。 4.早產兒:    14%早產的發生與母親的吸菸有關。懷孕期間吸菸孕婦發生早產的機率是不吸菸孕婦的二倍,每天抽一包煙以上的孕婦發生早產的機率是不吸菸孕婦的三至四倍。 5.胎兒畸形的發生:   關於吸菸孕婦是否會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機率,目前尚有爭議。有些報告指出吸菸與不吸菸兩者沒有多大差異;有些報告認為吸菸孕婦發生胎兒畸形的機率是不吸菸孕婦的二倍,其中以唇顎裂、心臟血管或泌尿系統異常為主。   因此,為了您的胎兒健康著想,準媽媽們應戒菸,更應讓胎兒遠離二手煙的傷害,給寶寶一個乾淨、無污染的空間。

2022年12月16日
公開
75

「羊水過少」5大原因解析!孕媽咪務必提高警覺

  胎兒能在子宮內安穩的生長,主要是受到羊水的保護,通常卵子在受精後12天內開始著床,形成羊膜腔,並快速累積羊水,妊娠20週以前,羊水交換是經由羊膜與胎兒皮膚間的穿透現象;妊娠20週起,胎兒開始排尿至羊膜腔,尿液成為羊水的主要來源,胎兒吞食與排尿能夠調節羊水量與成分。台 灣 運 動 彩 券 「羊水過少」5大原因     為什麼會有「羊水過少」問題呢?以下原因為可能原因:  1.腎臟或泌尿系統有問題     羊水過多是胎兒尿多,反之,羊水過少則是尿少,表示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如輸尿管阻塞、腎臟發育不全或尿道阻塞等。 2.早期破水     可能有高位破水,每次的量雖少,但持續在漏,羊水也會隨之減少。 3.胎盤功能不佳     不論任何原因造成子宮胎盤出現血流不足的狀況,都會使羊水過少,如孕婦有妊娠高血壓、子癇症或子癇前症,胎兒有先天畸形等,當血液供應量不夠,連帶使胎兒血液循環出狀況,小便量自然減少,羊水也隨之減少。     而胎盤鈣化也是造成羊水過少的原因之一,胎盤鈣化有一定的時間性,但是提早發生或程度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胎兒的血液循環,進而讓羊水過少,「如孕婦有罹患梅毒的狀況或妊娠高血壓,較容易產生這種併發症」;至於過期妊娠,也會因胎盤功能的老化而造成羊水過少。 4.同卵雙胞胎     若為同卵雙胞胎,共用同一個胎盤,若出現不平衡的血流交通,可能有一個會羊水過多,原因是占據了大部分血液循環的優勢,於是心臟會比較擴大,小便量也會比較多,於是羊水也較多,相對之下,另外一個就會處於劣勢,血流量太少,使得幾乎沒有尿液而造成羊水較少。     「這就是所謂的『雙胞胎輸血症候群』,屬於罕見狀況,如有此情況,治療方式可採以重複放水的方式,或考慮利用胎兒內視鏡找出相通的血管,並用雷射將異常相通的血管燒斷,增加胎兒的存活機會」。 5.其他原因     如先天性畸形或胎盤早期剝離等,也會造成羊水過少。      羊水過少,可能是胎兒、胎盤本身的因素,也可能是源自母體的因素,「源自母體的因素比較少,不過,成因卻可能威脅母體的生命安全,如高血壓、梅毒或胎盤早期剝離等,若是這些原因導致羊水過少,務必嚴密追蹤治療孕婦,以保障母體的安全」。

2022年12月13日
公開
158

必看!月經來做愛內射會懷孕嗎?需注意以下風險

如果兩個人都對經血沒有特別的潔癖,其實,生理期是可以發生性行為的,雖然站在藥師的立場,避免大家增加性傳染病和私密處感染的風險,建議還是「忍一時,身體健康」。運 彩 怎 麼 買 有研究訪談40個女性,大約有13個女性給予正面的評價,包括身心上感到快樂,反骨的快感,大約25個女性給予負面評價,包括女性自己和伴侶的不舒服、去克服伴侶感到不適的態度。 從此研究可看出:經期性行爲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自己試試看才知道! 可以參考下列生理期性行為的優點和缺點,大家可以評估過後再做決定喔! 圖片來源:canva 經期性行為的優點有哪些? 首先,建議在度過經期前兩天經血量多的時期後,月經第3天之後再考慮性行為。 以下為可以參考經期性行爲的優點 1. 減緩經痛 雖然目前還沒有減緩經痛的研究,但從醫學基礎上來看,如果女性性行為時能達到高潮,有助舒緩經痛。 性高潮是一種止痛劑,因為會分泌腦內啡,腦內啡可以降低痛的感受度。 此外,經痛的產生因為子宮為了排血強力收縮而有疼痛感,而性愛達至高潮的過程中,子宮也會收縮。高潮後,血管會擴張,在強力收縮及放鬆後始得經痛得以紓緩。 2. 縮短經期長度 女性高潮會促進子宮收縮,使經血排得比較順,可以加速經血排出的速度,因此縮短經期時間。 3. 減緩經期頭痛 研究提出,性行為可以減緩經痛和經前症候群,可能原因包括上述的腦內啡釋放、在性高潮後的放鬆和在子宮的肌肉的血壓改變。 經期性行爲的缺點有哪些? 1.可能會製造髒亂 如果沒有好好使用好防水護墊,或是找合適的地方進行性行為。 那十分可能會使得會使得環境髒亂,或是因此而導致與伴侶吵架等心情上的不適。 2. 容易感染性傳染病 會增加性傳染病的感染風險,如,HIV或肝炎,因為這些病毒存在於血液中,可以藉由經血傳播。 相反的,女性子宮頸這個時候比較脆弱,如果對方男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較容易使另一半女性感染菜花,甚至子宮頸癌。 綜合上述,建議是要記得帶保險套,不論是為了自己或是對方著想,全程帶保險套可以大大的減少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3. 容易私密處感染 生理期時女性比較虛弱抵抗力較低,陰道也會相較脆弱,如果再經歷性愛時的摩擦,會加大感染風險。 經期時長期使用衛生棉會使得環境悶熱,更容易讓私密處感染。 那保險套對於預防私密處感染有效嗎? 答案是沒辦法,因為避孕套只能阻止精子進入體內,不能防止細菌入侵,合併上述的情況,生理期性行為的感染風險是很大程度地變高,分泌物和搔癢容易就會再度發生。 經期內射是不是就不會懷孕? 在經期時的懷孕機率會比較低,但依舊是有可能會懷孕! 女性最高受孕機率的時候是排卵期,大約是下次經期前的14天。 但是,每個女性的月經週期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人的週期長短每個月會有所變化。 因此,如果此次的月經週期比較短,女性排卵的時間會和月經重疊,再加上精子可以在體內存活最多七天。 例如,月經週期為22天的女性,在經期結束後很快就會排卵,而此時精子非常有機會還是存在生殖器官內。 看完本篇後,您可以參考藥師的3個小建議 1. 雖然說每月的經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很多男生還是會怕血,建議在進行性行為前和伴侶進行溝通喔! 2. 經期時女性身體虛弱且陰道較脆弱,建議避免過度性行為導致增加私密處感染的風險喔! 3.如果在經期性行為,建議更要記得帶保險套,除了可以避免懷孕,更重要的是避免性傳染病的感染喔!

2022年12月10日
公開
93

孕婦應該怎麼吃可是大學問!你知道注意重點嗎?

剛懷孕的你一定很注重飲食,總是煩惱吃什麼可以幫助寶寶營養補充?或是吃錯什麼會讓寶寶發育不好甚至有流產的疑慮?包 你 發 娛 樂 城 吃個東西都要小心翼翼?吃東西理當是開心的事,懷孕不是生病!沒有那麼多孕婦飲食禁忌!有正確觀念就不怕受坊間謠言影響,吃對食物,補充孕期營養安心與寶寶成長,以下帶你了解孕婦飲食須知!讓您孕期放心吃健康補! 懷孕初期吃這些食物會流產? 懷孕初期流產機率高,孕婦最擔心「寒涼食物」會導致流產,網路也查到一清單的「滑胎食物」。最常聽到:螃蟹、薏仁、木瓜會流產,其實任何食物「不過量」,都不用太擔心,也可在產檢時跟醫師或衛教師確認!   【坊間有疑慮食物】 螃蟹——孕婦攝取適量沒問題! 小提醒:不新鮮的螃蟹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體質敏感的孕婦飲食上還是避免 薏仁、木瓜——正常食用,離「過量」依然很遠。 小提醒:薏仁主要效果是美白、利水、與消腫等。孕婦若有水腫情況,可就診讓中醫師調配適合藥方來消除水腫。   【迷思破除——白木耳是涼性食物?】 以中醫觀點來說,白木耳味甘、性平,是「平性食物」不過冷也不過燥,且含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很適合懷孕營養補充,可幫助腸胃蠕動,肌膚、肚皮保持水潤彈性,且白色食物更是去燥養生的好食材。寶寶的發育非常重要!為了寶寶發育健康,想吃的垃圾食物也要多多克制,但偶爾還是好想喝一下手搖飲、咖啡療癒一下,可選擇果汁、牛奶、無咖啡因的茶類。 懷孕飲食原則 ・飲食不可過甜、鹹、油膩 ・孕婦餓了就吃,但要少量多餐 ・挑選新鮮、原型食物,不「過量」攝取特定食物 最後,懷孕不是生病,除了菸酒,其他食物不過量都不用過於擔心,然而每人體質不同,不舒服時請儘快找醫生諮詢,孕期飲食注重以上原則,吃得安心健康,和寶寶快樂成長!

2022年12月09日
公開
129

孕期心事誰人知?小心產前憂鬱症纏上身

女性在成為一位母親的過程間,身心所承擔之負荷會明顯地增加,容易誘發焦慮、憂鬱、失眠等困擾,不僅危害母親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響母親照護幼兒的品質。根據統計,大約14~ 23%孕期婦女會有憂鬱症狀或罹患憂鬱症。中 甲 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根據統計有1/4的女性在一生當中的特定時間會被其所困擾,所以憂鬱找上懷孕婦女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孕期憂鬱症並沒有被正確診斷,因為許多人會將其解讀為是荷爾蒙不平衡所致。然而此假設對母親和胎兒來說可能是危險的,因為懷孕期間的焦慮與憂鬱是需要管理且是可以被治療的,但前提是準媽媽必須懂得適時尋求外援和支持。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情緒症狀嚴重的懷孕婦女可能會造成流產、早產、出生低體重,或是影響孩子的成長發展(如發育遲緩)等。 此外,孕期罹患憂鬱症的準媽媽往往產後仍持續受憂鬱(即產後憂鬱症)所苦,造成其難以健全的身心提供新生兒完善照護,致使親子依附關係不良,對媽媽與新生兒的身心發展均有負面之影響。 如何辨識產前憂鬱是否找上我了? 孕期情緒起伏頻繁或明顯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在情緒來臨時,試著去覺察它  、處理或抒發,都是健康的情緒表現,無須掛念孕期情緒起伏大、易發脾氣,寶寶就會跟著有壞脾氣。孕期的不開心如果來來去去、不影響日常生活,都屬正常的情緒表現,但若孕媽咪發現情緒低落的狀態超過1周、甚至2周,或是頻率很密集、且一旦陷入低潮便很難恢復,就要留意是否為憂鬱症(孕期或產後憂鬱症) 憂鬱簡易自我檢視: 以下憂鬱的9大症狀,若符合5項以上、每天經常出現、連續超過2週,且影響到準媽媽的生活功能,建議就應積極面對情緒進行調控或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產前憂鬱的原因 造成產前憂鬱的原因,最常見的多來自於對胎兒未知狀況的焦慮,像是擔心胎兒是否健康、有沒有穩定發育成長、性別等,或者做了哪些事情會不會影響到胎兒等疑慮,例如搬家、拿剪刀、在未覺察懷孕過程服用了藥物、喝咖啡等。除此之外,常見之影響因素還包含: 個性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會影響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與解讀,如果準媽媽個性比較負面、容易擔憂、或者謹慎,在懷孕過程可能會放大不慎使用藥物的危害,過度擔心此舉動定會造成胎兒的健康異常,或者過度謹慎造成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慌,皆可能讓準媽媽的壓力倍增,讓母親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註一升高,進而誘發憂鬱症狀的發生。還有過去曾受憂鬱所苦的準媽咪,一方面要面對懷孕階段的生理變化與心理調適壓力,另一方面可能會因懷孕而必須暫時停止藥物治療,也可能造成憂鬱症狀的復發。 荷爾蒙變化 懷孕過程,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會有劇烈的變化,造成情緒較為敏感,對於身邊人事物都容易多愁善感,且焦慮與憂鬱等情緒失調狀況受體內荷爾蒙影響甚劇,易促使準媽媽其成為憂鬱或焦慮的高風險族群。 生理不適 準媽媽在懷孕過程,身體會隨著荷爾蒙變動、胎兒的成長而面臨層出不窮的挑戰,像是懷孕初期(第一孕期)容易有脹氣、孕吐的狀況,中期(第二孕期)隨著胎兒成長心悸、抽筋、呼吸喘等,中後期(第三孕期)還可能面臨水腫、頻尿、睡眠品質下降以及腰痠背痛等狀況,身體的不適也容易連帶影響心情,造成準媽媽情緒低落與憂鬱表現。 心理壓力 懷孕後須面臨經濟、家庭生活空間、職場角色與家庭角色的變動,例如意外懷孕影響工作、打亂財務規劃,讓準媽媽對寶寶的來臨感到不安,甚至可能會因為沒自信成為一個母親而感到擔憂。此外,胎兒性別的臆測、生產日程的抉擇與型式(自然產、剖腹產、無痛生產、自然生產等)、寶寶出生後的托育問題等,需要作的決策排山倒海而來,也不免讓準媽媽有“人生真的好難”的負面想法! 支持系統不足 過去焦慮憂鬱相關研究已證實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同事、家人、朋友等,是重要的保護因子。因此,懷孕期間若能獲得來自另一半與家人強而有力的支持,會讓準媽媽的情緒較為穩定,反之,若因為家中長輩重男輕女的舊觀念、家人對生涯規劃有不同意見,或是另一半的事不關己態度等,都會容易讓孕媽咪因為必須單獨承受壓力而處於壞情緒中。 產前憂鬱的心理介入 在孕期階段許多準媽媽們對藥物使用原就有很多疑慮或抗拒,因此心理介入會是更適切的選擇。臨床心理師會協助準媽媽們從憂鬱焦慮情緒的辨識,再進階到學習如何有效進行想法調整、人際適應、與睡眠管理等不同面向的問題解決策略,協助改善與提升孕產婦的心理健康品質。

2022年12月08日
公開
88

2022待產包新手爸媽必看,3個知識把握不慌亂

待產包準備已成為生產前最重大的一件事。懷孕後期,很多孕媽咪分享,待產包準備得當,與找適合的月子中心,是一樣重要的等級。然而準備待產包有超多眉眉角角需要注意,雖然物品是媽咪要使用,不過媽咪往往都需要在床上休息、少走動,反而要拿取的人都是爸爸或是身邊的家人,所以物品標示就很重要,畢竟男人們連衛生棉日用、夜用都搞不清楚了,更何況是待產使用的淋淋種種物品,另外也建議分為醫院用待產包、以及月子中心必用行李,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分呢?繼續看下去,照著本文做準沒錯。m l b 賠 率 怎 麼 看 待產包什麼時候開始著手準備? 自然產的媽咪最晚是36w要準備好所有的東西,很多媽咪的經驗,只是做個例行產檢,醫生就說今晚就可以生了,遇到這種情況,要臨時將待產包備齊根本是天方夜譚。當然時間點也須依個人懷孕情況而有所調整,有些懷雙胞胎肚子很大,後期行動不便,需要更提早準備也是沒問題,原則是千萬不要壓到最後一個月才準備。 待產包用什麼裝最洽當? 建議可以分為在醫院使用的待產包,以及在月子中心使用的行李,因為在醫院時不管是等待生產還是生產完住院觀察恢復,私人空間都不大,沒有地方可以擺放行李箱,所以最方便的包是使用手提行李袋,僅擺放要在醫院使用的物品,出院後,另外到月子中心使用的物品可用20吋的行李箱裝即可,這是大部分的媽咪覺得最適合的尺寸,到月子中心後通常都是個人房,就可以直接將行李箱攤開,要拿什麼東西也都一幕瞭然。 待產包不是準備給媽咪的? 別驚訝!待產包內的物品是要給媽咪使用沒錯,但請仔細想想不管是等待生產時,還是生產後,大多數媽咪是都需要待在床上休息,或是根本沒體力走動,需要勞煩身旁的家人協助拿取物品,而這個人選大部分都是老公,根據調查十對夫妻,有九對的老公對於女人的物品是一竅不通,不信今晚測試一下,叫老公去拿日用的衛生棉,大概一半以上的男人會直接拿兩種顏色的衛生棉讓你選,所以標示清楚每一個物品的功能以及名稱就相當的重要,為了能好好休息,不影響情緒,奉勸媽咪們還是在生產前花一點時間準備吧!

2022年12月07日
公開
139

高齡產婦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恐怖!例子公開!

日前古巨基宣布榮升人父,太太Lorraine以50歲高齡誕下孩子。其實香港愈來愈多高齡產婦,娛樂圈亦不例外!有婦產科醫生表示約3成孕婦屬高齡產婦,而高齡產婦比較容易有妊娠糖尿、高血壓等問題,但只要多加注意飲食及定期進行產前檢查,都可順便誕下健康的BB。天 天 樂 古巨基太太 (50歲) 古巨基今日在社交網站宣佈榮升人父,50歲太太Lorraine在美國誕下孩子。古巨基在社交平台說:「這個關於我和太太的人生充滿意義的消息,本身打算在農曆新年初一時向各位朋友公佈。但由於疫情的爆發,大家都在為抗疫勞心的時候,覺得還是稍後才跟各位分享心情會比較適合。原本計劃在接下來的4/4兒童節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正式公佈,今晚卻突然收到很多朋友們的恭賀。在這𥚃,誠心感謝各位愛我和太太的朋友們和粉絲們。我會繼續做個好丈夫、好爸爸!」 蔡少芬 (45歲) 蔡少芬與張晉結婚12年,去年與老公張晉以鬼馬方式拍片宣布喜迎第3胎,其後以45歲高齡誕下兒子張樂兒,張晉亦在社交媒體公佈蔡少芬誕下兒子的喜訊:「11月15日,母子平安,歡迎張樂兒來到張家,我們平安回家啦。」兩名姐姐非常愛錫弟弟,一家五口樂也融融。 楊思琦(42歲) 現年42歲的楊思琦於2月12日誕下第二胎去年宣布與圈外男友在美國註冊成婚並已懷孕,並於今年2月12日誕下兒子。楊思琦8年前誕下女兒楊卓穎,今次誕下兒子成功湊成一個「好」字。 情人節當日楊思琦於個人社交媒體上載兩個孩子的合照,表示:「歡迎『豬豬』來到我們的大家庭!感恩家人和醫生、醫護的照顧!這幾天收到很多向爸媽的恭喜,謝謝你們的愛,我順利出生啦!

2022年12月03日
公開
128

「高齡產婦」?降低併發症機率與懷孕風險注意事項

高齡產婦人數日漸增加,懷孕本身就有危險性,高齡產婦風險更是高於一般人。不過高齡產婦定義是什麼?高齡產婦幾歲才算呢?本篇文章除了告訴你幾歲算高齡產婦,也教你高齡產婦檢查該做哪些?以及高齡產婦注意事項。鉅 城 娛 樂 城 「我是高齡孕婦嗎?」、「高齡產婦是幾歲?」不少人內心有這樣的疑問,相信大家都知道高齡產婦危險性大,應該沒有人樂意自己身在這樣的風險之中,到底何謂高齡產婦?高齡產婦年齡確切是幾歲? 高齡產婦英文為Advanced Maternal Age,縮寫為AMA,顧名思義為年紀大的產婦,但每個人對於年紀大的定義並不相同。 那麼以醫學來說,幾歲是高齡產婦呢?一般來說,高齡產婦年紀定義為34歲以上(含)孕婦,除了母體產生併發症機率高之外,高齡產婦懷唐氏症寶寶機會也較高: 產婦25歲,唐氏症機率為1/1250 產婦35歲,唐氏症機率大大上升為1/250 從上面數據,應該不難看出高齡產婦胎兒罹患唐氏症的機率高出許多,但每個人都可能懷上唐氏症胎兒,因此無論年齡高或低,唐氏症篩檢都是必要的產檢項目。 現代高齡產婦比例並不低 現代人晚婚、晚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根據內政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30.9歲,並且有三成左右的媽媽生育第一胎時,年齡在35歲以上。 也就是說,在台灣平均有近三成孕婦懷第一胎時就已經是高齡產婦。 高齡產婦與人工生殖 高齡的人想自然懷孕不是這麼容易,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高齡產婦呢? 其實不少人都是借助人工生殖(尤其是試管嬰兒)的幫助,讓現代社會裡,不僅有34歲的高齡產婦,甚至還有40歲高齡產婦、45歲高齡產婦以及超高齡產婦。 然而你我都清楚,高齡產婦年紀越大風險越高。雖然還是有人在這樣的年齡,渴望著小孩的到來、為了生育不斷努力,但仔細想想,50歲高齡產婦對於母體和胎兒來說,真的好嗎?真的安全嗎?

2022年12月02日
公開
88

產後肚子鬆垮垮怎麼辦?讓妳躺在床上也能瘦!

坐月子運動對產後媽媽好處多多,除了能恢復因生產而改變的身材,找回鬆垮肚子的腹部力量,還能讓心情愉快,降低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本期特別邀請運動教練指導三組坐月子期間就能做的運動,讓你抓緊時間恢復產前身材。天 天 樂 臺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兼職運動教練李婉如說:「坐月子期間是可以運動的,但要先確認身體狀況。」畢竟媽媽在懷孕及生產過程中不舒服的問題,可能會延續到生產結束,尤其是傷口問題。所以如果傷口疼痛造成不適,建議等恢復再慢慢開始運動。但像腹式呼吸、橋式等簡單動作,如果沒有不舒服,產後一~二個禮拜之後就可以進行。 李婉如教練強調若運動過程中有不舒服,不應勉強進行。「也建議先分辨是什麼痛,如果是因動作拉扯到傷口造成,建議傷口恢復再運動。」因為懷孕後期鬆弛激素的分泌會越來越多,讓關節周邊的韌帶較鬆,容易讓關節不穩定,會使得關節的壓力增加,而造成關節不適或疼痛的情況。這時應做肌力訓練增加肌肉力量,讓肌肉有平衡的力量去控制關節動作,並維持良好的姿勢並保護關節,並減少關節疼痛的發生。李婉如教練提到,「因下肢靜脈血液回流較差而有下肢水腫問題的媽媽,運動可以幫助下肢水腫降低。常見的產後漏尿問題,也能靠骨盆底肌的訓練減少其發生,而腹部運動也能減少下背痛問題。」   坐月子來運動,產後瘦更快 坐月子的媽媽時常臥床,身體靜止不動的時間變長、活動量下降,會讓肌力下降、體能變差,加上坐月子補充的熱量會比孕前多,如果沒有適當的身體活動量,提高身體的消耗,身體的脂肪還是會增加。但畢竟生產過程會大量消耗身體的能量,需要能量恢復身體及傷口的恢復,再加上哺乳,則會需要更多的營養,因此李婉如教練提醒不要為了恢復身材就刻意節食,三餐應該健康正常吃,盡量避免吃高糖、高油、高熱量。 若要恢復身材建議透過運動幫助體脂降低。李婉如教練分享,「運動可以使人暫時放下其他事情專注在運動,在運動時腦中會分泌一些腦內啡,讓人有放鬆、愉快的心情,也可以降低產後憂鬱的發生。」   生完還是肚子凸,就靠運動來搞定 懷孕時因重心改變,而造成身體排列異常,例如:腰椎前凸、骨盆前頃的狀況,進而造成下背痛的情況,特別在懷孕後期的下背痛更明顯,因此在懷孕的時候就應該要注意身體姿勢的排列,以減少因排列異常而造成的骨骼肌肉不適。而在生產後可以藉由核心肌力的訓練,來幫助腰椎、骨盆維持在良好的排列上,及找回因懷孕時腹部肌肉被過度延展而造成腹肌的力量下降的問題。核心的肌力可以幫助穩定腰椎骨盆的角度,像是用腹部及臀部的肌肉力量幫助過度前傾的骨盆上提、腰椎前凸的角度減少。 產後媽媽找不到腹部力量也是很常見的問題,李婉如教練提到,在教產後媽媽腹部訓練時,媽媽常說感覺不到腹部在用力,不知道腹部肌肉如何收縮。因為在懷孕過程中腹部肌肉一直被拉長,造成媽媽感受不到腹部力量,無法用力。建議可以從練習腹式呼吸開始,而且很適合所有媽媽做,甚至有一點腹直肌分離症,也能從腹式呼吸慢慢找回肚子的力量及減少腹直肌分離的情況。

2022年11月30日
公開
211

小孩夜驚、莫名哭鬧?擔心寶寶驚到不用請道士

相信有不少父母都遇過小孩半夜尖叫、不睡覺、莫名哭泣的階段,儘管尿布換了、奶也餵了、溫度也適宜……但小孩還是不停地哭泣,甚至哭聲也不太尋常。這時候除了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有不少父母也會選擇帶孩子去收驚,請神明幫忙去除孩子身上的晦氣。但除了帶小孩到廟裡收驚,疫情期間不方便人擠人,父母也可以試試自己在家裡DIY喔~六 合 彩 版 路 如果不想擔心受怕,家長平時就可以利用以下幾個方法,預防小孩被「驚到」: 預防小孩「驚到」方法1.如果大人要出門去某些特殊場合可以帶個紅包袋,回家前把紅包袋丟掉,意同把晦氣丟在門外,不要帶回家沾染小孩。   預防小孩「驚到」方法2.大門貼門神,阻擋門外邪祟入屋騷擾寶寶。 預防小孩「驚到」方法3.盡量讓小孩在天黑前回到家,避免好兄弟嚇到嬰兒。 預防小孩「驚到」方法4.到廟裡為小孩求護身符,平時別在小孩身上求平安  預防小孩「驚到」方法5.如果帶著小孩出門,行經辦喪或墓地的時候用紅布蓋著小孩的頭臉,走過之後再拿下來。 比起小孩對鬼神的靈敏度,大人總是會有防不勝防的時候......(覺得毛毛的)。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小孩的行為還是異常,總是或驚恐的莫名哭泣、晚上睡不好,即使看過了醫生,情況仍許久不見改善,不妨可以試試看用以下方法為小孩收驚:   幫小孩收驚DIY 1. 在寶寶的洗澡水裡加鹽及米各一小把。也有一說是加三撮鹽、三撮米。   幫小孩收驚DIY 2. 準備一把生米、一件已經不穿的寶寶衣服。用衣服把生米包起來,握在手上嘴巴用台語講:「床母來給(寶寶名字)收驚、收給他好照顧、好大漢。」念完後把包好的生米放在寶寶睡覺的枕頭上即可。   幫小孩收驚DIY 3. 如果出門後寶寶回家哭個不停,就在門口喊寶寶的名字叫他回家。   幫小孩收驚DIY 4. 用布袋裝7顆完整的米粒、少許的鹽、一根香腳平均折成7段、一小段絲線平均剪成7段,放進洗澡水內幫寶寶洗澡即可。   幫小孩收驚DIY 5. 熱開水半碗+冷水半碗(陰陽水),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沾水,從寶寶的頭頂滑到臉部,再往左右兩肩各點一下,再往下滑到左腳、右腳各點一下。邊往下滑要邊唸:「XXX(寶寶名字)路頭路尾若有驚到,免驚回來這裡找媽媽。」  

2022年11月27日
公開
166

花蓮育兒津貼親職教育生小孩反而賺錢?

花蓮縣政府為營造友善生育環境、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使縣內民眾樂婚、願生、能養,花蓮縣政府配合中央政策,未滿二歲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新制正式上路。包 你 發 娛 樂 城 育兒津貼自一一一年八月起再加發,從每月三千五百元調整為五千元,第二胎加發一千元為六千元、第三胎(含)以上加發二千元為七千元;托育補助從每月七千元調整為八千五百元,第二胎加發一千元、第三胎(含)以上加發二千元,如民眾已領取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者,縣政府自八月份起已自動調整發放金額,毋需再提出申請,只要兒童未接受政府安置、家庭綜合所得稅率未達廿%,得同時領取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 縣長徐榛蔚表示,育兒津貼新制上路後雖能減輕其家庭經濟壓力,但養育孩童並非只有經濟上的壓力,如良好的生活照顧、適當的學習環境與親職知能及正向的親子互動關係等因素對於嬰幼兒未來發展影響相當深遠,故期望透過一系列的親職教育活動,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度過親子同樂時光,發展正向關係,促進友善育兒環境,親職教育活動目前持續辦理中,徐榛蔚縣長熱情邀請縣內家長與孩子一同參與,共創良好育兒環境。 社會處長陳加富說出,花蓮縣政府委託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於一一一年七月至十二月分別於花蓮北、中、南各區辦理「育有未滿二歲兒童育兒津貼」親職教育活動,以「兒童發展」、「生活安全」、「親子互動」及「生活照顧」等四大主題安排活動內容,各場次活動時間請詳見活動時間表,活動詳細內容及報名相關資訊請逕洽各親子館。 即將於一一一年十月十五日登場之兩場次為北區新秀親子館「甜上心頭」,透過製作牛角麵包讓幼兒學習與父母合作完成烘焙,促進手眼協調能力及小肌肉發展,更增進親子正向關係;以及中區豐濱親子館「蚊子叮叮」,藉由桌遊活動及繪本等工具輔助,培養幼兒IQ、EQ發展,增加親子間的交流及互動。

2022年11月26日
公開
125

新生兒教育與寶寶發展指標:關鍵是"互動"及"鼓勵"

寶寶對於體察情緒十分敏感,所以在互動的時候,爸媽如果使用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你不會」,或是直接對寶寶大吼,都可能會影響寶寶探索和學習。剛出生的第1年是新生兒教育的黃金時期。對寶寶而言,玩遊戲是他們學習如何活動、溝通、社交,或是認識周遭事物的途徑,而爸媽日常和寶寶的互動更是關鍵,可以訓練寶寶不同的感官,幫助寶寶建立學習力。能 領 錢 的 遊 戲 多互動鼓勵 刺激寶寶的學習力 爸媽與寶寶的日常互動也會影響學習與心理發展,初生嬰兒發展特別要注意的是,寶寶對於體察情緒十分敏感,所以在互動的時候,爸媽如果常使用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你不會」,或是直接對寶寶大吼,都可能會影響寶寶探索和學習。爸媽在跟寶寶講話、大笑,或是以其他形式互動時,也可以注意寶寶的回應,比方說在咕咕期(約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在聽了爸媽講的話後會發出咕咕聲來回應,就是寶寶開始學習對話了,這時候請多給予熱烈的鼓勵和微笑,妳會發現寶寶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好。 新生兒感官訓練方式 寶寶運用感官學會的第1件事,就是將媽媽的聲音、味道、臉龐與安全感和食物連結在一起。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訓練方式,寶寶會透過跟爸媽互動並學習,以下分別介紹各感官的寶寶發展指標: 視覺 寶寶一開始大約只能看到距離20~30公分以內的東西,這時候的視力還很模糊,只能大致看得到明暗和大小輪廓。4個月大的時候,寶寶可以看得比較遠,眼睛也開始會跟著移動的物品走;到了4~6個月大的時候,則可以認得不同顏色;等到8~12個月寶寶開始會爬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辨別距離遠近。 爸媽如果想要訓練寶寶的視力,可以把嬰兒房漆成鮮豔的顏色,常常轉換搖籃的位置,讓寶寶習慣不同的角度。和寶寶對話時如果常有眼神交流,偶爾吐舌頭扮鬼臉,或是讓寶寶在鏡子前看自己,也都是促進寶寶視力和學習力發展的方法。如果爸媽有機會帶寶寶出門,寶寶可能會對很多東西都感到好奇,如果發現寶寶盯著某個地方,爸媽可以停下來讓小寶寶多看看。 聽覺 寶寶其實在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已經聽得到外界的聲音了,所以寶寶一定認得爸媽的聲音。2個月大的寶寶會試著模仿媽媽的聲音,4個月大的時候可能會開始胡言亂語,6個月大則會開始模仿一些特殊的聲音。如果想要訓練寶寶的聽覺,可以試著多對他講話、唸故事書,或是唱歌,這也可以幫助發展寶寶的個性、促進語言能力,也增進感情交流。有些媽媽也會用唱歌的方式,對小寶寶解釋生活周遭的變化。如果寶寶不好入睡,媽媽可以開白噪音機器,幫助寶寶入眠。

2022年11月25日
公開
73

媽媽沒胃口怎麼辦?看這裡,讓媽媽找回食慾

孕期媽媽胃口不好是常事,吃啥吐啥更家常便飯是的,可這樣不行呀,媽媽得補充營養呀,無論大的還是小的,媽媽吃不下都不是什麼好事,為了讓媽媽吃下去,許多家庭那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也幸好是在交通發達的現代,不然哪找那麼多千奇百怪的食物?鉅 城 娛 樂 城 其實,要想媽媽開胃口不難,對於食物來說,健康,鮮艷時首要,同時食物的形態一定要能吸引孕媽媽門的視覺感官,而且還要注重清淡爽口、富有營養。就像一些番茄、黃瓜、辣椒、鮮香菇、蘋果等,它們色彩都是比較鮮艷,而且營養豐富,易誘發人的食慾。 另外,一定要選擇一些易消化、易吸收,同時能減輕嘔吐的食物,好比烤麵包、餅乾、大米或小米稀飯,這些都是能易消化也好吸收的食物。同時其次,孕婦缺鋅也會造成食慾問題的,孕婦缺鋅是很嚴重的,會大大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所以發現就要及時的補鋅了,一些動物肝臟、水果、堅果類都是可以補鋅的,時長讓媽媽吃一點,食慾也會慢慢上去。 乾食品是能減輕孕婦噁心、嘔吐症狀的,大米或小米稀飯能補充因噁心、嘔吐失去的水分。最後,媽媽們的情緒同樣對媽媽的食慾產生影響,心情好的媽媽們食慾往往會比較好,所以,讓媽媽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提升媽媽食慾的關鍵,爸爸們可以多多在此期間陪伴一下媽媽,多給媽媽一些關懷和鼓勵,這樣,媽媽心情更好,吃的自然也會更多。   食慾不好很正常,但一直由著媽媽食慾不好就不行了,適當採取措施來應對才是每個家有孕婦的家庭成員該做的事情。

2022年11月24日
公開
126

幾歲就算是所謂的高齡產婦呢?醫生怎麼說?

晚婚加上晚孕,已成為忙碌現代生活的趨勢,台灣高齡產婦逐年增加。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而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的情形也隨之提升。 bet365台灣合法,bet365即時比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詹景全主任表示,懷孕時34歲、生產時35歲以上,就是高齡產婦(這個年紀是足齡,而不是虛歲)。 因為先前的研究發現,懷孕時34歲、生產時35歲以上,生出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會突然增高很多,比年輕孕婦(懷孕時未滿34歲)生出唐氏症寶寶的機率高了3倍以上,所以才會界定這個年齡。不過隨著社會日益晚婚、晚生的風氣,高齡產婦人數也相當多,詹景全主任以自己的門診來估算,大約有3成左右屬於高齡族群。 高齡產婦如有內科疾病,要注意什麼? 如果本來有使用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的藥物,懷孕時可能要換藥,常用的高血壓第一線與糖尿病第一線藥物,有可能導致畸胎的風險。除此之外,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的狀況並長期服藥控制,有些藥物並不適合懷孕時服用,有懷孕準備的女性如果本身有內科方面的疾病,應先與內科醫師溝通是否要更換藥物的種類。 另外,如果本身為免疫功能異常的人,也要在懷孕前先做調整與治療,否則無論是早產或流產的可能性皆會提升。倘若本身有腎臟疾病而長期洗腎,也都有可能會影響懷孕。總之,如果本身有一些疾病,最好能先將病情控制好再懷孕。

2022年11月22日
公開
233

究竟是「懷孕初期徵兆」 或是「經前症候群」? 別搞混了!

如果有性行為,月經該來時沒來,就表示可能有懷孕(除了月經週期不規則以外)。另外,懷孕初期的可能徵兆與症狀包括:體溫升高(溫度不一定)、怕熱、疲倦、頭暈、頭痛、嗜睡、情緒不穩、失眠、乳房脹痛、噁心、嘔吐、脹氣(也有可能腹痛)、頻尿、便祕、飲食喜好的口味改變(可能會較愛吃偏酸的食物,但也可能因人而異)、分泌物增加(如果胚胎著床不穩,也可能會有一點陰道出血)。以上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都會出現,可能只是部分出現,也可能因人而異,也可能有少數人在懷孕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道自己懷孕了。線 上 博 弈 百 家 樂 至於以上這些症狀,究竟在懷孕多久時會出現呢?其實不一定,有些體質敏感的人,大約在懷孕1個月左右時,就會有上述症狀,但也可能因人而異。例如:孕吐大約在懷孕1個月時出現,孕吐高峰則為懷孕2~3個月左右,懷孕3、4個月就會慢慢減緩,少數人則是吐到生產。 此外,預產期是由「最後一次月經來的第一天」開始算,不是從排卵受孕算起,媽咪不要搞混。基本上,最早大約從發生性行為2、3週以後才開始知道有懷孕,但仍可能有誤,所以最好等「月經該來沒來時」再驗孕即可。 如果感到噁心或想吐,則建議少量多餐。此外,維生素B6可緩解孕吐,並且可以吃一些比較酸的食物試試看(如果孕吐較嚴重,其實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以吃得下為主,但不能吃含酒的食物)。少吃甜食或生冷的食物,並且少喝太多湯湯水水。如果吐到體重減輕,建議就醫。如果抽血與驗尿有異常,可能會需要打點滴。如果感到頭暈或疲憊,應多休息;並換合適尺寸的內衣與穿寬鬆的衣服。 如果分泌物較多,應勤換內褲。萬一有出血症狀,應盡快至醫院,看看是否為胚胎著床不穩定、或先兆性流產…等。一旦驗到有懷孕,必須去醫院確認是否為正常的子宮內懷孕,或是子宮外孕。以一般健保掛號,大約看診2、3次以後,確認是子宮內懷孕、也有胎兒心跳(大約6~8週胎兒有心跳),才會發孕婦手冊,開始產檢。

2022年11月19日
公開
98

每天孕吐,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該怎麼改善?

孕吐是許多媽咪在懷孕初期的一大夢魘,舉凡生活中原本熟悉、甚至喜愛的氣味與食物,這時彷彿都變成催吐彈。甚至早上起床,還沒吃早餐就先乾嘔不止,嚴重時連酸水、膽汁都吐出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讓準媽咪們提心吊膽,深怕影響寶寶健康。殊不知,寶寶和妳想的其實不一樣,排除疾病所引發的嘔吐情況,有時反而是胎兒穩健成長的反指標。歐 博 百 家 樂 娛  樂 城 孕吐不是病,但有時吐起來卻要人命,通常害喜媽咪在早上剛起床時,孕吐情況會較明顯,因此又被稱作morning sickness,經常伴隨食慾不振、脹氣等不適症狀,有些情況較嚴重者連胃酸、膽汁都吐出來,造成食道灼傷、胃潰瘍發炎。 部分媽咪孕吐嚴重,甚至連喝水都會吐,王樂明主任提醒:「長期下來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脫水症狀,建議到醫院抽血檢驗。」這類患者可採點滴補充維他命B6,情況嚴重者可服用止吐藥緩解不適。 但要注意的是,孕吐嚴重的媽咪需排除身體器官、功能上的疾病。「我們曾收治一位轉診病患,那位媽咪運氣不好,懷孕38週抽筋癲癇吐得很厲害,家人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孕吐,送到醫院一照電腦斷層顯示顱內出血,血塊壓到腦部,是典型中風症狀。」 若是單純懷孕荷爾蒙變化引發的孕吐,孕媽咪在早上起床時可吃些蘇打餅乾、吐司、麵包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空腹引發胃酸,另外可採取少量多餐,並減少食用湯湯水水食物,避免引發胃食道逆流,進而造成嘔吐。飯後可輕鬆散散步,保持身體直立式,增加腸胃道蠕動,千萬不要一直躺著,當食物未完全消化,反而容易引發胃酸逆流。 有些媽咪擔心因孕吐導致胃口變差,甚至食不下咽導致體重減少,對此,王樂明主任安慰媽咪們,「在懷孕初期,媽咪沒變胖並不代表小孩沒長大,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慢慢要被打破,畢竟初期寶寶才幾公克,過量攝取其實都胖在媽咪身上。」王樂明主任強調,若真正要拚寶寶的體重,反而是落在懷

2022年11月17日
公開
197

什麼時候生第二胎比較好?婦產科醫師專業建議

兩胎隔多久生比較好?想要再生一個孩子,一股作氣生養,會有什麼風險嗎?懷孕生子教養,無論對媽媽的身體或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婦產科醫師建議先想清楚這四個面向~凱 利 公  式 計  算 機 「何時生第二胎」要考慮哪些問題? 1.媽咪的年齡 木生婦幼診所副院長陳星佑表示,如果媽咪的年齡較大,會影響受孕率,懷孕後可能的併發症也較多。如果媽咪未滿34歲,建議產後間隔1年半~2年再懷第二胎;如果媽咪已滿34歲以上,建議兩胎至少間隔1年以上。 2.媽咪的身體復原狀況 雖然產後子宮本身只要1個半月~2個月即可復舊,但產後無論傷口疼痛、照顧寶寶疲憊等各種因素,都需要較長時間休息;如果太早再懷孕,無法好好休息讓身體與傷口復原,再次懷孕後,流產、早產的機率也會提升。 3.家庭與工作環境 如果沒有家庭支持、保母幫忙照顧小孩等,太快再懷孕會很累,媽咪得到產後憂鬱症的機率也會增加;工作環境如果不便擠奶,也會是一個考驗。 4.大寶的接受度 有些大寶會爭寵,行為也會退化。建議讓大寶參與媽咪懷孕的歷程,並一起幫忙照顧小寶。 太快再懷孕的風險? ●上一胎自然產 如果產後6個月內再度懷孕,第二胎早產、胎盤早期剝離、胎兒體重過輕、媽咪貧血的機率都會提高。這是因為媽咪的身體還沒復原、營養素在哺乳時又被大寶吸收掉較多所致;此外,如果產後6個月再懷孕,但媽咪還沒瘦下來,得到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提升。另外,也要留意有無早產徵兆,一旦有出血或腹痛症狀,應盡快就醫。 至於孕期可否哺乳?則因人而異。如果有出血或腹痛症狀,就不宜再親餵母乳。因為親餵母乳會刺激乳頭,子宮收縮的機率會提升;如果沒有特殊症狀,則仍可哺乳,但要多補充營養(尤其懷孕初期葉酸最重要),一旦有不適症狀,則應暫停哺乳。 ●上一胎剖腹產 除了上述「上一胎自然產」的問題「全部都可能會有」外,上一胎剖腹產者還會再多增加「上一胎手術傷口可能會破裂」的風險,尤其是懷孕後期較易發生。因此如果有腹痛症狀,也要盡早就醫。此外,建議孕期最好不要抱大寶,尤其有腹痛或出血症狀者。 兩胎隔太久,好不好? 相反的,如果太慢才懷第二胎,這樣好嗎?有研究指出,5年內再懷孕都適宜,如果超過5年才懷下一胎,媽咪得到子癇前症的機率可能會增加,但目前成因不明。 二胎不孕的4個原因 想生第二胎,卻遲遲未受孕,為什麼?以下為常見4個原因: 1.密集與規律的哺乳(全母乳),可能使排卵延遲。 2.身體疲憊或育兒太累,身體狀況未恢復。 3.哺餵母乳會改變身體荷爾蒙,使陰道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