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Irene

日期

#Tag

幫助小孩度過反抗期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53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   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   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   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   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   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   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

發燒時的家庭護理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58

【發燒時的家庭護理】 1、38度以上 (1)給孩子保暖:37.5~38度左右的微燒,要讓孩子的身體保持溫暖才好。 (2)室內保持空氣的流通:室內溫度保持19~20度,濕度保持50%~60%。不 定時地打開窗戶讓室內的空氣流通,換氣後再關上門窗! (3)用溫暖的手幫孩子按摩:發燒的話,血液循環不良,可以用按摩的方式使 血液循環流暢。按摩前媽媽先搓手40次左右,才能把手的熱氣傳給孩 子,按摩到全身放鬆! 2、38.5度以上 (1)換穿薄的衣服:燒時穿太多,汗濕後反而造成孩子身體變冷! (2)用溫的濕毛巾按摩:用冷水的話,可能會使孩子的情況更惡化,所以一定 要準備溫水。把毛巾在溫水中浸泡一下,之後,稍微擰乾到仍可滴水的程 度,以類似撫摸的方式不停擦拭! (3)做半身浴:讓孩子坐在30度左右的溫水裡,水浸到腰部,五分鐘就好! (4)常擦汗:在出汗多的額頭、脖頭、胯下、腋下等處擦乾,對熱度下降有幫 助! 3、39度以上 (1)減少衣物被蓋:發39度以上的高燒時最好把衣服全脫掉,因為此時再怎麼 薄的衣服,都有保溫效果!但為了避免著涼,每個小時要有10分鐘把肚 子蓋起來! (2)做冰敷:在出汗多的地方貼著按壓,或全身撫摸似地輕擦! (3)利用冷卻製品:和涼枕、冷卻墊毯等也可以降熱,一般是吃了退燒藥之後 使用! 【確實掌握小兒科診察的時機】 1、以下情形要直接到急診室去: (1)39度以上的熱度,無精打采,臉色蒼白,眼神呆滯! (2)發燒的同時還痙攣,持續達五分鐘以上的話,要立刻叫救護車。 (3)出生後未滿四個月,發燒到38度以上。尤其是新生兒的話,要立刻送急 診室! (4)呼吸不均勻,呼吸很費力! (5)哭得跟平常不同,又不能入眠,連奶或水都不想喝! 2、以下情況要接受診察: (1)雖然心情還很好,也有食慾,但體溫比常時高,發燒持續3天以上! (2)熱度下降後又上升! 3、以下情況要在家觀察:雖有輕微發燒,但無其他症狀,心情也不錯,也有食 慾!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49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小時候該養成好習慣

2007年08月14日
公開
39

先做監護人 再做朋友 文�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一個畢業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回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的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父母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候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能不胖?小時候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 他越說越激動。也難怪,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一位社會學家,他觀察到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八九年,這五十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的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了孩子。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父母說:「電視關掉,去睡覺。」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是態度要堅決。 艾力厄斯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是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有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二十四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候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經常會很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 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當你每天回家吃飯時,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時,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5/10/19 家庭版 **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