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跑馬燈文案>>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妤娃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大 BABY

2007年06月10日
公開
7

原本是要爸爸和曜娃一起洗澡 媽咪和妤娃洗澡滴... (我們家的浴室超小一個,無法同時容納4個人) 可是呢?! 應該是第一組要入浴室主導洗澡的爸爸攤昏在床上 一副好累好累的樣子... 算了~~~看爸爸這麼累,還是由媽咪幫寶貝們 " 洗刷刷 " 好了 突然腦中一個念頭轉過.心血來潮的向爸爸提議 " 要不然我幫你洗澡洗頭,啊∼你幫我洗頭好不好?! " 爸爸默默的點點頭 曜娃哈哈大笑: " 爸爸又不是小baby,還要媽咪幫你洗澡,太好笑了吧!! " 妤娃看著哥哥笑,也不知原由的跟著呵呵笑了兩聲... 媽咪: " 爸爸是媽咪的"大" baby 呀!! " 曜娃呵呵: " 啊∼ 大 baby ?! " 先幫兩個小鬼頭洗好澡 呵呵,終於輪到了今天的大主角上場 記得結婚前... 一同幫對方洗澡是常有的事情 現在一個繁忙於工作 . 一個繁忙於家務... 能這樣一同洗澡...根本就成了天方夜潭了~~~ 爸爸粉享受於媽咪為他抓抓頭.搓搓背... 而那兩個小鬼頭也樂著趴在窗台上看我們表演 曜哥哥嬉皮笑臉式的一直哈哈大笑 妤妹妹卻一臉狐疑的皺起五官不可置信的猛盯著我們瞧 我看只差在她還不太會說話... 要不她一定會直呼 " 那也按ㄋㄟ啦!! " 好不容易幫∼大 BABY ∼洗好了 原本說好媽咪要讓爸爸洗頭的事也算了 看他累成這副德性...媽咪怎麼忍心再勞煩他ㄋㄟ 今天感到幸福滿分的應該是歸屬於 大 BABY 囉!!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8/135633/142761.14498170.wma

智慧父母打造獨立小孩

2007年06月09日
公開
32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再去責怪他們缺乏獨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獨立性,完全取決于父母對他從小的培養。   第一式︰啟發他自解困難   臨出門時,孩子突然想起老師要他帶紅色的東西去幼稚園,而紅色的東西雖然家中有,卻需要花時間尋找,而時間對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緊迫,你是否會立即幫孩子尋找?   對策︰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的紅帽子也是紅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還有哪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提示︰當孩子掌握了這種方法,平時你還可以加大難度,讓他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在1分鐘內列舉出所有整理玩具的方法等等,這些有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驚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尋找辦法。    第二式︰解圍不如學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當他向你求助,為了不讓孩子受到老師責怪,你是否會幫他編個理由來應付呢?   對策︰你不妨對孩子說︰我們應立個規矩,不許找藉口,你要對自己行為負責。接下來,你不妨找找孩子無法完成作業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組織、安排能力,還是其他。從根本上停止為他“擦屁股”。   提示︰如果有求必應,勢必會造成孩子有問題就等著你來為他解決。平時你可以給他一本日曆,讓他記下活動時間,或者用即時貼記下時間安排,以便隨時提醒。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用圖畫作為提醒。   第三式︰教孩子權衡利弊   為了周日的家庭出游計畫,你們已有較長時間的安排,卻不料孩子又接到同學盛情的邀請,讓他前去參加他的生日派對。對此,孩子不免有些為難,希望父母為他拿個主意,你是否會當機立斷呢?   對策︰你應該幫助他思考︰“如果你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是怎么樣?而你不去參加別人的生日聚會,同學又會怎么想?告訴他,每個決定都會有有利和不利的兩面。   提示︰千萬不要替他拿主意。你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去想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將帶來的后果,學會自己權衡利弊。如果孩子能經常練習做決定,那么,長大后在面臨進退兩難的處境時就能應付自如。   第四式︰從失敗中站起來   如果孩子很有信心地參加非常感興趣的球隊選拔賽,卻被淘汰而沒有錄取,當他傷心地對你說︰我以後發願再也不會參加這項活動時,你會如何幫助他呢?    對策︰不妨告訴他,你非常理解他現下的感受,但是沒有必要落選就放棄這項運動,沒有人是完美的,有時總會出錯,可以找找哪些地方沒有做得更好,才導致這次失敗,只要想辦法做好,還是有機會的。   提示︰讓孩子正確對待失敗是幫助他們自立的重要環節。平時可以給他講講你以前犯的小錯誤以及如何改正的。最後應鼓勵孩子在同伴面前,敢于將自己的不足說出來,學會自己為自己打氣。   第五式︰與同伴協商問題   當孩子為看電視的某個頻道,與同伴爭論起來時,你是否會急于參與其中,為不愉快的他們裁決問題呢?   對策︰你可以提醒他們,生氣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各自去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是提示他們可以採用扔硬幣等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決定結果。   提示︰沒有什麼辦法比讓孩子自己透過協商解決問題更好。而父母的責任,只是在于提示他們協商時注意各自的行為。在他們互不相讓時引導他們拿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延伸閱讀︰抓住寶寶獨立性萌芽關鍵期   從對上海杏山路幼稚園一年又一年畢業的寶寶的觀察中,我發現,獨立性對一個寶寶的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寶寶如果獨立性強,那么三年中,他各方面的發展就會很好。而如果一個新入園的寶寶獨立性很差,我們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培養他的獨立性,他的發展也似乎總比別人慢。   案 例   小班的悅悅入學一周了,活潑可愛。可是李老師發現她的倚賴性實在太強了,她什麼事情都要喊老師幫忙,吃飯要老師喂,小便要老師給她脫褲子、穿褲子,午睡時要老師給她脫鞋、脫衣服……老師想讓她自己做,她總是以“我不會”而拒絕。李老師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悅悅媽媽,悅悅媽媽無奈地說︰“是啊,有一陣子,她老是要自己做,我還嫌她煩;現下可好,懶得不得了,什麼都要大人幫忙,想叫她自己做,她總是不肯。”    在李老師的耐心鼓勵下,悅悅終于開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師大大地表揚了她,她非常高興。下午,當媽媽來接悅悅的時候,悅悅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會自己穿衣服了。”“是嗎?”悅悅媽媽一邊回答著女兒,一邊習慣性地把掛在教室外面的悅悅的外套拿下來,然後給她穿上。   這一現象在剛入學的小班的寶寶中表現得較為突出。在寶寶0-3歲時,父母的重點往往集中在喂養上,想方設法讓寶寶吃得多,吃得好。這是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還有一點很重要,卻容易被很多父母忽視,就是寶寶獨立性的培養。   獨立性是幼兒自我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也是幼兒終身發展的重要素養。有獨立性的幼兒,願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寶寶的獨立性主要表現下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寶寶的自理能力好,進入幼稚園后,就會在群體中表現出色,自信心也會增強。相反,一個自理能力差的寶寶,在幼稚園裡時常有挫折感,無形中產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響他的自信,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寶寶的上進心。   2-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這時,寶寶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他事事都想嘗試自己做,嘗試自己動作的力量和效果,他常常表示要“我自己吃”“我自己拿”,而且討厭大人的幫助或干預。其實,當寶寶用手抓飯自己吃,用手來奪大人手裡的勺子時,已經意味著獨立性的萌芽。   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的表現,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勵,並引導他學會“自己來做”。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寶寶的能力有限,雖然他想自己來,但常常還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飯,不僅吃得滿臉、滿桌都是飯菜,而且邊吃邊玩,飯菜都涼了,這時有些父母就干脆奪過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鈕扣,也是好長時間扣不上一個,父母也會忍不住代勞。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耐心指導不容易,但是應該堅持這樣做。如果在寶寶獨立性傾向正在發展的時候,沒有給他適時的鍛鍊,錯過了這個時機,孩子的倚賴性會越來越重,你再想讓他自己做,就很困難了。同時,如果生硬地干預或限制孩子的獨立行動,常常會遭到寶寶的拒絕,傷害他活動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所以,一定要創設條件,讓寶寶自己做,慢慢培養他的獨立性。以下是具體操作的幾點建議︰   ★盡量滿足寶寶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讓他自己做。   ★如果擔心把寶寶的衣服、地板等弄髒,可以事先墊些毛巾或報紙等。   ★千萬不要因為寶寶做得不夠好而訓斥寶寶,挫傷寶寶的積極性。   ★盡量頭一天晚上做好準備工作,如準備好第二天寶寶要穿的衣服,提前準備好早飯,留出較為充足的時間。   ★不要生硬地干預或限制寶寶的獨立行動。如果時間緊,先與寶寶商量,讓寶寶先試一兩次,再由父母幫忙。   ★在時間充裕時,比如下午放學和晚上睡覺,盡量讓寶寶自己做,如穿脫衣服等。   ★在寶寶自己做的時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勵,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適時的幫助。   ★不要因為嫌寶寶煩,索性讓他自己來,一點也不幫他,等著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棄。   ●進入幼稚園以後,再培養獨立性已經晚了。   ●2-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   ●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的表現,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勵。   ●不要生硬地干預或限制孩子的獨立行動。   ●創設條件,讓寶寶嘗試自己做。適時地給予寶寶必要的指導。

讓孩子喜歡和你說話的九個秘訣

2007年06月08日
公開
20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瞭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 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來源: 媽媽寶寶

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Ⅰ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33

第一部分: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心慈手軟」   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做母親的,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所以他有什麼要求,也盡量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也慢慢有了小脾氣。有的事媽媽不答應,他就耍無賴,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買水果?母親為難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咱們再睡一會,天一亮,媽媽就給你去買,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饒,哇哇大哭起來。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   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的話千萬不要說。你給他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說不定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學到了乖,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還不夠,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一時的心軟,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   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你必須讓他明白,無論他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一番情景:   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開心地說著話。說著說著,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聲不斷響起。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這樣寵嗎?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讓孩子對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奴隸」,讓孩子隨便打,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長」「好好家長」   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鬆。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事到臨頭,還是犯同樣的毛病。   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媽媽,只有這一次,你就答應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證!」一聽到這樣的話,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好好家長」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   父母的妥協與放任,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本來媽媽不許的,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好說:「好吧,好吧,去玩一會,下次不許這樣。」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   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於是,他想怎樣便怎樣,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讓他有恃無恐。惡性循環下去,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不把你當一回事吧。趾高氣揚慣了的他,處身社會的時候,如此自私和無理,又怎麼去與人合作?   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長大了,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關心」,孩子會變得消極、絕望和無助。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   真是豬腦袋,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記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喲,得了滿分,可真是讓人吃驚啊。 嘲諷是惡毒的武器   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來,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   「今天主動來幫忙啊,是吹的什麼風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聾了嗎?」   「你可真聰明呀,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   聽聽這些話吧。本來只需說聲「謝謝你的幫忙」、「我只說一次,你要聽好」和「算錯了沒關係,重新來」就可以了,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把話說得酸溜溜的。   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它不是一種「惡毒的武器」是什麼?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對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   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用嘲諷這樣「惡毒的武器」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哪怕這種語言「攻擊」停止了,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   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孩子只有聽的份兒;無論說什麼,都是為孩子好。這種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被人揶揄,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作為父母,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比如,四、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做母親的就馬上說:「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這樣的題都不會做。」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她是什麼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   一個小孩子,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來就有個子小、力量弱、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不如大人」的意識會變得強烈,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那就是說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孩子天性敏感,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會深深刺傷他的心。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你可以對他說:「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下次不要再錯。」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其實,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父母教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   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那麼,如果孩子有錯,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取得進步,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 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   就你那破鑼嗓子,還想當歌星?做夢吧!   別逞能了,你哪會做這個。   這麼簡單的都不會,看你將來怎麼辦!   小孩子懂什麼,一邊玩去。   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爸爸問。   「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奇奇很認真地回答。   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切!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   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不禁低下了頭。   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   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理想和現實,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學的。作為父母,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賦,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如給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   通常地,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經常對孩子說:「小孩子不懂事,瞎摻和什麼?」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點。如對孩子說:「你個子小,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   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如開頭舉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經常被父母如此「打擊」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來,都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到達成功的頂點。獲得信任的人,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時,信任也是一種尊重。如果你對孩子說「你當然可以的,媽媽相信你」,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視」。而這,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後總會有成就」這種希望,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句話,好與壞,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所以,即使開玩笑,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你真的很沒用,你到底能做什麼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看看你,跟個叫花子似的。   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   你是豬吧?   即便是父母,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豬一樣!」   「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   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覺得有權罵,而且口不擇言,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   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麼錯,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   孩子做了錯事,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難道你罵孩子「跟豬一樣笨」,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不喜歡被罵。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 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   別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可是,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也當成了真。父母說一句「你笨得跟豬一樣」或「一點用也沒有」,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我真是太笨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呢?」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   說「笨得跟豬一樣」,就相當於告訴孩子「你已經笨到極點」,暗含有「無藥可救」的意思。而「你一點用也沒有」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在今後的生活中,面對機遇的時候,他可能因為不自信,還沒開始嘗試,就主動退縮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老是被父母這樣罵,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發展下去,可能出現性格缺陷。等他長大了,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 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去學習,聽到沒有!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還坐在那裡不動,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你到底去不去?還不去是吧?……   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現在吃到苦頭了吧?以後看你還不聽話!喂,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你要是再不聽,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 老調重彈不起作用   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也就是說,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   那麼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物以稀為貴,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   常有母親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真讓人操心。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究竟是孩子不聽話,「同樣的事要說幾遍」,還是「同樣的事要說幾遍」,孩子才不聽話?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今天沒注意,明天還可以再聽,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我那孩子,不管你說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沒聽見似的。」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他不煩才怪呢。任誰也受不了呀!   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重要的話只說一次   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父母太嘮叨,孩子不願意聽;因為孩子不聽,父母就不停地說。而說得越多,孩子越討厭。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有時聽進去了,但是很快就忘了;就算沒有忘,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因為不重視嘛,就不當一回事。   說起來,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但是,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就應該及時改變「策略」。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與其這樣嘮嘮叨叨,累己累人,不如告訴孩子,「你聽好了,這話媽媽只說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   比如,你要提醒孩子「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只需要預先聲明「聽好了,媽媽不說第二遍」,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   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心平氣和,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是必須重視,必須做好的。   還有,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 小貼士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   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   ★不但是長輩,而且是朋友;   ★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發脾氣;   ★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平等與孩子交流;   ★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別把孩子比來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人家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你就知道玩遊戲!   你就不能像……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   明明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有點生氣,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了沒有啊?你看弟弟多聽話,一回來就做功課,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你跟他比比,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是啊,是啊,什麼都是弟弟好,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明明生氣地喊起來。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揚,而自己總是挨罵呢?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這麼多餘嗎?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   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   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   「人家怎麼能考滿分,不是一樣在聽課嗎?」   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無力反駁和辯解,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對自己喪失信心。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時間一長,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是「沒用的」,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   「看來,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媽媽根本不喜歡我。」   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自卑感會越來越重,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為這種自卑,長大後自暴自棄,一無所成。我們說,父母一句話,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可以,但是千萬慎用言語,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怎麼怎麼聰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人與人是不一樣,哪怕是親兄弟姐妹,也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與壞,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這是非常愚蠢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正的。   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成績優異的,給以讚揚和獎勵;成績差點的,不是責罵,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你可以對他說:「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你的側重點在鼓勵,而不是比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這樣的話傷孩子自尊   給我滾!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以為你是誰,你可是我養大的!   媽媽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很討厭! 愛你的孩子,首先給他尊嚴   「養個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   「你可是我養大的,有本事別讓你老子養著你呀!」   ……   父母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因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覺得有資格罵,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有時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裡想到,許多話是有嚴重後果的,絕對不能說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語中的禁語啊。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尊嚴!如果連自尊也隨便被踐踏,他還算一個獨立的人麼?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怎麼不能說他?」沒錯,是你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願的,養他是你的責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奴隸,你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尊嚴呢?   靜下心來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罵中成長,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曾經有過被踐踏自尊的痛苦,那麼不要再把這種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麼就把自尊還給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無權傷害   話說回來,孩子犯再大的錯,也不必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好像要一句話置孩子於死地一樣。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你不想想是誰給你飯吃!」   「給我記著,你是老子養大的!」   聽聽這話吧,簡直就是一種「威脅」。孩子聽到,心裡會怎麼想?也許他還沒有關於「自尊」意識,可是這話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是個累贅,可又無力改變這個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孩子惶恐和無所適從。這樣的情緒壓抑得太久,必定會化為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很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許就乖乖順從了父母,但並不表示他認同了父母的話,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被父母拋棄。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事實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撫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卻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當作一種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這種行為很可恥!想想,誰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撫養成人的?   「滾吧,滾吧,滾得越遠越好!」   這句話也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一不順心,就讓孩子「滾」。當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東西呀?如此簡單一個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視和嘲諷的成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責罵不是太過分了嗎?   還有的孩子比較黏人一點,有時喜歡賴著父母。這個時候家長不耐煩了,就會一把推開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很討厭!」你不願意陪著孩子玩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話來傷害他的自尊心?這會令孩子因為父母厭惡自己而憂慮。他未必知道父母討厭自己什麼,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歡他黏人這個行為,而非討厭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釋,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來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父母那裡獲得關於人和人生的認識,所以父母給予孩子信心和信賴,非常重要。可是父母們卻經常說許多貶損和否定的話,而從來意識不到它的傷害和嚴重後果,這是多麼讓人擔憂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那就謹慎自己的言辭吧。貶損的話,一句也別說。時刻記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無權傷害。 知識比分數重要   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怎麼又只考了這麼點兒分?   除了分數就不能問點別的?   做學生的,都知道流傳甚久的一句話:「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裡,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裡,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分數。成績好的孩子,倒覺得沒什麼;成績差一點的,簡直就無處藏身。   是啊,孩子們也不明白:為什麼從來只問分數?   「最近考試了沒有?得了多少分?」   「這次考試在班上第幾名啊?」   有的父母也許並不是在意分數,而是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誰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聽來,它只是讓人感到厭煩的一句話罷了。張口考試,閉口分數,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換點別的東西問?   你大可以換個角度,問問他這次考試的題目難不難,有些什麼題目。要是考語文,可以和孩子討論討論作文;要是考英語,可以讓他講講試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聽一下他最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班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學習有沒有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甚至可以跟他討論學習中的某個問題,既幫助他思考,又能從側面瞭解他的學習情況。   如果你實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績,可以直接對孩子說:「讓媽媽看看你的試卷,可以嗎?」你的溫和平靜的語氣,會消除孩子的顧慮。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績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氣地責罵他。你陪著他,幫他找出錯誤,分析原因,這才是一位好家長應該做的。   僅僅問分數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這樣的語氣和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數以外,對分數背後的學習過程和艱苦努力漠不關心。   根據教育專家的理論,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個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一個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做到這兩點,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標準   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   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是一個非常抽像的東西。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惟一標準。   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孩子,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隨著大家對分數的越來越重視,許多學生學會了弄虛作假,並且「發明」了無數種手段在考試時作弊。這樣的招數有時連老師都瞞過去了,更別說家長。對於這樣有水分的分數和名次,父母們又作何感想呢?你還打算兩隻眼睛只盯著分數嗎?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文化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分數,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品德修養,他的性情習慣,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僅僅憑一個分數就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那只能說你是個目光短淺的家長。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數拋在一邊。父母要學會通過分數判斷孩子學習的情況。如果他考得特別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見分數太低就加以責罵。如果他考得好,也應拿出試卷,就某些問題和他討論,以鞏固他所學的東西。 讓孩子把話說完   住口!   不用解釋了!   不要再說了! 為什麼不讓孩子把話說完: 這裡先來看一段資料:   「父母讓我們住口,而他們卻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們了,一點也不給我們講話的機會。」   「為什麼讓我們閉嘴?我們心裡有許多話要說給父母聽呀!」   不久前,一所社會咨詢機構對兩千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住口」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的父母說的話之一。   是啊,為什麼父母自己老是嘮叨不停,而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把孩子的嘴巴封起來,然後自己說個不停,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決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對意見,剛說了一兩句,父母就聽不順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輪不到他們說話。其實,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哪怕孩子氣一點,也的確可以啟發父母,彌補父母的決定或認識的不足。   有時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憑著自己瞭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而孩子據理力爭地申辯。這時做父母的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不用解釋了!」你能想像的到孩子這個時候有多委屈嗎?哪怕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已經造成。法庭審問犯罪嫌疑人還給其申訴的機會呢,怎麼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辯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第一,孩子的話說到自己的痛處,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著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啟發。   ★第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不聽辯解,老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面對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第三,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   你會發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為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了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會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當然,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為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恐嚇威脅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還敢撒謊,我撕爛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記得曾經見過這樣的場面:   一位母親在路邊哄孩子。小孩子不聽勸,拚命地哭。母親說好話,給他東西,都不管用。最後,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你還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親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孩子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這樣的場面看著是很令人心疼的。這位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這樣對孩子不可嗎?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特別的眷戀,同時也有著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心理學上管它叫「基礎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裡,都經常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還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潛在不安會加劇,易於受到大人無法想像的打擊。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極端的舉動,比如自殺。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就太遲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有時並不明白父母只是為了哄他而說出恐嚇的話,並非真的不要他或不愛他。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恐嚇和威脅是一種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而且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環境,包括身邊的和心靈的。 如果不想毀掉孩子,就不要恐嚇他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心理。這種恐懼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危險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的害怕,可能說不出理由,也可能說出了,在常人看來不足以引起恐懼。小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神經性的恐懼。所以,家長不僅不能恐嚇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懼,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   孩子不聽話時,如果你對他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就讓妖怪來捉你!」這的確比費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要聽話、怎麼才算聽話容易得多,可是,它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   千萬不要用醫生、警察、老師及其他讓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嚇他。一個怕醫生的孩子,生病的時候是不會跟醫生合作的;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會去問警察;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聽老師的課?   所以,易於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話,千萬說不得。   孩子的心裡有不安的土壤,重則會萌發出許多的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輕則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性格壓抑。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好好的孩子。

10種有效處罰孩子的招數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9

許多父母常會為了寶寶的鬧情緒,而傷透腦筋。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舉止時,做家長的應先瞭解其原因,再以適當的方法處理。但如果孩子以丟東西、打架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就需適當給予處罰,讓孩子瞭解他的這些舉動是不對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1、規勸 案例: 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 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 打架、亂丟東西…… 方式: 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建議: 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3、罰坐 案例: 吵鬧不休、吵架…… 方式: 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建議: 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制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4、幫忙做家務 案例: 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方式: 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 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5、畫畫 案例: 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 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 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瞭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罰站 案例: 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方式: 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 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 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8、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 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式: 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建議: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 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 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料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案例: 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方式: 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把握原則、控制情緒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症。 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