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軒♀宸~拔拔

日期

#Tag

::好文::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08年08月23日
公開
43

點閱人數:人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作者:汪培珽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隨想╭♡ 很慶幸自己也生了二個可愛的寶貝,最後一段寫得很好,自己似乎也一直犯同樣錯誤,每個孩子都想贏得父母的心,拿兄弟姐妹或其他人來做比較,對孩子不太公平,教養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這門功課身為母親的我真應該好好加強一下!

::好文::媽媽請等等我

2008年08月22日
公開
46

點閱人數:人 媽媽請等等我  作者:陳安儀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 ♡╮隨想╭♡ 真的好像孩子真的是在大人的催促聲長大厚,為什麼不會自己去尿尿?去穿衣服?去吃飯?去做什麼呢?.....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要學這要學那的?或許對孩子真該要耐心等待!

::好文::五歲再上幼稚園

2008年08月21日
公開
51

點閱人數:人 五歲再上幼稚園 (作者:陳安儀) 最近遇到很多媽媽熱烈的討論選幼稚園的問題,通常我在一旁是一聲不吭的。老實說,我對幼稚園並沒有多大好感(詳情請見「孩子,我要教妳怎麼愛我」一書),我認為,幼稚園的存在是給那些因為上班而不能自己帶小孩的人方便而來的。因此,雖然我的兒子今年已經四歲半了,但我並沒有打算讓他上幼稚園。 我的老大除了在我生產那年,唸過不到一學期的「幼幼班」之外,也只有念了一年的大班(半天班)。我認為,孩子不適宜過早去幼稚園。而老大的經驗,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五歲才是適合上幼稚園的年齡!」 就生理方面來說,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大小便、擦屁股,大約要到四歲半左右。孩子真正可以自己取菜、添飯、完整的進食,大約也在四歲半左右。孩子要完全學會穿衣、脫衣、扣扣子、拉拉鍊、穿鞋,並明確表達冷熱,大概在五歲左右。而且,大部分的幼兒傳染病,都攻擊「五歲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要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媽媽不在的時候發生了哪些事,大約也要將近五歲。 就心理方面來說,三歲同理心才開始發展,三歲半左右才開始跟同儕展開互動,四、五歲的孩子,才是最需要玩伴的時候。 就語言發展來說,語言學家建議,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時間,最好在「五歲以後」。五歲以內,是打好母語最重要的時機。五歲以內,是孩子最依賴媽媽的時間,而五歲以內,也是家庭養成人格的基礎。而且,五歲開始小肌肉發育較為成熟,才可以進行仿寫,提早教導閱讀、寫字,對孩子並不一定是福。 我家老大第一次去幼稚園的時候,只有兩歲十個月,那時因為家庭狀況不得已,所以只好送到幼幼班去。三歲的孩子分離焦慮還很嚴重,除了前幾天新鮮感之外,接下來幾乎天天上學都要來一場「生離死別」。雖然,老師也告訴我,我一走她就不哭了,但是,到最後她每晚睡覺時都會感到焦慮,有時候連睡夢中都會哭喊:「媽媽!不要走....我不要上學!」 於是,我知道她還沒準備好。就不再勉強她。 五歲再去上學時,就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了! 她每天晚上都期盼著第二天學校的活動,上學連再見都來不及說,就頭也不回的奔進教室,完全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一年的大班生涯中,她沒哭過一次。而我觀察大般的其他小朋友,很明顯的,在幼幼班門口哭哭啼啼的情形,大班幾乎完全消失。 我知道,她準備好了! 第一次上學時,我每天問她在學校做了些什麼,她總是說不清楚;問她老師有沒有罵人?她也不知道。 第二次上學時,她可以如數家珍同學的名字、今天老師對誰說了什麼、明天要準備什麼東西。做媽媽的可以光憑她的敘述,就描繪出學校的概況,大大放了不少心。 第一次上學的老大,原本幾乎不生病的,一到學校去,就連續病了好幾個月,幾乎每個星期都染上感冒。第二次上學,我本來預計她又會感冒好幾個禮拜,沒想到,這回她好的跟一頭牛似的!偶爾一兩次感冒,也很快就痊癒,抵抗力顯然強了許多。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因為她長大了! 因此,在老二有先天性氣喘,容易因為感冒而發病的狀況下,更堅定了我「五歲前不上幼稚園」的決定。 可是,很多家長問啦:「不上幼稚園,在家都沒有學到東西怎麼辦?」 在家可以學的東西可多著呢! 看車牌可以學認數字、ABC,看招牌也可以認得不少字。跟媽媽去郵局領錢可以學數數;上街買東西也可以學算數。去超級市場還可以認水果;去海產店吃飯時可以看到不少水生動物。吃飯前,兒子會幫媽媽剝豆子、認青菜;吃完飯,還可以練習洗碗。參加讀書會時,媽媽聊天,寶寶可以一起玩;每兩個月,我們可以在平日去動物園、看展覽,不用跟別人擠來擠去,享受好品質的參觀行程。 就像今天早上,雪真幫我們預定了「大直消防隊」的參觀行程,孩子們在一個鐘頭內,摸了一隻超肥的綠鬣蜥,還參觀了雲梯車、消防車、救護車,甚至還親手操作灑水器!他們超級興奮! 前天,我們在小樺阿姨的指導下,做浮水印的勞作,兒子非常認真的做了超過一個小時,印出十幾張作品。想想看,在幼稚園裡,兩個老師要照顧三十個小孩,哪有可能讓你一個人花這麼多時間做一件事、發揮創意或是耗盡體力呢? 晚上,爸爸的睡前故事裡有甲蟲、恐龍,也有孫悟空;白天,阿嬤的院子裡他可以挖蚯蚓、摘黃瓜。 PLAY GROUP的小朋友一個星期有兩天的時間固定約見面玩耍,平常的時間裡,還有小樺、雪真的兒女可以一起玩。 我很滿意目前這樣的狀況。 因此,五歲再上幼稚園吧!或許,我會讓他就這樣直接念小學也說不一定! ♡╮隨想╭♡ 我也很贊同小孩五歲再上幼稚園喔!也就是從中班開始唸,我自己的二個小孩也都是從中班開始唸幼稚園,一方面如同作者所言,他們可以自己表達所需要的,生活上的一切也都能自理,這樣去唸書我們也比較放心,而不會一味著要求老師要怎麼做,畢竟一個班上不是只有你一個孩子。五歲之前寶貝在家也是會認字、會唸注音、會唱兒歌學得也不少啊!讓孩有個快樂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