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Celine╭☆愷&霓のmam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嬰幼兒疫苗注射

2007年11月28日
公開
54

嬰幼兒疫苗注射 採訪:林青梅 攝影:于魯光 示範演出:mother�蔣明芬 baby�莊舜丞 協助拍攝:中山區衛生所、馬偕紀念醫院 What--什麼是疫苗 人體在接觸抗原之後會產生抗體,以後若再接觸到此種抗原即具有免疫的效果。疫苗即是利用此種原理,將研製的抗原打進人體之後,促使人體內產生抗體,因而產生免疫的效果。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何啟生表示:一般注射的都屬於減毒性或無毒性疫苗,即是毒性減弱,但是它的抗原組織構造依然不變,這便是主動的免疫。 疫苗依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活性減毒疫苗與不活化疫苗,屬於前者的有: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黃熱病疫苗等,這些疫苗可同時接種,如不同時接種則最少要間隔四週以上。屬於後者的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日本腦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此等疫苗除了日本腦炎疫苗與DPT或是B型肝炎疫苗要間隔四週以外,其他則可同時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Why--為什麼要打疫苗 一些嚴重的疾病或傳染病若沒有做好預防的工作,一旦發病起來則相當的可怕,例如:一旦染上日本腦炎10人之中約有1∼3人會死亡,2∼3人造成終身運動殘障或精神病患。因此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父母們應該注意各項疫苗的接種時間,確實帶寶寶接種。 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處長張鴻仁表示:在台灣光復初期因為衛生習慣不良、經濟生活貧困,所以諸多傳染病無法予以預防。為了防治幼兒染病,自從民國39年起就開始各項預防接種工作,各級衛生單位無不克盡其職的追蹤轄區內剛出生的寶寶疫苗注射的情況,更是盡力做好應有的衛教工作。而目前我國的疫苗接種已達世界水準,接種率均高達90%以上,是很多國家都無法達到的水準。 When--何時開始有疫苗 在台灣各項疫苗的接種自從民國39年開始即陸陸續續進行,張處長表示:最先開始推行學齡前嬰幼兒全面接種的疫苗要屬卡介苗,是在民國40∼50年的時候實施。到了民國52年的時候則引進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之前是用注射的小兒麻痺疫苗),民國57年之後開始注射麻疹疫苗、日本腦炎疫苗(該疫苗自55年開始試辦注射),73年時領先世界各國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至於麻疹、腮腺炎、德國痲疹混合疫苗則自民國81年政府開始實施免費接種。 張處長表示:現今社會生活水準提高,生育的人口數減少,因此注射疫苗也較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唯有當社會醫療系統進步到可以全面照顧到每一準媽媽的生產過程前後,以及嬰幼兒出生可以完全的受到照顧,政府對全民的照顧於焉達成。 寶寶注什麼?疫苗的種類 1.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是以蚊子為傳染媒介,由病毒所引起,人類、豬、羊、雞等家畜動物都有可能感染。 該疫苗實施後再加上環境衛生的改善,已經使得該病的染患率有下降的趨勢。因為該病的流行季是在夏天,故於每年3∼5月實施預防接種,第一劑與第二劑之注射間隔兩週,隔年再追加一劑,寶寶必須於此期間內接受注射,才能於流行期前產生足夠的抵抗力,避免被感染。 2. 小兒麻痺口服疫苗(OPV) 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處長張鴻仁表示:台灣地區在民國71年的時候爆發了小兒麻痺的大流行,主要原因為當時國內的經濟正在成長階段,人口大量的遷移到都市,都市的公共衛生無論是在人力上或是人口的追蹤上一下子無法跟上,而這些移動人口又沒有回到原居住地,施打預防注射,於是預防工作根本無法進行,所以爆發了一千多人受到感染的大流行。最近這幾年已鮮少再有該病例的發生,但是如果嬰幼兒未完全的接種疫苗,該病仍有流行的可能。 目前用來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有兩種,一為口服式的活性減毒疫苗,又稱沙賓疫苗;一為注射式的死病毒疫苗,又稱為沙克疫苗。這兩種疫苗各有其優缺點,應視各國該病症的流行特徵、國家經濟、居民的教育水準與生活水準以及疫苗接種率的高低而定,選擇一種最適合的使用或者兩者並用。 我國目前採用口服式的沙賓疫苗,乃因該疫苗具有較方便(每劑只需口服二滴即可)、便宜、預防效果良好且持久、可產生腸道免疫力,以及造成集體免疫達到全面接種預防的目的等優點。 3. 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 三合一疫苗是利用破傷風和白喉桿菌所分泌出來的外毒素,經過減毒做成的類毒素並與被殺死的百日咳桿菌混合製成,幼兒必須在一歲之前接種三劑,一歲半再追加一劑才能有良好的抵抗力。 4. 麻疹疫苗(MV) 目前我國所採用的麻疹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嬰幼兒注射該疫苗的適當年齡最好是在來自母親的抗體消失之後,太早的話會被母親的抗體給中和掉了,但是若太晚接種,又怕幼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早已消失,而染上了麻疹。故由衛生署依國內的流行情形訂定在九個月大施打,到15個月大時應再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5. 卡介苗(BC) 卡介苗是一種活的減毒性疫苗,用來預防肺結核及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結核病目前在台灣並未完全的消滅,隨時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故主張出生後不久未受感染的新生兒即給予接種。一般而言,對於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可達85%以上,其保護效果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可長達數年之久。 台灣地區目前的卡介苗接種政策,為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以後接種一劑,國小一年級時檢查學童手上有無接種疤痕,無疤痕者先作結核菌素測驗,陰性反應者予以第一次補接種,到了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再作一次全面普查性的測驗,呈現陰性者則再追加一劑。 6.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該疫苗是利用組織培養製造出來的活性減毒疫苗,使用皮下注射,對此三種疾病的預防效果可高達95%以上,並且可以獲得長期的免疫。 7.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B型肝炎遺傳工程疫苗(rHBV)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8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四十歲以上的國人,約有90%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中約有15%∼20%成為帶原者,目前估計約是三百萬人,孕婦如果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則其新生兒在生產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的機會將大為提高,故此病可視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而衛生署亦於民國71年起迄今已實施第三期「加強B型肝炎防治計畫」,逐年擴大注射對象至全民的範圍,如能維持90%以上的接種率,公元2010年時B型肝炎帶原率預估將會下降至0.1%以下。 各種疫苗注射的禁忌 疫苗名稱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禁忌 母親不是B型肝炎高傳染者(e抗原陰性或表面抗原低效價)的新生兒無須注射。有窒息、呼吸困難、心臟機能不全、昏迷或抽筋、發燒等嚴重病情者不宜注射。 疫苗名稱 -- B型肝炎遺傳工程疫苗 禁忌 出生後觀察48小時之後,認為嬰兒外表、內臟機能及生活能力不正常者。 早產兒出生一個月後,或體重超過即可注射。 有窒息、呼吸困難、心臟機能不全、嚴重黃疸、昏迷或抽筋等嚴重病情者。 有先天畸形及嚴重的內臟機能障礙者。 疫苗名稱 -- 卡介苗 禁忌 發高燒。 患有嚴重急性症狀及免疫不全者。 出生時伴有其他嚴重性先天疾病者。 新生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時。 可疑之結核病患,勿直接接種卡介苗,應先做結核菌素測驗。 嚴重濕疹。 疫苗名稱 -- 小兒麻痺口服疫苗 禁忌 發高燒。 免疫能力受損者。 正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治療者。 孕婦。 疫苗名稱 -- 日本腦炎疫苗 禁忌 患有比感冒還嚴重的疾病者如發燒。 疫苗名稱 -- 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 禁忌 發高燒。 患有嚴重疾病者,但一般的感冒不在此限。 病後衰弱,有明顯的營養不良。 患有嚴重心藏血管系統、腎臟、肝臟疾病者。 患有進行性筋或神經系統可能有問題者,但已不再進行的神經系統疾病性麻痺等則不在此限。 對DPT、DT或TD疫苗的接種會有嚴重反應者,如痙攣者。 六歲以上。 疫苗名稱 -- 痲疹疫苗 禁忌 患有嚴重疾病者,但一般感冒不在此限。 免疫不全者包括使用腎上腺皮質速或抗癌藥物者。 孕婦。 疫苗名稱 -- 痲疹、腮腺炎、德國痲疹混合疫苗 禁忌 患有嚴重疾病者,但一般感冒不在此限。 免疫不全者包括使用腎上腺皮質速或抗癌藥物者。 孕婦。 疫苗名稱 -- 德國痲疹疫苗 禁忌 同上 三個月內準備懷孕的婦女。 三個月內準備懷孕的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