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適齡遊戲 越玩越聰明

2009年09月13日
公開

孩子是藉由「玩」來發展功能的,就如同藉由「吃」來支持生理成長一般。家長都知道,孩子若要長得好,就得吃得充足又均衡;同樣的,孩子若要發展得好,也要掌握遊戲的合適性與功能性。 雖然古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從現在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遊戲」可說是兒童發展多元能力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媒介。遊戲不但有獲取感官刺激與樂趣的作用,更有主導探索學習行為、組織與演繹生活經驗、引導激發幻想創作等效果。孩子從遊戲中逐漸發展出個體生存所需的必要能力,所以遊戲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時具備「娛樂」和「工作」的意義。 遊戲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覺動作經驗,以及模擬學習的保護性情境;不但允許孩子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與組合,還能促進心理情緒與社會功能等發展。根據兒童發展階段的需求來挑選適齡遊戲,將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社交遊戲 人際互動的起點 這是以人為對象的遊戲形式,像是躲貓貓、傳接球、大風吹等。遊戲目的在於達到「互動」的效果,發展重點則在於建立交集,並學習「等待─做動作」的交替輪流,進而建立「合作」、「協商」以及「遵守規則」等重要社會功能與概念。 •0~1歲:為「溝通式遊戲」,主要與人做簡單的互動,如大人用聲音、笑容逗弄嬰兒。 •1~2歲:為「獨行式遊戲」階段,喜歡和成人遊戲,無意與同儕玩耍,以自我為中心,獨占性強,並容易引發爭執。 •2~3歲:為「平行性遊戲」,可與其他幼童一起進行類似活動,但各玩各的,不太在乎別人,偶爾會看看對方,幾乎不交談。 •3~4歲:為「聯合式遊戲」階段,是社會化的開始,有固定的一到三個玩伴,目的是與同儕交往。 •4歲後:發展「合作式遊戲」,玩伴數目增加到七至八人,結構較有組織,會遵守遊戲規範並相互合作,所以遊戲時間變長了,內容也開始多元化。 •7歲後:進行「競爭性遊戲」,有清楚的遊戲規則,結果是可比出勝負的。因此開始在乎遊戲結果,有情緒反應,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物件遊戲 從操作到創作 這是藉由操弄物件或身體部位等,以達到遊玩目的的遊戲形式。一個是「功能性遊戲」,也就是單純的依照物件特定功能來操作,例如搖鈴鼓、推車子、拼圖、吹泡泡等;另一個則是「建設性遊戲」,孩子會利用物件達到創作目的,像是堆積木房子、剪貼遊戲、黏土塑像等。 •0~1歲:以較隨機、重複的方式,利用身體來遊戲,例如大約八周大的寶寶會吹口水泡泡,十二周大會玩手,十四周大會玩腳等,目的在反覆練習與探索操弄技巧。 •1~2歲:發展功能性遊戲,展現出符合物件的基本玩法。 •2~3歲:仍為功能性遊戲階段,重點是操作練習與技巧成熟,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往後也能夠將這些技巧轉移應用。 •3歲後:開始發展建設性遊戲,會有目的、有組織的利用物件進行創作,並花費將近一半的遊戲時間在這類型遊戲上。 肌能遊戲 身體真好玩 藉由身體各部位的控制運用與操作,來進行各種大肌肉類型活動的遊戲形式,例如溜滑梯、跳舞、唱遊、騎單車、官兵捉強盜等等。 •0~2歲:一歲前主要為舞動四肢與翻滾身軀,一歲後則以身體移動等更大動作來反覆練習,目的在藉由動作來熟悉身體的操作,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2~4歲:開始對身體有完全的操作能力,動作表現由反射性、不協調、粗略性逐漸轉變為自主性、協調性與精確性,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粗大動作與基本技能。 •4~7歲:隨著精細動作與前庭功能的發展,動作的細緻性、複雜性與協調性更加提昇,開始發展整合性技能,強調工具操作使用,並追求大量前庭刺激。 •7歲後:肌能發展已接近成熟,重點在於增強速度與持久力,會伴隨著競爭性遊戲的發展影響,逐漸轉化為競技型運動形態。 假想遊戲 培養想像力 利用物件或想像去代替目前不存在事物的遊戲形式,例如辦家家酒、醫生病人遊戲、與假想朋友對話等。 •1~2歲:以第一人稱角色進行活動,常利用實物、玩具去演出各種日常生活活動,例如吃飯、梳頭、抱嬰兒等。 •2~3歲:開始有數個連貫性的遊戲活動,扮演主題更加豐富,但仍依靠成人做為假想遊戲的玩伴。 •3~4歲:開始帶入他人角色來進行遊戲,像是先扮演熟悉的父母角色,再推廣至日常會接觸到的郵差角色,反應出孩子對於他人行為及角色關係的認知。 •4~5歲:隨語言與智力的增長,遊戲主題會從熟悉、真實主題,進入陌生、幻想的廣闊主題,可短時間與同儕遊戲,但仍須借助實體道具來進行假想。 •5~6歲:為想像遊戲發展的極致,僅依靠語言就能想像人物與情節,不需依賴任何實體道具,會與玩伴計畫遊戲的內容與程序,並喜歡在觀眾前進行故事扮演。 ★結語 跳房子、過五關、跳橡皮筋……家長對於這些兒時遊戲一定記憶猶新,因為遊戲就是兒童最重要的工作。這些需要與玩伴互動的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效能和影響,是電子遊戲無法替代的,現在就請爸媽們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享受玩的樂趣吧!

說故事活動─從聽故事到閱讀的養成

2009年09月11日
公開

說故事」的活動是許多國民小學「晨光時間」最好的選擇,而且還有經過說故事培訓的志工到學校服務,讓學校「早自習」時間的活動內容變得更豐富與有意義,學生也可擺脫以往早上考試、抄寫作業等令人覺得不是很愉快的活動,讓一天的學習是從快樂出發的。 目前學校所安排的說故事活動,大多集中在國民小學低年級的班級,故事的內容簡單,多以生活故事為主,也會利用繪本來進行,是學校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活動的開始。 說故事和聽故事都是一個多感官的經驗活動,故事如果單純只是「說」的話,那學生就只有用到「聽覺」,如果加上「表情」、「動作」就會增加「視覺」的效果,再加上「書本」就會變成是「閱讀」,那故事就會開始對聽故事的人產生意義。 說故事雖然是為孩子帶來歡樂的活動,但是我們仍舊希望說故事最後的目的不僅僅是如此而已,而是能夠把學生帶向書籍的閱讀。 說故事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不僅僅是故事的趣味而已,他們從聽故事的過程中開始建立未來使用語彙的資料庫,並且建立對於閱讀的興趣,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夠從聽故事這裡開始學習語言,而是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面的話,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將來會運用哪一些詞彙和哪一種說話的語氣和人溝通了。 也許有的人會說,那就直接拿字很多的書讓他們學習,很快他就看得懂了。我想這種作法應該就是成語中所謂的「揠苗助長」了。因為如果孩子在閱讀文字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的時候,硬給他很多書籍的話,往往會有二種情形:如果鼓勵他、引導他,他會從閱讀中得到成就感,會建立對於閱讀的信心與興趣,很容易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他會在閱讀中因為看不懂而產生挫折感,對於閱讀便不會產生興趣,更別提閱讀習慣的養成。 「說故事」就是在建立孩子與閱讀關係的橋樑,「說故事」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和豐富的肢體動作,把書中的故事呈現出來,讓孩子對於故事產生興趣。 我常常舉一個漫畫書《哆啦A夢》中一段〈人類書帽〉的故事,做為「從聽故事到閱讀」的最佳例證。 故事是說:大雄的老師要求他們少看漫畫書,要看文字多一點的書,而且要寫讀後的感想。這對於不愛讀書的大雄來說當然是不小的壓力,他一拿到書就心情好沉重,一打開隨便瞄一瞄就頭昏昏的,看了兩三行後就頭昏眼花。 大雄只好求助於哆啦A夢的道具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哆啦A夢拿出了「人類書帽」給大雄,只要把書名寫在道具的封面,然後戴在人的頭上,故事自然就會從嘴巴裡說出來。大雄覺得真的是太棒了,於是就想要找人念故事給他聽,但是大家都太忙碌了,沒有人有空幫忙他。後來他想到班上最愛讀書的出木杉,好不容易以帶他到未來世界去做為交換條件,才換得他同意念書,出木杉後來幫大雄挑選了一本《十五少年漂流記》,做為大雄的讀書心得作業。 故事的內容很精彩,尤其是透過出木杉生動的念出來,馬上就讓大雄沉浸在故事緊張的情節中。利用「人類書帽」念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插上書籤暫停,念故事的途中還得讓當「書」的出木杉去上廁所,最後故事還沒有念完,出木杉就因為聲音沙啞而無法再說下去,只好要求大雄自己繼續看下去。想知道最後結局的大雄,便自己拿起書看了起來,結果看到半夜還不願意睡,連媽媽都跑來勸大雄早一點休息。看到大雄難得這麼用功看書,哆啦A夢就跟媽媽說:「好不容易知道讀書的樂趣,就讓他看吧!」 「人類書帽」雖然只是藤子不二雄筆下的一個幻想的道具,但是他其實是有根據的,這個道具無論從功能還是目的來看,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說故事」活動,透過生動的說演方式呈現書籍中的內容,遠比直接閱讀文字來得吸引人, 但是當興趣被挑起了, 到最後還是會回到文字的閱讀上。在《哆啦A夢》的這個故事中,大雄如果沒有出木杉當「人類書帽」念書給他聽,大雄絕對不可能乖乖的把書從頭到尾看完,正因為「聽故事」的過程,對於故事產生興趣,最後轉化成為「閱讀」,這個過程不就是我們每一個關心閱讀的人都期望達到的目的嗎? 了解「說故事」與「聽故事」對於閱讀的重要,學校就應該積極的為學生設計與安排說故事的活動。學校的志工是最適合進行培訓與利用的團體,只需要安排培訓的課程,便能夠讓故事志工進入班級說故事。如果學校因為資源缺乏,或是志工的人力不足,也可以跨校組成策略聯盟,彼此相互的支援。 有些縣市非常重視閱讀,甚至以縣市政府的資源與力量來進行故事志工的培訓,安排初階、進階課程來培訓專業的故事志工,受訓期滿後授證,並接受偏遠地區學校的申請,由縣市政府補助交通費,安排巡迴的說故事服務,讓沒有故事志工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說故事的魔法 說什麼故事? 一、說自己的故事:可以拉近聽故事者與說故事者的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信賴感與默契,減少說故事過程中因為陌生而產生的衝突與不安,也可以對高年級的學生說一說老師自己的成長故事,學生會很有興趣,尤其是老師的愛情故事。 二、說書裡的故事:這是最安全也最容易掌握氣氛的方式;如果能夠利用大書來進行說故事,不但讓所有角落的學生都看得到書,更可以提高聽故事者的興趣。 怎麼說故事? 一、外在的條件:聲音的語調要有高低起伏、要有聲音的表情、咬字要清楚、適度的運用肢體動作,但是不要過度誇張,眼光要遍及每一個聽故事的人、表情要『演』出來讓孩子看到、小道具的運用(手偶、指偶、道具)、大書,部分的角色也可以請聽故事者上來扮演,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內在的心理:說故事的心態、目的,是要為孩子帶來歡樂與正向的影響,不是打發時間而已。故事的技巧可以磨鍊,但熱情卻要靠激發。 說完故事之後? 一、不要說教:讓孩子從故事的內容中心領神會,才能真正達到『內化』的效果。別忘了孩子聽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得到『樂趣』。 二、可以運用簡單的小問答遊戲,讓孩子回顧今天的故事,讓說故事活動不會虎頭蛇尾。如果可以的話,準備一些小獎品,鼓勵回答問題的孩子。 三、如果是一系列的說故事活動,可以為下一次的說故事預留伏筆,安排故事密碼,孩子會從這樣的過程中學會等待。 四、提供與當天故事相關或相類似的書籍,延續故事的『熱度』。

說繪本和唱歌一樣

2009年09月10日
公開
3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懂怎麼說好一本繪本,依照我家的習慣,頂多就是我照書念,先生「誇張」的念。但隨著馨馨姐愈來愈大,也愈來愈不能專心了,她很愛誇張的搞笑,所以講到一半,要是不能吸引他注意,她就開始做他自己的事,只留下講不完一本繪本的沮喪父母。 上週三,我的朋友靜芳教我們一群父母怎麼說繪本,她可是高手,而且我們一致認為,她算是舞台版的,實在是望塵莫及。 節奏 她先在白版上畫上幾個音符和休止符,然後拿出一個鼓出來,咚咚咚咚的念「小花貓,愛吃魚」這六個字,配合著一拍的、二拍的,加上半拍、一拍的休止符,念出不同節奏的小花貓愛吃魚。如果只是平舖直敘的把一句話說完,或者沒有頓點,就會讓人無法進入好的情緒。靜芳做一個比喻,讓大家差點噴飯。她說:大便當,飯。小便當,菜。頓點很重要,不然就會變成:大便當飯,小便當菜@@ 律動 接著她要我們全部站起來,下半身不能動,只能動上半身,並且按著他的鼓聲動作,鼓聲一停,動作要靜止。要想像身體四周的空間,上下前後左右都可以使用,接著再加入動下半身。說故事是全身的運動,不只嘴巴,當你的手,表情也加入故事中,孩子更能被吸引。 說繪本和唱歌一樣 不同的節奏,感情,會唱出不同的歌曲,說繪本也是一樣。有快慢、強弱、大聲、小聲、速度、靜止。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呈現出不同的故事情節。 改掉口頭蟬 每個人都有口頭蟬,比如:恩、然後、我覺得、那…、又或者講話時有習慣動作,比如:摸頭、揮手、嘴出怪聲…,這些若出現在說繪本中,會影響繪本故事本身的精彩度。 回到家之後,我馬上拿出平常講過的二本繪本出來練習,發現相當有用。 我自己會啦 這本主要在講一隻小驢子總是和媽媽說-我自己會啦,有一天他要自己走去很遠的小豬家幫他慶生,不要驢媽媽陪他去,但驢媽媽卻一路偷偷跟著保護他的故事。 以前我說這本就是講完它,發現馨馨姐沒什麼特別反應,這次,把上面絕活都用上了,比如,我用很小聲的聲音說:咦?你有看到驢媽媽嗎?(噓,小聲點,不能讓小驢子看到哦…),馨馨姐簡直就很認真的在找書本上驢媽媽躲在哪,這故事的最後,小驢子在走回家的路上已經累攤了,想躺下來睡覺,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原來是躺在驢媽媽的身上,感動不已,發現自己還是需要媽媽幫忙的,馨馨姐姐看了還很感動呢,她不僅很認真的把這本字有點多的故事看完,還一直叫我講給他聽,呼~真有成就感啊! 這是我的 這本呢,在講三隻愛搶東西,每天吵來吵去不愛分享的青蛙,最後因為一場風雨,讓它們只能彼此幫助才不會被水衝走,而之後變成三隻願意彼此分享的青蛙的故事。 這次我用三種不同音調和不同聲音來表達三隻青蛙在搶東西時說:這是我的。就好像妹妹和阿寶每天搶來搶去一樣@@,而且我用快的節奏講完這本,她聽的可是目瞪口呆,覺得這三隻好會搶東西,哈。可能讓他想到他和阿寶吧。用三種不同聲音講有一個特點,他會記得是三隻不同的青蛙,也覺得很新奇。

透過閱讀訓練思考與認知能力

2009年09月09日
公開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年齡越大,卻越來越不敢講話,那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總是希望孩子回答「標準答案」而不是他們的想法,所以孩子在回答時就會有年齡上的差別。年齡愈小的孩子,即使答案不見得是大人們要的答案,大人們總會以孩子還小、答得好天真、好可愛的態度來回應,所以孩子會喜歡發問、喜歡回答,即使他壓根不知道答案,也要想盡辦法掰一個來回答。 年齡漸長之後,孩子被要求要「更懂事」、「更用功」才行,所以答案最好能夠符合大人的想望,以免答得不好或是答錯了而遭受到責難,換句話說,孩子已經漸漸的「社會化」了,當我們問他們問題時,他們思考的並不是他們覺得應該是什麼,而是我們想聽的是什麼。如此一來,或許我們會覺得聽得很「舒服」,但是我們卻失去了孩子的「真心」,人的虛偽與不真誠就從此開始了。 我喜歡和學生玩一個關於思考的題目,在這個題目中,每一個情境出現時學生都必須選擇一個答案,並寫下或說出選擇這一個答案的原因,第二個情境出現時,可以選擇原來的決定或是做改變,但是同樣要說出沒有改變答案或是改變答案的理由,答案沒有對與錯,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樣子的選擇。 我常用的思考故事是兒童哲學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你和你的朋友搭乘飛機一同出國去玩,飛機引擎故障失事了,你們倆很幸運的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但是你的好朋友卻傷勢嚴重即將死去。就在他臨死之前,他跟你說了一個他從來沒有跟別人透露過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他在瑞士銀行有一個秘密的帳戶,裡面有一千萬美金的存款,他告訴你銀行的帳戶密碼,希望你幫忙他把這三千萬美金領出來,然後把錢拿到美國職棒大聯盟給洋基隊,把王建民挖角回台灣打職棒,因為洋基隊開出三千萬美金的條件才肯放人,你的朋友熱愛棒球,希望你可以幫他完成這一個遺願。 情境一的問題: 你會選擇依照他的遺願,把三千萬美金領出來,然後把王建民挖角回台灣打職棒以提升國內的職棒水準;還是心想,既然沒有人知道這一筆錢的存在,乾脆把它獨吞了。 情境二的問題: 當你決定了如何處理這一筆錢之後,把錢提了出來,按照你的想法處理這一筆錢時,剛好旁邊出現了一個勸募的小攤位,告訴你只要三千萬美金,就可以讓全國的小朋友營養午餐免費吃三年。 這個時候你會選擇依照他的遺願,把三千萬美金領出來,然後把王建民挖角回台灣打職棒以提升國內的職棒水準;還是心想,既然沒有人知道這一筆錢的存在,乾脆把它獨吞了;還是選擇把錢捐給勸募午餐費的小攤位,讓全國的小朋友有免費的營養午餐。而這三千萬美金不能分著用,都必須一次用掉。 情境三的問題: 當你又決定如何處理這一筆錢之後,把錢提了出來,按照你的想法處理這一筆錢時,電話突然響起來,醫院告訴你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你的父母親因為嚴重的車禍,已經變成了植物人,好消息是,醫院發明了一種可以令腦細胞起死回生的機器,可以讓植物人甦醒過來,但是使用一次必須要一千五百萬美金,如果要救你的父母親就要花三千萬美金。 這個時候你會選擇依照他的遺願,把三千萬美金領出來,然後把王建民挖角回台灣打職棒以提升國內的職棒水準;還是心想,既然沒有人知道這一筆錢的存在,乾脆把它獨吞了;還是選擇把錢捐給勸募午餐費的小攤位,讓全國的小朋友有免費的營養午餐;還是你選擇把這一筆錢拿來救你的父母親。而這三千萬美金不能分著用,都必須一次用掉。 一開始在進行這個思考故事遊戲時,就要讓參與者知道,所有的答案沒有對與錯,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選擇答案的原因是什麼,了解自己思考的脈絡,否則進行這一個思考故事遊戲就沒有意義了。雖然這一個故事可以進階到價值觀與人生觀的討論,但是初步只要讓參與的孩子確定自己選擇的答案和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上面的例子雖然是利用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的訓練,但是在「兒童哲學」領域中,有許多類似這一類型的故事與書籍提供給樂於思考與樂於與孩子一同思考的老師、父母。即使是一般閱讀的書籍,一樣可以發現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的內容,讓我們可以和孩子一同思考與思索。而父母與老師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尊重孩子的想法,雖然這對於台灣的父母與老師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閱讀除了可以加強我們對於問題的思考之外,閱讀同時也是我們人類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人類最基本的認知能力可以分為:擷取資訊能力、情緒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 擷取資訊能力 可以幫助我們從文字、聲音、語言中得到訊息,以面對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以電腦時代而言,蒐尋資料的能力亦包括在內,現在的學生雖然有蒐尋的能力,卻對資料的整理與統整缺乏能力,雖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原始資料,但是無法進一步利用。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讓我們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有情感上的作用,透過了解別人的情緒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以如果一個人因為生理上或是因為沉溺於網路,以至於無法充分利用情緒理解能力來與人溝通的話,人際關係自然就不會太好了。 邏輯思考能力 可以讓我們對於一件事情有深入的了解,甚至於能夠依照經驗來預測結果。這個邏輯思考能力,可以說是「人」之所以比較「聰明」最重要的原因。 上面所說的三種能力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是說實話,上帝或是老天爺並不是那麼公平,給每一個人相同程度的能力,總是有些人能力強一些,有些人的能力差一點,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很宿命的接受這樣的安排,因為透過閱讀,我們不但可以增強這三種能力,甚至於能夠提升這三種能力成為更高階的能力,那就是解讀資訊能力、同理情境能力以及溝通演說能力。 閱讀的經驗越多,所累積的詞彙與背景知識就愈多,自然能夠從許多雜亂與複雜的資料中歸納整理出重點,從中找到對於我們有用的資訊。而閱讀的能力越強,也就越能夠解讀更高深的知識與學問。 閱讀的經驗越多,越能夠從書籍中得到別人難以得到的經驗,尤其是閱讀一些文學的經典作品,更能夠累積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與豐富的人生經驗。有了豐富的閱讀經驗,就能夠以同理心去看待我們身邊的人、事、物,包容心就愈大。 閱讀的經驗越多,對於自己的自信就越強,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就能夠與人「理直」的討論問題而非靠「氣壯」來壓制別人;閱讀的經驗越多,也就等於自己比別人更可能「博學多聞」,可以與別人分享的經驗也就越多,說起話來自然就信心十足,而且言之有物。 所以,閱讀能夠帶給我們的絕對不是只有知識上的豐富而已,閱讀的經驗與內容將使我們在能力與自我的自信、境界上都獲得提升。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必須是基於自願的而非強迫,尤其是父母親、老師對孩子和學生。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自我的提升是重要且必須的,要由他們發自內心想要向上,我們一切的鼓勵與引導才有效。 我相信只要老師、父母親能夠用更寬廣的心來等待孩子的成長,而非想要孩子一夕長大成人,孩子就會有開始實踐自我的開始,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是打從心裡「自我放棄」與「自甘墮落」的。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自己想一想,該怎麼做? 當孩子來問問題或是尋求解決問題時,許多老師和家長通常就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候甚至於孩子還在猶豫要不要尋求幫助時,大人們就直接給答案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懶得思考,到後來也就不懂的思考了。 我在教學現場多年,也看到很多孩子在寫一些需要思考如作文、報告之類的作業的時候,根本就懶得自己想,因為我常常看到家長和安親班老師的「痕跡」,孩子常常一句:「我不會。」就得到大人的協助,往後他當然就不在自己動腦筋思考了。而這一種情形演變到最後,還會變成家長抱怨作業太難,連家長都做不來的羅生門! 作業本來就是學生自己應該要完成的,作業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到孩子自己的身上。老師與家長對於學生作業的態度才是應該要改變的重點,許多家長把作業分數看得太重,以至於不想讓孩子在作業分數上吃虧,所以就自己動手幫孩子做。而老師也許早就知道部分學生的作業並非自己完成,而是假他人之手,但是為了避免與學生家長發生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惡性循環就此開始。 我要求學生的作業和作文,標準其實不高,就是必須是自己完成的,即使是別人念給你抄都不被允許,老師對於學生的程度其實都很清楚,慢慢進步才是正常的進步模式,突飛猛進雖然也不無可能,但是總是不太能夠持久。 在許多學生(包括我的實習老師)尋求我協助的場合和情境之下,我通常不會直接提供答案,我會先問:「你覺得呢?」、「你認為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當他們有了初步的解決方式或提出好多個解決方式後,我還會再追問:「這個方式真的會比較好嗎?」、「如此解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呢?」、「哪一種方式你覺得比較可行?為什麼?」到最後,他們就可以整理出自己所選擇的解決方式是什麼了,而我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什麼建議也沒有給他們,完全都是他們自己的思考。

喬→被欺負

2009年09月08日
公開
1

今天下午按照往常 媽咪都會帶喬去國中跑跑找小朋友一起玩 這回又碰到上次搶玩具的那對"兄妹" (那位小哥哥應該已經有4~5歲了 小妹妹大概也3~4歲左右了) 一開始喬和另一位小姐姐一起玩 後來那位小姐姐看到那個哥哥 跑到她放推車的地方 好像在看什麼東西似的 結果那位小姐姐就跑過去看看 那位小哥哥在看她的水壺 小姐姐不想讓她看 把自己的水壺拿在手上 小哥哥就硬要把它拿下來 小姐姐就把它放在推車上 那位小哥哥又要拿 小姐姐不讓他拿 這時那位小哥哥竟然就直接從那位小姐姐的腰部給捏下去 痛的那位小姐姐當場哭了出來 媽咪我看到就趕快制止 但已經來不及了~ 趕快給那位小姐姐秀秀 媽咪我當場就跟那位小哥哥說 弟弟~~你不可以這樣喔~ 這東西不是你的~ 你如果想看要問一下對方肯不肯給你看 而不是這樣動手捏人家 這樣是不對的行為 結果這小哥哥竟然變成對喬下手 他趁媽咪我不注意時 要拍掉喬手中的球 可能是他想玩吧~ (想玩的東西都不用借的都用搶的) 結果因為喬抱的很緊 他拍不掉 竟然就直接從喬的頭打下去 (雖然只是輕輕的打) 但他真的是犯了我的禁忌 竟然敢給我打喬的頭不想活了 媽咪我看到時喬已經被打了 而且喬被打了之後還呆呆的看著那位哥哥 媽咪我就對那位哥哥大喊 "你的爸媽在哪裡" 我要來去找他們 此時的我已經火山爆發了 非常的生氣 那位小哥哥可能也嚇到了 不敢說話~ 媽:你怎麼可以這樣呢~~東西不是你的 想玩就要用借的用問的 不是這樣隨便動手亂打人 真的是氣到不行 真想當場也賞他一記氣死人~ 真的是很沒教養耶~ 一點禮貌也沒有 一點常規也沒有 真的是很遭糕~

喬→音樂課

2009年09月03日
公開
5

今晚的喬玩瘋啦~~ 今天老師都用道具帶小朋友玩 每位小朋友都玩瘋了 喬還玩到大聲尖叫~ @ @ 老師今天一開始準備了 軟布沙、雞蛋沙、積木、絨布手套等 把這些東西放在地上 之後配合音樂的旋律 音樂裡面有個"噹噹"的聲音 聽到"噹噹"時才可以撿一個東西起來 然後放到老師發給我們的袋子裡 考驗小朋友對音感的準確度 每位小朋友都撿好多呢~ 接下來老師拿出一條很長很大的絲巾 這條絲巾是用好幾條大塊的絲巾組合而成 請爸媽跟小朋友一起拉 隨著音樂的節奏上下擺動 小朋友則是跑到絲巾底下去感受 喬在玩的時候還不小心滑倒了一下 喬自己還一直笑呢 呵呵)) 接著老師教我們玩"直線"與"橫線"還有"圓型"的遊戲 首先排在老師的前面這樣就是一條"直線" (小朋友在前面家長在後面) 之後隨著老師的腳步走 在搭配音樂 老師跟最後一組小朋友結合 就變成一個圓型 之後在變成2條橫線 做左右踏並的動作 來回做4次 剛好音樂也結束~ 還真好玩呢~ 後來老師拿了許多的空箱出來 大大小小好幾個 還有拿了2條長絲巾 跟幾個呼啦圈 先把2條長絲巾放在最前面 接著排上大大小小的空箱 然後在接著擺呼啦圈 開始玩遊戲啦~ 絲巾→當做是小溪流 空箱→當做是山洞 小朋友把腳張開跨在絲巾上往前走 看到空箱後就要用爬的穿過去 之後接著看到呼啦圈就要用跳的~ 到達之後要敲鑼 每次小朋友都玩的很high 今天的活動量很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