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0-2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2009年09月23日
公開
6

0-2歲 是嬰幼兒生長發育變化速度最快的時期,本書根據0-2歲是嬰幼兒成長的生、心理特點,讓寶寶在降臨人世的最初兩年間,受到科學而有系統的智力開發訓練,從遊戲中培養思考、記憶、想像、語言、觀察等能力,尤其在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上得到充足的發展。 0-1歲 十二個月中主要活動內容分別有活動性遊戲、感官刺激、媽媽的歌、兒歌、語言訓練、智力遊戲、看圖認物、數和空間知覺、色彩和繪畫等活動。 1.活動性遊戲:從出生到兩歲,我們可以安排按摩操、被動操、主動操、竹竿操、模仿操等活動性遊戲。他們的作用是綜合的,除了訓練孩子的大肌肉活動,促進全身活動外,甚而激發孩子歡愉的情緒;媽媽的口令或其他語言指示也帶給孩子良好的語言刺激。 2.感官刺激:目的是讓孩子接受觸覺的刺激,訓練孩子初步接受外界信號,做出反應的能力。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鍛鍊他的視覺能力和追蹤能力。 3.媽媽的歌:媽媽唱歌給孩子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樂感和節奏感外,還可以給孩子「情感營養」。 4.兒歌:媽媽輕柔優美的音調能使嬰兒感到身心愉快,更容易入睡。 5.語言訓練:這是對孩子最初的發音訓練,使他能把自己發出的聲音同耳朵聽到的自己的聲音聯繫起來。同時,這個活動又是母子感情交流的好方式。 6.智力遊戲:這項活動進一步訓練孩子尋找物體和認識物體的能力。發展觸覺,手眼的協調能力,認識事物的特性,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十分重要。 7.看圖認物:從第六個月開始,媽媽在以往給孩子指認實物的基礎上,開始給孩子看圖認物。 8.數和空間知覺:讓孩子鞏固從週歲內開始感知的關於大與小的概念。 9.色彩和繪畫:訓練孩子的手指靈活性,給予初步的色彩和線條的概念。 1-2歲的活動內容中除以上訓練方式外,更加強增進兩種活動:說故事及教孩子唱歌。 1.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教孩子唱歌:孩子學歌,不僅能給家庭帶來愉快,更主要的,它是一種美育教育。孩子們很樂意在歌曲的藝術形象中受到感染,得到教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他們的品格,豐富他們的感情,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發展他們的智力。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2009年09月21日
公開
10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註1),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來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容易對人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撥時間與孩子相處,共度快樂的親子時光。 •參與孩子的生活,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不當作法: •用一些東西以為可以取代愛或陪伴,像是過度縱容、降低標準、用禮物收買孩子等。 •漠視孩子情感的需求。 Error 2缺乏耐心 對於孩子哭鬧、發飆的行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您要努力嘗試去瞭解您的孩子,您會發現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其實有很多令你出乎意料的想法。享受孩子當下正在經歷的階段,不要急著將他推向不符合此年紀該有的表現,讓孩子做符合他性情和年齡的事情,有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胡鬧,您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親密。 孩子並不是全按照著同樣的時間表整齊劃一的成長,可能孩子某件事常敎不會,或是某個習慣一直改不掉;令父母心中備感挫折,產生比較心理,進而對孩子失去耐心;建議父母們不要急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包容,您將會滿懷喜悅地發現孩子的轉變。 ★適合做法: •時常告訴孩子您愛他。 •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如擁抱、親親) •真心讚美孩子的表現或努力。 •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或改變。 ★不當作法: •硬逼孩子去做不符合他性情或年齡的事情。 •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Error 3管教方式不一致 譚合玲指出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依時間、地點或是情境不一樣,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卻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父母的處罰標準到底是什麼。父母以及週遭的照顧者(如家裡的爺爺奶奶、保母)彼此最好能在一些主要管教原則上,共同建立規範,達到默契。 ★適合做法: •管教原則和態度保持前後一致。 •身教勝過言教。 •規範孩子的固定作息,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和配偶或是其他主要的照顧者,在教養原則上達成協議。 ★不當作法: •規定朝令夕改,改變無理可循。 •照顧者自己內鬨,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Error 4動輒打罵 譚合令提醒,打罵策略不能過了頭,有些家長往往在氣頭下失控,痛打孩子一頓,忘了他還只是個弱小、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她並不贊成體罰,長期以暴力行為管教孩子,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效應,以為碰到事情可以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恐怕孩子將來會產生攻擊的傾向和行為。其實孩子非常的聰明,他也會觀察父母的忍受極限點,並瞭解自己行為可能會遭受的處罰,因此,透過制定清楚公平的規則與獎懲辦法,可以讓孩子知道“禁區”在哪裡。 此外,許多父母也會犯了過度使用“限制、制止”等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或是常常罵幼兒:「你不乖、你不好」等,漸漸地,可能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 ★適合做法: •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與約束,引導幼兒瞭解與遵守。 •用孩子喜歡的事物或嗜好,作為溫和的懲罰辦法,比如「不帶你去散步」。 •當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 ★不當作法: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用打的。 •覺得麻煩或是受不了孩子生氣,就放棄立場;妥協只會使孩子下次更變本加厲。 Error 5溝通不同調 譚合令表示:「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跟他交談。」尤其是0∼2歲的孩子,知道的字彙比較少,因此當他在說話時,即使發出的聲音不明確,父母也要仔細聆聽,並且試著給予適當的反應;若發現孩子聽不懂,那就換句話說;同時利用豐富的語調和臉部表情,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對待他。 另外,從2歲起,寶寶開始會問很多問題,家長應該嚴肅且和善地面對孩子的問題,並且盡量回答,透過正面的回應,能鼓勵寶寶擴展他的心智。 ★適合做法: •專心傾聽,以和善態度跟孩子說話,並給予適當回應。 •主動徵詢孩子的觀點。 ★不當作法: •漫不經心聽孩子說話。 •動不動就叫孩子閉嘴或打斷其談話。 •三言兩語打發孩子的問題。 Error 6電視、電腦保母 譚合令指出,曾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的小朋友每天多看1∼2小時的電視,7歲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增加10∼20%!提醒家長們,2歲以下的幼兒應極力避免給他看電視電腦,因為銀幕的聲光效果對於幼兒過度刺激,對其未來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有時候媽媽在看連戲劇,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以為他沒在看,其實電視的聲光和內容此刻也已經悄悄入侵孩子尚在發育的眼睛和心靈。 陪孩子看電視 如何陪伴孩子看電視,可不只是坐在旁邊就好!過分依賴電視,將使孩子未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情形,譚合令建議,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應盡力避免讓其接觸電視電腦;2∼4歲階段,看電視的時間控管在30分鐘之內。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幫孩子過濾節目,像是打打殺殺、情慾糾葛的內容皆不適合;當孩子看不太懂時,家長也可以解釋給他聽。 Error 7過度保護 2∼3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慾望,表示孩子正在發展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像是想要自己吃飯、洗手、穿鞋等,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自由、包容和耐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譚合令表示,許多父母親不相信幼兒有自理能力;若家長一直在期望孩子長大,而幫孩子包辦生活所有的大小事,可能會累一輩子! 家長在提供必要的保護之外,盡可能讓孩子在有限度的範圍和安全的探索環境裡,可以隨意做想要做的事。此舉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信任度。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分保護孩子,事事為孩子設想;因此而養出驕縱,缺乏同理心、團隊能力差與自我主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重品格教育,時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該有的禮貌和行為(例如:尊重長輩)。 ★適合做法: •在自由和約束間保持平衡。 •容許孩子嘗試,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想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做決定。 •孩子若做出正確決定,就好好誇獎一番。 ★不當作法: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弄得亂糟糟,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敗;就什麼都先幫孩子做好。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認為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最好的,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可言。

孩子的需求您聽到了嗎?

2009年09月19日
公開
3

依發展階段不同,孩子所需要的刺激也不一樣,家長應瞭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到達哪裡,再予以適當的教養、進行適宜的活動。而在為孩子選擇潛能開發課程之時,切忌以自己的想法去決定孩子該上哪些課,應帶著孩子多聽、多嘗試,孩子也才能在遊戲中快樂的學習、成長! 淺談嬰幼兒發展 發展指的是個體自有生命開始,其生理(如身高、體重)與心理上(語言、行為)的改變。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楊琳說明,發展的改變過程是連續且緩慢的,改變的方向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分化到統整,條件為受到成熟與學習,及兩者交相作用的影響。生長與發展最大的不同在於,生長係指量的增加,發展則為質的增加。一般來說,可將發展分為下列四個時期: •產前期:從受精到出生為止 •嬰兒期:從出生到滿兩歲 •幼兒期:從滿兩歲至滿六歲(又稱之學齡前期或兒童前期) •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 Look!0∼3歲嬰幼兒發展概況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廖皇閔表示,人類的大腦約三歲就發展完成,因此這前三年可說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以下分述一歲前、後嬰幼兒之需要: •一歲前的Baby 約一歲之前,由於孩子的動作能力還無法完全的獨立行動,未能自行去探索環境,而在心理發展層面上,此時正處於依附照顧者的階段,因此父母親的角色主動要多於被動。提醒家長們,主動提供多感官系統刺激者,最好是父母親本身,而非外傭或是爺爺奶奶,更不是昂貴的玩具或教具。這時期的幼兒需要良好的依附關係,有了好的經驗,孩子才會相信照顧者,也才有勇氣去探索環境,及具備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因此一歲前的幼兒除了玩具外,更要加強和父母親身體接觸的刺激,這些刺激包括:觸覺、前庭覺、聽覺、視覺……等。 Point1觸覺 觸覺是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也是最能穩定情緒的感覺刺激,家長不妨多撫摸、抱抱孩子,或是哺餵母乳、幫他按摩。 Point2前庭覺 前庭覺是負責感覺身體動作以及平衡的感覺系統,另一方面又可穩定孩子的情緒及訓練其反應,可謂最有經濟效益的感覺刺激。孩子從一出生就喜歡動的感覺,小小孩喜歡被擁在懷裡搖晃或是走來走去,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被舉高高、或是輕輕的旋轉,也可以坐搖搖馬。 Point3聽覺 增進孩子語言及認知最有效的方式即為加強聽覺刺激,多和孩子說話,孩子可從父母親的聲調中去感受父母的心情;此外,爸比媽咪也可透過說故事的過程,給予孩子聽覺刺激。 Point4視覺 一歲前的嬰幼兒是個大近視,但是他們喜歡看人的臉,特別是父母親的臉孔和臉部動作表情、黑白色的線條或是看著自己的小手揮來揮去。視覺是孩子發展高層次能力的重要感覺系統,未來認識周遭事物或是視覺運動協調的能力,都需仰賴大量的視覺能力。 •一歲後的幼兒 這時的孩子動作能力逐漸成熟,已經準備好要去探索環境了,因此父母親的角色要從「主動」慢慢轉變成孩子的避風港或是精神堡壘。家長應提供多樣化以及安全的環境,在孩子的身後鼓勵他,告訴他跌倒了沒關係,只要重新站起來就好。不過在讓孩子探索的同時,必須多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事先滿足他的生理需求(如:餓了、想睡等),孩子才有充足的體力去探究環境。 Point1動作能力 此階段的孩子需要大量動作練習的機會。這些動作包括:大動作和小動作,大動作如:追、趕、跑、跳、碰;小動作如;丟、敲、拆、拉、推或捏。廖皇閔建議家長適時地製造「差一點點」的練習機會,比如說:差一點點就爬上去了、差一點點就拆開了……,如此可增加孩子們的動機和自信心。另外,爸比媽咪也別忘了提供此階段幼兒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前庭活動刺激,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孩子們可以開始慢慢坐盪鞦韆、溜滑梯,或是讓孩子躺在大浴巾,爸爸媽媽各抓住浴巾的兩邊搖晃,這不僅能刺激孩子的前庭,更可增進親子關係。 Point2認知能力 一歲半以上孩子,感覺和動作系統都已接近成熟,也開始會說話了,準備發展出更高層次的心智功能,家長可開始試著進行認知能力的練習。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包括:分類、記憶、空間概念、數量概念或是解決問題……等。特別強調的是,認知的訓練並不是要求孩子像在學校一樣,要乖乖的坐在位子上學習,若父母親有這樣的期待,很可能會感到失望,甚至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過動或是注意力不足的現象。 小小孩的注意力持續度原本就很短暫,不容易靜靜地坐著學習,爸比媽咪應該做的是,與孩子在遊戲中做動態的學習,例如:在丟小球的同時,可以配合教導孩子認識顏色,或是進行配對、告訴他大小的概念;而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亦能教他形狀或是數量的概念……等。 ★Just do it!順應孩子發展提供多樣刺激 以上大略說明3歲之前孩子的發展過程,目的在於讓家長瞭解現階段孩子們的需求,並提供其足夠及多樣化的生活環境刺激或訓練,讓孩子在自然中發展。建議想要開發孩子潛能的父母親,不要一味地「趕進度」,僅重視短期的成果與能力,例如:識字、會多國語言或是各式各樣的才藝,而是要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多去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動機、耐心、興趣和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也唯有建立這些能力,孩子才有好的適應力去接受未來的各種挑戰。 潛能開發面面觀 楊琳解釋,「潛能開發」一詞指的是提供腦部足夠的刺激,以誘發腦部各個區塊所掌管的功能,隨著身心發展的進程而趨於成熟。想要開發孩子的潛能,就應配合其身心發展,予以適當的刺激。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迦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想提升孩子智能的家長,不妨培育他以下八種能力(即八大智能): 1、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3、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4、肢體動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5、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6、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7、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8、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幼兒潛能開發蔚為風潮,why? 從眾多的學術研究結果當中,可清楚地瞭解到0∼3歲是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經濟的轉變下,可以全職照顧小孩的父母親並不多。然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從古至今都不曾變過。在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之情況下,父母親會想要用金錢來彌補對小孩的虧欠,讓孩子多上些才藝班或潛能開發的課程,一來可以減輕父母親的照顧負擔,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孩子的潛能,就這樣造就了許多熱衷於幼兒潛能開發的父母親。 廖皇閔指出,每一種的潛能開發課程背後都有一套理論說法,來讓父母親瞭解甚至是相信課程的效果。課程大致上來說都是強調開發左右腦的功能,也有的標榜可達到全腦開發之效,都些都是想藉由特定的訓練或是練習來開發大腦的功能,例如:學音樂、鋼琴或是繪畫有助於右腦開發;背唐詩、做數學等,則有助於左腦開發。人的右腦偏重於直覺和情緒;而左腦則偏重語言和理性分析。但若將大腦看得那麼單純,那就太小看我們人的大腦了。廖皇閔進一步說明,左腦雖較偏重理性的分析,但想透過訓練數學來開發左腦,這樣的作法是否正確有效?並無法完全劃上等號。 把握4原則正確選擇合適課程 當然,只要父母親抱持正確及適當的態度去選擇潛能開發課程,這些也是可以彌補爸比媽咪無法全職陪伴孩子的不足。以下便告訴家長,在挑選課程前應注意哪些事項: Tips1課程活動無法取代親子互動 千萬不要有將教育或開發孩子的責任完全交付給專業人員,而父母親只要負責滿足孩子生理層面需求就好的想法。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親、最好的環境就是家庭。無論排多少的活動或是上多昂貴的課程,都比不上爸比媽咪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的坐下來陪孩子玩的時間,這樣的親子互動才是最寶貴、最值得的。另外,家長也可將課程中的活動適當地帶入與孩子的互動,提升學習效果。 Tips2尊重孩子們的意願 大部分的潛能開發課程,都是父母親「希望」孩子去上,所以為他挑選覺得「適合」的課程,當孩子不願意去上課時,家長們往往為了避免浪費已繳交的學費,而盡力說服或哄騙孩子;或者,有些父母誤以為可藉此訓練孩子獨立,常常把孩子帶進教室後,門一關自己就走掉,任憑孩子哭天喊地也不予理會,心想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讓他哭一陣子他就習慣了。廖皇閔表示,無論讓孩子上什麼樣的課程活動,孩子有意願以及擁有穩定的情緒,才是真正有幫助的,孩子也才會有良好的經驗,因此建議爸比媽咪,多陪伴孩子上他們所喜歡的課程,可別自以為是的幫他決定了所有的活動,孩子不一定會領情喔! Tips4讓孩子主動學習 積極的替孩子安排太多課程或活動,容易養成孩子被動式學習,只等著大人提供學習的機會。家長千萬要記得,孩子要培養的不是一些短期的成果,而是希望培養孩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訓練其專注力,所以父母應多空點時間讓孩子獨自玩耍、接觸不同環境及給予主動探索的機會。 Tips5穩定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父母親的情緒和行為是最容易感染到孩子的,爸比媽咪若將課程時間安排得很緊迫、匆忙,很容易造成孩子緊張焦慮,這樣不安的情緒,可是會阻礙孩子的學習的。父母親的身教和情緒永遠比各類的課程活動都來得重要,「身教重於言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家長們熱衷於幼兒潛能開發的同時,可別忘了注意您自身的態度與行為。

10招AQ訓練 培養孩子「輸的起」

2009年09月18日
公開
5

採訪�陳俐君 諮詢�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姵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劉玫伶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傳統的IQ(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EQ(情緒控制商數Emotional Quotient)與SQ(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邱姵寧醫師並補充提到,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玫伶老師指出,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邱姵寧醫師表示,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她提到,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SQ(社交商數),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成功面對逆境 邱姵寧醫師進一步解釋,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邱姵寧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上手。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以上整理10大不良名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你都胡思亂想 8.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不檢討別人,只怪自己 (2)「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總結: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從挫敗中尋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喔!

妳「將來」會是怎樣的歐巴桑??

2009年09月18日
公開
6

妳「將來」會是怎樣的歐巴桑 來測驗看看吧! 我是B 太準了~ ( 1.) 你曾經被朋友說你是個怪人 YES -- 往 4 NO -- 往 2 ( 2.) 走路走的非常累的時候,會想直接就坐在路邊 YES -- 往 3 NO -- 往 5 ( 3.) 喜歡在筆記本上畫很多圖案或貼很多貼紙把它裝飾的色彩繽紛 YES -- 往 9 NO -- 往6 ( 4.) 你喜歡一邊唱歌一邊洗澡 YES -- 往 7 NO -- 往 3 ( 5.) 曾經狂戀過漫畫中或卡通影片裡的人物 YES -- 往 8 NO -- 往 9 ( 6.) 走路或跑步的速度都比別人慢 YES -- 往 12 NO -- 往 14 ( 7.) 想跟年紀小的男生談場戀愛 YES -- 往 10 NO -- 往 6 ( 8.) 長大後想戴很多的首飾 YES -- 往 11 NO -- 往 12 ( 9.) 朋友做錯事就要明白告訴他,這樣才算真正的朋友 YES -- 往 13 NO -- 往 11 (10.) 書包和抽屜裡經常亂七八糟的 YES -- 往 14 NO -- 往 13 (11.) 曾當過朋友的紅娘 YES -- 往 B NO -- 往 A (12.) 到了蛋糕吃到飽的店,你有自信可以吃下很多蛋糕 YES -- 往 C NO -- 往 A (13.) 吃早餐時,喜歡麵包勝於飯 YES -- 往 B NO -- 往 D (14.) 看雜誌時連廣告頁也不會錯過 YES -- 往 C NO -- 往 D A 優雅的貴夫人 你將來是位優雅高貴的太太, 講話都很客氣, 笑聲非常高亢, 很重視打扮,喜歡華麗款式的服飾,就算是平常日子也都把自己打扮的光鮮亮麗, 雙手都戴著超大顆的鑽石戒指,你常然不想做家事,所以要找個錢的人結婚, 這樣才有錢請佣人, 你就不用當黃臉婆了 ! B 年輕時髦的太太 你將來是位年輕時髦的太太, 很重視生活品質與身材保養, 不管是學打網球,學游泳, 上瘦身中心等,你每天都很努力想讓自己青春永駐, 你的穿著打扮都很年輕, 走在路上還會有男人對你吹口哨 , 你很討厭別人叫你歐巴桑, 就算對方是個小孩子, 你也不會原諒他 ! C 居家的歐巴桑 你將來是標準的歐巴桑, 每天早上送先生, 孩子出門後, 就你的自由時間,睡一整天後把肚子都睡出來了,看電視 ! 是你唯一的樂趣, 你只能選鬆垮垮的衣服穿, 到了下午就和附近的太太們一起三姑六婆, 傍晚時再去超市拿免費試吃的菜回家, 這也是你的生活樂之一 ! D 討厭的老媽子 ! 將來你是位頗有鄉土氣息的歐巴桑, 服裝品味與眾不同, 老是穿緊身的綁腿襪,有時候也會穿名牌衣服,但就是嗅不到半點名牌氣息, 搭公車時只要看見有點縫隙, 就用你的大屁股擠出一個位置

有效利用行事曆,教導孩子數字與日期的基本概念

2009年09月17日
公開
4

除了日常的時間表,還有一項能夠幫助追蹤記錄下星期和下個月將要來臨的事情,那就是行事曆。如果能把行事曆擺在家庭中讓每個人都容易接近的地方,將會有最大的效果,這樣即使是幼小的孩子都能看見未來有什麼事情。 僅只是在接下來的當日事件上畫張圖或貼個貼紙,也能提示孩子那天的事件。「距離我的生日還有幾天?」或「你看行事曆上的阿嬤的圖畫。」 好的幼稚園老師很喜歡在教室使用行事曆 ,因為它們對於重要的數學和閱讀的學習前技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引。 在夏威夷,寶琳.傑洛克絲(Pauline Jacroux)使用巨幅的牆壁行事曆,每一邊有三個方塊。在每天的行事曆時間,「行事曆監視器」會指著當天的日期:「今天是二○○八年九月一日星期一。」 在這個行事曆的一邊,第一欄供孩子畫圖以記錄天氣,像是晴天或雨天。在第二欄,她根據一名拿著風向袋踏出教室外面的同學的報告,記錄當天是否為多風的天氣。第三欄,她根據教室門外的溫度計來記錄那天的溫度。 在行事曆的另一邊,其中一欄是用來記錄學校的重要日子,例如像建校一百週年紀念日的慶祝活動。接下來這一欄對於潔洛克絲老師的夏威夷教室是很獨特的—用來記錄孩子們是否看見一種叫做黃金佩萊瑟(Golden Plether)的鳥;這種鳥在每年三月遷移到阿拉斯加之前,會在八月飛來他們的教室外面落腳。底下這一欄則是用來記錄月亮的盈虧。 你家裡的行事曆可以詳細也可以簡單,但是藉著使用行事曆,你是在教導孩子數字、星期幾,以及今天、明天和昨天的概念,同時你也在教計算,而且幫助他認識字母和文字,此外,你也教導孩子下面這些基本知識: • 測量,如果你比較時間的元素。(「蘇珊的生日和莎莉的生日之間相距幾天?」) • 解決問題和分類,如果你試著推測出某個月的天氣可能怎麼樣。 • 畫圖表,如果你使用像陽光、雨點或下雪來記錄每天的天氣。 製作時間表的錦囊妙計(一) 卡片紙夾 年齡:三∼五歲 材料:索引卡、小衣夾、24吋的寬絲帶、馬克筆 準備: 和孩子一起在索引卡上面將當天的每個重要事件都畫出來,再用衣夾將卡片繫在長長的絲帶上。將絲帶掛在牆壁或門上面,好讓孩子摸得到這些卡片。 做法: 當孩子完成一項活動,他可以取下相對應的那張索引卡。卡片可以放進附近的盒子、籃子或信封,等改天再拿出來使用。每天晚上使用適合第二天活動的卡片取代原有的。 製作時間表的錦囊妙計(二) 筆記本時間表 年齡:四∼六歲 材料:紙張、馬克筆、三孔文件夾、紙張保護套 準備:和孩子一起將當天每個重要的事件個別畫在一張紙上,再將這些紙放進保護套中。 做法:挑出能表現當天的適當活動的紙張,按照次序整理後,放在三孔文件夾,孩子一整天就可以參考筆記本上的活動,你也可以很容易就能更換每天的時間表。 製作時間表的錦囊妙計(三) 時間紙板遊戲 年齡:四∼六歲 材料:紙張、馬克筆、跳棋棋子或作為遊戲代幣的硬幣 準備:和孩子畫出簡單遊戲板格子路徑,沿著路徑將孩子從早上、下午或晚上必須做的事情畫出簡單的圖案。 做法:每次孩子完成計畫表上的活動就可以移動遊戲代幣,直到他抵達道路的盡頭「獲勝」為止。

國王的新衣

2009年09月16日
公開
14

從前有一個國王,非常喜歡買新衣服。大臣們為了讓國王高興,常常到處蒐集漂亮的衣服送給國王。 只有狗大臣不願意做這件事,他不但不送衣服,還對國王說:「陛下,很多人民都窮得沒飯吃了,您不應該一直買衣服啊!」 國王聽了,皺著眉頭問狐狸大臣說:「真的是這樣嗎?」 「陛下,您不要聽他胡說八道,您穿得高貴、華麗,人民才會尊敬您啊!」國王聽完,就罰狗大臣去掃地。 有一天,王宮裡來了一個裁縫,說他可以做只有聰明人才看得見的衣服。國王好開心,馬上給裁縫一大筆錢,要他快點做好新衣服。 等啊等,衣服終於做好了,國王迫不及待的穿上去──「奇怪?我怎麼看不到新衣服?難道我是笨蛋?」國王在自己身上摸來摸去, 明明就沒有衣服呀。 他決定問問大臣們的意見:「你們覺得這件衣服好看嗎?」 「好漂亮啊!」 「陛下穿起來真是好看!」 大臣們其實都看不見衣服,但都不敢說實話。只有狗大臣大聲說:「陛下,您明明沒有穿衣服呀!」 國王終於明白誰才是說實話的人。「來人啊!把那個騙人的裁縫抓起來。還有,你們這些騙我的大臣,全部都去掃地。」 國王對狗大臣說:「真是對不起,我應該要聽聽不一樣的意見,不是只聽我喜歡聽的話。」 從此以後,國王不再一直買衣服了,狗大臣還建議他,把衣服送給貧窮的人民,成為大家心中的好國王。

從嬰幼兒就讓孩子玩書,例如洗澡書

2009年09月15日
公開
1

人類的閱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各個年齡層各有其閱讀上的能力指標與閱讀模式,但是絕對沒有人是天生的閱讀高手,即使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所謂「神童」或是「天才」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讀很多書,但是那只代表他在閱讀的前期獲得比較多的刺激,以至於他很快的能夠進入下一個閱讀的分期而已,重要的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神童」、「天才」那樣子的能力,還是按部就班的自然發展比較好。 廣義的閱讀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嬰兒時期的視力雖然僅能看見抱著他的母親或是父親,此時他便已經開始能夠辨識與他親近的人的臉型,所以當外人抱他時,嬰兒便會覺得不安,雖然有的人覺得這種情形和閱讀相去甚遠,甚至於根本不能算是閱讀,但是我認為,嬰兒透過視覺感官辨識親人的臉,基本上與閱讀的機制是相同的。因為透過視覺的接收刺激,嬰兒對於親人或陌生人的臉就會有意義上的建構與解讀,並且能夠利用這樣的機制做出回應或是反應。圖像的閱讀或是文字的閱讀也是如此,透過視覺接收圖像或文字的符號,然後在大腦的運作過程中找到儲存該符號所代表意義的資訊,於是我們就理解了圖像或是文字的意義。 這種閱讀的本能如果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持續的給與刺激與運作,閱讀的能力就會不斷的增強與進步,因為人類的大腦組織是「用進廢退」的,給與大腦更多運作的機會和不同的刺激,大腦的神經叢連結就會更綿密,大腦功能便會更加的靈活,做出的反應與表現也就愈好。相反的,如果沒有提供給大腦相當的刺激與運作的機會,大腦的神經叢便無法建立有效的連結,反應會變得比較遲滯,表現也就不是那麼好了。 因此,閱讀的發展可以說是人類本能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雖然喪失視力的人仍然能夠透過其他的感官接受訊息,但是無論是透過何種感官來接收資訊,同樣的我們都希望能夠提供給我們的大腦更多的刺激與運作的機會,以開發大腦的更多功能,創造出更多人類文化上的奇蹟。 閱讀既然是人類的本能,人類文化的傳承自然與閱讀脫離不了關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楊茂秀教授曾說:「讀書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就是一個會向不同社群、不同的時代去學習的人。」 人類的進化,不能永遠都停留在滿足基本的生命維持上,封閉發展的族群原則上都無法產生可長可久的文明;文明發展有時雖然必須以武力或是掠奪來進行,但是效果絕對比不上以「閱讀」這樣文明的方式來得好。 人類文明最佳的傳承方式就是透過文字的記錄,透過文字記錄我們可以知道數千年前所發生的事;可以了解不同的文明發展的歷程,當然也可以因而得知有些文明滅絕的原因,從而避免重蹈覆轍。 所以,從小讓孩子接觸書,讓孩子對於書籍不會感覺到陌生與排斥,到了求學階段自然而然對於書本不會感覺到陌生。但是,我們的教育很不幸的並沒有讓我們的孩子喜歡上讀書,反而讓他們對書敬而遠之,人一旦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放棄了閱讀的學習本能, 等到長大要再重拾書本學習, 就不太容易了, 所以才會有人說: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就是告訴我們要掌握閱讀的關鍵時期,不要讓我們的本能發展受到阻礙與限制。 對於已經稍微識字的孩子,我們可以提供他更多元化內容的書籍讓他們閱讀。但是對於更小的嬰幼兒,可別以為他們不識字就剝奪他們接觸書的機會,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像是「洗澡書」、「遊戲書」、「洞洞書」之類的書籍讓他們「玩」,這一些專為嬰幼兒所設計出版的書,內容簡單、造型獨特,多是讓孩子訓練「感官」、「安定情緒」的功能,做成書的形狀,目的也是希望讓他們對於書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孩子在進入到幼稚園或是學校之前,就應該培養他們在閱讀上的習慣,以免在進入到正規的學習活動之後,突然面對琳瑯滿目的學習活動時會不知所措,也可以避免孩子適應上的問題。 近幾年來,在國內的童書出版與兒童閱讀上有一個比較令人覺得新鮮與重視的觀念,那就是「橋樑書」(Bridging Books)的出版。 「橋樑書」最基本的定義就是,它是介於圖畫書和文字書之間的一種圖書形式,它有圖畫但是比圖畫書要少一些;它有文字但是字數比文字書來得少。 它的目的就是要在親子共同閱讀與兒童自己獨立閱讀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幫助兒童順利完成由讀圖畫到讀文字書的過程。 說穿了,它的概念就是「分齡閱讀」的概念: 六歲以前:親子共同閱讀,閱讀的形式以圖畫書為主。 六∼八歲:自我閱讀習慣養成期,閱讀形式以圖畫書、橋樑書為主。 八歲以上:兒童自己獨立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少年小說或故事為主。 「橋樑書」除了在閱讀理解上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功能還是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養成。從這個角度出發,「橋樑書」的閱讀應該是以「趣味性」為重的,是要讓孩子從閱讀中不斷的延續他的閱讀行為,最後變成習慣。 在許多歐美國家,他們的階段性閱讀劃分得非常的明顯,「橋樑書」在其中有一定的定位與地位。以前我們的社會對於閱讀並不十分關注,學校教育制度和課程規劃也鮮少以閱讀理論來建構我們的「閱讀」,自然對於「橋樑書」的重視不是那麼明顯。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我們就不曾出現過我們自己的「橋樑書」作品,仔細觀察我們的童書出版,排除翻譯自外國的作品之後,早年在每個學校圖書室中必備的《中華兒童叢書》,其中就不乏許多符合「橋樑書」形式的作品,只不過我們並沒有好好的利用它們。雖然當年的「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已經因為時代的演變而功成身退,但是那些內容包羅萬象,有文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藝術等豐富內涵的《中華兒童叢書》,仍然是許多學校中最重要的館藏,希望有「識貨」的老師或家長,能夠把這些豐富的寶藏妥善的運用與保存,別因為它們老舊而把它們「報廢」了。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如何具有閱讀能力的魔法 無論如何,從小讓孩子「接觸」書,即使它的功能僅是提供給孩子遊戲。並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開始給他圖畫與文字的書籍,讓他們從小就與書籍「結緣」。 哪些書是可以讓孩子「接觸」讀呢?例如洗澡書、玩具書、立體電子書、立體書等等,都是可以讓孩子「玩」的書,因為孩子是透過遊戲的方式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與發展各項能力,所以這些遊戲書不但可以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機會,還可以讓孩子從小習慣與「書」為伍。 善用「橋梁書」的功用,讓孩子喜歡閱讀。許多國內的出版社開始出版許多類型的「橋梁書」,家長或是老師只要按照孩子的年齡,選擇坊間出版的「橋梁書」給孩子閱讀,自然可以閱讀到「橋梁書」所預期的效果。

快樂學習最重要

2009年09月14日
公開
4

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成長、情緒的變化,而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記得老大剛滿四歲時,原本不排斥書寫課後作業的他,卻開始天天抗議:「學校的小朋友都沒寫,為什麼我要寫?」「為什麼妹妹都只要畫線就好,我要寫加法」...就這樣,每天放學後,原本是最快樂的親子時光,卻變成寫與不寫的拉距戰。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孩子的學習狀況愈來愈不穩定,忙於教室與家庭的我,內心的矛盾與無力油然而生。 一直以為老大不肯寫作業是因為上學情緒不穩的關係,二月份時,因適逢春節與寒假,故決定暫時不讓孩子去上學。原本以為這樣的休息,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書寫更多的教材,但一個月下來,不但書寫量沒增加,書寫的情緒依舊不佳。我曾聽過,有些孩子邊寫邊哭,也曾聽過孩子書寫時,有些父母會放一把尺在桌上,我雖然為父母的堅持感到敬佩,卻也不免懷疑這樣做,孩子真的能吸收多少?學習不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學習的主體不應該是孩子嗎? 在經過半年的探究和溝通後,我終於找出孩子不寫的原因--那就是我,因為過度的期望與時間的分配,我變成一個只會要求的媽媽,雖然我不打小孩,但我卻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說教,每天我和孩子都是在趕行程的時光中渡過,卻忘了留一點空白,與孩子快樂的相處,這是假性單親媽媽的通病,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讓孩子快樂的學習,我做了以下的調整: 1.詢問孩子最適的書寫量: 每位孩子作業集中力不同,有的人可以一口氣寫十張,有的寫到第三張就開始哈欠連連,為了維持孩子高度的書寫樂趣,我讓孩子自己決定各科的作業張數,讓孩子書寫的時間控制在三十分鐘內,降低反彈與壓力。一個月下來,我發現孩子各科的作業時間,明顯縮小,書寫的情緒也從抗拒、排斥轉為高興、喜悅,學習效果當然也明顯提高! 2.降低過度的期待,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我們不會去期望嬰兒整天就是乖乖,安靜地躺在床上自已玩,卻總是嚴格要求幼兒、小學生自動自發的完成作業。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和小學生就不可能自動自發,而是在於我們的作法,應該是培養,而不是要求。讓孩子從承擔後果中,培養自動自發;而不是為了避免錯誤,不停要求。為了怕他們翻倒東西,就一直要求他們坐好吃飯;為了怕他們被老師罵,就催促他們寫功課、整理書包。最後,吃飯變成是大人的責任,功課變成是大人的責任,起床上學也變成一天責任推卸的開始。 以前我為了讓孩子每日完成作業,提供一個香甜的果實:「八點以前寫完,可以看半個小時電視」,這樣的利誘,卻讓我從此掉進要求的陷阱;為了讓他們嚐食甜頭,我每天不停地要求他們,吃飯快一點,洗澡快一點,寫功課快一點,就為了趕八點讓他們看電視。 然而在我不斷地催促要求之下,時間好像還是我的,跟他們無關,孩子依舊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直到有一天,我決定讓他們承擔後果,錯過八點的卡通時間,直接上床睡覺,一陣驚天動地的哭鬧,持續了兩天。到了第三天,孩子們如願地看到卡通,展開兩天不見的笑顏,而我沒有一丁點的嘮叨與催促,只有微笑地為他們打氣、加油! 3.只看孩子,不看別人: 每個孩子在父母眼裡都是獨特的,既然是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我願意花幼稚園與小學的九年的時間,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而不要花精力在孩子一分、兩分的成績上;我願意和孩子不斷溝通情緒不好、失敗挫折的原因,而不要花時間在要求他們要和別人一樣( 或比別人強 )。以前的我,在晚上睡覺前,我都會把孩子今天表現好的事情重述一遍,獎勵他們,並露出「I am proud of you」的表情。 直到有一天晚上,講完一本關於愛自己的故事後,我忽然有所體悟,我們不斷地告訴孩子,無論聰不聰明,漂不漂亮,都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我們又在平時的相處中,對於孩子的傑出表現就用力稱讚,有所失誤就直接責罵說教。在反覆稱讚與責罵間,不斷地在釋放一種訊息給孩子:「如果你們沒有表現棒,媽媽就不愛你們」...多麼可怕的訊息。從那天開始,我不再只愛他們好的一面,他們哭鬧、他們生氣,我都一起愛,我努力壓低生氣的情緒,抱著他們:「不管你如何,媽媽都愛你,但你用哭鬧、生氣來解決事情,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4.找回媽媽的角色: 由於身處老師、媽媽的立場,對於孩子的管教,總習慣拿出放大鏡來衡量,兩相推擠之下,發現「 媽媽 」慈愛的角色無形中被「 老師 」說教的角色掩蓋了。想起前些日子,大愛演出慈濟院長-林俊龍的成長故事,推就成功的最大原因,即是慈父慈母的大愛。既然溫柔與體貼可以教養出如此傑出的孩子,又何須打罵、何須嚴厲呢?父母平穩的情緒才是孩子最大的支柱。於是我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找回媽媽的慈愛,溫柔的堅持,體貼的引導,孩子的笑容又漸漸浮現。 5.創造學習的成就感: 一昧地要求孩子念書、學習,不僅讓孩子誤以為念書是父母的事,更容易扭曲學習的本質。教育本身除了知識的傳授外,最應該著重生活經驗的傳承與配合。父母們在平日的家庭教育裡,並非限於書本的復習,應藉由實際的經驗來提昇孩子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讓孩子在生活中瞭解學習的重要性,每月預算的採買、盆栽的種植、時間規畫與分配...都可以讓孩子將書本裡的知識帶入生活,學習才會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 其實孩子抗拒某些事情,耐心追究原因,一定不止一個,但最大的因素,大部份是來自父母的態度與情緒;年紀大的孩子或許會有同儕之間的問題,但只要父母耐心陪伴,一定可以讓孩子找出自我價值;所以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們遇到任何因難或情緒反抗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用溝通與關心來取代責難與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