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兩個寶貝的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31

斷奶了

斷奶了

2007年02月26日
公開
22

拿起筆來∼陪著寶貝玩塗鴉

「塗鴉不就是亂塗亂畫,在孩子無聊時進行的嗎?」如果家長只是單純的覺得,塗鴉就是孩 子消磨時間的遊戲,那可就錯了!塗鴉對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透過塗鴉遊戲,能幫忙 孩子發展大小肌肉及語言能力,更是孩子宣洩情緒與拉近親子關係的絕佳管道喔!   當寶寶的小手開始能抓握住東西時,就會將手中的物品不停地往周圍敲擊或摩擦,而當寶寶 有意識無意識的抓起筆來,用筆尖胡亂地畫出一些點與線時,恭喜您!這便表示您家寶貝已經開始 進入塗鴉期了! LOOK∼寶貝的塗鴉階段   雄獅美術畫班資深老師柯淑芬表示,塗鴉期發生在0到6歲的幼兒身上,但是一旦孩子在塗鴉過 程中找不到趣味,很快就不想玩了,一般來說,喜歡塗鴉的孩子平均是2到4歲左右,而再大一點的 孩子,會用筆做一點變化時,就表示他脫離塗鴉期,正式進入了畫畫的階段。   台北市私立友丞托兒所園長李采屏表示,1歲前後的幼兒,就可以拿筆畫下散亂的線條了,如 果用心的家長們已經注意到孩子的動作,建議幫他準備一些紙張讓他盡情發揮;而2歲左右的孩子 ,自控能力漸漸成熟了,這時的孩子,畫出來的點和線雖然還是會超出畫紙外,但已經能慢慢將它 控制在紙上;此外,2歲的孩子不只能畫出線條,還能畫出一些簡單的圖形了〈如圓形〉。   到了3歲左右,不僅能輕易看出孩子筆下的線條與形狀,這時的孩子語言發展也比較好,更能 將這些組合後的圖形加以命名。當然,孩子命名的東西一定是他平常所熟知的事物,此時期幼兒的 塗鴉稱之為命名塗鴉。 親子塗鴉5原則 Check1不過度限制    當孩子在塗鴉時,家長不要因為怕髒而過度設限,否則孩子為了怕被罵會變得畏畏縮縮的,使 畫出的東西看起來小小的或是不自然。此外,畫畫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小朋友可以畫很久 ,有的則坐不住,如果孩子塗鴉的耐力不夠,家長可以想些有趣的方法來引導他,與孩子互動,這 對孩子的持續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Check2制止孩子亂畫    家長們常為了孩子亂畫的問題傷透腦筋,李采屏表示,如果孩子故意亂畫,媽咪可以拿著孩子 的手帶他去清理,讓孩子從小養成自我負責的好習慣;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把所有用具準備與 收拾好,這樣孩子永遠不會知道,收拾是他應該做的事,建議從一開始就要養成他自己收東西的好 習慣。柯淑芬說,看到孩子亂畫時就要馬上制止他的行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亂畫時家長沒有適時的 制止他,待他長大後,就會變本加厲,他可能會亂畫學校的牆壁甚至是路邊的車子。 Check3多加陪伴與讚美    小朋友塗鴉著重的是過程的表達而非美醜,家長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同進行塗鴉,並鼓勵他 表達情緒。李采屏表示,塗鴉期也是語言發展期,有的孩子很安靜是因為表達不出來,家長可以透 過畫來瞭解他,並適時給予鼓勵。當孩子說他不會畫時,千萬不要叫他自己想辦法或是責備他,孩 子會感到十分挫折,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關懷與鼓勵。 Check4適時停止塗鴉動作    當孩子塗鴉完成時,家長便應注意控制孩子,不要再讓他繼續畫下去,否則作品是會被孩子毀 掉的。柯淑芬與李采屏綜合表示,很多時候孩子的作品是需要在大人的控制下才能得以維持最好的 狀態的,孩子喜歡把所有東西都綜合在畫裡,爸爸媽媽要格外注意,以免一不小心使完美的作品變 成一團亂;而畫筆的給予上,也要一個一個給,假使將色筆全部給孩子自由運用,會使筆的顏色混 在一起,建議家長技巧性的給他,待一個顏色塗好後再給下一種顏色的筆,畫作才能完整呈現。 Check5用心保存作品   柯淑芬表示,當孩子完成塗鴉時,要保管好他的作品。家長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倘若家 長對孩子的作品是很珍惜的,孩子不僅願意、喜歡畫畫,將來也會更懂得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東西; 反之,孩子完成的作品家長不但沒給予鼓勵,甚至草草丟掉畫作,即使以後給他再大空間,孩子是 會不肯畫的。 媽咪小撇步∼運用繪本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不喜歡塗鴉,家長可以給孩子看一些簡單繪本,待他看完後再問問他,最喜歡書中的 東西是什麼。李采屏表示,孩子的經驗不多,給他看的繪本顏色不要太複雜,字也要少一點的,像 是《愛心樹》、《樹木之歌》、《怎麼還沒來》、《艾瑪和威柏》等,都是很適合作為親子共讀的 書籍;爸爸媽媽不妨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先讓他說自己剛剛在書中看到的東西,再慢慢地引導孩子 ,增加孩子對塗鴉的興趣。 文摘至育兒生活雜誌

2007年02月17日
公開
21

新年穿新衣

新年穿新衣新年穿新衣

2007年02月16日
公開
28

第一次拿紅包

第一次拿紅包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23

女兒體重5.6公斤

女兒體重5.6公斤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51

嬰幼兒疫苗注射前後須知

嬰幼兒疫苗注射前後須知 注射前的注意事項 帶寶寶去打預防針之前,您可得先作一些準備動作,免得白跑了一趟或是錯過了注射時間。 1. 電話預約 去打預防針之前,應先查詢確定醫院診所或衛生所(室)每週的哪一天,有辦理預防接種及注射的項目,再依寶寶注射的種類按時前往,在施打疫苗之後,應按照醫師或護士預約排定的下一劑疫苗接種時間前往注射,若寶寶當天有任何狀況不適合施打疫苗,應再和接種單位查詢下一次的接種時間,免得白跑一趟。 2. 詳知寶寶的生理狀況 另外如果寶寶平常不是由父母自己帶養照顧的話,在施打預防針之前,應該詢問清楚寶寶的狀況,才不會造成醫師診斷上的困擾,對寶寶也不好。父母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多多注意寶寶的發展情形,將全民健保手冊內的家長記錄事項表格填一填,作為醫師診斷時的依據。 各種疫苗的注射有其應注意的禁忌,父母們應注意做好寶寶生理狀況的評估事項,例如:過去一年內注射同類的疫苗之後,寶寶是否有抽筋或休克的現象發生;目前有無身體不適的情況,包括發燒、服用特定藥物……等。 3. 帶齊證件 要準備的東西包括:寶寶的預防接種記錄卡、全民健康保險手冊、掛號證(到醫院看健兒門診者)、B型肝炎防治手冊、戶口名簿(後兩者為注射B型肝炎時所需要的)。 注射後的照顧 經過完整的事前準備,以及如期順利的施打疫苗之後,可別以為就此大功告成了。在疫苗注射之後,各種疫苗都可能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發生,發燒、注射的局部部位會有腫脹、發紅、結硬塊等些微反應是常見的症狀。一般而言,打完預防針之後仍可照常洗澡,不需要過度憂慮;而注射部位若有紅腫的情況,可施予冰敷;不論在何處施打疫苗,在打完預防針之後,一定都會有醫護人員為家長們做衛教的工作,家長們亦可主動的索取「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及注意事項」單張,帶回家仔細研讀,並交給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一份,好讓他幫您注意寶寶的情況,一有異常的現象如:高燒不退、活動力降低或注射部位紅腫不退,都應儘速求醫。 疫苗注射是為寶寶的健康把關,提供一份保障,預防重大疾病於未然;另外亦可藉著預防疫苗的各階段注射,觀察注意寶寶的發展情形與生理狀況,不啻是疫苗注射所發揮的另一個功用,父母們有何理由忽視這項寶寶生長過程中的一項重大關卡呢?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2007年02月06日
公開
54

如何讓孩子乖乖的睡覺

如何讓孩子乖乖的睡覺 睡眠在人體的循環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如果孩子睡不好,便容易煩躁、哭鬧…等,因此如何讓孩子喜歡睡覺,並睡得安穩是相當重要的。幼幼園園長黃琬玲表示,孩子不願意睡覺可能是因為父母本身的睡覺習慣不好,例如:晝夜顛倒、太晚睡覺……等,或者是所處環境有著太多的干擾源,甚至一整天缺少運動,也容易讓寶寶因為精力過剩而毫無睡意。 幫助孩子入眠的方法 除了睡前切勿進行太過劇烈的運動之外,並可試著在睡前幫寶寶洗澡;睡前幫寶寶換一片乾淨的尿片。此外,睡眠環境的條件也是需注意的。 (1)安靜的環境:安靜是睡眠環境的首要條件,因此,父母親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優質的睡眠,則需留意不可讓寶寶身處在過於吵雜的環境中。 (2)微弱的燈光:寶寶在睡覺時,最好留一盞床頭小燈,以預防寶寶在半夜醒過來時,因室內黑漆漆一片而驚慌害怕。何況微暗的燈光可使氣氛溫和,也有助於入睡前的情緒。 (3)舒服的溫度:睡眠的理想室溫為25℃∼26℃左右。 讓孩子喜歡睡覺的妙招 (1)父母親做個好榜樣:如果父母親雙方都是「夜貓子」,每天不到半夜12點便不睡覺,孩子便會自然而然配合父母的生活作息,也成為不「愛」睡覺的小子。 (2)增加每天的活動量:各階段嬰幼兒每天都有一定的睡眠時間,一∼十二個月的寶寶,一天的平均睡眠時間為15個小時;十二∼十八個月平均一天需睡13.5個小時;十八個月∼三歲一天平均睡約12個小時。如果白天孩子睡得太多或是活動量太少,都容易影響夜晚的睡意,因此,增加白天的活動量,可幫助提高孩子想要睡覺的意願。 (3)營造愉快的睡前氣氛:不可諱言的,多數的寶寶對內容活潑、生動的圖畫書或音調有趣的錄音帶愛不釋手,父母如能在睡前為孩子說床邊故事或播放旋律優美、節奏輕柔的音樂,甚至父母自己輕輕吟唱,都能讓寶寶喜歡睡覺之前的這段溫馨時刻。 (4)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對初生嬰兒,父母可在其頭頂及腳底處放置枕頭或軟墊,如此可讓他感覺好像在母親子宮內,那樣的安全、舒服;對年齡較大的寶寶,父母親可陪伴在一旁,以增加他的安全感及認同感,甚至有些寶寶喜歡在睡覺時,抱著東西才能入睡,那麼父母也不要強行將東西拿開。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2007年02月02日
公開
56

千嘉換睡大床了

千嘉換睡大床了

2007年02月01日
公開
57

千嘉換奶粉了

千嘉換奶粉了

2007年01月31日
公開
60

嬰幼兒補充水分5要訣

嬰幼兒補充水分5要訣 (一)新生兒不需額外給水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除了睡,喝ㄋㄟㄋㄟ是他唯一的需求,早在準備新生兒用品時,妳一定也採購了「喝水用的奶瓶」,那麼:「是否需要給嬰幼兒額外補充水?」 對此,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王崑伊表示,不論母奶或配方奶,它有80%都是水分,如果寶寶有按時間喝奶,在營養和水分的供應上應是足夠,理論上3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再給他額外喝水。 另外,由於新生兒的吞嚥功能尚未健全,單純的白開水對他來說太稀,容易嗆到,所以也不適合單獨補充,王崑伊主任醫師說:「通常給新生兒單獨喝水的目的是——清潔口腔。」 (二)葡萄、蜂蜜等糖水不宜 對於以前人說:在兩次餵奶中間,可以葡萄糖水來增加寶寶的營養,以及糖水可以去胎火等說法。王崑伊主任醫師表示,西醫並沒有所謂的胎火之說,喝糖水是萬萬使不得,寶寶不但沒有補充到營養,害處還很多,如下: 1.甜味容易滿足食欲,反而使寶寶正餐的奶水不願意吃,甚至提早進入厭奶期,而且葡萄糖水的營養成分遠不及正常的奶水。 2.糖分過高會導致脹氣,寶寶一旦脹氣,不但不喝奶,還容易哭鬧不止。 3.糖水在口腔內若停留過久,容易與細菌發酵產生酸化唾液,讓寶寶的脆弱乳齒提早破壞(齲齒)。 另外,也有人會給寶寶喝蜂蜜水,王崑伊主任醫師認為,在蜂蜜來源無法確認的情況下,最好別給寶寶喝,萬一有肉毒桿菌則後果不堪設想。 (三)寶寶便秘先檢視奶粉沖泡方法 有些新生嬰兒會有三、五天才解便的現象,王崑伊主任醫師說:「新生兒的腸胃消化和解便等功能均未發育健全,需要時間調適,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更是需要時間觀察,並非類似大人的便祕問題,所以並不一定是水分不足所致,因此不一定是要給他多喝水,嚴重者還是請醫師做診斷。」 若是喝沖泡的牛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護理長謝明萱建議,要依照所購買的奶粉說明沖泡;除了先放水再放奶粉外,奶粉和水的比例也要正確,市售奶粉所謂的「一匙」是指「平匙」,這是許多媽媽容易忽略的。 (四)3個月後開始單獨補水 新生兒的活動力不多,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寶寶長到3個月大以後,活動力、新陳代謝都增加,則可以開始另外給他喝水。 至於喝水的最佳時機,護理長謝明萱建議在寶寶喝完奶後,在兩餐中間。如果是已經長牙的孩子,還可以在喝水時清潔口腔中的奶渣。 若是夏天,雖然寶寶也都待在冷氣房間,一樣容易流汗、流失水分,更應該多補充水分。 (五)電解水不要隨便喝 因為抵抗力較弱,感冒發燒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有些媽媽會在寶寶發燒時,沖泡電解水粉末包給寶寶喝,說是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對此,王崑伊主任醫師說:如果只是單純的發燒應該不需要補充電解質,只有當寶寶有腹瀉、嘔土、嚴重脫水時才需要(例如腸胃炎合併脫水等)。 對於一歲以下的幼童,若有不正常體溫升高(尤其高達38.5℃以上),王崑伊主任醫師建議: 1.不要自行使用一些退燒藥物或物品退燒,這樣會干擾之後的病情診斷,緊急送醫才是上策。 2.一般退燒流汗所流失的水分,僅需要多給寶寶喝開水即可,在不需要的情況下,給寶寶補充過多的電解質反而會造成腎臟負擔。」 較大寶寶的補水原則 水分是人體所必需,給較大寶寶喝水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 1.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市售飲料大多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較多的電解質,喝下去之後不會如開水般快速離開胃,可能長時間滯留,對胃部產生不良刺激。 2.當寶寶開始有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需求時,家長最先想到的是果汁,第一次給寶寶喝果汁最好也是稀釋過後再喝(可從果汁:水=1:2開始)。 3.喝奶或吃飯前不要給孩子喝水,這樣會使胃液稀釋,不利於食物消化。恰當的方法是,在飯前半小時讓孩子喝少量水,以增加其口腔內唾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