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閱讀等於悅讀」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3

「閱讀等於悅讀」,你覺得的確如此嗎?目前大部分的家長或教師都能認同閱讀的重要,但是,要孩子「悅讀」,仍會面臨一些小麻煩,該怎麼解決呢?         ★狀況一:孩子雖然學過注音符號,但是看故事書還是要家長念,怎麼辦?   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是:孩子年紀可能較小,對注音符號拼字不熟悉,理解速度慢,但又急於看懂;孩子也可能較無自信,擔心理解有誤,因此想依賴成人。   ☆建議:學習任何語言都有過渡期,因此當孩子對注音符號尚未熟稔前,理解速度自然較慢,家長不需要心急,還是可以陪著閱讀,協助孩子發展認知能力,順便增進親子情感。陪讀時,可用遊戲增加閱讀趣味,引發孩子主動閱讀的興趣。   1. 看圖說話:讓孩子看繪本的封面,先從「故事名稱」以及「封面設計」中,構想、自編可能的故事內容,使孩子先對故事產生興趣,再一起閱讀,效果往往更好。   2. 對話表達:為了幫助孩子試著自己拼字,建議選一本對話有趣的故事,由家長念敘述句,遇到對話時,讓孩子念,除了練習拼音外,也可以隨故事情節練習語調的抑揚頓挫。這類練習對孩子的說話、朗讀能力很有幫助。一段時間後,漸漸減少家長念讀的部分,增加孩子朗讀的內容,逐漸放手,讓孩子慢慢跟上來。       ★狀況二:孩子只看圖片,不愛看文字,排斥字數多的故事書,怎麼辦?   色彩豐富、構圖新穎的圖片,本來就比文字更能抓住孩子的目光,況且圖片提供孩子想像空間,要孩子較喜歡文字的確要有方法。   ☆建議:剛開始最好不要挑選純圖片的繪本,以免孩子對文字產生疏離。孩子通常對於小巧的設計接受度較高,家長不妨從小本的故事書開始,讓孩子閱讀短文,可針對孩子感興趣的議題,提供相關類別的故事。至於百科類的故事書,因為內容比較豐富,文字、圖片、表格設計比較複雜,建議小三以上再提供閱讀。       ★狀況三:孩子不喜歡寫閱讀學習單,想到要寫學習單,寧願不讀書,怎麼辦?   ☆建議:「寫作」是一項學習者需要主動思考、轉譯想法,並建構文字的歷程,也就是說,「寫」是需要訓練的。所以,讓孩子寫學習單,是希望透過書寫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記錄下來的大意、佳句以及啟示中,掌握閱讀成效,了解孩子閱讀理解的力。因此,妥善設計「閱讀紀錄單」是重點:   1. 簡化學習單:對年紀小的孩子,書寫文字的比例應減少,填空式的學習單,通常孩子較容易接受,也易於完成。   2. 邊寫邊畫:讓孩子將印象最深的頁面或情節用圖畫表達,同時,透過繪畫內容和孩子討論,誘導孩子在畫面旁增加文字補充,往往可以引發他們更豐富的想法。     ★狀況四:孩子總是寫不出故事大意,怎麼辦?   ☆建議:對孩子而言,「故事大意」比「心得感想」還要難寫,因為感想可依感覺書寫,大意卻不能隨心所欲,需要運用歸納的能力,因此,許多孩子常寫出缺乏組織、整理的文字。   1. 討論後再下筆:可以讓孩子與其他孩子,或者與老師、家長討論故事主要情節,透過經驗分享再記下內容。   2. 幫孩子抓大綱:可以和孩子討論故事的主要情節,例如「主角」、「開頭」、「困難」、「結果」,再讓他們依據綱要回答問題,這比讓孩子憑空寫出一段文字要容易多了。   ★狀況五:家裡有一堆書,但孩子只愛看漫畫,怎麼辦?   ☆建議:市售漫畫良莠不齊,教師、家長往往因為漫畫的文句簡短、缺乏修辭、內容暴力煽情等因素,反對孩子閱讀。所以,這是一個必須正面處理的問題。   1. 討論漫畫的價值:孩子真的很愛看,就需要讓孩子知道漫畫的本質與家長的顧慮。漫畫是運用圖片來表達跳躍的情節,所以常出現誇張手法;字體小,對視力有不良影響;另外,看漫畫就像看電視、上網一樣,需要有所規範,以及約法三章,例如,讀漫畫就要搭配一定比例的文字書。   2. 挑選好漫畫:目前市面上還是有許不錯的漫畫作品,透過漫畫方式,呈現科學、歷史的知識。如果能夠透過篩選方式,提供孩子閱讀,也是比較積極的作法。   3. 為漫畫寫學習單:讓孩子整理出漫畫情節,描述主角的遭遇,這個作法會產生一些有趣的效應。有些孩子寫出來了,我們可以檢視孩子看的漫畫是否逾越了孩子的心理程度;另外,這方式會讓孩子發現,有些漫畫情節鬆散、不易整理的特性,是不利思考組織的。   閱讀是重要的基本能力,透過閱讀,我們希望孩子能建立更豐富的知識系統,培養他們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孩子把「閱讀」視為「悅讀」,需要大人稍微「加油添醋」來提起孩子的興趣,這一方面得由家長和教師多花心思。

『話說對了,孩子就會了』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5

好書推廌『話說對了,孩子就會了』 這本書的內容大約試讀了一下,我覺很受感動,但這一類的親職教養之書我覺若能父母共讀一同成長那才會事半功倍呢! 有興趣的家長請參考如下簡介與內容大意吧! 有機會我也要來去書局找看看此書呢! 一定可以從作者的經曆中習得許多前人的好經驗與訣竅更會自有一番心得的! 早知道有這些說話技巧, 我的孩子就不會大吵大鬧耍彆扭了! 只要運用這幾個溝通技巧,孩子就再也不會老是吵吵鬧鬧、堅持己見、動不動就找你麻煩了! 原來要讓孩子聰明又懂事,只要爸媽把話說對! 孩子老是聽不懂,或不肯好好聽話嗎? 你老是不小心對著孩子大爆炸,然後再偷偷懺悔嗎? 擔心你的言行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比較好嗎? 為育兒而奮鬥的爸爸、媽媽們,請放下心理的重擔吧! 善用這33個與孩子溝通時的小技巧,讓孩子從小就能和你好好溝通! 從此你再也不需要面對那些孩子不聽話的窘境了! 只要話說對了,孩子自然聽話又乖巧! 本書特色 1. 來自溝通專家的親子建議:讓媽媽就此掌握跟寶貝溝通的要訣! 2. 媽媽插畫家的細心描繪:輕鬆閱讀沒煩惱,生活化的例子隨時可以派上用場! 3. 孩子聽話、媽媽省力:從小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以後教育孩子才省力! 4. 快樂育兒不再有壓力:從此不用再怕自己對著孩子講錯話! 作者簡介-杉山美奈子   西元1963年生,山梨縣人。曾服務於Communication Office,目前多在短期大學、專門學校等校園授課。經常發表以「追求時尚言語和時尚心情」為主題的小品文。著有《言語美人的小小技巧》、《討人喜歡的言談訓練課》、《幫助妳和他甜蜜相處的談話技巧》、《美女的說話方式》等書,並監修有《不冷場!人氣王的?話秘訣50招》(三采文化出版)。 繪者簡介~ 田村記久惠 西元1973年生,東京人。日本大學藝術學系戲劇科畢業後,曾擔任過編輯,目前為自由插畫家。很喜歡各種日式物品,最喜歡已經快三歲的兒子所畫的各種圖畫,並採用「愛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著有插圖小品文《愉悅的雙語育兒術,丈夫是外國人 !小孩是未來人!》 個人網站:http://tantotanto.ciao.jp/ 作者序~ 換個方式,與孩子達成更好的溝通! 媽媽們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忙碌,這不是因為媽媽們每天都得想很多事、做很多事情,而是因為每天都得面對站在自己眼前,但內心卻不知道到底在想些什麼的「孩子」。對於工作或學習,大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在腦海裡想像出結果,例如「這麼做就能達到這種效果」。但是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卻無法如想像般順利,所以媽媽們才會這麼辛苦。而且孩子們似乎隨時都有用不完的精力,難怪媽媽們光為了制止孩子們亂衝亂撞,就已經快累得說不出話了!更別提還要耐著性子跟孩子溝通,這點真的很難做到!   雖然孩子們都是聽著媽媽的話長大的,不過本書並不強求媽媽們必須擁有多完美、多溫和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媽媽畢竟也是人,總是會面臨許多不同的狀況,要隨時保有平和的情緒,甚至是愉悅的心情,確實非常困難。尤其在面對家人時,真的很難每天都以非常理想的言詞與態度來跟家庭成員溝通。也正因為很難達到完美的境界,所以在面對孩子時,媽媽常常會困惑地想著「我這樣講他不知道好不好?」或是「我會不會講得太過火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本書的出版。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媽媽們放心,明白「這種時候該怎麼對小孩說才好」,許多情況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感到困惑而已。此外,本書也能幫助媽媽協助孩子們抒發自己的心情與情緒。如果媽媽們不但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孩子,同時還能理解「這個孩子現在是什麼心情」,那麼媽媽們的遣詞用字自然會跟著改變。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以「不可用這種方式對小孩說話」的約束來恐嚇媽媽,而是希望媽媽們都能感受到「沒錯沒錯,我只要一煩躁起來,也會用這種方式對小孩說話」,並能因此換個方式,好好與孩子達成更好的溝通。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當然每個媽媽也都不一樣,所以當然就沒有所謂的「這種時候只要這麼說就能順利解決問題」的標準方法。只希望本書能提供媽媽們一些在與孩子溝通時的說話技巧,讓大家都能克服煩躁的時光,並能真正體會孩子的心 。 推薦序~ 把話說對,孩子會了,父母也輕鬆了 故事屋創辦人 張大光 對看本書內容的我來說,最欣賞作者杉山美奈子女士的一點,就是在她在書中時時透露出對孩子的暸解與溫暖,而且從字裡行間也能感受到他對任何一個用心父母的體諒,所以我 相信這本書對任何讀者來說,都能提供很貼切及適當的意見。同時,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真的建議大家要慢慢地看,甚至需要常常停下來想一下! 以我自己來說,很多的章節都讓我重新思考、省思我對孩子的了解角度與方式。比如說,從一開始,作者就提醒了我們,「嬰兒也會觀察父母」的觀念,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該細心地用哪些方式觀察孩子。當然說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正如作者所說的,聽故事時間是孩子獨占父母的親密時光,也是讓孩子最有安全感的時間,這個部分也是我自己驗證過的。因為,在說故事的時間裡,孩子會不知不覺中告訴你很多這階段他面對事情的態度與觀念,而每天每天的累積、每天每天的溝通,都會讓您更了解您的小孩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如何能有效地與他們談話。我相信只要有這樣長期操作經驗的父母親,一定深有同感。    當然,作者也花了篇幅談到父母最需注意的「讚美與斥責」。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一段話,孩子做的事「雖然沒有留下完美的結果,但孩子的心意、精神集中力、幹勁,都是全心全意的。對於將力量都灌注在努力完成這些事情上的孩子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請大人們務必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努力」。真的沒錯,所以我真的建議大家如作者所說的, 不要給予「比較性的讚美」、不要給予「敷衍的讚美」,而是心裡真的要知道,孩子用了很大的心力。這樣,你的讚美才會讓孩子眼睛發光、心裡雀躍,獲得面對未來世界的力量。    我也建議大家一定要更細心地看「斥責孩子」的部分,因為作者提到了什麼是有效且正面的斥責法,重點在於「絕對不能讓孩子產生媽媽討厭我或是爸爸不喜歡我的感覺」。尤其在斥責之後安撫孩子、抱住孩子,更是我自己非常有體會的事情。我的朋友常常問我,為何我和我的兒子、女兒感情那麼好,但他們又很聽我的話,我想部分的原因就是我斥責孩子的方式。在此我也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在我們家裡不是只有小孩要罰站(這是我們家唯一處罰的方式,打小孩是絕對不行的),如果爸爸和媽媽做錯事,一樣是要罰站的!所以,有時候會看到遲到的爸爸去罰站!哈哈!但是不管怎麼處罰,在睡前,我一定要擁抱我兒子和女兒,告訴他們:「爸爸處罰你,是不希望你受傷,因為你是我的寶貝!」所以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他們能帶著笑容和安全感去睡覺,這個部分也跟作者的觀念不謀而合!建議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這個部分,因為錯誤的斥責方式,對小朋友的傷害是最可怕的。    此外,書中有個部分也建議爸爸媽媽要花點時間思考一下,因為真是太有趣了!那就是「媽媽專欄」的「遣詞用句講座」,這個部分也許是我看過的相關教養書籍中,最特別的部分。因為不同的談話方式,會讓小朋友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喔!比如,與其說:「趕快把鞋子穿好!」不如說:「你看,鞋子要把你的右腳包起來了喔!」這個部分我自己也很有體會,因為這就像叫小朋友起床一樣。我知道對很多家庭來說,叫小朋友起床真是像打仗一樣,常常讓家裡烏煙瘴氣,不只小朋友難過,大人往往也很生氣!但是我在家叫小朋友起床,就像作者的概念那樣。比如說,叫我那對甲蟲深深著迷的兒子,只要坐在床頭,問他哪一種甲蟲最強壯,他就會馬上睜大眼睛、完全清醒地開始分析。至於我那可愛的女兒,只要告訴她說,她的襪子今天想要去戶外教學,她馬上就會笑著翻身清醒! 這樣的早晨真是再舒服不過了,建議大家一定要試試看呢!    把話說對,孩子就會了!把話說對,父母就輕鬆了!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都像我一樣,樂在當父母喔! ! 不理解孩子的努力就隨口讚美,不如不要說! 讚美孩子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是非常類似的兩件事,也常常會因為當時的狀況不同而必須分別採取讚美或不讚美的對應方式。孩子是否值得讚美,完全取決於媽媽對事物的看法,是媽媽價值觀的一種表現,所以讚美會有如此多不同的表現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不過無論如何,還是有一些「最好不要用來讚美孩子」的方式。 例如,採取「比較式」的讚美法就比較不妥,像是「這一個比較漂亮呢!」或是「這一邊比較快喔!」的比較法都不是很恰當。我們總是很習慣以比較的方式,來判斷事物的好與壞。透過比較的方式,確實容易讓我們對事物做出評價,因為只要單純比較表面的事實與現象就可以得到答案。只是一旦養成這種「凡事都用比較」的態度來看待事物的習慣後,就很難注意到隱藏在背後的「事物的本質」。 「雖然外表不怎麼好看,仍然盡力地完成了」或是「雖然速度很慢,但是為了要送給媽媽,還是拼命地努力」以及「雖然被毛巾卡住了,還是努力地試著將抽屜關起來」等情況發生時,雖然沒有留下完美的結果,但孩子的心意、精神集中力、幹勁,都是全心全意的。對於將力量都灌注在努力完成這些事情上的孩子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請大人們務必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努力。 如果媽媽凡事都只被表面的假象給牽絆住的話,自然就只會對孩子說出:「你做的比A好喔!」或是「你做的比B快喔!」之類的話,根本沒辦法讓孩子的純真心靈。能適當地採用「愛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過在這當中,還是有一些讚美方式是對孩子非常不好的,例如下列的這種讚美方式: • 敷衍式的讚美→即使被讚美,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喜悅。 • 不管什麼事,通通都讚美→「被讚美」變成一種目的。 • 「好棒喔!」、「你好乖喔!」、「你好聰明喔!」 ↓缺乏具體性,讓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被讚美。 不管是孩子還是媽媽,都應該在讚美的同時一起展現笑容,畢竟讚美這個行為代表的是媽媽認同孩子的努力,也是媽媽想培養孩子認同自己努力的一個契機。不過話說回來,培育孩子努力成長的媽媽,有時也需要被人讚美,所以偶爾不妨試著要求一下孩子的爸爸或週遭的人,來讚美一下自己吧?

驗毒奶DIY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5

驗毒奶DIY 黑布過濾查晶體 更新日期:2008/09/24 04:34 張翠芬�台北報導 「我們家喝的奶粉、即溶飲品,到底有沒有問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林松洲說,如果不想花錢將產品送驗,民眾可自己在家中DIY,將有疑慮的產品以較濃的分量用熱水沖,再過濾檢查是否有白色晶體,即可一目了然。 林松洲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什麼味道,摻雜後不易被發現。但三聚氰胺微溶於水,水溶液呈鹼性,如果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PH值接近八,通過PH計很容易就能檢測出來。 牛奶加三聚氰胺 PH值呈鹼性 另外,三聚氰胺在常溫的水中,溶解度為○.三三%,即一百克奶中僅可以加入○.三三克。但在奶粉製造過程中加入就容易多了,因為三聚氰胺的溶解度會隨溫度升高而快速增加,在一○○℃時,三聚氰胺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達五.一四%,所以奶粉或粉劑形式的製品含量較高。 林松洲指出,要測試自家中的奶粉或奶製品是否含三聚氰胺,可依下列步驟自我檢測: (一)按比平常濃的分量用熱水沖奶粉,充分攪拌到不見固塊,然後放入冰箱,待牛奶靜置降溫。 (二)準備黑色布一塊和空杯一個,將黑布蒙在空杯口上作為過濾器。 (三)將冷卻的牛奶倒在黑布上過濾。 (四)如果濾出白色固體,用清水沖洗白色固體幾次,排除其它可溶物。 (五)沖洗後若仍有白色晶體,可將晶體放入清水中,如果晶體沉入水底,很可能是三聚氰胺,這種產品就不能吃了。 晶體若沉入水底 產品可能中毒 林松洲表示,這種測試方法可能無法發現微量三聚氰胺,但微量的三聚氰胺讓孩子得結石的可能性較低,民眾至少可以自我把關。 另外,網路上流傳,可以使用酒精檢驗,民眾也可以試試。若真的不放心,就要花些錢將可疑產品送衛生署公布的檢測機構檢驗。

『了解孩子的感覺 』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18

『了解孩子的感覺 』 通常,父母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具有差異的,或者根本就希望孩子看不到這份差異。當孩子自覺到自己正朝失敗的方向走時──無論原因是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或是別人的反應所造成的──這種負面情緒作用不僅會影響他們當下的情緒反應,也可能左右往後一生對自己的看法。在他人眼中或許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會成為影響孩子日後成人時的生活重心。 我在許多成人身上看到了這個現象,從事業有成的大公司副總裁,到在速食店賺取最低工資的人都有。對許多人而言,即使行為改變,某些特定感覺仍持續存在。 他們之所以會深藏這些感覺,很可能是因為面對這些感覺時會很痛苦,或者不願意讓大人失望,也可能是他們根本不完全了解這些感覺。就我個人的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在孩子幼小時期及早根除或避免這種失敗的感覺,這些陰影便不容易跟隨他們至成年期。很不幸地,反之亦然;挫敗的感覺很可能會縈繞好幾年,甚至終其一生。 小孩子的耳朵就像微調接收器一樣,他們聽不到影射、意義細微或抽象的字句。從父母話語中,他們只聽到具體的、簡單的字句。比方像「不行」、「不好」、「錯」、「很糟糕」等,這些字有可能會蓋過或讓他們聽不進其它字句。明智選擇你說話的用語。但那並不表示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不必面對負面的後果;而是父母可以選擇性言語傳達他們內心的顧慮。 找出因失敗所造成的明顯以及不明顯情緒反應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情緒反應會以各種形態出現來掩飾失敗,如興趣缺缺、耍寶搞笑、不情不願、裝病或憤怒。想想看你的孩子上一次表現出上述其中一種情緒反應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1.那種情緒反應是洽當的,還是不洽當的? 2.該情緒反應是屬於情況範圍內,還是無理取鬧? 3.這種行為表現是否出現於反常例外的情況(比方說,你要求孩子做些他/她不是很拿手的事情)? 在本篇文章當中,你將學到如何辨識這些用來掩飾挫敗感的情緒反應、如何和孩子討論這些情緒反應、如何解釋失敗乃因尚待改變的行為所造成,另外還有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處理棘手的學習問題,而不要每次皆訴諸於此般情緒反應。 興趣缺缺 如果你確信孩子對某事物必定深感興趣,那麼你會多常看到孩子對該事物出現興趣缺缺的樣子呢?有時吧,如果這個玩具或遊戲本身真的很無聊。不過,在其他時候,孩子若出現興趣缺缺反應很可能只是種假象。孩子或許會很想玩,可是他不肯玩是因為遊戲太難了。 當孩子以興趣缺缺做為迴避難事的藉口時,父母可以做以下兩件事。第一是找出孩子的學習差異不會造成干擾的別種活動。第二是,將該活動分解成幾個小階段,每個階段層級以系統性地、慢慢地逐漸累積增加。 耍寶搞笑 耍寶搞笑是孩子在處理面對失敗的恐懼時用作逢凶化吉的防禦性反應。雖說年幼小童有幽默感的並不多,但我的確在五歲小孩身上目睹過孩童式幽默感。有時這種幽默搞笑態度會在活動還沒開始之前便出現上演。 孩子們學到與其回以父母一聲「不」,或乾脆據實以告,都還不如搞笑來得有效,包準可以讓父母從此不再相煩。這種情況並不經常發生,不過父母可以從出現的狀況模式中辨識出。到底這孩子是天生喜感特別強,應該鼓勵他繼續發展這份幽默感呢?抑或這份幽默感只會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才出現呢? 不情願 孩子不願做某件事或活動的理由有很多種。有可能是因前車之鑑而心生畏懼。有可能是父母恐嚇他們說:「別跟陌生人說話,他們有可能是壞人。」或者事情或活動本身具有令小孩膽戰心驚的成分。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能辨識出這些情況。 但萬一這事或活動不符合這些明顯的列別項目,比方說是大部分小孩都會覺得很有趣的事情呢?我發現許多小孩子就像一塊大海綿,會積極吸收來自周遭世界每件新奇有趣的事物。 沒有人願意失敗,即使是年幼小童也不例外。如果他們不斷在活動中嚐到失敗滋味,他們不但會不情願參與活動,而且曾經讓他們體驗過失敗滋味,那種他們不熟悉的活動也可能會讓他們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願體驗失敗,所以他們便放棄嘗試。 裝病Size=6 標題文字,綠色 曾經有過多少次你覺得孩子好好的,可是他卻向你抱怨他身體不舒服呢?通常父母在排除生病可能性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試圖哄騙或堅持孩子從事原本預定要做的事。 假裝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父母首先要把握的是觀察出行為模式。孩子生病的話,他便無法做哪些事呢? 孩子其實是和成人一樣理性的,雖然我們很少這麼想。我們和孩子害怕的東西其實都很像: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失敗…等等。小孩子表達他們的需要及希望的方式和我們大不相同。身為成人的我們通常會選擇避開那些會導致我們焦慮不安的事物。 小孩子也一樣。但是小孩子要避開的選擇方法並不多。生病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一來,父母會允許他們啥事都不用做,除了躺在床上或地板上玩玩具。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就好比你的母親拉著你進辦公室去和你的老闆對質。這兩種做法皆不合理,也不妥當。當你發現孩子出現裝病情形時,採取以下四種做法: 1.排除真的生病的可能。 2.判斷此狀況是否類似孩子之前以裝病躲避某些活動或事件的情況。 3.在家裡安排進行孩子害怕畏怯的活動。 4.最後,將此活動轉換成遊戲,讓孩子能慢慢接受造成他焦慮不安的事物。 與其一再告誡孩子你確定他沒有生病,不如採取較溫和且具成效的做法。利用眼前發生的狀況了解究竟是哪些事情造成孩子心裡的焦慮感。然後再以系統化手段進行處理,減輕該事物對孩子所造成的威脅感。 憤怒 不管對成人或小孩,憤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它大概是人們最常拿來掩飾害怕失敗心態的擋箭牌。你可以從當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他對手邊事情時卻出現異常激烈的反應中找到憤怒的蛛絲馬跡。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很可能會亂了陣腳,因為他們不曉得該如何應付孩子的激動反應,或甚至擔心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重覆出現的不當憤怒反應很可能代表孩子必須接受專業心理咨商輔導。但在走上這條路之前,父母應該檢視孩子爆發之前的情況。 當你檢視你要孩子做某件事時,別先心存「這要求很合理」的想法。這種想法不僅幫不上忙,而且也無法讓你仔細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父母通常不會要求孩子做些不合理的事。如果你用這種標準來研判孩子的反應是否得當的話,你永遠都會認為孩子發怒生氣簡直無理取鬧。 較理想的做法是,審視孩子必須完成哪些任務或做出哪些舉止行為,才能將你要求的事情做好。或許那些過程之中存在著憤怒的根源。孩子或許不是因你的要求而生氣,他的那股憤怒很可能是因為害怕可能會失敗而產生的逃避情結。

清涼而不傷身 吃冰講究方法

2008年09月26日
公開
6

清涼而不傷身 吃冰講究方法 更新日期:2008/07/23 04:33 陳旻苹台北報導 可以從食物的性味著手,不一定要溫度低才算酷涼。像綠豆湯、蓮藕茶、西瓜都算性冷食物。 炎炎夏日,不少人愛吃上一碗剉冰,感覺清涼又退火。中醫師表示,吃冰對身體反而火上加油,燥熱更甚。 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醫師指出,暑假以來,因吃冰引起不適症狀的患者特別多,許多家長甚至不知道是吃冰引發的問題。門診有位讀小五的小胖弟,主訴胸部悶痛、喉中經常有痰,肩背酸痛,尤其是背部肩膀內側的膏肓穴位一帶特別酸痛,問診後發現,原來家中開火鍋店,經常隨手一瓶冰涼飲料,長期下來所致。 ■小孩吃冰過量 會常清喉嚨 何裕鈞表示,冰吃多了,許多小朋友會感覺有痰,經常不自覺清喉嚨,而且舌頭上一層白白的舌苔很厚,是因為體內腸胃的濕氣所導致,家長還以為是感冒,治療許久仍未改善,細問之下才知是冰涼飲品吃多造成。 為何會變燥熱?何裕鈞解釋,吃冰會降低體溫,而人是恆溫36-37℃的動物,腦中樞有溫度調節機制,人體為保持恆溫以保護身體,會升高產熱系統的運作,讓血液循環增快,以提高溫度,原本體內臟腑已經高於36℃、37℃,胃部收到增溫的生理保護訊息,會讓人愈吃愈熱、愈吃愈渴。同時,有的冰品糖水多,熱量也會較高。 另一方面,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生活作息不正常,喜吃重鹹口味、烤辣炸物,體質以氣陰兩虛、兼夾濕熱居多,導致循環代謝能力下降,冰吃多了,猶如寒氣包火,加重身體代謝困難,衍生各種病症。何裕鈞表示,小至經常性咳嗽、咽中痰阻、胸悶痛、頭暈痛、鼻塞、腸胃不適、腹瀉、腹痛、女性痛經、白帶多,大到氣喘發作、血壓升高…等都有可能發生。 還有位婦女,長期早晨起床後即喝一大杯現打冰涼蔬果汁,以為生機飲食有益身體,卻導致腹瀉、白帶多等症狀。後來發現因為過量飲用,且加入冰塊,導致不適。 中醫師強調,想要清涼而不傷身,可以從食物的性味著手,不一定要溫度低、吃冰才算清涼。像是綠豆湯、蓮藕茶便是清涼的,西瓜也算是冷食物。至於酷冰的薄荷糖也屬涼性,小心吃過量也會有寒涼的徵狀,有人就是猛吃薄荷糖而流鼻水。另外,小麥草汁、牧草等草類,也多屬寒性。 吃冰是否有宜忌?是否吃藥就不能吃冰呢?何裕鈞指出,不管是服用中藥或西藥,藥物溶解度都會因為溶劑的溫度降低而下降,也就是吃藥最好還是配溫開水服用,才能產生原先預期的效果。 如果真想要吃冰飲料,建議飲料去冰且放置室溫一段時間後再吃,避免溫度太低。吃冰塊,可先含在口中待其融化後再吞下肚。同時,寧可吃冰飲料也不要吃含有冰塊成份的冰沙。有人將水果放冰庫當成水果冰,也要小心勿囫圇吞,以接近室溫再享用較宜。 ■吃冰有時辰上的忌諱 依中醫經絡理論來推算,吃冰有時辰上的忌諱!何裕鈞指出,暑假有學生夜遊、或在KTV唱歌通宵、或是大人打麻將,要特別留意:容易咳嗽、氣喘的人避免在凌晨3-5點吃冰。容易腹瀉、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不佳者,避免在清晨5點至早上11點吃冰。有心血管疾病者則避開中午11-1點時間。有腎泌尿生殖系統問題者避免在下午3-7點吃冰。肝膽系統疾病者午夜11點至凌晨3點則是禁忌。

聲調故事-烏鴉四胞胎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12

聲調故事-烏鴉四胞胎 烏鴉媽媽孵出四隻長得很像的四胞胎,常常讓人搞不清誰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尤其是烏鴉爸爸很頭痛。 有一天,烏鴉媽媽很高興地對爸爸說:「我有一個辦法分出四胞胎了!」烏鴉爸爸很期待地說:「快教我,要不然我都快搞瘋了。」烏鴉媽媽說:「你仔細聽聽、看看, 老大個性溫和-叫聲是Y Y Y ,飛出去時是 --- (平平); 老二個性高傲-叫聲是 Y Y Y ,飛出去時是 / (往上) ; 老三個性古怪-叫聲是 Y Y Y ,飛出去時是 \/ (往下又往上) ; 老四個性急躁-叫聲是 Y Y Y ,飛出去時是 \ (往下) 。」 烏鴉爸爸說:「是嗎?」烏鴉媽媽說:「你看,孩子們出去了, ◎第一隻平平飛又溫和叫著(請小朋友發音),是老大(第一聲), ◎第二隻往上飛去高聲叫著(請小朋友發音),是老二(第二聲), ◎第三隻先下又往上飛叫著(請小朋友發音),是老三(第三聲), ◎第四隻往下衝去大聲叫著(請小朋友發音),是老四(第四聲)。」 最後烏鴉的窩裡,還有一隻可憐的烏鴉小妹妹,學不會飛,看到哥哥飛走了 ◎小妹只能坐在窩裡,叫著 • Y • Y • Y ,哭到快斷氣了(輕聲)。 ※聲調故事小秘方: 1.說故事時,用右手比7的手勢當作樹上鳥巢(手臂是樹幹),左手做聲調筆劃,飛出去時配合聲音示範。 2.請小朋友猜猜誰飛出去了?先示範動作讓小朋友配音,後配音讓小朋友表演動作,最後只說誰出去了--小朋友做動作和配音。 3.改編故事例如青蛙四胞胎聲音是……,動作是…….。 4.請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可以什麼動物四胞胎? 5.別忘了可憐的小妹妹-輕聲,只能坐著斷氣似的哭。

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9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家長會做何反應? 情節1「啊!」尖叫一聲,快步跑過去,把他扶起。 情節2「沒事沒事,站起來就好,你好勇敢!」邊安慰小孩,邊走過去抱抱他。 情節3 裝做若無其事。 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也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各種掙扎。保護與放手的界線該畫在哪?是父母面臨的一大難題。 請做以下測驗,找出自己是抓太緊或放太鬆的父母,並看看專家給你的建議。 給2∼5歲小孩的父母 你和2歲的孩子在遊戲區,他想去玩比半層樓再高一點的滑梯,你會…… □ A:立刻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畢竟他還太小…… □ B:跟著他走到滑梯,扶著他爬上去,當他滑下時接住他 □ C:面帶微笑,放手隨他去玩 5歲的孩子每次下輸棋就哭,你會…… □ A:繼續讓他玩高難度的,偶爾他得接受失敗 □ B:希望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創個玩法,儘量讓他贏 □ C:找個不憑技巧只靠機運的玩法,讓他體會有輸有贏 3歲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他又哭又黏不讓你離開,你會…… □ A:前幾天先留下來陪伴他,再漸漸縮短每天待在學園陪伴的時間 □ B:親切但堅定地向他告別後便離開 □ C:延後入學,等過一年他學會更多事再來 孩子4歲.久病的祖母剛去逝,你會…… □ A:告訴他祖母搬到很遠的地方,遠到即使他想念祖母,祖母卻再也無法來看他 □ B:向他解釋,醫生已盡力救祖母了,但她的病嚴重得無法醫好便過世了 □ C:如B做法,再加上帶孩子去參加祖母的喪禮,及之後所有的聚會 你的孩子怕狗,又正好要到養了一隻大狗的同學家參加派對,你會…… □ A:先帶他去其他養狗的朋友家,看一些小型溫馴的狗,再帶他個別拜訪這位同學 □ B:婉拒邀請,或堅持對方家人要把狗留在籠子、拴起來 □ C:告訴孩子,怕一隻溫和的狗很蠢,接著帶他去參加派對 孩子的同學邀他和同學家人(或保姆)一起外出去玩,你不認識同學家長,你會…… □ A:婉拒邀請,或堅持要玩就到自己家來 □ B:答應讓他去玩,並詢問接回兒子的時間 □ C:向其他家長或老師打聽這位同學家長,或主動聯繫同學家長,了解去哪邊?都玩些什麼? 學齡前孩子問你:嬰兒是怎麼來的?你會…… □ A:不厭其煩地告訴他所有人類生育的細節 □ B:簡單回答,他問多少回答多少 □ C:避開這些問題,你認為學習性知識他還太小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B2;C1 Q2– A1;B3;C2 Q3– A2;B1;C3 Q4– A3;B2;C1 Q5– A2;B3;C1 Q6– A3;B1;C2 Q7– A1;B2;C3 給6∼10歲小孩的父母 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9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10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10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10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想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 ; B2 ; C1 Q2– A1 ; B3 ; C2 Q3– A3 ; B2 ; C1 Q4– A3 ; B1 ; C2 Q5– A1 ; B2 ; C3 Q6– A3 ; B1 ; C2 Q7– A3 ; B2 ; C1 解答 7∼10分: 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 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 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

如何「叫得動」孩子?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14

如何「叫得動」孩子? 使用「我-的訊息法」,才容易叫得動孩子。 當父母要求孩子時,若能使用「我-的訊息」來交換「你-的訊息」, 讓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通常反而會有較好的結果。 靈活運用溝通要素 內人祝瑛參加兒子學校的研習營,帶回了一份家長進修的講義,其中談到如何運用「我—的訊息(I—Message)」的方法似乎很管用,我費了一些時間整理、調整後,衍生出下列四個處理模式:(1)「你要—」(I need you—),(2)「你的行為—」(When you—),(3)「我的感受—」(I feel—),(4) 「因為我—」或「因為—,我—」(Because I— or Because—,I—)。 同樣的要求,透過不同的說法,將引導出不同的溝通成效。在下面示範中,將可看到不同的溝通問題,及當中應盡量避免的溝通習性: 狀況:飯菜已準備好了,兒子和女兒都忙著其他的事情,已經叫了好幾次,還遲遲不肯上桌,眼看菜都快涼了,媽媽該如何「叫得動」他們? ♁ 【處理模式一】:只運用(1)「你要—」的互動情況 媽媽A:「你們兩個馬上來吃飯!」(媽媽隔空吆喝)—此為最通常的處理方式,但可能沒有效果。 媽媽B:「約翰,你還在打電玩!(你)快來吃飯!」(兒子正忙著打電玩)—兒子可能回答:「我不想吃飯!」或是拖了一段時間後,才關機,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吃飯。 媽媽C:「珍妮,(你)不要再看書了!快上桌!」(女兒看小說正看得入迷)—女兒可能回答:「我不餓!」或氣嘟嘟地上桌。 媽媽D:「再不上來,(你們)今天就不要吃飯了!」(兩人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孩子們可能不高興的上桌,甚至回嘴:「不吃就不吃!」讓你難堪。 以上四種情形,可說是最傳統、效果最差的運用模式。 ♁ 【處理模式二】: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或(2) (3)互調 媽媽E:「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很難過。」—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你為什麼難過? 媽媽F:「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孩子會認為只是媽媽情緒不好。 媽媽G:「我壓力很大,你們吃飯拖拖拉拉!」—孩子可能不了解你為什麼有壓力? 媽媽H:「我覺得很受挫折,你們都叫不動。」—孩子可能體會不到你為什麼會有挫折? 以上四種情形,或許媽媽已經試圖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了,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媽媽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 ♁ 【處理模式三】: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1)「你要—」;或(2) (3) 互調 媽媽I:「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你們不要再看電視了!」 媽媽J:「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你們現在都給我上來!」 媽媽K:「我壓力很大,你們吃飯拖拖拉拉!拜託你們快一點好不好?」 媽媽L:「我覺得很挫折,你們都叫不動。你們是不想吃飯了是嗎?」 以上四種情形,看似「我—的訊息法」,事實上結尾卻是「你—的訊息」,不是適宜的理想運用模式。 ♁ 【處理模式四】:運用(2)「你的行為—」+(3)「我的感受—」+(4)「因為我—」或「因為—,我—」;或(2) (3) 互調 媽媽M:「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因為我炒的菜都快涼了、不好吃啦!」 媽媽N:「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會生氣哦!因為等一下還要為你們熱菜,我沒時間。」 媽媽O:「我壓力很大,請你們吃飯不要拖拖拉拉的!因為再等你們用完餐,我怕趕不上你們學校七點鐘的活動了。」 媽媽P:「我覺得很受挫折,你們都叫不動。我好不容易燒了這麼多菜,竟然沒有人享用!」 上述四種情形,才是完整的「我—的訊息法」,也是本書所推崇的親子互動方法。 親子教養百寶盒 ♁ 改變習慣要靠警覺與不斷的練習   大部分的父母都習慣以「你—的訊息」來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其實,若要孩子有良性的成長,就要改用「我—的訊息法」,尤其當使用「你—的訊息」已經無效時。問題是改變習慣沒那麼簡單!第一要靠警覺的心;第二要靠不斷地練習(連續二十一次以上,才能成為習慣)。 ♁ 進一步再做靈活交換   依HD「交換原理」的應用「我—的訊息法」,仍可以再做不同的組合和交換,以「因事制宜」,創造出更適合現況的有效辦法,例如: 媽媽F:「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現在開始不再叫了!」—把「我感受—」,用「我決定—」來替換。 媽媽I:「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你們)不要再看電視了!」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等我吃完後就收光,你們就不要吃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接著用「自然後果法」來執行。 媽媽M:「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感覺很難過,因為我炒的菜都快涼了、不好吃啦!」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決定不再叫你們了,因為我沒力氣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媽媽N:「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會生氣哦!(因為)等一下還要為你們熱菜,我沒時間啦。」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等一下最後一個上桌的負責洗碗,因為我沒時間洗碗了!」—用「你要—」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 其他輔助方法   「我—的訊息法」只是正確地通知你的孩子:「你的行為—」已造成了我的問題,讓孩子有機會自動改正;但並不代表孩子一定會體恤父母的需要,而作立即的改變。所以有時候也需要有其他輔助方法和條件,才能「叫得動」孩子: ● 「未來完成式法」:父母應該以彈性的態度,接受孩子稍微延遲(三到五分鐘)的反應,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按計時器,自我管理。 ● 「自然後果法」:父母一旦說出口後,就要堅決而嚴格地執行,所以做不到的不要說,例如:孩子不來吃飯,你一生氣就說:「你以後都不要吃飯啦!」或「從明天開始你自己煮飯吃!」等,這些都是事實上做不到的氣話。 ● 「協議解決法」:父母宜有開放的心胸,耐心地和孩子討論。最後除了協議某些規範外,父母有時也需要接受孩子的某些意見,如週三晚上特別做他們喜歡的菜,週末可以晚起床不吃早餐、中午到外面吃飯等要求。

如何培養有禮貌、有愛心的孩子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6

很棒的文章,謝謝也許媽咪的分享 愛的父母親,請記住一點,孩子並不會故意去犯錯, 他們也無意傷害你,或故意讓你的日子難過。 當一個小孩,她們其實已經盡力了。 ─ 卓芙詩《輕鬆教養零負擔─愛的親子教育25法則》 第一招 ─ 怒吼不管用 你不需要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意見。不要對著你的孩子怒吼,也避免在他們的面前怒吼。別對著你的兄弟姊妹,你的丈夫或妻子,或是你的朋友們高聲說話。孩子一定會有樣學樣。如果你不怒吼,身旁的人也停止喊叫,你的孩子就不會成為一個壞脾氣的大聲公。 如果你真的想大叫,先忍耐一下,試試看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實在忍不住了,先跟孩子們告退一下,然後到別的地方發洩。怒吼是具有傳染性的,一旦開始,情況只會變得越來越糟。 第二招 ─ 別對孩子期望過高 父母通常會覺得沮喪難過,是因為他們想要小孩按照他們的期望去做,但是小孩子根本做不到。有些父母要求小孩表現得像個大人,但他們本來就不是大人啊!因此,不要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父母反而應該向專家請教,或閱讀相關的書籍,瞭解一下孩子在各個年紀中應有的表現,才不至於有錯誤的期待。 孩子有時候會大小聲,缺乏禮貌,自私自立,或是予取予求,這些行為在他們的年紀都算是正常的。別以為孩子天生就溫文儒雅,這些事要靠你慢慢去教的。世上沒有任何小孩子,生下來就知道如何做大人。 第三招 ─ 經常讚美你的孩子 多多讚美你的小孩。孩子並不知道他們事情做得好不好,這通常都由大人決定。當孩子們做得不錯時,多讚美他們,他們就會做得更好。沒有人會嫌讚美太多的。 第四招 ─ 教小孩如何表達情緒 打從孩子一出生,就跟他談感覺;跟孩子一同探索,什麼是快樂的感覺,什麼是悲傷的感覺,什麼是害怕、憤怒,或是緊張的感覺。用最簡單的語言和他們一起討論,什麼因素造成這些感覺。當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覺,並且可以順利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就不容易感到沮喪或憤怒。 第五招 ─ 不要吹毛求疵 不管大人或小孩都不喜歡被批評。如果你老是批評孩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除非孩子的行為會影響安全,有必要改正,否則不要隨便批評他。如果你非批評不可,措詞要溫和,而且重點在你所擔心的安全問題上,不要借題發揮,罵個沒完。 如何培養有禮貌、有愛心的孩子 (下) 第六招 ─ 如果大人錯了也要道歉 如果你對孩子說錯或作錯了事情,你也一樣要跟他道歉。很多父母覺得,跟孩子道歉就等於示弱,滅了老爸老媽的威風,這實在是個錯誤的觀念。父母親跟孩子道歉,是展現一種風範,小孩會因此而學習到如何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而不是從父母身上學到死不認錯。這是親子之間學習相互尊重的重要課題。 第七招 ─ 教小孩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這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同理心的父母,就會有同理心的孩子。把握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去感受他人的立場和想法。你可以利用孩子跟別的小孩發生爭執時,來進行機會教育,試著讓孩子轉換成對方的角色,看看他會如何反應。一個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會跟這個世界相處得更和諧。 第八招 ─ 鼓勵孩子獨立 孩子天生就有尋求獨立的本能,他們會主動去找自己可以做的活動,父母應適時放手,傾聽並支持孩子學習獨立。如果你什麼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他們就會變得事事依賴大人;如果你讓孩子自然發展他獨立的本能,讓他試著自己去完成一件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堅強、開心和有自信。 第九招 ─ 用幽默化解尷尬氣氛 當你跟孩子的關係處於緊張的狀態時,你可以試著用點幽默感來緩和氣氛。生命中不可避免會碰到尷尬、對立或緊張的時候,最好用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它。當你這麼做時,你的孩子也會樂觀的去面對生命中的困難。 第十招 ─ 不要把孩子逼得喘不過氣來 許多父母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把他們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除了要花很多時間做家庭作業之外,還有一大堆的課外活動等著他們。不要逼孩子學太多東西,逼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太多壓力會使孩子產生反抗,導致自信心低落。 本文取自 ─ 卓芙詩《輕鬆教養零負擔─愛的親子教育25法則》

八招讓孩子傾吐心聲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10

★☆【八招讓孩子傾吐心聲】 ☆★ 非常開心今無意中逛到小朋友教養討論區時,見到此則文章,這正是我想學習與努力的方向,話說昨晚沐浴後萱葦至舅媽房間與小朋友玩,我洗完後見到『慌張先生』一書昨很完好怎現有一頁一角破了呢? 問了葦是不是她不小心撕的她害怕被罵不敢坦白,問了多次都說不是,即使是媽咪我請她坐我腿上我倆輕聲的談話,媽咪也想到提示『謊言小精靈』一書的內容,她很聰明的趴到我腿上心裡一定想可以的呀,真實的抱著媽咪,所以此時的她仍未坦白,但媽咪心中有感覺實情,舅媽也在一旁提醒做錯事只要誠實說出下回小心就好,不會被處罰~~ 後來葦終於有坦白了,當下有誇了她一下,本想回家睡前應再好好提醒與誇讚她的誠實,結果媽咪我一用電腦給忘了這重要的事,還有今日見此文也喚起此事待做,下文與好友分享並且叮囑自己能夠記得這件事哦! 一次我跟6歲的小女兒閒聊,她對我說:「媽媽你知道我怎麼對付跟我開玩笑的小男孩嗎?我掀起裙子就把他們都嚇跑了。」女兒覺察到我愕然的表情,發現說漏了嘴,就像小烏龜鑽進了殼,怎麼也不肯開口了。我後悔又失去了一次聽聽孩子真實生活和思想的機會。我和很多父母一樣,希望孩子對我們無所不談,幸好,專家在這裡有很多建議。   慎用批評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你想要孩子把發生的事告訴你,攻擊和批評可不是辦法。此外,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說完。聽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誘使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者解決辦法。隨著孩子的不斷成熟,家長應越來越走到幕後,給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創造機會「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如果你們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是說話的只有你一個人。然而,在你們一起打完籃球,開車回家的路上,或週末一起洗衣服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要想多瞭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造這些對他們沒有壓力、和你一起活動的機會。當你真的需要問問題的時候,也要少用「為什麼」,這個詞往往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控制反應比如,儘管當兒子告訴你他沒有被校足球隊選中時,你和他一樣很失望,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否則,會造成以後他只報喜不報憂的後果。   選擇時間吃完晚飯的7點鐘正是孩子想告訴你很多事的時候,你也許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傾聽。大人們總計劃著下一步,而孩子們只注重現在,要遵守他們的時間表。   獎勵誠實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你必須首先對他向你承認錯誤的誠實表示肯定。孩子們最擔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失去父母的愛,所以你要特別注意鼓勵他們養成主動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尊重隱私即使對於最開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秘密,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學著和父母分離,越來越多地依靠朋友。我們應該做的只是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需要,你永遠在他們身邊。   替他保密想像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訴她的最隱秘的事傳給了其他人,你的感受會怎樣?孩子們也是一樣,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徑。   及時彌補不管我們怎樣注意,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及時彌補就顯得極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被排擠,父母能做的7件事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33

孩子被排擠,父母能做的7件事 《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 孩子即使進入團體生活後,還是無法離開父母的身邊,日常生活都仰賴父母的幫助... 《快樂交朋友》 開學了,面臨新的班級、新的同學,孩子是否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如何融入新團體? 有些孩子在遊戲時沒有人想跟他玩,分組討論沒有人想跟他同組,生日派對邀請名單沒有他;他們就好像一幅拼圖多出來的一片,車子多餘的第五個輪子。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該怎麼辦? 相信並同理孩子 「沒有人要跟我玩」、「沒有人喜歡我」,當孩子難過地抱怨自己被人排擠、被孤立時,父母要相信並同理孩子,因為他們真的很痛苦。 根據一項心理研究實驗,研究者對自願受試者進行一項腦中影像測試,並設計一些任務,讓受試者在社會中遭到斷然拒絕。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被揶揄或排擠時,他們腦中影像顯現的幾乎就和身體遭受到創痛的影像一樣。 釐清問題、適度協助或介入 孩子被排擠孤立,父母不可等閒視之,但也不宜心急的擋在孩子前面,把問題全攬在自己身上。「父母的角色先要協助孩子釐清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究竟是因孩子的個人特質,或者社交技巧不佳?還是被欺負被霸凌?傾聽孩子怎麼說,了解問題後,父母才能適度提供協助或介入。 如果是因孩子個人性格、特徵,或社交技巧不足,而顯得與想要融入的團體格格不入,「父母協助孩子看看有沒有調整的空間,幫助孩子提升社會基本技能」,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楊俐容建議。仔細觀察其他小孩的穿著和舉止,他們對什麼有興趣?幫助孩子做一些調整,和他們比較一樣,對獲得同儕認同「同一掛」會有些幫助。 (2)學會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 有些孩子的確對社交線索的知覺不敏銳或的確有困難,對他人的神情表達或肢體的表現無法精準判讀,變成被同學排擠的「白目」。父母就要協助孩子如何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例如可以和孩子從別人的表情、肢體、聲音來玩「猜猜他如何」的情緒解釋遊戲或角色扮演遊戲。 (3)提供交新朋友的機會 父母也可以提供孩子在不同團體交朋友以及獲得被接納的機會;有時候換了新團體,效果就好很多。從研究實驗也發現,從小被孤立的小猴子,長大後的確會有社會性問題,但如果讓牠和小一點的猴子相處,或者協助牠建立一個比較溫和的小團體,就能提升社交能力。 (4)營造理解同情的團體氛圍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被排擠是遇到惡霸,父母要介入並和老師聯手來處理這個事件和班級氛圍,而不是只處理那個霸凌的孩子,也不能要孩子獨自去學習面對,」楊俐容強調,大人需要帶領全班討論,要讓孩子們有一個概念,「你可以不喜歡某人,但不能有某種情緒行為出現,就要別人不要跟某人在一起或欺負某人」。 (5)學會優雅轉身,繼續前進 「所有小孩都曾遭拒絕,受過批評、被開玩笑,但那些討人喜歡的小孩懂得如何輕鬆以對,化解這些諷刺和抨擊」,「快樂交朋友」作者蜜雪兒•玻芭指出培養人際挫折復原力的重要,而復原力是可以教導的,因此父母務必挪出時間教導孩子復原力的重要和技巧,讓孩子可以在被拒絕時,仍保持姿態、保持冷靜,優雅轉身離開,繼續往下一次機會或下一個新團體前進。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