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從中文筆順與華德福教育之探討----轉載自 慈心華德福

2007年02月13日
轉載自 慈心華德福
---------------------------------------------------

孩子一進入華德福,就能感受到家長傳統思考的挑戰,但也因這些挑戰,而能更深入探討,源自西方的華德福教育如何落實在東方。

中文筆順是否重要?一直是困擾家長們的問題。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為何會發生問題,難道以前所學都是荒誕的嗎?筆順與語文能力有否關聯?看似非常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就我觀察:中文筆順有一定的順序及概念,就像建築,在搭蓋時,先需要主樑,主樑穩定,才能再裝設其他建材,如此建築物才會穩,也才能成形。中文字體的建構也似建築的搭建,字體的格要先出來,再連帶著附屬的筆觸,而這種結構,會在孩子心中形成圖形,孩子能對字產生美感,並能感受到字體的力量。也曾詢問學校的書法老師,筆順在中文是否重要,書法老師明確的說,筆順在書法中是帶動氣,寫字一氣呵成,氣不順心就亂。哦。筆順是與氣有關,它帶動著氣的流動,如筆順不一樣,氣就不一樣,若筆順不順,氣就塞,心就不能定、靜,當然字體的美感就出不來。而因為中文字一定的順序,孩子容易記憶並舉一反三。而形線畫,是否也與氣有關呢?是否也以筆順來帶動孩子內在的心靈世界?老師在教學中有只拿圖形予孩子臨摹,並表示形線畫起筆落筆的筆順不重要的嗎?
若我們不教筆順或不重視筆順。則有無足夠的時間練習,讓孩子
摸索出自己的筆順,並建構自己對文字形體的整體概念呢?當孩子臨摹一個較困難的字,不知如何切入,當猶豫後,終於完成了。可能相同的字在二、三個禮拜後才再書寫 則孩子心中已然忘記該字的圖像及概念,是否得一切重新來過,有無可能造成孩子學習語文的障礙及挫折。而沒建立對字形的概念及美感,會帶給孩其他好處嗎?或著我們以孩子其他的發,來表示這些挫折是不需要重視的?這值得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及家長注意。如果華德福教育是不著重筆順的,則筆順與孩子語文能力的觀聯,可以做為對這個教育的觀察重點。

僅提供個人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筆順既帶動氣,而引導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它應該是重要的。傳統的問題出在將對錯的概念直接導入筆順且不容忍個別差異。
一、一年級可以讓孩子自行摸索字形的變化。
二、二年級可漸漸帶入筆順。
三、觀察孩子,若其書寫有自信,下筆流利,對字體有感覺,則筆順的帶入就不急迫,可以繼續觀察;若經過一段時間,孩子下筆猶豫,對字體無感覺,帶入筆順可能是老師及家長的責任,而非放任孩子以不順氣的方式,再繼續與困難的字體博鬥,而造成書寫時的障礙及挫折,並因孩子對字體無感受,無法體會字體的美而逃避學習。
四、以遊戲的方式帶入筆順,如:我們來運氣,我們來蓋字的房子、、、,不要只提對、錯,且包容不影響書寫能力的差異部分。
五、若您的孩子不需要筆順,而能自行建構出自己所有的字形概,要說聲恭禧,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此的。
六、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在未細心觀察孩子狀況前,請不要孩子以其他的發展──其他的發展不是因為語文能力不佳而衍生的,而是這個教育本質不錯所得到的成果,或以其他孩子的狀況,或以筆順不重要來回應家長。而應以經驗仔細判斷孩子的問題。
在此野人獻曝,並請有心得的老師及家長一同探討。

源自西方的華德福教育,為何認為筆順不是那麼重要?
這與英文字母僅26個,每個的筆畫都很簡單,其字是26個字母所拼出,且草字書寫的落筆方式很容易自行模索氣的走向有關嗎?
而中文字體很多樣,一個字可以是數個字的重壘、組成,在筆順的概念上,是否需用另一種方式思考?
---------------------------------------------------

感謝Ritamay,這是一個有趣而且重要的課題。
而且華德福教育也不會認為筆順或筆劃正確不重要,但如果用相對過去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方式來對比,說來是比較不會採取那麼嚴格的態度。

大概三、四年前,教師團隊就曾經就這個議題討論許久。孩子筆順或筆劃不對,老師們擔心的很早。可以幫助孩子把這一部份的工作做好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們的討論後來觸碰了些更底層的東西。才會接著演化出在教學實務上的關照與時間分配上的決定。

回顧過去我們這些五0、六0年代的教師或家長們成長的經驗,在小學階段對於寫字正確度的被要求是很高的,很多所謂名師大部分就是在語文、數學這種學科能力上的極度要求性,以嚴格而聞名。再加上國語文競賽的環境氛圍,注音、生字、查字典、演講、朗誦比賽。這樣的環境氛圍創造出整體小學階段國語文教學的的導向對於讀、寫的教學重心。用一種比較俏皮的角度,我們從小經歷這麼嚴格的訓練過程,等到我們出社會工作。這個世界上,除了小學老師以外,誰還這麼在意這件事。

其實筆順、筆劃這種事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集體演變,教育部所發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每一兩年就要重新修訂再版,甚至還有發行《筆順手冊》這種字字考據的工具書。

但是筆順這種事,到底是怎麼被規定下來的,像是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先外而內、先橫後豎、先撇後捺…這些規則如果叫我們來背,大概也像初識法律條文一樣不易下嚥。

中文字之美與饒富意涵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造字創字的文字創造過程,一是書寫工具的演化。前者若要論究起來太廣博了,老師們在備課時也常要花時間研考一番。後者比較少人談論,我們先來想想這部分。

文字初發展或刻鑿或鑄刻,甲古文、金文、大小篆,似畫似寫,筆順還不明顯。近漢朝來,以毛筆書寫在簡牘這樣的書寫形式才將文字筆順這件事帶入一個比較穩定發展階段。筆順的形成有個重要的背景:書寫的方式。一直到唐末五代,矮小茶几桌子才逐漸普遍。那麼在唐末以前人們如何書寫?有些大陸學者做了考證研究,判斷基本上是左手持簡牘(後來變成紙),右手持筆,左手肘依靠在茶几上(絕不是將紙平放在桌面)。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筆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創造出來的。因為右手懸腕持筆,因運筆筆勢與轉筆的限制而慢慢決定出筆劃與筆順的使用規則。

我們可以模擬看看,右手拿起一枝筆,以慣用的握筆姿勢懸腕試著寫字。左手持簡牘,感受一種差別,如絕大多數寫字會先左後右(如絲、林、瑾)或是另一種固定的例外,先右後左(如建、過、返)。將慣用的左右關係互調,一樣以懸腕置空的關係書寫看看,去感覺這當中的差異。

再來看看簡牘(竹簡),為什麼中文字直行書寫,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就書寫的習慣來看,由左至右不是比較容易沾墨嗎?小時候寫書法是不是都有相似的疑問。關鍵就在於簡牘,這個由竹片或木片製作的長條版片,以皮繩加以串編的竹簡。我們可以拿壽司捲試揣摩看看,左手持簡、右手持筆,將捲軸至於左手虎口附近,最右端竹簡平鋪與手上,寫完一直行後,竹簡順勢往右推送待乾,符合人體工學。若想要由左至右,將會七手八腳難以收拾。而且感覺一字寫完接續下一字的筆劃連接關係(這與筆順的規則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兩件都是在筆順與筆劃被規則化過程中的物理條件,再隨著書體(篆、隸、草、行、楷)的演變而逐漸被調整、固定。近來教育部制訂的所謂「標準字體」主要是從楷書對應而來。但是我們想想,這些過程中影響筆劃筆順的物理條件已經完全不存在,包含書寫的姿勢、筆的構造、握筆的姿勢、書寫素材的改變。剛剛我們揣摩過程中所遇到的限制,其實幾乎均不存在了。

所以想說的是,文字所蘊含的規則其實是相當有趣的,面對這樣的規則其實心裡是覺得很奧妙,而且充滿欣喜的。這樣的感受和小時候老師罰我寫錯所面對的權威規則,或者是國語文競賽的掌握精確完美規則的卓越,前者和後二者的差異是截然相對的。

學校開始研究發展書法藝術課程大約兩年多的時間,發展的目的,並非只是書法的藝術地位,從形線畫的延伸到語文課程的發展,孩子隨著學習內容而引發的感受與反應是我們津津樂道。孩子的書法課程也隨著年紀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注入小篆、漢隸、魏碑、唐楷等。在這樣的學習安排下,自然會有種和過去強調標準正確、對強調筆順的重要性,有著不同對於重要性的定義。從Ritamay的觀點延伸,來說,這種規則性與秩序感是重要的,但是是經由發現、發展和建構來的,儘量避免感覺上是被規範或規定的,為了這個目的,老師們也都個自嘗試不同的方法來完成它。在課程教學設計的立場上,對於孩子筆順筆劃的掌握度的目標是,能滿足使用工具書(如字典)和電腦輸入法(如倉頡、注音)的有效使用。

以上所說是來慈心工作以來,曾經和不同老師討論,印象所及一些關於筆劃筆順的東西。這部分最近和成都華德福學校來慈心參訪的李澤武校長(五年級導師)聊起,很驚訝有許多不謀而合的觀點,見Ritamay聊起,便忍不住想加入話題。大家分享分享。

奕叡
---------------------------------------------------

感謝校長的分享:

但提出不同觀點如下:
一、能運用工具係因孩子對文字已有概念、記憶。所以孩子對文字書寫的秩序感及規則性,讓孩子能自行書寫本身才應為教育的目標,而不應以使用工具書為目標。試想孩子對某文字形體均無概念,如何查單字?查注音,則字很多,哪一個才是?而筆順是孩子對文字掌握能力的觀察。孩子對文字書寫的秩序性及規則性會展現在其筆順中,當然每位孩子可能有其筆順,所以──筆順是重要的,也是觀察的孩子語文能力的重點。

二、提出本文分享,在於有書寫困難的孩子,如何看到其問題而予以解決。孩子書寫困難有以下可能:
1閱讀障礙─如湯姆克魯斯。
2孩子時間未到。
3孩子未建立文字書寫的秩序感與規則性。

第3種情形應如何觀察──這能由孩子的筆順中觀察,孩子無法自行流暢的書寫,可能是第3種原因,在排除第3種原因後,才可歸類到第1、2種。
書法的帶入,是對筆順潛移默化的暗示──所以筆順不重要嗎?看過書法──有筆順,但普通文字書寫困難─沒有自己的筆順也沒有傳統筆順的孩子,此時老師如何處理呢?
這個部分,老師如何觀察?有何新的教學方式?傳統筆順可否帶入?還是因為對筆順不置可否,而以工具運用能力的抽象觀念來表達文字書寫能力,而讓父母無所適從?我想這才是觀察重點,也是家長有興趣了解的,也才有討論的實益。

所以筆順是觀察孩子書寫能力的重點,能順暢有自己筆順的孩子,我
們可以放心,而不順暢沒有自己筆順的孩子,書法的筆順、傳統的筆順是可以做為教學的方式,只是需用較正確的方法。

感受到部分家長對孩子書寫能力的焦慮,書法的帶入並不當然解決所有孩子的問題,是否可以馬上歸類為是孩子本身時間未到的範圍,家長只需被動等待?對孩子文字書寫的秩序感及規則性的建立,可否在孩子練習書寫時,帶入傳統筆順,用以解決問題?就這個部分?老師如何觀察有語文書寫障礙的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及家長?我試著提出本文讓家長、老師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