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Q仔的Q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如何解決衝突

2012年04月10日
公開
7

[轉貼]如 何 解 決 衝 突   陳秀芬老師演講 劉宗慧整理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 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 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 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閃媽的開示

2012年04月01日
公開
12

當我正為小Q最近總用動手來解決問題而困擾時 貼心的閃媽及時地留言回應 讓我相當感動 透過閃媽的分享 我對小Q動手的行為有了同理的想法 心裡的不愉快與壓力頓時紓解了許多 或許該調整一下 與小Q的溝通模式 學學閃媽的智慧...... 與小Q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閃媽呀! 我的心靈導師 妳可得時時幫我點一盞明燈呀! 感溫蛤~~~~ 閃媽的分享-------------------------------------------------- Q麻,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以暴制暴還挺正常的,妳要鼓勵小Q說出來,也許他是模仿了某某同學的行為,妳可以趁機跟他聊他看到別人這樣對待他的行為時有什麼感受?他認為他這樣對待別的小朋友對方有何感受? 也要提醒小Q,他的個子比較高,出手容易造成對方受傷...萬一真的發生意外,假設一些情境跟他分享可能產生的狀況,讓小Q去思考有沒有比動手更好的選擇... 閃姐從進入小學之後也有類似的問題,現在會動手的小孩真的挺多的,我們只能不斷的去告訴她如何正確處理與判斷加上如何自保... 今天閃姐問我如果看見妹妹跟別人打架會怎麼處理?會不會幫妹妹去打對方? 我說我會先把妹妹打扁 閃姐很訝異我的回答 我說,因為我已經告訴過妳們太多次不要動手, 動手就是錯,有理都變成沒理 閃姐說難道我們就待在那被打嗎? 我說:我告訴過你很多次,第一時間立刻報告老師 閃姐說老師常常都不理啊 我說:那你立刻離開現場,或是馬上跟媽媽說,我來處理!! 孩子越大,父母在教養上要花費的心思就更多了 妳別跟孩子生氣,也別對自己產生懷疑或失去信心 讓我們站在孩子的高度一起看世界,陪他成長,教導他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天,孩子有能力獨自展翅高飛時,妳會為自己付出的一切流下感動的眼淚!! 我們一起加油喔^^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11 個月 + 13 天 媽咪 西元2012/04/06 21:20 補述

Q* 被修理了

2012年03月26日
公開
9

今天Q拔催促小Q洗澡 小Q走到浴室門前 居然調皮地伸出舌頭舔了門上的鏡子 留下長長的口水痕跡 原本要幫小Q洗澡的Q拔 見狀便站在浴室前罵小Q 坐在客廳沙發上的Q麻 只有出聲數落:小Q啊~ 你不知道鏡子很髒嗎?! Q拔耐不住 要Q麻過去看小Q是怎麼舔的 Q麻到浴室門前一看 真的是"長長的"口水痕跡 光是想像小Q舔鏡子的畫面 就夠火冒三丈的了! Q麻用不悅加高分貝的口氣與音量 訓斥小Q一番 "麻麻有沒有說過除了食物 任何東西都不能放進嘴巴裡?!" 小Q點點頭 答"有....." "我說過幾次?" "好多次了....." "那為什麼還去舔鏡子 你不知道鏡子很髒嗎?" "........." "你會去舔馬桶嗎?"(這真是蠢問題!) "不會......" "對啊!因為你知道馬桶髒 但是有些東西不是眼睛看起來乾淨就是乾淨 所有的東西都有灰塵和細菌 你用舌頭舔 就會把細菌吃進身體裡 你忘了上回嘴巴破好幾個洞 好幾天不能吃東西的事了嗎?" "小Q! 為了讓你牢牢記得這件事情 麻麻要處罰你(不再僅是口頭警告和沒收玩具) 這次要打手心一下 請你務必要記得 不要再犯 若是再犯我會打得更大力......" 於是 Q麻拿了木製的不求人打了小Q左手心一下 聽到要處罰小Q的眼眶就紅了 被打手心後 小Q的眼淚充滿眼眶 看了讓人很不忍心! 雖然捨不得 但是只要再犯 Q麻鐵定不心軟 修理完該洗澡了 Q拔牽小Q進浴室 門還沒關上 就聽到小Q問:拔拔~你喜歡甚麼動物?! 哇咧~ 小朋友恢復得真快 我們的氣都還沒消咧!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11 個月 + 7 天 媽咪 西元2012/03/29 17:40 補述

高中同學會(彰化私房茶)

2012年03月17日
公開
15

自從員林高中畢業後 就上台北了 剛開始還跟部分同學保持著聯繫 但卻因大學生活 出社會後漸漸地失去聯絡 說真的 有時候感覺自己對同學情誼過於冷默 隨著年齡增長 才感嘆惟有在學時的同學情誼最真誠珍貴 最近在臉書上與佳容"相認" 當時真不可置信 一是接觸臉書竟然能再次串起高中情誼 另一則是佳容居然還保有學生時代的青春氣息和窈窕 而我已是中年婦女了 >"< 透過佳容 又陸續與雪瑛瓊慧阿媚聯絡上 知道大家維持近20年的同學情誼至今 讓我心裡相當激動與感動! 謝謝熱心的瓊慧辦了此次的同學會 其實應該是"相認會" 這次出席的同學有瓊慧雅蓉阿媚鈺絃阿月 闊別已久 同學們與高中時期差別不大 只是稚氣蛻變成成熟 倒是我 似乎與高中不同一個人?! 先是在往私房茶的路上遇到去買多多的雅蓉 雅蓉根本沒認出我來 阿月的反應最大 一見到面 用驚訝的眼光及口氣說:完全不像 若在路上根本認不出來..... 回娘家找出畢業紀念冊 連Q拔都說"不像!" 是真的不像 係金ㄟ...... 感謝科技讓我們重聚 我相當珍惜 親愛的同學 一定要繼續保持聯繫喔! 期待下次的聚會! 親愛的高中同學 睽違十餘年後再見 合照分外珍貴! 大家都為人妻為人母了呢! 鈺絃 瓊慧 阿媚 雅蓉 阿月 要保持聯絡唷! 雅蓉的寶貝 恩恩 眉宇間有雅蓉的影子呢! 恩恩可愛的表情 私房茶有兩台搖搖馬 很受小朋友歡迎呢! 玩得很瘋 恩恩也是活潑有活力的小子! 哎呀!蛀牙露了餡 超開心的! 有玩伴 小Q好開心! 騎搖搖馬也可以這麼開心?! ^^ 雅蓉和阿月的寶貝宥宥 小朋友餵魚中..... 瓊慧和阿月真有默契 同時看鏡頭呢! 阿月說我與高中樣子完全不同 是否因為我腫得太誇張?! 小Q這個表情好可愛! 恩恩很懂事 知道要排隊輪流玩 小Q哥哥要學著點! 同學會後 要出發到六福莊囉! 謝謝阿月貼心準備的"卦山燒" 好吃唷! ^^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10 個月 + 27 天 媽咪 西元2012/03/30 22:40 補述

Nikon J1 白 24721

2012年01月17日
公開
18

97年花了1.8萬買的Panasonic DMC-LX3 操了3年左右 也忍受了3年 這台LX3動態錄影很差 無法zoom in/out 必須把白平衡調很低 才不會畫面都是白的 夜拍不優 連拍時 後面的相片亮度越來越低 這幾個月在Sony Nex-5N 和Nikon J1兩者評估著 其實Q麻對Sony 5N興趣不大 而Q拔可能因為Sony 5N 相當暢銷又缺貨 所以一直推薦 Sony 5N感光元件很大確實是個優勢 但是Q麻對Nikon J1可邊錄邊拍及30-110mm鏡頭較有興趣 反正Sony 5N 也買不到 (太好了!) 就買Nikon J1 囉! 燦坤景美店 Nikon J1 10-30mm+30-110mm 雙鏡組 原價24900元 贈大腳架+16G記憶卡 經店員搭配組合後 (沒看懂?!)特價24721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ikon J1 10-30mm+30-110mm 雙鏡組 24900 單把手大腳架 699 購AP 舊機回收97折+送大腳架 -1446 創見16G C10記憶卡 5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ikon J1" Nikon 1 命名》 Nikon 1為創新的數位相機系統,大幅改變了數位相機在影像表達上的共同概念,並加入提供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功能。新系統Nikon 1的名稱來自於開發全新相機系統的概念,從無或「0」開始,一部數碼時代的領導相機系統「1」因而誕生。 配備新型超高速AF CMOS 影像感應器,提供焦平面相位偵測自動對焦》 新型超高速AF CMOS 感應器為Nikon CX格式CMOS影像感應器。Nikon藉此新的CX格式,已將其數位單眼相機所使用的現有Nikon FX及DX格式加入全新的影像格式。J1配備焦平面相位偵測AF。可提供ISO 100至3200的標準靈敏度,並能提高感光度至Hi 1(等同ISO 6400)。亦支援矩陣測光、偏重中央測光及重點測光。 全新EXPEED 3 影像處理引擎》 相機配備Nikon最新的影像處理引擎EXPEED 3,是以Nikon獨家的廣泛影像處理概念EXPEED為基礎,並針對Nikon 1系統進行最佳化,以提高速度及性能。 Nikon 1 接環FT1-需選購為Nikon新型小巧、高性能鏡頭接環系統》 當Nikon 1裝上接環轉接器FT1後,可將Nikon已製造超過50年的F-接環NIKKOR可換鏡頭(註),用於J1及V1上,讓使用者可針對主題或場景,從多樣鏡頭中選擇最完美的鏡頭,擴充影像表現的可能性。 使用者可從標準及特殊用途的各種鏡頭產品中,選擇最適合拍攝場景、主題或其自訂目的的鏡頭,享受各種不同的影像表現變化。此外,這些專用配件的簡約時尚設計,與 Nikon 1相機共同使用,可展現整體一致的外觀。這些配件能充分發揮拍攝功能與提高攝影時機,絕對為所有Nikon 1相機的使用者所渴望擁有。 註:在部分情況或使用部分鏡頭時,可能無法執行自動對焦。部分鏡頭的安裝及功能可能會受到限制。 (PS.本接環為選購品!!圖片僅為裝置示意圖,實際機型鏡頭依照標示為主!!) 動態快照:結合HD影片及靜態影像的影像功能》 在動態快照模式下,僅需按下快門鍵,即可紀錄靜態影像,且於按下快門鍵前及結束拍攝按下快門鍵後,仍約有1秒鐘的高畫質片段。於動態快照模式下紀錄的影片,將以慢動作播放。影片及靜態影像以正常播放速度0.4倍的慢動作播放時,動態快照可讓使用者表現生動的片刻,顯示表情的細微變化、樹葉沙沙聲響或大自然的律動。 拍攝�錄影:拍攝之前選擇其中一項主題(美麗、波浪、舒緩、柔嫩)。當半按住快門鍵時,相機開始將影片片段記錄於暫存記憶體上,當完全往下快門鍵後,記憶卡內將記錄下靜態影像,以及按下快門鍵前及按下快門鍵後約1秒鐘的影片片段。 播放:以動態快照模式記錄的影片片段,約2.5秒後會以慢動作播放,並顯示靜態影像。影片�靜態影像播放將持續10秒,此時會播送所選主題的背景音樂。在動態快照模式下,每次按下快門鍵所記錄的影片檔案及靜態影像檔案,將以成組方式儲存於記憶卡內。這個有趣的全新特色利用傳統的拍攝操作結合靜態影像及影片片段,建立全新的影像表現方式。 ▼動態快照模式-結合拍照錄影 紀錄感動時分 智能相片選擇器,簡單捕捉最佳拍攝》 在智能相片選擇器模式下,當半按下快門鍵時,相機會開始對焦,且開始暫存影像。當完全按下快門鍵時,相機會將按下快門鍵前及之後所記錄的影像與暫存影像進行比較,並自動選取五個影像記錄於記憶卡內。同時也可省去使用連拍功能捕捉大量影像,再從大量影像中進行人工選取最佳影像的繁瑣過程。 拍攝�錄影:將模式轉盤轉至Smart Photo Selector(智能相片選擇器)模式。當半按快門鍵時,相機會開始對焦,並在暫存記憶體內記錄影像。每次按下快門鍵時,可在緩衝器記憶體內儲存高達20個影像(分別於按下快門鍵前後)。 在20個緩衝影像中,相機可根據拍攝主體的動作及畫面構圖,自動記錄單一最佳影像,以及四個額外的備用影像,儲存於記憶卡內。 播放:使用者可選擇不同於相機從備用影像中所選取的「最佳影像」,並刪除不需要的影像。 新型的先進混合自動對焦系統,擁有最多73個對焦點》 先進的混合自動對焦系統結合了相位偵測AF,能對移動主題、對比-偵測AF,取得更快速的對焦及優異的主題追蹤性能,並於燈光昏暗的環境條件下,呈現絕佳拍攝性能。此混合系統可確保在各種不同的拍攝條件下取得最佳對焦效果。 作為一台配備相位偵測AF的可換鏡頭相機,J1及V1可高速自動對焦,為捕捉最意想不到攝影時機的必備性能,讓您於拍攝移動主題,以及兒童寵物等無法預測其動作的情況下,可捕捉到最完美的攝影瞬間。 SHORT MOVIE CREATOR自動影片編輯軟體》 隨相機附送的SHORT MOVIE CREATOR軟體為自動影片編輯應用程式,搭配記錄於Nikon 1相機內的靜態影像及影片一起使用,有趣又好玩。可利用影片效果(風格)及背景音樂,簡單建立原創短片。使用SHORT MOVIE CREATOR建立的短片可儲存於記憶卡內,以便在相機上觀賞,或上傳至線上影片分享網站,如YouTube TM。此外,搭配Nikon的影像傳輸、瀏覽、編輯及分享軟體(ViewNX 2),更可輕鬆組織及編輯靜態影像及影片。 - 簡單選擇影像效果(風格)及音樂,從靜態影像及影片中輕鬆建立原創短片。具有最長30分鐘的播放時間,共有三種選項可供選擇:Summarize to fit to music(總結以配合音樂),Use all images and movies(使用所有影像及影片),, Summarize to manual length(總結至手動長度)。 - 簡單選取「最佳場景」,在特定部分之前及之後的2秒設定優先次序。可針對額外最佳場景規格登錄至少一次的單一影片檔案。 - 亦可編輯音樂檔案,僅需使用特定部分。 - 可選擇短片的畫面大小及每秒幅數,以符合使用方式。可以相機支援的觀看格式,將短片儲存於記憶卡內。 - 可於影片檔案(註)內加入標題及片頭�尾字幕。 輕巧流線的優質機身,操作簡單》 J1輕巧、攜帶方便,不僅適合於渡假及特殊場合使用,也適合於日常生活中迅速、輕鬆捕捉景色、或意想不到的插曲。 您可使用四種拍攝模式(動態快照、智能相片選擇器、靜態影像、影片),輕鬆記錄照片或影片。 J1的設計採用了簡約、流線、時尚及優質概念。在此線條流暢的相機上,唯一的裝飾即為Nikon 1的品牌名稱,以及相機前端的V1型號名稱。後方的背帶能確保讓使用者緊握住相機,同時保有其簡約、流線的外型。 此外,並推出部分與相機相同顏色的鏡頭,以達成整體一致的外觀。螢幕所採用的圖像使用者介面(GUI),採用與相機本身相同的簡約及流線設計。去除多餘的選單,而改用直覺式且簡單易懂的GUI設計。 LCD螢幕採用無空氣間隙結構,具備廣角特色》 J1配備3.0英吋,約46萬畫素的廣角TFT LCD螢幕。相機內建的螢幕採用無空氣間隙結構,將保護玻璃及LCD面板整合於結構中,達到較薄設計及較佳的戶外可見度,讓使用者享受更美好的照片及影片顯示。 - 影片記錄模式支援1920 × 1080/60i超高畫質影片,展現優異的照片品質。 - 配備Nikon專用的照片控制影像系統Picture Control,讓使用者能根據場景類型或個別偏好,選擇及調整相機處理照片的方式。 - 靜態影像支援內建的RAW(NEF)錄影。 - 主動式D-Lighting可根據場景調整曝光,防止遺失影像的高光及暗部細節,保留最佳對比。 - 相機前側及背面的遙控操作紅外線接收器,可無線控制快門(支援選配的ML-L3無線遙控器)。 - 場景自動選擇器,讓相機可根據主題自動進行最佳化設定。 - 內置減塵功能。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8 個月 + 29 天 媽咪 西元2012/01/23 00:50 補述

打造免疫力 養出不怕生病的小孩

2012年01月07日
公開
14

"打造免疫力 養出不怕生病的小孩" 2010-10親子天下雜誌17期 作者:陳珮雯 免疫力食物孩子不生病好嗎?人躲不過病毒、細菌的侵襲,重要的是,如何幫孩子加重裝備,身體好到不怕病來襲。《親子天下》遍訪中西醫專家,提出實用的健康做法,幫助孩子輕鬆打敗病菌。 審稿專家︱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江伯倫 新流感、腸病毒、超級細菌……,這些不時躍上頭條新聞的傳染病衝擊著現代爸媽,增添了養兒育女的焦慮。 擁有二十年臨床經驗的小兒科醫師周怡宏強調,台灣的父母似乎尤其辛苦。因為根據長庚兒童醫院的統計,台灣六歲以下的孩子,一年約感冒十∼十二次,而美國則是四∼六次。 為什麼台灣的孩子較容易生病?醫界提出了兩項推測:一是「衛生假說」,爸媽過於重視環境衛生,孩子幼時不在地上爬,整天抱手上。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活在高度衛生、低病原體的環境中,孩子在免疫力發育的重要時期,沒有辦法獲得適當的刺激,日後接觸到一丁點的細菌、病毒即容易感染。二是台灣地狹人稠,加上保姆、托育環境收托的孩子大部分不只一位,周怡宏認為,台灣孩子彼此間的感染很難避免。 免疫力四大支柱 既然躲不過病毒、細菌的侵襲,醫生們建議爸媽,平日即要協助孩子訓練免疫力,才能在疾病來時動員免疫大軍,抵抗疾病,避免小病成大病。而要養出不怕生病的小孩,營養、運動、睡眠、情緒是免疫力的四大支柱。 ●支柱一:營養 先請爸媽做個小測驗:寶寶四、五個月大時,假設第一口副食品是餵食蘋果泥,五口蘋果泥中,有兩口是不酸不甜,有兩口是甜的,有一口是酸的,請問蘋果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進行十多年小兒營養門診的周怡宏,常以這個測驗對爸媽說明「孩童早期飲食經驗」的重要。在五次的蘋果泥經驗中,孩子只感受到兩次的甜蘋果,三次卻是不好的經驗,三壞比兩好的結果,孩子的腦袋對蘋果下了一個判斷:「我不應該把蘋果當成甜的水果,它是不好吃的食物。」 周怡宏認為,營養其實最容易做,卻最困擾爸媽,原因就在於父母對營養的教養態度。想讓親子餐桌的氣氛愉快,孩子早期的飲食經驗是關鍵。他建議父母,從孩子的第一口副食品就要有「神農嚐百草」的精神,親嚐要放進寶寶嘴巴的食物,並確保它們的味道是美味的。 如果你已經錯過了神農期的育兒階段,那麼依照周怡宏提出的下列方法,仍有機會養出不偏食、飲食健康的孩子。 1. 調味料很重要:沒有味道的食物通過孩子的舌頭時,小傢伙舌頭上的上百個味蕾會抗議:「怎麼搞的,為什麼食物沒味道?那我還要繼續吃嗎?」 孩子不是單純給他營養的食物,他就會乖乖吞下肚,還要通過味蕾的考驗。因此不論是寶寶時期的副食品,或是幼兒期的食物,想讓孩子享受食物,都需要調味料的幫忙。 爸媽可以善用辛香料,如咖哩、椰漿、茴香、南薑,這些香料多是植物來源,在一般超市也容易取得。而幫孩子添加調味料的原則是大人用量的一半以下。 2. 應付偏食的孩子,調整食物的相對比例:孩子只愛滷肉飯,一碗飯下肚就吃不下其他食物,怎麼辦?這時候爸媽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吃滷肉飯,而是漸進式的替換食物。將孩子偏愛的特定食物先減少四分之一,少掉的部分就換成其他食物。至於新加入的食物,父母最好費點心烹調,讓孩子的味蕾感受到這新的食物比原本的更好吃。 3. 帶著孩子來一趟食物之旅:如果孩子非常抗拒某一種食物,就帶他從源頭開始,找到食物生長之處。讓孩子看到食物如何成長、採收,再帶他到市場採買,甚至也邀請孩子參與烹調過程,再讓他端著那盤食物上桌。周怡宏的經驗,這樣的食物實做,通常可以降低孩子對特定食物的排斥感。 ●支柱二:運動 運動有助免疫力!美國知名保健媒體《預防》(Prevention)雜誌報導,研究指出每天運動三○∼四五分鐘,每週五天,持續十二週後,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周怡宏強調,免疫細胞會老化凋亡,需要靠規律運動及適度的休息以新陳代謝,健全免疫功能。帶孩子運動,專家提醒三個原則: 1. 運動要有效,首重規律的習慣:周怡宏表示,研究證明,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孩子,白血球的動員、吞噬及殺菌能力明顯增強。 例如,每天健走三十分鐘就是很好的運動。運動要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一定要每天、持續的進行。《運動健身的科學原理》一書提及,運動是一種「身體不斷破壞又不斷建設的結果」,身體的細胞,運動後會「委靡」,休息後又會「強壯」。每天運動、休息,透過規律的循環,細胞會日漸精實。相對的,動一天、休息六天,當天被強化的細胞其實又回到沒運動前的狀態,下回運動又必須從零開始。 要養成運動習慣,每週至少要三次,一次至少三十分鐘。固定時間運動比較容易養成終身的良好習慣。 2. 運動要持之以恆,最好從小開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系副教授黃永寬說,孩子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其階段性。年幼時透過遊戲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再依孩子興趣選擇一種運動,如游泳、足球、籃球……,規律性的練習技巧,而非由家長先幫孩子選好一種運動類型,一味進行技巧性的練習,反而會打壞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3. 過度劇烈運動對身體不利: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一小時的運動,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周怡宏表示,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經常從事激烈運動的運動員,免疫力指標反而下降。動物實驗上,劇烈運動的猴子比較容易感染小兒麻痺。 ●支柱三:睡眠 睡眠與免疫功能異常有直接關係。很多報告都指出,睡眠時,身體會進行很重要的修護工作,睡眠不足會降低免疫功能。而孩子的睡眠習慣需從小建立,相關研究也指出,三歲以內的孩子,若未能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通常這種不良習慣,有一半以上機率會持續下去。 想讓孩子睡眠的質量俱佳,專家建議: 1. 控制白天的睡眠時間:台大睡眠中心醫師商志雍指出,不同階段的孩子,合理的睡眠時間也不相同。四∼六歲的孩子整天的睡眠時間需約十一∼十二個小時;六∼十二歲約九∼十一個小時;青少年約九個鐘頭。如果孩子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不容易入睡。若孩子的睡眠時間低於標準值,但白天仍清醒有活力,也不感覺疲勞或嗜睡,那麼或許他不需要太多的睡眠。 2. 把握有效促進入睡的黃金三十分鐘:良好的睡眠品質,睡前氣氛的營造是關鍵。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睡眠其實需要家長用心經營,至少在睡前三十分鐘建立睡眠氛圍。這關乎孩子好不好睡的黃金三十分鐘,不要讓孩子從事聲光刺激活動,也不要進行功課、聯絡簿檢查等需要投注心力的活動。爸媽可藉著和孩子讀床邊故事,建立家庭睡眠儀式,這是專家認為最佳的睡前活動。 3. 睡前吃點心:想幫助孩子入睡,睡前吃點少量的食物墊墊胃,如牛奶、小餅乾是沒問題的。至於喝鮮奶是否比較好睡,商志雍說,國內外對此說法其實仍有爭議。以生理角度看,當食物進入腸胃道時,血液也集中在此,頭腦即呈現昏沉狀態,本來就會令人想睡覺。但睡前最好禁止孩子吃油膩的食物或吃太飽,以免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反而不好睡。 4. 營造適合睡眠的空間:燈光、溫度、濕度都會影響孩子能否一夜好眠。合宜的睡眠光線是臥室內全暗、臥室外昏暗。透過光線的控制,也能從小培養孩子睡眠的內在規律性,而且會持續影響其至成人。另外,入睡期是身體正在散熱的過程,臥室內的溫度最好比室溫涼爽。 ●支柱四:情緒 過度的壓力會傷害免疫力。《超強抗病力》一書作者孫安迪就提到,長期且過度的壓力之所以可怕,主要在於壓力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反應,而使得免疫力失調。 不想讓壓力破壞孩子的免疫力,《預防》雜誌提供七個抒壓方法,可以捍衛人體的免疫系統: 1. 按摩:按摩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荷爾蒙,例如腎上腺皮質素對免疫系統的傷害。邁阿密大學研究發現,每天接受四十五分鐘的按摩,一個月後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 2. 關係親密: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對抗壓力,朋友多的人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內向的人好二○%。  3. 開懷大笑:快樂時會分泌腦內嗎啡,使自律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穩定平衡。 4. 每天花五分鐘做白日夢:每天五分鐘,一邊深呼吸,一邊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甚至加強細胞的活動。 5. 相信自己:美國研究發現,樂觀的學生,體內的免疫T細胞比悲觀的學生多。 6. 每天寫日記:寫出心靈的不快可以讓體內對付細菌、病毒的抗體更有力。 7. 聽音樂:音樂可增加對抗感染的抗體,不論哪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 三大免疫器官 兒童的重要免疫器官包括:腸道、扁桃腺、脾臟。 腸道:可說是體內面積最大的免疫器官。擁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可產生淋巴球、抗體來防禦人體,而全身六○∼七○%的淋巴組織分布腸道內。 周怡宏說,人類因為是雜食性動物,腸道內較容易聚積壞菌,壞菌太多,會破壞腸道的免疫系統平衡。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江伯倫指出,腸道也會分泌免疫球蛋白(即俗稱的抗體)IgA,IgA的功用是協助對抗外來的壞菌。在一般食物中,初乳所含的IgA含量最高,這也是為什麼醫生都建議媽媽要餵母乳,因為產後幾週的初乳含有豐富的IgA。 市面上也有所謂的初乳奶粉或牛奶。不過,江伯倫認為,這些牛奶是在牛的身上注射人類疫苗,讓其產生對抗寄宿在人類身上的細菌抗體。目前醫界並不清楚在牛隻產生的IgA能在人體發揮的效用,需要更多的研究。 而補充益生菌的目的是在維持腸道內菌叢的平衡,好菌的主體為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徐世達建議爸媽,不必花大錢購買益生菌,讓孩子喝優酪亂、養樂多就能補充腸道好菌。 扁桃腺:是幼兒時期重要的免疫器官,會分泌淋巴球,協助身體對抗感染。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表示,當細菌或病毒從口腔侵入時,扁桃腺會先攔截下來,令淋巴細胞辨識,因而產生免疫抗體,日後再有同樣的病菌入侵,體內的抗體即能與之博鬥。 他並不建議家長因幼兒扁桃腺肥厚即進行切除,因為扁桃腺可先將病菌攔截下來,展開防疫作戰。否則病菌直接進入肺部,重者造成肺部發炎,恐影響肺功能。 脾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也是血球細胞的代謝之處。脾臟功能差即會影響紅、白血球的新陳代謝。觀察孩子的臉色即能簡單判斷孩子的脾臟功能。顏宏融表示,面色較為黃白、手腳容易冰冷的孩子,脾臟功能有可能稍差,可多食偏紅色的水果,如櫻桃、葡萄等,或龍眼來調理。 兩大免疫防線 除了三大免疫器官,還應慎防兩大防線受到傷害。 皮膚:功能像免疫大軍的城牆,是預防細菌或病毒進入體內的第一道防線。皮膚若受傷,細菌很容易入侵。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者所構成。其中,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可阻斷各種感染因子,對許多病毒或細菌而言,可說是銅牆鐵壁,是免疫細胞的重要輔助角色。 口�鼻�眼黏膜:黏膜要保持乾淨、濕潤,病菌才不容易附著。讓孩子多喝水可以有效保持黏膜的濕潤。 17期 挫折忍受力 購買訂閱周怡宏建議,體重十公斤的孩子,每天一千cc的水分;十公斤∼二十公斤,每公斤增加五○cc;二十公斤以上,每公斤增加二○cc。 至於口腔內的唾液則含有SOD(超氧化物歧化,superoxide dismutase)酵素、過氧化氫、溶菌等,具有分解化學毒素和細菌的功能,孩子吃飯時多咀嚼可分泌唾液,有助免疫力。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8 個月 + 19 天 媽咪 西元2012/01/06 12:50 補述

Q* I think so......

2012年01月07日
公開
10

今天在skylark午餐後 就到家樂福逛逛 小Q看到thinkfun益智玩具"野蠻遊戲 Safari Rush Hour" 就說:我想要買這個ㄟ....... Q麻說:玩這個要有耐心 你都沒什麼耐心 不適合玩這個 小Q說:我有耐心玩這個啦! Q麻說:I don't think so. 小Q卻說:I think so. So, buy it! 挖哩咧~~~~~~~ 聽了小Q這麼說 Q麻也沒說什麼 看到有特價599元 就把玩具放入小Q坐的購物車裡 其實Q麻也想玩啦! ^^ 誰知道 這個臭小子看到了另一組玩具 又想買了 那是海底動物模型組195元 Q麻說:這個我們家已經有了 有的東西我們就不買了 小Q說:可是裡面的海豹啊!企鵝啊! 還有這個就沒有...... Q麻說:但是其他的都有 這樣買回去很浪費.... Q麻一直說不買 小Q便一直拜託:啊~~ 麻麻拜託 再買這個就好了 看小Q很執著 Q麻說:你每次都這麼說 但是看到另一個喜歡的又要買了 如果你想買這個 那另一盒(野蠻遊戲)就不買了 只能選一個 你自己決定好了! 最終 小Q放棄了原本承諾可以耐心玩的益智玩具 選了便宜的海底動物模型 只好就請Q拔把"野蠻遊戲"拿回架上放了 不久 小Q對Q麻說:麻麻~ 我知道一次只能買一個對不對! Q麻答:對啊! 心裡卻OS:可惡! 那組遊戲我超級想玩呢! 這時小Q接著說:一天買一個玩具! 拜託 我們家又不是開銀行 人家小馬馬一個星期有一個新玩具都已經很誇張了......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8 個月 + 19 天 媽咪 西元2012/01/08 02:20 補述

資訊:美籍老師美語說故事

2012年01月06日
公開
15

標題:總館美國資料專區「美籍老師美語說故事」,誠摯邀請您! 內文: 活動宗旨: 為提升學齡前和國小的小朋友閱讀英文的能力、引發其閱讀興趣,臺北市立圖書館和美國在台協會舉辦「美國文化系列活動:美語說故事」,聘請專業美籍教師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兒童進入英語圖書世界。 活動內容、時間及老師: (一)1月15日(週日) 10:00-10:45 Winnie老師說故事 10:45-11:30 Kyle老師說故事 故事:A Penguin Story、When Pigs Fly (二)2月12日(週日) 10:00-10:45 Winnie老師說故事 10:45-11:30 Kyle老師說故事 故事:Tyson The Terrible、Franklin's Class Trip (三)3月18日(週日) 10:00-10:45 Winnie老師說故事 10:45-11:30 Kyle老師說故事 故事:Big or Little、Little Hoot ※為達學習效果,請小朋友先利用本館Tumble 兒童電子書預習故事喔! 本活動教材取得方式: 讀者可在家中連線至本館網站瀏覽(進入本館網頁點選推薦服務下「電子資源」項目,再點選Tumble 兒童電子書,輸入帳號密碼。帳號為「借閱證號碼」,密碼為「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藏查詢系統之密碼,預設值為個人出生月日」) 地點: 總館10樓國際會議廳 參加對象: 學齡前和國小生(4歲-12歲),建議父母陪同。 交通資訊: 聯營公車 1.龍門國中站 3、15、15(萬美線)、18、52、72、72(直達)、74、207、211、235、237、278、284、284(直行)、295、298、662、663、和平幹線、敦化幹線。 2.大安國宅站 298 3.信義建國路口站 0東、20、204、204(區間)、22、22(區間車)、226、38、信義幹線、信義幹線(副線)、信義新幹線 臺北捷運: 1.捷運-文湖線:科技大樓站 2.捷運-新店線:古亭站,再轉乘公車至龍門國中站下車 臺北市立圖書館美國資料專區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3樓 服務時間: 週一、週日9:00∼17:00;週二至週六8:30∼21:00 洽詢電話: (02)2707-1008 發布日期:2012-01-06 單位:臺北市立圖書館 發布單位:諮詢課 活動開始時間::00 活動結束時間::00 主辦單位:諮詢課 點閱人數:人 寶貝年齡 4 歲 8 個月 + 18 天 媽咪 西元2012/01/06 12:50 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