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蕾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塑造寶寶漂亮腿型!

2005年03月25日
公開
14

近日來電視連日炒作名模的話題,讓大眾將自己的目光聚焦在這些身材、長相都堪稱高水準的美麗人士上,他(她)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徵,除了有個動人的臉蛋外,最令一般民眾羨幕的,莫過於那雙過人的美腿,不只觀賞起來賞心悅目,就連走路時,那搖曳生姿的姿態,更是讓人稱羨不已。 如果您在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時,就注意寶寶走路的姿態,並且多留意有關腿部的發展時可能產生的疾病,經過好好的保養,相信塑造個擁有美麗腿型的寶寶,不再是他人專屬的權利喔! 【常見的腿型及相關異常】 小朋友的腿部疾病、腿型,對很多家長來說,似乎是常被忽略的一個部分,尤其越年幼的小孩;很多腿部的疾病及異常就是因為很細微,也常被家長忽略,這一部分更需要大人的關心及仔細觀察,才能避免因為疏忽而造成憾事。 內八、外八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中心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表示,孕媽咪再懷孕的時候,胎位位置、羊水多寡、胎次、胎兒本身大小、壓胎現象等,都可能會對胎兒腿型異常有影響,寶寶出生後,「內翻變化、外翻足」則是最為常見的腿型異常。 「『內八、外八』並不是一個症候群,有時候會合併很多問題,除了生理性的問題之外,也有可能會出現其他病理性上的問題,」林主任表示,很多寶寶剛出生時,他的腳可能呈現內八的姿勢或整個足部翻到身體中心內側的情形。有時候寶寶的腳會自動回覆到正常位置,或利用手指頭輕輕一拉,也有可能因此回到正常的位置,若可以輕易回到正常位置的,就是屬於生理性的內、外翻足。一般只要有經驗的醫師,當寶寶剛出生,一看到他的腿型有些微的異常,通常會即時處理,輕輕的推一下,以確定利用外力矯正,可以幫助寶寶的腳回復到正常的位置。 不過,林主任也很遺憾的表示,因為骨科的發展近幾年雖然較蓬勃,但資訊的傳遞仍稍嫌不足,再加上教導醫師相關訓練及現有資源較少,還是有很多小朋友腳型上的異常問題未於出生時被立即的發現,所以家長們還是得自行注意或是經由專業醫師進一步仔細檢查才會找出毛病。 「自然觀察比一切都重要,才能第一時間了解是否有異常的情形,」除了依靠醫師的專業檢查之外,林主任還是特別提醒家長們,要注意幾個重點,掌握首要時機矯正寶寶腿型: 一、 主觀的感受:寶寶叫痛的時間是不是很頻繁。 二、 外型上的變化:走路姿勢很奇怪等。 三、功能上的表現:寶寶常常跌倒、走沒幾步路就喊腿酸等,都是家長平日可以觀察的,只要發現不對,還是帶至小兒專科檢查,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O型腿、X型腿 一般所謂的O型腿是指兩側對稱的膝內翻。兒童成長到一歲半至三歲間,會逐漸腿型的發育會逐漸轉變為外翻(外觀看起來為X型腿)。寶寶一出生他的腿型可能因為長期的彎曲,所以一出生就有呈現O型腿的現象。 「其實除了彎曲的角度真的過大,否則都可以視為生理上的異常,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會趨於正常的,家長可以不用過於憂慮,」萬芳醫院復健科陳雅鈴醫師表示;不過,有些家長還是很擔心,很怕小朋友因為不好看的腿型會影響日後的走路姿勢,也怕衍生出其他腿部上面的疾病。陳醫師表示,若真的要知道小朋友的O型腿是否真的嚴重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可以帶至醫院做一些檢測,如利用X光檢查他的膝蓋角度彎曲的角度是否過大,否則只需持續觀察即可。 若寶寶腿部彎曲的角度沒有變大,但是當小朋友隨著年齡增長,合併出現其他的問題,例如七坐八爬較一般正常寶寶還要落後許多,或是到了2歲走路還是常跌倒等等現象,可能就需要考慮寶寶是否在粗大動作上的發展較為落後。另外,少部分有O型腿的寶寶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因素所致。醫師強調,如果爸爸媽媽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點內八或O型腿的現象,若小孩子有出現類似的狀況,屬於正常狀況,不需過於驚慌。 【醫師小叮嚀】 「了解小朋友的整體發展及變化,這才是最重要的,」林主任說,很多腿型異常及疾病,對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只是一個過渡期,重要的是,家長是否可以了解小朋友應有的發展及變化。 林主任特別提醒家長,想要讓寶寶有個強壯的身體及骨骼,「均衡營養、運動,是永遠不變的方法,」很多家長買了許多加強骨骼功能的營養品、補給品,效果卻不如多運動及補充充分的營養。林主任特別建議家長,捨棄昂貴的營養品,回歸到最自然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健康的體魄。

打破幼兒學外語的迷思

2005年03月25日
公開
41

時代在變,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卻始終不變,為了提昇心愛寶貝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幼兒英語熱蔚為風潮,然而,提早學英語就代表孩子將來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嗎?想要讓寶寶從小就學習英語的爸媽們又該怎麼做? 外語學習沒有關鍵期 相信從寶寶呱呱墜地後,爸媽們就開始思考寶寶的學習問題,其中,要不要學英語或怎麼學英語幾乎是所有爸媽心中的疑惑,坊間英/美語補習班常有「不要錯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這樣的說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政大英語系教授吳信鳳與師大人類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張鑑如在其文章《英語學習年齡的迷思》中指出,語言學習有關鍵期這樣的說法,代表著孩子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學語言會特別容易,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再學新的語言,很可能會吃力不討好,但是從過去相關的研究與討論發現,語言學習是否有關鍵期並沒有定論,想要學好外語的關鍵不在於何時開始學,而是有沒有好的配套條件。同樣地,台大外文系與語言所副教授張顯達也表示,外語的學習是一種漸進式的改變,並不存在關鍵期,因此父母不需擔心幼兒未進入學校學習英語,會有程度落後的問題。 或許爸媽會發現,不少學習英語的幼兒,可以講出比大人流利且標準的英語,張顯達教授表示,相關的研究顯示,越小學習外語的孩子,越容易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外語;吳信鳳與張鑑如教授也在同一篇文章中表示,綜觀相關的研究與討論可以確定:孩童對於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開始學第二外語的年齡對於未來口語的發音確實有決定性的影響,儘管確切的年齡仍有爭議。 腔調不是外語好的關鍵 但張顯達教授指出,如果父母們期望英語成為提升孩子未來競爭力的利器,那麼字正腔圓並不是重點,而是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國外留學多年的他表示,在國際場合中,都可聽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說著帶有腔調的英語,這是正常現象,他也舉例,無論曾為知名好萊塢影星的美國加州州長阿諾,或是事業版圖遍佈歐、美的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從來都不是操著純正的英語口音與人溝通,可見說英語的腔調與個人競爭力高低、成就與地位並無關連。 外語學習需配合認知發展來進行 另一方面,張顯達表示,與外國人進行簡單的生活、旅遊對話的口語交談能力並不難學習,從國小開始學習就有不錯的成果,不過英語的能力要好到能夠成為個人在社會上競爭的利器,其層次並不在此,而是英語的組織能力,這包括了解英語所使用的溝通模式、英語的讀寫能力、個人本身的知識發展與思考能力等條件,才會使個人在社會上有競爭力,否則,美國的中輟生也照樣有極好的口語溝通能力,但他們在社會上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英語學習也須配合個人的知識發展與累積的程度來學,也就是說,這種偏向知識性的語言訓練無法在幼兒時期進行。 同樣地,曹逢甫、吳又熙與謝燕隆等三位教授的研究《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追蹤輔導後續實驗教學》也發現,語言在知識層次的語法、閱讀以及聽說技能等牽涉到知識背景的部分,應該要配合孩子的認知發展來教導,並不是越早學越好。 張顯達教授表示,偏向知識性的語言訓練無法在幼兒時期進行的原因還在於,幼兒時期的教育目標主要在人格的養成與生活教育,而非知識傳授。 小心全英語幼稚園的後遺症! 張顯達教授表示,全美語幼稚園是否為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端視爸媽們的目的是什麼?在英語仍為外語,而非母語的情形下,將孩子送進全美語幼稚園的爸媽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狀況: 1. 與母語混淆或母語能力下降 2. 學習效果有限 3. 有礙人格的養成 4. 容易被動學習、形成高壓教育 確認學英語的目標何在 張顯達教授表示,爸媽們應該先想清楚讓孩子學習美語的目標何在?是將來要移民國外成為外國人,還是只要讓孩子擁有較佳的外語能力,強化他未來的工作能力?如果是前者,自然需讓孩子完全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如果是後者,他以自己的小孩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英語為例,他表示,此時再學英語並不會太遲,只要有良好的學習方式,孩子的學習速度會很快,目前台灣學習英語的環境與過去相較下改善很大,政府與學校對英語學習投入的資源更多,英語學習的管道也更多元,爸媽們不必擔心循正規教育體制腳步學英語的孩子會學不好英語。 結語 提早接觸英語不是壞事,重點在於如何接觸,爸媽們可以先培養寶寶對英語的興趣,而不須急著要求他「學會」英語,等到寶寶的母語能力成熟了,再來學習英語,可以學得更有效率、更快喔!

喚起孩子的自主能力

2005年03月25日
公開
14

如果父母有留心的話,小朋友一歲半之後的發展十分快速,往往之前不會做的事,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忽然會說有意義的話了、會跑的很穩了、甚至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了,知道要與不要的分別,知道好與不好的不同,這些進步令父母雀躍,但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更要留心孩子往後的發展,因為,這代表著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想法、他的喜好、他的情緒,所以不能再期望孩子會給什麼吃什麼,給什麼玩什麼。 杯子托兒所所長董鳳酈即認為,父母在這時更要與孩子互相交流,或許他表達的不好,但必須引導出正確的訊息,而不是胡亂搪塞他原本不要的東西,如果你自以為是的覺得他是要這個,久而久之他會變成要任何東西時都隨便指一下,期望你一定會拿給他,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方法及遊戲,來引導出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 引導孩子說出要什麼 經過研究,一歲半至一歲八個月的孩子腦部發展突飛猛進,約為成年人的60%~80%,一旦孩子發現他說的話大人會聽,並且有適時的回應時,會感到有趣而興起繼續說下去的念頭。因為這時期的孩子對任何新鮮的事都感到好奇,一切的東西都似懂非懂,舉凡任何沒吃過、沒看過的東西,他都想嘗試一下,所以父母更要陪在旁邊,尤其是比較不會表達的孩子,他指一樣東西時,父母可以問說:「寶寶說出你要什麼?」漸漸的他就會說出要什麼東西,而不再只是隨手一指了。 但董鳳酈也不鼓勵父母一直不停的在孩子旁邊說話,說久了會成為習慣,這時你的言語就只是一種聲音,不具有任何意義,當你真的要詢問孩子的意見時,他反而沒反應,因為他會以為你只是向往常一樣發出「聲音」罷了。所以董鳳酈認為父母說話時,應該要與孩子面對面,讓孩子正確的看到你在說話,然後學習發音、嘴型等,而不是在旁邊一直說。 董鳳酈還提出,現在小孩發展遲緩的現象愈來愈多,有些是父母太過緊張,但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父母不注意,沒有正視到孩子的需求,讓他們被忽略而退縮起來,以前的環境刺激太多,孩子不容易有類似的問題,但現在社會人情淡薄,就連住家隔壁的鄰居都有可能十年都沒交談過﹔所以既然外界的刺激不夠,就需要靠父母製造刺激,引導孩子說出正確的感覺,如果孩子說話時用詞錯誤,也不要急著糾正他,只需要說出正確的詞,幾次之後他自然會說出正確的用語。

全世界最棒的冒險.....(兔子的爹分享)

2005年03月23日
公開
13

前一陣子跟一群朋友聚餐時,其中一位有一個五歲兒子的朋友提到她已經有五年不曾進電影院看電影了,因為帶孩子忙,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當小姐時,三不五時要做個臉啦、泡個澡的,有了孩子後,什麼都別想了。 有些女人當了媽媽後,就讓自己退到人生的第二或第三或更後面的順位了。 另一個說話很快的女強人型朋友,她很不以為然女人這樣虐待自己,有一個五歲女兒的她說──她照樣上班、加班、一個月做臉一次、出國洽公、做SPA,一樣不缺。她把女兒交給保母帶24小時,她是假日媽媽,有時假日忙,也不帶女兒回家,有小孩,一點都不妨礙她過自己的生活、追求自我。等女兒再大一點要上小學了,她也預備好貴族學校等著,菲傭、安親班可以接著幫她照顧好女兒,她相信生孩子跟享受生活、工作並不衝突。 有人問她:「自己不帶孩子,孩子會跟妳親嗎?」 她很自信的說:「我跟孩子的相處是重質不重量,我不這樣安排,哪來的時間賺錢養小孩呀?」 有些女人當了媽媽後,跟沒當媽媽一樣。 我都不是前面那兩種媽媽。 我還是上班,只是堅持不加班。 我還是泡澡、做SPA,只是帶荳芽這個小跟班一起。 我還是看書、畫畫,只是多了荳芽、蝴蝶在旁邊。 白天五歲的荳芽上幼稚園、一歲的蝴蝶在保母家,下班了,我接她們一起回家,晚上我自己張羅她們的一切,陪吃飯、洗澡、聊天、講故事,最後哄上床。老實說,還真是沒有自己的時間,還真是有點無聊! 有一次我工作很忙、很煩,拜託保母幫我帶蝴蝶一個星期、請我先生帶荳芽回去住另一個房子,我一個人當一個星期的單身女郎,還是正常上班,下班後一個人回到天母的大房子,看DVD、聽音樂、喝咖啡、泡澡,像沒結婚前一樣....... 很自由、很享受,卻隱隱有點掛心......荳芽睡了沒?蝴蝶喝ㄋㄟ ㄋㄟ了嗎? 三不五時打電話問保母:「蝴蝶有沒有哭鬧呀?」「沒有!沒有!她很好呢!」 又打電話問我先生:「荳芽好不好?有沒有吵著要找媽咪呀?」 「很好!她很乖!我看是媽咪想她了吧?......」被消遣! 過完一個星期單身女郎生活後,我又回到忙碌的、有點小無聊的職業婦女生活,煩躁的工作壓力獲得紓解,一切又風平浪靜。 只是,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荳芽跟我一起生活才五年、蝴蝶才跟我一起生活一年,我卻像是這輩子一直都跟她們在一起似的,少了她們,就覺得不管多自由、多享受,都怪怪的! 我那平時笨笨的另一半,很睿智的回我說:「所有女人當了媽媽後,都會這樣吧!」 我問他:「沒有這兩個小鬼時,那時我們時間很多,我們都在幹嘛呀?」 他一聽我提起當年,立刻眉飛色舞的臭蓋起來了:「我們都去看電影呀!妳愛逛街呀,一放假就押我陪妳逛街....聖誕節、情人節都出國囉......週末還去Pub喝個小酒......聽陳昇的演唱會守歲......哪裡開了奇怪的店一定去看看.......」 真的嗎?我們真的曾經過得這麼多彩多姿呀..... 我怎麼都不太記得啦?怎麼都不懷念呢? 對了!最最關鍵的是--我們怎麼捨得放棄這麼棒的生活呀?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的! 「頭殼歹去!」他笑笑的回答。 等到荳芽拿了我最近帶回來的書《全世界最棒的冒險》,叫他:「爸爸,講這本書給我聽......」剛剛那個吹牛的痞子立刻不見了,任勞任怨的爸爸抱起他心愛的女兒,說起故事了..... 生養孩子,是全世界最大的冒險,你不知道你辛苦養大的孩子是不是會比別人聰明、是不是會比別人更成材,將來會不會像你對她一樣、對你百般的好。很不划算的是,你還因為生養孩子,放棄了非凡的冒險生活....... 不過,這一切不合算,都在看到孩子的一個笑臉後──認了。的確是全世界最大的冒險,也是全世界最棒的冒險。如果你不親自帶孩子、陪孩子成長,當然,你就錯過了人生中這最精彩的冒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