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9月06日
公開
26

◎和孩子一起乘車時,父母應避免對座位表示太關心★多湖輝親子館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形形色色,以下就從乘車談起。如假日的早晨,搭上開往郊外的車子,興致勃勃的孩子經常會爭先恐後地搶位子,或者父母為了孩子搶位子,甚至對在座的乘客表示「你應該讓位給小朋友」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發牢騷。 筆者也曾讓位給長途旅行,疲倦而想睡的母子。孩子到了上小學年齡,在車上就應該站著。或許有人以為,如此做對孩子未免太殘忍,但車上是孩子平時能接觸的少數公共場所之一,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最佳教育場所。據說,歐洲的王侯貴族等家世顯赫的孩子,在車內仍要站著,這種習慣已成自然,可見歐洲有多重視子女教育。在歐洲人的觀念中,孩子既未成年也未付車錢,不坐座位是理所當然的,而對發育期的孩子,鍛鍊身心平衡及腰腿有益的認識,已深植整個歐洲社會。 回頭看看東方社會,幾乎不可能做到這點。但為幫助孩子早日獨立,在車上訓練孩子站立是最佳機會。而更重要的是,開始時就禁止孩子找座位,而非指責孩子坐座位。 因此,父母和孩子一起乘車時,避免對座位表示關心,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以身作則不坐座位,孩子自然不好意思要求坐下。藉著這個體驗,只要有機會即告訴孩子,不要坐座位。 讓孩子本身感覺應該站,讓孩子的關心轉向和父母交談,或在搖搖晃晃的車上,比賽保持平衡站立等,都是良好的教育輔助手段。除了長途乘車外,站二、三十分鐘,並不會難過,漸漸的,孩子便會養成應該站的習慣。 ◎不計成敗讓孩子自由行動★多湖輝親子館 產生新構想的技巧之一是,無限制的自由討論。此一方法是由美國的歐斯本所創,意指交給小團體某一課題,要求每一成員盡量寫下構想,然後組合或改善這些構想,從中獲得新構想。 無限制的自由討論所以能成功,是因絕不批評成員所提出的任何構想,縱使再奇特的提案或無法實現的意見也不能。否則只能提出平凡的構想,喪失無限制的自由討論的意義。而日本企業大都無法成功的使用這方法,原因是往往演變成批評大會,經驗豐富的上司,不肯採納新進人員的意見。而上司以自己的看法衡量新進人員,也不免成為「拜聽意見大會」。 就日常工作而言,日本企業很難推行權限委讓政策,無法培養新手。說到這點,本田技術的創始人來田宗一郎先生的意見是,「只怕不做而不怕失敗」,所以他的工作全部都交給年輕人。在本田先生看來,把明知會失敗的工作交給對方後,絕不再插手,甚至要多加鼓勵。如今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的年輕人,已能獨當一面,盡心盡力發展企業。此一方法也可用在教育子女方面。 當孩子發表父母眼中荒謬的意見,或要求難以完成的工作時,若是父母嘲笑或阻止孩子,必然會阻礙孩子動腦思考而停止腳步。結果可能會成為聽話的乖孩子,而失去拓展精神,不靠自己的意志做事。因此,想要孩子盡量發展才能,就不要害怕失敗或危險,讓孩子多體驗新事物。 特別是孩子親口說的,即使失敗,也可獲取沒有任何東西可取代的寶貴經驗。其實,父母該擔心的不是孩子失敗,而是對事不感興趣的孩子。培養孩子的積極性,需從鼓勵孩子做事開始。 這時,父母的應對方法,關係著孩子不怕失敗或缺乏幹勁。防患未然固然不錯,但如果固持這想法,將來孩子遭遇挫折時,便難以重新振作。 要培養孩子積極面對困難的個性,父母切忌以本身的想法衡量孩子。同時扮演傾聽孩子意見及鼓勵孩子做事的角色。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8月29日
公開
19

◎諷刺孩子太幼稚,孩子便永遠無法擺脫幼稚的想法★多湖輝親子館 一般父母當唸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帶數學考卷回來時,眼看錯得太離譜,一定隨口便罵:「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這怎麼行呢?」甚至為了激發孩子努力向上,便以「程度和一年級的學生沒兩樣」、「你是一年級的學生吧!」等輕蔑的口吻來諷刺他。 不僅母親會對孩子如此,在成人的社會裡,上司也可能對下屬說:「你課長當了幾年了,嗯?」、「十年來,你到底學到了什麼?」也許被責罵的下屬,心裡不是滋味,從此下定決心,努力奮鬥、以求更好的業績,但是孩子缺乏一股化恥辱為力量的衝動,諷刺他,對他絕對不會造成正面影響的。 有位老人告訴我,父母的一言一語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強烈,他的話是有感而發的,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現在已經四十八歲;老二四十四歲,年輕時候他就迷上象棋,因此真希望孩子能成為職業象棋手。 大兒子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他就教他象棋,可是一直沒有進步,一直到四年級還是一樣,有一天他很生氣地罵道:「你怎麼搞的,一點進步也沒有。」孩子聽後,立刻丟開象棋說:「我不下了。」自此再怎麼勸他,他都不肯再下象棋了。 後來,他只好放棄教導大兒子,目標指向老二,這一次,他改變訓練的方法,不再嚴厲責求孩子,並時常給予讚美,說:「了不起」、「你有這一方面的天賦」,老二經常受誇,心裡覺得很高興,學習態度也非常認真,到了小學六年級,參加全縣比賽還獲得冠軍。現在,雖然他沒走上職業棋手的路,但是大學時代他便擔任象棋社團的社長,如今已擁有五段的實力。 這兩位兄弟同為一對父母所生,資質應該沒有太大的差異,由於父親的態度不一樣,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每個孩子都有「快點長大」的成長慾求,沒有一個孩子例外。反之,每個孩子面對成人、學長都會有身體矮小、力量薄弱、知識不足、見識不廣等自卑感。 然而大多數的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這種心理,反而諷刺說:「像一年級一樣」、「像嬰兒一般」,這些表示自己比實際年齡幼小的口氣,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感,致使孩子永遠無法排除幼稚的想法。 諷刺三年級的孩子,說:「跟一年級差不多」,就如同罵他:「你退步了」,這時候,孩子一定很難過。 如果再對他說:「你的程度只配當一年級的學生」,孩子便認為父母瞧不起他,其實父母並沒有傷害孩子的意思,只是希望藉諷刺使孩子發奮,可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卻不是如此的。另外,對孩子說:「我看你是一個不良少年」、「你將來沒什麼出息」,孩子受到這種暗示之後,恐怕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你的詛咒。 為人父母者,當孩子遭人批評說:「你可能無法做……」時,應該鼓勵他:「媽媽才不這麼想,只要你好好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做得到。」不管外界的批評多大,父母能夠適時地給予高評價,孩子就會努力向上,所以,只要處理得當,即使遭受外人強烈的否定,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擺脫自卑感。 可是,如果連父母都批評孩子幼稚,孩子所遭受的打擊恐怕永達無法彌補,至於幹勁、自信就更別提了。 在遭受打擊的心理狀態下,孩子便無法再進步,而一直停留在幼稚的階段,可能演變成為無可挽回的情況。 對孩子而言,他之所以遭到傷害,是因為言語本身的意思含有傷害人的特性,而且,他一向信賴的父母,竟然說出傷害他的話,所以他才感到遭受打擊。 由此可知,這類言詞是傷害孩子的話,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8月23日
公開
16

◎對犯錯的孩子強迫灌輸父母的判斷才是正確的,孩子便永遠無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多湖輝親子館 孩子難免會犯錯,要孩子繼續犯錯呢?還是希望孩子下次留意,則再犯同樣的錯誤,端看母親的態度而定。 某一企業的董事長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因為成績不理想挨母親罵,有時候因為貪玩,學期成績比上學期差,母親看了成績單,眼球在成績單上上下下移動,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抬頭看看我,就這樣,我下學期的成績一定比這學期好。」 某位議員說他小時候常受母親之命到商店購物,偶爾買錯東西,母親不會罵他,只說:「明天再走一趟」。據說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感到難為情,所以那位議員以後再受母親之命上街購物一定會做備忘錄。 前面所說的董事長、議員兩位,所以想盡辦法,不使自己犯同樣錯誤的關鍵都在於,母親沒有對自己所犯的錯嘮叨不休,只讓他們明瞭自己錯在何處,因此,他們兩人只得在犯錯的那一部分多下功夫,以免重複犯錯。 前面已經說過了,責備孩子的過失,孩子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一直耿耿於懷,反而將最重要的反省工作忽略了,尤其糟糕的是,很多媽媽都會說:「你看,我說的沒錯吧!」以此來責備孩子當初不聽勸告。想要傳達自己正確的意見給孩子時,應該以讓孩子有後路可退的口氣說:「是不是,我的判斷比較正確吧!」否則,全盤否定孩子,連他的判斷也加以否定,孩子會喪失自信,產生「順從爸媽的意思去做就沒錯」的依賴心,永遠不可能養成積極的態度。 看出孩子已有反省的跡象,父母就不應該再指責他了,因為自我反省比接受外界的指責更有強制自己的效果,不然,一味地責罵,只是徒增反效果罷了。 ◎即使自認為過分責備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道歉★多湖輝親子館 也許有些父母看到這裡,開始恐慌了,因為不曾使用以上所說的話罵過孩子的父母,可能不多吧! 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有這種經驗,對於孩子的行為過分憤怒時,罵道:「討厭」、「以後不要再讓我看到你」、「就算你淪落黑社會,我也不會管你」。當然,這並不是理想的管教方法,但是,如果不是經常如此,偶爾以這些話來表達父母的憤怒,未嘗不可。 父母真正為了孩子、尊重他的人格而責罵他,相信孩子一定能夠由衷接受。 不過,剛被指責過的孩子,心情一定很頹喪,父母見孩子如此,心裡也覺得過意不去,並且擔心他自尊心受創後,會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而心虛地對他說:「媽媽剛才過分了一點,對不起。」 可是這樣的態度反而造成管教上的負面效果,因為母親的道歉,容易引起孩子的錯覺,認為自己沒錯,只是母親一時情緒不佳,拿他當出氣筒。 有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說,她最討厭媽媽責罵她之後又說:「剛才……對不起」因為她知道是自己不對,才遭母親指責,可是母親偏偏又在事後向她道歉,令她感到非常矛盾。 管教孩子,維持嚴肅的表情是很重要的,責備過後,即使認為自己太過分,也不能向他道歉,否則父母的話成了戲言,一點威信感都沒有;如果真的言重了,一定得向他道歉,也必須是「剛才……對不起,可是……」如此將他所做的錯事明示出來,也就是說,再強調一次「你是不對的」,這樣才能達到管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