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lulu~小強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東方人的負面思考

2005年05月26日
公開
22

在胖胖家看到的好文章,和大家分享唷~ 東方人的負面思考 剛收到之前英文老師的來信。這位老師是北歐裔的加拿大金髮辣妹,現在暫時回到新蘇格蘭(Nova Scotia)鄉間的家中幫忙爸媽處理一些事,信中說她整天都在採藍莓。 她的個性很溫和善良體貼,幾乎所有學生都很喜歡她,但是我卻曾經讓她破例小小斥責了一番。 那一天大家考完小考,老師要我們互相交換改考卷。我按照從小到大從學校老師那裡學來的習慣,在錯誤的答案上打X,然後在考卷邊緣寫上-5,-10等字樣,結果被她瞄到了。 她說:「你不可以這樣子。你要用加的,把對的分數一題題加起來。」 我回她:「還不是一樣?而且這樣算快得多啊,幹嘛自找麻煩。」 她說:「完全不一樣。你怎麼可以這樣看人?」 結果我們兩個就僵在那裡好一陣子。 但是事後想想,我突然覺得她說得對。我的確不應該這樣看人。我們華人總習慣從一百分往下扣,然後自以為做事精明。但這背後隱藏的,是整個負面的思考架構。我們等於是以滿分為基準,然後開始苛責這個人這裡做錯,那裡做不好。 但西方人卻是以零分為基準,做對一件事,就給個小小的鼓勵。這件事對於人格成形過程中的兒童影響更大。 我們是要引導一個孩子發揮出符合自身特性的潛能,還是要用我們事先定好的標準,強迫他樣樣做到? 我認為後者在台灣非常普遍。我想教育哲學的不同,就是造成西方人整體來說比我們創造力更發達的一大原因。在美國出差的時候,曾經被一個老伯糾正英文字的用法。 「教一種技能,要用train這個字。那絕對不是educate。educate真正的意思是引發,是讓一個人尋找到自己的特質,並加以發展。」 希望天下為人父母或師長者都能體會到education的真義。

轉~服葯與乳汁---垂直提供行不行

2005年05月25日
公開
26

以下文章轉載自嬰兒物語雜誌 諮詢:李世權醫師 「媽媽生病吃了葯,不能餵奶。」這不只是長輩的關心,也是媽媽的煩惱。李世權醫師說,醫師提供哺乳母親的葯物,與提供孕婦服葯的道理相同,採分級葯物,但分級方式不是對母體、胎兒傷害的研究報告作為依據,而是以葯物對嬰兒可能的危險性研究報告進行分級。 大多數急性疾病與需長期服用的慢性病葯物都是安全的,如果母親長期服用強效葯物,就要詢問醫師的意見。只有非常少數的葯物列為有害葯物,如抗癌葯物、放射性葯物;以及少數可能抑制奶水分泌,又找不到替代的葯物,才會造成母親需停止哺乳。 母親服葯後,少量的葯物成分會透過乳汁供給嬰兒,但醫師開立的葯並不會影響寶寶身體健康,所以哺乳母親生病時,還是可以服葯、持續哺乳,但記得要告訴醫師正處於哺乳期間。如果媽咪非常不願意哺乳,可以繼續擠乳,等待痊癒後儘早恢復哺乳。 哺乳媽咪生病時,還是可以繼續哺乳,因為多數傳染病是經由飛沫或接觸傳染,而不是透過母乳垂直傳染,當母親症狀不明顯時,寶寶可能已經感染了,母親的奶水反而可以提供抗體保護寶寶。至於血液傳染的B型肝炎,媽咪也不用擔心,因台灣新生兒都會接種B型肝炎疫苗及免疫球蛋白,B肝帶原的母親可以放心哺乳。而愛滋媽媽就不建議哺乳。

轉~當個放得下的媽媽

2005年05月20日
公開
36

過多的照顧,讓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 我家女兒幾乎不曾有過大小便「訓練」,因為沒有效也不必要。寶寶能夠自己上廁所,平均年齡大約都要到大約四歲左右,膀胱括約肌肉的控制才成熟,他也才能夠自己穿脫褲子。無論妳早訓練晚訓練都是一樣的結果。女生比男生稍微早熟。 我女兒兩歲半前沒有特意「訓練」他大小便。之後她開始自己抗拒包尿布,她當時已經會說「尿尿」跟「大便」。因為是夏天,我讓她白天直接穿褲子。給她一個小朋友的階梯及馬桶座。教導她想尿尿時可以跟大人說,或是自己去。大約半年的時間,她偶有失誤,但幾乎都可以自己達成目的。 三歲過後,連晚間也不必包尿布,尿床、尿褲子的機率,直到現在四歲多,不超過五次。(玩過頭捨不得去尿尿,或是生病喝太多水,才會偶而凸垂) 我周遭的朋友提早開始訓練的,都比我家女兒晚脫離尿褲子的事實。我婆婆本來對大小便訓練很躍躍欲試,看過我家女兒實例後,她完全認同我「大小便不用訓練,等到大了自然就會了。」的理論。 在我看來,凡是大小便、吃飯、穿衣這些生理機能,其實都不用「訓練」。凡是動物,都有動物本能,自然懂得肚子餓、想尿尿、會冷,如果大人一味加以「訓練」,孩子反而不懂得在肚子餓時吃飯、肚子飽時停止,也不懂得冷了要穿衣,熱了該脫衣。 常常在遊樂場看到孩子奔跑到滿身是汗,竟然還穿著大外套不懂得脫掉、吃飯時間因為不餓、不想吃,捧著飯碗苦惱不已,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我就覺得,孩子怎麼被我們照顧的失去了生存能力? 對於吃飯這件事,我一直有個地方不懂,為什麼大人可以了早餐不用吃中餐,孩子就一定要吃下所有我們要求她吃下的食物? 我對於我女兒胃口不好的時候,唯一方法就是:帶她出門去運動。游泳、跑步、溜滑梯、追逐、出去玩,我覺得她不餓,表示她活動力不夠。因此,我會等她餓了再給她該給的食物。我出門從來不帶餅乾、糖果。我不喜歡去便利商店買零食。我女兒喊肚子餓時,我不會趕快巴巴的把食物奉上。該吃飯的時間不吃飯,就離開,我馬上把東西收起來或是自己吃掉。 我家三個小孩食量都很好、吃飯規矩都不錯,因為我小時候,我媽媽也是這樣做的。 我女兒穿衣服,基本上,她如果告訴我不冷,我就不強迫她穿。所以以昨天的天氣,我女兒在外面玩耍,只穿了一件衛生衣跟一件T恤,我替她帶了一件毛衣,但幾乎沒什麼穿到。我一向認為感冒是病毒感染,跟寒冷及吹到風無關。 可是我真的很不懂,我們這一代,家長最苦惱的為什麼是孩子的吃飯問題?吃飯不應該是人人都會吃的嗎?從前貧困的時代,哪一家有煩惱過孩子不吃飯?都是煩惱孩子沒飯吃吧?! 我比較在意的是,孩子說話有沒有看著我的眼睛?她犯了錯有沒有去道歉?她自己製造的垃圾是不是自己丟?她拿出門的東西有沒有自己負責拿好? 對我而言,我育兒最大的壓力,就是每天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帶她出去玩、跑跳、跟朋友嬉戲、做美勞、或是體力勞動。還有她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我幾乎把所有我上班之外的時間,都放在「陪她出門」這件事。如果一天沒有陪她出門走走玩耍、我就會很內疚,因為,孩子活動力不足,沒有超過兩小時奔跑、遊戲,她就會吃不好、睡不飽。所以我從來不會把她「吃不完一碗飯」這件事當作要逼她完成的事, 因為如果她飯吃不下,我會怪我自己沒時間讓消耗掉她足夠的熱量。換句話說,我覺得我好像把孩子當「動物」。但我發現,很少人贊同我的看法。 更多的相關文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