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TimღJessieの媽咪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日期

#Tag

分享:八個愉快的家庭教育方式

2009年09月22日
公開
18

來源:媽咪寶貝 一、給孩子一個選擇   允許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   不過,此時她仍會需要你的大力支持。舉個例子,雖然你的孩子很願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絃樂隊排練,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話,她還是有可能中斷或放棄的。多數孩子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因此父母們必須對此做出投入。除非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不然孩子就會失去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轉而決定去看電視或小朋友們做遊戲去了。   二、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與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繪畫或體育上有某種天分,做父母的你就應該給他提供一切機會去發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對的,鼓勵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個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就讓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來時,你應該給予他你所能給的幫助。   三、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這話聽起來不言自明。但實際上,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說出心裡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   良好的環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靜的房間裡注意力最為集中,而有些卻喜歡熱鬧的背景環境。如果你的孩子說他不喜歡被獨自關在自己的房間裡,那麼就讓他在廚房邊上的餐桌上做作業。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四、積極地談論你自己的工作   結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煩的工作之後已精疲力竭,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這樣的狀態下,向你的孩子講述你工作中發生的令你高興的事情和令你不高興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 激發他的憧憬和熱情,他會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話,我會像媽媽一樣成功。」如果你身陷於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確沒有什麼值得與孩子們分享的,那麼就告訴他,如果你無法獲得一定的資格或學歷,你就無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時,孩子會從不願意像父母那樣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動力。   五、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說些什麼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來向他解釋為什麼你認為繼續練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會轉過神來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沒關係,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也應傾聽孩子的意見,並告訴他,無論他怎麼做,他學過的東西都會收藏在他的經歷中,永遠不會浪費掉。   六、重視讚揚的作用   不斷給你的孩子以讚揚是極重要的一條勸告,但讚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點也不傻。如果他給你看他剛做完的某個東西,你僅僅說了句「幹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並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時應說的是:「我很喜歡你在文章中論述這個觀點的方法,這樣說很發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階彈得非常流暢。」等等。於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確對他的小小成績很感興趣,下次他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讚揚。 七、明智的獎賞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一輛自行車;如果考得不好就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 這種做法讓孩子們在考試前變得十分焦躁不安,想著這次考試得失攸關,而一旦他們沒能考好,就又會變得鬱悶不樂。從理論上講,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實際上,如果的確會有某種物質激勵存在的話,多數孩子會表現得很出色。因此,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如果他們做得好,應給他們一個小禮物以示讚賞和鼓勵。這樣做是積極的推動,而且如果他們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標,也不會因此而過分愁眉苦臉。   八、讓他們不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們能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茁壯成長。經常衝著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兒幹什麼呢?」的父母像是往他們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劍似的,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傷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放鬆、聽音樂,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發呆。然後呢,當我們的「電池」重新充足電時,我們將精神抖擻,準備好去面對下一個挑戰。孩子也是一樣。

分享:為孩子立規矩的幾條要領

2009年09月21日
公開
7

來源:千龍網   孩子如果不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也就不是孩子了,而我們如果不經歷這幾年非常時日,又怎能肩負「父母」這個光榮稱號呢?既然有勇氣為人父母,就應該把每天鬥智鬥勇當做最大的生活樂趣,和最磨練意志品質的極限鍛煉。 只不過,在上戰場之前,我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在這裡,我們給你提供一份盡可能實用的紀律實施操作手冊,協助你打一場有準備的戰役。   紀律,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早   也許你認為為寶寶立規矩是他長大以後的事,那你可就錯了。研究表明孩子在1歲左右智力就會經歷一次飛躍性發展,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就應該讓他明白「如果你做了什麼什麼,那麼我就會怎樣怎樣」。當然,這個年齡的還很難充分理解你的語言,所以堅持不懈地讓理論聯繫實際是非常重要的途徑。當他發現每次站在餐桌邊咆哮帶來的後果都是被沉著臉的媽媽「請」出餐廳的話,他慢慢就會有所收斂了。   頒布紀律的時候要記住,3歲以下小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所以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在馬路上亂跑」有時未必能收效,在緊急的時候,你的指令越簡短,他接收的效果越好。所以你只要嚴肅地說「站住,危險」就夠了。 孩子犯錯之後,我們一定要趁熱打鐵。如果他在商場裡做了錯事,而你回到家再訓誡他的話為時已晚,他早就忘記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了。所以,如果他在外面無理取鬧,你應該馬上把他抱到一邊,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然後你可以給他一個小小的現場懲罰,比如讓他在角落裡靜站2分鐘。當然,你會陪在他身邊,並且幫他擋住路人好奇的目光。 最後請不要忘記,紀律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到好的行為習慣,所以你更應該做的是隨時對他提出你的希望,並且在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之後好好表揚他一番,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執行方式對於實際效果很重要——紀律實施的Do’s和Don’ts   Don’t:討價還價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與誇獎和鼓勵是好的辦法,比如幼兒園通常使用的獎勵小貼紙的辦法。這樣做可以鼓勵孩子保持榮譽,再接再厲。但是,我們要謹防事物的另一面——「事後獎勵」成為了談條件或者一種妥協,比如跟他說:「如果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小汽車。」這樣做,孩子很快就會掌握了一種叫做「要挾」的技巧。   √Do:堅持原則   確定哪些事情是永遠不能夠在你家發生的,比如給父母起外號、說謊等,以及一旦越界需要承擔的後果。把這些公示給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之後就開始嚴格執行。   √Do:明確期望   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表現,比如在去公園的路上就告訴他,進公園之前必須和媽媽手拉手,不能亂跑,特別是不能在停車場裡亂跑。告訴他可以玩滑梯,但是不能頭朝下滑,更不能踩著滑梯往上爬。在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的時候,就跟孩子約法三章,比發生情況再懲罰效果要好。   Don’t:懲罰過激   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而懲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不是他的每次過錯都必須受到懲罰,公平而恰當的處罰才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TIPS:關禁閉——你知道怎麼做嗎?   孩子犯錯之後,讓他到空房間裡冷靜10分鐘,比打他5下屁股效果更好。在使用關禁閉這個武器之前,先看看我們的使用說明書。   1、制定遊戲規則。首先要確定什麼時候使用這個手段,而且事先確定實施緊閉的地點(這個地點應該是沒有玩具,沒有夥伴,沒有電視機的地方)。空曠的操場、樓梯間的下方、餐廳的一角都可以——不要是一個黑洞洞的房間。   2、事先發出警告。為了公平起見,你應該在實施懲罰前給孩子一個改正壞行為的機會。告訴他正在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如果他不馬上停止,那麼就會受到懲罰。   3、靈活掌握時間。專家認為,禁閉的時間應該和孩子的年齡相對應,對於4歲的孩子,4分鐘就足夠了。但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些孩子再短一些都可以,而有些孩子則需要適當延長。時間應該由父母靈活掌握,一旦孩子表示悔改,就應該解除禁閉了。   4、用積極的態度幫他進入角色。解除禁閉的時候,你應該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提示。不要說「你剛才跟弟弟搶球是很不對的」,而要說「怎麼樣,準備好和弟弟一起玩球了嗎?」   見招拆招:寶寶5大壞行為的破解之道   壞行為之一:咬人   易發年齡:1-2歲   寶寶理由:這個年齡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咬人成了一種表達方式。   媽媽對策:馬上制止:「不許咬人!」如果你的孩子咬了別的孩子,請把所有精力放在受害者身上,為的是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不能引起媽媽的任何關注。今後再看到寶寶焦躁不安的時候,馬上通過玩具或者轉換環境來轉移他的情緒,讓他的「利齒」派不上用場。   壞行為之二:太獨   易發年齡:2-3歲   寶寶理由:這個年齡寶寶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和佔有慾最強,分享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新的課程,並且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才能掌握的本領。   媽媽對策:提前告訴他你的期望。舉個例子,當一個寶寶的朋友過來,跟他說想和他一起玩他的遙控汽車時,你可以告訴他,如果他不給朋友玩,那麼媽媽就把這個遙控汽車收起來,大家誰也不要玩了。當然,事前你可以允許寶寶收起兩三樣他最喜歡的玩具,那是他的權利。   壞行為之三:說髒話   易發年齡:6歲   寶寶理由:學齡前的孩子會故意說些髒話來試探你的反應。也有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僅僅是在模仿他的朋友。   媽媽對策:明確哪些詞彙屬於禁區,並且告訴他為什麼這樣說不好。如果孩子是剛剛開始說髒話,那麼平靜而嚴肅地告訴他在這個家裡不許這樣說,然後把他一個人留在屋裡就好了。但是如果髒話成了習慣,你就要給他具體的懲罰,比如沒收他每天必玩的遊戲機。   壞行為之四:故意挑釁   易發年齡:7歲   寶寶理由:孩子總是喜歡試探你的底線,抗旨不遵是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媽媽對策:如果孩子無視你的要求,給他發出嚴正警告,如果他再這樣做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比如他死活不願意關掉電視,你可以說:「如果你在20秒之內不關的話,你明天將失去看電視的權力。」當然,我們今後在之前發佈命令的時候,也不要總是態度強硬或者不近人情。對於這麼大的孩子,給他一個選擇權是對他的尊重。有些時候,靈活、寬鬆一些的處理方式,反而可以達到目的。   壞行為之五:說謊   易發年齡:7歲以上   寶寶理由:孩子說謊主要是為了文過飾非,逃脫懲罰。還有些時候,他們是為了免除尷尬場面,為自己掙得面子。   媽媽對策:如果你發現孩子說謊了,你要跟他重申誠實的重要性,並且告訴他為什麼謊言是不能被接受的。你應該讓孩子感覺到,他並不害怕對你講真話。如果他持續地通過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麼你一定要讓他受到他本該接受的懲罰,讓他知道,說謊不起任何作用。

兄妹:兒童劇《童謠滾滾嘉年華》

2009年09月19日
公開
4

家樂福親子戲劇嘉年華 八月起歡樂登場 完全免費!!!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 如果兒童劇團 = 11場歡樂精采的親子藝文盛會! 台灣走透透的親子活動大事∼陪伴大小朋友度過一個開懷、難忘的「家樂福親子戲劇嘉年華」 活動時間:2009年8月至11月 每晚7:30-9:00 活動辦法:免索票、所有民眾皆可免費入場 嘉義場次:9月19日(六)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前廣場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演出單位:如果兒童劇團 ★♫♥∴ ..♫♥∴ ..♫♥∴ ..♫♥∴ ..♫♥∴ ..♫♥∴ ..♫♥★ 《童謠滾滾嘉年華》算是【如果兒童劇團】的戶外經典作品了, 當年,這個戲曾經在國家劇院的戶外廣場,聚集了2萬多人參加; 以童謠故事為主題,精心編製成的大型歌舞劇《童謠滾滾》, 將小朋友耳熟能詳的童謠,改編成新奇有趣的小故事。 輕鬆有趣的故事,動人的音樂和舞台效果,將帶著觀眾, 從歡樂的親子童謠歌聲中,發現歌聲底下的故事, 並了解小毛驢為什麼會摔得一身都是泥?小蜜蜂都勤做工嗎? 用活潑逗趣的方式詮釋這些童謠背後的故事, 同時和小朋友一起互動與唱唱跳跳, 讓親子共享90分鐘歡樂的歌舞饗宴。 文化廣場前滿滿的人潮 童謠:《稻草裡的火雞》 首先登場的就是小朋友所飾演的稻草 還有想抓火雞烤來吃的四人 鴨子妹妹來幫忙,形成一場拉距戰 鴨子氣球偶實在太可愛了,妹妹目不轉睛的看著 童謠:《春神來了》 小熊問熊媽媽,春天到底來了沒? 童謠:《小蜜蜂》 要認真的工作採花蜜,到了冬天才有食物可以吃喔 童謠:《蝴蝶》 美麗的蝴蝶吸引了小蜜蜂們,大家一起跳舞 童謠:《小毛驢》《踏雪尋梅》 懶惰的驢子不想工作,故意在過河時摔了一跤,結果可是付出慘痛的代價呢! 「奔牛互動遊戲」 比比看哪隻牛最先回到舞台呢? 最後小朋友們一起唱唱跳跳,就結束演出囉! 因為到達時現場已經沒有座位,爸比和媽咪全程站著看完演出 還要輪流抱著妹妹,很累,但是真的很值得喔! PS: 要回去的路上 妹妹還問「鴨子咧?」「蝴蝶咧?」 媽咪說「他們都回家囉!」呵∼ 妹妹 2 歲 4 個月 了喔 哥哥 7 歲 5 個月 了喔

分享:解決孩子執拗的6個技巧

2009年09月15日
公開
9

來源:39育兒網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段不讓家長「省心」的時候,他們「敢作敢為」,對父母的要求充耳不聞,甚至還針鋒相對,兒童心理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執拗的敏感期」,這裡有幾個技巧有助你與這樣的寶寶好好溝通。 孩子經常逆反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從小反抗力越強的孩子越有判斷力。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追蹤調查了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和毫無反抗意識的兩組兒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而沒有抬槓意識的孩子發展成為意志力強的只有24%,大多數則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其次,我們也要認識到,大人的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孩子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是有原因的——大人說講話太嘮叨。當小孩能聽懂大人的話,開始懂得一點事時,大人就變得嘮叨。孩子只好捂上耳朵不聽,自我防衛。   如小孩打翻了杯子,大人開始責怪。逃避衝突的一種方法:孩子只好不吭聲,似沒有打翻杯子,避開與大人的衝突。不聽就不煩心,也就不會有衝突。   用拒聽觀察父母的憤怒反應,是檢驗父母的權威與孩子自主權範圍的一種方法。如,大人說,「我已經對你說三次了,你還不把它拾起來」,此時小孩不聽不拾,為的是試探一下父母的權威究竟到何種程度。 治寶寶執拗的6大技巧    1、要打開孩子的耳朵,先要傾聽孩子說話的聲音。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常常置之不理。孩子的要求,對大人可能微不足道,而對他卻很重要。孩子因能力有限表達不清,大人就沒有耐心聽。這會使孩子感到沮喪和不被尊重。如果大人能經常傾聽孩子的要求,孩子也不大會拒聽大人的命令。   2、大人對孩子的要求應符合實際。大人常對孩子提些孩子搞不明白的要求,或是一次提出太多、太複雜或不明確的要求,孩子都難以實現。   3、不要在房間的另一端或背對著孩子發號施令,應面對孩子,最好是蹲下來,在同一水平面說話,讓孩子有親切感和被尊重感。   4、命令要簡單、親切。這個年齡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大人的吩咐要清楚明瞭,易懂。   5、如果孩子對大人說的要求沒有反應,可通過另一種方式引起他的注意——移動孩子的身體。如叫孩子吃午飯,而孩子只管玩,不理睬,可把他抱起來,帶回桌邊。如果他在傷害他人,又不聽勸告,要立即終止他的行為,帶他離開。態度要友好,不要強行把孩子拖走。   6、當孩子肯聽你話時要表揚,表示更多的關心和注意,如說,「我一叫你就過來吃飯,我很高興,謝謝你。」 重要提醒    孩子2∼5歲時正是處於自我啟蒙期,他們開始動腦筋思考問題,觀察事物,若在此時壓抑孩子的反抗,或消除其反抗因素,反而會限制孩子獨立思想的能力,相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例如在家中,先要弄清孩子平日對各位長輩的教導接受或抗拒的原因,及時把孩子不講理或出現不適當行為的情況一一列出,不要給他亂發脾氣、借題發揮的機會。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單獨與他在一起,交流一天以來各自的活動、感受,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場。平時做父母的如發現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時,就應坦率地向孩子道歉。只要父母態度良好,方法得當,再犟的孩子也會向你敞開內心世界,做到這一步,再對症下藥,見效自然快得多。 新方法:「五周計劃」    處理孩子執拗行為有一套「五周計劃」,包含五種育兒技巧,應一次學一種技巧。這些技巧是相互依托的,必須循序漸進地加以掌握。   第一周:關注   即描述你的孩子的正確行為,有時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加以模仿。從很多方面講,這是一項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因為它為你和孩子之間的融洽關係打下基礎。它使你與孩子的行為合拍,並讓孩子知道你喜歡他的良好行為。當你想到執拗孩子的所作所為時,你的思緒也許會集中到不良的方面。關注使你有機會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從而改變上述局面。   在練習初始,每天至少擠出十分鐘的時間。這段時間可供你和孩子坐在一起玩耍而不被其他事兒打斷。你告訴孩子他玩什麼,你就玩什麼(在合理的範圍內)。而玩耍時,你的任務是關懷的詞句,描述孩子得當的行為,你也可以模仿孩子的玩耍活動,但不要加以指導。像描述一樣,模仿行為彷彿在說,「我對你和你做的事感興趣。」   在三天以後,你執行第二項任務,每天找出兩段時間,「自然而然」關注孩子,只有當這一技巧成為你與孩子日常交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倔犟孩子的行為及你與你的關係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周:獎勵   目的在於確保孩子知道你讚賞的行為。獎勵不是取代關注,而是建立在關注基礎之上。獎勵有口頭獎勵、動作獎勵或行為獎勵、物質獎勵。   對所有幼兒而言,最重要的是口頭獎勵。要使口頭表揚產生效果,你不僅要考慮說什麼,而且還要考慮如何說。以一種熱情洋溢、充滿愉悅的口吻進行表揚。   動作獎勵。如拍拍肩、把手搭在孩子肩上或對孩子眨眼。這些動作都能讓孩子知道你喜歡他。擁抱和親吻也可用作動作獎勵。   行為獎勵。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問他喜歡幹什麼,讓他知道只要完成了某項任務,你倆就能一道去做什麼事,以資鼓勵。   物資獎勵。即孩子嚮往的玩具或糖果。   獎勵與關注的技巧幫助你增加倔犟孩子的積極行為,同時,幫助你找到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第三周:冷落   目的在於減少不良行為出現的次數,以此清楚地向倔犟的孩子表明:哪些行為你希望更多地看到,那些行為不希望看到。   第一天,你開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融入冷落的技巧,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不理睬一些不良行為。   第二天開始的第二項任務是,選擇一種行為,你準備不理睬的行為,應當是每天可能出現的。選定之後,坐下來和倔犟的孩子談,解釋說明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你會不加理睬,然後付諸實施。   從第五天起,選擇第二種準備冷落的行為開始實行。 第四周:指引   到了這一階段,你也許開始注意到倔犟孩子的行為產生變化了。同他在一起,比以前更令人愉快,你倆相處也少了許多摩擦。這樣,當你發佈指令時,他順從你的可能性會增加。在此階段,你必須完善自己發佈指令的技巧。   發佈的指令一定在明確清晰,否則指令太多、指令模糊,會分散了孩子的注意點,無所適從。如「穿好衣服、刷牙、梳頭、下樓來吃飯」。孩子一般沒有足夠的認識能力處理這麼多信息並理解指令的各部分。如「表現好點」類問題讓孫子不能明確知道你的想法,還有「撿起你的玩具,因為你祖母來了,你知道她喜歡整潔的房間」類指令的問題是,孩子有可能忘掉原來的指令或者注意力分散在其後的原因之上。   在發佈指令時,採用堅定的口吻。不用喊聲或者厲聲說出,但一定要堅定。   你可以說,「有時由你選擇玩耍的方式。但現在由我來作主,決定我們該做什麼」,他就會認識到,有時由他定規則,有時則由你定規則。   注意的是要前後一致地處理不順從行為。如果孩子拒絕洗澡,某天你作出這種反應,「好吧,如果你願意就髒下去吧。」而另一天你可能會說,「現在就洗澡,我們說話算數!」你的態度前後不一,會使得孩子更不聽話。   此階段在練習發出有效指令時,關鍵必須保證至少有10分鐘繼續練習關注、獎勵和冷落技巧。 第五周:靜坐   到目前為止,你與孩子的關係進一步融洽。他更聽從你的指令,部分是由於你們之間關係有了改善,部分是由於你發佈的指令簡明清楚,以及你對他順從行為的表揚。但是,你的孩子有時仍不聽招呼。本周就是學會怎樣對付不順從的行為。   打屁股與其說改善了孩子的行為,不如說讓父母發洩了心中的怒火。此外,打屁股使得父母和孩子都很難平靜下來,且教會孩子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這不是你希望孩子學到的!   建議你堅持採用「靜坐面壁」法。這是指把孩子置於一個無聊的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幾分鐘時間不去理睬他。這樣做與懲罰同樣有效,且不會帶來很多懲罰都存在的負面效應。   首選,在家中選擇一處靜坐面壁的地點。在選擇時應遠離玩具、人、窗口、電視、收音機以及其他任何孩子感興趣的人和事物。地點可是走道盡頭、臥室一角或浴室,但注意安全,不要有傷人的物品。記住,靜坐面壁是指孩子得不到你或者其他積極的關注。   建議你擺上一把大人坐的椅子。其用途有幾點。首選,它能提醒孩子,這是實施靜坐面壁的範圍。此外,它能幫助你規定孩子呆的地方。而大人坐的椅子能讓孩子的腳接觸不了地面,因此不大可能中途起身。注意椅子不要太靠近牆。不然孩子有可能不斷踢牆,也許還在上面摳個窟窿。   為人父母與做其他事一樣,需要不懈努力、計劃安排及妥善解決問題。這雖是一項職責,但也可以變得有趣味、有回報。做個快樂的父母吧!

分享:談觸覺與觸覺防禦- 不要碰我!!!

2009年09月14日
公開
9

作者:周燕貞 觸覺是個體形成過程中第一個有功能的系統,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這樣的功能就已經具備了。也就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摸媽媽的肚子時胎兒正好醒著,這時候寶寶可能就開始去踢了。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由於語言、動作技巧、認知發展等與外界互動管道尚未成熟,所以主要是靠觸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嬰兒會藉著觸覺來安定情緒及幫忙自己進入夢鄉,也會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形象與外界環境。 觸覺與情緒 過去許多學者,為了探究觸覺與情緒發展的關係而進行研究;這其中,要屬哈洛(HorLow)博士的實驗最讓人印象深刻了。在1959年,哈洛(HorLow)博士利用與人類接近的哺乳類──猴子做實驗。他將出生6-12小時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後,同時提供小猴子兩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由鐵絲做的,且身上有奶瓶可哺乳;另一隻是絨布做的,卻沒有餵食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當小猴子肚子餓的時候,會去找「鐵絲媽媽」,但是只要肚子不餓,多半會挨在「絨布媽媽」的懷抱裡;而當環境有些風吹草動,小猴子一緊張,就立刻跑到「絨布媽媽」懷裡躲起來。在這個實驗裡,證明了嬰兒時期親密的接觸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比營養來得重要。 如果讓小猴子單獨和「鐵絲媽媽」或「絨布媽媽」生活,則發現與「絨布媽媽」生活的小猴子較有安全感,能較主動去探索環境,也比較不會依戀媽媽;而跟「鐵絲媽媽」生活,因為挨起來並不舒服,無法滿足小猴子的心理需求,而使小猴子在情緒上,明顯出現暴力、不安、易怒的行為。所以在某些傳統的觀念裡,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會養成孩子容易依賴的壞習慣,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盡然。 觸覺的反應與問題觸覺反應 觸覺的接受器位於皮膚,當有刺激發生時,身體即會透過接收器的神經末稍產生局部電位,局部電位再引起局部電流,然後形成動作電位,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最後由大腦皮質做出適當的解釋。正是因為這些解釋,使得人體對不同的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人體對觸覺刺激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區辨性兩種反應,而兩者的反應必須取得平衡,才能使觸覺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1.保護性反應(protective system) 大腦在自然界億萬年的演進過程中,學會了在面臨危險時,形成一套神經反應的方式:先引發注意力集中,並準備迎戰或逃離。這是單純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 2.區辨性的反應(discriminative system) 協助身體判斷哪裡正在被碰觸,並立刻覺知所碰觸的物體、形狀、質地、溫度……等訊息,使個體能夠安靜下來,進而能夠瞭解觸覺刺激的意義何在。這是大腦進行的精密觸覺辨識反應。 觸覺問題的影響 當一個人的觸覺系統產生問題時,經常會連帶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現。包括有: 1.精細動作問題:影響進食、穿衣、寫字……等精細動作的功能。 2.構音問題:由於臉、口腔的觸覺接收器無法接收到正確的訊息而造成構音的問題。 3.影響視知覺及認知的發展:由於嬰兒時期主要是以二度空間來視物,並透過觸覺的探索(例如:用手、嘴巴,甚至身體任何一部份來感覺身體),而逐漸發展出三度空間的概念,因此嬰兒的觸覺問題將影響其視知覺及認知發展。 4.聽覺防禦:耳朵的觸覺即“聲音”,故“聽覺防禦”指的即是對於無害的聲音過度反應,或過度地偏好特定的聲音。 5.自我刺激�傷害:個體可能會以自我刺激或自我傷害的方式來企圖安定神經系統,使其“感覺能好一點”。 6.觸覺防禦: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過度反應,產生觸覺防禦的問題。 7.對情緒及心理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嬰兒出生後,觸覺刺激是其情緒穩定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母親與嬰兒之間的接觸,除了刺激大腦發展外,還成為嬰兒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什麼是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是指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嫌惡或避免的行為。對於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來說,即使只是手臂上的碰觸也可能對其產生很大的威脅,就像沒被馴服的動物稍微被碰一下的反應一樣。這些孩子在臨床上常表現出下列的行為特徵。 一、逃避觸摸:

分享:人生終究要獨自面對

2009年09月11日
公開
5

人生到頭來 終究要獨自面對 作者:上野千鶴子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現今大多只生養一、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們因升學、就業等因素,終究會離家獨立,而有的孩子則成了單身寄生族,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宛如房東與房客。這些女性恢復單身生活後,就不用再當個為了準備飯菜而匆忙趕回家的「灰姑娘」。長久以來,她們一直扮演著每到傍晚時分就得回家準備晚餐的母親或妻子角色,現在就算毫無顧忌地通宵夜遊,也沒有人會說閒話。 子孫承歡膝下才有幸福晚年?一般高齡者的生活方式中,夫婦倆都還健在的家庭便同住照應;若配偶需要照護,則另一半會負起照護之責,待配偶過世再搬去與孩子同住。若高齡八十還得照顧另一半,此時孩子也已年過五十,多已離開父母、成家立業,日後若選擇和孩子同住,勢必得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因為仍須工作的孩子無法離開現在所住的環境,且若與兒子夫婦同住,孫子已長大成人,媳婦早已是當家女主人,所以,搬進兒子家,勢必一切都得按照這裡的規矩來生活。 活到一把年紀,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朋友,勉強自己適應陌生環境,遵守別人家的規矩,甚至還可能需要他人照護,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煩製造機」,又有何幸福可言?事實上,一項高齡者的幸福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日後才搬去和子女同住的年長者,在幸福滿意度上,明顯要比一開始就和子女同住或是單身的銀髮族來得低。 現今社會早已不時興所謂的「子孫滿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觀念,八十歲老人諷刺道,讓三十幾歲的孫子坐在大腿上,只會讓大腿骨折。「老爸、老媽,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吧。」面對兒女這種「甜蜜的謊言」,年長者可以很乾脆地回答:「謝謝,很高興你有這份孝心,但我還是想留在這裡。」 不管父母還是子女,誰都不願意當「壞人」。與其搬去與子女同住後,才發現子女負擔不了照護之責,最後只能遷往老人照護中心之類的設施,還不如始終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餘生。 誰說一個人住一定很寂寞 「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就是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想獨處就獨處,想兩人相處就找個伴,想過團體生活就找大家熱鬧一下。 我曾提及,覺得高齡者獨居生活「一定很寂寞」的想法,實在可笑。因為獨自生活的高齡者,其實都頗能耐得住寂寞。擅於過獨居生活者,不僅懂得享受獨處的樂趣,也能保有不錯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明白獨居生活不會只有快樂,難免也會不安。 反觀生活始終圍繞著家人的人,一旦家人離開身旁,往往就真的變成孤單一人,在有獨居經驗的人看來,這是因為他們不擅和家人以外的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緣故。 家人總有離去的一天,工作和同事也不可能常伴身邊,而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程的多半是朋友。因此,沒有家人的單身者,可以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用來結交朋友、經營人際關係。 有人認為無須刻意經營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不管多久沒見面,相聚時仍一如往常,才是真正的知交。若是自幼相處的青梅竹馬,也許有此可能,但對於「好幾年沒聯絡」的朋友關係,似乎也不好意思勉強稱對方是「朋友」。其實,需要時陪伴在自己身旁,給予支持、安慰、分享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人際關係是需要努力維繫經營的。 我認為朋友就像是鎮靜劑。置身於緊繃的環境中,總希望能有處讓自己放鬆的地方。雖然有些人感嘆:「職場上交不到真心朋友。」我卻認為還是,畢竟職場上的友情,多是萬不得已之下的選擇。 因為同事是職場上的潛在敵手,也是會對你有所評價的人,因此最好還是選擇在和自己的工作毫無利害關係的領域拓展人際關係,既不會因利傷情,相處起來也坦率自然。 這其實並不難,例如參加社團或義工活動,就能認識來自各行各業、與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共同分享輕鬆時光。 暮年生活觀 1. 不再為家人工作而煩惱、能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專屬自己」的住所。 2. 廣結善緣,多認識生活方式不同、和工作無利害關係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坦率自然。 3. 長壽的單身者,對於權勢和地位都已看淡,也就沒有拘泥於世俗人情的必要。 4. 高齡者還是不要依賴投資,安心地採取較為平穩的資產管理方式為佳。 5. 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沒必要留給子孫。 6. 接受照護時,最麻煩的就是無謂的客氣和羞恥心,身體和心理的忍耐都毫無好處。 7. 孤獨是單身者的重要伴侶,與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試著學習面對。 8. 預立遺囑,並且找到能確實代為執行的人,這樣就能有效活用身後的遺款。 9. 無須害怕獨自面對死亡,但必須做好能讓別人及早發現並方便處理的準備。 (上野千鶴子一九四八年生,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學、性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