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喵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台灣出現「心貧兒」

2005年01月02日
公開
24

2004年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佈一項以台北、台中、高雄縣市12所國小,共1,328名五、六年級學童所進行的「心貧兒現象」調查結果報告。   根據統計,發現有46.2%的學童覺得不快樂、48.8%覺得生活無聊、30.6%覺得「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42.5%學童遇到挫折容易放棄,40.4%認為自己不受歡迎。雖然仍有一半以上學童覺得快樂、不無聊,但數字背後,的確潛藏著:仍有許多孩子可能生活在「心靈貧乏」困境的現況。   由於這份調查報告的受訪者主要是都會地區的高年級生,課業壓力大加上缺乏父母陪伴及父母對成績的要求較高,有可能是導致這些學童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而都會區的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下課回家後沒有人可以講話,只能一直看電視,所以會覺得生活很無聊,有的父母雖然在家,卻沒有耐心聆聽孩子說話,也造成孩子選擇將話藏在內心,不再對父母訴說心事的現況。   因此,兒福聯盟推出「推動建立學童信心、信念、信任、信用」的「四信行動」,建議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為孩子儲備豐富的心理、心靈資本--例如:和孩子一起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透過傾聽、溝通、陪伴讓孩子找到信任;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處事態度;教導孩子時常自省、誠實待人、信守承諾等,都是能讓孩子儲備力量,面對人生壓力、挫折的好方法。   孩子是另一個「自己」,為人父母者應該以正向、愉悅的思考及態度與孩子互動,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肯定自己、積極生活。

【方法】在共讀中豐富孩子心靈

2005年01月02日
公開
22

當「心貧兒」這樣的新名詞出現,做父母的可能很難理解:我們努力打拼,不就是為了避免孩子走上貧窮?為什麼孩子的物質生活富裕了,卻出現精神上的貧窮?   是做父母的沒能讓孩子領會生活的意義?是孩子的需求太多?除了多關心孩子、多陪伴孩子,能不能要求孩子自己努力避免貧窮?為什麼40、50年代的孩子,生活貧困卻不會有心貧現象,而現代孩子什麼都有,甚至不乏各種娛樂,心靈卻是貧窮的?   從出版人的角度,我們認為:或許現代孩子接觸太多機械式的速食娛樂,卻鮮少深刻的、感性的、有人情味的互動,例如:閱讀或藝術的薰陶。   日本童書繪本出版家也是閱讀活動推動者松居直先生,在他的《幸福的種子》(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一書中,就曾提到:   「近年來我觀察孩童的居家生活發現,在家裡最常和孩子說話的不是母親,而是電視。孩子可以在電視機前乖乖的坐上好幾個鐘頭,傾聽電視說話。   現代的孩子好像都是這些電視保母帶大的。   可能有些母親會抗議:『我一整天都在和孩子說話呀!從早上叫他起床,到晚上哄他睡覺,我的嘴可沒停過呢!』但是,這並不是在和孩子說話。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說話的母親,電視和她們比起來,當然佔了絕對的優勢。」   松居先生實際點出現代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的方式與心態,其實充滿著落差和「自以為是」的心理,松居先生因此提出他個人的建議:   「有人戲稱這是個『電視看人』而不是『人看電視』的時代。這並不是好現象。為人父母者,真的需要每天騰出一段時間,快快樂樂的和孩子交談。唸圖畫書給孩子聽,就是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最佳方式之一。   有句名言說:『生命最質樸的感受,就是從心底最深處湧出強烈的、躍動的、無法壓抑的喜悅。』看到孩子們在聽故事時,那種發自內心的笑靨,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聽故事者的喜悅,會傳染給說故事的人,促使他們把故事講得更生動,讓聽故事的孩子更歡喜。親子之間能如此交互傳遞這種喜悅,孩子自然會擁有積極的人生觀。」      對於不希望家裡有心貧兒的父母而言,透過「親子共讀」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想像力、思考力,並接受不同生命領域成長過程遭遇的啟發,可說是最直接、有效的、豐富孩子心靈的辦法。事實上,只要能讓書本走入孩子的生活中,就有機會影響孩子一生。   避免「心貧兒」,請和孩子一起成為「愛書」人、「愛讀」者!   請帶著孩子一起倘佯書海,領受閱讀的喜悅吧!

好文分享:有沒有讓孩子變聰明的捷徑

2005年01月02日
公開
21

大紀元4月9日訊】什麼樣的孩子才算聰明?有的認為孩子早走路、早說話是聰明,有的認為2-3歲就能背誦大量古詩和兒歌是聰明,有的認為剛進幼兒園就能唱幾首外語歌和計數至100是聰明……由此,父母們紛紛競相在孩子很小時就讓他們看識字卡、背誦古詩、學外語和計數,期盼著培養出神童。   盡管學齡前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非常好,但如果父母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機械記憶能力,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那麼即使孩子擁有出類拔萃的“背書才能”,他們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喪失表面上的智力優勢。   所以,我們提倡年輕的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機械記憶以外的能力,其中除動手能力之外,還包括理解、分析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這些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簡單有效的首推有效交談。   盡可能地和孩子談話   一個人在與他人對話中反應速度的快慢,往往標志著他整體智力水平的高低。經常交談不但可以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們聽的、說的多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   擴展談話內容   父母和孩子就某一問題交談時,不妨把談話內容由淺入深地稍稍擴展一下,除了可傳授一些相關的知識技能外,還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這一問題的全過程,如開始怎麼想,後來想法怎麼起了變化,以及為什麼做出改變等等。從這種對前因後果深入分析中孩子獲取的智力進步往往要比談話內容本身大得多。因為孩子可以父母的思路為借鑒,逐步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孩子的好奇進一步反問   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喜問為什麼。對此有些父母頗感不耐煩,甚至批評孩子“鑽牛角尖”。相反,一些聰明的父母會充分利用這一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大好機會。他們往往不馬上給孩子答復,而向孩子反問幾個“為什麼”,爭取孩子自己思考並找到合適的答案。   不局限時間   不要以為談話該在特定時間進行,睡覺前、晚飯後、幼兒園來回接送孩子的路上,隨時隨地都可尋找到開闊眼界和心胸的話題。多揣摩孩子的心理與興趣,把握時機,從而使親子雙方都能產生快樂的感覺。   不設定內容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談話過程中總教導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久而久之孩子會放棄實話實說的勇氣,對你關閉心靈之門。做個敏感的父母,傾聽他的任何表達,才能幫助你充分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挖掘他的靈氣。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耐心和尊重是有效的前提   和孩子談話時,耐心和尊重極其重要,有耐心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表達,缺乏耐心的父母則會將孩子推到沉默的邊緣。請記住,你怎樣跟你的同輩談話,就該怎樣跟你的孩子談話。不要讓談話演變成對孩子的教導甚至訓誡,更切忌對孩子大加斥責。   與孩子的“朋友悄悄話”   如果你能做到每星期至少有一次與孩子說“朋友悄悄話”,就會發現自己是一個游刃有余的父母,孩子輕易就可以與人溝通。   運用孩子的語言方式   能否讓孩子熱情愉快地參與交談,與他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有關,運用孩子小社會的語言則是激發孩子積極性的一條佳徑。運用孩子小社會中的語言與孩子進行交談,他自然會產生一種親切感、親近感。即使當他談興不高的時候,也會在不經意間被你吸引、帶動。有了興趣自然談話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和孩子一起談趣事   據有關專家大腦研究表明,每天堅持花半小時和孩子談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在智力上、感情上促進他的健康發展,並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紐帶,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詞匯和概念,激發他的思維能力。   重視他的問題   對孩子在談話中提到問題或困惑予以高度重視,必要時可對孩子的談話做簡單筆記,幫孩子分析並整理自己的思路,以便能在下一次談話時給孩子提出良性的建議。   提供線索和提示   較難解決的難題,可給孩子一些線索或提示作啟發,時間長了,孩子便養成了愛動腦筋的習慣。   與孩子一起探討   如果問題連父母也回答不了,千萬不要胡編亂造或簡單省力的用“我也不知道”來應付孩子。父母最好的應對方法應是:坐下來與孩子一起探討。如遇見生字可一起查字典和百科全書;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應請教老師或專家。從中孩子們不但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認真鑽研的頑強精神。這些素質對孩子的成才是必不可少的。   有沒有更好的答案   善於獨立思考並愛鑽研的孩子往往很具獨創性,常顯示出能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或從同一事件延伸出多種聯想的能力。要知道,思維方式的多元正是一個人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對於孩子做出的第一個正確答案,爸爸媽媽不妨在作了肯定後再問:還有沒有更好的?研究顯示,這種“逼問”可激活孩子的思維,促使他認真反復思考,並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件事。父母如能這樣持之以恆,孩子會變得更聰明。 (http://www.dajiyuan.com) 這篇文章對我非常受用 不像其他文章強調只腦力開發的重要性 但卻點出時下父母期望的盲點 唯有從日常生活中紮實培養出來各種能力 包括文中所提理解分析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 會生活懂生命的能力 信心、動機、努力、責任、 主動、毅力、關懷、團隊合作、常識、 解決問題和專注十項大能力等 才足以應變現下多變價值混亂的社會 然而這些都不是只有從書本可以學得到的 而是透過不斷的經驗反省思考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六個訣竅讓孩子不放棄英文

2005年01月02日
公開
23

教好小孩英文不容易, >但是只要用心一定會有成果, >李家同教授以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教好英文的訣竅。 > >天下雜誌311 2004/11/15 >文�李家同 > >我們國家有英文雙峰現象(英文程度好壞差距大),英文不好的孩子,都來自社經地位不好的家庭,他們家庭成員都不會英文,他們沒錢上補習班,也沒錢請家教。對這些孩子來說,英文往往是夢魘,很多小孩子從小就放棄,以後當然會吃大虧。 > >雖然要教會這些孩子的英文不是易事,但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一直在教這一類的小孩子,成果也不錯,我現在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經驗: > >一、反覆練習 > >孩子對英文再沒有觀念,也禁不起你一再地反反覆覆。就以拼法為例,如果你一再地問孩子cat怎麼拼,他再不聰明,也總有一天會記住的。 > >二、教會學生自然發音 >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小孩子如果不知道何謂自然發音,就一定不會拼。 > >我曾經叫一個孩子拼father,他居然寫出了chair這個字,怎麼會呢?我研究了老半天,發現他雖然會發father這個音,卻不知道father這個字的發音其實分兩段:fa和ther。我索性做了一個實驗,趁他不備,問他mother怎麼寫,他居然寫下了father。 > >我花了一陣子教他如何能夠看字猜發音,從此他拼法大為進步,因為他經常利用發音而猜字是如何拼的。 > >三、多多練習中翻英 > >對於很多學者而言,中翻英乃是大忌,因為他們都認為我們應該用英文來想。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對於一個初學英文的小孩子,你不妨口述以下程度的句子: > >(1) 我是一個男孩。 >(2) 我的爸爸不是老師。 >(3) 我昨天沒有上學。 >(4) 雨已經停了。 >(5) 我從未看過這部電影。 >(6) 他不喜歡游泳。 > >如果這個小孩子可以很輕鬆地應答,也不犯錯,他當然就會很有成就感。 > >這種練習也一定要反覆,絕大多數的孩子一開始都會覺得這些句子不容易的,久而久之,他才會知道正確的講法。 > >四、在文法上,一定要小題大作 > >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了。我們老師們不是沒有教英文文法,而是喜歡高來高去,反而對於學生的基本文法完全不注意,所以我勸各位老師對於文法上的任何一個基本規則都不可「蜻蜓點水」地略過,而必須「小題大作」。也就是說,同學們犯了基本文法上的錯誤,一定要鬧得不可開交,這樣他以後才不會犯這種錯誤。 > >五、少考試,多做口頭練習 > >我們教小孩子英文的時候,應該盡量用口試,而不要用筆試,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也。我最近在教幾個孩子英文,每一節課的開始,我都會請他們口頭翻譯類似下列的句子: > >(1)我昨天沒有去學校。 >(2)我還沒有寫完報告。 >(3)他從來沒有去過美國。 >(4)我的爸爸不喜歡音樂。 >(5)我昨天買了三本書。 > >大家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些簡單的句子。 > >對初學者而言,要很正確的翻譯這些句子,並非易事。有好幾次,我的學生會脫口而出「I was not go……」,被我罵了幾次,就會用 「did not」了。 > >為什麼用口試呢?一來這可以使學生有成就感:前些日子,我的學生對於這些句子,還是在「亂講一氣」的階段,現在已是進入「絕不犯錯」的境界,他們當然「小人得志」矣!二來可以使同學們自然而然的會講英文,而且是沒有錯的英文。三來可以糾正學生的發音。 > >六、一定要向孩子解釋錯誤在哪裡 > >學生犯了錯,我們做老師的,不能只在考卷上打一個「X」就算大功告成,我們絕對應該盡力解釋給學生知道究竟是什麼錯,只有這樣,才不會一犯再犯。 > >(摘自聯經出版「學好英文沒有捷徑」一書)

無動於衷的冷漠 -- 天災 【洪蘭】 from--綺媽

2005年01月02日
公開
25

轉貼原因: 冷默有時是因為 麻木..自我保護性的麻木..>.< 一直重覆轉玻的天災電視節目 不想看了..因為看了會哭.. 心情會很不好..周圍的姐妹也說 哭了好多次 不看了 傷眼睛又 無能為力 很無力很傷心 >.< 除了捐款 沒什能做的.. 因而避開新聞 看看卡通 看看爆笑片 轉換心情 ( 也許 功夫 賣座好 就是因為天災 ) ----------------------------------------- 我的同事每天都去食堂吃飯,這兩天突然改帶飯糰, 一問之下,原來他去食堂吃飯的目的是順便看午間新聞, 但是最近東南亞海嘯,造成重大傷亡,他每天吃飯都看到堆積如山 的屍體,很多還是稚齡的兒童,這些慘狀使他食不下嚥, 即使低頭不看電視,耳朵仍然聽到呼天搶地的哀嚎,所以改在辦公室中吃飯糰。 他告訴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其他的年輕人不但可以無動於衷地邊吃邊看,還可以開玩笑地評頭論足,有的說「不是淹死會腫脹嗎?怎麼這個人沒有?」,有的說「水還會把內褲沖走喔!」他問我,為什麼社會上有這麼多人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苦不會感同身受。 我也很奇怪這一點,因為海嘯過後第二天,我們台灣的旅行團就照常出發去普吉島觀光旅遊了,無視面目全非的村落和支離破碎的殘骸,我不知道我們惻隱之心到哪裡去了?怎麼能忍心跨過一層層的屍體去打小白球? 人心的冷漠其實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缺乏做人的熱情與對事物的感動? 黃春明說得好「藝術最重要是感動,沒有感動,再多的理論都是空的」,現在很多東西都形式化了,音樂講究樂理,繪畫講究分析,小說講究人物剖面。不是說形式不重要,但是形式再完整,如果打動不了人的心也是枉然。 我想起兒子以前念書時最怕國文選擇題:朱自清的〈背影〉是(1)抒情文;(2)敘事文;(3)……(4)……,我到現在還搞不清這些文體的差別,但是我知道哪些文章讀起來會觸動到我的心弦。 商業化使得人一些內心深處的感覺也流於形式,連愛情這種人間最甜蜜的感情也可以用玫瑰花和巧克力糖來衡量,送花真的代表堅貞不渝嗎?為什麼看年輕人捧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去求愛時,我內心的感覺不及〈孔雀東南飛〉中最後一句「自掛東南枝」來得感動? 我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教出來的是會念書的機器,不是有感情的人。 我們一向只偏重智育,忽略了智育以外的所有東西。偏偏美育跟我們人生的豐富充實與否有很大關係,缺了對美的欣賞,我們立刻降到跟動物一般。 美育其實不難,它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血液中,音樂是最原始的語言,歌聲帶給人的感動是無可比擬的,即使兩個語言不通的人也能透過音樂來談情說愛。電影《第三類接觸》中,當外星人來到時,地球送出的歡迎訊號就是五個音的重複弦律。沈從文在《邊城》中描寫翠翠在晚上聽到嘹亮的山歌,作了一夜好夢,歌聲擄去了翠翠的心。 或許我們應該多讓孩子唱歌,多聽音樂會,培養欣賞音樂的情懷。或許音樂課可以不必考很多樂理,不要使孩子一看到五線譜就害怕。 一個好的藝術品令人感動良久,達文西的畫經過幾百年仍然一樣感動著我們,至於小說,那更不用說了,筆桿子比槍桿子更厲害,槍桿子無法征服的,筆桿子可以使人雙手捧上,因為前者是使人感動,心悅誠服地改變,後者只會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陽奉而陰違。 一個孩子是先要成為人,才成為科學人,在培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捨本逐末,只注重學力指標有沒有達到,忽略了做人最重要的感動能力。 【洪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