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漂亮阿母-Vick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色彩喜好預見孩子性格

2008年08月01日
公開
6

色彩是孩子童年的一部分。孩子们喜欢颜色并迷恋着它,色彩是孩子们首先能区分客观事物的特征之一。   色彩喜好预示孩子性格   但是,孩子对色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孩子们可以识别的色彩是随着年龄日渐增长而扩大的。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婴儿只能分辨出黑色和白色。不过,从六周到两个月这段时间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首先,孩子们开始能分辨出红色。然后,他们认识了其他的鲜艳色彩,包括黄色。小孩非常喜欢艳丽的颜色。很多权威研究证实,孩子对色彩的偏爱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十岁前很多孩子喜欢红色(或者玫瑰色)和黄色,(真的ㄟ, 哲喜歡黃色, 妹子喜歡紅色)而十岁后他们开始喜欢蓝色,这是与孩子们的成长及可以体会各种情绪细微差别的能力有关。   色彩的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他现在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   黄色孩子是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像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各种有趣的工作。他总是相信着、期待着,他更多地生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紫色孩子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的行为具有精湛的技艺。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的、愿望里的和关系中的矛盾。他们很敏感,容易激动。他们努力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同时能够从另一面看自己。他们很容易受伤害,更需要他人的支持、鼓励和激发。   红色孩子最直爽和积极。他们通常是自己圈子的领袖。服从命令不是他们的准则。当要求或者吩咐这些孩子做某事时,他们通常会敌意拧着劲做。要激发孩子自己的意愿,消除逆反心理,让他完成他必须做的。但是,这需要父母的很大耐心与策略。打孩子只能使红色孩子更加冷漠。红色孩子好动,像个爱斗的小公鸡,谁的话都不听,非常不好教育。如果教育不得当,这种孩子长大后最容易敌视社会,有犯罪倾向。   绿色孩子是实用主义者,但是,他获得的方式是自己身体力行,这一点与红色孩子有区别。红色孩子会要求别人提供或者是通过周围人的情感和关系来获得。绿色孩子很容易情绪失衡,变得具有挑衅性。他们气量狭小,容易受伤害,但是不记仇。如果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好感和让步,他很快就会忘记。信心、顽强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褐色孩子经常处在自相矛盾中。一方面,他想获得好处,与周围人交往;而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封闭、自私、任性,处在抑郁状态。情绪落差极大,这样的孩子在同龄人中以骄傲自大著称。受孤立的褐色孩子不愿意融人人群,他很可能成为8216;红色孩子8217;命令的执行者。他在伙伴中间被孤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博学,但他们经常感到信息匮乏,于是大量的报纸、杂志、书籍,哪怕是普通的指南、百科辞典都成为他们填充大脑的至宝。因此褐色孩子确实有理由骄傲。   蓝色孩子红色孩子的反面。蓝色孩子的性格:平静,沉着,喜欢有条不紊,审慎,喜欢思考。蓝色孩子很少成为同龄人中的领袖。不过,因为他们坚毅、平易近人的性格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他们天生不自私,只要人们请求他们帮助,他们便伸出援手。而他们自己,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求助,坚强地承受任何不幸。蓝色孩子可适度用红色来鼓励。   同龄的孩子都喜欢粉红色孩子的忠诚与友谊、宽厚和随和。粉红色孩子缺少红色孩子的挑衅性,比蓝色孩子更多了些温顺。他们天生随和,依据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原则行事。他们总是同意别人的观点或者许诺做某事不过,粉红色孩子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忘记自己的许诺。他们非常懒,更愿意关注事态发展,而不是去做事。他们的心灵易受伤害而敏感,不过,他们总是努力隐藏委屈。这种孩子是优秀的协调家,他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周围人的不满情绪,并能努力改善它。他们自己也容易抑郁,但是,如果他们感觉到这已经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时,他们会迅速而轻易地摆脱抑郁。粉红色孩子会无意识地被强硬的、有趣的同龄人所吸引。您经常可以在伤心的、任性的、好斗的和不服管教的孩子中看到粉红色男孩的身影。这种反差更显红色孩子的英勇,而粉红色孩子则可以降低这群具有挑衅倾向的孩子们的火气。   灰色孩子最不引人注意。在伙伴中间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既不想当领袖,也不表现热情,通常,他们很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种孩子很严肃、听话,是日常生活的好帮手。他们非常喜欢手工劳动,劳动中仔细而谨慎。他们很少给父母惹事。灰色孩子不像星星那么耀眼,但他们绝不落后。他们善于自我控制,但容易情绪沮丧、心胸狭隘,易受伤害,经常抑制自我需求。 好準吶.....我的老天爺....

孩子數數會卡住,怎麼辦? (謝謝朵拉媽咪的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8

孩子數數會卡住,怎麼辦? 問:我家有個五歲的小孩,總是學不會數數,幼教老師要求小孩要學會數1∼50,但是小孩數不到21,每次都是會卡在20,然後就接不下去了。怎麼辦呢? 答:孩子開始學數數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患得患失地看著他的表現。孩子今天多記得了一些,就覺得他的數學能力「變高了」;漏背了幾個數字,就擔心他比不上其他同年齡的小孩,好像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其實,孩子會卡在某一個數字無法前進,常常是因為無法掌握住數字的意義。試想,背20個無意義的符號,連大人都覺得十分的困難,更何況是孩子呢?而且,只用背口訣的方法數數字,對於孩子學數字的真正意義—建立數量感、和對數字規則的瞭解,幫助是很小的。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呢?首先,請家長留意,教小孩「數量」的概念時,要避免使用「1、2、3…」這種「一一數過去」的方式;因為孩子往往很容易誤把數到的第3樣東西,直接當作是「3」,而無法感受到「3」所代表的真正涵義。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學習直接用眼睛辨識出數量,譬如說:三朵花,三片葉子,三棵樹,都是3;從很多不同的具體物品中體會出抽象數量的不變,才能建立孩子對數字的正確認識。 但是,數目大了之後,就沒辦法一眼看出來了,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可以提示孩子,善加利用人類天生的數數工具—手指。靠著手指頭的幫忙,協助孩子建立起「五個一數」的概念;每看到5個就先在心裡「收集」起來,再看看剩下來的有多少;這裡請家長注意,「5個一數」也不應該是用1、2、3……這種方式數來的,而是要讓小孩一次看到5個東西的「整體」,這樣,就可以利用「5個又多1個」、「5個又多2個」…來辨認6、7、8、9了。那麼很自然的,10就是數滿一雙手沒有剩餘。 接下來,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練習,有時是數滿一雙手又多了3個,所以讀做「十三」(一個十又多3個);有時是數滿兩雙手,讀做「二十」(剛好二個十)。總之,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實際十個十個數東西的過程中,體會到「數量」和「唸法」之間的關聯;而不是要求孩子依照順序背過去。 慢慢地孩子就會發現:19是「一個十又多9個」,再多1個,就可以湊成「二個十」,所以是20;而20再多1個,就是「二個十又多1個」,當然就是21。因為孩子對每一個數字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能從數的過程中學著去理解這些數字符號的關係,如此一來,不管他可以數到50或是100,他對數字的「量」都會是「很有感覺的」,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註:還有很多跟奇偶有關的有趣問題,歡迎爸爸媽媽參閱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數學想想》二上第四冊、第五冊。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83期。

用遊戲教孩子數的概念 (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50

文�余柏玉(學前特教老師)   對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學習數學並不是簡單的事,因為目前沒有較適合的教材可遵循。我的經驗是,教他們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去了解數的意義和觀念,以及應用的方法。底下有幾個方法,可以和家長分享:  一、利用色彩鮮豔的吸管,讓孩子學會分類與數數,還可將一根吸管剪成兩段、三段、四段,實際讓他們排列看看,讓孩子了解分數的形成概念。  二、撲克牌是學習數學運算和分類最好的遊戲方式,孩子都很有興趣。比如讓孩子學習方塊、梅花、紅心、黑桃的分類,或是玩比大小的遊戲;程度好一些的孩子,還可以教他們玩撿紅點的遊戲。  三、骰子也是變化無窮的數字遊戲,而且因為擲骰子有聲音,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擲骰子可以讓孩子認識正立方體上會出現的數字變化,用兩顆骰子可以玩加法練習,可以讓孩子比比看,誰的數字總和比較大。  四、可以利用會發出清脆響亮聲音的樂器,如鈴鼓、響板等,在孩子背後敲打,讓孩子聽聲音數數,並說出最後共敲了幾下。敲打的數目不要太多,最好以十下為上限。也可請孩子輪流當老師,讓學習更有趣。  五、利用筷子或鞋子,讓孩子認識一雙、一對的概念,並可學習簡單乘除法的概念。如兩個人用兩雙筷子,總共有四隻筷子;三個人要穿幾雙鞋子,共有幾隻鞋子等。  從日常生活的實際經驗著手,孩子不會排斥,也更容易學會數的概念。最好由模仿兼具玩遊戲的方式,增加孩子反覆練習的機會,並逐步由簡而繁,加上適當的鼓勵讚美,讓孩子從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數字的運算。

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5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讓孩子更專心注意力培養訓練法 (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54

〈文章取自聰明寶寶〉 培養專注力,是發展孩子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出現心不在焉或躁動不安的情況,你可能會認為是寶寶缺乏專注力,其實不然有時候寶寶的生理特徵就決定了他是否能專心一致。 現代父母總是望子成龍,能使進入優秀的學校,考試成績優秀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健康強壯,能說流利的英語等等。但是無論父母如何用心良苦,孩子將來能否成才,關鍵在於他的專注力。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 孩子無法集中精神的原因很多,除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還會受到飲食、睡眠、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 生理因素: 1. 神經系統發育類型:  例如「興奮型」的孩子跟「穩重型」的孩子相比,前者就相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後者則更容易集中精神。 2. 額葉發育:  額葉位於大腦皮層的最上方,它是人類意志行為的最高指揮部,它主管意欲、注意力、推理、創造和思考能力。一但額葉受傷,孩子的專注力便會大受影響。根據資料顯示,過動兒的右額葉寬度比一般兒童的短。 3. 大腦的發育和損傷:  如果孩子在胎兒期大腦發育時受到X射線輻射,或分娩時發生困難時,則很容易造成大腦損傷而影響專注力。根據調查顯示,過動症兒童中的72%有生產異常的情況發生,另有15%則是早產。 4. 遺  傳:  有20%的父母注意力缺損會遺傳給孩子。 5. 生理疲倦:  長時間地重複做一個動作,會導致生裡疲憊,進而影響注意力。例如讓孩子長時間地寫字,由於生理疲憊,最後孩子便無法集中精神繼續認真寫下去。 ※ 小常識 什麼是額葉? 額葉在大腦的左前方,他主管意欲、注意力、推理、創造和思考能力。如果額葉被切除,人類就會變成毫無精神和意欲的「行屍走肉」。 心理因素: 1. 缺乏興趣:  當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時,他是無法集中精神的。 2. 缺乏動機:  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只是聽從父母的命令,這樣時間一長,他便心猿意馬,無法專心。 3. 情緒不良:  孩子的情緒決定了他的專心程度,如果孩子整天為丟失寵物之類的是而憂鬱寡歡,他是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的,對此父母應及時疏導。 4. 成敗歸因:  如果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他便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下一個任務,這時,父母的引導必不可少。 飲食: 1. 吃過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劑會影響專注力。 2. 促進專注力的營養物質是膽固醇。豐富膽固醇的食物有肉類、豆類和花生。 3. 適當補充礦物質,如鋅、鐵、鈣。 4. 注意別讓孩子吸過多的鉛,這樣會導致過動症的發生。 睡眠: 細胞修復所需要的養分會在睡眠中得到補充。只有經過充分的休息之後,孩子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1. 新生兒每天需要睡22小時。 2. 3歲左右的小孩每天需要睡14個小時。 3. 7歲左右的孩子每天需要睡11個小時。 父母的行為: 父母的行為常常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培養專注力方面,父母的態度也是極為重要的。 1. 打斷孩子的活動  一會兒命令他做這,一會兒又命令他做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孩子玩得正起勁時,媽媽在一旁嚷「晚餐已經做好了,快去洗手」、「快去叫爸爸來吃飯」、「一定把玩具收拾好」等等,在短時間內,如果父母不斷的命令孩子的生活步調,同時還會對他的專注力產生不良影響。 2. 逼孩子學習他毫無興趣的東西  比如看見鄰居家的女兒學鋼琴,便不顧孩子是否有興趣,馬上逼著他學,並要求他一定要比鄰居家的女兒學得好。這常常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在學習之初就有了情緒問題,這必然會妨礙他養成專注的習慣 3. 對孩子的行為處處干涉、不斷禁止。  「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若是父母不斷禁止孩子行為,不僅沒有正面的效果,反而會變成孩子耳邊的噪音,這樣會妨礙孩子精神的集中。 4. 讓孩子擁有太多  上太多的才藝班,擁有太多的玩具和書,會使孩子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知識。拿買書來說,父母最好等孩子有點熟切想得到某本書的欲望之後再買給他,這樣可以使孩子懂的珍惜書本,進而集中精神閱讀。 培養專注力的八種方法: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教養方式、遊戲訓練等。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能專心一致,就應該從自己本身做起。 良好的飲食習慣 1. 必須吃早餐  美國杜克大學柯納斯博士研究發現,吃早餐的孩子筆不吃早餐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因為不吃早餐,體溫相對偏低,大腦活動就會變得遲鈍,而吃了早餐,大腦活動需要的葡萄糖值就會上升,它就能供給腦部充分的能量,這就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2. 營養均衡  營養不均衡也是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一個原因。生長發育期間的孩子應補充各種的營養物質,其中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營養不良或過剩都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無法穩定,進而影響專注力。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要孩子集中精神學習,首先要整頓周圍環境。父母特殊的職業性質,或家中經常喧鬧不安,頻繁搬家,出入人口複雜,家庭關係惡劣,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專心一致,應該首先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祥和的家庭氛圍。 改善教養方式 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所以父母應經常自省,不斷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以免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1.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寬容接納,正確引導。 2. 適當讓孩子自己完成能力所及的事,培養他的獨立自主人格和探索精神。 3. 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要求孩子集中精神,父母應首先做出榜樣。一般來說講,「學習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力。 給孩子有興趣的東西 有很多專家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發現無論個別差異如何,只要是喜歡或是感興趣的事,孩子都會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在孩子的幼年完全是屬於自發性的。與自發性關聯最大的是好奇心,只要孩子對事物有好奇心,就會表現出驚人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時,他會很小心的把水倒在各種瓶子裡,盡量不讓它溢出來。其實孩子在玩耍時,最能培養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用拼圖拼出一個漂亮的圖形,看完一本書,或用黏土捏出一個有趣的人臉時,媽媽應及時給予鼓勵,這有助於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喜悅會使他對所做的事更加感興趣,進而也就能使他更專心。父母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益智玩具,例如拼圖、黏土等。 接觸提升注意力的顏色 日本的小澤和雄教授曾經做過的一項實驗顯示,綠色和棕色具有提升孩子注意力的功效。 1. 綠色能消除煩惱,使人心情舒暢,進而在無形中增強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公園接觸  大自然。 2. 棕色能讓人心情平靜。 美妙的音樂 音樂除了能讓人心情愉快以外,還有一種作用,就是促進睡眠和防止瞌睡。研究顯示,常讓孩子聽他喜歡的音樂,如卡通片主題曲,將有助於提高他的注意力。 特別的香氣 經科學家研究表明,薰衣草和迷迭香有解除疲勞,增進記憶力和注意力的作用。另外金桔、檸檬也有相同的功效。 ※小常識-注意力的類別 按持續時間的長短分為三類: 1. 瞬間注意力:短時間內完成的事,經過需要瞬間的注意力,比如射擊、做遊戲。 2. 持續注意力:能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精神集中,比如寫字、上課認真聽講。 3. 長期的注意力:許多人因為能發揮超乎尋常的注意力而最終成為成功人士。比如把一生時間花在事業的棋手、運動員、企業家。 邏輯數學智能 Q:什麼是邏輯數學智能? A:邏輯數學智能,就是指能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這項能力將有助於孩子學習計算、分類、概括、推論、假設以及其他相關概念。 Q:我如何判斷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是不是很強? A:有很強的邏輯數學智能的孩子通常喜歡數數;喜歡比較或注重哪個更大,哪個更小,哪個更重,哪個更響;喜歡收集東西;喜歡玩不同形狀的東西,並進行比較和排列…這些孩子略大一些以後,還喜歡向同齡人和成人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演講,除了學校佈置的任務以外,他們還喜歡自己寫故事。您的孩子有這些特點嗎? Q:如果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較強,對他長大的職業選擇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A: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適合選擇與數學、邏輯相關的職業,如數學家、會計、統計學家、科學家、計算機軟體研究人員等。 Q: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在學習上會表現出哪些特質? A:對邏輯數學智能較強的人來說,他們洗呼田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喜歡在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中尋找邏輯缺陷,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兒童再學習時靠推理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教學材料及活動 :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學資料、操作、參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等科學方面的機構。 Q: 0~6歲孩子邏輯數學智能的發展是不是分階段的?分哪幾個階段呢? A:嬰兒期是人類數學能力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關鍵期得到科學系統並且具有個性化的訓練,幼兒相應的數學能力會得到理想的發展,而一但錯過關鍵期則會造成發展不足,以後就是花費幾倍的氣力也難以補償。我們可以大致將孩子邏輯-數學智能的發展分為以下4個關鍵階段,這也是家長應該抓住的契機。 1. 9~12個月是嬰兒對語言理解開始發展的階段,他開始能夠理解最初的數的概念了,這一時期是人類辨別物品大小的關鍵期,到1歲左右,小孩已能正確區分”多”、”少”。 2. 18~22個月是嬰兒掌握初級述概念的關鍵期,可在父母的指導下學會按自然數口頭數數”1、2、3  …….”等。 3. 2歲半左右是孩子計較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能掌握初級的數概念,如知道一顆糖或一個蘋果等。 4. 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Q:培養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A:在培養孩子邏輯數學智能時需要注意: ◎父母的教學態度和方法扮演著關鍵性的因素,父母應該鼓勵並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不可扼殺學習的樂趣。 ◎避免在孩子煩躁、疲倦或飢餓時教數學,應該先處理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情緒不佳,則須先自我調適,才能愉快地教孩子數學。 ◎練習的時間不要太長,最好在孩子意猶未盡時結束,才能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慾望。 ◎教學的方式僅量不要違反孩子活潑好動的本性,最好不要要求孩子正襟危坐,認真聽講。 ◎不論你選擇教孩子是基本的數學概念還是複雜的運算練習,都要持之以恆。 ◎用心教導孩子,但不要考試。教孩子學習新的知識,是給他最好的禮物,而考試是會嚴重剝奪孩子學習的樂趣。 Q:我希望孩子能更聰明地瞭解數學,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孩子數的概念? A:如果父母能經常在生活中強化孩子數的概念,那麼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將發展得比較快。父母可以經常跟孩子玩帶有數字的戲劇,並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來教孩子數學。 數數: 例如,走樓梯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台階;超市購物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買了幾件東西;玩遊戲時,可以數數他用了幾塊積木……. 比較: 「比較」經常能讓孩子發現樂趣。例如,讓孩子猜猜哪隻手中的蘋果比較大,然後拿出來比較一下;或者也可以問問孩子小轎車跑得快,還是公共汽車跑得快等等。 計算: 可以教孩子用手指來計算,也可以用實物來計算。例如,桌上有5個蘋果,如果被媽媽吃掉一個,還剩幾個呢 ?孩子通過實物的”演練”很快就算出來了。 紀錄: 例如,教孩子觀察兩盆花的生長變化,看看哪盆的花開得多,開的早,並紀錄下來。開始時主要由大人紀錄,等孩子學會寫字了,就可以慢慢教孩子自己紀錄了。 利用筷子、算盤益智 孩子變聰明 用筷子是手的複雜而精細的動作,必須用力得當和動作協調,才能夾起食物並送入口中。科學家研究發現,用筷子夾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有人調查過50個家庭,發現早用筷子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遠高出用筷子較晚的孩子。由此可見,用筷子的早晚與兒童智力開發關係密切。而開發智能,讓兒童學習使用筷子,也可以做為訓練手腦並用的內容之一。 算盤也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教孩子打算盤不但提升他的數學智能,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手部小肌肉。所以父母可以從小讓孩子撥動算盤珠子玩耍、數數,到4、5歲的時候再教孩子簡單珠算。 吃早餐有助於兒童數學成績的提高 美國麻塞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吃早餐有助於兒童數學成績的提高。這是因為人體腦活動仰賴葡萄糖,早晨起床後,由於一夜休息,血糖量會降低,早餐等於是人腦每天接受的第一份養料,不吃早餐就上學或工作,到近中午時,就很容易出現疲憊或焦慮。研究還指出,不吃早餐的兒童,在回憶和運用新知識方面,明顯趕不上吃早餐的孩子,而且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短期記憶力也不及吃營養早餐的孩子。

幫助孩子從遊戲中學數學、玩數學(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5

對於如何增進孩子數學邏輯的能力,是許多家長都關切的話題,但多數的家長卻只是一味的要孩子「補數學」、強迫孩子「學數學」,沒有發覺到生活中各種大小事情其實都與數學邏輯息息相關,平時就可以訓練孩子數數、比較、計算、推理等數學邏輯概念,本月請專家來告訴您:在生活中建立孩子數學概念的技巧,讓孩子對數學不再感到害怕與排斥。  「從生活中學數學」是孩子建立數學概念的最佳途徑,而家長無疑是孩子共同學習和成長的親密伙伴。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學習方法的特質也不同,因此,家長不用太焦慮於孩子的「學習成果」,可多嘗試以不同的情境和方法來引導和支持孩子發展「數學邏輯」的概念。  孩子的數學邏輯概念包括了數和量(例如:數數、數的順序、大小、多少等);圖形和空間(例如:形狀、位置等);邏輯和關係(例如:事物的關係、物品分類、先後順序等)。孩子透過觀察、操作、體驗和判斷,可以逐漸吸收、瞭解數學的概念,並且在生活中加以應用,家長可以多利用生活裡隨機或設計的情境與活動,鼓勵孩子從經驗中學習,多聽孩子發表的想法,給孩子適當的回饋和肯定,才有機會培養孩子探究、思考數學邏輯問題的興趣和正向的態度。以下的生活情境和活動提供給家長當例子,可在平時共同參與、陪伴孩子,作為體驗「生活數學」的參考。 合成: 陪孩子搭乘火車時,可以請孩子數一數:「藍色的火車和橘色的火車,合起來有幾列火車呢?」當孩子吃點心時,也可訓練孩子數數的概念,例如:讓孩子觀察飛機形狀和車子形狀的餅乾,合起來有幾個。 比較: 家中收到喜餅時,各種不同的餅乾最能引發孩子的興趣,此時家長可請孩子數數看,喜餅盒中各種口味的餅乾,哪一種最多,哪一種最少,哪一種一樣多,建立孩子比較的概念。 對稱: 平時若孩子幫忙摺衣服,在「摺」的動作中,也可建立並訓練孩子「對稱」的概念,再讓孩子將摺好的衣物「分類」擺放好。 推理: 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故事書時,在觀賞圖畫的過程中,即可建立起孩子對「事件先後順序」的邏輯概念,對於熟悉的故事情境更是明顯。另外,家長也可與孩子一同整理外出遊玩的照片,讓孩子依照順序去整理照片。 空間: 平時的生活起居中,對於家中物品的擺設可多加描述,明確說出物品的顏色、大小、高矮等特徵,建立孩子「空間」的概念,例如:「可不可以拿藍色桌子上的白色大湯匙給媽媽呢?」。 邏輯: 家庭成員可以一起玩「故事接龍」的遊戲,訓練孩子對事件的邏輯概念,或是運用「老師說」的遊戲規則,和孩子一起玩肢體的位置遊戲,例如:把雙手放在頭上,同時舉起左腳等。 立體形狀: 陪孩子共同建構不同材質、大小的積木,堆出一個積木城堡,讓孩子依樣畫葫蘆,堆出一樣的立體作品,或是一起合作完成形狀拼貼的創作。  數學邏輯的概念是可以「玩」出來的,家長若能多花時間、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遊戲、親身體驗、解決問題,便能引發孩子更多探索、發現和學習的感知與動力 。 《摘自巧連智月刊成長版 2006年7月號》

複習: 朱子治家格言

2008年07月30日
公開
8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 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 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簡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 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 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妻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無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 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