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保奇媽咪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日期

#Tag

澎湖記事~

2012年08月12日
公開
4

澎湖記事~ 黃蕾蓁寫於 2012年8月24日 14:29 · 這次回澎湖,有幾件事想起來心裡還會會心的一笑 澎湖的孩子中,有一個小六,小四,小一,三歲二加我家小三及三歲八一共六個小孩一個大人 我要出門之前就會先分配有和誰一組 很自然的最大牽最小的,小四牽小一,小三牽奇 但是這不是絕對的,孩子很自然的打成一片, 有時哥哥也會牽著兩個小的~~只要在安全的地方 我們自在的跑跳,唱歌,玩遊戲,玩大富翁,借書,看書, 有一次用摩托車輪班接送你們來回圖書館 請小六姊姊先去晚回,因為需要他幫忙,在回程中,跟他說謝謝你的幫忙 姊姊停頓了一下,然後回答不會拉~~那種感覺好可愛喔~ 有一次因為住的地方不同,所以孩子們一直等著我們,我們還沒抵達家門口時,就聽到妹妹大聲的喊著 舅婆來了舅婆來了,接下來討論要做甚麼~~ 要回來那天早上,先帶孩子們去圖書館還書,原本姪媳不要讓最小的跟,因為他覺得太麻煩我了,我說大的都上車了,小的一定會想跟,就讓他跟著吧!原本一個聽話但一臉傷心的孩子,因為聽到我這樣說,陰天的天氣,突然有個小太陽出現,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因為孩子有感受到他是被重視的 孩子們也問著明年還會回來嗎?!我答應著~ 在車上也請他們幫忙一些事,大人都比較忙,所以大家要互相幫忙 有時候幫幫大人,他們說謝謝說不出口,但是他們也會知道你們是一群很棒的孩子 (因為有跟大人們聊過,我說我有跟姊姊們說如果看到地板髒髒的就順手掃一下,(孩子答應我且有做到,)但大人一口就跟我說他們都很懶,不可能的事,>" 唉~~我想一定不是這樣的~ 只是跟他們說的方式,能不能接受而已~~大人的忙碌孩子都看在眼裡,只是不知道怎麼幫忙而已 這些孩子有很純真的心,但是常常受到大人拐彎抹角的拒絕,所以當我說要做甚麼的時候,他們是一臉興奮樣,當然我們也玩得很開心~~有不同的體驗 明年回去,還有好多等我們玩的事呢~~~

寫字事件

2012年08月09日
公開
3

寫字事件 黃蕾蓁寫於 2012年8月9日 23:00 · 今天發生一件寫字事件,發生完了我從兩個大姪女嘴中聽到,當下真的不大舒服 老三的女朋友看到畢業生偲潔寫給她爸爸的卡片,說很多錯字,然後自告奮勇的"教"她寫字 而且一次寫"三百個字"就一個"媽"字 哇咧! 我在這個月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辦借書證,請大的以後有空就帶妹妹去圖書館借書還書 是希望孩子們慢慢喜歡閱讀這件事.而才剛要升小一的小女生,就叫她一次寫那麼多字 吼~~~~ 馬上轉身去跟畢業生的媽說請她幫忙一下,這孩子很聰明,我帶她去圖書館的原因,一一的說明 剛好老三女朋友要出去買東西,是因為要給畢業生的獎勵,就因為她寫了"三百個字" 也剛好奇吵著要去,就跟著去 這個機會感謝她"教"她寫字,但是也跟她說我這個月做的事,及這年紀給的比較適合的方向 她說教思潔的時候,發現偲潔不太會寫字,所以才叫他寫三百個字,三百還好吧 頭暈暈 又解釋了上小一生他們上學之後,會先學到注音符號,才會開始練習寫生字 老師給予的功課,也不會一次給很多,會讓他們先練習 她來澎湖與孩子的相處一定會比我多,也順便請她有空多多講故事給孩子聽~~~ 他很疼孩子我很清楚,她也說他是以他小時候的方式來教小孩,~~ 孩子很聰明,非常會察顏觀色,如果給適合的方式給孩子~對孩子而言是不是會更好呢?!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刪除 Miya Hsu 、蔡靜瑩、 Hi Hsin 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偲潔的畢業典禮

2012年08月05日
公開
4

前一天晚上阿緣跟我討論著怎麼去畢業典禮的事 今天阿緣跟我說要麻煩我帶孩子去 我覺得很奇怪,但是我沒問 中午帶偲潔去弄頭髮80,自己也好好讓人洗個頭100修個頭髮150共花了三百元 然後帶孩子去辦圖書證加借書 奇奇喊著肚子餓,想了想去大姊攤位看看, 生意普普,然後我問有車子開嗎 大姊因為還要曬小管處理貨物,要我待在攤位幫阿緣的忙,我一口就答應了 狀況是奇說要回家ㄜ大便,我帶奇回家ㄜ便便,然後自己好好想想, 因為我知道阿緣非常希望去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 沒有一個媽不想看自己孩子的表演 我決定去跟大姊商量一下,可不可以早點收攤讓阿緣去參加畢典 剛好要出門時大姊已經回到家,就跑去跟大姊說說這件事 大姊是很明理的,她一口就答應了 然後再跑到攤位跟阿緣說今天要早點收攤,一起去參加畢典 阿緣喜出望外,一直問是媽媽說的嗎,是媽媽說要早點收攤的嗎 我說是阿 那種開心真的難以形容 沒多久大姊就到攤位準備接手顧攤 叫阿緣回家準備~~ 阿緣說不用那麼早阿,五點多再回去就好了,當時四點半左右 因為孩子們在山水海灘玩得滿身沙 所以帶孩子先回家洗澡,並幫偲潔化妝 參加完畢典,我們一行人還去馬公市區找了一下阿緣在全家便利商店的朋友 吃臭豆腐還有滷味 阿緣說她從生小孩之後,除了找醫生沒有到過馬公市區自在的晃了~~ 呵呵~~很開心她很開心

在五個小孩去參加馬公父親節活動

2012年08月04日
公開
5

因為阿緣沒空 所以我自告奮勇的說我可以 在我家兩個孫姪兩個 再加上芳婷同學一個 在車上與孩子們約法三章 *在車上不可以大聲說話,因為車子是小空間,大聲吵鬧會讓人不舒服 *今天是由我帶大家去,請遵守規矩,不可以隨便離開我的身邊 *要大家互相幫忙,哥哥與奇和菱蓁一組~偲潔和芳婷一組,我開車 結果一停下車,車子還沒熄火,澎湖的孩子們就自行下車,且我不見人影 哥哥說他們自己跑過去了 當下真的很生氣,我說的是聽不懂喔 請哥哥追她們回來,因為我還沒將車子弄好(芳婷家的車,別人家的車不熟) 跟他們說要在我身邊,不可以自行活動,今天人很多,我也還不認識你的老師,你們跑走了 我去那裏找小孩 講的時候,偲潔還拉著同學要去一堆人的地方,跟我說老師剛剛叫他們去那邊找她 我也跟偲潔說我認識你們老師了嗎?你們老師認識我嗎?,你自己跑過去了,我要去哪裡找小孩 妹妹一直後面跟著你,你沒牽著她,到時妹妹不見了,要去哪裡找 偲潔一直不敢看我,眼神一直閃避,也急著要去集合,我說要一起行動,不可以自己跑 然後問他老師說在哪裡集合,這傢伙帶大家亂走,她根本沒有看到老師,隨便跟我說的 我一眼就看到他們要在哪裡集合了,她卻一直說在裡面 真是夠了 我帶孩子給老師,偲潔和芳婷不同班,我分別去認識他們的老師,也介紹我是誰 將孩子交給老師之後,就帶三個小孩去看表演了 等好久才開場,也讓孩子們聽一場交響樂~~感覺很好 幫芳婷家攝影,原本請哥哥幫忙一台,結果哥哥顧著看表演,忘記再幫我攝影了~~ 我只好兩隻手兩台相機及攝影機~~手好痠~好累喔~

與台北的綠豆粉圓拔拔討論

2012年07月04日
公開
4

黃蕾蓁 安安~ 我是高雄的飛魚媽, 6月17日趙介亭 HELLO 6月17日黃蕾蓁 想請教你,當孩子總是跟你唱反調的時候,因該怎麼做 6月17日趙介亭 孩子的年齡是? 6月17日黃蕾蓁 因為我發現下雨的這星期,我總是用媽媽的權威在生氣 主要是八歲 6月17日趙介亭 之前會嗎?在2~4歲的階段?男生女生? 6月17日黃蕾蓁 小的是三歲半,三歲半的小孩會看哥哥的行為再強化那令人生氣的行為 6月17日趙介亭 喔?還有3歲半的? 6月17日黃蕾蓁 二到四歲時跟他講,他都可以接受 6月17日趙介亭 兩個都男生? 6月17日黃蕾蓁 兩個都難聲 男生 6月17日趙介亭 以目前的資料看,應該是哥哥回頭模仿小的 小的目前應該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階段 6月17日黃蕾蓁 恩~~因為大的公平性很高 6月17日趙介亭 "討愛"的可能性很高 6月17日黃蕾蓁 對阿小的正在叛逆期 6月17日趙介亭 會有欺負弟弟的行為嗎? 6月17日黃蕾蓁 欺負的狀況不算有 很會跟弟弟玩 6月17日趙介亭 那還算OK,不過哥哥可能有遇到一些挫折,看是在課業或同儕上? 回頭找媽媽的愛時,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年齡比較大 自己害羞或媽媽覺得都那麼大了還討愛 在累積的過程後(應該有3~6個月) 就會以負向的行為來呈現 這是以普遍的現象先來分析 6月17日黃蕾蓁 老大在一年級時常常會會討艾 6月17日趙介亭 家裡會不會有人以言語或行為傳達出,弟弟比較可愛...之類的 6月17日黃蕾蓁 我也會有和他單獨相處得時間 到是不會 6月17日趙介亭 哥哥目前有挫折的情況嗎? 6月17日黃蕾蓁 是媽媽有挫折 6月17日趙介亭 喔? 6月17日黃蕾蓁 因為我知道不要用情緒的對小孩 我也會當有情緒時先暫離小孩 但是很容易因為小孩的所謂的不聽話, 6月17日黃蕾蓁 發脾氣 我不想一直用權威來壓小孩 這樣到國中叛逆期,我想我可能會更糟 6月17日趙介亭 沒錯,妳的觀念都很正確呢 有沒有可能,先讓自己的情緒回穩或放鬆? 自己先顧好,才有可能來協助孩子調整 6月17日黃蕾蓁 會,當我情緒回穩之後,會有所謂的溝通, 可是我發現我的溝通,有點像權威式的溝通方法,這樣的方法只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在罵他 6月17日趙介亭 嗯~~我的意思是說,有沒有機會讓自己先調整到不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發脾氣? 因為大人的情緒出來後,後面的補救都不一定足夠 (當然不是說不要補救啦) 而是有沒有可能再往上游一點 6月17日黃蕾蓁 對孩子的行為發脾氣? 6月17日趙介亭 先讓自己的能量再多一些 6月17日趙介亭 「但是很容易因為小孩的所謂的不聽話, 發脾氣」 6月17日趙介亭 這個~~ 6月17日黃蕾蓁 恩~~ 我再發脾氣之前,其實都不是很快的發作 都事先好好的說,可是總是不見效,要我用力氣大聲說才能夠有作用(現在想他們事不是在等我大聲喊呢!) 6月17日趙介亭 妳可以舉幾個例子嗎?會讓妳生氣的狀況 6月17日黃蕾蓁 我想想~ 例如弟弟已經在說大便~或者開玩笑的打自己,哥哥會再強調或字眼 行為或字眼 看電視時間過長~(這件事我有跟他們討論過,電試一看下去就會沒有時間做奇他事情,他還能做甚麼事,也有請他舉例) 常常會因為弟弟模仿哥哥一些語言或動作,哥哥就會被我罵,可是我知道弟弟模仿哥哥這是正常的,就常常因為這種原因我生氣~~這樣好累人 6月17日趙介亭 這句話或許是目前的主因:「常常會因為弟弟模仿哥哥一些語言或動作,哥哥就會被我罵」,當然背後還有長期累積的因素 如果哥哥很追求公平 那麼弟弟模仿哥哥,應該是弟弟被罵呀 6月17日黃蕾蓁 我會兩個都罵的 我不會只有處罰哥哥 6月17日趙介亭 呵呵~~懂 哥哥在學校的狀況OK嗎? 6月17日黃蕾蓁 都很好 功課同儕都很ok 6月17日趙介亭 所以在學校並不會有妳所擔心的語言或動作囉 因為妳說弟弟如果模仿,會讓妳生氣 6月17日黃蕾蓁 因為只有一個~就比較好處理 6月17日趙介亭 不好意思,我們必須抓真正的原因,所以會問比較多 6月17日黃蕾蓁 恩恩我了解 所以我說媽媽是主要麻煩 6月17日趙介亭 也就是說,在學校語言和行為都OK,但回到家在妳或弟弟面對,才會有妳不能接受的狀況? 哈~~也不能這麼說啦 6月17日黃蕾蓁 我覺得不是小孩的問題比較大是媽媽的問題比較大 6月17日趙介亭 其實親子是交互影響耶 我們都會看哪一方容易調整 6月17日黃蕾蓁 對阿~~所以就要先解決大麻煩 6月17日趙介亭 就先調那一方 呵~~那就給妳自己出一個作業:接下來的7天,無論如何都不生氣~~ 無論如何喔! 6月17日黃蕾蓁 恩~~ 不生氣~~七天~~~ 6月17日趙介亭 如果有辦法,我們就能觀察出,孩子和妳的依附和信任度 如果孩子的依附和信任是不夠的 在這七天,他會變本加厲 愈做愈誇張的行為 如果依附和信任足夠 這七天的孩子就會趨於穩定 可是父母雙方,都要做到"無論如何不生氣" 也不要講理 看不下去就避避風頭 6月17日黃蕾蓁 也不講理? 6月17日趙介亭 但千萬不能生氣 6月17日黃蕾蓁 就離開現場? 6月17日趙介亭 是的,因為講理,父母對孩子的講理,通常都會走入威權 所以這七天也要暫時拿掉 6月17日黃蕾蓁 對阿~這一點很難捏 威權 6月17日趙介亭 對,就離開現場,但要確保孩子的環境是安全的 因為有可能妳離開現場 孩子會去做危險的行為,如果依附和信任不足的話 所以如果能有第3者協助在場"看著"小孩安全更好 6月17日黃蕾蓁 這個我倒是不擔心耶,因為確認我家哥哥是會照顧弟弟的 6月17日趙介亭 那就好 無論他們怎麼說、怎麼做,看電視看十個小時,都隨他 七天就好 6月17日黃蕾蓁 對~~~我就是要問 6月17日趙介亭 然後記錄孩子的狀況 6月17日黃蕾蓁 如果一直看電視~~ 6月17日趙介亭 看電視是愈看愈長?還是愈看愈少? 電視看久了,其他事情就沒時間做 妳也不能去幫他扛喔 也不能幫他找理由 也不能揶揄也說,你看吧,就是電視看太多了 都不用 6月17日黃蕾蓁 就默默的紀錄? 6月17日趙介亭 讓孩子有機會面對「自然而合理的結果」 妳可以關心 例如走過去,溫柔的說,電視看2小時了,眼睛會不會累呀? 或是妳幫他倒個水過去,請他喝個水 再飄走 6月17日黃蕾蓁 恩~~ 6月17日趙介亭 會這麼做的原因 是因為孩子目前正在"踩線" 而妳的線很好踩 所以引發的情緒會愈來愈多 長期下來對妳和孩子的心理,都是損傷 現在的做法,是建議妳先把"線"拿掉 孩子沒有線可以踩了 我們才有機會看出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背後的問題 這七天,妳可以K書:「孩子的挑戰」 然後多喝淡定紅茶 6月17日黃蕾蓁 "孩子的討戰"這本是書? 6月17日趙介亭 是的 6月17日黃蕾蓁 挑戰 6月17日趙介亭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2315403190874/ 目前已再版,網路和書店都買的到 6月17日黃蕾蓁 馬上加入~討論~~好 6月17日趙介亭 也歡迎在活動頁面提出妳的觀察和想法 加油喔~~ 6月17日黃蕾蓁 最近我發現一件事,我會跟小孩說你先去坐聽英文再做甚麼做甚麼~可是一直這樣的提醒~應該要教孩子先做甚麼嗎~ 6月17日趙介亭 看年齡,8歲的男生 6月17日黃蕾蓁 午先記錄下來~這七天要做的事 我 6月17日趙介亭 有時候是需要被提醒的 但大人的情緒一定要穩定 不能愈提醒愈大聲 不然乾脆不要提醒 6月17日黃蕾蓁 很健忘捏~這會令人生氣 6月17日趙介亭 一定要有機會讓孩子面對自然而合理的結果 我們目前就兩句核心概念:「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孩子面對自然而合理的結果」 看似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 6月17日黃蕾蓁 很難 6月17日趙介亭 哈哈~~我自己執行這一年,成效不小 6月17日黃蕾蓁 我是常常很淡定的看著孩子發生的事情~當然是在沒有危險的狀況下~ 但是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沒有發聲,說一些話,孩子會不會覺得媽媽是允許的呢 6月17日趙介亭 這要看妳對行為的界線有多寬 我們執行到目前,是只剩"安全"的考量了 只要孩子沒有安全的疑慮,那麼行為都是可以的 6月17日黃蕾蓁 但是這樣不會有,"規矩"這件事發生? 6月17日趙介亭 愈不壓抑孩子,愈有寬廣的嚐試,孩子才有可能發展出自我的規矩 台灣目前的教養和教育 6月17日黃蕾蓁 例如吃飯要有坐相,寫字要端正,坐姿要正確? 6月17日趙介亭 大多是養出怕威權的孩子 也就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規矩 6月17日黃蕾蓁 對~~ 6月17日趙介亭 而是對方兇,就聽話(好像有規矩) 對方和善,就無法無天 我們認為不該是如上 6月17日黃蕾蓁 我就是怕我的孩子變成這樣的孩子~ 6月17日趙介亭 此 可是愈壓他,就會變成這樣的孩子喔 6月17日黃蕾蓁 恩~ 6月17日趙介亭 父母可以"分享"對於孩子的期待 我希望你可以坐好吃飯...之類的 但不代表要用威權或命令 而是讓孩子知道 父母的期待是出於關心 6月17日黃蕾蓁 以期待式的方式和ˇ孩子對話 6月17日趙介亭 坐姿不良,可能造成近視 不坐好吃飯,代表有噎到的危險 因為父母愛孩子,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坐好... 目的雖然相同 但妳應該可以從文字感受到 6月17日黃蕾蓁 方式不同 恩~~~ 6月17日趙介亭 這樣是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同一陣線 而不是上對下、強對弱 6月17日黃蕾蓁 好~~~ 6月17日趙介亭 這就是"溫和而堅定" 6月17日黃蕾蓁 了解 6月17日趙介亭 加油~~多討論多互動 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對話中 逐步調整自己的教養模式 6月17日黃蕾蓁 感謝~~我先練習~然後再與大家討論 6月17日趙介亭 畢竟我們自己不是這樣長大的囉 6月17日黃蕾蓁 對阿 6月17日趙介亭 期待妳的分享喔 6月17日黃蕾蓁 我是權威是家庭長大的 好像大家都是 哈 6月17日趙介亭 所以妳已經很不簡單了 時空環境不同啦 現代的孩子,不能再用過去的教養方法了 6月17日黃蕾蓁 我養狗~買狗的書~找狗的朋友 養小孩 買小孩的書~到處討教教養問題,及聽演講 我只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勇敢且堅定的孩子 6月17日趙介亭 可以的,因為妳已經有所覺察了~~ 最近和訓狗師有對話 我們的結論昃 是 狗是用訓練的 孩子是用教育的 6月17日黃蕾蓁 在很多朋友眼中,我家小孩已經算很乖的孩子了, 6月17日趙介亭 (坊間很多強調孩子要用訓練的) 6月17日黃蕾蓁 呵呵,我覺得不是耶 狗~~也是用教育的 6月17日趙介亭 讚! 6月17日黃蕾蓁 真的 6月17日趙介亭 不過台北這裡,也是希望狗狗乖乖聽話 也是希望孩子乖乖聽話 6月17日黃蕾蓁 他們只是不會講話的小孩 6月17日趙介亭 所以都是用訓練的... 6月17日黃蕾蓁 乖~~>"< 甚麼叫乖 6月17日趙介亭 聽話、順從、不反抗大人的意見... 6月17日黃蕾蓁 ㄜ~~ 6月17日趙介亭 我們是認為,獨立自主,不代表要跟父母作對 所以我們強調親子同步、親子同陣線 就沒有所謂的乖或不乖啦 孩子才有可能發展出他自己的模樣 6月17日黃蕾蓁 恩恩 謝謝你摟~~ 6月17日趙介亭 別客氣~~ 6月17日黃蕾蓁 先作七天的功課 6月17日趙介亭 希望有機會,可以人文適性教育的理念推到高雄去 6月17日黃蕾蓁 呵呵 6月17日趙介亭 屆時再請妳多幫忙囉 6月17日黃蕾蓁 希望~~因為我現在身邊的大人~~都只希望小孩聽話 沒問題!! 6月17日趙介亭 如果可以,寫一些今天我們對話的心得,PO在FB的"人文適性教育中心",我會很感激的喔~~呵 https://www.facebook.com/hdedu 6月17日黃蕾蓁 okok 6月17日趙介亭 6月22日黃蕾蓁 安安~介亭拔拔~~怎麼了~ 我有看到部分訊息~~但點了不見蹤影 6月23日黃蕾蓁 我這星期有努力不生氣,第一天很難~但是接下來容易多了~小子的心情也大好~ 我再繼續練習~只是我太有底線了~ 那個沒有底線的底線~~好男 難 6月23日趙介亭 加油加油~~ 有觀察孩子的反應,是趨緩的嗎? 6月23日黃蕾蓁 孩子的反應,他的話變更多, 6月23日趙介亭 剛才回應的: 6月23日趙介亭 我們常說:「唯有放下過去,才能真正向前走。」 在教養上,我們背負著上一代的價值觀,以及我們自己模糊但影響深刻的童年記憶,許多的原則、底限、引爆點,往往來自於自己童年的不愉快經驗。 所謂「矯枉過正」,我們必須先用另一端的極端,如放棄所有的底限。 但不是要一輩子都極端喔!它像一個鐘擺,我們的目的,是要逐漸地擺盪到中間路線。 加油加油!當父母不生氣不講理後,才開啟了和孩子真正「對話」的空間喔! 6月23日趙介亭 看起來,妳們開始「對話」了 6月23日黃蕾蓁 恩~我也開始想與他討論一些事情,讓他多說出一些他的想法及看法,當他做一些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事情時,我只有跟他說你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他也會自己停止他的行為 不用我一講再講 我再多練習~~ "許多的原則、底限、引爆點,往往來自於自己童年的不愉快經驗"這是我很清楚的一件事,我在小時候不好的感覺,我有在警惕自己,不讓我的孩子也是有那樣的感覺 6月23日趙介亭 摘自網路:接納是一件事情,但是規矩規範,我們要給他的就是自然合理的結果,然後你要告訴他任何事情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叫做我訊息,就是我告訴你,你現在跟我在一起,你做了什麼事情對我有什麼影響,我的感覺是怎麼樣子,或者你做這個事情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他做錯任何事情就告訴他,你這個事情做了會怎麼樣,然後有什麼後果,對別人產生影響,那我們去處理那個後果、要面對那個後果、要承當起來。 現在妳要運用「我訊息」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讓你不舒服外,更能和他分享原因 孩子未來會因為同理媽媽、愛媽媽,而不做讓妳不舒服的事情 6月23日黃蕾蓁 所以我需要再跟他說明我不舒服的感覺~~對嗎 6月23日趙介亭 對,除了感覺,還可以包括原因 同時也讓自己回頭看看為什麼會感覺不舒服 6月23日黃蕾蓁 恩~~ 將原因與感覺跟孩子說明 6月23日趙介亭 對 尋求孩子的支持、同理和體諒 6月23日黃蕾蓁 自己也想想為什麼會不舒服 6月23日趙介亭 這就是優幼談的同步和互相的親子關係 6月23日趙介亭 妳懂他、他也懂妳,妳更要懂自己 6月23日黃蕾蓁 恩~~謝謝你百忙之下還跟我討論~~ 6月23日趙介亭 別客氣~~ 6月23日黃蕾蓁 夜深了老爺叫早點休息瞜~請你也早點休息喔^^~ 6月23日趙介亭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A%BA%E6%96%87%E9%81%A9%E6%80%A7%E6%95%99%E8%82%B2%E4%B8%AD%E5%BF%83/%E6%A5%8A%E6%96%87%E8%B2%B4%E6%95%99%E6%8E%88%E6%BC%94%E8%AC%9B%E8%A8%98%E9%8C%84/459459474066606 這篇有空可以看喔 晚安 6月23日黃蕾蓁 好的~~謝謝 2小時前黃蕾蓁 安安~我想請問一下~玩學家計劃~高雄能加一腳嗎 之前與你討論的不生氣,我還沒寫完報告呢~~哈哈~我有很努力的做,但是這三周有破功幾次~還需要你的指導~ 2小時前趙介亭 已經很厲害了,妳會發現,當教養變成自己的修鍊時,並不需要要求100%的完美,而是"方向"已經朝向正確的了 玩學家計劃,會受限在地區性,因為講師和學生都有地區的限制,以台北來看,如果沒有10個團體*10個家庭,也無法啟動,妳可以看看高雄是否有這樣的市場?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十個團體十個家庭~在我的經驗法則目前好像不大可能 那我先從跟你們學習教養孩子方面進行,因孩子越來越大了,好多問題會出現,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我們應該要開個線上諮詢的方式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對阿~~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試著先記錄妳所遇到的問題 我們才能更瞭解孩子 通則妳可以先看剪輯的影片 再來就是針對孩子個別化的部份要討論了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有~我都有在看~學習中~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我八月在海生館有營隊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如果八月底開學前北上, 哈哈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如果有需要 看之前或之後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我才想問八月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要不要當面談 呵 也可以安排個講座 一次可以幫助更多家庭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在高雄安排講座嗎~那請跟我說費用怎算~我去找場地 我八月十二號才從澎湖回來~請問你們是何時到南部呢 這個暑假我帶孩子回澎湖過不一樣的生活~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我們8/10~12在海生館 13~14會留在墾丁玩 應該可以安排8/15(三) 既然是順路,講師費就隨喜,沒有也沒關係 妳高雄還有場地嗎? 我們有考慮在各地區建置「人文適性教育中心」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我自己的場地是沒有了~但是我去找找看 我去問問看 我相信有心就會讓我找到的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其實如果能設個中心,當中裝個視訊 我們就能南北對談了 對有需求的家庭也可以即時幫助 可能只要附屬在某個場地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哇~這是多麼美好的事阿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而這個場地認同適性教育即可 前幾天認識一個從高雄搬到宜蘭的家庭 之前自學一年,但覺得高雄找不太到同好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那我想我可能需要再多了解及解說和為適性教育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所以還是決定搬到宜蘭,讓孩子就讀人文了 適性教育最基本的概念 就是妳同不同意"每個人生而不同"? 即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即使是雙胞胎 也有不同的性格和能力?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這是我非常認同的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因此教育就必須提供給每個不同且獨特的生命體 適合、適時、適量的專屬教育歷程 這就是適性教育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和現在的"工業化教育"不同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只是當父母的真的不知道怎麼做~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這就是我們要推動人文適性教育中心的原因 因為適性教育,不能只在宜蘭有 但礙於人力和心力,之前都沒有有效的推動 我現在成立公司,就是要把推動人文適性教育當做使命 試各種可能 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視訊,也是一種方式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那我第一步就事先搭順風車,高雄講座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OK呀,妳安排看看,如果8/15時間確定再跟我說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好~我非常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適合他的方式成長 那我們的主題為 "認識人文適性教育"?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嗯~~可以先針對家長的需求,看年齡層大致在哪裡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好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如果談人文適性教育,主題可以訂為「0~24歲的人文適性教育」 不過我還是希望主題比較針對來的家長而訂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哇!好廣喔~0~24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或許就【漫談教養與教育】也可以~~ 是啊,我們直接給孩子的,是與社會、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因此我們目前做的,是24年一貫的適性教育,它不見得是學校,很多時候是回歸到家庭內的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這就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會歸於家庭 但是父母不知道如何做才好 一個摸索及碰壁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是啊,所以才有我們努力的空間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呵~~大家都是過來人 父母,必須先自我覺察,甚至自我療癒,才不會把自己的傷痛 又帶到下一代去 這部份就更專業了 其實當孩子有狀況,正是提供父母改變的最佳時機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我今年一直在做自我療癒這一部分~但是自己也一直撞牆 恩恩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可能因為妳週遭沒有支援系統 台北也是如此 跟著我們一陣子的家庭,有所改變了 但一沒跟著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說到重點了"沒有支援系統"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週遭的聲音會讓家庭開始懷疑 好像不打小孩,就不是好父母一樣 我們很幸運,跟著楊教授"緊密"合作,才能一直KEEP住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對於打小孩這一塊,就可以談很多了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打小孩的議題,在台灣被過度窄化 我們談的是,同步的親子關係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因此除非父母想在孩子長大後,被孩子打 不然孩子小時候,就不應該用打的 但不打小孩,並不代表父母沒有情緒喔! 這是我們和人本最大的不同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恩~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我們鼓勵父母平常多"存款"(親子關係的存款) 當父母有情緒時,就有"提款"的空間 或是要教導某些價值和道德觀時 孩子才願意聆聽 不打小孩,追求的是更高一層的教養模式 不是放縱,更不是放任喔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這是我一直做的"親子存款"~但沒有一個"支援系統"能夠讓我很大聲的說清楚講明白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我想妳的概念和我們推動的是同樣的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或許經過幾次的互動 能讓妳更清楚 並且在高雄找到"同好" 建立起支援系統 愛兒思1800多個家庭,能懂和認同的,大概在50個以內吧 我知道它很難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恩~我一直是很單純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好~我們自己的孩子才會更堅強的成長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但為了自己的孩子,卻是值得且必須推動的 因為獨善其身是不夠的 呵~~沒錯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太好了~終於找到"同好"了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那就保持聯絡,時間不早囉~~ 如果妳方便,MAIL一份簡歷給我 我讓楊教授知道,他有時候會去南部 說不定也可以幫妳的忙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恩恩~還是一句老話~謝謝你~ 好 約 1 小時前趙介亭 晚安囉 約 1 小時前黃蕾蓁 我等一下寫一份我的簡歷給你 晚安

楊文貴教授演講記錄

2012年06月23日
公開
4

摘錄自網路:http://tw.myblog.yahoo.com/tic-tic/article?mid=-2&next=971&l=f&fid=19 2006/12/13 感覺統合有一陣子非常的流行,但實際上它的功能是相當有限。一個孩子感覺統合出了問題,通常是很明顯的很靜或者是怕人家去碰觸他的身體,不喜歡人家去摸他、抱他或握他的手。 我輔導過一個小孩,從小就被診斷是過動兒跟妥瑞式症,他現在已經是高中生,他籃球打得之好,他還可以把軟坐墊用一隻手指不停的轉。他爸爸看了這情景,嘆了一口氣的說:「我兒子怎麼會是感覺統合失調?」他很生氣,因為他兒子從小就是開始吃藥,開始去看醫生,開始接受這種治療,相對的這個孩子就常期的覺得自己有病。如果孩子常常覺得自己有病,他的自我概念就會有問題。雖然病好像我們可以用藥來做一點處理,看起來也有功效,可是這就是在那種夾縫當中,也就是有效果,可是也有副作用,但事實那個效果是非常短暫的。那個效果絕對是來自於我們大人或者是 班級 老師為了管理秩序所達到的目標,所以是暫時讓他安靜。 我處理過很多過動兒,小朋友早上來到學校吃藥或是在家把藥吃好,來到學校就是早上很乖、像游魂、坐得靜靜的這樣子,然後也不會吵你。有的藥吃的少,等到藥效差不多,十點半以後開始闖了,他反而會加重。 我的推測,小杰非常聰明,他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很多狀況可能就是早期的。我在美國五年,是專攻兒童早期的性格教育,從出生到五歲。一般來講,一個孩子前五歲的基本特質,會影響到大半輩子,根基要改變是比較困難的。 (是潛意識嗎?)應該說是習慣反應,所謂潛意識是自己沒有察覺,但是習慣性的動作、直覺反應,也許它也不經過意識,不過其實它是可以察覺得到的,不到達潛意識,也就是自動化的反應。 像我們開車,可以做很多動作,還是照常可以開,我們可以一邊刷牙一邊東看西看或東摸西摸,用最少的注意,但能繼續完全動作,這就是自動化反應。所以小杰有很多東西就是自動化,而自動化經常都是在早期二~四歲跟父母親或帶他的人常期的一些互動所造成的。小杰可能是在他的不安全感,就是早期的親子關係(課題關係)。 孩子一出生,分不清楚周邊的人是什麼樣子,若主要的照顧者跟他的互動是給他一個很溫暖、很舒服的感覺,他就很安全。若主要照顧者對他要求比較高,有比較多的規範,或主要照顧者常常反應出來是比較強列的一些動作,孩子一方面是回應他,但一方面也會模仿,情緒就會高高低低有起伏,這是一個模式。 我初步的了解,確實小杰是在我們談課題關係,就是早期親子關係,小杰一方面要依賴你們,可是在依賴的過程當中,又會有很多的責罵處罰,包括遺棄的威脅,所以他就會有很多的不安,這是第一個他基本情緒的部分。 第二個部分是小杰天資一定是蠻聰明,這種高資優的小孩,一定會產生學校適應的困難,這是很典型的。小杰除了高智商之外,他在早期的情緒的部分,但是因為任何父母都會跟你們一樣的作法,因為我們現在的父母親,在當父母之前都沒有一些適當教育的機會,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如果特別有反應、特別比較反抗性、或者比較主動的話,父母親招架不住的時候,那為了管教他,自然就會給他約束。 在約束之中,早期最大的一個矛盾點,所謂矛盾點就是說,孩子當初覺得不夠安全,安全還沒有完全能徹底的建立,他還不相信,就像他認為爸爸並不是我的爸爸一樣,他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相信這就是我的家、是我的親人、真的愛我的人的過程當中,這基礎還不那麼穩定的時候,常常會有些責罵,所以他就會在矛盾當中,矛盾當中就會變得不安,他不安很容易在學校裡頭就兩個因素,一個不安是這裡要碰、那裡要碰,要去引起別人的注意,引起老師的注意,同時他本身又因為高智商的關係,所以他對很多東西就是不斷的去辯。 就像今天拿一個餅乾給他吃,吃兩口他還會看,怎麼會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像什麼,他就會有很多的聯想,就會有這樣一個特質的表現,所以環境要很豐富,我們傳統的或者一般的幼稚園講起來都不夠豐富,那只是安撫一般的孩子,老師講講故事,畫畫圖啦,這是屬於比較平平的教育,對小杰來講顯然不夠,所以會變成長期累積的,就會在學校適應不過來,所以今天到了三年級,可以很明顯的說,先天就是早期的親子關係,在帶的過程當中那個安全感的部分疏忽掉了! 那個比較高標準,特別是父母親的脾氣,我認為小杰真的是不太容易有辦法掌握的,就在不太能夠掌握中的底下,父母親的情緒會出來,還有可能父母親還會衝突,在這個衝突的時候孩子在旁邊看,那更會擴大那個不良效果,他會更擔心「完蛋了!怎麼辦?爸爸媽媽分開了!爸爸媽媽不要我了!」那會加強他內心的害怕,所以這個就是可能性的一個惡性循環,所以這樣累積下來就是說,我們今天回過頭來,今天不管你用過動兒的方式來處理或是妥瑞式症的方式處理,都是相當表面的,都是一吃藥就靜下來,而且是有很多的副作用,所以極早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是蠻恰當的。 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既然這個孩子他根源來自於他親子關係的不安全感,還有來自於他本身是這麼資優,需要更豐富的環境,理論上講起來,慈心小學已經是不錯了,人數不多,他們課程也很豐富,不過我的了解是恐怕還不夠。我前幾天看了一份報紙,就是在家自學,也就是認知的部份,生活環境要讓他更豐富。 我觀察過很多資優的孩子,父母親要特別費心,資優的孩子因為有特殊的需求,所以有些家長乾脆申請在家自學,當然這父母親很辛苦,另外一個是伴讀,她是平均一個學期請一個月的假,她是用請假的方式,因為女兒也是很聰明,她媽媽就帶著女兒請假,可能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不錯,甚至是到國外去或到大陸去四處旅行。但是以目前小杰來講,也許我們可以就是說不是那麼樣子的,那慈心可能制度也還不錯,所以我剛講的要雙管齊下。 第一個對孩子的情緒部分,現在有一個關鍵,這個關鍵一般父母最不容易突破,就是對他現在我們要做到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基本上是說,讓他相信父母親對他的愛不是工具性的,所謂工具性就是說,什麼叫工具?杯子本身它看不到什麼目的,它是拿來裝水、裝茶喝的,茶喝完了杯子就拿去洗就收起來了,所以杯子是個工具,那我們說我們對孩子的愛,不叫做工具性的愛,我們對他的愛不是說你好我才愛你,我愛是把它當做工具,為了你好,那這是我們傳統父母親常用的方法,那孩子會因此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對他「你表現好壞都愛你」,今天爸爸媽媽會生氣會不喜歡,是你這件事情,是你這個行為。 所以我的兩個孩子常常會開玩笑像讀經一樣的說「爸爸很喜歡我,可是就是不喜歡我這個行為」,他會很清楚爸爸媽媽很愛他們,但就是不喜歡這個行為,所以他們會很自在會很安心,不會有很多的擔心。我們家常常打破什麼東西弄破什麼東西,你看我的孩子從來不會驚慌,反而是大人,哇一聲! 我們現在的重點就是說,他可以做錯,他做錯這個行為改過來就好了,(小杰就是常犯錯,犯錯就是被處罰被罵),對!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可能要重新,變成說小杰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在這個地方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最後,他就很容易緊張,那緊張到最後就是「我剛剛不反應,但是等到我真正要反應的時候我就ㄅㄧㄤ的,最原始最深層的那個東西就會整個爆發出來,所以會像野獸一樣」,所以你說形容五個人抓他,這很正常! (所以他是不是有可能並不一定執著在那件事?他只是把內心的東西爆發出來?)對!他是覺得他好像有點類似的經驗就是說「我好像整個人已經~~大家都不喜歡我了!我是壞孩子,我是最差勁,那我不管,我就是要出去,就是要最原始的本能出去」那像這樣的一個現象其實不是說小杰。 我去年在處理的時候,有一個四年級的男生,哇好壯好壯,我跟他奮戰到十二點多,他還用腳踢我,我這已經是好久沒運動了,那是我親自處理,也是弄得精疲力竭,所以這種孩子就是他早期那個情緒部分沒有適度的被關懷,做穩定的成長,所以可能平常不要激怒他好像也還好,如果累積累積累積到欺侮他的時候,他會整個爆發出來,當然這裡面有時候是從父母親身上看到的,有時候可能你跟他講幾次了,一遍兩遍他也不聽,到了幾次你實在是忍無可忍的時候,可能你們的脾氣也是非常大的,ㄆㄧㄚ就很強烈,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大人覺得不是很強烈,但是就孩子來講,那個五到六歲的孩子,你較大聲罵他的時候,感覺就是很強烈,這最容易會讓孩子模仿會納進他自己的特質裡面,所以在這個狀況底下,我們今天談情緒的處理那無條件接納,讓這個孩子重新去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是沒有任何工具,不會說他壞就不喜歡他,沒有威脅,沒有說他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去哪裡這樣子。 但是我們一定會有個困難就是,那做錯事怎麼辦?那有不對的行為怎麼辦?有一個概念就是要讓孩子面對自然的結果,或者是合理的結果。什麼是自然的結果?跟你說這杯水放這邊這麼不小心!小心喔小心喔!結果就打翻,那很多時候大人就是生氣、打他,「跟你講過多少次了」就是罵他。通常這件事情發生的後果就是這個杯子打翻了,就是要把它處理掉、清乾淨、擦乾,就是基本上要處理這個結果,那很多時候大人是說罵一罵孩子「走開走開走開~~」變成大人來處理這個杯子的問題,孩子就沒有負責任的機會了。通常這樣處理完了之後,我們可以做一個提醒「下一次小心一點」,或者我們再看看為什麼剛剛會打翻呢?我們給他一個教育,就是說剛剛你可能放太邊緣所以掉下來或者是怎麼樣子,可能只是讓他知道說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是你疏忽的,爸媽剛才講的你沒有聽到,所以造成這個後果,那變成慢慢的下一次你再交代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除了他面對自然合理的結果,沒有任何處罰,我們不要去處罰不要去罵他以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溫和而堅定」。 所謂溫和而堅定就是你告訴他,杯子要小心,當你講完這句話之後,他如果沒有繼續小心,那我們就要付諸行動,就要立刻處理,就說「ㄟ!杯子這樣子會不行!」就立刻動手把杯子移過來。剛剛我們在這邊吃飯,我兒子把牛奶打翻一半,然後一隻手在那邊擦,我立刻告訴他「你看你看,你的手在杯子上面晃來晃去」,剛剛那個手在晃動的時候,我就趕快告訴他說「你再晃下去就會又再打翻一次」,就是這個提醒。 所以我們講就是說,安排孩子面對自然合理的結果的前提就是,要做責任分擔,責任分擔就是孩子他還小,他之所以是孩子,之所以他小,就是因為需要我們給他更多的教導,我們事先幫助他預防可能的後果,就是做一點責任分擔。例如說:你告訴孩子在家裡不能打球,若你沒有徹底溫和而堅定的說,那很可能話沒講多久,他又再打第二次就把家中的東西打破了!所以我們幫他責任分擔的意思是,一方面我們要堅持「對不起!在家不能打球,要打你到外面去打。」所謂到外面去打是給他一個機會打球,打球有時候是孩子正需要這樣玩,所以責任分擔的意思是說,我分擔一點責任,我創造一個讓你可以安全打球、創造一個讓你減少犯錯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父母親在培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碰到的事,可以降低親子之間的衝突。 所以從這個概念來看,如果我們都能夠事先做一些安排,你就可以有時候會看到孩子可能會犯錯之前去幫他避免,降低了犯錯的機會,那等於是增加了親子間良性的互動,他減少被責罵,親子關係增加良好的感情的時候,對他是有幫助會更穩定,這種東西是常常持續的,尤其是像親子關係。 他晚上是一個人睡還是跟你們睡?(前不久才讓他自己一個人睡,但天冷的話我會叫他過來跟我們睡。)基本上當然他現在已經三年級了,是可以慢慢學習獨立的睡眠,但如果他察覺他有需要跟爸爸媽媽一起睡的時候,他在安全上面有這樣一個需要支持的時候,你們就不要太多的猶豫,就是讓他在情緒還是很平穩的一個狀況底下能夠陪伴他。 那除了睡眠以外,平時常有很多出去玩的機會,爬山啦,各種親子互動的機會,特別是爸爸可以跟他做更多肢體上的接觸,爸爸抱他、拉他、做腳力啦,讓這個孩子跟爸爸的互動不只是跟媽媽,他跟爸爸還有很多好像用力啦,不是很有距離,不會覺得好像爸爸是很威嚴的,而好像是很親切的可以當馬騎、一起打籃球、一起摔角、抱他、把他往上丟,爸爸看起來還蠻有力的,還沒老嘛! (有啦!爸爸之前是常會把他扛在肩膀上像騎馬馬,小杰會要求,可是他現在長大了!)沒關係,三年級還有機會,我覺得這個部分要繼續加強,就是透過跟小杰就像小孩、像兄弟一樣,或是讓他可以跟爸爸很親近,拉爸爸的手、躺在爸爸身上、一起去游泳,就是做更多肢體的接觸都沒有關係,跟媽媽也是一樣。 (我有發現,有時候我明明在離他比較遠的地方,而爸爸就在他旁邊,可是他有事還是都只會叫我而不會叫爸爸,就算爸爸聽到也都不會主動幫小杰解決,這是我這陣子特別明顯的發現,其實老實說之前我會常怪爸爸為什麼會把親子關係弄得那麼不好,可是現在我會想,用協助的,因為這樣子怪下去對大家都不好,所以現在有時候我在比較遠,小杰叫我幫他看什麼時,我會說你可以請爸爸幫你看,爸爸離你比較近)。所以妳提到的這個問題就是說看到小杰跟妳走得近,而爸爸在那邊,他跟爸爸接觸的頻率也稍微不夠,所以妳現在努力讓他們更多的接觸,那比起來是爸爸當然要繼續加強,這個是有必要的。 (這會不會有個問題,也是爸爸蠻擔憂的一點就是,會不會就讓他分不清是非而變成放縱。)我剛剛說的,接納是一件事情,但是規矩規範,我們要給他的就是自然合理的結果,然後你要告訴他任何事情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叫做我訊息,就是我告訴你,你現在跟我在一起,你做了什麼事情對我有什麼影響,我的感覺是怎麼樣子,或者你做這個事情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他做錯任何事情就告訴他,你這個事情做了會怎麼樣,然後有什麼後果,對別人產生影響,那我們去處理那個後果、要面對那個後果、要承當起來。 所以並不代表我們接納他、疼他、關照他、跟他玩在一起就沒有規範,一樣,規距是照常的,只不過那個時候是要溫和而堅定,(可是他犯的錯就一直重覆,變成說你這次跟他講,他已經能接受,他也知道,可是他還是會再犯同樣的錯。)那有可能那因為是過去的教養方式,有可能他會更不在乎,所以現在你選擇新的方式,要讓他去整理那個後果,面對那個後果,所以相對的這個比例是會降低的,但同樣的還要加上一件事情就是,他可能犯錯的情境,我們剛說過要降低那個機會。 比如說你隨便想一個他比較常容易犯錯的情境,那我們來看看怎樣把那個情境加以調整,事先讓他不要犯錯,很明顯的像比如說我有兩個小孩,哥哥跟妹妹,他們在一起一樣會有爭吵,這個時候父母親就要去注意到,像我們就在旁邊吃飯,他們兩個為了一件事情正要開始有一些口角的時候,比如其中一個比較粗魯,爸爸媽媽就再看一下「耶!這樣對嗎?」就有點事先做一點提醒,類似這樣,就是降低他可能犯錯的情境。 所以我不知道就是說小杰比較常犯什麼錯,其實現在嚴格講起來,我認為就是說,其實他已經這麼好的行為了,不要太在乎他跟別人相處的一些規矩,所以剛剛我就說了嘛,比如說在這邊,我感覺得出來妳的立刻反應,蠻在乎他的一些行為表現,所以立刻有一些教導,要說謝謝啦、要怎麼樣子啦、吃要有吃相啦,這是很傳統也很正常父母親的反應,但是對小杰來講,在現階段,也許我們所謂的現階段,比如說我們處理的半年,我把半年當作第一階段來看,在這半年當中,第一個策略就是,像對這樣的一些簡單的社會規範,即時包括他在別人面前,都不要有太多的糾正或者提醒或者教導,不用擔心也不要在乎。 (因為很多壓力是來自別人),對!(別人都會認為說你怎麼這樣子教小孩,會給我那種感覺),對!認為他沒有規矩。我不曉得這個頻率多不多?(常常),對!所以越常他就越不會去注意,然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好,越覺得自己不懂規矩,他其實可能每一次你講他就聽,不算太壞這樣子,可是這個情形可能就是一個比較不是良性的一個循環,那基本上就是,反正我就是做的不好嘛!媽媽要常常提醒我,我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基本上是這樣的現象。 所以我們第一階段,在半年當中的一個階段,這個處理也像療程一樣,要有一個治療一個過程,那第一階段就是說,你們要抗拒那些社會的眼光,抗拒親戚朋友說「小孩怎麼這樣教法」,一定要抗拒它,你可以跟對方說他可能忘記了,你也不必去跟小杰提醒,甚至於你有時候可以幫他說,比如我給他吃餅乾,你可以幫他說謝謝,你不必說小杰你要說謝謝,(喔!我幫他說就對了!)嗯!你做示範!你做示範他看在眼裡他看到了,這樣就可以了! 你不必叫他要做什麼,就像他剛吃東西的時候,屑屑掉在桌子上,你就覺得很難堪,你就教他要把手放在餅乾下方接屑屑,我們把這個教導的部分降低,我們就立刻可以幫助他,拿個東西給他墊著,就不會掉了,啊滿桌沒關係,就撿起來就好了,就是用那個行動代替口語,就是直接來協助他,讓小杰覺得說,在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或者出去的時候,已經很少聽到爸爸媽媽在提醒我,提醒我這個、提醒我那個,這個頻率降低,讓他可以更自在的,也許他有些時候,看他要做錯事情的時候,立刻就把那個情境移轉。 比如說,他現在要來吃這個東西,其實你可以主動的叫他吃,這食物端出來就是要讓人吃的,我們過去反而習慣很不好意思,吃東西好像有點不好意思。不要客氣,所以當你看到孩子來的時候,反而你要更主動的「來來來! 楊 老師請我們吃這個,你來試試看!」那變成我們很主動的去讓他就是說降低要不要先問一下,就變成減少那個規範的部分,反而是主動引導他很自然、很有禮貌、很客氣的一起坐下來吃,就去主動的引導他做一些合乎行為規範的部分,而不是說常常是去糾正,降低他做錯了再來糾正。 同樣一件事情事先告訴他,或是帶著他一起做,他可以不用犯錯的感覺,(對!我現在就是預設立場,先預設他有可能犯哪些錯,然後去提醒他說需要怎麼樣怎麼樣,讓他有個情境去照做),對!事先安排。那個提醒更重要的是,不能讓他覺得他會犯錯,而是這個提醒是說,事實上不能只是對著他提醒,而是來,我們怎麼做,而不是如果你不怎麼樣,你就會怎麼樣,不是用這種話語做提醒做警告。 (就像收玩具就說:來,我們一起收。然後教他怎麼收)。對!就是這樣子!但通常其實玩具你看我們家玩具幾乎都不在收的,也許當然是因為我自己非常自在,因為我覺得孩子收玩具然後又再拿出來玩、收玩具又拿出來玩,有時候都不太可能,就像看我們自己的辦公室一樣,除非那是一個公共進進出出的,我們在國外看我們的大學教授,他越忙那個研究室越亂,做到這裡就馬上要用,那裡就馬上要用,很難弄得那麼有規矩。 換句話說,我們對於我們過去看到的一些規範的部分,對小杰來講在現階段這半年當中,我認為降低對他有所要求,但是如果這個事情,我常提一個標準,或者這個事情對他沒有傷害,對別人也沒有傷害,但看起來比較粗魯或者有點比較浪費,這樣都還可以接受,我們只要他對自己不好的或傷害別人的,我們做一個所謂的說明,一個回應,你這個事情做了是什麼後果,我們應該怎麼承當,就這樣子!降低這種好像看起來是規矩的是束縛的理由,沒有太多的必要。 我想這個部分就是從情緒部分的安穩,像剛剛一直強調,我覺得爸爸可能可以再下一點功夫,就是跟他更多肢體上面的玩耍,帶他去沙灘上跑步、游泳、騎腳跳車或者是打籃球,或者是床上打枕頭戰,常常抱他,把他抱起來丟,或放在腋下轉圈圈,讓他感覺跟爸爸的距離特別的近,可以放鬆他內心的一些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