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保奇媽咪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日期

#Tag

文章分享- 發人深省的文章-轉貼

2007年02月08日
公開
2

天下沒有飛不起來的氣球,如果有,只因它沒有「被打氣」;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大笨人,如果有,只因他從未「被讚美」! 讓我們學習多欣賞、多鼓勵別人,使我們的「人緣基金」與日俱增! 想當皇后,先把丈夫當國王!──拜託,請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都是基於「平等互惠」的原則,也都希望被尊重、被肯定、被了解,而不喜歡「被忽視」;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到別人心中的「最愛」…… 十年前,我在擔任電視記者時,常參加許多記者會。 記得有一次,某部長在記者會後,很親切地與在場的男女記者們一一握手;當時,我身旁是友台一位頗具知名度的女記者,而我是沒沒無聞的新進記者,所以當部長走到我面前和我握手時,他的眼光卻注視著我身旁的女記者,很熱絡地和她寒暄。 那時,我真覺得「很失望」,甚至覺得「受辱」。 沒錯,我是個沒有知名度的小記者,但當部長您主動來和我握手時,拜託您好歹也「看我一眼」、不要把我當成「空氣」好不好? 再怎麼說,我也是一個好不容易才考上的電視記者, 我也有「自尊」啊! ◎ 是的,「自尊」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被人肯定」! 假如對方連看都不看我們一眼,我相信,其「握手」只是虛情假意、敷衍了事,根本沒有真心誠意! 所以,有人說:「沒有眼光對視,就沒有所謂的溝通。」 的確,「眼光的對視、真心的對話」,才會使對方覺得受到尊重,「自尊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也才能提升對方的「自我價值感」(self-value)。 以前心理學老師就告訴我們:< / B>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個「看不見的訊號」! 什麼訊號呢?就是──「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Make me feel important!) 想想,真是如此! 我們一直都希望別人「看重我們」,不要「視我們為無物」;相同地,對方其實也正帶著那「看不見的訊號」──我們也要讓他感覺他很重要! 這本來就是互惠、互饋的,不是嗎? ◎ 全世界知名的「玫琳凱化妝品公司」創辦人玫琳凱女士,曾說過一個故事:多年前,她開著一輛老舊汽車,到福特汽車的展示中心去,因她手頭上有錢,想買一部黑白相間的新轎車。 進了福特展示中心,業務員看她開著老舊的車子,斷定她買不起新車,所以就不把她當一回事。 當時,剛好是中午,業務員說,他趕著赴午餐約會,就託辭先走了。 由於玫琳凱女士急著購買新車,所以想見業務經理, 但經理亦不在,下午一點才會回來。 於是玫琳凱只好悻悻地逛到對街Mercury 的汽車展示中心。該中心正展示一輛「黃色轎車」,儘管玫琳凱很喜歡,但價錢卻遠超過她原本的預算。 可是,那業務員的談吐十分殷勤、誠懇; 而在閒聊時,玫琳凱說,想買車是因為當天是她的生日,想買部車送給自己當「生日禮物」。 後來,業務員禮貌地說他有點事,請求告退一分鐘,隨即回來。未料,十五分鐘之後,一秘書小姐帶來「一打玫瑰」,而那業務員就把整打玫瑰送給玫琳凱女士,祝賀她「生日快樂」! 天哪,玫琳凱說,當時她真的「太訝異、太驚喜、太意外」了! 不用說,玫琳凱後來買的是──遠超過預算的 Mercury黃色轎車。 因為,那聰明的業務員看到玫琳凱女士身上正散發著無形的訊號── 「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而他所表現的,就是讓玫琳凱女士感覺「自己很重要、很受禮遇」! ◎ 我在想,如果換成我去買車,而受到如此禮遇相待, 我可能也會和玫琳凱一樣,十分感動地下訂單買車; 畢竟我們都希望「被重視」,而不喜歡被當成「空氣」啊! 曾有一位長得很帥的教授說,他太太長得不漂亮,而且年紀比他還大,在外人看來,兩人並不匹配,但他為什麼還要娶她呢? 「因為,我太太常誇我,說我很有能力、腦筋很棒、很會理財、做事做得很好、穿衣服很有品味、對人很友善……」 這教授告訴學生說: 「我以前的漂亮女朋友常嫌我、說我不好,只有我太太會稱讚我,而我就喜歡這種『被灌迷湯』的感覺!」 的確,我們的另一半、家人、朋友、同事也都正在期待──「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因為人的「自我價值感」,是經由別人的肯定、讚美而來;只要「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對方也會善意地給我們「正面的回饋」啊! 所以,前些天我故意對太太說: 「妳好辛苦噢,坐完月子還要帶兩個小孩,而且,還把小孩帶得那麼聰明、可愛,都那麼像妳!」 未料,我太太一臉嚴肅地說:「你少來,我知道你的計謀,你是不是又想拿錢去買音響了?」哈! 溝通小站 你會彈鋼琴嗎?可能會! 因為任何人都能夠在鋼琴上彈出聲音,即使小貓走過鍵盤,也會發出聲音。 但是,鋼琴「會彈」和「不會彈」、或「彈得好不好」,就有很大的區別。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好」和「不好」之間,有極大的區別;但是,人際關係欠佳的人,並不是天生就註定一直如此,其實他只是缺乏經營、訓練不足罷了! 從學理上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都是基於「平等互惠」的原則,也都希望被尊重、被肯定、被了解,而不喜歡「被忽視」。 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到別人心中「想要」的東西,也要看到對方最「在意」的東西,那就是── 自我尊嚴感──「重視他,讓他覺得自己很重要」。 溫柔關心的「眼施」、 和顏悅色的「顏施」、 誠懇親切的「心施」、 溫暖人心的「言辭施」, 都是我們人際溝通中可以學習做到的啊! 賽涅卡曾說: 「如果想獲得別人喜愛,就得先去喜愛別人。」 的確,當我們先釋放「喜歡對方」的良性訊息時, 對方也會「投桃報李」地回應; 當我們真誠重視對方時,對方必將「眼睛為之一亮」,進而「心受感動」地善意回應。 所以,我很喜歡西方人的一句話 ── 「想做皇后,應先把丈夫當國王」; 意即「如果妳想要當皇后,就必須把老公當成國王一般對待!」

*如何正確教養3~4歲兒童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2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台中科博館

2007年01月31日
公開
2

玲媽日記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 0,o1de,mid163642,cid112029421.htm 科博館星期三10點前入館免費 高鐵左營至高鐵烏日來回670元 仁友客運 105到台中火車站->45.22 125直達 若是從高鐵烏日站到科博館是只可搭仁友客運125,價錢是約34元,而時間是約45分鐘;但是也可以搭台鐵烏日站到往北到台中站下車後,在火車站出口正對面,地球村美日語旁的台中客運總站,搭88、103、106,在科博館下車即可,價錢:火車票是15元,公車票是約22(20)元,共37(35)元,而時間是約30分鐘(搭火車與公車的時間) 去程: 402 左營高鐵站7:25 高鐵烏日站8:29 由於這班8:38台鐵沒有趕上 就得搭下一班9:13 會等很久 所以看看是要去趕火車 還是去等公車坐到台中車站 台鐵烏日8:38 台鐵台中8:46 回程: 17:09台鐵台中 17:17台鐵烏日 103 17:40高鐵烏日 18:30 高鐵左營 科博館 http://www.nmns.edu.tw/ 1.親子來館﹕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中國科學廳、地球環境廳、植物園自行參觀。 2.陽光服務台﹕提供語音導覽解說手機租借服務,讓您享受不受干擾的自由參觀行程。 3.特展定時導覽活動﹕假日時亦提供不同的主題解說活動。 4.科學演示、劇場教室﹕提供的課程中選擇有興趣的單元,進行較深入的學習。 5幼兒科學園﹕平常日下午及週休二日可攜3至8歲幼兒前往科學中心五樓幼兒科學園,操作探 索童玩和科學性教具。 6.自然學友之家﹕10歲以上的親子觀眾則可至自然學友之家自行觀察探索標本文物及參加自 然科學講座。 7.天文科學通俗演講活動﹕對天文氣象有興趣的親子觀眾,可參加每月舉辦之天文科學通俗演 講活動。 8優惠卡﹕為鼓勵親子觀眾經常來館,本館設有優惠卡服務,提供多項優惠,並寄送本館簡 訊,讓您瞭解博物館的脈動。 取自於乃尹博堯家

于美人的育兒經...要當快樂媽媽 (文章分享)

2007年01月27日
公開
2

文/陶禮君採訪 女人看女人,要批評很容易,要讚美很困難,那麼,能成為女人羨慕又希望的對象,可就真不是普通的高段! 是的,于美人。 不久前,一份針對現代女性所做的調查,選出他們最想成為的「幸福女」,于美人排名第一,理由是: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俗氣一點的說法是「家庭事業兩得意」。 對此,于美人除了謝謝老天爺,還淡淡說了一句:幸福,是知足感恩,是別人的成全與幫助! 于美人這番「幸福論」,其實是有感而發。 時間倒回至四年前,那時于美人剛當母親,生下龍鳳胎的她,第一個碰上的難題是「尋找母奶」。 于美人說,兒子因為體質關係,消化能力太弱,必須要餵母奶,可是,偏偏她沒有奶水,也沒有脹奶的感覺。 「母奶協會還派了人來幫我,結果搞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於是,于美人展開她的要母奶之路。多則1000c.c.,少則200c.c.,只要聽到哪裡有奶,就趕著去拿,但,救急不救窮,老是這樣零零散散的要也不是辦法,後來決定乾脆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裡公開徵求「奶媽」,很快,熱心的電話湧進來,解決了于美人的無奶之苦。 「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了工程師媽媽的奶、家庭主婦媽媽的奶、檢察官媽媽的奶、法官媽媽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人家說上帝因為分身乏術,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了母親,而我的孩子何其有幸,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的!」 于美人記得有一次她打開冰箱,面對別人送的一袋袋母奶時,她心裡感慨萬千。因為錢可以買得到,她這個做媽媽的都可以去買,銀貨兩訖,付錢買是最簡單的。然而,今天給母奶的那些人,都不是為了錢,甚至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因為那些人給的是「愛」。 于美人說,那段日子,讓她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感同身受」,那絕不是指甲劃過皮膚的深度而已,那是切身的知覺。 「我告訴兒子,他人生第一個功課是要學會感恩,而我人生則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業,感謝。」 一星期工作五天堅持把時間留給孩子 一如于美人老公James說的,「于美人是個一百分的好媽媽」,所以,聊到親子關係時,于美人的話就像水銀洩地般,止不住,因為她可不是書上理論而已,全都是自己的實際經驗。 拿講故事這件事來說,于美人可是很盡責地講述兒童床邊故事,即使是錄音帶,也是由她自己講,然後錄下來給孩子聽,至於童書,于美人認為那只是親子關係的媒介而已,什麼書都可以。很貴的童書或很多的童書,並不會讓你的孩子變得德、智、體、群、美兼備,重要的是陪伴與共讀的過程。 「我常常看到書展時,很多父母會花大錢去買大部頭或一套幾十冊的童話故事書,但回到家就擺到書架、書櫃上,束之高閣,真的蠻浪費的。」 不過,于美人也承認,給孩子講故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錄完影回到家已經累癱了,可是,兩個孩子等著她講故事,那渴望的眼神,讓她根本無法拒絕。 有時候,講到一半,實在太累了,她會跟孩子說,「接下來的故事媽媽忘了,讓媽媽睡一下,就會想起來。」然後,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過來叫醒她說,「媽媽,你想好了沒?」 于美人認為,親子關係就像幼苗,需要時間和心思去栽培,不可能速成,更沒有捷徑。而家事雜務可以請人代勞,親子活動郤不能假手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她堅持周休二日,一星期工作五天,因為她必須把時間留給孩子,因為她不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缺席。 「等你有時間陪他的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你了!」 另外,于美人強調,無論是改變或建立孩子的習慣,都需要耐著性子、配合決心去做,時間一久,結果就跑出來了。 她舉了三個例子。 孩子一歲時,怕影響嘴型所以要戒奶嘴,這時候于美人就每天講「虎姑婆愛吃吸奶嘴小孩」的故事給他們聽,講了兩個月,兩個小寶貝終於放下奶嘴。 于美人說,吸奶嘴是孩子們的一種慰藉,如果硬要從他們嘴裡拿下來,其實是很殘忍,可是,透過故事,慢慢瓦解他們對奶嘴的依賴,最後達到戒除的目的。 接著是拆尿布。那是孩子一歲半左右,她打算讓他們告別包尿布的日子(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包),於是,于美人開始她的擦地板歲月,孩子一尿褲子,她就跟在後頭擦地板,約莫兩個月的時間,孩子不再尿褲子,懂得告訴大人要上廁所。 還有一個例子是訓練孩子自己吃飯。這件事也讓于美人擦了三個月的地,原因是,她覺得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不應該老是要大人餵著吃。而這個過程,則會遇到孩子自己一邊吃飯一邊掉飯的情況。 「我寧可擦三個月的地,也不要餵三年的飯。這樣做並不是我不願意餵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早一點有能力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責。」 于美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不是父母的資產,做父母的應該盡量給孩子空間,讓他去過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愛孩子有原則訓練孩子選擇能力 談及教養孩子,于美人也是心得一籮筐。 一歲喪父的她,母親獨立拉拔她長大的過程,並不輕鬆,然而,卻給她全部的自由與自主去發展自己,影響所及,現在當了媽的于美人,也希望給孩子一片開闊的天空。 「我不想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因為這個社會不快樂的事太多了,拼命把你往死胡同裡擠,讓你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希望他們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地,然後幽默、樂觀面對每一件事。」 于美人說,孩子現在還小,很多事都說不準的,她盡量讓自己是個快樂的媽媽,讓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至於「愛他們,卻絕不溺寵」可是于美人挺堅持的原則。 譬如,買玩具。 于美人說,以前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後來她發現玩具已經多到有點氾濫了,於是,有一天兒子在百貨公司看到一輛小車車,又吵著要買時,于美人立即拒絕。 兒子當場大哭,且耍賴不肯走,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于美人乾脆把他抱起來,回到家放在浴缸裡,她對兒子說,「以後你一年有兩次買玩具的機會,就是你生日與過年的時候!」 于美人說,「一年兩次額度」是訓練孩子懂得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要買就買,只會讓玩具多到不知珍惜。 「現在很多父母都只生一個,加上愈來愈多人是老來得子,所以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很少說『不』。」 于美人說,很多父母以為買東西是滿足孩子,其實孩子早就滿足了,是大人自己不滿足,所以不斷地買。而孩子是古靈精怪的小天使,他們天生有種本能,會不斷去測試父母的底限,久而久之,最後變成「不管,我現在就要。」 母親是那個餵飽孩子的人 透過人工受孕才當媽的于美人,其實是經過一段艱辛的求子路程。從不孕症到龍鳳胎,于美人吃足了苦頭。然而,當個母親,是她千金不換的選擇。不為傳宗接代那樣的重責大任,只是很單純想成就一段母子(母女)緣分。至於催促她當媽的「幕後推手」,則是于美人的母親。 「我還記得當我三十出頭還沒結婚對象,我媽就跟我說:結不結婚沒關係,但找個好一點的『種』,生個孩子,我幫你帶。女人,終歸要有個自己的孩子。」 早些時候,于美人還有個好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也是誘發她當媽的原因。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哲學家康德臨終時,他的門徒把康德這輩子最重要的三本哲學巨著擺在康德的病床前,康德看了看那三本書,流下淚來對身旁的人說:「如果這三本書是一個小孩有多好!」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了媽之後,于美人開始知道對孩子牽掛的那份心情,才體會到自己在母親的心裡佔了多麼重要的份量。 于美人在她自己的那本紀錄懷孕生子的書《親愛的,我把肚子搞大了》裡,曾寫到:有個深夜,孩子餓了,她起來餵奶,她的母親可能是聽到聲音,也起來,看到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睡衣,於是趕緊找了件衣服幫她披上。 「這個畫面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我媽媽照顧她36歲的女兒,而我這個36歲的女兒,正在照顧那個不到60天的兒子。」 于美人說,也是那一刻,她知道了什麼叫母親? 「母親就是知道孩子餓了,不管再累,再苦,也要把孩子餵飽的那個人;母親就是知道孩子半夜起床,就絕對沒辦法繼續好睡,一定要起來為他添衣的那個人。」

2007丁亥豬年的流年運勢綜合分析

2007年01月27日
公開
2

(二)、2007丁亥豬年的『牛』...藍、紅、紫色服裝可開運 1. 注意事項 (1)吉凶參半、貴人化兇 (2)防患小人、背後暗算 (3)平心靜氣、急躁不得 (4)易受託累、自保為重 (5)小心口舌、不惹是非 2. 命理吉凶 財位: 正北、正東 吉利位: 正北、東南、正南 吉利色: 紅、藍、紫 不吉色: 綠、白 吉利數: 1、5、7、9 不吉數: 3、4 吉利物: 水養植物、玉雞、金龜、葫蘆 不吉物: 羊 吉利花: 桃花、鬱金香、玫瑰 3. 肖『牛』流年運勢綜合分析 •事業運勢:小吉 •愛情運勢:小弱 •財富運勢:中吉 •貴人運勢;小吉 •健康運勢:小弱 4. 肖『牛』流月運勢分析 •正月:中吉 •七月:小吉 •二月:弱 •八月:小弱 •三月:小弱 •九月:小吉 •四月:小吉 •十月:中吉 •五月:中吉 •十一月:小吉 •六月:小弱 •十二月:大吉 2007丁亥豬年的『猴』...藍、綠、白、金可開運 1. 注意事項 (1)吉凶參半 (2)有起有伏、計畫未來 (3)面臨挑戰、任勞任怨 (4)遠離小人、修身養性 (5)重要時刻、謹慎抉擇 (6)遇旺則旺、遇衰則衰 2. 命理吉凶 財 位:正北 吉利位:正北、正西、西北 吉利色:藍、綠、白、金 不吉色:黑、褐 吉利數:1、4、7、8 不吉數:2、5、9 吉利物:玉龍、植物、葫蘆、金龜、明燈 不吉物:虎 吉利花:菊花、玫瑰 3. 肖『猴』流年運勢綜合分析 •事業運勢:小吉 •愛情運勢:弱 •財富運勢:中吉 •貴人運勢:小弱 •健康運勢:小弱 4. 肖『猴』流月運勢分析 •正月:弱 •七月:小吉 •二月:小弱 •八月:中吉 •三月:小吉 •九月:小弱 •四月:中吉 •十月:弱 •五月:大吉 •十一月:小弱 •六月:小弱 •十二月:小弱 2007丁亥豬年的『狗』...紅、綠、黑為開運色 1. 注意事項 (1)吉中帶凶 (2)注意交友、避免波及 (3)注意身體、健康為要(不宜探病、不食祭物) (4)以和為貴、勤於溝通 (5)廣結善緣、後有助益 2. 命理吉凶 財 位:西南、正南 吉利位:正南、正東、東北 吉利色:紅、綠、黑 不吉色:藍、白、金 吉利數:0、3、4、9 不吉數:1、6、7 吉利物:玉馬、水晶、麒麟、金龜、聚寶盆 不吉物:龍 吉利花:玫瑰、蘭花 3. 肖『狗』流年運勢綜合分析 •事業運勢:大吉 •愛情運勢:大吉 •財富運勢:大吉 •貴人運勢;中吉 •健康運勢:小弱 4. 肖『狗』流月運勢分析 •正月:大吉 •七月:小吉 •二月:中吉 •八月:小弱 •三月:小吉 •九月:中吉 •四月:中吉 •十月:小弱 •五月:大吉 •十一月:中吉 •六月:小弱 •十二月:大吉

3隻小豬------比不上1隻大豬"杜正勝

2007年01月27日
公開
2

「部長,如果不用成語,請問輓聯、喜幛要怎麼寫呢?」教育部長杜正勝前天一番反對使用成語及典故的發言,在網路、電視及廣播節目引發熱烈討論,杜正勝則不願再對此回應,下午並取消主持「海洋教育高峰會」等行程。 教育部「成語典」先是將「三隻小豬」納入附錄的專題成語,引發議論,杜正勝前天又回擊「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有網友對此轉折做出「三隻小豬是成語,用成語的是小豬」妙喻。 還有網友「阿兔真可愛」在ptt網站上發表打油詩:「杜公千古音容在,即便罄竹亦難書,顛倒台灣著新史,原來是學三小豬。」網友皮卡兔則問,「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杜正勝這三個字是成語還是三字經?」 由於昨天有媒體指杜正勝在服役的兒子杜明夷放榮譽假時到私人招待所狂歡,有網友把「杜老爺」與「杜公子」的言行並論,「用成語是教育失敗,上辣妹酒店才是教育成功嗎?」 也有人質疑杜正勝「不用典」口是心非,因他的兒子就叫「明夷」,源出易經;且杜正勝說用成語是「思想懶惰,一知半解」,其中「一知半解」就是成語,無異自打嘴巴。 中廣新聞網昨天上午開放聽眾叩應,幾乎所有叩應者都不贊同杜正勝的反成語言論,還痛批杜在搞文革,實施愚民政策。 電視模仿節目「全民大悶鍋」前天晚上則請來納豆扮演杜正勝,繞著「三隻小豬」的成語打轉,著實地消遣了杜正勝一番。 網路上對「三隻小豬」的衍生意義討論更是熱烈,有人說可以指的是「不與時俱進,終將被時代淘汰」,也可以有人支持是「不要短視近利」、「團結力量大」、「兄弟情濃」或「凡事應未雨綢繆」;還有網友提醒,使用時,最好說明是三隻小豬的老大、老二、或老三,因老大偷懶、老三勤奮,差異很大。 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昨天指出,成語歷經千錘百鍊,應當成國語教育重點,用成語,怎能說是教育失敗?「教育失敗,部長要負責,成語何罪之有?」 杜正勝前天發表「成語誤教育論」,各界譁然,教育部國語會前主委李鍌昨天出來反駁。他強調,「三隻小豬」絕非成語,只是「參考語料」,當初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被誤為成語他認錯道歉,但不茍同杜正勝所言。 「不用成語,怎麼說話?」從台師大國文系退休的李鍌說,成語經歷代千錘百鍊,多數人了解其意涵、背景,例如「愚公移山」,短短四個字,就道盡一個勵志故事。用成語讓文章更精簡、順暢,即使常人講話,也是三句話不離成語,怎麼說它無用? 李鍌指出,民國初年,仍有很多人寫比較難的文言文,為推廣教育,胡適才希望大家寫口語的白話文,少用「僻典」,但並非完全不用成語,胡適自己的文章,也不乏成語。 他說,部長任期只有短短幾年,成語卻是累積數百、數千年的文化結晶,老師非但不應放棄成語,反而要當成國語教育最重要的一環。 教育部長杜正勝說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引起社會譁然,究竟成語及典故有沒有存在價值,外界自有公評,不過,由於部分成語經年累月的使用,已經不知不覺成了日常生活的口語,如果摒棄不用,很多事情會遭遇表達上的困難。 有沒有想過,校園裡大家參加朝會,已經習慣的"升旗典禮開始,全體肅立"這幾個字,如果不沿用的稍微文言的方式來說,會變得怎麼樣旗子掛在旗桿上,請你們給我通通乖乖站好。

原來,冷漠是如此傷人(文章分享)

2007年01月27日
公開
2

原來,冷漠是如此傷人 過去報章上報導過一個女人控訴婚姻不幸,她說: 「她的丈夫沒什麼不好的,但一回家就像個木乃伊 一樣,好像這個家和他漠不相關。」家中一切大小 事事都是她決定的,包括繳水電費、生不生孩子、 買不買房子…… 他總是很民主的說:「妳決定就好。」每一句話都 有一個剛硬的句點,好像在拜託她不要再說下去。 她是實質上的一家之主。 比起別人家,看來她擁有無限大的空間,老公不會 限制東限制西,她可以在職進修,和朋友聊天逛街 ,不過前提是,她自己需先把一切打理妥當, 才能無後顧之憂。 好友羨慕她的自由,她卻感到家庭的氣氛靜肅得令 人難受,每一次對另一半說話,狀況比面壁思過還糟。 當時我不明究理,覺得她在鑽牛角,個性不夠獨立, 人家什麼事都不管,是尊重妳的自由,不是很好嗎? 後來我才發現,我是錯的,只因未曾被冷漠制裁過。 不了解冷漠也是一種酷刑, 冷漠和尊重,是兩回事。 後來,有個個性活潑的大學生也曾發生一件事。 他說,有一次他和爸媽起了衝突,爸媽不准他半夜 到PUB去,他偏要,結果爸媽聯合起來一個星期 不跟他說話,連罵都不罵他。 餐桌上,爸媽只顧咀嚼嘴裡的食物,每一次他開了 話頭,都好像把石頭丟進在萬丈高崖中,一點回音 也聽不到。 過了五天,他跪地求饒,「你們打我罵我都可以, 拜託不要再不跟我說話了!」原來,冷漠是如此傷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情感關係人」 可以罵他,但別對他施以冷戰制裁。 所以,曾有個作家安慰男人說: 「當一個女人不再罵你時, 她也就不再愛你了。」 當她不再希望你改正任何缺點, 想必是哀莫大於心死。 所以你必須了解:當你冷漠待人時, 你正在傷人! 不要高估了「痛苦」對我們的影響力 卻貶低了抑制「痛苦」的抵抗力 ------------------------------------------------------------------ 這個是別人寄給我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