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阿紫紫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感動是因為我們懂得什麼叫愛

2007年04月17日
公開

感動是因為我們懂得什麼叫愛 作者:李家同 資料來源:e-mail 我做大學教授已經很多年了, 我注意到大學男生屬於白面書生的已經非常少了, 大多數男生都有很健康的膚色,可是比起在外面做工的工人來說, 似乎我們的大學生仍然白得多了。 張炳漢是少數皮膚非常黑的那種大學生,難怪他的外號叫作「小黑」, 我是他的導師,第一天導師生面談,他就解釋給我聽為何他如此之黑, 他說他從高二開始就去工地做小工,再加上他是屏東鄉下長大的, 所以皮膚黑得不得了。他說他家不富有,學費和生活費都要靠哥哥, 而他哥哥就是一位完全靠勞力賺錢的建築工人, 他大一暑假就跟著他哥哥打工,賺了幾萬元。 有一天,一位屏東縣社會局的社工人員來找我, 他告訴我一件令我大吃一驚的事, 他說張炳漢現在的父母絕不可能是他的親生父母, 因為他們血型都是O型,而張炳漢卻是A型, 他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個案,經過電腦資料庫不斷的搜尋, 他們總算找到了他的親生父母。 長話短說,我只在這裡說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他們發現張炳漢其實是走失的孩子, 他現在的父母領養了他,而他被發現時穿的衣服也有很清楚的記錄, 當時他只有二歲, 十八年來,他的親生父母仍保留著當年尋人的廣告, 也從未放棄過找他的意念, 那個廣告上的衣服和小黑當年被找到的完全吻合, 再加上其他的證據, 他們已可百分之百地確定小黑可以回到親生父母懷抱了。 社工人員問我小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告訴他小黑性格非常爽朗, 他建議我們就立刻告訴他這個消息。 小黑聽到了這個消息,當然感到十分地激動, 可是,他告訴我,他早就知道他的父母不可能是他的親生父母, 血型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是他和他哥哥完全不像, 他哥哥不太會唸書,國中畢業以後就去做工了, 他卻對唸書一點困難也沒有,他哥哥體格也比他強壯得多。 他們倆唯一相同之處是口音,可是他認為這是因為他從小學他哥哥的緣故。 不要看小黑年紀輕輕,他的決定卻充滿了智慧, 他說他不知道他的親生父母是什麼人物,可是不論他們是什麼人, 他的身分證上父母欄不會改變,他的理由非常簡單: 他們對我這麼好,收養了我,含辛茹苦地將我帶大, 我這一輩子都會認他們為爸爸媽媽。 至於親生父母,我會孝順他們,將他們看成自己的父母, 只是在法律上,我不要認祖歸宗了。 我和社工人員都為小黑的決定深受感動,社工人員告訴小黑, 他的生父是一位地位不小的公務員,生母是中學老師, 他們還有一個兒子,比小黑小一歲,念大學一年級,他們住在台北。 小黑表現得出奇鎮靜,他要和社工人員一齊回屏東去, 將這一切告訴他的爸爸媽媽,他的爸爸媽媽是典型的鄉下好人, 他們聽到這個好消息立刻和台北方面聯絡, 約好週六小黑去台北見他的親生父母。 誰陪他去呢? 這個責任落到我和太太身上,我們夫婦二人抓了小黑, 到街上去買了新的牛仔褲,新的花襯衫, 當時已冷了,我們順便又替他買了一件新毛衣, 星期六一早就從台中開車去台北「相親」。 小黑雖然是個壯漢,可是當他走下汽車的時候,兩腿都有點軟了, 幾乎由我和太太扶著他進電梯上樓,大門打開, 小黑的媽媽將他一把抱住,哭得像個小孩, 小黑有沒有掉眼淚,我已不記得了, 我發現小黑比他媽媽高一個頭,現在是由他來輕拍安慰媽媽。 事後,他告訴我,當天他在回台中的火車上, 大哭一場,弄得旁邊的人莫名其妙。 我和我太太當然識相地只坐了半小時就走了,半小時內, 我觀察到他的親生父母都是非常入情入理的人, 他的弟弟和他很像,可是白得多, 和小黑一比,真是所謂的白面書生了。 我心中暗自得意,覺得還是我們的小黑比較漂亮, 尤其他笑的時候,黝黑的臉上露出一口白白的牙齒, 有一種特別男孩子的魅力。 小黑收到一件夾克做為禮物,是滑雪的那種羽毛衣, 小黑當場試穿,完全合身,這也靠我事先通風報信, 將小黑的尺寸告訴了他的親生父母。 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小黑要我請客, 將他的「雙方家長」都請到台中來, 我這個導師只好聽命,除了兩對爸媽以外, 我還請了小黑的哥哥和他的親弟弟,因為大家都是很真誠的人, 宴會進行得十分愉快,我發現小黑的哥哥的確比他壯得多, 我又發現小黑的弟弟比他們白了太多,小黑好像感到這一點, 他說他還有一個綽號,叫做「非洲小白臉」, 他顯然希望由此說來縮短他和弟弟間的距離。 小黑的帳戶中增加了很多錢 ,可是小黑的生活一如往常,只是週末有時北上台北, 有時南下屏東,他的親生母親一開始時每天打電話來噓寒問暖, 他只好求饒,因為同學們已經開始嘲笑他了。 大二暑假開始,小黑向我辭行,我問他暑假中要做什麼? 他說他要去做苦工,我暗示他可以不必擔心學費和生活費了, 他說他一定要再去屏東,和他哥哥在一起做一個暑假的苦工, 他要讓他哥哥知道他沒有變,他仍是他的弟弟。 我知道屏東的太陽毒得厲害, 在烈日之下抬磚頭、搬水泥,不是什麼舒服的事, 我有點捨不得他做這種苦工。 小黑看出了我的表情,安慰我,教我不要擔心, 他說他就是喜歡做苦工,他還告訴我他做工的時候, 向來打赤膊打赤腳,這是他最痛快的時候。 可是小黑沒有騙得了我, 我知道小黑不是為了喜歡打赤膊、打赤腳而去做苦工的, 如果僅僅只要享受這種樂趣,去游泳就可以了, 我知道他去做工,完全是為了要作一個好弟弟。 小黑大三沒有做工了,他是資訊系的學生, 大三都有做實驗的計畫,整個暑假都在電腦房裡, 他自己說,他一定白了很多。 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小黑身旁多了一個年輕人, 在他旁邊玩電腦,我覺得他有點面善,小黑替我介紹, 原來這就是他弟弟,可是我怎麼樣都認不出來了。 他過去不是個白面書生嗎?現在為什麼黑了好多,也強壯多了? 小黑的弟弟告訴我,他已經打了兩個暑假的苦工,都是在屏東, 兩個暑假下來,他就永遠黑掉了,我忍不住問他,難道他也需要錢嗎? 小黑的弟弟笑了,黝黑的臉,露出了一嘴的白牙齒, 他指著小黑對我說「我要當他的弟弟」。 在烈日下做兩個暑假的苦工,他真的當成小黑的弟弟了。 我們有選擇的權利,而每個選擇都是轉折。 小黑可以選擇回台北血緣父母的身邊; 小黑的弟弟可以選擇做其他輕鬆的工作; 而他們的選擇,更加強了彼此間的聯繫, 不單單是親情,還有選擇後面的智慧。 「好東西要跟大家分享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當您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事, 就是把它分享給您四周的人; 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 自由自在的散播開來. ...

什麼 是直昇機父母?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3

【天下雜誌368期 別當直昇機父母】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 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昇機父母」的一員 。 【文�李雪莉;攝影�黃明堂】 直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 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 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 ,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 ,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 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 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 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 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 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 「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 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 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 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 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 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 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 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 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見一一○頁)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 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 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 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 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 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 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 。」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 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 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 ,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 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 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 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 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 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 「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 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 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 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 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 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 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 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 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 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 。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 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 、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 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 ;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 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 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 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 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 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 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 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 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 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 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 ,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 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 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 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 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 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 ;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 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 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 」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 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 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 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 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 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 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 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 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 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 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 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 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 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 。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 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 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 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 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 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 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 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 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 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 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 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 我檢驗的時刻。

[轉貼分享文章]【人生】 仇人 與 恩人

2007年04月05日
公開
8

作著不詳 轉自e-mail 【人生】 仇人 與 恩人 給辛苦的上班族分享 !! 很有意思的管理故事: 仇人 與 恩人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某電視公司請我去主持個特別節目, 那節目的導播看我文章不錯,又要我兼編劇。 可是當節目做完,領酬勞的時候, 導播不但不給我編劇費, 還扣我一半的主持費。 他把收據交給我說: 『你簽收一千六,但我只能給你八百,因為節目透支了。』 我當時沒吭聲,照簽了,心想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後來那導播又找我,我還 【照樣】幫他做了幾次。 最後一次,他沒扣我錢,變得對我很客氣, 因為那時我被電視公司的新聞部看上, 一下子成為了電視記者兼新聞主播。 我們後來常在公司遇到,他每次笑得都有點尷尬。 我曾經想去告他一狀,可是正如高中那位同學所說, 沒有他我能有今天嗎? 如果我當初不忍下一口氣,又能繼續獲得主持的機會嗎? 機會是他給的,他是我的貴人,他已經知錯,我何必去報復呢? 後來我到了美國留學。 有一天,一位已經就業的同學對我抱怨他的美國老闆 【吃】他, 不但給他很少的薪水,而且故意拖延他的綠卡 (美國居留權)申請。 我當時對他說: 『這麼壞的老闆,不做也罷。但你豈能白幹了這麼久, 總要多學一點,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學。』 他聽了我的話,不但每天加班,留下來背那些商業文書的寫法。 甚至連怎麼修理影印機,都跟在工人旁邊記筆記, 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創業,能夠省點修理費。 隔了半年,我問他是不是打算跳槽了? 他居然一笑: 『不用!我的老闆現在對我刮目相看,又升官,又加薪, 而且綠卡也馬上下來了,老闆還問我為什麼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 變得那麼積極呢?』 他心情愉快的說,他作了 『報復』,只是換了一種方法, 而且他自我檢討,當年其實是他自己不努力。 大概前五年吧! 我遇到個有意思的事。 一位老友突然猛學算命,由生辰八字、紫薇斗數、姓名學到占星術, 沒一樣不研究。 他學算命,當然不是覺得算命靈驗,而是想證明算命是騙人的東西。 原因是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師為他算命,算他活不到四十七, 他發誓,非打爛那大師的招牌不可。 你猜怎樣? 他愈學愈怕,因為他發現自己算自己,也確實活不長。 這時候,他改了,他跑去做慈善,說: 『反正活不久了,好好運用剩下的歲月,做點有意義的事。』 他很積極地投入,人人都說他變了, 由一個焦躁勢利的小人,變成敦厚慈愛的君子。 不知不覺,他過了四十七、過了四十八,而今已經五十三, 紅光滿面、生氣勃勃,比誰都活利健康。 「你可以去砸那大師的招牌了!」 我有一天開他玩笑。 他眼一亮,回問我: 『為什麼?』 又笑笑: 『要不是那人警告我,照我以前的個性, 確實四十七歲非犯心臟病不可,他沒有不準啊!』 各位年輕朋友! 你喜歡逞強鬥狠嗎? 你總是心有不平嗎? 你有 【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憤恨嗎? 一點心得 你要知道, 【敵人、仇人】… 都可以 【激發】你的 【潛能】,成為你的【貴人】。 你也要知道,許多怨仇、不平,其實問題都出在你自己。 你更要知道,這世間最好的 『報復』,就是運用那股不平之氣, 使自己邁向成功,以那成功和 【成功之後的胸懷】, 對待你當年的敵人,且把敵人變成朋友。 當 『冤冤相報何時了』的 【雙贏】 , 能成為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 【雙贏】 。 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嗎? 是不是:如果你是正確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確的?

(轉貼)兒童讀經-開發小天才的妙招

2007年04月04日
公開
2

感謝:勝婆+榛媽=幸福的庭芝同意轉貼^^ 天才兒童潛能開發術  【TVBS 101高峰會 節錄報導】專訪 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 前言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天才,在某一方面都有他的特色和特點,他可以發揮出來,只要我們大人曉得怎樣去跟小孩子互動,引導小朋友走正確的路,他都可以發揮,當然有些方法。 從心(臟)出發 ◎心帶動腦-小天才的第一步   心臟的能量和磁場比腦的磁場大,有朋友量過,比腦大幾千倍,最大可以到四千倍。腦和心發出來的磁場不比心臟的磁場大。現在有數學工具可以測出來心臟對身體的重要性,這個數據我們叫做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心臟的跳動及變化,可以把它數學化。我們平常心臟跳的頻率有時候會快,有時候會慢,這個頻率不是很均勻的。但人很奇怪,踫到某一種狀況下,這個速度可以把它守住,可以變得很均衡,甚至可以用一個英文叫spectrum把它畫出來,就是頻譜。這個跳的速度什麼時候可以把它守住,就是透過感恩心,一個人有感恩心,常常用正面的念頭,會發現心臟的跳動,首先會慢下來,第二點,它比較均衡,心跳可以完全守住,心臟跳動均衡以後,它可以接下來帶動腦波,腦波也可以慢下來,這觀念有點是顛倒的,心(臟)其實可以帶動腦。 ◎性急的父母,高度壓力,兒童發展不健康   上述的觀念,假如大家可以接受下來的話,那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教育應該強調心的這個情緒的管理方面。我們大人不斷的要求小朋友要最好、要考第一,樣樣都要比別人更好,那這個心態,我認為對小孩子太大的壓力,而且已經在從小培養一個小孩子他對人生的觀念、對社會的觀念、對自己的觀念都不正確,所以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做家長的也許應該要反省一下,要調整一下,否則長期下來,對小朋友或大人會有憂鬱症。   現代心急的父母用這種方式,讓我們的小孩子不斷生活在這種高度的壓力狀態之下,是一群不健康的心靈,而這不健康的心靈,會影響到他們的腦。換言之,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長,影響到全面,影響到情緒,影響到他的未來的一些發育、生命的價值等等,影響到這些小朋友對他自己的看法,失掉他這個英文叫Self confidence,完全的失掉信心,所以身心方面都帶來很大的影響。 ◎沉澱繁瑣壓力,一切回歸單純的心   面對一個不愉快的狀況,比如說跟同事吵了一架,或是被人家刮了一頓,或是有種種的原因,不要停留一下,保留一下給自己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把這個中心,從腦轉到心,轉下來,把中心降下來,降到心,然後很單純問心,問自己的心:「你看這個事情該怎樣處理?」每個人自然會有一個答覆,甚至也可以在那個時間點想一個比較正面的念頭。我們過去跟朋友分享過這方法,在美國也做過相當多的實驗,都認為可以得到一個正面的解決、一個好轉。 ◎美國實驗證明—

七分與三分(男人與女人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1

轉自E-MAIL 七分與三分(男人與女人)有意思^^ 田力合為男,女子合為好。 男人--難人也; 女人--亦好人! 七畫是"男", 三畫是"女", "七"加"三"才是十全十美。 於是,男人拿走七分權利,女人只有三分的反抗! 體力上男人是七,女人是三。 但耐力上女人是七,男人是三. 所以面對情敵,男人們通常都是短兵相接,武力解決;女人則更喜歡明征暗鬥的拉戰! 男人們聊天,七分談理想,三分談女人; 女人們則七分談男人,三分談理想。 於是男人征服世界贏得女人;女人征服男人贏得世界。 男人的誓言,七分是假,三分是真。 於是,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女人的外貌,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於是,男人膽大去經商,女人膽大不化妝。 女人都有七分的自信,三分的不確定,所以女人總是問男人"我穿這件衣服好嗎? "男人則是七分的不耐煩加三分的敷衍,看都不看就道:真好看! 女人把自己的七分給了家,剩下三分給父母;男人的七分給事業,妻子,兒女,父母,情人分剩下的三分?於是,離婚時女人能得到七分的財產,而男人 卻得到十分的自由。 在五彩繽紛的外部世界,女人占去七分色彩,只留下三分給男人,於是有"花姑娘", 在同樣絢爛的內心世界,男人花七分去欣賞別的女人,只留給愛人三分的忠誠。於是有 "花花公子"。 男人希望女人三分嫵媚,七分苗條;女人則希望男人三頂烏紗,七根金條。 於是,男人常讚歎:"她真美!"女人常感慨:"他可真有錢!"男人對感情三分情愛七分性愛,而女人則相反!所以,男人三分是人,七分是畜牲! 男人可以七分是男人,三分是女人;女人則不;七分是女人,三分是男人。 做愛,男人七分溫柔,三分野蠻,所以女人有七分享受,三分疼痛! 男人不喜歡七分精明的女人,就像女人不喜歡七分老實的男人!

給我糖,不然就搗蛋

2007年03月26日
公開
2

轉貼 http://www.megakids.com.tw/teach/t1-361.htm 電視照往常播送著自己喜歡的連續劇,而高低起伏 的劇情深深吸引著自己全副的心神,恍惚間,自己好像成了 劇中人,就這樣沈溺在那悲喜的世界裡。突然間一陣鏗鎗噹啷的聲響 將自己給拉回現實的世界,不自覺皺了一下眉頭,咕噥了一句「唉唷! 怎麼又來了?」。只見小茶几上的桌巾只剩一角還留在桌子上,那些原 本在上面的擺設品,全都跌落在地板上,而站在桌旁的宇宇只是對著自 己不斷地傻笑。沒錯,宇宇又搗蛋了,這不知是今天的第幾次了,每每 在自己不注意他的時候,或者全神貫注做事的時候,宇宇總會故意做些 異常行為來讓自己煩心,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類似的情形在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必定經常上演吧!家中有一個這樣的小搗蛋,真的會讓人頭疼不已:一方面生氣為什麼同樣的異常行為會一再出現,怎麼說也說不聽?另一方面又會擔心他可能會因此受傷而心疼。 然而,做父母的我們往往只看見事情發生的過程與結果,而忘了去深究為何發生的原因?每當孩子做出異常行為時,只會以嚴厲的態度告誡他甚至處罰他,並沒有仔細去觀察他的行為反應,分析他會這樣做的原因。於是,孩子只會不停地重複同樣的錯誤,甚至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故意做同樣的異常行為來。 為什麼孩子總是做壞事? 心理學家戴克斯(Rudolf Dreikurs)在親職教養理論中指出:孩子會以正面性的方式尋求歸屬感,但如果他們無法得到歸屬,將反以異常的行為來追求歸屬感。 小朋友的行為通常都有個目的,那就是在追求一個歸屬感。所謂的歸屬感就是孩子在他的生活環境裡面,能明確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關愛的,是獨一無二的。而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就是他尋求歸屬感最直接的回饋,於是,他將學會如何透過某些行為獲得父母的某些反應,進而得到滿足的歸屬感。如果,孩子只能透過些異常的行為,才能獲得他想要的歸屬感,那麼,他將會不斷地故意做出異常行為。 而根據戴克斯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可以用四種目的來解釋: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報復及自暴自棄(表現能力不足),而每一種目的都與尋求歸屬感有關。 獲得注意: 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在父母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父母必須將大部分的目光投注在他的身上,若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孩子就會做些異常的行為來喚起父母的注意,就如同宇宇一樣故意打翻小茶几上的東西來喚起你的注意。 爭取權力: 兩歲的宇宇充滿著好奇,而且喜歡模仿周遭大人的行為,當有客人來時,他最喜歡拿著爺爺的香菸盒,分送香菸給每一個他認識的人,若不准他拿香菸盒分送香菸,那麼他就會生氣而開始大吵大鬧。他覺得爭取分送香菸的權力,是他獲得歸屬感的方法。 報復: 每次逼宇宇吃他不喜歡的食物,宇宇都會故意裝作想吐的樣子,拒絕吃他不喜歡的東西,如果繼續強迫他吃的話,他就真的會吐給你看,讓你為了收拾善後忙得不可開交。像這種行為便是透過傷害自己來報復,進而獲得歸屬感的方法。 自暴自棄(表現能力不足): 有時候,孩子在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一直學不好,沮喪心情低落,於是就放棄學習,不斷地犯錯,或者不肯繼續學習,讓父母認為他沒有這方面的才能進而放棄教導。這種逃避痛苦獲得另一種快樂的方式,也是一種尋求歸屬感的異常行為。 於是,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我們應該仔細探討箇中的原因,伴隨異常行為的是何種目的?進而將孩子的行為導回正面性,並能讓他們尋求到最滿足的歸屬感。 如何觀察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通常會循著一些固定的模式,只要父母仔細觀察的話,並不難發現這些行為的軌跡,底下將分類列舉一些行為模式,以供參考,作為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重點。 分類項目 內容說明 通常出現的異常行為 ◎ 上課跟其他小朋友交談或竊竊私語。 ◎ 課堂中隨處走動或是在行進的車子裡走動。 ◎ 常常脫序演出。 ◎ 喜歡捉弄其他小孩。 ◎ 喜歡拿別人的東西。 通常和誰一起做這些行為 ◎ 自己一個人。 ◎ 跟其他兄弟姊妹或同學一起。 ◎ 為了讓其他孩子陪他一起玩。 什麼時候特別容易出現這些行為 ◎ 家中有客人的時候 (所謂的人來瘋)。 ◎ 外出的時候。 ◎ 爸媽下班回家後。 ◎ 上課的時候 (會固定在上某些課程時)。 事前的預兆 ◎ 無聊沒事做時。 ◎ 爸媽快下班前。 ◎ 爸媽或老師注意力轉移時。 事後的反應 ◎ 生氣。 ◎ 道歉。 ◎ 傻笑。 ◎ 安靜下來。 ◎ 變本加厲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其實,只要自己停下忙碌的腳步,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觀察他的行為反應,多傾聽他說的話,多和他溝通想法,多瞭解他一下,從中我們將會發現,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只是要我們多注意他一下、多關心他一點、多愛他一點而已。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最想尋求也最滿足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