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佑子娘&球球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佑老師分享--- 謝謝老師 ^^

2007年07月22日
公開
55

培養孩子喜歡讀書的習慣 重 點 分 享 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任一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個偉大的母親」,期盼天下的母親都能夠成功地教育孩子。 成為用功的好孩子 1.以多年的教導經驗,建議您避免使用下列五種教育方式:必須避免以「過度保護」、「放任」、「過度支配」、「溺愛」與「父母言行的不一致」等五種方式來教導子女。 2.要育子成功、生活幸福,母親應注意自己生活方式:有位名作家說:「所有職業中,母親的工作最重要」。用職業來比喻母親教育孩子,也許會遭到議論。但毫無疑問地,親子教育在社會上的確是件重要的事。 3.接受母親溫暖與熱情教育的孩子可健全成長。 4.頭腦好壞,視你如何教育他;母親愛的言語對小孩最具影響力,孩子自然而然會有用功唸書的心理。 只要母親相信孩子做得來,用快樂的心情教育子女,孩子也會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朝氣蓬勃地成長。 5.懂得教育孩子的母親,不強迫他唸書;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態度,是教育孩子的重要課題之一。 藉母親的「愛語」提高成績 Ⅰ強烈的想念與愛語,定能成就母親所願的孩子。 Ⅱ不要為孩子的表現煩惱,持續強烈的描繪盼望: 1.對祖先承諾孩子必能成為有用的人,而努力培育他。 2.不因與別人孩子比較而焦慮,堅信孩子教育能持續發展。 3.深信孩子會用功,並以此態度對待他,成績一定能改善。 Ⅲ常給孩子愛的訊息: 1.成績稍有進展,視為理所當然地表示「你本來就很聰明」。 2.背著孩子誇獎他「我的孩子真不錯」。 3.與其觀察結果不如認同,並別忘了說聲「辛苦你了」。 4.不濫用權威,應以「相信你有能力,失敗也無妨」對待他。 5.不斷地說「你很有才華」鼓勵他。 6.孩子行善時,以「媽媽以你為榮」和他同享喜悅。 7.隨時讚美其長處,才會有持續進步。 8.把他人的讚美說給孩子聽。

瓜媽的數學之路(二)∼立定大志向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45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兩句話竟然是我學定理、背公式的唯一理由...真無言阿!小學時候就有很多定理、很多公式,老師一句:「要背。」出現多少此起彼落的哀嘆聲?   小一開始的我,只要在學到新數學定理時,總會邊學邊幻想:要是有一天,我能夠發明出一個定理來,一定不會像現在這麼難,一定會讓大家覺得很好背!我要讓以後的人學到我的定理時,都會很開心的就記下來;還會感謝我發明出世界唯一簡單的定理。   甚至有時候更幻想:如果有個定理以我的名字來命名,我一定馬上背起來的啦!「王瀞儀定理」∼哇!聽起來好棒!   就這樣在每次遇到有點難的定理時,馬上能鼓舞自己一次,還會安慰自己:「如果我現在不將這些東西記下來,就很難有能力創造出專屬自己的定理,所以我要加油!」   我曾在其他文章說過,老天爺送我這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嬰兒時就有自己的想法,更有高度的記憶力!對於兒時種種現在還能歷歷在目,也許是這樣,才讓我更學會認真過生活的態度吧!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生經驗是從零歲、五歲、十歲開始?還是從二十歲、三十歲、五十歲開始?全都在於自己何時想要真正的開始。

學習保護自己

2007年06月08日
公開
787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每天都有父母這樣告訴孩子:「什麼?被欺負了?那你要去打回來啊!這沒用的傢伙!」所以社會問題只有增加,並沒有減少的趨勢。   這時候有人好奇:「瓜媽,當你的孩子被人家欺負,你該怎麼辦?」來分享我的小秘訣吧! ◎學習保護自己∼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更需要讓孩子試著進步與突破,大人不要跟著失去理智,胡亂教孩子處理!這時候更應該冷靜下來,不偏袒任何一方,言語不帶嘲諷或生氣,讓孩子感受到大家要“真心誠意”的處理事情;因為發生戰爭的,可能都是你最心愛的孩子呢! 一、學習把問題丟給製造者,藉機會讓犯錯的一方反省   當孩子被欺負,請教會孩子跟對方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因為我很喜歡你,可是你卻這樣對待我!我們以後還能在一起玩嗎?」 1.如果對方有悔意,這時候旁人可以適時的站出來輔助:「你只要說聲對不起,就能再繼續玩啦!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剛剛不是故意的對嗎?」 2.如果對方沒有悔意,這時候請把孩子帶開;這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在逃避問題,而是要讓對方有冷靜下來反省的機會,就算不反省,也會嚐到“欺負人就只會得到孤單”的後果,讓錯誤的一方可以承擔自己的行為。如果這時候犯錯方去對誰撒嬌,請那個被撒嬌的人繼續引導孩子反省。 二、死纏爛打法,教孩子俏皮的惡作劇一下吧!   讓孩子學會出奇致勝的這招,玩具被搶不但沒有很生氣,也沒有哭泣,卻拼命的問對方:「你為什麼要這樣?到底為什麼?告訴我嗎?好不好告訴我啦!為什麼搶玩具啊?這是不是很好玩?教教我,求求你啦!」包準讓對方過度驚訝後,將玩具主動還給你,還會一邊跟你說:「玩具還給你,求求你不要再問了!」 三、離開悲傷的情境,調整自己的心情   當孩子受到委屈想哭泣的時候,如果他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就請他學會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到另外一個地方轉換心情,不要繼續待在那裡傷心,就到旁邊開心的唱起兒歌也不錯呢!或是看看卡通、看看故事書,或是讓大人抱抱。 四、隔離開來 1.發生在學校時,請孩子一定要報告老師處理。 2.如果是家暴,請教會那個孩子撥打「113」來求救。 3.如果是兄弟姐妹爭吵打架,請大人先把他們各自帶開,什麼話也不用說,等兩人心情平復再放在一塊,各自說出剛剛的想法讓對方了解,大人無須干涉太多。 五、正確表達不滿情緒,並非用「生氣、失去理智、以牙還牙」這些方法   在家先多方預演,可能會被欺負的諸多情況,教孩子勇敢堅強外加大聲的說:「不要欺負我!」但是不能生氣的說喔!我們管教者不能教導出一個愛生氣的孩子,遇到不如意就生氣,是非常不對的觀念與作法!也會為自己日後帶來管教上很大的困擾。   人和人之間的爭吵、欺負,有時候很難避免,但是只要你能夠讓對方清楚的明白“這個人不好惹”,或是“惹他不好玩”,對方就會知難而退,願意和你和平共處囉!

不打不成器?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50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不打不成器”給所有虐待孩子的人,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不打不成器阿!誰知道就打傷他、打死他了!」當你習慣打孩子來處理問題,這些父母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孩子好像一次比一次更不怕痛,所以我下手竟然要變成一次比一次狠毒。   打完孩子後,有的父母會偷偷落淚,對於這個結果,我只能搖搖頭說:「打孩子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更多的問題呢?」既然打孩子會難過,那有沒有什麼不會讓自己難過的處理方式呢?有阿!但是許多父母都嫌麻煩。   教出好孩子就像在完成一件偉大的任務,這世界總是普通人多於成功者,背後真正的原因來自於一種強烈的“自我放棄”意識!意即沒有信心要完成美好的目標,中間遇到幾次挫折就打退堂鼓、心灰意冷,提起舊方法不思進步...等等。   管教可以很輕鬆,只要先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管教模式,無論是打罵管教法、愛的教育鐵的紀律法、瓜家育兒法,全部都能讓父母很輕鬆的來育兒,但是結果卻大大的不同。   真正想清楚才有改變現況的動力,不是為了「大家都說這好,可是我還不知道這好不好?」就強迫自己改變,結果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最後招致失敗!    先思考你想造就的是什麼樣的孩子吧!孩子的未來將是非凡卓越?將是普普通通?還是壞事做盡後的萬劫不復?全都掌握在管教者的一念之間,。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49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大家一起來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這兩句千古名言對於任何事物都適用嗎?我來問問題囉∼(請用“沒錯”或“錯了”來回答) ◎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問題∼ 1.我不愛吃糖果,所以也不給孩子吃糖果? 2.我不愛洗手,所以也不喜歡孩子多洗手? 3.我不愛看電視,所以孩子也不要看電視? 4.我不愛出去玩,孩子你也乖乖待在家就好? 5.我討厭蔬菜水果,所以不拿蔬菜水果給孩子? 6.我討厭唸書,孩子你也不用唸書? 7.我討厭蛋糕上面的草莓,孩子一定也不愛吃就不用給他囉? 8.我不喜歡人家抱我,所以我也不抱孩子? 9.我不喜歡穿涼鞋,所以我也不給孩子穿涼鞋? 10.我不喜歡接受讚美,所以也不對孩子讚美? ◎關於「己所欲,施於人」的問題∼ 1.我喜歡抽菸,就給孩子也抽菸? 2.我喜歡隨便打人,就讓孩子也隨便打人? 3.我喜歡吃臭豆腐,就每天買臭豆腐逼孩子吃? 4.我喜歡看書,就每天要孩子看書? 5.我喜歡出去玩,就時常拖孩子出去玩? 6.我想要別墅,就幫孩子也買一棟? 7.我想要刷卡購物,就幫孩子也辦張附卡? 8.我想要人家陪伴,所以我時時陪伴孩子? 9.我最愛穿背心的涼爽,所以只幫孩子買背心? 10.我最愛拿到錢的感覺,所以給孩子很多錢?   許多孩子曾對我們不約而同的哭訴:「為什麼我喜歡的東西,爸媽都不喜歡?爸媽喜歡的東西,我都不喜歡?我好恨他們為什麼一直不了解我!總是把我不愛的東西給我,我愛的東西卻一一毀掉。」天下父母心,唉!別再這樣吃力不討好了!我們並非比較偏袒孩子或比較偏袒父母,而是希望父母與孩子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面。 ※結論:尊重別人的想法也是在尊重自己,更讓自己避免掉許多莫名奇妙的打擊,想對別人怎麼做,先問過對方的意見再決定吧!

大熱天,減肥天

2007年06月05日
公開
55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天氣寒冷瓜媽就會減肥失敗!我想這是人類正常現象,天氣冷就想要吃高熱量食物。哈哈!冬天幫自己找了個藉口,而且全身包得緊緊的,有時候也會稍微苟且把肥肉藏起來,想說別人看不到就沒關係囉!但是...夏天竟然來了!   這次生產前的產檢,總共胖了10公斤,胖越少並不是就越好減...,肚子餓的心情,胖幾公斤都一樣。我已經減了8公斤,剩兩公斤囉,提供這段時間的減肥法來和大家分享! ◎瓜媽的產後減肥妙招∼ 1.觀念轉個彎,結果大不同:這都要感謝瓜瓜給我的靈感!   瓜瓜總是不愛吃東西,在我想吃東西要節食,他應該多吃卻不吃,我有個突發奇想:如果可以,只要將瓜瓜飲食的模式,和我的對調過來,那不就會變成“他胖我瘦”的結果了嗎?就來試試看吧!   我發現瓜瓜只要吃很多糖果,就會吃不下飯,我則是正常吃飯後,還拼命想吃零食。(模式交換)瓜媽還是每天正常吃飯,之後如果肚子餓、嘴饞,就吃糖果來平衡那種可怕的感覺(以五顆內為限),其實糖果的熱量真的不多耶!不過不能吃軟糖,不小心就會讓自己吃太多。 2.讓自己排便順暢:我是喝體內環保茶,一星期只喝一∼兩次,不是靠喝這種東西在排便,而是希望改變腸胃道的習慣,只讓少量食物積存在裡面。   之後胃口漸漸變小,肚子上的肥肉也慢慢變少;最先成功的竟然是最難減下來的小腹! 3.培養節儉的美德:節儉一點的媽媽,每次去購物都會稍微計算購買金額、商品優惠...等等,如果以前你沒有這種做法,就拿攝取食物的熱量來練習吧!   政府規定每樣食品都必須標示熱量之後,真是造福了我們這群急於減肥的媽媽。一天之中除了正常三餐外,額外吃的糖果不超過五顆,零食不超過350大卡(包含飲料),如果有一餐要改成吃泡麵,吃湯麵會比乾麵更有飽足感,熱量適合選擇不超過400大卡。 4.重視消水腫:常吃消水腫的食物,如果有在此處攝取比較多的熱量,請取消每日零食。下面這兩種是比較方便的消水湯,紅豆湯代替每日甜食,冬瓜湯可以在飯後增加飽足感使用。 ※微甜紅豆湯:紅豆湯一定要加點糖,才更能消水腫。 ※帶皮煮的冬瓜湯:冬瓜湯熱量低,加皮下去煮很能消水,是減肥聖品。 5.心態調整:非得現在吃不可嗎?   看到很想吃的食物,請摸摸良心問自己:「這東西我現在不吃,一輩子吃不到了嗎?」如果答案是以後還能吃到,就能忍耐啦! 6.不要天天量體重:已經開始實行減肥後,兩星期左右量一次體重比較適合,一來是花較長時間減下來的重量會比較可觀,二來是減下來後不會馬上看到成效,減少“心情鬆懈導致破功”的機率! 7.三不五十照鏡子:常常照鏡子看身上發胖的部位,或是摸摸自己的肥肉,無論是手臂下面、肚子、臉、大小腿;只要想吃東西時,就先讓自己看看身上肥肥的部位,食慾會因此減退不少。 8.穿束腹:不要怕熱,就是要讓自己不舒服,才能時時提醒自己“我正在減肥”! 9.吃飽後讓自己靠近有食物的地方:吃飽後看到什麼美食都不會想再吃了!但是不能真的拿食物出現在你面前,要看那種拿不到、聞不到的食物。每天固定花個時間,在吃飽後看看美食節目也行,包準讓你有種“飽到想吐”的感覺;隔著櫥窗看麵包也行耶! 10.不要苟且:如果你常常把“只吃這一次”當成口頭禪,那就不要減肥了啦!   夏天很容易達到減肥的目標,大家快點來減肥。這些方式還是需要營養均衡,重吃三餐少吃零食,所以餵母奶還是行得通的喲!

跟布布說再見(下)

2007年06月04日
公開
52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最近再次出發幫瓜瓜戒尿布。去年瓜外婆很好心的要幫瓜瓜戒,選錯時機...那時候我已經懷孕40週了,根本就無法蹲下來幫瓜瓜脫褲子,也很難幫他處理尿尿,就這樣宣告失敗!最近天氣熱又重新開始嘗試,瓜瓜會自己爬上馬桶或小便盆大小便。 ◎訓練方法∼上網可以搜尋到一堆,這邊提供我試過比較容易的方法。其他沒有寫到的東西,就自己上網查吧!方法實在太多了! 1.孩子尿在褲子上面的時候,請面帶微笑、語氣溫柔的對他說:「尿出來感覺比較舒服了,對不對?因為尿在褲子上面濕濕的,所以要換褲子。來∼媽媽不會罵你,下次記得要先跟媽媽講要尿尿;媽媽還是覺得你很棒!」然後摸摸他的頭,請他陪你“參與善後”,讓孩子感覺到尿錯地點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並非是滔天大錯;這樣他就能夠不害怕嘗試,表現得越來越進步囉!   如果孩子是尿在正確的地方,就可以在這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並且開心的對他說:「你太厲害了啦!」 2.適時、適當的獎勵:除了口頭讚美、擁抱以外,千萬不要拿糖果那些給孩子當作獎勵品,因為尿尿是正常生理現象,不是因為“求好表現”,而是希望孩子正確的度過這階段的發展任務。   我對瓜瓜尿對地方的獎勵,除了口頭讚美、肯定、身體的擁抱外,還有讓他“按沖水的按鈕一次”。瓜瓜平時不能亂按那邊,所以瓜瓜也把那個鈕當成很大的獎勵耶!偶爾他想要混入廁所偷按,都會被我嚴格禁止:「你沒有尿對地方“好棒”的時候,不能來按這裡喔!這是有尿尿好棒的時候,媽媽就一定會讓你按,不然你現在要不要去尿尿?馬上就能來按囉!」 3.扮家家酒:讓孩子喜愛的布娃娃,坐在馬桶上面,管教者訓練布娃娃尿尿給孩子看,一方面可以讓父母以平常心來練習訓練步驟,不但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讓孩子知道“大家都這樣做,這並不是奇怪的事情”。更能讓孩子學著訓練布娃娃大小便,由爸媽幫娃娃配音偽裝成孩子;下次就該孩子扮演這大小便的角色囉! 4.初期男孩由父親帶領訓練,女孩由母親帶領訓練:這邊要特別注意一點,如果是男孩,請爸爸“坐著尿尿”給孩子看,讓他知道大家都這麼做;讓孩子清楚的知道這是正常行為後,再交由父或母來訓練都行喔! 5.讓孩子觀看相關資料:不論是童書、繪本、卡通都行,只要能讓孩子看到大家都是怎麼自己學大小便,就能讓孩子產生興趣想要學習成長。   訓練大小便的方法真的太多啦!大家盡量選擇輕鬆有趣、容易做到者來嚐試,不用侷限一定要用何種方式,但是態度一定要夠冷靜才容易成功。所謂成功不只是在大小便的行為上得到改變,更是在孩子的內心沒有留下任何不良的影響,訓練大小便更重要是在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發展」!

跟布布說再見(上)

2007年06月03日
公開
48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夏天到囉!想要幫孩子戒尿布的媽咪們,一起來挑戰看看吧!以下是事前準備與管教者心態調整∼ 一、慎選時機:一歲半∼三歲的孩子,處在肛門期的發展階段,這時候是戒尿布比較好的時機,太早或太晚訓練都容易造成不良的人格發展影響。 二、如果此時期發展得不太順利,或是常常受到挫折,在長大後就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影響,包括:個性頑強,小氣吝嗇,容易有暴力行為,過份害羞,缺乏主見,喜歡做無意義的物品收集,容易疑神疑鬼、緊張兮兮。 三、訓練態度:不宜過分嚴厲,不用打罵來處理孩子的失誤,請以慈祥、有耐心、溫柔的態度,來訓練孩子大小便。 四、心態調整及訓練注意事項: 1.訓練時出現的尿褲子或尿錯地點,都是正常的現象;就算訓練成功,偶爾出現不良表現,也請溫柔的來處理。 2.大小便不是羞恥的事情,是讓自己更輕鬆愉快的事情。 3.尚未訓練成功,會比包尿布還更麻煩,但千萬不可出現要孩子“直接尿在尿布就好”的話語。 4.還不會表達大小便意思的孩子不宜訓練。 5.天氣太冷、搬家、母親生產前後不久、父母離異、長途旅遊時,都不用急著訓練,否則很容易失敗。 6.訓練尚未成功時,長途旅遊可以讓孩子包著尿布,避免孩子尿褲子讓大人產生困擾,而去責怪孩子導致訓練失敗。 7.不要有目標設定:不用訂出訓練時間目標,以免給孩子、管教者過多的壓力。 8.不和別人比較:管教者絕對有能力,為孩子選擇出最佳訓練時機,不用和別人比較,使自己產生過多壓力。 9.慎選褲子:沒有包尿布期間,不要讓孩子穿太緊的褲子,會來不及脫下來而尿在褲子上,使孩子產生挫折感。也不要穿牛仔褲那類太硬的褲子,生殖器、小屁屁會不太舒服,之前已經習慣有尿布的保護比較沒有感覺。這裡也是在讓孩子產生“不包尿布比較舒服”的想法,不要讓孩子反而覺得包尿布舒服,那就很糟糕囉! --待續--

互相尊重(下)

2007年06月02日
公開
43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面對孩子“口是心非”與否時的有效對策∼ 一、不要戳破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一個人就是你明明已經知道他內心脆弱,卻不會凶狠的將它硬生生戳破! 二、不被孩子口是心非的話影響到心情:面對孩子的拒絕,其實也是在面對孩子戳破我們的自尊心。但是只要你想到,這個孩子是因為他年紀還小,因為他不懂得體諒,尚未學到尊重這些,我們管教者是不是更能夠釋懷些,對於孩子的拒絕不至於像被其他成年人拒絕般,還要硬把難堪發洩出去? 三、不論孩子願不願意,適當引導都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常常在為出門做準備的時候,聽到瓜瓜說不要出門,不要來換衣服,然後笑嘻嘻的跑掉,這時候... 1.非常順利的情況下∼聲東擊西   先跟瓜瓜說:「那你先揹背包(有時候是叫他先穿鞋)好了!」瓜瓜如果背上背包,就是答應要和我們出門,這時候再帶他去照鏡子說:「這麼帥的孩子,穿這樣子出門,大家就看不到你帥囉!快來換衣服。」瓜瓜也會願意換衣服,不再拒絕和我們出門。 2.非常堅持的情況下∼改變孩子的念頭,更讓他有妥協的理由   請瓜瓜揹背包那裡,可能就遭到拒絕囉!這時候瓜爸瓜媽就要先動之以情:「可是我很想要帶你出去,拜託一下嘛∼!」然後對瓜瓜撒撒嬌。想都知道這招是平常瓜媽用來對付瓜爸的好妙招,舉一反三就用在兒子身上囉!哈哈∼!面對孩子的拒絕,我們就是更拼命的撒嬌,因為你是在勉強孩子做他拒絕做的事情,態度當然不能太糟糕,不然誰願意配合咩!   變化相當的多,不過還是以這兩種最為有效(個人認為撒嬌那招非常有效)。 四、在孩子越來越懂事的時候,讓孩子體認到他的行為已經對別人造成困擾:開始在瓜瓜拒絕我們的五分鐘後,在他的旁邊做些瓜瓜也會想要做的事情∼   例如吃冰淇淋!當我和瓜爸面對瓜瓜的拒絕,雙方各保持冷靜五分鐘後,拿冰淇淋來吃,就把這小孩引來囉!嘻嘻。 瓜瓜說:「我要吃冰淇淋。」瓜媽:「不要,這是我要吃的。」 瓜瓜又趕快跑去對瓜爸說:「我要吃冰淇淋。」瓜爸:「這是我要吃的捏。」 瓜瓜:「拜託一下嘛∼!」我們會在心中覺得有趣,瓜瓜也是學我們那招。   通常都是看瓜瓜跟誰拜託,大約拜託兩次後,我們會和瓜瓜說:「剛剛要請你幫媽媽做事情的時候,你說不要,爸爸媽媽都覺得好難過;現在你來拜託我們給你吃冰淇淋,因為我們很愛你,所以給你吃吧!」   還會在瓜瓜一邊吃一邊繼續對他說:「以後我們拜託你的時候,可不可以說好?」瓜瓜吃著冰淇淋當然會說好!   那個下次可能只是發生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後,瓜瓜一句:「不要!」打破了持續兩個小時的愉快氣氛。拼命說不要的時期就是有這好處,發生的次數多得,孩子還不會忘記你們剛剛的約定,想賴也賴不掉囉!只要稍微和瓜瓜說:「我覺得好傷心喔!剛剛媽媽也不想給你吃冰淇淋,因為那是我愛吃的,但是我很愛你,還是有給你吃,你愛不愛媽媽?」瓜瓜會點點頭,瓜媽就繼續說:「那快點來洗澡吧!」瓜瓜仍然點點頭,甚至還會自己走進浴室。   一開始有點像是交換條件,但是重點不是在於交換條件,是在於你和孩子陳述:「由於我愛你,所以我勉強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希望你也會因為愛我,能有一點點的改變。」 五、真正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時候大人是趕著要看連續劇,忽略掉孩子現在也正忙著自己的事情,就硬要孩子配合自己,這實在是不尊重對方的錯誤示範!   如果管教者是真心在“接納”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想控制身邊每個和你親近的人,孩子也會選擇和你一樣的態度,真心為父母親著想與認真配合囉!親子關係是靠建築而來,不是靠破壞而得到。

互相尊重(上)

2007年06月01日
公開
47

(作者:快樂中心 http://www.happy-house.com.tw王瀞儀老師)   當你運用瓜家教育理念在對待孩子,其實也是正和孩子雙方,同時的建立起互相尊重的態度!既然是互相尊重,在正常情況下,孩子會有比較多自己的意見,除非你要幫他完成的事情,正好他自己也是這麼想,才會比較順利的進行下去。   每個孩子都會遇到拼命向你說「不要」的階段,但是運用我們提供的教養法,父母親願意做到尊重孩子之後,孩子很快的會度過這段討厭難堪的成長階段。   原因在哪裡?當孩子拼命說不要,是代表他真的不要嗎?瓜瓜在學會講話後,有兩個月就是處在於拼命拒絕別人的言詞上。無論是請他來吃飯、洗澡、睡覺、穿衣服、出門...大小事,85%都會得到瓜瓜一句:「不要!」作為回報。   我們起初和大家差不多,聽到孩子拒絕會覺得沮喪、難過,還常常深感困擾,所有的事情都因為孩子這句話,而打亂或是拖延了行程,甚至於耽誤時間。但是大約過了幾天後,我開始發現,瓜瓜和其他的孩子也是同樣的,說這句話在他心目中的意義,無意大於有意...雖然他會產生嚴厲拒絕的態度,但是常常那個手就不自覺的偷偷伸出來,又不好意思的快速縮回去,做媽的當然看得一清二楚,卻從來沒有戳破過瓜瓜的自尊心。   如果管教者能及早分辨孩子的拒絕,是出於有意或無意,是不是在口是心非後,就能有很好的對策,引導孩子早日走出這一個“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無奈階段。 ◎改正孩子時常拒絕習慣,管教者的心態調整與注意事項∼ 1.對於調教的種種作法,必須實施於有急迫性或嚴重性的情況下,才可加以改正孩子的態度。 2.父母親不是企圖在控制、干涉孩子,一但讓孩子驚覺到父母只是在為所欲為,而不再願意配合你後,很難再加以導正這些令人抓狂的拒絕行為囉! 3.對於孩子的配合懷有感謝之意:80%以上的管教者都採行相反作法,當孩子配合的時候是給予下馬威:「你看你早答應,我就不用打你啦!自己找皮痛。」這時候孩子會感覺後悔,在心中對自己這麼說:「哼!下次我要更堅持!」如此惡性循環,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越來越遠。這時候要不要直接說謝謝都行,只在心中懷有感謝之意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對孩子說:「你願意配合,我好高興喔!來抱一下。」 4.可以放手的事情,盡量尊重孩子:習慣於事事干涉的管教者,連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孩子遵照自己的意思去交辦,如果孩子長期順從你,也是在慣壞父母!溺愛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再堅持己見,讓孩子做做看,就算失敗也不能責怪孩子,積極讓孩子學習負責任的態度。 5.注重溝通而非強制執行:正確溝通能讓孩子越來越懂事,而不是學到管教者的蠻橫不講理。 6.讓自己時時擁有育兒好心情:面對孩子帶來的挫折,更能採取正確的態度與方法。 --待續--

轉貼孩子的壓力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46

(作者:快樂中心 王瀞儀老師 http://www.happy-house.com.tw)   只要是人都會有壓力的!不論年紀多大多小,不論物質方面充不充裕,只要任何事情會讓自己悶住,甚至感覺到「強壓在心上」有塊不舒服的東西,壓力就來了! ◎常見孩子壓力表徵∼ 1.食慾異常表現:厭食或暴食症都是因為累積壓力造成。 2.脾氣差、易怒:常常心煩意亂,拿東西出氣或是漲紅臉亂罵一通。 3.不喜歡說話:已經悶在心裡很久的感覺,根本無從說起,只好選擇繼續悶著。 4.作惡夢:常常睡到半夜爬起來哭,或是睡夢中都是鬼怪、驚悚畫面過多。 5.愛咬手指頭,把指頭咬到破破爛爛:這跟嬰兒吸吮手指不同喔!是已經度過口腔期階段後,遇到一些環境,或是遇到一些事情,你會看到孩子拿手指頭來咬。 6.很少笑:壓力大到已經笑不出來了! ◎常見孩子壓力來源∼ 1.缺乏安全感:內心安全感建立得不夠多,就會常常感受不到別人對待的愛,因此感覺壓力。 2.缺乏抗壓性:稍微感受到外力,就會逃避退縮,而且過度誇張承受到的壓力。 3.父母的情緒:父母永遠是孩子最親最愛的人,當夫妻常常吵架,或是常常發脾氣、煩惱、不常笑,說話嚴厲大聲...等不良表現,看在孩子眼中,成了心裡面的壓力。 4.階段性任務無法表現良好或被剝奪:幼兒的階段性任務是玩、探索,兒童的階段性任務是玩、學習、課業、人際關係...等,越大的孩子任務越多。有些幼兒會被管教者任意剝奪掉玩和探索的權利;兒童就更不用說了,過多孩子不愛的課外活動、學習成效不佳、課業繁重與人際關係惡劣...等等。   這裡只讓家長知道:孩子出現壓力囉!孩子是因為這些事情會出現壓力喔!先了解前因,才能善於利用調教法來幫助孩子,戰勝壓力的心魔!

專注也是種習慣

2007年05月03日
公開
46

(作者:快樂中心 王瀞儀老師 http://www.happy-house.com.tw)   孩子總是專心在看電視、閱讀他最喜歡的故事書,阿嬤看到覺得可愛,忍不住呼喚他:「你看這邊!有糖果喔!要不要吃糖果?」瓜瓜看了阿嬤一眼,放下他的故事書,跑過來吃糖果,吃完糖果就跑去做其他的事情,並不再繼續看書。   照顧者如果習慣性的去中斷孩子專注進行活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注意力渙散!這算是生物本能的適應能力吧!通常我們人在極度專心的時候,如果旁邊有突發狀況、或是突然的聲音,常常都會受到驚嚇,為了避免週遭這種驚嚇常常出現,使得我們會自動調整自己的習慣成∼在進行活動時,並不分配高度的專注力在主題上面,而選擇分些注意力到週遭其他事物上面去。(但是少數受過特殊訓練的人,可以發展成在進行活動時,擁有高度專注力,聽不到任何外界常發性干擾,只對於偶發性干擾仍具中斷力。)   所以很多孩子寫功課寫一半會突然把自動筆心倒出來玩,上課途中會跟其他同學聊天傳紙條,老師正在講課他的心卻想著昨天看的卡通...。仔細去研究這些孩子的照顧者,全都有「習慣性中斷他人活動」的行為。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孩子其實並不想分心,但是外在有太多事情,讓他必須提高警覺,讓他無法專心於某件事物上面過久,他總會擔心功課寫到一半的時候,媽媽會不會進來問他洗澡沒?整理房間了嗎?於是成了習慣性的注意力渙散。   當老師在孩子的聯絡簿上面,大剌剌的寫上「上課不專心」幾個大字時,先別責怪孩子,先檢討自己看看,是不是常常會習慣性中斷原本專注著的孩子吧!   如果是在學齡前階段,父母不妨觀察孩子在學習新事物、難度比較高一點點的東西方面,孩子專注的時間,如果他仍能專心思考超過30分鐘,那麼管教者真是太棒了!恭喜你!你的孩子足夠專心!   所謂專心,不該只用於孩子喜愛的事物上面,對於他不太愛的,也應該要專心,才稱得上是真的專心,您說是嗎?   如果一個人在他愛與不愛的事物上面,都能多幾分專注,也許很多新理論就會被發現,也許很多新發明就會被創造,也許很多新錯誤也能被糾正囉!

爬行的重要性∼生理面專注力關鍵

2007年05月02日
公開
47

(作者:快樂中心 王瀞儀老師 http://www.happy-house.com.tw)   有些父母只知道「讓孩子多爬行,孩子會比較聰明」如此而已!所以才有些父母明知道爬行可能會讓孩子更好,卻由於諸多因素(怕跌倒、他想走、他不爬、地上髒、怕他亂拿東西危險、爬行空間不足...等等),讓父母親最後還是選擇給孩子坐學步車,或是提早結束孩子的爬行階段。    人類如果不需要爬行階段,演化至今,人類直接可以進化成躺→翻身→坐→走路,而不是在坐和走路中間加個「爬行階段」。   所謂爬行必須姿勢要正確,孩子頭不是低低的,是看著前方爬行,時間至少維持六個月,這期間只要孩子醒著想移動身體,70%以上都是藉由爬行來移動,而非你抱著他,或是其他方式移動,這樣在爬行滿六個月後,您會得到一個非常可愛聰明的小寶貝:擁有高度專注力、聰明、學習能力強,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爬行和專注力」之間,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從懂事開始,任何事情離不開“專注力”。   要聽懂別人講話前,必須要能專心聽;要學習東西時,必須要能專心看、聽,甚至專心操作;要孩子收玩具或是做任何事情,他必須專心只想著先完成任務,如果分心想到其他事情,孩子便會跑開。   爬行和專注力間的研究其實多年前就已經有成果,只是鮮為人知,連電視節目都有專門的人在推廣爬行的重要性,可是父母們往往因為諸多理由,或是孩子比別人早走就是厲害的優越感作祟,選擇提早終結孩子的爬行階段。   人的背後肩膀附近,有兩塊肌肉稱「對稱頸肌肉」,每個人出生時,這兩塊肌肉都是不成熟狀態,所謂不成熟就是指:無法稍長時間用自由意識,來控制身體的大肌肉小肌肉。如果孩子常常跑來跑去像個過動兒,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寫作業歪七扭八,上課不專心,家長可反視孩子是否爬行不足,而非拼命指責孩子,其實孩子他也知道這些都是不對,他也想要做好,可是對稱頸肌肉不成熟的孩子,他的身體並非能隨自己意識去控制!   爬行階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訓練這大塊肌肉成熟,只有這項最主要的任務,如果說還有別的,那就還有訓練孩子感覺統合的能力更強,當他爬行觸摸著每塊不同材質的地板、床墊、沙發時,會傳達到大腦,孩子以後的感覺統合能力會更好,而不是只有摸到棉被或軟墊材質。   不足、缺乏甚至略過爬行的人,直至成人,這兩塊肌肉仍是處於不成熟狀態,只有做專門矯正運動,可以再讓這兩塊肌肉成熟。目前美國的印第安那州有專門的矯治機構,一個療程6個月,就要花去台幣約七十幾萬元,大家有興趣可以請在美國的朋友幫你查詢,真的有這樣的專門機構。   結論就是,其實只要讓孩子多爬,家長就不用多花那個錢,帶孩子去美國矯正(其實台灣也有矯正機構,哈哈,只有我知道哪裡有,而且不用錢,可是家長都不當一回事之前,我講出來或許意義不大)。讓孩子多爬,拼命爬!孩子光明的未來就從爬滿六個月開始!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2007年03月10日
公開
43

更新日期:2007-03-05 記者:採訪�莊惠旭 諮詢�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亂丟東西、不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沈迷。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大人們亂丟垃圾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也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的後果,甚至會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

嬰幼兒時期的「品格教育」培養

2007年03月10日
公開
39

更新日期:2007-03-05 記者:文�千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千代兒童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 潘莉華 嬰兒的學習和開發自己的能力極強,由0歲到上小學前,是開發潛能、學習一切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也是最適合培養良好品格的時期。 內文: 中國人有句諺語:「3歲看大、6歲看老」說的正是──人格的成長關鍵在童年。試想「一個初生的嬰兒」剛來到人世,連與人溝通尚在摸索和嘗試階段,如何讓他學習抽象的「品格教育」? 了解嬰幼兒 嬰兒從出生到8歲以前,是他一生中智力發育、身體發育及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段,而在這一時期照顧是否得當,對孩子日後成長的性格和品格有很大的影響。初生嬰兒來到人世,很像走迷宮的實驗老鼠,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遇阻擋,就會另找新的途徑,但也經由環境及阻礙,讓他學到如何適應人世。 按照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腦細胞的成長從初生到1歲的1年間,大腦重量會由4百公克成長到8百公克,到5、6歲時會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在8歲時大腦的腦細胞成長,已完成了成人的80%。又據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的大腦前葉的新舊皮層是掌握情緒記憶及人格成長的重要部份,初生的嬰兒已有1億4千萬左右的腦細胞,腦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增加的是神經叢之間的連線;這些連線受外界刺激不停增長,而形成更加複雜綿密的網路。研究顯示,這些神經網路愈複雜,表示嬰兒愈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也愈豐富,這段過程也就是嬰兒潛能的開發過程。 由於外界環境不同,嬰幼兒受到的刺激不同,他的智商(IQ)情緒智商(EQ)運動智商(MQ)及人格發展成長,也會因不同的刺激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心理發展忽視不得 20世紀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的形成分成8個階段,在6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是其中3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0∼ 1歲半的嬰兒 在這段時間的嬰兒只是拚命在吃,嘴巴不停在動,口腔動作是主要特點。在生理上,嬰兒成長得很快,體重不斷在增加。艾瑞克森把這一時期幼兒「自我」的發展目標定為:「信賴或不信賴」;在此時,嬰兒是完全無助的,要仰賴父母照顧和給予,但是他是有感覺的,他週遭的環境正是他探索學習的功課。 當他餓了、哭了,是否有人餵他?尿了、濕了,有人換尿片嗎?當他不舒服,或有點怕,有人安撫他嗎?如果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都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及照顧,他就感覺到:他的母親或照顧者是可以依靠的,從而發展出對人或環境的信任態度,即使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仍會有安定感。如果是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這嬰兒可能變得有些恐懼,並對週遭的人不信任。 此一時期,嬰兒最需要的是母親主動的關愛和呵護:溫柔撫摸、擁抱、吸吮時和母體的接觸,特別是眼神的關愛,都可建立對外在的信任感。艾瑞克森認為,如果在此一時期,嬰兒對母親關愛滿足的感覺都能滿意,就會覺得這個未知的新世界還不錯,也會對將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因此會發展出「希望」和「信心」的美德。 若不幸在此一時期,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排斥他、傷害他,使他遭遇挫折,需求無法滿足,或父母親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顧嬰兒需求,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受重視的,而發展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週遭的人產生「疑心」及「擔心」的態度。換言之,此時期正是親子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發展中主要關鍵期。 能否自主獨立,父母的態度最重要 1歲半∼3歲開始學步期 在生理上,幼兒在這段時期是大小肌肉充分發育的時候,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到更多控制自己身體的新技巧,並學習大小便控制。在心理上開始發展「自主」和「自尊」,且會由錯誤中學習正確方式。在語言上,開始使用「不」來充分表現自我。如果在這時期,照顧者能允許幼兒自由的探索、甚至允許幼兒自己掌控他的周遭環境,孩子就會發展出「自主感」或「獨立感」。 在這一時期要注意的是,父母不可澆他冷水,也不可過分逼他,對幼兒的學習引導,應採取「不限制、不鼓勵」的態度。建議剛作父母的在此時要「堅持但需容忍」。如果用這種態度,孩子會發展出一種「自尊和自我控制」;若不然,孩子任何探究的行為或是想獨立作主的行為遭到父母批評,孩子就會放棄繼續嘗試,並且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認為「自己不該做」,很容易產生「羞愧」或「自我懷疑」。 6大要點,必須了解把握 艾瑞克森的理論對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根據本人30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艾氏的理論內容和一般嬰幼兒的性格成長情形非常接近,因此,在此特別介紹,以作為我們了解嬰幼兒人格形成的重要參考。在艾氏的論述中,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1.孩子人格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場考驗。而每場考驗中,都存在著危機,必須讓孩子自己努力通過,通過了,他才可接續下一場的學習和考驗。 2.在每一階段的學習考驗中,父母親或照顧者的態度非常重要,對兒童的性格特質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也可以說,孩子的未來,父母態度有決定性的影響。 3.在艾氏「人格形成」的8個階段中,前3個階段是嬰幼兒進入人類社會的「基礎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和過程,是自然的,漸進的,受到遺傳基因的決定,像一朵漸開的花朵,它綻放的早晚有一定的時間,不宜以人為力量太過干預;不過艾氏很重視幼兒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文化和社會對其影響。 4.每階段的功課,以兩個詞來定名,像「信任」或「不信任」,起初似乎是很明顯地,嬰兒必須學習「信任」而非「不信任」,但是艾瑞克森講得很清楚,我們也必須學到在兩者間取其平衡。無疑地,嬰兒主要是要學「信任」,但也需要學一點「不信任」,為了在成長之後,不致於成為容易上當的白癡。 5.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包括了某些發展的功課,本質上是心理社會的,舉例而言,像學生學功課,他必須努力用功,但是否真能勤勞用功,卻受到學校、家庭的互動影響。 6.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互相影響;大人固然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也影響到大眾的生活秩序,例如:大人的生活安排、未來發展,對幼兒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裡的大人除了父母之外,還可能包括第3人、甚至第4人(祖父母)。 艾氏的論述給嬰幼兒教育開啟一扇窗,讓我們了解對嬰幼兒的養與教輕忽不得,並不是只要餵飽他就夠了,最重要的是,父母對他的態度和他成長環境的安排,關係他日後的性格和品德發展。因此,為了大人小孩都能在有利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在有孩子前,大人須仔細思考,如何為孩子安排良好的成長環境、如何安排充分的時間照顧孩子,最好在這些問題都思考並解決,再生養孩子較適合。 愛要得法」是成功關鍵 人生無法重來,嬰幼兒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的一些經驗可協助父母及幼教老師,作為培養嬰幼兒「品格」的基本原則: 一、愛永遠不嫌多,但要得法 初生嬰兒懵然無知,但他的感覺卻是敏銳的,外界的冷熱、母親的溫暖、母親的心跳聲,他都清楚熟悉。由於嬰幼兒是由感官來認識週遭環境,因此,他的認知發展和他對外界的信賴培養,在2歲前是極為重要的階段,需要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只有在給予充分的愛和照顧之中,才能使他不致對人失望,發展出他對週邊環境的信賴,跨出進入人世的成功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2個階段(18個月∼3歲和3∼6歲的發展),幼兒一樣地很需要父母及照顧者「充分」的愛護,才能讓他在人格正向的發展,所以在這3個階段中,嬰幼兒最重要的需求是愛、關懷、親近、對話,這些都需要母親無私的付出,所以「愛,永遠不嫌多」。 愛要如何得法? 1.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即父母對幼兒在任何發展時期的行動,都要多給鼓勵、少限制,但有時也要看情形,如果孩子發展得太快,也要作適度限制,也就是說,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 2.態度要適當:父母親有時是師長,有時是朋友、有時是玩伴;教別人,最好別說:「來,我教你。」每個孩子頭上都有片天,老師的態度應是隨著孩子的性向,協助孩子自我發展,最後他自然能「自創品牌」,成就自我。 3.限制也有方法:善用遊戲和故事,例如:要孩子早睡,先講個故事,告訴他:「……故事中的小朋友因為早睡,長得又高又大,所以你也要早睡……。」孩子就會乖乖地去睡覺了。 二、習慣伴隨一生 西方有一段很流行的諺語: ……Be careful of your actions, for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為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成為你的命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的本性都很接近,但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使得他們在日後的表現和成就大不一樣。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 其實你不必說什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三、由說故事培養核心價值觀念 說道理,孩子不一定想聽,聽故事,卻常是孩子的最愛,因此在家庭或是在學校裡說故事,應是最值得推廣的方法。西洋人有睡前講故事給孩子聽的傳統;在台灣的很多家庭也在實行,這是很不錯的做法,因為一旦成為習慣,孩子總會有所期待。固定在睡前,花幾分鐘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把對孩子的要求,編入你的故事中,而且這也是一個親子溝通的好機會,讓孩子接近你。 其實只要父母或照顧者有空,給孩子講故事時,可用很多不同的形式進行,花時間帶孩子逛書店,選一、兩本有意義的書,唸給孩子聽;帶孩子到公園,找安靜的地方坐下,講故事或唸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由木偶奇遇記中鼻子會變長的「皮諾丘」故事中,知道「不可說謊」;由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謙讓」、「兄友弟恭」;由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了解「勇敢和生命的可貴」;由孟母三遷的故事,了解到「選擇環境」和母親的「愛」和「期望」。 另外,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故事繪本」也可選用,它們是專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而設計的。藉由「故事繪本」圖畫內容,加深幼兒對核心價值的了解和記憶,也是很好的方法。父母或老師可以一邊唸給孩子聽,一邊讓孩子看著圖畫,讓孩子由圖畫中的人物或其他物品,學到更多常識。由父母所唸的詞句中,幼兒也可以學到很多字句。另外,在孩子看圖畫時,父母或老師可提問討論,創造雙向溝通,養成孩子閱讀習慣。其實父母親或老師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小常識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會更受益,因為從故事中,孩子會學到更多身邊的事物,對孩子來說是更為實際。 四、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 先說媒體,媒體之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也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若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