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諭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掌握婆媳相處7大招

2006年11月20日
公開
45

媳婦難免和公婆會有意見不合的地方,小至生活上的瑣事,大至孩子的教養問題。所謂「忍一下,海闊天空」,有時爭執讓另一半來跟自己的父母說,千萬不要火氣一上來就摃上,這樣會使誤解愈結愈深,彼此台階愈難下。 最近,經常可以從許多媒體知道年輕人的結婚年齡愈來愈晚、也愈來愈少,結婚後,想生孩子的更是少,使得政府不斷地大力疾呼提高生育率,以增強國家競爭力,想想現在的媳婦、媽咪真是個「寶」。 相信很多媽咪會覺得突然間自己變得好重要,不只是對內——自己的家庭而已,對外——國家、社會都要靠「媽咪」呢!古有明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期想和各位媽媽談的就是「齊家」之道之婆媳問題。 以前的媳婦、媽咪在家中是沒有什麼地位的,一切只能聽從先生、公婆的安排,在家做好相夫教子的工作。時空轉變,現在的媳婦、媽咪,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業婦女,因為教育程度提高、收入變好、民主、自我意識抬頭等等因素,對家中事物的決策權相對提升不少。 不僅是在小家庭裏,就算是和公婆同住的三代同堂家庭裏,也可以看到長輩讓出許多事物決策權給現在的年輕小夫妻。也就是說,各位親愛的媽咪現在講話比較大聲囉! 第1招.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 現代媳婦雖然講話影響力大增,但並不代表「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任何事情一定要考量到家裏每個人的角色不同、面對的情況不同,所以處理事情的態度、方式就不同。 比如說:公婆很愛撿別人家的舊家具,那是因為以前物資缺乏,能省則省,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建議找個合適的理由委婉地告訴老人家,例如:「因為舊東西都有很多灰塵、小蟲子,為了避免小孩子過敏,如果不是很必要的話最好不要搬回家裏!」 很多時候,媽咪們常常會因為情急,忽略了聽者的情緒感受,脫口而出把話說死,弄得家裏公婆生氣、老公反感,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把家人當做是外人,講話語氣要放緩和些。 第2招.不要和其他姑嫂比較誰獲得比較多 有比較,就一定有好惡,人一開始比來比去,心理就會變得不平衡。有些媽媽會抱怨婆婆買給姑嫂孩子的衣服、禮物比較多,就算真的是如此,媽咪也不必太難過,或是覺得偏心。其實平常沒有辦法天天看到、天天關心的孩子、孫子,自然會用禮物來補償,這是人之常情。 當然,也有公婆本身態度就有明顯的問題,例如重男輕女、重女輕男,或是因為種種因素偏愛某一個孩子或孫子,那也沒關係。適當保持距離,反而不會讓自己常常陷入埋怨的情緒當中,還有要正面告訴自己:「靠我自己照顧,孩子也可以過得非常健康、快樂!」。 也就是說,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而不去計較還沒有的,生活上知足、惜福。 第3招.公開稱讚公婆 中國人愛面子是出了名的。適時地在公開場合往自己的公婆身上貼金、稱讚他們,例如:「我的公婆很厲害,把我們家的孩子照顧地很健康!」、「我婆婆真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通,又會做菜、又會改衣服!」、「我婆婆很疼家裏的每一個人!」。 就像幫他們灑香水一樣,香噴噴的!當然這樣的稱讚必須是很真誠的,不是虛偽的。想想看,老人家聽到之後的反應,一定是笑盈盈的,會覺得付出是值得的,一下子,本來平常有很多的誤會瞬間都消失了。 第4招.貼心關心她們平日的健康 第5招.帶公婆尋找年輕時的好朋友 第6招.不論多少,還是要給零用錢 第7招.意見不合、先生出馬 相逢自是有緣,請珍惜此生與你相遇、相知、共同生活的家人,是他們成就了我們此生,讓我們得以活的精采、活的有意義。珍惜這場美麗的緣,誰說婆婆不能像親生媽媽一樣疼愛自己呢? 親職教育專家 韋淑娟 詳文請見2005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作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多

2006年11月19日
公開
50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 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 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 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 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 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 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 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 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 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 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 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喜、怒、哀、樂∼掌握EQ啟蒙要訣

2006年11月06日
公開
41

訪�洪憶文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黃雅芬 自「EQ」這個名詞誕生以來,便引起社會熱烈的討論,它甚至被認為是個人成熟度與快樂與否的判別標準。究竟EQ指的是什麼?它在寶寶成長的階段裡,又有何影響呢?想培養一位高EQ寶寶的父母們,不妨由認識孩子的情緒開始,給予適合的啟蒙教育吧! 不同於「IQ」能夠計算、量化,EQ-情緒智能在兒童精神科來說,尚屬於模糊的概念,一般普遍將面對情緒、處理能力、認識自我歸類在EQ的範疇。亦有學者認為一個人的才智固然有助於他的表現,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以及快樂的關鍵,則非EQ莫屬。 社會的高度發展,提高了各層面的便利,但不知不覺中,人們也比以往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如果沒有良好的情緒智能,排解負面的感受,的確很難從成長中獲得充分的自信心與愉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與快樂無緣囉! 現代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對於「EQ」這個重大的人生課題,當然更不能忽略了。值得慶幸的是,EQ雖然和寶寶天生的氣質息息相關,卻也是能透過學習,從小加以培養的。觀察孩子每個階段的情緒發展,從旁提供引導及建議,相信他亦能擁有高EQ,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挑戰! 觀察孩子面對情緒的反應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極佳的情緒處理能力,但如何判斷寶寶EQ的高低,就得仰賴平日的觀察囉!看看寶寶在環境變化時,所呈現出來的反應,並且思考其情緒變化的原因,是出在先天的氣質還是後來的教育,然後再對症下藥,如此孩子自然能從父母的處理中,領悟到正確的處理情緒方式。 觀察寶寶的情緒,主要的方向可列為: ★彈性度: 即小朋友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否依環境去做調整,而不是重複以哭鬧等方式,希望別人屈就他,改變結果。如果孩子無法學習到去因應外界的變化,只一味的發洩情緒,父母千萬不要盲目地哄他,而忽略該階段引導學習、協調能力、思考的重要性! ★穩定度: 情緒較為穩定的孩子,不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心情起伏不定,挫折忍受度自然相對良好。反之,情緒較為不穩定的孩子,即使外界小小的變化,也會產生很大的反應,無法保持心境上的平和。 ★行為表現: 孩子會透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你的孩子是溫和有禮的小紳士、小淑女嗎?依據孩子的表情、口氣及動作,通常屬於較不適當的反應包括:出現攻擊他人或動物、破壞玩具或其他物品、自我傷害、退縮、尿床、咬指甲等行為;或者是對事件顯得漠不關心、反應過於平淡。這些都不是高EQ的表現,亦表示孩子的認知及處理方面有所不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了! EQ啟蒙教戰守則 在4歲以前,影響孩子最深的角色首推父母,我們可以說EQ啟蒙教育是親子互動的縮影,所以爸爸媽媽們,須得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將孩子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導向正面、積極,培養孩子適當地控制及抒發情緒,並利用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他能夠達到這樣的階段,他才能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寶貝,長大後也能享有健全的人際關係! ※STEP1.了解與接納 當孩子出現預期外的情緒,別急著糾正他,先試著了解他為何會有這種行為,以及他可能希望藉此達到什麼目的?例如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到了新環境不適應,認為別人都不了解他而產生挫折感,或是對於父母的要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覺得沮喪、難過等等。 找出原因之後,不用去評斷他的好壞,像是「你怎麼會這麼想呢」、「你太膽小了」之類的回應都是不合宜的。接受他的現象,讓孩子知道父母已經接受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他不是如想像中那樣孤立無援、不被重視。待他卸下心防,比較能夠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時,父母接下來要進行的處理步驟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接納」固然是啟蒙的第一步,但許多家長卻一直停留在被動的接受,跟著他一起傷心,跟著他一起緊張,而沒有採取相關的協助動作。這樣寶寶非但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正面的訊息,對日後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反而是一點幫助都沒有呢! ※STEP2.幫助孩子分辨情緒 如同上文所提,寶寶的情緒也有其階段性,並隨著年紀發展出更細微的感受。但這並不是說孩子長到一定年紀,就能知曉每種情緒不同的涵義。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孩子亦不能清楚地分辨自己現在的情緒代表什麼,加上孩子此時多半表達能力尚未完善,無法清楚陳述自己的需要,父母有時難免會覺得抓不住孩子的想法,不知該給予什麼樣的幫助。 從孩子顯現在外的動作,父母可以嘗試將孩子的身心狀況與適合的形容詞連結起來,幫助他分辨每一種情緒的差異,當他知道什麼樣的反應代表「生氣」,什麼樣的反應代表「快樂」之後,下次他有相同的感受時,才能依循著用口語方式表達出來,讓他人了解他的需求,而不是在「有口難言」的情境中打轉,最後通通以哭鬧作結。 唯有先分辨情緒,孩子才能透過不同的表情、肢體動作,來告訴別人他的感受,及希望獲得的回應方式。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告訴他們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那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如果感覺害怕、不舒服,並非是自己犯錯,而是可以表現出來,找到辦法解決的。 ※STEP3.協助處理及提供建議 年幼的孩子當願望無法獲得滿足,對外在的環境感到挫折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哭泣」,藉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父母可靜待孩子情緒趨於平穩,提醒他除了哭泣,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他的問題?因為問題並不會隨著眼淚消失,它依舊存在,唯有清楚的表達,方可獲得協助。 正視孩子的感受,逐步引導他釐清問題的癥結,譬如說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哥哥搶了他的玩具。首先,該如何處理心中的忿怒呢?如果要把玩具拿回來,他可以找誰幫忙?與哥哥一起玩的話,是不是會更有趣?提供諸如此類的思考方向,孩子會領悟到處理事情不是只有哭鬧這個方法,而是能由多方的管道去解決問題。 黃雅芬醫師強調,放縱及打罵皆非完善的處理方式。若父母在孩子每次哭鬧時,便急著答應他所提出的要求,這樣會逐漸形成孩子的錯誤認知,以為唯有哭鬧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父母應當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才與他進行相關討論,並對孩子控制情緒的努力加以稱讚。若是父母平日較習慣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孩子漸漸地會誤以為使用暴力就能夠解決問題,以後當他面對挫折的時候,可能就會習慣以這種不當的方式作反擊,或索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理想的教養態度,應該是「愛而不溺,嚴而不厲」的方式,面對孩子時能兼顧慈愛,同時又保持紀律。最好的EQ教育,莫過於父母的以身作則,以身教配合言教。 想提高孩子的EQ,父母可先引導他從辨識情緒開始,幫助他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反應,接著鼓勵他表達自身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面對情緒的態度,也會更為坦然、思考更靈活了! 詳文請見2005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Trick or Treat ( Happy Halloween)

2006年10月28日
公開
46

妹格美語班今晚有辦萬聖節遊行,五點pizza炸雞派對,六點半出發要糖果去Carol說光報名的小朋友就有五十個, 再加上爸爸媽媽親朋好友的加入,到時場面一定很浩大! 因為我們在考慮要不要來, 所以到時pizza炸雞派對己經開始了,己經有很小朋友家長都到了,穿載著各式各樣的打扮,有精靈、南瓜、公主、巫婆、小白兔、花仙子、蜘蛛人、吸血鬼、小女牛仔等等.....,小朋友的模樣都好可愛喔, 因為媽咪沒有幫妹格準備裝扮, 想之前爸拔幫忙妹格買的一件裙子都還沒機會穿 所以今天替她穿上也很不錯呢. 吃的差不多了大夥準備出發去搗蛋了,光是隊伍氣勢就挺驚人的,小朋友們手牽手開心的笑著,大人們則是相機、DV猛拍,就怕遺露了小寶貝任何一個天真可愛的鏡頭,大人其實比小朋友忙多了。沿街的店家看到小朋友們看到小朋友們可愛的模樣,當然店家就開開心心交出糖果囉(這當然是美語班事前就安排好旳)! 遊行結束後,再到附近的公園蓆地而坐,進入了活動的最尾聲story time,Teacher Brian說著跟萬聖節相關的故事,小朋友都專心的聽著,目不轉晴的盯著Teacher Brian. 活動還沒結束但有點晚了且下午妹格還去吊點滴呢 所以我們打算先回去了, 坐在車上可能太累了妹格也睡著了. 不過她今天真的很高興,媽咪也知道明年要怎麼幫妹格打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