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筠と瑄☆╮奶爸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喝奶了怎麼辦?

2007年03月22日
公開
59

  會長不大嗎?生病了嗎?   寶寶鬧罷工!不喝奶了怎麼辦? 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陳銘真 輯�張玉櫻 寶寶到了3、4個月及1歲左右的學步期階段,常會出現厭奶現象,一整天喝不了多少奶,這可讓爸媽急壞了,擔心寶寶長不大,更擔心是否生病了!這時該怎麼辦呢? 寶寶為何厭奶? ◎是正常的生理調適過程   大人也不是靠「奶」作為主食的,所以寶寶漸漸長大之後,自然會有個生理調適過程。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都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會「斷奶」,而「厭奶」只是執行斷奶的必經之路罷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隨著身體的成長、茁壯,「奶」所能提供的熱量相對而言就顯得不足,大約每30公克的「奶水」只能提供20大卡的營養,而每公克的肉類(蛋白質)卻可提供4大卡、每公克的飯類(澱粉)也可提供4大卡,每公克的脂肪更可提供高達9大卡的熱量。所以「奶水」只是用來養育初生的嬰兒,當寶寶較大,活動力增加了以後,需要更多的熱量與營養時,就會想吃其他營養熱量較高的食物。 ◎表示寶寶該吃副食品囉!   所以當寶寶出現厭奶現象時,表示寶寶已經需要開始接受副食品了,父母此時除了餵奶時間不宜過長外,可以視寶寶月齡增加副食品,提供孩子充份的營養。到1歲時,寶寶喝奶量應減為早晚兩次就已足夠了。   也有專家認為,若嬰兒出生時因為胎內環境「太補」,使得寶寶的體重百分位高於其遺傳應有的百分位,也會在出生後慢慢經由「厭奶」,使其百分位回到該在的位置。 ◎可能是「喝奶罷工」   另外,有一種特別的厭奶,會在某些時期發生,而後又恢復。例如有些小寶寶可能連續幾天不愛喝奶,但之後又漸漸恢復奶量,這段時間我們有時不稱為「厭奶」,而戲稱為「喝奶罷工」,通常是因為身體不適(腹脹、排便困難、長牙、生病、打完預防針)、心情不佳(搬家、媽媽生病、家中不和諧、太多訪客或雜務等等)或換奶不習慣等,並不是真的不想喝奶,只是跟大人一樣,不舒服就不想吃罷了! 厭奶的兩大高峰期 ◎3、4個月左右   正常的新生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喝奶通常很專注,餓了就哭、飽了就睡,體重快速增加,前2個月每個月可長1公斤,爸媽通常都會很有成就感。    但到3個月大之後,大部分的寶寶開始會吃吃玩玩,邊吃邊看,有時還發出聲音,一點都不專心。這時候的寶寶對周遭環境有很強的好奇心,只要周遭有聲響、有人走動,就停止吸奶,顯然其他事情對寶寶說來,比喝奶有趣多了。    同時,大於3個月的寶寶,其成長速度已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減低,也不再像新生兒時期那麼愛吃了。所以3∼4個月大左右,很多家長就會面臨到寶寶的第一個「厭奶」高峰期。另外,有些寶寶也會開始長牙,咬東西會比較舒服,相對的也就不愛吸奶了。 ◎學步期(大約1歲時)    此外,學步期(又稱離乳期)是第二個厭食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大概一天喝2次奶即可,固體食物漸形重要。發生厭食的原因,多是孩子可能過晚添加副食品,或副食品添加方式不當(加入奶中而非調成糊狀餵食),使得咀嚼能力未能有效訓練,而不習慣吃固體食物,所以仍以配方奶為主食,而排斥固體食物。所以,爸媽最好按照副食品建議添加的時間,慢慢幫寶寶添加,並且逐漸減少配方奶的量。 哪種情況必須就醫?   一般若「厭奶」沒有影響到正常的身高或體重曲線,大多是不要緊的;但若是厭奶期過長,且對其他食物亦無興趣,造成身高或體重生長遲滯時,就需請小兒科醫生檢查是否有其他病理性的問題存在。 ◎0∼3個月寶寶厭奶要特別留心    越小的寶寶發生厭奶的狀況越是要小心。0∼3個月的小寶寶發生嚴重厭奶,通常表示小寶寶可能有某些身體不適,或可能有代謝上的疾病,而且因為小寶寶的營養來源完全來自母乳或配方奶,所以一旦進食量過少,就可能導致脫水,進一步可能併發休克、腎衰竭等,必須積極就醫檢查治療。 ◎有伴隨身體不舒服的徵兆    由於厭奶也可能是一個伴隨急性、慢性疾病的徵兆,所以若厭奶伴隨有臉色不好、活力減低、煩躁不安、昏昏欲睡、呼吸急促或喘息、發燒或低體溫、呼吸道(鼻塞、鼻涕) 或腸胃道(哭鬧不安、腹脹、腹瀉等)症狀,就需立刻帶給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不要小看奶垢   小寶寶舌頭上或口腔的白點,可能是鵝口瘡(黴菌感染),會造成口腔疼痛,使寶寶食量突然變少。需要請醫師開藥塗抹或服用,且要將所有的奶嘴或奶嘴頭換掉,母乳哺育亦要注意母親乳頭是否有被感染。 ◎生長遲滯    若厭奶期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精神不錯,但其奶量少於每天每公斤體重100㏄,或生長曲線的體重百分位已經掉到兩個區間以上,甚至小於3個百分位,就要帶小朋友給醫師做進一步的營養評估。建議家長應該於每次健檢時帶小朋友到醫院健檢,同時記錄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於生長曲線表上,以便早期發現寶貝是否有生長遲滯的現象。 結語   「厭奶」是絕大部份寶寶都會有的過渡期,如果孩子的活動力和發育正常,無需過度憂慮,可用上述的方法試試。反之,若厭食期拖得太長,體重曲線下滑太多,或伴有其他生病的跡象時,則應該立即就醫,不可輕忽。希望每個小寶貝都能快快樂樂,好好吃(奶)飯長大喔! (詳文請見2007年三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厭奶原因

2007年03月21日
公開
70

訪�洪憶文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 趙舜卿    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方旭彬 「咦?寶寶怎麼又不喝奶了,該不會是生病了吧!」根據統計,寶寶厭奶是許多媽媽在照護上共同的煩惱。每當看到寶寶推開奶瓶,父母總是如臨大敵般,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或是身體有什麼病痛,為此傷透了腦筋!其實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正常,身體沒有異常的警訊,家長不必過於焦慮,試著改由其他方法提高寶寶的食慾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寶寶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引著爸爸媽媽的思緒,深怕他吃得不好、穿得不暖。不過寶寶自4個月開始,所喝的奶量漸漸變少,有時還會把奶瓶推開,怎麼哄都無法讓他多吃一點,爸媽看在眼裡,真是萬分的焦急與無奈。 寶寶為什麼不喝奶?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厭奶會導致生長遲緩嗎?爸爸媽媽的腦中可說是充滿了問號。事實上,若寶寶的生長曲線座落於正常範圍內,並確定身體沒有相關疾病的話,那麼接下來父母的任務便是根據他厭奶的原因,找出解決之道即可! 孩子的心理狀態、副食品的添加等,皆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在厭奶期間,注意營養補充方式,及打造理想的用餐環境,相信寶寶厭奶的情形,自然能獲得改善喔! 【厭奶原因大追擊∼生理篇】 寶寶剛出生的前兩個月,像是要儘速儲存成長的能量一樣,每次吃奶都非常地專注,加上這個階段生長變化明顯,父母總有一種「寶寶吃得多、長得快」的感覺。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原本吃飽睡、睡飽吃的孩子,竟然出現把頭撇開或嘴唇緊閉的「拒吃」反應,讓父母直覺是寶寶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趙舜卿主任表示,一歲以下的寶寶易有厭奶的情形,其中又以3∼4個月與6∼7個月為兩大高峰,也就是俗稱的「生理性厭奶期」。生理性厭奶期是因寶寶生理發展所導致的過度階段,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及相關的改善措施,厭奶的情形就能獲得改善了。 父母若擔心寶寶有生長遲緩的問題,可以先參考嬰兒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圖,看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是否位於安全範圍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寶寶厭奶的原因是出於生理或心理?有無其他疾病的徵兆?接著再決定後續的處理。 【厭奶原因大追擊∼疾病篇】 寶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當然奶量也會減少,但是家長需要了解的是:許多狀況都會導致食慾下降,並不是只有生病才會沒胃口。當扣除掉生理性因素,寶寶厭奶的情形依舊沒有改善,而且發現有生長曲線過低及其他疾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要考慮帶寶寶就醫了。 下述的症狀,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寶寶的食慾,所幸在治療過後,及從飲食、生活等方面來作調整,寶寶大多都能擁有良好的飲食品質,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喔! ★急性感染(感冒、咽喉炎、鵝口瘡、急性腸胃炎等) ★慢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腫瘤、代謝性疾病) ★胃食道逆流 ★便秘 ★乳糖不耐症 ★牛奶蛋白過敏症

親密的危機

2007年03月20日
公開
54

親密的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863 期 作者:黃惠娟 親密的危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 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見圖)。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面。 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咤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2007年03月13日
公開
52

10個照顧輪狀病毒寶寶的疑慮 秋冬季節是輪狀病毒的高峰期,寶寶一旦受到感染,家長總是心急如焚、手忙腳亂,其實只要掌握輪狀病毒的預防原則和感染後的照顧技巧,面對輪狀病毒不需過度恐慌。 看到寶寶一下吐、一下拉,整個人瘦了一圈,媽媽除了心疼外,往往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幫上忙,看了醫生,好像也沒開什麼特效藥,寶寶持續上吐下瀉,到底要不要住院打點滴?媽媽心中總有一連串的疑問,本篇報導特別針對媽媽常見的疑問做詳細解答,希望在寶寶生病時的照顧上能有所助益。 Q1:我的寶寶感染輪狀病毒,上吐下洩這麼嚴重,為什麼醫師卻說不用讓他住院? A:不管是輪狀病毒、沙門氏菌、腺病毒或腸病毒,治療原則是一樣的,首先要避免脫水,屬於嚴重脫水才會考慮住院打點滴加以矯正。如果嚴重腹瀉時,當喝水、吃稀飯等進食清淡飲物,都無法緩解狂拉現象,就需考慮禁食,並給予必須的葡萄糖、電解質。點滴注射如同「高速鐵路」般,讓電解質直接進到血液,使腸胃得到完全休息。至於輕、中度脫水,則不需住院打點滴,家長可以給予口服電解液,其用意與點滴注射相同,屬於「口服點滴」,買回來後只要打開就可喝,不需再加水。要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必須由醫師評估再做選擇,多數病患其實都能在門診中進行追蹤治療,獲得病情的改善。 Q2:寶寶只需要補充電解質,這樣夠嗎? A:矯正脫水、飲食控制是輪狀病毒的最佳治療方法,家長總希望醫師能給予最快速有效的藥物,不過「再好的藥沒有比做好矯正脫水和飲食控制來得重要」,藥物只是輔助治療,而且不可能立即見效,尤其腹瀉時,若給予強效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反而會導致嚴重腹脹,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Q3:寶寶吐的嚴重,幾乎一吃就吐,該怎麼辦?需要吃止吐藥? A:家長要先了解輪狀病毒感染後寶寶的飲食原則,依照這些原則進行後,若未見症狀改善,才需要醫師給予藥物。在飲食照顧上需注意: (一)避免吃乳製品(牛奶、起司、豆漿等)、甜食(糖果、巧克力、餅乾等)以及油炸或油膩的食物。 (二)盡量改吃清淡食物,如稀飯的醣類屬於大的澱粉類,是治療拉肚子相當好的食物,因此建議在經過禁食後先嘗試餵食稀飯湯加鹽,沒問題後再加入飯粒,配點海苔醬、花瓜等清淡食物(最好避免麵筋等太甜或太油的食物),之後再給予土司或白饅頭。此外,也可以餵食病患少許麵線。 (三)少量多餐。發炎時腸胃工作量比平時差,若一次給太多食物,超過胃腸消化吸收的負荷量,很容易上吐下瀉。 (四)避免脫水,適當補充電解質液。 Q4:寶寶本來就瘦,經過輪狀病毒感染後更明顯瘦了一圈,該怎麼辦?事後如何彌補? A:這是輪狀病毒感染後一定會經歷的病程,寶寶恢復當中必須做好飲食控制,從稀飯湯、稀飯、白饅頭等清淡飲食開始進行,沒有問題後,可採少量漸進方式嘗試瘦肉、青菜等食物,等恢復正常飲食,營養、熱量的攝取也可以正常,但要記住在恢復過程中,甜食、油炸食物要在最後才能嘗試。此外,因病毒感染造成暫時性乳糖不耐症的寶寶,醫師會依症狀建議立即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當寶寶恢復後,換回一般奶粉時必須採漸進式,如第一天一般奶粉與無乳糖奶粉比為1/3:2/3,第二天為2/3:1/3,都沒問題時到第三天就可以完全換回來。 Q5:為什麼我的寶寶一開始腹痛情形特別嚴重? A:腹痛情形來得又急又快,可能要懷疑有共同感染情形,臨床經驗中有同時遭到輪狀病毒和沙門氏菌感染的案例,患者有如受到「英美聯軍」共同侵襲般,出現的症狀比單獨感染嚴重許多,嚴重時出現如急性盲腸炎般的劇痛,剛開始解水便,之後大便呈現黏稠,並帶有血絲,且多半有高燒症狀。 Q6:寶寶感染輪狀病毒,為什麼有抽筋現象,該怎麼辦? A:臨床中觀察發現,感染輪狀病毒的小朋友即使檢查沒有電解質失衡情形,也可能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抽筋現象,不過多屬良性,主要原因不明,可能是腦細胞中葡萄糖濃度急速下降所致。 Q7:寶寶還很小,要怎麼照顧? A:如果是6個月以下幼兒,由於尚未吃副食品,所以若是純餵母乳者,建議繼續哺餵。使用奶瓶餵母乳者,可先將母乳稀釋再餵食,這樣可以稀釋乳糖濃度。食用配方奶的嬰幼兒也可以採稀釋奶粉的作法,最多可稀釋成半奶(將奶粉量減半),輕者可泡2/3奶,同時配合電解質液的補充。 稀釋作法通常適用於輕度腹瀉,超過2、3天未改善,應就醫治療,仍解酸、臭便時,可經醫師診斷後使用無乳糖配方奶。超過6個月已經開始吃稀飯的幼兒,以稀釋奶或無乳糖奶粉,搭配稀飯、白吐司或白饅頭、蘋果泥和口服電解質液。 Q8:寶寶吐拉好幾天,到底感染多久症狀才能緩解?寶寶不吐不拉之後,是不是就已經遠離病毒的威脅? A: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半天到1、2天,發病初期先出現嘔吐,經過12至24小時後,轉變成為腹瀉和發燒,病程約3到7天,一週後症狀會逐漸緩和。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寶寶好了之後,其實病毒會存在大便中一段時間,2週內都還有病毒存在,所以在寶寶恢復正常之後的2個月內,仍然要加強洗手,當然平時就需養成飯後、便後洗手的習慣,此外,輪狀病毒有7、8 種類型,所以即使寶寶痊癒後,仍有可能再度受到感染,必須要多留意。 Q9:如何從平時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 A:預防輪狀病毒的感染不外乎:(1)加強洗手。(2)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奶瓶的消毒,幼兒飯前和上廁所後要洗手,而這也是所有病毒的預防之道。 Q10:聽說輪狀病毒已研發出疫苗,將來寶寶接種疫苗是否可以一勞永逸? A:幾年前輪狀病毒疫苗曾在美國上市,後因出現腸套疊的機率增加,美國FDA已下令下市,現在有新一代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已進展到第三階段,部分中南美國家如墨西哥甚至已經上市。 將來疫苗是否需要全面接種,可能在經濟效益、社會成本以及價格方面都要先做好評估。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輪狀病毒,不過最重要還是從平時生活中遵循良好衛生習慣做起。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