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珍妮斯

日期

#Tag

其實男孩要這樣養育(轉載)

2008年06月07日
公開
54

其實男孩要這樣養育(轉載)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 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 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 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於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係,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係。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鬆、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睪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產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於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於體內睪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洩,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睪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為。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麼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洩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為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麼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瞭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麼事情都喜歡首當其衝。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為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準,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瞭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好的。 搜索更多相關主題的帖子: 幼兒教養 男孩教養

你的世界,不是全世界。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46

荳芽在南部跟外公、外婆住了一個星期,回來以後,她跟我說: 『媽咪,好奇怪喔!阿姨幫我洗澡都不幫我擦乾身體……』 『都沒擦就穿衣服嗎?』 我也覺得很奇怪。 『有呀!有擦,可是她都用濕濕的毛巾擰乾擦 沒有像妳用乾的大浴巾幫我擦…… 這樣還是有點濕濕的呀、沒擦乾。』 這樣我就明白了。 『阿姨的習慣跟媽咪有點不一樣,她覺得用濕毛巾擦就可以了 妳一直都跟媽咪在一起,所以妳的習慣跟我一樣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呀!只是習慣不一樣而已。』 『只用濕毛巾擦完就穿衣服,不舒服。』 荳芽說: 『阿姨不會覺得不舒服嗎?』 『我想 … 阿姨應該覺得還好吧? 妳又不是阿姨,妳的感覺不一定會是阿姨的感覺呀。』 我一再一再地跟荳芽說,不要用妳自己的習慣去套別人的 妳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也認為好。 尊重別人的生活型態,比什麼都重要。 荳芽肯定是把我說過的話謹記在心了。 有一天,我要她跟我一起吃五穀雜糧飯時,她回我: 『媽咪,我不喜歡吃這種黑飯。』 我說: 『吃這種飯對身體才好,而且我覺得其實還滿好吃的呀!』 荳芽很氣定神閒地回我說: 『媽咪,我是小朋友,妳認為好的,我不一定會覺得好。』 我嚼著其實有點難吃的黑飯,一時無法再強要求荳芽也跟我一起吃。 幾天之後,我的一位朋友轉述荳芽跟她的對話給我聽…… 朋友說 … : 荳芽去她家時,很愛吃她們家的餅乾,她開玩笑地跟荳芽說: 『妳把我家的餅乾都吃光了,那妳要拿妳家的餅乾來給我吃喔!』 荳芽回說: 『阿姨,我家的餅乾很難吃 我跟蝴蝶都不愛吃,妳應該也不會喜歡吃的。』 我的朋友很疑惑。 問荳芽: 『為什麼妳家的餅乾都這麼難吃哪?』 『因為我媽媽都喜歡買有機的,沒味道!很難吃!』 我因為堅持我認為好的、健康的、有益的吃食習慣 讓荳芽喪失了吃好吃餅乾的權利。 想想一個小孩沒了吃零食的樂趣,還真是可憐呢! 後來,我不那麼堅持荳芽要跟我一起吃黑飯、黑麵包了。 偶爾一次吧! 荳芽也願意嚐嚐媽媽口中這《對身體很好的黑抹抹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選擇過這樣的生活型態 大都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很好。 可是,這個 《好》 對每個人的定義可能就有點不一樣了。 有的人覺得要 《健康、有益身心才算 … 好 》 有的人就覺得要 《好吃、有樂趣才算 … 好 》。 說到底都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實在很難說什麼就是好、什麼就一定不好。 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機會,看看別人不一樣的生活型態。 不要老是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或許才有活得快樂一點的可能。 荳芽跟我一起讀 《兩姊妹和她們的客人》 ,讀得很開心。 她覺得這書裡看起來過得有點不那麼健康的兩姊妹很像她。 『在一個小島上住著一對姊妹。 她們在島上過著快樂的生活…… 有一天,表弟來她們家作客…… 表弟說: 《這樣子要怎麼生活啊!沒關係,妳們等著看吧 我會幫妳們的忙的!我會幫妳們把這裡整理、整理!》 於是,表弟把水龍頭修好、然後修好走廊上的燈……』 荳芽很不以為然地皺皺鼻子,哼一聲: 『雞婆!』 一直看到表弟把動物趕出屋外、要兩姊妹運動、吃五穀雜糧麥片時,荳芽已經忍不住了。 『這個表弟很沒禮貌ㄋㄟ,他是去人家家裡作客ㄋㄟ 怎麼好像要把人家的家變成他家呀!』 是了。 這就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 【去作客時,如果主人的生活型態跟你很不一樣,怎麼辦?】 我想這是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該學的功課。 荳芽還是回我那句老話: 『你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覺得好!』 『嗯!很棒!媽咪再教妳一句話,叫: 《客隨主便》 。 意思是作客人的不要太計較一定要怎樣怎樣 主人怎麼吃、怎麼過,我們就跟著。 這樣妳也可以看看別人是怎麼過生活的呀! 除了妳自己的世界,妳還會看到別人的世界喔!』 感恩過去 …把握當下 …創造未來 … 我們之所以選擇過這樣的生活型態 大都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很好。 可是,這個 《好》 對每個人的定義可能就有點不一樣了。 有的人覺得要 《健康、有益身心才算 … 好 》 有的人就覺得要 《好吃、有樂趣才算 … 好 》。 說到底都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實在很難說什麼就是好、什麼就一定不好。 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機會,看看別人不一樣的生活型態。 不要老是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或許才有活得快樂一點的可能。

自己壞規矩 必然養出驕縱兒女

2006年12月01日
公開
51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暑假期間,你的孩子整天打電動、看電視嗎?有一群父母,把孩子送到桃園弘化懷幼院,吃粗食、打坐、誦經、灑掃庭廚,體驗刻苦的生活…… 六月底的一個早上,桃園大園鄉的弘化懷幼院院門外,一對姊弟從車上走下來,他倆臉色暗沉,打開汽車後車廂,各自拖著還掛著吊牌的新行李,嘟著嘴,拖著走了十幾步。弟弟哭喪著臉,回過頭問爸媽說:「一定要住下來嗎?」 這時,弘化懷幼院院長林至信剛與院童搬米回來,這對姊弟的爸媽拉著孩子上前說:「林先生,這孩子在家真不聽話!所以……」 在體驗營:睡統鋪、沒冷氣 菜得吃光、作息正常、自己灑掃 這天起,林姓姊弟倆就要住在懷幼院一個月,參加「生活體驗營」。依照院內規定,這段時間他們不能與父母聯絡,不能帶私人用品,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誦經、打坐、灑掃庭廚,晚上九點就寢,假日早晨,全院孩童中班以上年紀的,都得繞著產業道路、在田邊小路走上六公里。 放暑假竟是惡夢的開始,沒有電視、漫畫。踹著腳,姊弟倆斜眼瞪著林至信。林至信是懷幼院的創辦人,曾擔任格致國中校長,退休後買了地,專門收養「沒有政府補助照顧」的孩子,如父母坐牢、父母離異的孩子。 懷幼院開始出名,是因為有父母把管不動的「天之驕子」送來,近三年,已有兩百多個孩子參加過生活體驗營。今年暑假,就有二十五位「嬌客」報到,他們來自士林、土城,最遠到彰化鹿港,待的時間短則兩、三天,甚至有位孩子是第二年報到。孩子來之前,林至信會與父母商量,待足雙方約定的時間,看看是否能變化孩子在家中「被寵壞」的性格,才能放人,其間由院方告知父母孩子的狀況。 這天晚上,不到九點,院童們就搬出床墊、棉被、枕頭,直接躺在矩木板的房間入睡,房間沒冷氣,也沒有明確畫分睡覺的位置,大家東倒西歪就睡下。隔天一早,在大樹下用飯。院內沒有餿水桶,因此孩子不僅要將菜吃得精光,菜湯也要喝盡,每個孩子都給林至信看過盤子空了,才能去洗鐵盤、拿飲料、吃水果。 在家中:等著大人伺候 兒子告訴媽媽「你是我的傭人」 七月十五日早上,林姓姊弟的父母出現在院裡,林先生找到兒女,要他們收拾細軟回家。姊弟倆一聽父親提早來接,不可置信的說:「我們可以走了嗎?林伯伯有說可以嗎?」 看著丈夫因心疼一雙兒女,比約定時間提早一天來接人,林太太在旁滿臉不悅。在辦公室,她談起孩子在家的言行說,她總是在吃飯過後,為孩子遞上水果,有一次忘了切,大女兒問她:「水果呢?」母親說忘了,她竟說:「那個本來就是你們大人應該要做的事啊!」 小兒子成績好、聰明,在家幾乎爸媽都順他的意思。在學校發生的每一件事,只聽他抱怨:「死××老師、臭××老師,一天到晚管我!現在換了一個老太婆,哼!長得那麼老,叫她老阿嬤!」 有一天,她正忙,沒顧到兒子要她做的事,兒子竟對她說:「快點!妳是我的傭人耶!」這句話刺穿了她的心,她失了魂,走到哪裡都恍恍惚惚。後來,不管她用積極獎勵,或消極體罰方式矯正孩子的行為,卻都得不到成效。 她問自己:怎麼會從一個愛孩子的母親,變成做很多事卻被嫌得一無是處的傭人?於是,她開始打聽,哪裡有收容所願意讓她這兩個乖張的孩子體驗「缺乏」的生活,遂找上門來。 在教育路上:父母以身作則,才是長久之計 然而,這次的生活體驗,卻因為丈夫心軟而提早結束。「其實我看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小孩子是白紙,他們會學。所以,是大人過分照顧,不是小孩養尊處優;是大人自己沒禮貌,不是小孩無禮,」林至信說。如果父母自己壞了規矩,當要約束孩子時,孩子還會把他們的話當一回事嗎? 自古有所謂的易子而教,懷幼院也算其例之一。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鍾思嘉分析,父母教孩子會涉入情感,若將孩子給老師教、或易子而教,比較冷靜客觀。姑且不論這些體驗營的孩子回家後,是否真的能矯正因溺愛造成的偏差行為;體驗一場原始的簡單生活,或許可以給他們在一無所缺的價值觀裡,有所反省。 然而,易子而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正所謂「蓬生於中,不扶而直」,唯有父母以身作則,才是孩子終身學習的對象。 更多精彩照片,請見商周網站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鞭子教育,大陸體制外學校搶手 近幾年,杭州出了個「西點男孩訓練中心」、江蘇淮安出了個「行走學校」。一個學校常喊著「拿鞭來,給我打!」一個學校則是拳頭與戒尺隨伺在旁。大陸這兩個體制外的學校最近幾年很「紅火」。 前者一個月的花費約合新台幣八千元,相當於一個下崗工人兩個月的薪水。後者學費更高得讓人咋舌,一進去要收的名目達六項,約六萬六千元,訓練為期一年,半年內非校方原因退訓者,費用概不退還。雖如此,大陸家長還是不斷把被寵溺的孩子送過來。 西點男孩訓練中心的口號是「訓練三月,改變一生」。他們在每間教室和寢室裝攝影機,並且鞭打孩子。鞭子經過特殊處理,打在身上不會特別痛,但會在同伴們面前公開受懲。行走學校的理念則是,「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他們沒有數學、國語課,全上體能訓練課程,可以跟隨學校進行一個月的行走,活動有如在軍隊裡(見圖)。 然而,最辛苦的還是這些父母。他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花錢寵溺孩子;等孩子大了,再花錢去矯正先前種下的惡習。父母何不在一開始時就把事情做對呢?

溺愛戰爭

2006年12月01日
公開
46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另一個主角Dorothy(化名),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碰撞發響。「各位同學,我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 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有小朋友的 快下載吧~

2006年12月01日
公開
52

國小學生 國語、數學 CAI 教學軟體 全輯共15套教學 包括心算、加減乘除、公因數、倍數.....等 下載: 鑽地鼠(國語科) : 227 K 練習語詞運用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jt.zip 大嘴歷險記(國語科) : 227 K 練習辨識部首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1grx.zip 大嘴歷險記(國語科) : 227 K 辨識單字注音符號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5urx.zip 空氣污染 : 388 K 空氣污染的介紹及防治。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joee.zip 數學方塊 : 130 K 練習加、減、乘、除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addzd.zip 心算大進擊 : 228 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n.zip 練習四則運算及心算的遊戲式 CAI。 公因數 : 75 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gcdcai1.zip 公因數的教學及練習、測驗 CAI。 最大公因數 : 81 K 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及練習、測驗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gcdcai.zip 倍數 : 96 K 倍數的教學及練習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lcmcai1.zip 加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加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1.zip 減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減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2.zip 乘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乘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 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3.zip 除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除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4.zip 加、減、乘、除練習 : 61 K 加、減、乘、除的基本練習。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add.zip 數字教學 : 61 K 數字的教學及練習。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numcai.zip

如果不想被當贈品的男士,請學著點吧!

2006年10月31日
公開
44

轉貼自網路文章 三十之年得一女,自然如心肝寶貝一般,不過我對于如何照顧嬰兒實在是一竅不通,我向老婆長嘆,然後聰耳不聞老婆的抱怨和怒氣,做起了“甩手爸爸”。 一轉眼,女兒四歲了。這期間,老婆抱著女兒回娘家四次。最過分的一次 是女兒大便,我正在上網,老婆在廚房忙煮菜,河東獅吼般讓我替女兒擦屁 股,我就地取材拿了一張打印紙,結果被老婆“上綱上線”,說我根本不配當爸爸,抱著女兒就回了娘家。 過了幾日,我估計老婆已經消氣,于是登門道歉,把娘倆結了回來。當然 日子還是照樣過,老婆照樣一天到晚怒氣沖天,無非老生常談,批判我不做家務不帶孩子。 女兒四歲生日,很隆重地慶祝了一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呼啦啦坐了一桌。吹滅了生日蠟燭,小舅媽笑著問︰“小壽星長大了當什麼呀?”女兒小臉一揚,脆生生地答︰“當爸爸﹗”大家都有些發愣,爺爺說︰“你是女孩,長大了只能當媽媽呀。” 女兒說︰“我才不要當媽媽,當媽媽一天到晚做事。我要當爸爸,當爸爸不 做事。”好家伙,一桌人的目光齊刷刷地在我身上定格,老婆更在桌下狠命地 擰了我一把,我急忙招呼︰吃菜,吃菜…… 后來老婆就常把女兒的這句話掛在嘴邊,說,你看看,你看看,你給孩子留了什麼印象,連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當媽媽辛苦,你卻一點都不知道體貼 我……老婆說著就要擦淚,我只好賠笑臉。 那日正在家中枯坐,社區裡的一位好婆敲門進來,說是為某災區募捐來了,問,你女兒可有不穿的衣服?不妨捐出來。女兒在旁邊看好婆和老婆談得 熱烈,不解地問︰“媽媽,什麼東西可以捐呀?”老婆很實際地回答︰“就是家裡沒有用的東西。” 沒有用的東西?女兒環顧著室內,然後一雙大眼睛看著我眨呀眨︰“媽媽, 把爸爸捐了吧。”我驚跳起來──什麼? 女兒躲在老婆身后不服氣地說︰“爸爸不燒飯不洗衣服也不陪我玩,爸爸就是沒有用的東西﹗”那一刻,我第一次覺得自己34歲的人生真叫失敗啊。 后來,我就開始洗衣服煮菜幫老婆

每個人都有一些優點,試著去欣賞它,每個人都有一些缺點,試著去改變它.... 世界會變得

2005年08月30日
公開
45

1.誤會 :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 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 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餵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牠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 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 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 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 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 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 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口裡還咬著狗的肉; 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註: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瞭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 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 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 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2.釘子 :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 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 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 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 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註: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 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 相信你(妳)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啟一扇窗, 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3.寬大 : 這是一個甫自越戰歸來的士兵的故事。 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 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見到的。」 不過兒子又繼續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裡受了重傷, 少了一條胳臂和一隻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撼,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 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 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 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時鄐l掛上了電話,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幾天後,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 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只是單純的自殺案件。 於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並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停屍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但驚訝的是兒子居然,只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 要去喜愛面貌姣好或談吐風趣的人很容易, 但是要喜歡那些造成我們不便和不快的人卻太難了。 我們總是寧願和那些不如我們健康,美麗或聰明的人保持距離。 然而感謝上帝,有些人卻不會對我們如此殘酷。 他們會無怨無悔地愛我們,不論我們多麼糟總是願意接納我們。 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禱告請祂賜給你力量去接納他人, 不論他們是怎麼樣的人;請祂幫助我們了解那些不同於我們的人。 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種神奇的東西稱為「友情」, 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但你卻知道它總會帶給我們特殊的禮物。 你也會了解友情是上帝給我們最珍貴的贈與! 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寶物。他們帶來歡笑,激勵我們成功。 他們傾聽我們內心的話,與我們分享每一句讚美。 他們的心房永遠為我們而敞開。現在就告訴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們。

轉貼2-3歲...感謝小雅雅媽提供...

2005年08月29日
公開
41

孩子二歲多了還改不掉吸手指的習慣,怎麼辦? ===對嬰兒來說,吸手指是理所當然的。但有20%∼30%的孩子,到了兩、三歲仍然改不掉吸手指的習慣。 吸吮手指可以幫助嬰幼兒控制自己的情緒,撫平不快和不安。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強迫孩子改掉這個習慣,更不要在他的手指上塗辣椒或苦藥、纏上膠布,或是不停的在口頭上提醒孩子。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吸吮的頻率」和「吸吮時的表情」。如果孩子整天都吸著手指而不想玩耍,到戶外去也只是呆呆的看著孩子嬉戲,父母就要注意了!要仔細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會不想玩?是不是生活太無聊了?是不是想跟朋友一起玩,卻又害羞不敢加入?或是想得到父母加倍的呵護? 了解原因之後,父母要反省自己的作法。撥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或者增加擁抱等肌膚接觸的機會。父母能主動察覺孩子的心理變化,改變自己的態度,相信孩子吸吮手指的次數一定會減少許多。這比不問青紅皂白就勉強孩子改掉習慣,來得有效多了。 **如何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 ======一般認為幼兒只知道現在,對過去和未來則沒有清晰的意識。幼兒能夠懂得「前」、「後」和「明天」、「昨天」等觀念,是在會使用語言後,大約兩歲半左右。換句話說,時間觀念是在理解語言,進而能充份使用語言之後,才漸漸弄清楚的。 「規則性」(譬如,早上起床、吃飯、父親回家、吃晚飯等),是養成幼兒時間觀念的重要因素。父母可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充份應用這規則性。餵奶也好,用餐也好,不單為了教養上的意義,從養成時間觀念來看,也有必要規則的去做。 幼兒是從這種規則的生活經驗,形成瞭解所謂時間這抽象觀念的基礎。對幼兒來說,每天每天規律的生活就是他們的時鐘。 **為什麼幼兒喜歡一遍又一遍聽大人講同樣的故事? 嬰幼兒是透過一再反覆,來形成頭腦正確的配線。此外,這時期的一再反覆,也具有培養興趣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經由一再反覆,嬰兒記住了各種音樂和童話,漸漸的會要求聽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和童話。或者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在一再反覆中,幼兒不但記住了故事,同時也對那個故事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一遍又一遍聽故事的嬰兒,長到一歲、兩歲時,會對故事書有興趣,進而對認字、看文章覺得親切熟悉,漸漸的產生自己想要讀書的欲望。 **如何增加孩子的詞彙? 玩「圖畫遊戲」是增加幼兒詞彙的方法之一。 將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的圖片,選放在同一張紙上。然後要孩子找出哪幾樣東西的第一個字發音是相同的,邊發音邊用手指出來,如「毛線」和「毛毛蟲」。 圖片最好選擇孩子熟悉、感興趣的東西。圖片來源則是夾報廣告、報紙雜誌上的產品廣告中的照片。當然,如果是爸爸媽媽自己畫的圖,對孩子而言更是有趣的教材。 這個遊戲能讓孩子認識更多詞彙,並得知「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它自己的名字」的重要觀念。當提到某樣東西時,這個東西的形狀便會浮現在腦海裡,並且知道如何去使用它。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幼兒時期就知道這個道理的孩子與完全不知道的孩子,在表現上,有很大的差異。 **為什麼要唸圖畫書給幼兒聽? 我認為幼兒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儘量在孩子耳邊訴說感情的、溫暖的、人性化的語言。 三歲以前的幼兒與圖畫書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為這個年齡幼兒所作的圖畫書,雖然文字不多,但實際上圖畫書中隱藏著無數的語言,只要唸給孩子聽,孩子立刻就可以了解。即使大人只是照著書唸,孩子們也會提出疑問,或要大人同意他們的意見。也就是說,語言能啟發新的語言,孩子大腦的反應能無休止的擴展。而且與最親近的人一起閱讀,這種反應會更強烈。圖畫書的內容可以不斷激發親子對話,在對話之間所進行的心靈溝通,正是幼兒接觸圖畫書最可貴的地方。

零分

2005年08月29日
公開
39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 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 「兒子呀!! 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 兒子竟說: 「不難呀!! 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 以我的速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 陽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 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回家再寫也是一樣。」 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 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 真是灑脫!! 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 「事後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 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 有一次姊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 媽媽說從前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 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班上另一位高材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 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 「你怎麼這麼笨呀!! 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 少一分,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 再說聯考,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 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在客廳。 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 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 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 弟弟笑著說:「沒有啦!!」 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 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 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 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好有成就感, 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 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係。 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 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生命就該浪費在有意義的事上,你覺得呢??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2005年07月07日
公開
46

日前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 “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看了 打了個冷顫,我們 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我們 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 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裏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後來竟挑明了說:「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這樣對孩子好嗎?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 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後記: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們更無知、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儘管孩子不領情,他們總是為孩子將來設想,找了各科的家教老師幫孩子補習,殊不知是幫助還是害了孩子,家長們真的該好好深思……。

在深情中長大

2005年07月07日
公開
51

一天公司門外來了一對老夫婦,他們在門外站了許久,基於禮貌安全,同事出去問明來意。 老太太靦腆問同事,公司是否缺人。同事告知老闆不在,請他們改天再來,老夫婦向同事道謝後 轉身離開。 ◎天天都來找工作,老闆出現真相大白 第二天一早,兩位老人家再次來到公司,同事告知老闆人在國外,請他們過幾天再來。 一星期後,兩位老人家再度來到公司。當時老闆確已回國,可是還沒進公司;由於公司人事一直都是老闆決定,只好請他們留下電話等候進一步聯絡。兩位老人家客氣道謝,沒說什麼就離開了。 沒想到,下午老夫婦再次來到公司。這一次,剛好老闆坐鎮在辦公室裡,問明原委後為難地表示,兩位老人家的年齡恐怕無法負荷這粗重工作,老先生表示不是他們要做,而是他的兒子需要一份工作。這時,大家才注意到老太太牽著一位唐氏症的年輕人。 當大夥兒的眼光集中在年輕人身上時, 倒是老闆不說二話地答應了給他一份工作,並跟兩位老人家說清楚工作內容以及薪資,同時說明若他真的無法擔任,可能就無法幫上忙。 聽見老闆的決定,疑問寫在全體員工的臉上,不能明白老闆的決定, 因為公司並不缺人手啊! 相信他一定做到克服缺憾以愛相隨,就這樣, 隆隆成為公司一員。 記得隆隆剛來公司的第一天,老闆出差到南部, 沒人知道該讓他做什麼,只好讓他跟發海報同事一起出去工作。三小時後,大家都已集合準備到下一個地點,卻獨獨不見隆隆。等了一小時,再等下去恐怕會耽誤到工作進度,同時也擔心他的安全,只好向公司報備。公司除了安排同事出去繼續尋找, 也打電話找來他父母。 五分鐘後他父母親來到公司,除了著急外,更一直向工作人員道歉。二十分鐘後,同事打電話回來說人找到了,原來他一直站在原地點,三個小時都在那裡沒走動。 事後老闆的處理方式是,公司沒安排好工作程序是公司的錯誤,同時他也認為,這份工作隆隆做得到,最少也應該把當天分配到的工作完成,不可以身體缺憾作為理由;況且他只是反應慢但身體健康四肢健全。於是安排一位同事陪他,把當天該發的海報發完,讓他知道這是他的工作。 隆隆是老夫婦的生活重心,每天早上總是看見他們牽著隆隆的手, 送他來上班。中午總是看見他們三人帶著便當坐在角落處一起吃午餐,而下班的時候,也總是看見老夫婦在門口等待隆隆一起下班回家。 看著三個人的背影走在黃昏車水馬龍的人行道上, 我總是有股莫名的感動。由於兩位老人家天天接送他上下班,很自然地跟工作人員熟悉,久而久之大家稱呼他們隆爸爸、隆媽媽。 ◎深情撫育笑容開,全家有情親密有愛 有一次公司提早下班,老闆請同事與我送隆隆回家,到了他家門外樓梯,隆隆卻說不出是那一樓。 同事無奈地只好逐樓試運氣;開門的是一位少婦, 看見隆隆立刻握緊他的手說:「來!快進來!怎麼了?」擔心與關心全寫在臉上。少婦客氣地表明她是隆隆的二嫂,請我們進去坐,此時房間內跑出兩位小朋友,抱著隆隆叫叔叔。這個溫馨的畫面令我十分感動:隆隆有唐氏症,他的工作是清潔人員,他卻樂在其中;他的薪資不多,卻滿足;他不可能有升遷的機會,卻幸運躲開職場戰爭;他沒有溝通的能力,卻能用笑容作為語言來表達。 當看見隆隆的家人與他親密相處的樣子,我十分清楚地知道,他是在深情中長大而一直生活在愛之中的孩子。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2005年07月07日
公開
54

轉貼~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 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 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 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 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 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有沒有一雙手,握住了便不輕易放手 有沒有一個肩膀,可以倚靠一輩子都有安全感 有沒有一場擁抱,緊緊的讓兩個人再也不分開 有沒有一種約定,是相約每一個來生都要和你相遇 有沒有一段感情,深深刻在心裡一輩子不會忘記 有沒有一個人,是你用盡了一生力氣還捨不得將他遺忘 天長地久,有多久,能給個時間嗎?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2005年07月07日
公開
54

游乾桂 /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文/游乾桂教授【2002/11/07父母成長班(四)】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這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 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教小孩有錢

2005年07月06日
公開
46

猶太人對小孩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民族的慣例,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小孩三歲時,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五歲時,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錢是怎麼賺來的;七歲時,得看懂商品標籤的價格,並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八歲時,教他們可以透過打工賺錢,並把錢存在銀行裡;十一歲到十二歲,要他們看穿電視廣告的假像,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猶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記下今天的每一筆開銷,甚至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孩子學會過節儉的生活。 其實洛克菲勒是美國首富,也是是世界第一個擁有十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但他給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而且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嚴格。 他規定:七至八歲,每週給三十分美元的零用錢;十一歲至十二歲,每週一美元;十二歲以上,每週給三美元,他每週發一次零用錢,並要求子女們事先作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由他來檢查,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五美分,反之則減,連大富翁洛克菲都用這種辦法,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費的習慣,你還要怎樣寵壞孩子? 其實,大富翁都盡量避免孩子養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優越感,希望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基礎的理財教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賺錢不容易,才容易守成,過去,我的工作上採訪不少大老闆,包括嚴凱泰、王令僑,等被認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富翁,從小的生活並不輕鬆,嚴凱泰跟其他孩子一樣要趕校車上下學,也沒有大轎車接送。 「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一生。」在猶太家庭的母親啟蒙小孩都會問:「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你的財產被人搶光,那麼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小孩直覺地想到錢或是鑽石、珠寶的答案,但母親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經歷了九一一恐怖攻擊、南亞海嘯,甚至國內的九二一災難,很多人財富歸零,但是智慧會讓很多人再站起來。 所以猶太人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使他們知道書中能賦予他們無窮的智慧,猶太人在擁有圖書館、出版社及每年每人平均讀書的比率上,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你清楚這些方法,就要開始幫自己跟孩子擬定一套有效的親子理財計劃。

訓練小孩子獨立

2005年06月28日
公開
56

關於「訓練小孩子獨立」及「保護小孩安全」這兩件事,我想是很多媽媽覺得 很兩難的問題。很久以前,我還沒當媽媽時,聽說有一個同事不准他唸國中的 女兒自己一個人搭電梯。我心想:這意思就是那女孩一個人不可以自己踏出家 門一步囉!我的天呀!那個爸爸以為這是什麼時代呀?幾年後,我當了媽媽, 也開始怕死起來了,偏偏又看到新聞播了一則六歲小女孩自己搭電梯上樓回家 ,被鄰居拖走殺害的事件……我就想,原來我以前那個同事會那樣小心,還是 有點道理的。 可是,孩子還是不可能一直都有人陪在她身邊吧?可是萬一在路上遇到壞人, 怎麼辦?唉……這樣一想,很多媽媽都會選擇--算了!算了!都不安全了, 哪還管得到什麼獨立不獨立?還是乖乖的接送吧!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台灣所 有中小學的校門附近,都規畫了「家長接送區」,大部份的孩子是有人接送的 。對於這個兩難,我在害怕了半年後(我算是個很早熟的媽媽啦!早早就想很 多了!),荳芽快一歲時,我就決定在訓練荳芽獨立前、先把我自己訓練成一 個「放心」的媽媽。只有先放心,才可能放手,讓孩子去走她自己的路。要「 放心」之前的準備工作很多呢!荳芽還走路走得搖搖擺擺時,就想去爬樓梯… …這真是一件危險的事!特別是我家的樓梯還因為我跟我老公在沒小孩時耍酷 、不加扶欄,一個小小孩要是摔下來,那可不得了!我婆婆要我加扶欄,我想 繼續耍酷、不想加。於是,為了荳芽的安全,我在她想爬樓梯時,非但不加阻 攔,還鼓勵她--加油!自己試試看呀!自己會爬了,媽媽不在時,妳也不會 有危險囉!我當然被唸了幾次,可是,荳芽也很快就學會自己爬樓梯,很安全 的爬。我家的樓梯也當然可以一直耍酷下去,一直酷到蝴蝶妹妹出生…… 慢慢的,荳芽大一點了,我開始教她記好家裡的基本資料。三不五時抽問一下 ……小朋友,妳媽媽叫什麼名字?妳媽媽的手機號碼?妳家住址?妳爸爸的車 牌號碼?妳唸什麼學校?交待她--如果逛街時跟媽媽走失了,要站在原地等 媽媽回來找妳,不要亂跑!如果爸爸不小心把妳一個人留在車上(因為媽媽不 會做這種事!),妳要去按喇叭,愈大聲愈好,讓人家知道有小朋友被關在車 裡面,才會來救妳……荳芽問我:「媽媽,如果真的遇到壞人怎麼辦?」嗯… …糟了!這個可沒公式!壞人有分很多種、狀況也有很多種,這……這怎麼教 呢?自己想辦法!等等!我知道正在看我文章的你會說--這個媽媽有問題! 竟然叫一個六歲小女孩自己想辦法!對呀!通常遇到壞人時,小孩一定是孤立 無援的,她不自己想辦法救自己,要怎麼辦呀?於是,我帶荳芽去百貨公司超 市買菜時,她跟我說要喝果汁,我會拿錢給她、讓她自己去買,我會提著菜、 像沒事似的坐在離果汁攤位20公尺遠,看她自己買。她要走之前會問我:「媽 媽,我要怎麼說?」我會說:「妳去了就會說了!」她又會擔心的問我:「媽 媽,我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果汁?」我還是會說:「妳去了就知道了!」真無情 的媽媽!可是,她真的自己買回來一杯果汁啦!她邊走邊笑著回來,很得意。 我問她:「妳怎麼說?」「我就跟阿姨說我要買一杯果汁!她問我要什麼?我 就說我要草莓!阿姨說沒有草莓!我就說那我要櫻桃!阿姨說也沒有櫻桃!阿 姨就要拿單子給我看,我就說我不認得字呀!我只有六歲!後來我就跟阿姨說 我看她的冰箱裡有的就選一個,可不可以?阿姨就說可以呀!我就選了葡萄的 ……」哇!好厲害!「妳看妳去了就會說了嘛!妳真棒!」我很開心;荳芽很 得意。我多開心幾次,就會放鬆心情,慢慢放手,讓她自己去做她自己的事。 荳芽多得意幾次,就會學到很多她自己臨場應變出來的技能,怎麼說?怎麼做 ?她自己會知道。不知道的,也會自己想辦法囉!所以當我跟荳芽一起讀到【 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這本童書時,講故事之前,我問她封面上的文字問的 --如果在路上遇到壞人了,我該怎麼辦?荳芽可有一大堆說也說不盡的好方 法呢!這本書裡最有趣的也是在這裡--媽媽教很多方法,可是……可是真碰 到壞人時,有時候那些方法都沒用呢!於是,小朋友有小朋友自己的方式…… 喔!原來媽媽可以教很多,最管用的--還是自己想出來的方法!

12招養出快樂的孩子

2005年06月13日
公開
47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 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EQ比IQ更重要—談易怒兒的教導

2005年06月13日
公開
43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在這十年來,隔代教養的「祖孫戶」家庭暴增了一倍以上,這與高離婚率、未婚生子、外籍通婚的社會結構有必然的關係。隔代教養出來的孩子,極大比例有著情緒不穩定的問題,且易在學習上受挫折,很容易出現暴躁憤怒的情緒。而孩子若長期耽溺在不滿、憤怒、暴躁的情緒中,行為偏差則是遲早的問題。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其實,孩子多半是像父母、家人的。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出來是無理、暴躁、情緒難以自我控制,那也表示,父母未曾正確教育孩子的情緒處理。在教育理論中,身教本就重於言教,該如何與孩子共同處理情緒,就要看媽咪爸比的智慧來面對囉! 先瞭解孩子憤怒的原因 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師長、照顧者對孩子的瞭解、同理心非常重要,因此必須先瞭解孩子為什麼而憤怒、不滿,才能夠以正確的方式來疏導其情緒,再加以教導。 1. 身體有不適,如疲倦、生病、飢餓等。 2. 遇到不愉快的經驗,如受挫折、被同伴笑、被長輩打罵、遺棄、不安等。 3. 以發脾氣來迫使長輩、父母同意自己的要求,如買玩具、出去玩。 4. 模仿長輩憤怒暴躁的樣子,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 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 在談幾個疏導孩子憤怒情緒的方式以前,父母、照顧者在面對孩子情緒的態度,是自己必須先做好的功課。 在看到孩子用這種錯誤方式表達情緒時,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忍不住就一股氣也跟著上來,憤怒對憤怒,很容易就演變成父母拿出藤條「以暴制暴」的場面了!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瞭解,要先讓孩子知道父母能體會他的感受,接下來的疏導才能達到效果。 方式一:家長保持冷靜,先不理睬孩子的怒氣 孩子發怒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因此當孩子又發脾氣時,大人可以先不理睬他,讓他自己去發洩,過一段時間,孩子發現他的目的無法達成,也就沒興致再繼續發怒了。 方式二:傾聽,並跟孩子說道理 待孩子的怒氣過去後,家長需以冷靜的態度,先詢問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傾聽他的說法跟原因,然後在針對孩子的問題,告訴他隨便發怒是不對的,並教導他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方式三:針對問題處理 在了解孩子憤怒的原因,並且冷靜地告訴他日後應如何表達之後,更重要的是去處理引起孩子情緒不穩的問題。例如:孩子若是因跟同學、玩伴相處有問題,在傾聽完孩子的說法之後,最好再跟學校或保母確認一次,然後一起針對問題處理、解決,免得下次又因為同樣的問題讓孩子再發脾氣。 方式四:身教重於言教 跟孩子相處的大人,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對象,如果大人本身平常遇到事情就會易怒、暴躁,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學習、模仿。 叮嚀 情緒的平穩,對孩子的人生路途有很重大的影響。根據研究,情緒平穩的人多半心情開朗、樂觀,說話做事都較有條理,待人接物懂得禮讓與包容,當然在人生路走來就比較平順容易成功;而情緒長期易怒、不平穩的人,則易受挫、遷怒、怨天尤人,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因此,懂得易怒孩子的教導方式,就能夠導正孩子的偏差性格,讓他的未來更廣闊!

幼兒語言發展問題—不會說還是不肯說

2005年04月21日
公開
53

在從事臨床治療與家長們溝通時討論孩子為什麼來求診?為什麼來做治療?父母的問題會說:「為什麼來我的孩子不開口說話?」,父母會拿家中其他孩子及鄰居、朋友、親戚的小孩作比較,總是認為別的小孩已經會講很多話而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講不好?做父母的還會強調自己的孩子什麼都知道、都聽得懂,但就是不肯開口說話。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氣質,有些孩子就是不肯開口說話;不主動和人打招呼,只是點頭、搖頭或哭鬧來表達,到底孩子是會說而不肯說?還是真的不會說?到底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在此要強調的是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遲緩是不同的,有些氣質內向比較畏縮的孩子,確實是會說而不肯說、也不敢說;但有些是不會說,後者的孩子就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了。 根據國學者研究,有幾個重要指標可觀察幼兒發展: 一、幼兒對於感官刺激反應是否符合其年齡應有的反應? 任何一個幼兒我們皆會先注意其視力、聽力是否正常?因為只要視力、聽力正常對於環境任何的刺激都可以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來接收,再加以反應,這些對於感官刺激的反應,就是未來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 二、觀察孩子的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是否符合其年齡? 即使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可以藉由某些方式來表達他的需求,如當他們想出去玩,會拉著大人的手,指著門來表達;想吃餅乾會嗯嗯啊啊的說,甚至把餅乾盒子拿到大人面前要人幫他打開。二歲以前的孩子是用很多的動作、手勢、聲音來與人溝通;二歲多的孩子就可以用語彙來表達了。 三、孩子的認知理解力是否符合其年齡? 如果孩子的認知理解力特別是聽覺理解力符合其年齡,雖然口語表達的能力發展稍慢了些,但仍多能迎頭趕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雞慢啼」、「大器晚成」型。反之,若孩子表現出有聽沒有懂、或聽覺理解力不符合其年齡,就需儘早求助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評估。 上述三個指標多與發展有關,但語言發展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環境,很多父母帶孩子來求診評估環境問題時,發現很多孩子的語言問題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為人父母、師長者還應主動檢視環境刺激是否足夠? 一、孩子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語言刺激? 現代的夫妻為維持一個家庭的經濟,必須兩人同時要有工作的雙薪家庭,孩子呢大多托給長一輩的阿公或阿嬤照顧,直到二歲半至三歲階段才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出了問題,急忙求助醫師評估後發現照顧者缺乏幼兒語言發展認知,認為孩子只要平平安安、不吵不鬧就好了。 二、孩子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表達機會? 在普遍孩子生的少現代家庭中,父母對心肝寶貝呵護備至,積極主動地去滿足孩子各種需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沒有太多可以表示需求的機會。上學之後在教室內也可能只是不斷地被動接受老師陳述,不太有表達的機會。故需考慮孩子溝通的情境及表達的機會是否足夠? 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否符合年齡? 可從孩子說話的多寡、平均語詞長度(MLU)、語句是否完整、是否清晰流利等來聊解語言發展問題。 最後要再三強調的是,父母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現在的父母過於忙碌,孩子之間的互動機會很少,孩子的學習經驗來自電視及影音設備,與人互動貧乏,常無法瞭解適當的語言情境,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語言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語言發展有問題的孩子父母應儘早尋求專業上的協助,確定是否有問題。若真的有問題,早期療育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解決良方,不要一直自我安慰「孩子不過是大器晚成、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發展也不能偏頗,要以客觀的角度觀察,並要以全面性與生活導向來促進孩子整體性的發展。

家長如何協助小孩說的更好的方法

2005年04月21日
公開
53

口腔運動練習 一、唇的練習   就語音的發展雙唇音ㄅ、ㄆ、ㄇ是比較早,因此可利用一些遊戲的方法讓小朋友練習唇的部位。 玩法: 在兒童嘴唇上塗上口紅,照鏡子,再把嘴印在紙上,比比看,誰的嘴巴最大,誰的嘴巴最小。 用嘴唇印在圖畫紙上,完成一幅自畫像,或隨意壓印構成一幅唇晝。 嚼起嘴唇做吹口哨狀說「嗚」。 拉開嘴唇說「伊」。 不停交換說「伊」「嗚」。 上下嘴唇內縮後發「吧」。 閉唇練習:玩「吻紙」遊戲,或閉嘴咬住小東西,可以幫助他們體會如何閉上嘴巴。 鼓脹兩頰然後發「啪」聲。 鼓起兩頰做漱口狀。 二、舌頭練習 舔棒棒糖用具:棒棒糖、湯匙玩法: 鼓勵兒童舔食棒棒糖、冰淇淋。 把果醬、巧克力醬、砂糖等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放在湯匙上給兒童琢食,看誰先舔完。 將兒童喜歡吃的食物塗在嘴唇上,要他用舌尖舔下來吃。添的順序是: 下唇中間。 唇的左角或右角 上唇正中 舔食:塗滿嘴唇上的糖漿,看誰先舔淨。 練習(1)的時候,應先示範,等(1)會了以後再順序練習。 舌頭伸出伸入。 把舌頭伸出外面再往上翹。 舌頭向左右嘴角移動。 舌頭在日內左右移動推抵兩頰內側。 用舌尖舔上下唇。 舌頭用力舔餅乾。 舌頭在牙齒外側轉動做清潔牙齒狀。 捲舌作馬蹄聲。 舌尖運動:用舌尖舔食食物,增加顏面肌肉和舌肌運轉能力。 用吸管吸飲料:用吸管吸飲料,舌頭會被牽引到口腔的後部,亦是一種舌頭的訓練。 三、呼與吸的練習 吹羽毛遊戲:用嘴巴呼氣,吹羽毛,且可染色,增加兒童的興趣。亦可以棉花、毛線、彩帶、棉紙片等器材代替。練習呼氣的長短、強弱、斷續,以培養兒童呼氣的調整力。 用厚紙筒吹前項材料,材料可由小(輕)而大(重),輕重不同,所用氣量不同,注意送氣集中、均勻。 用吸管吹前項材料,放置桌上,成人先示範,再鼓勵他自己吹。 吹玩具小喇叭、哨子、口琴、口笛等或吹泡泡、風車、氣球、乒乓球,以增進呼氣量與調整力。 做不要說話的信號:「噓」。 吹火柴、蠟燭、碎紙片、口哨。 用吸管吹水。 慢慢哈氣越長越好。 置舌頭於上、下齒之間慢慢吹氣。 四、舌根音的練習   漱口練習:喝一點水,頭仰著,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協助小朋友了解舌根動的感覺。上述口腔運動練習可於顎裂手術修補後,約一歲左右即開始練習。儘早做可加強小朋友口腔功能。 家長應注意的事項 父母應學會如何分辨不正確的發音方式:如唇顎裂小孩較容易出現喉塞音的代償性行為,若小朋友有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應避免去增強這種錯誤的發音。   而於小孩呀呀學語的階段,家長應多鼓勵用舌尖前音如ㄋ、ㄌ來練習發音,另就語音發展的時序來講,可先增強雙唇音如ㄅ、ㄆ,慢慢再加強舌尖音如ㄉㄊ,還有舌根音如ㄍ、ㄎ及早期的擦音如ㄒ、ㄙ的練習。 定期回診追蹤:一般唇顎裂小朋友初次進行語言評估的時間約兩歲至兩歲半間,之後約半年追蹤一次,此追蹤的目的在協助家長即早發現小孩語言或語音是否異常,提供家長一些意見,讓家長在家可以協助小孩練習。 鼻咽鏡及x光檢查:若小朋友有鼻音過重或有鼻漏氣的現象,以致影響語言的清晰度,且無法透過語言治療得到改善時,須於四歲左右進行鼻咽鏡或X光檢查,以確知顎咽閉鎖功能異常的情況如何,以決定進行何種手術來改善。   一般檢查年齡會選擇在四歲左右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三點: 此時小朋友的合作度較高,因進行該項檢查需小朋友配合講話、不哭鬧 構音能力及語言程度趨近成熟 顎咽功能較協調,如此,對顎咽功能的判斷才能較為精確。 (本文選自顱顏會訊季刊,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二歲至二歲半的寶寶

2005年04月21日
公開
51

★ 熟練的上下樓梯,也喜歡跳躍 漸漸地不需扶著樓梯把手,而以雙腳交互踏上樓梯的方式自由上下,不只會跑也會跳著玩,會手心朝下丟球或東西,越來越喜歡激烈的動作,膽子大的孩子也會爬上,跳下桌椅,父母須注意孩子的危險動作。 ★ 左右手的靈巧動作 手部細肌肉活動控制得越來靈巧,會照著樣式或模仿畫出垂直線,視畫圖為遊戲,樂在其中,避免批評孩子畫得不像。有意願自已進食,會自已脫沒有鞋帶的鞋子,父母不要代勞,以免養成依賴性。透過操作各種東西,練習手指的細緻動作。大部分孩子慣用右手,但有些孩子則慣用左手,不須強迫孩子矯正,以免引起口吃、笨拙、自卑感等不良後果。由於各種生活用具的製造都是適合慣用右手者來操作,因此,要幫助孩子排除可能遇到的不方便。 ★ 生活訓練 1.孩子進食途中,會站起來走動,或邊吃邊玩,要求他端坐在餐桌前還不是很容易。如果孩子想玩,可收拾好餐桌,讓他專心玩,隔些時候,肚子餓了自然就會進食。 2.排便已能控制得不錯,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練習到廁所排泄,並且養成便後洗手的好習慣,廁所可佈置成有快樂氣氛的場所,避免當做處罰孩子時的場所。 ★ 偏食的對策 。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如多讓幼兒到戶外活動,可以剌激食慾進而增加食量。 。食物內容及多寡,通常是影響孩子吃飯的主要因素;所以可以彈性的變化菜單內容,或改變食物的擺設,讓食物變得更有吸引力。給孩子的飯量減少一些,不夠時再酌量增添,孩子也會比較沒有壓力。 。檢視一下吃飯的環境,邊看電視或邊玩玩具,常會減緩進食的速度。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道進餐也是一個改善進餐氣氛的好方法。 。當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時,切勿在正餐之外,提供任何零食、飲料。 。鼓勵孩子自已進食,切物養成邊追邊吃的習慣,也不用強迫利誘的手段,用鼓勵勸導方式來使幼兒進食,否則很難改正孩子的壞毛病。 。廣泛地給予任何種類食物。 ★ 模仿成人的語氣說話,也會用我、你、他等代名詞 語言的發展進步到會模仿成人的語氣和語法,也逐漸學會應用代名詞「我、你、他」。使用「我」這個人稱代名詞表示孩子的自我概念萌芽,自我意識也增加。此時還會用語言表達自已的心情,或身體上的不舒服。能正確說出身體六個部位。 ★ 學習與記憶 。對於大小、形狀、顏色或自已的上面下面,前面後面等概念逐漸能了解。 。給寶寶圖畫書拿成反面也不會在乎,仍可以看得很高興。 。在真正了解數字之前,還可幫寶寶熟悉長短、輕重、厚薄等概念。可以記住電視上所看到的動作,只要有興趣的動作,尤其是電視廣告就可以記住。 。想要拿放在高處的東西時,會站到椅子上伸手去拿,表示寶寶可以在具體性的事物中以行動表現來解決問題。 ★ 探索與遵守規定 在安全範圍內儘可能讓孩子獨立探索。但家中也要設定公平而一致的規矩,這須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做規定,同時,父母向孩子簡單解釋應遵守規定的理由,這種做法對於孩子將來解決問題時會做思考推理有幫助。 ★ 遊戲與玩具 動作能力越來越好 遊戲的方式也較複雜,會和其他孩子玩不具規則的攀登、追趕、跑跳等遊戲。也喜歡玩可鍛練大肌肉的低矮滑梯,安全性高的鞦韆。還可提供娃娃、玩具動物、交通工具、串珠活動、簡單拼圖或可敲打的工作檯,幫助孩子發展細小肌肉的靈巧度。 ★ 幫孩子說出內心的感覺 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缺乏安全感,很可能會吮吸手指頭,父母須設法了解其原因,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多陪孩子,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妨轉移他的注意力,留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覺,協助他去了解自已的內心感受,使情緒恢復穩定狀態。 ★ 知道自已是男生或女生 兩歲過後,寶寶能清楚地說出「我是男生」或「我是女生」。父母往往會依照孩子的性別,給予不同的穿著,對孩子的行為期望也不同,孩子則透過模仿父母,做出合乎自已性別的行為,大約兩歲半開始,還能指認別人的性別,因此孩子已知道或別人的性別。 ★ 與其他幼兒一起玩 社會性遊戲逐漸發展出來,但是仍以平行遊戲居多,孩子彼此之間有接觸,也會有爭奪玩具,推打別人的情形產生,父母不需要每次都去干涉,不妨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和平相處,如果沒有危險性,只要在旁關心注意。 ★ 配合孩子的發展來管教 兩歲多的幼兒,自我意識更強烈,但也較能遵守父母訂下的規矩,他已經可以了解沒遵守規定的後果,也可以記住父母的規定。不過應配合孩子的個性、需要、興趣和能力給予不同的管教和引導。 ★ 什麼都說「不要」 兩歲半左右的孩子,什麼都說「不要」,由原本信賴、溫須的孩子變成不再依賴父母,有強烈意志,有自我主張的孩子。他堅持已見,和父母唱反調,這個「第一反抗期」是來自孩子自我的萌芽,自我意願高張。孩子的拒絕表示他渴望獨立,要去對自已周遭的人事物具有控制力,不願意由別人來決定他們應該做什麼。父母對於孩子這種反抗性應有心理準備,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而且會隨成長而改善,只要提供正面的、肯定的建議即可,在孩子有良好很現時,給予讚美,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給予忽視,陪孩子安然渡過第一反抗期。 ★ 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 幼兒的發展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家長記錄事項,如果孩子到了兩歲多,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有明顯的落後,譬如說:仍無法走路或不會講話,應請醫師詳細檢查,是否有聽力障礙、發聲器官異常、腦部或神經肌肉系統障礙等。若證實寶寶為發展遲緩或是特殊幼兒,則父母須勇敢地面對現實,尋求特殊教育機講的協助,為孩子進行「早期療育」。 這是目前對於特殊幼兒公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強調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等單位的科技整合之服務方式,讓特殊幼兒在生命的早期就能夠接受適當的啟發與剌激,學習特殊技巧以便減輕因障礙所帶來的種種限制,預防更嚴重傷害的發生,並且幫寶寶發展出與環境互動的技能,有機會充分激發潛能,培養健全的人格。 ★ 寶寶的健康記事 。提醒您!寶寶二歲大該作兒童健康檢查;滿二歲三個月接種日本腦炎第三劑

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文章轉貼

2005年04月20日
公開
49

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 由於講不清數學題,不到一週被學生轟下台。 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 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了,品質也過不了關。 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有抱怨。 三十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後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她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麼有信心呢?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女兒落淚了,她明白了,實際上,母親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她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 ~~~~~~~~~~~~~~~~~~~~~~~~~~~~~~~~~~~~~~~~~~~~~~~~ 貼來提醒自己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轉貼

2005年04月07日
公開
43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預計11/30出版]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股。 這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 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 好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數1-2-3,哪部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 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