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oyc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親子數學v.s.親子教養

2008年03月18日
公開
46

  我是一個不喜歡給小孩補習上知識性才藝課程的媽媽,小孩上幼稚園大班時,學校調查要不要上珠心算課,查明並不硬性規定馬上回絕。到了要上小學一年級,以前同事說給她女兒去上MPM數學很不錯,問我要不要給小孩一起去,我說:「嗯!等他上學看學習情況怎樣再說好了」。上學後好像還好,回家再寫寫數學評量也就可以。直到學期快結束,學校發了一張社區大學招生簡介,看看裏面有一門「親子數學」,敘述著不一樣的數學學習方式,突然心中有一個念頭,既然不喜歡給小孩補習,為何不換大人去上看看呢?於是下定決心利用每個星期二早上小孩去上學我也去上學。   記得上第一堂課就讓我玩遊戲玩得心情很熱烈,裏面有一個單元「名字值多少錢?」真棒!怎麼可以一個遊戲就讓人可以學習到如何查表、計算、驗算、估測呢?外帶練習了注音符號;回家馬上和兩個小孩玩了起來,先拼出家裏每一個人的名字,再算出誰的名字最多錢,接著算認識的人當中誰的名字最多錢,而遊戲中老大覺得自己的名字錢不夠多,還會自己把表上的單價自行更改,或是改了一個很好笑但錢很多的名字,在這一個遊戲中,孩子和我細數著所有身邊熟悉親友的名字,很快地孩子對每一個人的名字已經很清楚,而不只是一個稱謂而已,不知不覺中做了多次的數字計算。   接下來玩「付錢遊戲」,因為小孩愛吃餅乾,我就像上課一樣買了幾種不同價格的餅乾,把餅乾藏起來一次拿一包和孩子玩買餅乾遊戲,拿著錢幣實際操作,同一包餅乾有那幾種買法,小孩吃的高興玩得也高興,後來有時外出在車上,隨便找一樣東西就開始玩起我們這種買東西的遊戲,連那上中班的弟弟也知道25元的餅乾可以用2個10元和1個5元或1個10元和3個5元買,玩的有模有樣,讓我佩服至極。   每一堂課我都是在既興奮玩得又熱烈的情緒下結束,回家我總是找了空閒時間,再把自己上課時感染的那種心情和孩子玩起遊戲,如果遇到還不到小孩可以理解的部分,即停下不強求。有時就自己先在小孩旁邊做作業,小孩即好奇的問:「媽媽妳在做什麼?」,我就會告訴他:「我在做功課。」耶!媽媽在做什麼功課?孩子馬上很有興趣,甚至看看還會說:「媽媽,我幫妳的忙好嗎?」像「彩虹邏輯」需要我塗顏色,找出有幾種排列方式,二個小孩即自告奮勇的要幫我塗顏色,後來我跟他們玩這個遊戲時很快即進入狀況。   而「七巧板」也是我還不知怎樣帶領,自己先在一旁拼湊圖形,並將完成之圖形畫在方格紙上,老二就過來在一旁看,並把我畫好的圖形用七巧板自行拼湊起來,這時他的玩法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用回收的厚紙板在裏面挖一個等面積的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讓他玩拼圖遊戲,這樣不用多做解釋,他自然能自己感受到甚麼是「等積異形」,真有意思,又不用多花錢買市面上昂貴的「益智遊戲」。   還有更精彩的是「覆蓋模式」,老師改編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為遊戲做串連,回家我就告訴小孩今天聽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依照上課的每一個細節和小孩做起故事遊戲,幾天後竟然看到弟弟還拿著那張貼著織女每三年、牛郎每五年的百數圖自己唸唸有詞,我不用問他:「你領會悟解了些甚麼?」但我心中卻很快樂的知道,有一顆種子在萌芽。   在「三豆沙拉」這個單元,我學會了「換句話說」,小孩聽著文字敘述的題意,拿著豆子實際的操作,一題這盤沙拉有三種豆子,綠豆和紅豆的份量一樣,黃豆比紅豆多3顆一共有18顆豆子,數的一點也不含糊,平常豆子並不收起來只用一個盒子裝著,隨時小孩愛玩就拿出來,也不管他們是拿來數還是扮家家酒,有一天小孩竟還拿著那盒豆子,說:「媽媽你考我,我要玩上次那個遊戲。」我發現小孩在對數的組合及分解概念相當的好,老大沒學心算但計算能力很強,而老二有次問我:「4+2=?」我說:「等於6,那你知道什麼是6?」他告訴我說:「6就是,猴子吃了4根香蕉又吃了2根香蕉,或是他肚子裏吃進了5顆蘋果又吃了1顆蘋果。」哇!他讓我很驚訝於他對數的理解。   所以當小孩告訴我「媽媽,我覺得我的數學很棒,我很喜歡數學」時,我心裏亦覺得真棒,這份自信心不正是學習的最大利器!這學期我們更拋棄原有的學習模式不再寫任何評量,讓小孩有更寬廣自由快樂的學習時間。   玩了那麼多遊戲,我一直用播種的心態,覺得只要能在小孩的心裏埋下一個種子就夠了,但生活中卻不斷給我很多驚喜,像這一次老二耶誕節要化妝派對,老二要扮演哈利波特,我說:「嗯!巫師不是要會變點魔術嗎?那你要表演點什麼?」老二說:「可是我只會排到五,可不可以?」我用驚喜的表情告訴他,怎麼我們兩個想的一樣呢?(原來我想請他要不要表演十張紙牌的秘密,而他想的竟然也是)我說:「當然可以,你才大班會排到五已經很棒。」   至於老大我只不過跟他玩了一下「七巧板」並且解釋什麼是「等積異形」,剛好他數學課正在教面積,我問他老師教的會嗎?他說:「會呀!」,我說:「哦?」老大馬上說:「真的,妳忘了?妳跟我玩過七巧板?」,是喔!不到三十分鐘的遊戲怎能有這麼大的效應呢?真讓我意想不到。   課程結束了,老大問我:「妳還要不要去上課。」我說:「你覺得媽媽還要不要去上呢?」孩子給我的答覆是:「要,媽媽妳要去上一些更有趣的遊戲回來跟我玩。」現在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感受得到數學,用我們覺得有趣聽得懂的話語和實際操作,不斷的在我們周遭上演。   「親子數學」在我們家不只適用在小孩身上,連去上學的婆婆都很受用;婆婆因為早年失學,現在退休了,大家鼓勵她繼續去學校上課。可是因年紀大理解力和記憶力較差,經常看她很認真的在寫字,對於意思呢?不太懂,數學這門課呢?更不用說,根本是聽不懂,時常我講解了半天,她告訴我的答案是「聽不懂」。   記得第一次上完親子數學課回來,我即興高采烈的告訴婆婆:「媽,妳數學不會,應該去上我們的親子數學就會了。」但是婆婆以為學習就是要像傳統學校的學習方式才對,對於我的提議不予以置評。   這學期老師上「分數組合」時,老師把分數的量用一長紙條來表示,當等長的紙條對折成二份,即是原來的一半為1/2,再拿一等長的紙條對折後再對折一次,出現四份,每一份是1/4,而把原先的1/2拿來放在上面比對,即可發現二個1/4是一個1/2,以此類推做出1/8、1/16、1/32……等。我心中真是欣喜若狂,「分數」這麼難以解說的東西,用做的方式就可以直接把它表達感受出來,真是太棒了!回家馬上跟婆婆說:「媽,妳不是一直搞不懂分數嗎?我今天學了一個很棒的方式可以教妳。」為了怕婆婆不耐煩照著步驟一步一步來,找了一天空閒時間,讓二個小孩和婆婆一起操作,在孫子們熱烈的情緒陪伴下,婆婆勉為其難的也完成遊戲操作,而且了解到分數的大小,下回我要來做個分數拼板掛在大門後面,可以和婆婆來玩分數加法,這樣就可以很清楚看出為什麼1/2+1/4不是等於1/6。   上「親子數學」不光是讓我學習到數學,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讓我學習到更多的親子教養,對於真正的「愛」,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小孩,請即手做環保,留給小孩將來一個乾淨的空間。而曾志朗前部長在「閱讀生機」上說的「閱讀是教育的靈魂,惟有透過閱讀,學生才能廣泛的吸收各種知識,當他的背景知識雄厚,老師在課堂上課時,每一句話都會與他原有的背景知識相呼應,使陌生的新知識藉著舊的架構結合在一起,成為可以被深層處理的資料」深深的震撼著我。   透過兩個愛看書的小孩,也讓我印證到閱讀在知識學習上建構了很強的能力。這學期老師邀請鄭校長(註)來演講「孩子的幸福在哪裏?」、「資訊素養與閱讀指導」、「現階段小學數學結構」,每一場的演說都是這麼精闢。   你在忙嗎?為小孩忙嗎?請你停下來看看小孩真正要的是什麼?請跟我們一起來打造你小孩更美好的明天。   註:鄭端容校長,曾參與國小數學科教材編寫,已由板橋莒光國小退休。     後記:主婦聯盟親子數學課程將於暑假開課,請看招生訊息。

想念美食

2008年03月15日
公開
42

近二天將近絕食狀態,狂拉肚子兼無法吃東西下又瘦了一圈,整天只吃幾口的白粥配點醬瓜,突然好懷念有香茅味道的泰式海鮮湯和洪記干貝小魚醬,原來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有好的身體才可以品嚐美食啊.. 恢復後一定要吃的菜 泰式酸辣湯 材料:(2人份) 草蝦 6隻,新鮮菇類數朵,小蕃茄 3個,香菜1小把,檸檬 3個榨汁,香茅 2根,小檸檬葉 3片,乾南薑 2片,辣椒粉 1大匙,魚露 3大匙,洋蔥 1/4 個,椰奶半杯,鹽和糖 少許,水或高湯 3 杯。 作法: 1.草蝦去頭,去皮,背部切開一半去腸泥洗淨,蝦皮備用。 2.香茅白色根部切片,南薑稍微拍扁,洋蔥切大塊,蕃茄對切兩半。 3.蝦皮入湯鍋,待高湯燒開後把蝦皮撈出,轉小火將香茅,南薑,香菜(連根部),蕃茄,洋蔥,辣椒粉,小檸檬葉放入慢煮十分鐘,再加入草菇,草蝦,魚露,鹽,糖。 4.待蝦尾轉為紅色時加入椰奶並攪拌均勻,最後拌入檸檬汁,自行品嚐酸度達到。個人喜好為止即可。 5.上桌前再加香菜。 私房絕招: 1.草蝦去腸泥後也可以不去皮,整隻放入湯裏煮, 可提高鮮度。 2.南薑又名Laos/Galangal,國內不易購得,香茅,小檸檬葉等南洋香料亦同。但國內有進口商引進專供各餐廳使用。存放冷凍庫可達數年。 3.此外,在大超市購買泰國製的"酸辣湯海鮮湯塊或瓶裝湯底"也可取代香茅,南薑,小檸檬葉,烹調出泰式酸辣湯。 4.香菜最好連根部使用。 5.雞肉和各種海鮮均可入湯。 建議辣椒族將朝天椒切碎灑入湯裏,味道更道地。 簡單的泰式酸辣湯 材料: 草蝦 10 隻 花枝 1 尾 草菇、磨菇數個 蕃茄 2 粒 美極泰式酸辣湯 1 包 做法: 1. 將蝦子去殼留頭尾,並挑去泥腸。 2. 花枝清洗乾淨切塊備用。 3. 草菇、磨菇清洗之後,對切個半。 4. 蕃茄去皮後切塊備用。 5. 將水煮開後,倒入泰式酸辣湯包並攪拌均勻。 6. 待再次水開後加入蝦子、花枝、蕃茄、草菇及磨菇,即可完成一道簡單的泰式酸辣湯。

小兒科醫生分享的文章-很棒的醫療認知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58

文章中有很多很好的觀念可以學習,共享之∼ 當家裡的寶貝開始上幼稚園,很多的家長會很擔心:為什麼我家的小孩上學以後,一天到晚感冒一直好不了?   學校是一個群聚的生活,小朋友整天在一起,接觸又頻繁,很多的病菌很容易在您的寶貝與其他小朋友之間交互傳染。上幼稚園的小朋友,二到三個星期由同儕之間得到一個新的感染,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尤其在冬天,或者季節、氣候變化的時候,感染新病菌的機會還可能更頻繁。   我們還需要知道的,呼吸道的感染,從輕微的感冒流鼻水、流鼻涕,到有可能會發燒的流行性感冒。其實在幼稚園這樣的年紀,小朋友感染到的病菌,往往不會只影響上呼吸道,而是往下波及支氣管、細支氣管甚至肺部;也就是說她們不僅僅是感冒,而是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甚至下達肺部的肺炎。   如果我們將呼吸道的黏膜拿到顯微鏡底下觀察,一但發炎有影響到支氣管、細支氣管以下,黏膜細胞的復原,往往需要二至三個星期,甚至到達一個月那麼久。藥物的幫忙,會讓黏膜恢復的過程發炎情況減輕、修復的過程黏膜細胞排列更為平順,但絕不是一蹴可幾,可以讓三個星期的復原時間,縮短到三天就完成。發炎腫脹的黏膜,分泌物(痰液)會增多,而且會變得更敏感,不管是分泌物(痰液)從其表面流過,或者因為小朋友在生病期間沒有忌口,冰冷的飲料、食物對黏膜表面的溫差刺激,都會讓咳嗽的頻率增加。尤其在夜間躺下,或者早上起床開始咳嗽排痰的時候,這樣的症狀會更明顯。   所以一旦您的寶貝"感冒"了,只要您發覺他的咳嗽好像不僅僅是喉頭有痰,而是從氣管或者更深的部位咳起來,就必須考慮他可能已經是下呼吸道的感染,或者他的"感冒"引發原有氣喘體質的發作,肺泡(下呼吸道)發炎了。這樣的情況,就請您一定要有耐心的帶他就醫,規則地配合藥物的幫忙,一到二個星期的咳嗽症狀是免不了的。   一個好的小兒科醫師,絕不是下很重的止咳藥讓您的寶貝很快不咳,或者濫加對黏膜有很強"消腫"效果的美國仙丹—纇固醇來縮短病程。好的醫師溫和的治療有賴於您對疾病自然病程的正確認識∼正常復原好轉的過程,咳嗽會從原本咳得很緊的乾咳,因為痰液的增多與黏膜的敏感變得更頻繁,然後才慢慢感覺黏膜的消腫而咳嗽漸漸變"鬆",痰液也漸漸變少。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是一個下呼吸道感染的自然病程。   我們的寶貝,雖然有可能在一波呼吸道感染,連續吃了兩個星期的藥以後,很快又被其他小朋友傳染新的病菌。只要我們明瞭疾病的自然過程,也讓我們的醫師明白我們對藥物使用的原則與態度,我們的小孩就不會因為感冒不斷,無辜吃下許多不必要的類固醇或抗生素,只為了家長的求好心切。   期盼我們的小孩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我自己會啦

2008年02月24日
公開
31

雄二歲半時進的大穎繪本,這幾天上學後的雄回來什麼都要自己來,有時接近固執,假日他剛好自己去翻書,又說他想聽這本書和蛋蛋艾格想要飛,和雄目前的行為倒是很像!! 我自己會啦! Een grote eze! 作者:林德.克羅姆特 原文作者:Rindert Kromhout 繪者:安娜馬莉.封.荷翎爾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大穎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不管驢媽媽說什麼 小驢子總是說──我自己會啦! 對於小驢子的想法和堅持 驢媽媽會怎麼做呢…… 關於孩子學長大 關於父母學習放手、寬容、鼓舞、讚美、接納與護持 你都可以在這本繪本中體驗到   本書原文為荷蘭文,譯自英文版本。在作者林德.克羅姆特(Rindert Kromhout)的作品中,有好幾本作品都是以小驢子為主角,正好和孩子時而固執、彆扭、倔強的模樣相呼應,自然也讓大小朋友更貼近他的作品。   一打開這本書,讀者可以看到驢媽媽總是溫柔地微笑著叮嚀小驢子該怎麼穿衣服、要記得上廁所、該吃飯了等等生活上的事。而一直以為自己已經長大的小驢子也很有自信地認為那些穿衣、吃飯、上廁所的小事他都會了,根本就不用媽媽說。故事進行到這裡,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一定會覺得這個故事好親切,因為自己就像驢媽媽一樣。相對地,很多小孩子一定也會站在小驢子這邊,心裡想:「對呀,我就跟小驢子一樣,我都知道、我自己都會嘛!」   更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頭喔。接著,驢媽媽和小驢子遇到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小驢子很肯定地表示「要自己一個人去參加小豬的生日宴會,不要媽媽跟去,因為他不是小驢子,他已經是大驢子了!」看到小驢子這樣固執、堅持、不聽話,驢媽媽雖然擔心小寶貝的安全,但是並沒有阻止小驢子,和小驢子鬧得不愉快,反而說:「對、對!你說的對,我的寶貝大驢子。」「你自己去參加小豬的生日慶祝會,但是要趕快回來喔……」想一想,驢媽媽怎麼可以就這樣讓小驢子自己一個人呢?相信任何一位做父母的都不會這樣不顧自己小寶貝的安全的,不過驢媽媽祕密做了一件事──一路靜靜地跟在小驢子的旁邊,靜靜地看著小驢子小小的身影!   在這一段對小驢子來說不算短的旅程中,小驢子體驗到沒有媽媽陪伴的孤單、雙腿走得又痛又痠,全身還弄得髒兮兮的,所有他遇到的人和事,都讓他想起家的溫暖,還有媽媽的溫柔……   在整個故事中,驢媽媽做的只是尊重小驢子的決定,讓他去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教育博士桃樂絲.諾特曾寫了一首有名的詩作,標題是──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一個孩子要從完全依賴大人到完全獨立自主的過程,是要經歷無數嘗試、探索的成長過程的,孩子必須由許許多多的事以及犯了無數的錯誤,不斷吸收各種不同的經驗,才能長大成人;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學習像驢媽媽一樣大膽放手,僅管過程中會有許多的矛盾與心理拉鋸,但這就是給孩子學習長大的空間,也是父母「陪孩子成長」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