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日期

#Tag

2006年01月11日
公開
36

5妙招 小baby不哭不鬧

中國時報 哈維.卡普爾 如何順利安撫寶寶?困擾著許多家有嬰兒的父母,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 擁抱療法是安撫寶寶的最佳方法,但是剛開始運用可能不是那麼自然。很多新手爸媽覺得那好像是在學騎腳踏車一樣,起初似乎很複雜且令人害怕,有些父母試了幾次以後便放棄了。 你想安撫寶寶,但所做的一切卻好像讓情況變得更糟,我完全了解這種挫敗感。但是,擁抱療法一旦上手了,便會帶來極大的樂趣。如果擁抱療法使用起來不是那麼順利,很可能只需要修正一下技巧,最常見原因是做得不夠精確,因為不正確的包緊、搖晃、逗弄會讓寶寶更不舒服! 擁抱療法的重點包括: 1 包緊 媽媽若不把寶寶包起來,通常是因為寶寶會抗拒,而她們誤以為這種掙扎的意思是「讓我出來,我討厭這個,你們這麼做不公平!」但是大家不要放棄這關鍵步驟,要把寶寶包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讓寶寶的手臂緊貼在身體兩側。 ★每個動作儘可能地拉緊、塞好毯子。 ★把寶寶包起來,不要讓毯子鬆開了。 要記得:把寶寶包起來並不是要安撫他!目的是讓他集中注意力。 2 側躺或趴著 寶寶安靜的時候,讓他正躺著無妨,但是如果他比較敏感,那樣的姿勢可能讓寶寶大腦中的姿勢感應器覺得不適,因而啟動「紅色警戒」,讓他哭得更凶。 ★寶寶側躺時,讓他的腹部可以貼著床鋪,有些寶寶很敏感,只要背部稍微靠著床,就很難安靜下來。 ★確認寶寶不是肚子餓。如果他餓壞了,抱他時若不小心碰到他的臉頰,便會啟動尋乳反射,讓他以為你要餵他吃東西。這種情況會讓飢餓的寶寶感到困惑和挫折。 3 發出「噓」聲 對寶寶說「噓」並不難,大多數父母很自然地會輕柔地說,但問題是多數的父母的「噓」太小聲,而且離寶寶的耳朵太遠。 ★把「噓」的音量提高一點,大到可以蓋過寶寶的哭鬧。不要忘了媽媽子宮裡的聲音可是比吸塵器還大聲,而且在寶寶出生後幾個月,耳朵已會減低音量。 ★如果你用噪音製造機,把機器放在距離寶寶頭部三○到六○公分的地方,如此音量才夠大,也才能啟動安撫反射。 4 搖晃 溫柔的搖晃可以讓安靜的寶寶感到滿足,但是對哭鬧中的寶寶來說,卻太過溫和。搖晃要有效果,著重以下兩個技巧: ★以快速、微小、抖動般的方式輕搖哭鬧的寶寶。緩慢而大幅度的動作可以讓寶寶睡得更安穩,卻不足以安撫哭鬧中的寶寶。 ★讓寶寶的頭部與頸部有所支撐,但是要讓他的頭可以稍微轉動,就像果凍在你手中一樣。 5 吸吮 吸吮通常最容易做得正確,但是寶寶如果排斥奶嘴,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改變他的心意: ★先讓他靜下來,大部分的寶寶在哭鬧時不會接受奶嘴。 ★試試不同廠牌的奶嘴,有些寶寶會偏好特定形狀的奶嘴。 ★利用逆向心理方法。寶寶一吸奶嘴,你就輕輕地拉,寶寶就會更用力吸吮,常和他玩這個遊戲,他就會把奶嘴含得更緊、更久。(本文圖由天下文化《讓小baby不哭不鬧的5大妙招》提供)

2006年01月10日
公開
36

不能見光

不能見光

2006年01月10日
公開
36

別總是對寶寶說「不」!

別總是對寶寶說「不」! 文.執行�謝雅蕙 採訪諮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 參考書目�《別總是說不》新手父母出版 「廚房很危險,不能進去!寶貝,不可以那麼靠近電視機!……」對於家有小寶貝的父母親來說,以上幾句話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妳可曾仔細想過,妳對家中的寶貝說過了幾個「不」字。為人父母者,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寶寶,讓寶寶在正向且受尊重的環境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制能力。 Say "NO!"寶寶聽懂了嗎? 時常對寶寶說不,不但是干預寶寶探索學習的機會,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因此,妳應該先瞭解「不」這個字,對寶寶來說,到底代表怎樣的意義。 對寶寶來說…… 「不」對寶寶的意義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指出,根據幼兒發展的理論來看,「不」對寶寶而言,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意義。 寶寶聽不懂 寶寶無法理解照顧者或父母親說「不」是什麼意思,如果父母又常以半開玩笑或微笑的方式說「不」,則寶寶會弄不清楚「不」到底代表了什麼意義。對寶寶的行為當然沒有約束力。(所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應該用嚴肅的表情對寶寶說不,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寶寶知道,但無法做到 雖然這個時候寶寶可以理解口語中「不」所代表的意義,但是缺乏管住自己的能力,還是沒辦法遵守「不」。小小孩在道德發展上還處於「他律期」,常常得靠著「他人」的規範度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與其大聲吼叫說「不行」還不如採取溫和的行動約束。 妳可以怎麼做 1.行為約束:把寶寶抱開、握住寶寶的手……,一方面把寶寶帶離危險或搗蛋的現場,一方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其他安全的事物產生興趣。 2.態度堅定:照顧者或父母親應採取「溫柔堅定」的態度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對家長來說…… 態度應一致且堅定 對寶寶來說,明確的行為表現比口語上的表現來得有意義,父母可以用堅定的態度、語氣和做法,清楚地傳達給寶寶改進或解決的辦法,讓寶寶有自我思考的機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舒緩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寶寶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感到尊重,學習自律。 耐心期待寶寶的改變 在寶寶修正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要有等待的觀念,寶寶的改變並非是一蹴可幾,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因為重複不斷地修正寶寶的行為而感到意外與厭煩。 專家開講 黑臉、白臉的角色分配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在面對家中的小寶貝時,應該儘量做到一致的管教。對於寶寶的行為要有一致性的處理方式,讓寶寶可以在一個穩定而可預測的環境下成長,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價值觀及人格特質。至於家中黑臉白臉的扮演,一直是個惱人的問題,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父母親不應彼此矛盾。所謂的黑臉,是訂定規則、決定處罰的一方。扮白臉則是用較溫和的態度,幫助寶寶瞭解為何需要遵守規則,為何會被處罰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生氣,然後也幫助寶寶找到比較正向的事做。 方法1:父母親若能輪流扮黑臉或白臉最好。 方法2:若無法如此,夫妻雙方也應取得共識,由固定的一方訂定規則,規則一旦訂下,另一方就一定要支持此規則,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規定就是規定,沒有漏洞可鑽。 教養補給站 父母親在處理寶寶日常生活的問題時,往往只考慮到寶寶的行為舉止,而忽略寶寶的內在情緒反應。妳可知道,使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將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平衡,而變得較容易管教。 「不」說得太快.剝奪學習機會 寶寶在爬行期與學步期,由於行為發展與認知的程度不同,父母親不應是直接對著寶寶說不,這樣只會讓寶寶受到迷惑與驚嚇,反而失去修正寶寶行為的真正意義。父母親應鼓勵寶寶的好奇心,以培養寶寶健康、正向的態度與脾氣。 爬行期 寶寶在這階段會往清楚的方向前進爬行,這是寶寶努力摸索的初期徵兆,應該順其自然,而非動不動就阻斷寶寶的探索機會。 學步期 至於學步期的寶寶,當聽到父母親說不時,內心會充滿挫折感,降低挑戰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學步期是一個獨特的階段,應鼓勵寶寶不斷讓自己向外伸展,讓他們到處走動,自由地探索學習。 分享是學習而來 寶寶的成長必須花費心力來培養社會技巧,家庭中父母親與寶寶的相處模式,對於寶寶行為發展的養成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父母親要注意的是,不應在不當的時機中,強迫寶寶和別人分享,這樣只會讓寶寶備感壓力。 寶寶透過模仿正確的行為,這樣獲得的學習才能持久,這樣也代表著,為人父母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6步驟少說不 有的時候是必須要拒絕寶寶的需求時,可以依循以下6個步驟來處理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到被尊重,這樣一來,可以從小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與自制的能力。 步驟1.肯定寶寶的需求 妳可以專心地觀察寶寶的需要或行為表現,並且當寶寶有所要求時,妳應該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仔細聆聽與回答,讓他知道妳尊重他。 步驟2.使用明確的字眼 將妳不贊同的原因簡單扼要地講出來,並且需要重複一再地解釋給寶寶聽,把重點講清楚,讓寶寶瞭解妳不贊同的理由。 步驟3.確實面對寶寶的感覺 讓寶寶有表達感覺的自由,而不要妄自下評斷,在這段過程中,寶寶或許會試圖挑戰妳的界線,但是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寶寶時,寶寶是用一種信任父母的心態在表達自己。 步驟4.口頭的說明以行動表示 妳可以示範一些意外狀況給寶寶看,讓寶寶知道,這樣做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讓寶寶能理解意外發生的後果所造成的傷害。當妳示範完之後,可以讓寶寶拿一次,讓他能記住妳傳達的訊息,也有助於寶寶自信心與信任感的養成。 步驟5.信任寶寶 妳可以告訴寶寶妳相信他有能力把事情做對,這樣除了是對寶寶表示尊重之外,還可以鼓勵寶寶良好的行為表現。 步驟6.讓寶寶自己選擇 提供寶寶選擇的機會,讓寶寶有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與負責的能力與態度。詹文娟助理教授特別指出,選擇的項目不要過於複雜,以免造成寶寶的混淆不清。 3大秘訣.讓妳輕鬆上手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供2大秘訣,讓妳可以將觀念釐清,輕鬆上手。 1.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 對寶寶來說,讓他在一個可以盡情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妳應該盡量將危險的物品或不能讓寶寶碰的東西從環境中移除(如:水晶花瓶、剪刀……)。一個安全的環境會大大降低說「不」的機會。如此寶寶才有可能自主的探索環境並自在的學習。 鼓勵探索.培養寶寶獨立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認為寶寶的認知發展應該要給予正向鼓勵,對於常常被拒絕或說不的寶寶,會造成心理上的打擊,降低探索的好奇心與挑戰力。 蒙特梭利:培養寶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心,讓寶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可做的事物與行為,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人格。蒙特梭利主張,用寶寶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提供寶寶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簡易的烹飪工具、茶杯……),變成寶寶學習的素材。甚至妳可以為妳的寶寶,設計符合他身高的生活用具(小衣櫥、小抽屜……),讓他自己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2.給予寶寶2選1的機會 照顧者或是父母親可以提供寶寶是非題或2選1的選擇題,讓寶寶可以有自我決定的權力。在此提醒妳,讓寶寶選擇前,應提供寶寶安全可供選擇的物件,以免當寶寶選擇後又無法給予,讓寶寶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3.運用小技巧.幫助寶寶正確選擇 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適時運用小技巧,可以減輕親子間的緊張氣氛之外,也可以引導寶寶做出最適當且正確的選擇。 提高語氣 將妳想讓寶寶選擇的物件放置句尾,並將語氣提高。如:妳想讓寶寶在餅乾與糖果之間選擇餅乾,妳就可以對寶寶說:「妳想要糖果還是餅乾呀?」然後刻意將餅乾的語氣提高。當寶寶做出選擇後,別忘了給予寶寶鼓勵喔! 小叮嚀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妳,面對小小孩,要記得常常深呼吸,有時需要深呼吸以耐住性子聽寶寶在說什麼(瞭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用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孩子的挑戰,以免陷入「親子戰爭」之中。 陳述事實比光說「不」有用的5個理由 1.讓寶寶有空間自己思考,找出答案並做判斷。 2.不讓寶寶覺得父母親不公平或太強勢。 3.不要讓父母變成說「不」的代言人。 4.重視寶寶的理解能力。 5.減低寶寶負面的情緒反應與感覺。

2006年01月02日
公開
34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大紀元11月13日訊】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2005年12月08日
公開
34

上爬行榜

[left1] 上爬爬

2005年12月07日
公開
35

上爬行榜

妹妹爬上榜囉

2005年12月05日
公開
40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Copyright©2005 天下雜誌

2005年12月05日
公開
41

家庭的共同回憶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唸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  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頁),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  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依,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帶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Copyright©2005 天下雜誌

2005年12月05日
公開
34

上爬行榜

妹妹努力的爬上來囉~~

2005年12月02日
公開
47

什 麼 是 小 兒 麻 痺 症 ?

什 麼 是 小 兒 麻 痺 症 ?     小 兒 麻 痺 症 是 小 兒 麻 痺 病 毒 感 沐 後 引 起 的 急 生 脊 髓 灰 白 質 炎 。 其 感 染 來 源 是 患 者 之 糞 便 或 口 咽 分 泌 物 。 感 染 後 潛 伏 期 約 7 - 10 天 , 大 部 份 的 兒 童 感 染 小 兒 麻 痺 病 毒 以 後 , 都 不 會 引 起 任 何 症 狀 , 僅 有 少 數 的 人 ( 約 1 % ) 會 有 發 燒 、 不 適 、 喉 嚨 痛 、 頭 痛 、 食 慾 不 症 、 嘔 吐 、 腹 痛 ( 胃 腸 不 適 ) , 甚 至 頸 背 僵 硬 等 症 狀 。 其 中 部 分 的 人 會 因 病 毒 入 侵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而 引 起 非 對 稱 性 下 肢 或 上 肢 的 弛 緩 性 癱 瘓 , 甚 至 造 成 吞 嚥 或 呼 吸 肌 肉 的 麻 痺 而 死 亡 。 目 前 世 界 各 地 每 年 還 有 不 少 的 小 兒 麻 痺 病 例 發 生 , 我 國 ( 臺 灣 地 區 ) 在 七 十 一 年 也 曾 因 為 接 種 率 太 低 而 造 成 一 千 多 個 兒 童 發 生 小 兒 麻 痺 症 , 其 中 98 名 兒 童 因 而 死 亡 , 雖 然 這 幾 年 已 很 少 有 病 例 發 生 , 但 如 果 小 孩 未 完 成 全 部 的 疫 苗 接 種 , 小 兒 麻 痺 症 仍 有 再 度 流 行 的 可 能 。 認 識 小 兒 麻 痺 疫 苗     目 前 用 來 預 防 小 兒 麻 痺 的 疫 苗 有 兩 種 , 一 種 是 採 注 射 方 式 的 死 病 毒 疫 苗 或 稱 為 沙 克 疫 苗 , 另 一 種 是 採 口 服 式 的 活 病 毒 疫 苗 , 又 稱 為 沙 賓 疫 苗 。 這 兩 種 小 兒 麻 痺 疫 苗 有 其 優 點 及 缺 點 , 應 參 考 各 國 小 兒 麻 痺 症 的 流 行 病 學 特 徵 , 國 家 的 經 濟 , 居 民 的 教 育 與 生 活 水 準 及 日 常 對 疫 苗 接 種 率 之 高 低 等 , 選 擇 一 種 最 適 合 的 疫 苗 推 廣 使 用 或 兩 種 併 用 都 可 以 , 目 前 我 國 是 選 用 沙 賓 疫 苗 。   沙 克 疫 苗 最 大 的 優 點 是 安 全 , 因 為 它 是 死 病 毒 , 不 會 感 染 , 更 不 會 引 起 麻 痺 , 幾 乎 沒 有 仗 用 的 禁 忌 , 可 以 給 予 成 人 、 孕 婦 或 有 免 疫 障 礙 的 人 。 沙 克 疫 苗 的 缺 點 是 需 要 打 針 會 驚 動 小 孩 , 且 需 注 射 三 次 以 上 才 有 預 防 效 果 , 並 且 須 要 經 常 給 予 加 強 注 射 才 可 以 維 持 長 久 的 免 疫 效 果 。     沙 賓 疫 苗 只 要 口 服 , 使 用 方 便 , 容 易 推 行 , 預 防 效 果 也 很 好 且 持 久 , 不 但 會 產 生 抗 體 , 也 可 以 產 生 咽 頭 及 腸 管 的 局 部 免 疫 , 可 以 預 防 野 生 株 病 毒 的 繁 殖 及 排 泄 。 更 有 趣 的 是 , 口 服 疫 苗 可 由 接 種 後 的 小 孩 大 便 排 泄 以 後 散 佈 到 周 圍 沒 有 免 疫 的 人 , 使 他 ( 她 ) 們 間 接 得 到 免 疫 的 效 果 。 因 接 種 率 比 較 低 的 開 發 中 國 家 , 沙 賓 疫 苗 也 可 以 發 揮 預 防 小 兒 麻 痺 症 流 行 的 奇 效 , 這 種 效 果 沙 克 疫 苗 所 做 不 到 的 。 不 能 使 用 口 服 疫 苗 的 情 況 若 有 以 下 情 況 , 未 經 醫 師 許 可 , 不 可 使 用 口 服 小 兒 麻 痺 疫 苗 : 發 高 燒 。 免 疫 能 力 受 損 者 。 接 受 腎 上 腺 皮 質 素 或 抗 癌 藥 物 治 療 者 。 孕 婦 。 注 意 事 項 口 服 疫 苗 使 用 前 後 半 小 時 暫 時 不 吃 任 何 東 西 。 此 種 疫 苗 只 能 口 服 不 能 注 射 。 當 兒 童 患 腸 胃 病 時 , 最 好 延 緩 服 用 。 接 受 口 服 疫 苗 後 可 能 發 生 的 反 應 一 般 並 沒 有 什 麼 反 應 , 偶 爾 有 輕 微 的 腸 胃 症 狀 , 但 不 能 確 定 是 因 接 種 疫 苗 所 引 起 的 。 接 種 口 服 疫 苗 後 , 約 三 百 萬 人 有 一 名 會 發 生 麻 痺 的 機 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