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楷晴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美育第一天

2007年07月24日
公開
21

今天本想早點讓晴到美育先適應一下環境,結果"搞熟"的馬麻還是又拖到快上課時間才到,不過今天一開始上課晴比上次好了,有比較快進入情緒,給馬麻抱只有一下下,所以有和小朋友玩到第一個單元(大泡泡小泡泡吧),剛開始表現的算還不錯,也有乖乖去排隊,聽老師講故事,但最後一個單元時怎發現晴出現放空狀態,都沒聽老師在講,自已看著前方並拍打著鼓(這時並不是要拍打鼓),還出現打哈欠狀況,後來在馬麻發現把拔的車子在櫥窗外,這時晴才像醒過來,開心的叫著把拔,因為把拔是臨時出現的,順便讓把拔可以偷看到晴上課情形,馬麻也很高興,可以順路載我們回家企 上課內容:(記憶力衰退的馬麻努力想今天的上課內容) 1-大泡泡小泡泡並打招呼 2-拿扇子隨音樂跑跑摭臉 3-毛根當蚊子拍打追 4-扇子當翅膀(隨cd)、當企鵝 5-響板 6-當指揮家 7-用大衣服、小呼啦圈當躲藏(隨cd的躲起來-躲大黃蜂) 7-玩鼓,括蚊子聲(隨cd的躲起來) 馬麻真的想不起來了@.@ 補充:要上課前馬麻跟晴說明了一下等會要去上課,還講一下狀況,結果要出門時,晴就跑去拿她美育發的書包,硬要背,馬麻說不用啦,書放馬麻的包包,還不要,就是要背,真好玩咧,那書包放那已一個禮拜也沒看到去動過,要去上課了還知道要背

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

2007年07月22日
公開
7

家長認爲只要平時帶寶寶逛逛公園、看看街景就能發展寶寶的觀察能力。其實,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家長時時細心留意,把握住每一個寶寶發展的機會。 引爆寶寶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寶寶如果對什麽東西感興趣,就會持久地對其進行觀察。因此,父母要瞭解寶寶的興趣,利用寶寶的興趣,引導寶寶仔細觀察,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比方說,如果寶寶對各種各樣的車子感興趣,爸爸就可以和寶寶一起對形形色色的玩具車子、或馬路上行駛的車子進行觀察,看看他們是什麽顔色的、什麽牌子的、來自什麽地方、車牌號是多少、是公務車還是私用車。如果寶寶對洋娃娃感興趣,媽媽就可以與寶寶一同觀察家裡的娃娃和玩具店裡的娃娃,看看他們的頭髮跟皮膚是什麽顔色的、穿的是什麽樣的衣服、髮型是什麼樣子、面部表情和動作姿勢等等。 教給寶寶三種觀察法 寶寶年紀小,自然經驗也較貧乏,觀察事物有時不够準確。所以,父母必須把各種各樣有效的觀察方法教給寶寶,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 1. 全面觀察法 父母可以教寶寶,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由表及裡或由裡及表,來觀察事物。比如,指導寶寶觀察哈密瓜時,要求寶寶看看其外表的顔色(青色、黃色)、形狀(橢圓形);聞一聞(有點香味),摸一摸表面(有點粗糙);和寶寶一起把哈密瓜切開以後,再讓寶寶看看裡面的顔色(深黃色)、瓜籽(白色、橢圓形);摸摸瓜瓤(黏乎乎)、聞聞哈密瓜(香味更濃)、嘗嘗哈密瓜(很甜),這樣,寶寶透過由表及裡的方法,就會對哈密瓜有全面性的認識。 2. 綜合分析法 父母可以教寶寶,對物體採取先局部觀察後整體觀察,或先整體觀察後局部觀察。比如說,晚飯後帶寶寶外出散步時,爸爸可以先指著身邊的一棟樓房,問問寶寶:牆壁是什麽顔色的?共有幾層樓?每層樓有多少戶人家?然後要求寶寶說一說:各家是否都裝了冷氣?有多少家安裝了冷氣?每家的陽臺上是否都有花盆?有多少家陽臺放了花盆?每家的窗戶是否都安裝了鐵窗?有多少家窗戶安裝了鐵窗? 3. 相互比較法 父母還可以教寶寶,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其異同點。例如,媽媽跟寶寶一起看兩本圖文並茂的書,先指導寶寶從書的大小(把兩本書竪放,看誰高誰低)、厚薄(把兩本書幷排平放,看誰厚誰薄)、輕重(把兩本書分別放在左、右手上,掂掂分量,或用小電子秤,稱稱看誰重誰輕)來進行比較,再啓發寶寶從書的封面、書裡的圖畫、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實際活動進行觀察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講過:「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這正是寶寶認識事物的規律。動手操作,對寶寶而言非常重要。父母要爲寶寶製造機會,讓寶寶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與周圍事物親密接觸。這可以使寶寶直接觀察到事物的諸多變化,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例如,寶寶想自己洗凉鞋,媽媽可爲寶寶準備好刷子、洗衣粉,讓寶寶自己去嘗試。在清洗的過程中,寶寶就會發現洗衣粉經過水稀釋以後,就會産生泡沫,用刷子多刷幾次以後,髒鞋子就會變得乾淨了。經驗的獲得正是寶寶觀察的動力。 鼓勵寶寶表達觀察的結果 當寶寶用語言來表述其觀察結果的時候,父母就能清楚地瞭解寶寶觀察事物的程度。比方說,是否發現了事物的主要特徵,是否發覺了物體間的相互關係。因此,父母要解放寶寶的嘴巴,鼓勵寶寶把看到的東西大膽地表達出來。例如,帶寶寶去動物園遊玩時,面對一張「動物園平面圖」,媽媽可以問寶寶:這上面畫了哪些小動物?還有什麽小動物?帶寶寶實地觀看小動物時,可以問寶寶:這是什麽小動物?它的毛怎麽樣?它的嘴巴怎麽樣?它的脖子長不長?它的尾巴短不短?你喜歡這個小動物嗎?爲什麽? 培養寶寶良好的觀察習慣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寶寶養成觀察事物的好習慣。比方說,每天接送寶寶時,可以和寶寶一同看交通警察的指揮交通動作、馬路兩旁商店櫥窗裡陳列的物品、路上行人的穿戴和裝飾、分隔島上花草樹木的顔色等等。

彈跳,最健腦的運動

2007年07月22日
公開
8

現在,美國流行一句話:喜歡彈跳運動的孩子,不但發育良好,身體健康,而且智力也會得到提升。   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運動能使大腦處于最初的啓動或放松狀態,人的想像力會從多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創造力。同時,運動還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的活力,使大腦思維反應更爲活躍、敏捷,並通過提高心腦功能,加快血液循環,使大腦享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來達到提升智力的作用。與成人相比,兒童的收益更大,奧妙在于孩子的大腦正處于發育狀態,運動發揮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報。   一、彈跳運動最佳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凡是有氧運動皆有健身、健腦作用,尤以彈跳運動爲佳。   ·跳繩   跳繩以下肢彈跳及後蹬動作爲主,並帶動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運動,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繩子刺激拇指穴位,兩腳心不斷地被地面按摩,通過足反射區刺激大腦,思維、記憶、聯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鍛煉並提升大腦對外界信號的敏銳度與記憶力。根據調查表明,堅持學習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課成績都比較好。   同時,彈跳運動對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環系統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從而使孩子長得更高、更壯、更健康。此外,這種運動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統也很有益。這對增強孩子對多種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   彈跳運動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彈跳過程中産生的振動。醫學研究表明,人的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因爲人體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動系統構成的,如胃有規律的收縮、腸的不停蠕動、心髒的不息搏動、肺的呼吸吐納等。如果孩子常做彈跳運動,將這種“外源性”振動與“內源性”振動結合起來,健身與健腦的效益會更加突出。   三、跳出個聰明寶寶   專家表示:對孩子施行彈跳訓練,得根據孩子的年齡與運動能力的發育情況來定。   ·10個月左右的   寶寶開始嘗試站立,此時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來,並用手托住其兩側腋窩,孩子將會借力用兩腳頻頻跳躍。   ·1歲半後   可在床上或光潔的地板上放一坐墊,讓孩子站在坐墊上往下跳。   ·2歲後   孩子的運動能力明顯增強,可做“兔跳遊戲”,即父母在前面雙腳跳動作示範,孩子模仿著向前跳;或者父母兩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借力向上跳,謂之拉手跳。   ·3歲後   孩子完全能夠獨立地進行各種彈跳活動了,花樣也可多起來,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繩、舞蹈外,還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據他的愛好,鼓勵他選擇一種或幾種交叉練習,每次10分鍾就夠了。   四、多余的擔心   一些父母擔心,跳多了會損傷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有些多余。   人在彈跳時,雖然受到很大的外力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力確有從下肢傳向腦部的趨向,但巧妙的人體骨骼關節構造,就像在人的體內安裝了一系列緩沖裝置一樣,這些裝置完全能將這種沖擊力予以化解于無形之中,以確保大腦安然無恙。   因此,跳只會起到健身、健腦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衛的准備措施當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邊關注孩子,以避免發生意外。

提升寶寶肢體運動智能

2007年07月22日
公開
10

文 / 陳達德.陳玉丹  專家 / 陳達德(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任) 七月太陽高照,擔心寶寶出門曬得頭昏眼花,那就在家做遊戲吧。透過本期精心設計的小遊戲,可讓寶寶輕鬆提升智能、快樂度過炎熱夏季。 12∼18個月寶寶 提升肢體運動智能遊戲 遊戲1拍氣球 遊戲道具: 軟墊、氣球一顆(懸吊於平台上方)、斜長軟坡道(斜角約30度)2個、平台(可以由數本雜誌並排堆疊而成)。 遊戲步驟: 1.媽媽可以用拉手或其他肢體方式引導寶寶站好。 2.站定之後,媽媽走到寶寶前面,把手掌打開,做出跟寶寶相互擊掌的動作。 3.如果寶寶無法跟媽媽相互擊掌,媽媽可教寶寶把手伸出來並且張開手指,然後跟媽媽做出互擊手掌的動作。 4.接著媽媽帶領寶寶走向前方的軟墊。 5.走過軟墊後,媽媽要讓寶寶往前爬行。媽媽可以站在寶寶前面用微笑及加油聲引導他往前。 6.待寶寶爬上斜坡,並走上平台後,媽媽再引導寶寶以單手拍上方的氣球。 7.拍完球後,媽媽可以站在寶寶前面用微笑及加油聲引導寶寶小心走下斜坡。 遊戲功效: 手眼協調能力是指在視覺指引的狀態下,寶寶有技巧地使用他的手完成想要達成的動作,而良好的手眼協調是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2摘水果 遊戲道具: 水果圖卡若干。 遊戲步驟: 1.「寶寶到媽媽身邊來哦!」媽媽出聲吸引寶寶注意。 2.媽媽手中持一張水果圖卡,將圖卡拿離寶寶一小段距離(約兩步左右),請寶寶想辦法摘到這顆「水果」。 3.媽媽可以鼓勵寶寶獨立多走一、兩步。 4.接著,媽媽可以出示更多的水果圖卡,請寶寶來「摘水果」。 遊戲功效: 要完成獨立行走的動作,須靠視覺及前庭平衡功能,因此這個小遊戲可以訓練寶寶身體重心轉移能力及視覺空間深度的差別,還可以培養良好的前庭覺整合能力。 遊戲3過小河 遊戲道具: 軟墊數個(有一定厚度,如抱枕,做為遊戲中的石頭)。 遊戲步驟: 1.「寶寶快來看哦!」媽媽先呼喚寶寶。 2.看,今天寶寶要跟媽媽過小河,小河中有好多「石頭」。 3.媽媽帶領寶寶從「石頭」上踩踏過去。 4.要小心喲!千萬不可以掉到河裡去,對於勇敢的寶寶,媽媽要記得及時表揚。 遊戲功效: 在這個遊戲中,借由不穩定的地面,可以促使寶寶增進多方向的頭頸翻正及平衡反應動作。 此年齡層因受限於本體功能,故剛踏上軟墊時需放慢速度方可達成,但可借此加強本體功能,訓練髖、膝、踝關節的穩定度。 19∼24個月寶寶 提升肢體運動智能遊戲 遊戲1勇往直前 遊戲道具: 平衡板和2個斜長坡道(可拿數本書堆疊成7公分高,把質地堅硬的木板擱置在書的上面,再將斜長坡道擱置在書的兩邊即可)、軟墊、塑膠套環及套環柱。 遊戲步驟: 1.「寶寶到媽媽這邊來」。 2.媽媽遞給寶寶一隻套環,請寶寶把它套在脖子上。 3.媽媽帶領寶寶走上斜坡,走過平衡板,再走下斜坡。 4.鼓勵寶寶將脖子上的套環取下,套入前方的套環柱。 :遊戲功效: 走斜坡可增加寶寶行走時下肢各關節彎曲的角度,以及肌耐力的要求程度,尤其是腹部和整個下肢。此外,還會刺激基本的頭部及身體翻正及平衡反應。 遊戲2包春捲 遊戲道具: 毯子一條 遊戲步驟: 1.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一條好大的毯子,今天我們用它來包春捲。 2.寶寶當「餡」,毯子當「皮」,媽媽請寶寶躺在毯子的一頭。 3.媽媽翻滾寶寶的身體,同時,毯子也跟著寶寶捲起來。 4.捲好後,媽媽要說:「呀!多大的一隻春捲呀!」 5.接著,媽媽拉動春捲皮,把「餡」鋪展開來,最後抱住並親一下寶寶說:「好香的寶寶喲!」 遊戲功效: 在遊戲中,鍛鍊了寶寶的翻滾能力,尤其是側滾翻,這對寶寶將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也能提昇寶寶和媽媽之間的默契喔。 遊戲3螃蟹走路 遊戲道具: 螃蟹頭飾兩個。 遊戲步驟: 1.「寶寶快來媽媽這裡哦」。 2.看,媽媽手裡有兩隻大螃蟹,寶寶來認識一下它們吧。 3.幫寶寶戴上頭飾,媽媽和寶寶一起來扮演大螃蟹,學螃蟹走路。 4.注意,在活動中,媽媽要帶領寶寶練習「橫著走」,這才是螃蟹走路的要點喔。 遊戲功效: 在這個模仿的遊戲中,寶寶在媽媽的帶領下練習橫走,可以發展寶寶的平衡能力,並且,還能增加有關螃蟹的知識,媽媽趕快帶領寶寶一起動一動吧。 25∼30個月寶寶 提升肢體運動智能遊戲 遊戲1推滾筒 遊戲道具: 軟墊、滾筒各一個,斜坡一個。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推滾筒向前走。 2.寶寶推滾筒上斜坡。 3.寶寶在斜坡上將滾筒推下去。 4.寶寶從斜坡較高處下來,找到斜坡下的滾筒。 遊戲功效: 寶寶在推動滾筒時,雙手交替、有節奏地向前推動滾筒,使滾筒可以前進。而這節奏交替的動作是寶寶兩手協調發展的重要過程。若寶寶仍是雙手在胸前同時用力向前推滾筒時,常會使滾筒滾得太遠,而無法控制滾筒的動作及方向。 遊戲2滾筒與沙包 遊戲道具: 軟墊、中空型滾筒各一個,小沙包數個,木箱一個(作為放置目標物的目標點)。 遊戲步驟: 1.媽媽和寶寶面對面站在滾筒的兩側。 2.媽媽蹲下拿取沙包。並將沙包放在滾筒的中間。 3.媽媽和寶寶推滾筒走向木箱。 4.由寶寶拿出滾筒內的沙包,放進木箱中。 5.媽媽和寶寶推滾筒走回原點。 6.重複遊戲過程。 遊戲功效: 雙手協調功能是寶寶雙手運用的基礎,而雙手運用又是發展寶寶使用工具能力的要素。此外,借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寶寶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遊戲3滾筒小英雄 遊戲道具: 軟墊、中空型滾筒各一個,小沙包數個,木箱一個。 遊戲步驟: 1.先引導寶寶到媽媽前面。 2.寶寶在媽媽指導下趴在滾筒上。 3.媽媽小心滾動滾筒。 4.寶寶配合滾筒的滾動,用手向前支撐自己的身體。 5.媽媽固定滾筒的位置,寶寶用手向前移動,使自己離開滾筒。 6.寶寶到前方拿取沙包後,跑回原點將沙包放置在木箱上。 7. 重複遊戲過程。 遊戲功效: 肩關節功能是寶寶手功能發展的開始,也是日後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除此之外,上肢功能的發展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也就是借由手的支撐來增加身體的穩定性。在活動中,寶寶以手支撐身體的重量,可訓練上肢的肌力及肌耐力。

手指的運動讓寶寶更聰明

2007年07月22日
公開
5

 孩子到了3歲左右,隨著思維和動作的發展,產生「自己動手」的願望,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鍛煉孩子的手指靈巧程度,開發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遊戲或者簡單勞動在家庭中就可以辦到,父母不妨讓孩子多鍛煉:   撕紙 拿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自由地撕成條、塊,並可以根據撕出的形狀想像地稱為麵條、餅乾、頭髮等等。如果家裡有縫紉機,媽媽可以在比較硬的紙張上用縫紉機踏出針孔組成的各色圖形,讓孩子撕下來玩。   折手帕、紙巾 手帕、紙巾都是柔軟的,可以隨便折成各種圖形,教給孩子怎樣折出角、邊,折成紙船、紙鶴、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紐扣 讓孩子用線、塑料繩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穿起來。隨著孩子動作的熟練和精細化,珠子和紐扣的洞眼可以逐漸變小,繩子逐漸變細、變軟。   夾彈子、糖球 讓孩子用筷子把碗裡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顆顆夾到其他的容器裡,鍛煉一段時間後可以換成顆粒更小的圓形豆子。   比划動作 在唱歌、跳舞、學兒歌的同時,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劃各種動作,把內容表演出來。   手工製作和生活自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自己繫鞋帶、拿筷子吃飯;給孩子準備小剪刀進行剪紙製作,玩插塑類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   專家指出,手指的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廣大區域,而通過大腦的思維和眼睛的觀察又可以不斷糾正改善手指的動作精細化程度。眼、手、腦的配合協調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所以家長務必要給孩子多動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