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楷晴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養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32

2005 / 9 / 15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關於遊戲 2-3歲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15

  合適的玩具 想像的遊戲 操作性的遊戲 在遊戲中學習 認識顏色  認識字母 認識數字 電視    孩子可能仍會繼續玩剩下的玩具,但玩的方式可能與以前不大相同。他可能仍然玩積木,但是不再一個一個地摞起來,而是形成一個更大的範圍。他可能會用積木擺成院子。    孩子到了3歲時將學著你的樣子做事和打扮自己。孩子的操作能力將有很大的進展,所以特別喜歡大的拼圖或者是難度比較大的難題。  合適的玩具   ●大塊的拼圖  ●橡皮泥  ●積木磚塊  ●鈍頭剪刀  ●膠水  ●嬰兒車和推椅  ●茶具  ●炊具  ●玩具屋  ●三輪車  ●汽車、卡車  ●爬架  想像的遊戲   孩子會模仿著周圍成年人,用自己的想像,建立起一個小的世界。你不必非得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屋。孩子會自己用幾把椅子、幾張桌子,上面蓋上幾條毯子,做成一個臨時帳篷或是玩具屋。孩子們喜歡在暗處玩耍,所以如果孩子願意,可以拉上窗簾。我的幾個孩子都喜歡在紙箱子裡面玩耍,不管紙箱多大,只要能進去就可以。小一點的紙箱可以當成船、汽車等。一堆紙箱可以撂成城堡、堡壘或者房子。把紙箱擺在一邊,就成了孩子的隧道。把紙箱接起來,紙箱就變成了火車。可以把一個大紙箱或是一些茶具箱的釘子等鐵東西起下來,在  上面切出門窗,就成了精美的房子。孩子可以在裡面畫上窗簾,在牆上畫上畫,在外面畫上百葉窗、門扇和拉手。如果你在屋子裡擺上凳子或椅子,孩子就會把它們想像成火車、輪船或者飛機。  操作性遊戲   孩子會用手探索物體,認清物體的功能,這都是孩子正常認知的重要過程。下面列出的遊戲或者想法需要良好的協調能力:    口在這一年裡,孩子學到了足夠的協調能力,已經能夠在房前屋後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孩子仍然把這些事情當成遊戲,因為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可以在你的指導下,操作電動攪拌器、摘豆角或是摘芹菜等。  口很多孩子喜歡拆一個機械的東西,所以留下一些舊的鐘錶、發動機、照相機、錄音機等,讓孩子體驗一下拆這些東西的樂趣。如果家裡有什麼需要拆下來的東西,如舊牆板、籬笆,或者要打碎石頭鋪路,你可以請孩子參與進來。  口孩子非常喜歡試一試噴灑圖畫,孩子會把樹葉、草葉、硬幣等自己喜歡的形狀放在白紙上,然後向大人要來牙刷,蘸上顏料,用一把刀在牙刷上劃過,使牙刷上的顏料隨機地噴到紙上。孩子可以選用不同的顏色接著做下去。等到顏色干了以後,孩子取下紙上面放的物體。  口在園子裡給孩子開闢一塊屬於他自己的地方,給孩子一個鏟子和一個灑水壺,讓孩子自己種植一些長得比較快的植物和蔬菜,例如金盞菊、小蘿蔔或者豆子等。  口孩子有可能拼起6塊以上的拼圖。盡可能給孩子買一些比較容易辨認的拼圖,如果孩子能夠看清楚腿、胳膊和樹木等東西,拼起來比單純看到較小的形狀的拼圖要容易一些。盡可能買木製拼圖,因為拿起來方便,而且不易折彎。如果孩子太小,還拿不住拼圖塊,你可以在拼圖上安上塑料小鉤子。開始時可以給孩子玩嵌入式的拼圖,只需把拼圖塊安到現成的框子裡面,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其中的道理。  口你可以通過拼圖,給孩子講述拼圖的方法,同時給孩子講解每一塊拼圖應該安在哪裡:「看一下這塊,上面有兩個突起,很像眼睛……,所以應該安到頭部的上方。」這樣講解後,孩子再自己做幾次練習,他便可以自己坐下來,一遍遍玩他的拼圖了。  口可以自做—個拼圖:把一個孩子最喜歡的圖畫粘在硬紙板上再在畫面上粘上一層透明塑料膜,用刻刀刻成六個三角形、稜形或方形的小塊。  口在拼圖塊的後面,塗上不同的顏色,可以防止不同拼圖塊混在一起。  在遊戲中學習   孩子從很小的年齡起,每時每劉的遊戲在任何時候都有助於他的發育。孩子的要求和需要在遊戲中得到最充分的滿足,沒有比遊戲更好玩的了。例如,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當不上領袖,但可以在想像中給自己的玩具士兵、當領袖。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遊戲也是一種試驗,在不斷的試驗成功與失敗中,孩子體驗到創造新的東西、做一件未做過的事都能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快樂。孩子在遊戲中的創造興趣得到滿足後,便會把興趣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孩子都能學到不同性別的角色作用。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接受這一事實、發揮出與這些角色相一致的作用,這三個方面有聯繫,但很不相同。孩子與別人玩的時候,很快學會在集體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只有這樣他才能被這個集體所接受。也就是在這樣的集體中,孩子學會了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強制性最強的道德標準。在形成理想的性格方面,沒有什麼能比得上集體行為的作用。在接觸朋友的同時,孩子每天都能學到什麼是寬宏、誠實與合作,學到怎樣與他人公平和睦地相處。這樣的學習過程具有強制性,因為孩子在不斷地尋求朋友、其他孩子和所有人的認可。  認識顏色   在找顏色或是提到顏色時,一定要說出來。例如:「我想找—個綠盒子。」「那個紅鐵聽到哪去了?」「噢,好不容易才找到這個粘有藍標籤的罐子。」「我要用一用這個黃色的鉛筆。」要經常說明孩子衣服的顏色,例如,「這是件粉紅色的衣服。」「這個連褲襪是紅色的。」經常說明花園裡、窗台上或是公園中花的顏色;告訴孩子不同動物,特別是鳥類的顏色都有哪些;告訴孩子顏色是怎樣組成的。「如果在白色裡加上一點紅顏色,就會變成粉色;黃色與藍色混在一起就會變成綠色。」給孩子講一講彩虹的顏色,彩虹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有吸引力。  認識字母   教給孩子字母歌,這樣孩子很容易記住字母。給孩子食用字母餅乾,幫助孩子拼寫自己的名字,也可以給孩子買磁性字母,可以讓孩子粘在電冰箱上。有的孩子喜歡閉上眼睛,讓別人在他們的手掌上拼寫出單詞,然後猜出所寫的單詞。給孩子講故事時,加上一些文字遊戲。讀句子的時候,少念一個單詞,讓孩子說出這個單詞可能是什麼。例如「貓坐在……旁邊烤著自己。」你可以指著圖中的壁爐,孩子可能一下子就會拼出「壁爐」。  認識數字   盡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數數的事情。例如,給孩子系扣子時或是洗手時,數著一、二、三;在商店買東西時也可以數著東西;數一數瓶子和罐子的數量,把它們分成兩個瓶子、三個罐子和四個口袋等;把數字寫到小紙條上,讓孩子數一數玩具的個數,例如,三隻球、五塊積木、七隻家畜等。在外出時,教孩子數一數房子、大門、花園中的樹木和水塘裡的鴨子。  電視   有的孩子在小床裡睡覺時就已經開始看電視了。很多父母認為電視是家裡最好的保姆,因為在沒有人照顧孩子的時候,它總能使孩子感到快樂。兒童電視最受孩子們的歡迎,累計起來佔據了孩子最多的時間。下面是有關電視的一些具體情況:    ●如果讓孩子自己隨便看電視,是一點用也沒有的。如果只是被動地看電視,即便是看那些教育內容非常多的節目,孩子的收益也非常小。如果能和別的孩子一起看,而且能聽一聽別的孩子的評論,或者和大人一起看,並對孩子提出一些問題,或者做一些說明,那麼電視節目就成了相互交流與討論的機會,而不是單一的、由一方發出指令的那種交流。  ●有些家長無視電視干擾家中正常的吃飯和睡眠活動,引起孩子的消化不良,或者使得孩子疲憊不堪。  ●看電視會影響其他活動,特別是影響戶外的話動,影響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減少孩子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機會。  ●電視傳送的信息大都以令人興奮或是誇張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不像書本或是教師那樣自然平靜,所以孩子一般不喜歡看書和上課。  ●電視影響家庭內部的談話和其他的家庭話動。  ●電視上的角色大都是定型化的,所以孩子漸漸地認為特定人群有特定的典型性格,與電視塑造的人物相同,這一點會影響著孩子對待這些人的態度。  ●如果孩子看了過多的犯罪、折磨及野蠻的行為和場面,就會漸慚地對暴力失去敏感,並且認為暴力是生活中正常的東西。  ●對於電視暴力的影響,有人做過兩組孩子的實驗。一組孩子看暴力電視,另一組不看。實驗表明,看暴力節目的孩子具有明顯的侵略性,對於其他孩子和玩具都表現出比未看暴力節目的孩子更為明顯的暴力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電視上的違法人物比英雄人物更有魅力,孩子更願意學習壞蛋的行為。  ●輕喜劇型的娛樂節目在發音和語法上都不規範,孩子可能會學習一些不標難的語言。  ●電視上的人物表現出不同性別行為、職業和角色特點,孩子同樣也會模仿這些行為,但學的往往不是最好的行為。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電視上的節目,孩子可能會進一步看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或者向大人間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練好耐心功 兩歲娃不麻煩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17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 該怎麼形容兩歲娃兒呢?最愛說「不要」,又皮又「番」、拗到不行,難怪會被稱為「trouble 2」。 其實,鬧脾氣的背後可是有原因的,因為孩子需求更多、也更聰明了,看似有主見,卻又缺乏具體思慮。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想睡、又想玩時,父母再怎麼努力哄,孩子還是難免狂鬧一陣,搞得親子雙方都筋疲力竭。 當孩子大小動作的能力更好時,也會喜歡試著自己動手做,於是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剛開始高高興興拿著鞋要「自己穿」,可是穿不好、開始挫折著急,父母伸手想幫點忙時,孩子生氣大叫「不要」,仍堅持要自己弄,最後一邊哭一邊踢腳丟鞋,嘴裡含糊地說「不要自己穿媽媽不要穿不要穿……」,不僅媽媽問不出來、也搞不清楚到底孩子還想不想穿、是要誰穿。其實,鬧到後來,通常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鬧什麼了。 親愛的爸媽,請記得勤練忍術與耐心功,二至四歲的孩子喜歡嘗試、凡事好奇,不時會出現「為什麼」連環問。父母不耐煩時,要盡量往好處想—小腦袋瓜正在用獨特的方式「蒐集」這個世界呢! 二至三歲的寶寶 •能遵循簡單指令(如「手手髒髒去洗洗」) •會自己挑出喜歡的圖畫書,並可說出許多圖片上的東西 •有意義地使用含有配對關聯的東西(如肚子餓時自己去拿空碗和湯匙、想出門玩會先找鞋子穿) •會玩大小依序套疊的玩具(如套套杯或套環塔) •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一邊說出自己的名字或暱稱 •學大人的動作並簡短說出自己在做什麼(如一邊學人打噴嚏,一邊說「爺爺哈啾」) •注意力持續時間仍有限(如可坐下來疊疊積木或聽一下故事,但每件事都做不久) •透過自行探索或大人引導來學習(如學穿鞋子) •開始對熟悉物品的功能有些概念(如把鑰匙拿給大人說「開門」) •對一部分與全部的差別有些概念(如聽懂或自己會說「統統都給我」) 三至四歲的寶寶 •問他時可指對六種顏色(如問他「紅色在哪裡?」他會正確指出) •想尋求解答時會主動問「這什麼?」「為什麼?」或「怎麼用�玩?」 •會說自己的年齡 •會說自己的完整姓名 •刻意將同型的玩具(如小汽車或積木)依大小排成一列 •對於物品功能、分類及量的概念理解逐漸增加(如可指出哪個大?哪個多?) •塗鴉並一邊說出自己在畫什麼,雖然不見得畫得像 •稍微知道過去或現在在時間上的差別(如會說「我剛剛出去玩」) •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容易分心(如故事還沒說完就跑掉了) •透過觀察模仿大人或由大人指導的方式學習(如學習自己用香皂洗手後沖乾淨)

「小氣霸道」的2歲寶寶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16

2歲寶寶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的「頭銜」,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及到他人的感受。 自我為中心的2歲兒   「自我為中心」是2歲多寶寶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寶寶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為以自我為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寶寶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避免發生爭奪的措施   既然2歲多的孩子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大人幫忙。首先,大人應先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製造機會,並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鼓勵寶寶社會行為的發展。比如,提供足夠的積木、粘土、色紙、顏料,讓寶寶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發爭執,並藉機讓他們練習社交技巧。 學會體貼與分享   2歲寶寶因為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寶寶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督,寶寶的遊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可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比如,老師可以跟小文解釋:「寶寶園的玩具是屬於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讓小慧先玩娃娃。」並教他問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若孩子們堅持不願意一起玩,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寶寶學習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寶寶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讓孩子多經歷幾次成功的合作遊戲,那他們心中剛剛萌芽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並學會體貼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