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楷晴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2007年05月10日
公開
38

在新聞亂象讓人看了都搖頭之下,這篇文章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內文摘自─ 康健88期 ─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當流行歌手麥克傑克遜被控連續侵害小男童受到全球關注之時,台灣也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 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 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 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加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教孩子做一個正義、善良的人,別被欺負了

2007年04月29日
公開
3

教孩子做一個正義、善良的人,別被欺負了 最近日本有一則自殺的新聞引發了很大的效應 因為死者是個中學生 因為受不了在學校被欺負 留下遺書自殺 學校也因死者的家人要求 而對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 學校很多人都知道有人被欺負(好像老師都知道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 卻沒有人能發出正義的聲音 而讓悲劇發生 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小孩欺負,你會怎麽處理?教他報告老師?教他學習原諒,和平相處?還是教他還手保護自己? 或者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他的班上有小朋友打架,當時沒有大人在場,你會教他避開是非,保護自己免得遭到池魚之殃? 或者教他挺身而出,幫助弱小? 這是我今天收到朋友寄來的一封email,内容來自大穎文化的總編輯Carol 謝 荳芽唸幼稚園。四歲。有一天,爸爸接她下課後,氣極敗壞地跟我說荳芽被一個小朋友打到哭,要我一定要去跟老師講這事、請老師處理。 我問荳芽:「誰打妳啦?」她講了一個我不認識的名字,不是她的同班同學。 原來這一堂上的是日文課,是混齡上的,那個打她的小女生是別班的,跟荳芽不熟。 我再問荳芽:「她為什麼打妳?」 荳芽說:「因為她要拿我的課本,我不給她。」 「為什麼她要拿妳的課本?」 「因為她自己的沒帶!」 我大概知道事情的起因了。 我再問:「那妳有沒有先打她?」 「我沒有!我要拿我的課本回來,她就打我了!」 「日文老師呢?老師在不在?旁邊有沒有其他同學看到她打妳?」 荳芽很委屈地說:「老師只叫她不可以拿我的課本,就出去教室了。老師沒看到她後來打我,有一個男生要幫我搶課本回來,也一樣被那個女生打……」 喔!那真是處境艱難呢!沒有大人在,聽來那打人的女生很兇悍呢! 「後來就都沒人幫妳了嗎?」 荳芽又哇的一聲哭起來,很傷心地邊哭邊跟我說:「她就把我推到桌子底下、踢我……都沒人救我……」 爸爸在一旁聽了,很心疼。「我去接她,她還在哭……」 我問荳芽:「她把妳推到桌子底下踢妳,那妳怎麼辦?」 「我就坐在地上哭呀……」 我幫她擦擦眼淚。說:「下次再碰到這種情況,站起來跟她打!」 爸爸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又要唸我亂教小孩了。怎麼可以教小孩打架? 荳芽也跟我說:「老師說不可以打架!我如果打她,老師也會處罰我。」 「如果妳被欺侮,可是旁邊都沒有人可以幫妳,妳哭也沒用,妳得先保護妳自己。妳要先站起來跟她對抗,之後告訴老師妳們的狀況,不然妳要坐在那邊讓她打到受傷嗎?」 今年荳芽上小一。六歲。有一天她回來跟我說班上新選出來的模範生國語考了九十八分…… 原來才剛剛唸一個月小一的他們,就要選模範生了。老師給每個小朋友四票圈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模範生,大家都是一票選自己,剩三票才選別人, 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最有資格當模範生。當然,最後被選出來的那位同學肯定會遭其他人白眼。 這天發國語小測驗的成績。有一個男生大聲地吆喝大家到模範生座位旁:「大家快來看喔──」 荳芽說她也好奇地湊過去看。看什麼呢?那個男生揚起模範生的考卷給大家看,還故意說:「你們看!模範生只考九十八分!我們很多人都考一百分! 他為什麼可以當模範生?!」 我靜靜地看著荳芽學那男同學的輕蔑語氣。 然後,荳芽換了有點生氣的口氣跟我說:「我覺得有點不高興,就走了。」 「妳為什麼不高興呢?」我問荳芽。 「他這樣會讓人家很難過,他不知道嗎?」 我再追問:「人家是誰?誰會難過?」 「那個模範生!」 我又問:「他哭了嗎?」 「沒有!不過我看他可能快哭了……」荳芽這樣回我。 「其他同學呢?他們怎麼反應?」 「大家都跟我一樣,就走了呀!沒人說話。」荳芽小小聲地回我。 「妳知道那個模範生會難過、妳也不高興看到那個男生這樣欺侮人,為什麼妳只是走開而已、沒有告訴那個男生不可以這樣欺侮人呢?」我問荳芽。 荳芽很誠實地告訴我:「我怕那個男生會兇我,大家都沒說什麼……」 「荳芽,有的時候,妳必須站出來說句話喔!不然下次換妳被欺侮時,也沒人出來幫妳喔!如果大家都不管別人被欺侮,以後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覺得可以欺侮別人沒關係喔……」 荳芽對我點點頭。 我也知道,要她夠勇敢到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站出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還需要一些時間。她三歲時,我跟她講過一次;六歲,我又再講了一次。下次不一定幾歲,我還是會再講。 而我永遠不知道她在幾歲時才能體會到──「當你面對公理、正義這些重要的事選擇緘默以對時,你往後的生命已經失去價值。」 你不是外省人。但是,當你聽到人家罵外省豬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 你不是外籍新娘生的孩子。但是,當你聽到人家說外籍新娘的孩子比較笨時,你得站出來說句話。 即使所有不公不義的事都不發生在你身上,你還是不能沉默。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這世界才有可能變得比較好…… 所以,我出版了這本《不想被大野狼吃掉的小綿羊》。 教孩子做一個和平的人,很容易。只要沉默、不與人爭,便可以做到。 教孩子做一個正義、良善的人,比較難。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孩子跟媽媽都需要。 而,這勇氣是我們目前這社會最需要的。 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受傷,問題是在學校裏可能還有老師可以主持公道,將來出了社會受到不平的待遇,能去找誰呢? 我們不可能在孩子的身邊保護他一輩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活在一個有正義感的世界,還是人人都是懦夫的自私環境呢? 如果答案是前者,我們就應該從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勇氣”做起。 那天我還在跟我老公說,教孩子不容易,沒有一定的準則。 如果你的孩子脾氣急,你要教他有耐心。如果他天生是個慢郎中,那你就要教他“行動力”。暴躁的要他收斂,溫吞的要他勇敢,太懶惰的要他勤勞,太龜毛的要他放鬆.... 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鼓吹暴力,只是覺得我們應該教導孩子,不是永遠會有老師父母在身邊保護他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不要任人欺負。尤其更重要的,不要做一個懦弱的人,看到不公平的事,要挺身而出,站出來說句話或做點事,讓這個社會多點“正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