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ex~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說謊聰明媽媽應對辦法

2006年05月15日
公開
3

  《年輕媽媽之友》   近日,小翔的媽媽留意到,兩歲的兒子常向人說謊,不禁有點擔心孩子的品德問題。「才兩歲,就學會說謊了,長大了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小翔媽媽向我抱怨道。原來,那天小翔的舅舅來玩,舅舅逗小翔,問他幾歲了,小翔居然說:「四歲!」把舅舅樂得捧腹大笑。接著,舅舅又問他:「聽說小翔昨天和銘銘姐姐打架了,小翔贏了,還是姐姐贏了?」「小翔贏了!」兒子大言不慚地說。表姐銘銘比他大兩歲,常常欺負他,小翔常向媽媽告狀說姐姐打了他,他怎麼能贏呢?「你說,他這會不會小時騙根針,大了騙塊金啊?」小翔媽媽憂心忡忡地問我。   幼兒為何會說謊   其實,類似小翔這樣的問題,在3歲以下的幼兒中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專家指出,幼兒一般要到3或4歲,才能逐漸將現實和幻想區別開來。也就是說,這個年齡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說謊還是在說實話。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說真話呢?他為什麼要「騙人」呢?專家認為,孩子那些無傷大雅的謊言可能源於以下幾個原因:   活躍的想像力。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蒙台梭利博士曾經指出:幼兒時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三歲以前,孩子的腦神經就已經完成了60%的配線工作。這個時期的孩子想像力極為豐富,學東西也很快,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將看到的、聽到的及接觸到的事物一一吸收。但是,由於幼兒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就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事情就是他所以為的那樣。   健忘。多數幼兒的注意力都不會太集中,很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並立即忘記剛才所發生的事情。因此,當看見幾個2歲大的孩子為了是誰先搶了毛毛熊而爭鬧不休的時候,你就不必大驚小怪了。他要鬧,只不過因為他就是想要回他認為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已(儘管事實上那東西未必屬於他)。再比如,有時爸媽責怪寶寶把飯打翻了弄得滿地都是,或者在剛送來的報紙上亂寫亂畫的時候,寶寶可能會矢口否認。爸媽以為寶寶是在說謊、抵賴。其實,寶寶很可能根本就忘了這回事,爸媽這樣責怪他,他反而會覺得很委屈,不知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乖寶寶症狀。孩子從小就被大人灌輸什麼樣的寶寶才是乖寶寶,什麼樣的寶寶是不聽話的寶寶。寶寶知道大人喜歡乖寶寶,也希望大人認為自己是個乖寶寶。乖寶寶是從來不做錯事的。因此,小孩子很容易去想:爸爸媽媽愛我,因為我是個乖孩子。乖孩子是不會把飯打翻的,我才沒有把飯打翻呢!真的沒有呀!   如何對待孩子的謊言   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更不會鼓勵孩子的謊言。但是,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首先,爸媽必須認識到,幼兒誇張的幻想通常是無害的,是寶寶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美國著名小兒科醫生貝裡.布拉澤頓在他的《觸角》一書中指出,幼兒有時候愛假裝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想像力發育良好的重要標誌。因此,從情感的角度而言,充分的想像力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明白他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因此,當聽到自家的幼兒在吹牛的時候,爸媽與其擔憂,倒不如放鬆一點,好好地享受孩子的「童話免費大放送」。   對於3歲以下的幼兒,當爸媽覺得孩子在「抵賴」或「說謊」的時候,切忌因此而懲罰孩子。用這個年齡的孩子所能夠明白的方式,溫柔地引導孩子說真話,才是明智之舉。爸媽不妨借鑒以下幾個辦法:   鼓勵孩子說真話。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許多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責罵孩子。在此奉勸各位年輕的爸爸媽媽,當孩子告訴你他把飯打翻了的時候,你如果責怪他「不乖」、「不聽話」,對他大喊大叫,他就會認為說實話不好,會被爸媽罵的。因此,這時爸媽倒不如誇他「寶寶告訴媽媽了,真乖。」這樣,也就等於在告訴寶寶,說實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切忌責難。   我們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都會很留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如語調和用詞等。因為我們知道,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而也會導致不同的反饋。然而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許多人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如果我們要引導孩子說真話,而不是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矢口否認,那麼就必須注意我們說話的方式。例如,「這飯怎麼會弄得滿桌子都是呢,要是有人幫我把它們揀起來就好了」就比說「你怎麼把飯弄得到處都是?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吃了」,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別給孩子太大的負擔。   有的爸媽對寶寶的期望值過高,給寶寶設下許多的條條框框,不是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碰,就是不把飯吃完就不帶你上公園玩等,諸如此類的。殊不知,對於這許多的「規矩」,幼兒既不能明白,也無法做到。有時候,為了討好爸媽,寶寶只好說謊。   建立信任的關係。要孩子不說謊,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不說謊。記得有一次,筆者在和一個外國同事一起看電視的時候,電視上的爸爸對只有兩三歲的兒子說:「寶寶快點把飯吃完,吃完了爸爸就帶你去動物園看老虎。真的,爸爸不騙你。」外國同事不解地問:「你們中國人說話為什麼總愛強調『我不騙你』,是不是你們老是對孩子說謊,所以才愛這麼強調自己『不騙你』或『是真的』?」這個外國同事言中一個事實:爸媽常不說真話,孩子也跟著學而不說真話,結果是互不信任。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給孩子樹立一個誠實的好榜樣。既然打針是痛的,就不要騙孩子說「打針不痛的,真的不痛的,寶寶乖乖地讓護士姐姐給你打吧」。這樣的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針一紮下去,寶寶馬上就會痛得大哭大叫起來。因此,這時爸媽倒不如對寶寶說些憐惜的話,並鼓勵他以後注意多穿衣服,就不會生病了等。   總的來說,幼兒說謊是正常現象,爸媽只要善於引導,就能既不扼殺寶寶的想像力,又能鼓勵寶寶說實話。 --------------------------------------------------------------------------------

我們一起“吃”積木

2006年05月08日
公開
3

我們一起“吃”積木 作者:小豬豬媽 兒子不到2歲就已經擁有了好幾套積木。看著那些裝在漂亮盒子裏形態各異的玩意兒,說心裏話,我還真有些嫉妒。我小時候所有的玩具加在一起也沒有他的一套積木值錢。哎,誰讓咱早生了二十幾年呢。 可兒子對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要麽舉起盒子兜底“嘩啦”倒一地,然後轉身跑掉,要麽就把積木一塊塊地塞進床縫、櫃底等難以拿到的地方。起初,我和老公耐著性子一遍遍地跟在他屁股後邊收拾殘局,後來,就批評加訓斥,最後,索性把這些添麻煩的東西鎖了起來。 有一天,我看到書上說“積木是十大啓智玩具之一”,想想自己家那麽多漂亮的積木躺在櫃子裏睡大覺,覺得實在太可惜了,就重新把積木拿了出來。老公先是興致勃勃地邀請兒子一起來蓋大樓,他剛壘出個基座,兒子一巴掌上去就給拆散了。反反復複好幾次,老公也只好索然無味地退下陣來。 專家說引導兒童遊戲要從興趣出發。興趣?我們家這個小“搗亂分子”興趣在那裏呢?我突然想起兒子最愛看我做飯。只要我一進廚房,他馬上就像小尾巴似的粘上了我,而且他好像在這方面也頗有天分,與做飯有關的事情,只看一遍就記住了。他常常站在我身後一邊看一邊“指導”:“媽媽,放鹽。”“媽媽,拿筷子攪攪。”……我心想:能拿積木“做飯”嗎? 一天,我又拿出積木。我先是試探著說:“寶娃,媽媽肚子餓啦,想吃炒雞蛋。”說著,挑出一塊黃積木在盒沿上輕輕一磕,然後,又從積木堆中挑出兩個細長條來在盒子裏攪。邊攪邊做解釋說明。兒子先是不太明白,等我在“虛擬”的鍋中又炒又翻時,他就全明白了。他也學著我的模樣從積木堆中挑出“雞蛋”、“筷子”、“鏟子”虛擬了一把“炒雞蛋”。炒完之後,兒子把那塊黃積木捧給我說:“媽媽,吃。”我也就裝作很香的樣子“啊嗚、啊嗚”把它“吃”掉了。 後來我發現,一旦讓孩子進入一個虛擬世界,他們還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會把生活中的許多事加以想象地描繪出來。難怪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扮家家”總是千變萬化魅力無限呢。 兒子很快就愛上了積木。他一會兒拿一個綠長條積木小心翼翼的當黃瓜來切,一會兒又拿幾塊積木拼出個油壺給鍋裏倒油。你要仔細看看會發現,雖然一切都是虛擬的,可他在模仿物的選取上還是動了腦子的。比如說,他絕不會選一個綠色積木當番茄,也絕不會拿一塊四方塊的積木去當筷子。他總是努力在一堆積木中選取和現實中的物品顔色、形狀最相近的積木來替代。實在找不出相似的,他還會去發明創造拼接積木。我想這對於發展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看著兒子自得其樂地在一堆積木中當大廚,我這個領他進入“想象”之門的師父完全有理由下崗去看報嘍!沒想到這喜歡與不喜歡竟只有一念之差。 我們成年人的思維被“固化”以後,常常會不自覺地限制一些玩具的玩法,有時,孩子們有一些新奇玩法還會被我們視爲“不會玩”。在引導孩子如何玩時常常也是墨守成規。我想,通過我和兒子“吃積木”的例子來啓發更多的家長,展開想象的翅膀,和孩子一同走進玩具構築的“虛擬世界”吧! 積木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是早已公認的,不過父母們大多在寶寶稍大一些、比如3歲以後才給寶寶玩積木,因爲太小的孩子實在搭不出像樣的東西來。然而,一次偶然的發現,改變了我的習慣思維。女兒1歲8個月的時候,朋友送給她一個木制的小積木車,女兒興奮地整天拉著這輛車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嘴裏還念念有詞:“媽媽,我給你帶來好多好吃的、還有好玩的,你想要哪一種?”這讓我靈機一動:用女兒隨意堆放在小車上的積木,開啓孩子的想象力、鍛煉她的語言能力,豈不是一個好辦法?我們玩起了送貨遊戲:女兒一趟趟地“運來”一些我想要的東西;而我往往會提新的要求,對這些暫時沒有的“東西”,她會爽快地說:“你要的東西沒有,下次帶給你吧。”當然是拿那些她認爲可以當做某種東西的積木代替。這個遊戲成了我和女兒之間長久的“保留節目”。在女兒眼裏,顔色、形狀不同的積木想象成了糖、奶、水果、蝦條、太陽、小鼓、小桶、手機……1歲半以後,女兒基本上能分辨出紅、黃、藍、綠、黑、白等簡單的顔色。一次我看到她饒有興趣地把紅色的和黃色的積木各擺一堆,就誇她擺得好,問她還能不能再擺一堆,她對著剩下的積木看了一會,把其中綠色的挑出來,頓時在她面前出現了4堆(積木總共有4個顔色)。受孩子的啓發,我提議把圓柱形的積木放在一起,女兒很快把紅、黃顔色的4個圓柱體挑出來;我又讓她把正方體揀出來,她連續拿出了4個;接著,我讓她找出長的長方體,並拿出一個給她看,女兒照著我的樣子拿了幾個,有長的也有短的(積木中有兩種長方體),我就把長的和短的比給她看,女兒反復了幾次才弄對,不過看來還是似懂非懂。在後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多次玩這個分類遊戲,逐漸分出了不同的形狀、長短、高矮。2歲以後,女兒更喜歡搭點什麽,多半是把積木依次排列,不分形狀和顔色,最後封閉起來,美其名曰:城堡。在城堡裏,她經常把幾塊積木放在一起當房子、把兩塊積木一上一下呈“十”字形擺好,做翹翹板;或呈“丁”字形,做滑梯。我們引導她把熟悉的、簡單的物體用積木類比出來,比如飛機、小亭子。女兒有時也試著做,但是,女兒最有興趣的還是蓋高樓,即把長方體的積木一塊塊往上摞。起初,她只能摞三四塊,再高就倒了。我們就做起了示範,教她上一塊的4個角要和下一塊的4個角對齊。女兒很有興致,認真照著我們說的一級級升高,十幾天以後,女兒的“高樓”比她的個子還高!女兒歪著小腦袋往上看,成就感洋溢在臉上。

右腦開發

2006年05月08日
公開
3

  “開發右腦”是日本兒童教育專家創立的一門新理論。他們認為,人腦在3歲前發育完成了60%,在6歲前則可發育完成90%,但左右大腦的發育快慢並不一樣:右腦在3歲前就已發達,故6歲前的孩子思考時以右腦為主;而左腦則要在4 5歲時才發達。如果在幼兒期能有意加強對負責控制感覺、想像力的右腦開發,那就會對其成年後的創新能力起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開發右腦的同時還可進一步促進其左腦的發育和發達。據此理論,日本專家們設計了各種行之有效的“開發右腦”的新方法——   ◆配對遊戲配對遊戲實際上可在孩子僅1歲半時就可著手進行了。一開始可在桌面上攤開少許幾張字母卡,然後要求孩子將兩張相同的字母卡配對。如果孩子不細心,把外形相近的兩個不同的字母搞混淆了,大人便可在予以糾正的同時耐心地指出它們的區別。如,在解釋字母B時可將其描繪成寶寶的一隻耳朵,而把字母P解釋為爺爺的一根手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配對遊戲的難度也可漸漸增加,直至“進化”成“歸類遊戲”。如:可要求2周歲左右的兒童將不同姿勢的同一種動物的圖片或模型配成一對;要求2.5周歲左右的孩子將許多圖片或實物中的“食物”、“文具”或“飲料”歸為一類。   ◆觀察雲朵在晴朗的天氣裏,可帶著孩子來到曠野上仰頭觀察天上的雲朵。在強調雲朵都是立體而非平面的同時,還應啟發孩子將不同形狀的雲朵看成動物、仙女、天使等。日本人普遍認為,這可是最簡便地利用大自然鍛煉右腦的絕好辦法。   ◆仰望星空日本人喜歡晚上帶著孩子仰望星空,並向他們講述本國或異國的神話傳說,有時還要求孩子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編織一個有關月亮或星星的故事。專家們認為,發揮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右腦體操”,有助於發達右腦。   ◆以小猜大將一組孩子熟悉的動植物的照片或圖片用手掌遮掩大部,而僅留出該動植物的一小部分,然後要求孩子猜測這是什麼動植物。要是孩子推斷錯了,大人再可作一下啟發、誘導,直至完全猜對。為提高孩子主動推斷的積極性,大人還可鼓勵孩子之間互出“謎題”。   ◆多用左側由於身體左側部位的活動主要是由右腦指揮的,多用左眼、左耳和左手就意味著鍛煉了右腦。由此不妨讓孩子的腦袋常常向右偏轉,這樣便可多多訓練“左視野”(即用左眼觀察)。還可讓孩子多多在左耳內塞上耳機聆聽音樂或故事,同時還可要求孩子有意多用左手來做一些簡單的活,如擦桌子、開門、開燈等。   ◆綜合刺激視覺、聽覺和語言的“綜合刺激”特別有助於開發孩子的右腦功能。幼稚園老師常常利用多媒體,在1小時內接連不斷地對孩子施加諸如恐龍、星座、旗幟、鮮花圖案和音樂等刺激,其間還穿插了兒歌、外語、故事等語言刺激。不過“綜合刺激”須分成若干小單元(如每次3分鐘,此後休息1分鐘)來執行,因為幼兒難以對長時間的相同刺激保持興趣。   ◆經歷新鮮儘量讓孩子不要老走同一條路、老看同一本書、老跟同一個夥伴玩。送孩子上幼稚園時不妨故意改變路線,為孩子選擇的書本不妨種類多些,同時也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能有機會結交各種性格和愛好的朋友。這是因為,新鮮的經歷對啟動右腦功能好處多多。   ◆重視才藝培養孩子在棋類、樂器、繪畫、插花、折紙等方面的才藝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地開發右腦的活動,故應大力提倡。要是孩子在某一方面才能平平,那也不要求全責怪,因為至少其右腦已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一些右腦開發的遊戲

2006年05月08日
公開
3

以下遊戲可在不同程度上從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舉例如下: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爲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麽動物。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爲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爲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遊戲七: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八: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顔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爲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顔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寶寶的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在資訊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於想培養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一、借助音樂開發右腦 近幾年來國內外專家認爲:音樂具有開發右腦潛能,調整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爲"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爲"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的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低,從而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由於音樂腦能使人産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慧。研究者強調說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的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慧。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産生重大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即音樂腦也充分利用時,這個人才最有創造力。因此,希望年輕的父母能經常讓寶寶聽音樂、學音樂,或對孩子進行音樂訓練。 二、體育鍛煉開發右腦 讓孩子經常到戶外在新鮮空氣和陽光中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活躍了他們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強了體質,而且對智力的發展也會産生積極影響,這是因爲運動促進了血液迴圈和呼吸,腦細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使代謝加速,腦的活動也就越來越靈敏,再加上鍛煉時,肢體動作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各個不同部位快速作出相應的機能反應,這猶如大腦神經在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此外,每天有適當的戶外活動時間,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 安排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應根據他們的體質條件及興趣選擇一些合適的專案。在節假日裏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郊外或公園等場所進行健身活動,在夏天還可以帶孩子去游泳,讓他們充分的接受空氣、陽光和水的鍛煉。 三、鍛煉圖形識別能力 圖形識別能力是左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進行圖形識別的訓練可有效的活化右腦,促進智力。圖形識別是類型識別訓練的一部分。爲了把圖形這個詞的含義同繪畫相區別,我們把它規定爲輪廓的、線條的,或者說是用線條抽象化了的類型。 四、鍛煉想象力開發右腦 1、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自然是智慧之源。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從蘋果落地中得到啓發,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從熱愛小昆蟲開始。 2、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往往來源於好奇心和動手實踐,愛迪生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3、孩子玩遊戲,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許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遊戲中産生的, 4、別把成人的規則強加給學生,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行爲規則,但這些行爲規則不一定對青少年有效,有時反而對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起阻礙作用。 五、家庭教育八大注意 1、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_3歲的嬰幼兒而言,父母的影響更大,因爲人的個性特點大多是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 2、 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麽怎麽的" 3、 孩子一樣有自尊心 4、 從小教起,從小改正 5、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6、 決不爲孩子護短 7、 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8、 不把電視當成"保姆"

童年富貴病

2006年05月08日
公開
3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二○○五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 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一名詞是一九九○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  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一六% 二○○四年,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權威地位的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出版了一本新書《About Children》(關於孩子),作者群以敏銳的觀察,探討了四十六個將在二十一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關鍵議題。其中第一個,也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四百一十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二○○三年有三一%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二○○○年增加了六七%;二十五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一六%的速度快速增長(二十五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五%)。 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一千四百七十八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其中,連國安局局長薛石民的大兒子,都因「刷卡搶付錢」成為卡奴一族。事情曝光後,薛石民對媒體無奈表示,他已替兒子償還債務,並訓令兒子,日後不准再用信用卡。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青少年的消費金額,去年總計飆到一千七百五十億美元。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研究生于敬觀察同儕對於物質的態度,也做了生動的描述: 「消費、消費、再消費,在不停的消費之前,要發揮讀高中時,背《三民主義》的精神:倫敦市郊外哪裡有outlet(編按:消化過季名牌存貨的暢貨中心)?怎麼分辨Burberry圍巾上格子夠不夠小?Polo衫上打馬球的馬腳要怎麼彎?剪牌要怎麼剪才是工廠瑕疵品?標籤上編號的字體多大才是真品?」 上海銀行委託蓋洛普公司調查,以台灣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十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為對象,發現近六成年輕人,每月把一半以上的零用錢用在購物、唱KTV及看電影等娛樂場所。沒花掉的錢,四五.八五%的年輕人,為了進一步購買高單價的精品而「暫時儲蓄」。 物質越多、快樂越少 供給過度,反導致不容易滿足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有多少《關於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症狀:狂熱的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許多人都以為物質供給越多,人將越滿足。事實上,根據耶魯大學羅伯.連恩(Robert E. Lane)教授在一九七○年就提出的「幸福的喪失」研究中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缺乏時更為失落。 用羅伯.連恩的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小孩,反而可能是「滿足感被剝奪」的一代。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較易出現物質濫用、焦慮、抑鬱等問題。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十五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兩成的人放棄了工作,他們大多數一事無成,整天耽溺於吃喝玩樂,直到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博士、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助理教授范佩貞分析:人因為有需求,才願意努力。但「富裕的小孩,前面沒有需求,後面也不必承擔因為不做而遭致的懲罰性後果(如飢餓),他怎麼會有drive(動力)?」 她指出,科技發達後,只要沒有戰爭,人一定是越來越富裕。「但是人類在精神方面沒有配合,會有很大的不平衡,最後反而失去人生目標。」 現代的父母,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經不再是如何讓他們過更好一點的生活,而是怎樣讓他們能夠經歷「少一點的富裕」。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  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四○○%,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二○○三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一九九九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五百分之一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富人增加更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二○○五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二○○四年時,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淨資產個人」較前一年增加六十萬人,達到八百三十萬人。 其中香港、新加坡的富人成長率都達兩位數,台灣雖然只成長六.四%(五萬五千四百人),但還是超過當年的經濟成長率五.七一%。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四月二十七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 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  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今年四月十六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三十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然而,張智凱是個極端的例子嗎?其實類似的家庭,在台灣並不少見。 智邦集團的智易科技總經理李鴻裕表示,他有一位朋友,孩子念私立大學,每個月生活費高達五萬元。「老實說,畢業後到外面做事,一個月都拿不到五萬,他以後如何在社會上存活?他的工作,無法afford(負擔)他的生活,只會一直換工作。」 外國人稱台灣為Boss Land,因為台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台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想到財富教育,許多人也很容易窄化為理財教育。事實上,財富教育是要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深度與廣度,遠高於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 猶太人就有一套積極正面的財富教育(見一三○頁),日本式的長子繼承制,則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方法,來培養財富傳人。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  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 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現任沃爾瑪掌門人羅布森.華頓(Robson Walton)說:「這些兒時的鍛鍊,讓我喜歡自力更生的感覺!」 少給遺產只是消極的做法,正確的財富教育,才是對抗童年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思維,也是為自己負責,自力解決問題。 這一代華人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斗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台灣出生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全台平均值只有一.二%,居民社經地位最高的台北市,出生率更低至一.○四%。因此,富裕病毒對華人的考驗,將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更為嚴峻。你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嗎?你的財富教育啟動了嗎?

苗栗通霄一日遊

2006年05月06日
公開
3

今天一早爸爸,媽媽和呂小芳就早早出門去通霄了. 因為媽一直想去飛牛牧場,可是爸覺得很無聊..所以昨晚找了一晚的資料再堅持要去通霄的海洋生態園區,所以一路上爸爸媽媽互耍心機要把對方騙往想要的目的地,不過到通霄時因為下了一點雨大家只好先去爸要去的海洋生態園區,還好現在它們在促銷,母親前前媽媽進場不用錢,而且呂小芳因為不滿90cm,呂小芳也不用錢..只有爸爸和車車要交錢..裡頭有七大主題的水族館喔..有大到不像話的龍膽石班..還有很可愛的水母...不過呂小芳不是粉有興趣說..在這裡花了二個多小時..然後我們就先先覓食了..為了怕吃到地雷店,所以爸和媽選擇吃7-11的便當,呂小芳在車上竟然愛吃胡蘿蔔...後來我們才去飛牛牧場...這裡有好多牛和羊..偶們一開始就直接拔野草餵小羊..後來有一種黑腹綿羊好像只吃牧草,媽只好花錢去買牧草來餵.一開始呂小芳躲的遠遠的,後來才敢近一點餵..後來因為三點半有小牛餵奶秀,爸和媽早早就過去佔位子,結果發現我們站錯邊了,大家就狂奔半個牛圈..好不容易搶到最後幾個名額可以餵小牛喝奶.不過牛喝奶不像呂小芳,30秒不到就喝光光了.. 今天呂小芳還有喝鮮奶喔,不過她最愛的竟然是巧克力口味..而且呂小芳超合作的,在去程和回程中都一路狂睡..一點都沒有吵鬧..真是好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