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ex~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呂小芳的一天

2006年04月09日
公開
3

7:40起床..媽餵完牛奶後, 和媽一起到廚房做早餐,今天媽吃起司蛋餅,拿了一塊蛋餅放在呂小芳平常玩扮家家的盤子上,同時交給她一支叉子,呂小芳很快樂的學習自己吃飯,不過大概不餓或是媽廚藝不佳,呂小芳實際上吃的並不多,然後和媽一起玩帶插座原柱體共三排,不過呂小芳今天學習興緻不高或是不了解如何用視覺分辨大小及高低的不同,都是用試的去硬放入孔座..也玩了粉紅塔,今天會排五個了,不過不是按大小排列,而是當成普通積木,排成一排了事 11:30 和媽去公園散步,本來是想帶呂小芳去超市認識水果的,不過呂小芳一看到溜滑梯就不肯離開了,今天有一個三歲的小男生很喜歡去欺負呂小芳,在她爬樓梯時就硬要跟在她後面,然後嫌呂小芳爬的太慢還要硬擠,當呂小芳從溜滑梯另一端想爬上去時,又把她推倒,結果媽最後忍無可忍.直接跟他嗆聲,不然就趁他溜滑梯下來時去搔他肚皮,可是他最後還去打呂小芳的頭,媽也很生氣的打回去..後來媽只好撤退,媽怕呂小芳會被帶壞,以為欺負人是可以後,後來偶們又去家附近的環保公園,這裡的設施還OK,而且只有一個小哥哥在,他很nice喔,一直介紹怎麼玩,呂小芳此時卻是精神不濟想睡覺,所以我們玩沒多久就回家去了..共花了快1小時.. 12:30 回到家洗澡..呂小芳很快去睡午覺..媽下去煮上海菜飯給呂小芳當午飯,同時還煮了玉米濃湯...可是呂小芳大約30分鐘就醒了,狂哭 ..因為看不到媽媽.. 2:45 混啊混..終於要到外祖家了..媽把呂小芳丟給外祖, 自己跑去洗髮 5:00 回丰田..洗澡..吃飯...去外婆家囉..

四有父母、挺進哈佛!?

2006年04月01日
公開
3

喬幼國際幼兒學校督學暨親職教育作者 江智安 本文出處/健康物語月刊2005年11月號 寫給我即將八十歲的父親及六十歲的母親 前陣子由於知名雜誌的專題,讓國內獲知又有多名優秀菁英進入全球學術殿堂『哈佛大學』學習了,引發一股哈佛討論風,我們內心除了替這些孩子感到高興外,卻不禁想要針對這次專題所提出的一個角度來聊一聊-『四有父母、挺進哈佛』。 何謂『四有父母』?即有知識、有心、有錢及有閒。 我們知道在面對未來競爭的時代,若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最少也要會個3種語言及四項專長,但這豈是一般家庭父母所能具備的專業素養。然而當面對孩子對外的龐大競爭性,自己內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也為了掩飾內在的虛弱及平衡自身所處環境的不滿,再加上一點點虛榮心,父母只能『勇敢』的將孩子推往『獨立學習與成長』大義下的前線,自己卻躲入『認真打拼賺錢、給孩子受最好教育』口號中的避風港。 『四有父母』的有知識、有心、有錢及有閒所代表的生活意義為何?如文中所描述,「有知識」:父母為碩、博士以上之高學歷者(父母其中一人為博士、最好具備留學經驗較有國際觀);「有錢」:父母其中一位的收入所得必須能完全支持家庭經濟(通常需任職500大上市或國際企業)且不虞匱乏,以成就另一位能全心投入家庭及孩子教育(通常都是父主外、母主內);「有心」:父母其中一人必須在年輕時代就深謀遠慮,為了未來的孩子,攻讀教育、心理、社會相關領域;「有閒」:在名利雙收之餘,能堅持不積極規劃個人自我實現及參與社會社交生活圈。 以上條件,若非『四有祖父母』庇蔭,凡夫俗子豈能兼具?我們憂心自孔子以降所大力倡導之平民教育,在未來世紀將不敵菁英教育,無形之經濟階級將比政治階級對人性尊嚴更為壓抑。 回憶求學時代,為了克服對社會科的障礙(我永遠搞不懂為何要對中西年代所發生的事在那比來比去…),父親利用公餘繪製大型圖表海報,貼著家中滿牆壁,說的口沫橫飛,各色彩色筆滿天飛舞,結果那次月考我得到98分,爸爸卻是100分(因為我拿題目給他寫),他的『知識』是與我一起學來的,不過他比我認真!高三那一年為了陪伴我不使我分心,有一日看到媽媽買了一綑鐵鍊及一個大鎖回家,費了星期天一個上午的力氣將她的寶貝電視「綁」了起來,這一綁就綁了整整一年…果然很『有心』!有一段時間我的化學不太好,父親在與我長談認為需要借助補習的力量後,透過側面的了解及請託,將我送進了我的化學老師在假日開設的家教班中「深造」,一學期之後我成了化學小老師…當時我認為老爸是蠻『有錢』的老凱子!不然為什麼不要求老師在學校教會他兒子,還要多花一次錢?!如果您也有標準的『四有父母』,那麼恭喜你距離成功已近了一大步;但是如果你也有我的『四有父母』,那你更應該慶幸,因為你已具備了自我追尋「四有」的門票,而不用把一生的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 最後,我們先跳脫『四有』及『哈佛』等標籤化意涵,這些培育出優秀精英的專業父母的建議,仍然值得我們深思與捫心自問,以下這些方式或技巧真的需要『四有父母』才能達成嗎? 一、十歲前母親專職陪伴: 1. 把帶孩子當成一番事業在做。 2. 提早鼓勵閱讀:陪上圖書館,給予小獎勵。 3. 強化紀律定性:做功課放鬧鐘,每天游泳習樂。 二、十歲定型以後放飛: 1. 增進學業成就:考試提醒,小時緊盯長大放手。 2. 培育耐挫能力:避免過度讚美,告知學習枯燥

google--中國總裁 李開複--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2006年03月24日
公開
2

李開複 原微軟中國全球副總裁 2005年9月15日出任google中國總裁 《李開複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寫了四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後,許多學生問我:“開複老師,你為什麼不寫一封信給我們的父母呢? 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 但是對這封信我一直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在多位同學多次的鼓勵下,我問他們: “如果我寫了這麼一封信,你們會希望我說什麼呢?” 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碰碰釘子吧。”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以盡力而為後,可否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父母能支援。”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啟口。” 聽到了這麼多充滿感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開始寫我對這些話的看法和我對教育的理念。 我的理念就是: 如何培養一個 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 然後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的家長: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 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裡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 那麼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 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 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 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 (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 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 那你就自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 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 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 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 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 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 所以,我覺得要提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台, 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 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 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 而 不是 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 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 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 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 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 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 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 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 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裡.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 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 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學” 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 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 “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 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 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 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 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 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 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 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 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稚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 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 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多指導,少批評。 劉墉說: “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 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 (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 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 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 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 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 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 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 “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童欣說: “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 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 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 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 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 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 很難得到自信。 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 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讓老實說我是“數學天才”。 雖然我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 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 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 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 (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 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 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 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 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 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 在美國小學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孩子是有 “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的)。 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 結果真的激發了他的自信,讓這18個學生表現得比原來的期望高。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 “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 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 “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 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裡,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 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贊許的可信度。 對他而言,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 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

呂小芳的教育問題

2006年03月07日
公開
3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訓練呂小芳的專注力跟學習力.希望她可以專心在工作上並且有多種刺激.所以買了disney的DVD給她看.也買了不少玩具給她.固然這些東西對她的發展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可是姨覺得我們忽略了一點.就是無論是電視,或著是玩具,都只是單方面的資訊的給與,而不是互動式的教學,舉個例子來說.當呂小芳在看DVD時.她可以很專注的看.但是她卻很少跟著電視作出動作來..像之前小朋友在玩TOUCH YOUR BODY 時..呂小芳只有在有姨跟其他人對著她作動作時.她才會跟著做動作,或者她自己看電視時.她也許早就知道那是什麼意義了,但她沒有動力去跟著做,同理,電動式玩具也是只是會發出聲音閃出燈光的東西罷了,雖然呂小芳現在對很多東西都可以識別出來.比方說她知道誰是姨,誰是大舅舅,誰是小舅舅,也會開電視,試著把DVD塞進機器裡.但是對她而言,說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她只要以啊啊叫表示不願意的意願外,她還可以用動作,比方說把東西丟到地上,轉身走開或搖頭,點頭就可以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因此語言對她來說是缺乏去嘗試的動力的.. 姨比較了辦公室小朋友跟呂小芳在環境上的差別,就是辦公室是沒有電視的,小朋友除了玩一些沒有電的玩具(因為環保的關係)外..最多的就是跟一堆阿姨玩.因此她們有很多的機會去模仿這些阿姨的發音及動作..因此我們是不是要改進一下,不要再讓呂小芳看電視.而且叫阿媽以字卡教呂小芳唸.可能會好些..今天姨買了英文字母的磁鐵.希望阿媽可以教呂小芳.. (媽媽回覆) 我也很想把阿媽家的那些電動玩具丟掉,只是那可以阿媽的愛心啊..而且..教小朋友字卡不是很容易的,要用一秒的時間一邊用手換字卡,一邊還要唸出來,媽試過..很難,往往動作不協調,況且呂小芳又會伸手過來搶字卡..^^||..anyway..媽買了一套蒙特梭利教具給阿媽..阿媽加油...啊.姨你買英文字母的磁鐵,素要叫阿媽開始學英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