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貝和托育寶貝都生病媽咪好累

2011年01月20日
公開
48

最近寶貝的氣管、鼻竇炎一起來讓媽咪又累又煩,因媽咪要顧托育寶貝還要接送寶貝上、下學,且先生最近因公司事情多又不能幫忙我,加上下雨天讓媽咪做起事來非常不方便,托育寶貝不喜歡騎車太久,但家長又不能早點來,且看醫生的時間真的等好久,無奈媽咪只好邊安撫托育寶貝邊照顧女兒,每天托育寶貝都在早上5∼6點就來,媽咪必須早些起來,加上最近天氣冷,托育寶貝因家長工作的關係,所以必須很早來我家,但一早來時就一直哭鬧鼻子不舒服,媽咪與家長說了很多次,要幫她帶口罩,但有時家長就是會忘記,讓托育寶貝不舒服直哭鼻子、鼻子,唉∼每天就上演哭鬧,讓全家人都因她而醒來,真的很對不起先生和寶貝,而我只能一直安撫托育寶貝乖乖並幫她按摩鼻子、熱敷,但她卻又不願讓人幫她熱敷和按摩真的很生氣,但畢竟她還小不懂對他生氣也沒用,媽咪只好先拿一個口罩讓她戴上,等她鼻子感到溫暖後,她才肯乖乖睡覺,讓媽咪我覺得好累喔!到了中午托育寶貝在睡覺前,媽咪趕緊幫她洗好澡讓她喝完ㄋㄟㄋㄟ再給她帶上口罩睡覺,托育寶貝才不會因鼻子遇到冷空氣而哇哇大哭,反而看她睡得更入眠,對托育寶貝不舒服真的感到很不捨,也希望托育寶貝能健康、快樂在媽咪我這長大,托育寶貝∼橋媽咪愛你,強媽咪希望你天天都健康、快樂、活潑長大喔!

主旨: 解毒效果最好的蔬菜....空心菜

2011年01月17日
公開
55

主旨: 解毒效果最好的蔬菜....空心菜  【五代中醫救命養生帖作者簡介】張維鈞院長 家傳五代,行醫120年的中醫世家。因擁有中醫的養生之道守護,家族百人中無一人得到癌症,平均年紀更達高齡80以上。張維鈞院長身為第五代傳人,擁有百年留傳的祖傳醫學智慧及精神,不管是中醫、食療營養學都有深入的研究。 張院長從小浸濡在中醫的藥香環境中,祖母與母親更擅以食材配合來滋補、調養身體,在數十年前,就極具食療的養生觀念,更將「藥食同療」的理念發揮極致。張維鈞院長從小在藥香、書香和廚房「三香」成長的環境中,不但造就了他日後對中醫的研究,對於食材特性與烹飪技巧也多有心得。 ★解毒效果最好的蔬菜~空心菜:記得小時候,鄰居的小孩子誤食農藥,當時在鄉下地方無法及時送醫,這時看到我祖母立即將一堆空心菜煮熟煮爛,讓他吃下後,中毒的現象就暫時降低下來。 因為空心菜含有「黑膠質」,這種植物膠質可以將腸胃的有害毒物抓走,就像是警察抓壞人一樣,所以具有解毒的功能。肝不好的人,常覺得精神不濟,吃飽後想睡覺,可以多吃空心菜,減少肝臟的負擔。 改變酸性體質的好食材 很多蔬菜都是鹼性食物,空心菜也是,但特別的是,大多的蔬菜炒完後,就失去原本的鹼性特質,但空心菜不管怎麼烹調,都不會改變其鹼性,是改善酸性體質很好的食材。 張院長小叮嚀 空心菜屬於寒性食材,虛寒體質、營養不良、低血壓者少吃。尤其吃中藥時不可同時食用空心菜,因為其寒性會將中藥效用帶走,失去進補的效果。

【分享】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11年01月15日
公開
58

【分享】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汪培珽的部落格,新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2008年春天上市 "父母早該知道的事" 1.結婚前先問:「你要幾個孩子?」通常,婚前志不同的,婚後道也不會合。不要相信愛可以改變一切。 2.不要想錢夠不夠養孩子。「先斬後奏」,有了孩子,就會找出錢來養他們。古諺:一枝草、一點露。孩子生來就有帶路財。 3.生男生女,上帝決定,不要問我。 4.生一個孩子累,生兩個孩子也累。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5.第一個孩子,餵一口飯要一小時;最後一個孩子,根本不用吃飯也會長大。 6.孩子發燒,不要急著衝去醫院。但是,如果是第一個孩子發燒,連上帝都攔不住父母。 7.孩子真正需要看醫生的次數,比實際發生的次數少很多。甚至少到醫生無以維生。 8.孩子真正需要的食物,比父母「灌」進去的少很多。甚至少到父母要得憂鬱症。 9.上帝派給孩子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去打翻東西。 10.禪修,不必到廟裡。能夠心平氣和的照顧小孩,就是最好的修行。 11.手足友愛是幸福,不友愛是鍛鍊。給父母的鍛鍊。 12.不是孩子需要上幼稚園,而是父母需要上班。 13.孩子在學校闖禍,永遠都是別人的錯? 14.不要讓孩子決定買哪件衣服穿哪雙鞋,直到他可以獨立出門,或是你的眼睛可以瞎到看不見。 15.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一個東西時,就是不要買。 16.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書時,就是買。少則損失一本書的錢,多則孩子愛上書本。 17.當你猶豫要不要帶孩子去運動時,就是去。這是好父母的基本配備。 18.沒有孩子不喜歡父母的擁抱和親吻。不是他不習慣,而是你。 19.多幫孩子拍些照片。不要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後就把底片用完了。 20.不論多大的孩子,當他第一聲叫你的時後,就要立刻回答。不然就得馬上跟他說你聾了。 21.當孩子跟你抱怨學校朋友功課……需要安慰時,最好點頭微笑,拍拍肩就好。注意到了沒?他沒有跟你要答案哦!你不需要說話。 22.父母的大道理,沒有安慰人的效果。而且一定有反效果。 23.不論孩子是三歲還是三十歲,如果沒有向你尋求幫忙,袖手旁觀才是上策。 24.孩子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聽你的勸告,你就算是稱職的父母了。 25.父母早該知道的事………,我早該知道,它是沒有盡頭的。 --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

如何養成寶寶的固定作息?

2011年01月15日
公開
67

如何養成寶寶的固定作息? (從新知大耳朵轉貼來備份) 如何養成寶寶的固定作息? 吉娜•福特 大部分的小嬰兒在新生兒階段能夠一次醒個兩小時。如果妳的寶寶醒著的時間超過兩小時,那他接著得睡上比平時較久的時間。這樣做與作息的原則相衝突,使他在接下來的作息受影響,那麼夜間和後半夜的吃睡情況就不會太理想。所以適當的把這兩小時醒著的時段控制好非常重要。 透過固定模式,寶寶可以學習分辨很多事物,所以白天和夜晚進行的活動,必須各有固定的步驟,甚至摟抱和放他在床上睡覺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這樣他在習慣之後,自然能區分出當下是何種狀況。 餵食 餵嬰兒喝奶進食非常耗時。為了避免晚上餵太多,白天的每一餐一定要讓寶寶有飽足感。喝母奶的寶寶,身體上需要花三小時去消化一餐,而牛奶寶寶需要三個半至四個鐘頭。如果他還沒餓妳就餵他,那他很可能只喝個50∼60CC,然後一、兩個小時後,又得吃上一大餐,這會導致一整天餵個不停,而且容易引起脹氣。 在進食前避免讓他大哭,因為這也會引起脹氣。寶寶吃奶的時候不要逗弄他,他一分心可能只吃一些些就不再吃了。餵奶的時候母親也不要一直講電話,這樣寶寶的背才能伸直。也不要搖他,因為他會搞不清楚,以為是要睡覺了,而且邊吃邊睡很容易把奶吐出來。 玩耍 所有的寶寶都喜歡被摟抱,喜歡有人和他講話,唱歌給他聽。研究發現,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很喜歡看簡單的故事書,玩些有趣的玩具。妳必須安排出適當的玩耍時間,寶寶才能真正享受這些事物。最好的時間是醒了之後一小時,而且肚子不餓的情況下。而睡覺前二十分鐘不應該讓他玩耍,因為太興奮會影響睡眠。 摟抱 寶寶很喜歡被摟抱,然而抱他必須是在「他需要」的時候,而不是在「妳需要」的時候。寶寶的成長需要很多能量,所以不要讓他的小身體因為過度活動而太疲累。寶寶需要被呵護,而不是像寵物一樣的逗弄,母親經常想的應該是他的需要,而不是大人的喜好。 妳抱著他的時候要能夠區分他是想要有人跟他玩還是開始想睡覺,想睡覺的時候他不會看著妳,而且妳可以感到他的身體很放鬆。記住抱著寶寶餵食時,不要讓他吃到睡著。醒來後的一小時而且在他已經吃過了的時候,他會喜歡有人和他玩玩。如果妳逗他玩的時候老是抱著他,當妳要抱他睡覺時他也會想玩,而不是想睡。當妳發現寶寶開始想睡時,應避免和他說話,眼光也不要和他接觸,因為這樣會使他想玩,導致他太累不好睡。 寶寶的睡眠 睡眠對嬰兒的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睡得不夠會使他暴躁易怒而且不好哄。 以下列小訣竅配合作息法,將可以幫助寶寶養成睡眠的好習慣。 ˙白天餵他喝完奶要讓他小玩一段時間。 ˙接近傍晚時不要讓他睡太久。 ˙下午三點十五分之後暫時先不要餵他,否則晚上的進食時間會往後挪。 ˙每一晚都重複同樣的作息步驟,在他想睡的時候不要讓任何訪客在嬰兒房停留。 ˙不要讓他太疲勞,睡前要預留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幫他洗澡、餵食,然後他才會容易入睡。 ˙洗完澡後不要一直逗弄他,這樣會影響他接下來的睡眠。 ˙避免抱著他搖到睡在妳懷裡,在他入睡前把他放進他的小床。 ˙如果妳給他奶嘴吸,別忘了在把他放進小床時拿出來。 ˙如果在餵母奶或牛奶的途中睡著了,要把他稍微吵醒,讓他上床後再睡。

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2011年01月14日
公開
59

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萱鎮 採訪�蔡淑如 演出�Baby:陳秉聿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如廁訓練主要為幫助孩子順利擺脫尿布,逐步擁有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家長應瞭解的是,如廁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發展,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成功達成目標。本篇將依序介紹如廁訓練之適合時機、各階段重點、男女寶寶方式差異、外出如廁問題等,希望能一次解決家長所有疑惑! 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嗎? 如廁訓練該何時開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發展。根據研究指出,18∼30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而之所以非限定在某一年齡,則是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不太一樣。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重要的是,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萱鎮表示,要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應待孩子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3∼6月左右。簡易參考指標如下,而這些大都在孩子1.5歲左右或之後才會表現出來: ★動作方面: 孩子要能行走、跑,能夠自己蹲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且動作穩定協調;能夠穩定小馬桶上且配合下腹用力等。 ★認知方面: 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尿尿或大便在尿布上,約在1.5歲左右才能告訴家長這個狀況;如小朋友在尿尿時,會愣住幾秒鐘,停頓他的遊戲或動作,或在便便時,出現用力、臉部脹紅的情形,讓家長可以察覺出來,表示他有意識到自己在尿尿或排便。 『CHECK!!寶寶生理、行為、認知3大指標∼』 孩子如廁訓練,向來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在國外,專家列有一套孩子適合訓練之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僅供家長參考: ★生理篇 1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2一天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表示膀胱括約肌較有力量控制了。 3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約略固定於何時解便。 ★行為篇 1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鐘,要不然可能沒辦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2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即使沒有辦法作得很完整也沒關係。 3孩子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如果孩子沒有太大反應,家長可以去增強此行為。 4孩子會告訴家長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等,表示他已認知到這樣的行為。 5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6孩子平時如得到誇獎會很高興,代表他想要獲得成就感,及發展自尊心的概念。 7孩子對使用便器不排斥,反之,寧可晚1、2月再開始訓練,當中可先用口頭引導或圖片讓孩子瞭解。 8孩子願意有合作的行為。 ★認知篇 1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過去長輩常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孩子帶到定點如廁,雖然有時孩子能順利尿尿、排便,但這純粹是時機巧合,不代表孩子具有如廁自理的能力。王萱鎮表示,如廁自理指的是孩子知道他要尿尿、排便,而且可以暫時憋住,然後到定點將下身衣物褪下,「解放」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等步驟。當然,一開始,衣物穿脫、衛生清潔方面可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 家長必須體認到如廁訓練非一蹴可幾,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為了成功達成目標,一般將如廁訓練分為以下三階段進行: 【第1階段】 ★POINT:如廁認知+坐馬桶訓練 當孩子出現上述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後,家長便可考慮進行如廁訓練。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告訴孩子「你現在尿尿�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的連結。加上孩子這時白天能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家長白天可先將孩子的尿布拿掉,改穿小褲褲,配合定時如孩子喝水或用餐後1小時內帶孩子坐在馬桶上,時間約5∼10分鐘即可,讓他嘗試在馬桶上如廁。 初期孩子可能不見得能順利如廁,或是重新穿回褲子後才解了出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故意找麻煩,而要把它當作訓練的機會,提醒他「尿尿�便便在褲子上會濕濕,感覺不舒服,下次可以到馬桶上尿尿�便便」等。之後,可以每隔1∼2小時便讓孩子到馬桶上坐一會,隨著孩子發展及練習次數多了,漸漸地成功的機會也會增加,這時候家長更應給予鼓勵,增加孩子的動力。 ★注意事項: 1.6∼12個月的小朋友膀胱容量較小,一天尿尿次數很多,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展成熟且容量增加,孩子排尿間隔的時間便會拉長。家長如果太早訓練,相對失敗的機會就大。一般是建議待孩子白天尿布能有2、3個小時維持乾爽再開始訓練。 2.大小便控制能力的成熟度和大腦的額葉有關,而夜間睡眠時,額葉的功能又會下降,因此家長在第一階段,適合於白天進行如廁訓練,夜間可能還是要幫孩子穿上尿布喔! 【第2階段】 ★POINT:如廁前預告+坐馬桶訓練 有了前期的訓練,之後孩子感覺到尿急或便便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些焦躁不安、摸下體的行為。家長發現時,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尿尿�便便了」,並帶他去馬桶上坐好。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便知道要請家長帶他去廁所囉! 該階段最大的困難,即孩子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時,可能馬上就地解放了,讓父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失敗都是如廁訓練的必經過程,還請家長保持耐心。由於孩子能進一步表達我要尿尿�便便,且暫時憋住尿意、便意,之後就定位脫下褲子再順利如廁,這需要建立在神經學發展更成熟的基礎上,以運用下身的括約肌暫時憋住尿尿�便便。據醫師臨床經驗來看,待孩子2歲後再脫掉尿布比較合適,少部份進展較快的孩子可以在18個月時進行。 ★POINT:如廁清潔: 這時孩子解尿後雖然可以拿著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能擦得很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故須由家長協助。至於解便的話,礙於手部動作限制,只能靠家長幫忙囉! ★POINT:穿脫衣物 2∼3 歲孩子大都可自己將小褲褲拉下,只是動作可能比較慢,但剛開始為避免孩子憋不久而在過程中就地解放,家長可以提供協助,或將孩子的便盆放在他遊戲附近的角落,讓他想要如廁時,能夠趕快脫褲子到馬桶上做好,減少失敗的經驗。至於穿褲子的部份,可能要到孩子4歲後才能表現得比較好。 ★預計時間: 從第一階段要進展到第二階段該花多久時間?王萱鎮表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原則上只要能在3∼ 6個月期間完成就可以,建議家長寬心以對。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待1、2個月後再重新開始,等到孩子能夠做到階段性要求,家長再考慮進行下一階段即可。 ★注意事項: 1 孩子2、2.5歲後會慢慢出現反抗期,不見得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配合各階段訓練,家長不須刻意勉強。畢竟孩子能意識到想要如廁,暫時忍耐並至定點完成,才是如廁訓練的目的。如果孩子只是遵照父母吩咐,定時乖乖地坐在馬桶上,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及知道要去上廁所,這也不叫成功的訓練。 2如果孩子表現不錯,午睡時可以嘗試不用包尿布,或者待他午睡起來時,盡快帶他去上廁所,不過4、5小時的睡眠仍須使用尿布。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第3階段】 ★POINT:自己更衣如廁、夜間不包尿片 孩子能夠忍住尿意、便意,脫掉小褲褲再如廁,已經算符合如廁訓練的要求。之後孩子如能維持半年以上,沒有什麼錯失,家長可以接著觀察孩子夜間穿著時的尿片,如果經過六小時睡眠,尿布仍為乾爽的狀態,那麼就能讓孩子試著睡覺時不穿尿布。 ★POINT:自我衛生訓練 差不多至4、5歲的時候,孩子解尿後,自己用衛生紙擦拭下部的動作已能做得很好,而解便後的清潔,前期因孩子手不夠長,及肌肉力量限制,可能比較不理想,這方面訓練也是要到4、5歲才能達成,家長可讓孩子自己清潔,不過還是要再檢查確認為宜。 整個如廁訓練(含夜間不尿床、便便後的自我衛生)若能於2∼6歲訓練完成,就算大功告成。這時恰好是孩子要上小學之前,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清潔能力,可避免衍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及適應新生活。 『寶寶夜間尿床,家長傷腦筋∼』 夜間尿床和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而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所以容易不自覺地解尿。孩子能夠夜間睡眠時不尿床,是如廁訓練後期的重要內容。如果孩子白天已經能控制得很好,家長可以持續1、2週以上到1、2個月觀察孩子早上醒來的尿布,如果有80%的時間尿布是乾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再包著尿布睡覺,不過前期可能還須要一些生活事項的配合。 一般來說,在孩子6歲左右能達成夜間不尿床,或僅有1、2失誤便在可接受的範圍。為了訓練成功,有幾點還請家長留意: 1晚餐過後,盡量不要讓孩子攝取太多水分,孩子若戒不掉睡前喝一瓶奶的習慣,可以用餐後3小時帶他去上一次廁所。通常孩子如果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且睡前上過廁所,到隔天早上膀胱的積尿都不會太多。 2如果進展不佳,家長可能要半夜叫孩子起來上廁所。6歲以上還會尿床者,應懷疑疾病的可能,須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3家長若不願意幫孩子重新包回尿布,可以使用防濕尿墊,不過孩子睡覺時會滾來滾去,效果可能不大。 男女寶寶如廁訓練差異∼ 男女寶寶在如廁訓練上,除了解尿的方式不同外,沒有太大差別。由於男寶寶要自己握著陰莖且站著解尿,須要運用較多大腿肌肉的力量,難度較高,而且容易因緊張而尿不出來,所以家長可先讓孩子從練習坐在馬桶上尿尿開始。待孩子能夠自己控制解尿的時候,再讓爸爸或哥哥帶著孩子上廁所,模仿及學習站著尿的方式,之後孩子就能慢慢進入狀況了。 初期孩子較難扶好陰莖,加上不太會測量距離遠近,會常常出現尿不準的狀況,故仍須家長協助。通常孩子至3、4後,雖然偶爾還是會對得不好,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此外,訓練孩子站著尿時,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都可以,但因部份家庭馬桶較高,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小凳子,當然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少的。 OK←→NG 影響因素大調查!!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常遭遇的挫折包括: □孩子一開始就排斥使用小馬桶、便盆。 □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但坐在馬桶上卻不能順利如廁。 □原本這禮拜都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下禮拜又開始抗拒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這時建議待1、2月後再開始。千萬不要採取高壓強迫,以免造成孩子反彈,何況孩子若已開始出現反抗期,家長的態度只會加重他反抗的行為,變得更為排斥如廁訓練。在沒有訓練的期間,家長可以選擇相關的如廁教材,讓孩子透過圖書、卡通獲得認同感,或請他觀察兄姐的情況,藉以引發他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如家裡遭遇變故,或有新成員誕生時,原本的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這時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應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如果是後者,通常只要給予適度的關愛,不要讓孩子覺得新生的弟妹搶走爸媽對他的愛,都能慢慢地接受訓練。 此外,有人提到夏天比較容易訓練,這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比較頻尿,所以失誤的機會較高,加上冬天衣物比較厚重,孩子可能還沒脫好褲子就以經尿濕了,增加衣物清理的負擔,反之夏天只須穿著小褲褲訓練,相對比較方便。不過如果相關條件能夠克服的話,季節上倒沒有嚴格限制。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多!! 許多家長反應道,帶孩子外出時,到達定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還有外面的如廁環境可能不盡理想等。王萱鎮表示,孩子能夠憋住的時間較短,而且部份能力未臻完善,面對外出常見狀況,解決辦法包括: ★SOS∼蹲式馬桶難度高?! A:外面的蹲式馬桶規格較大,而較小孩子可能腿不夠長,還有要把褲子褪到大腿以下且蹲著一段時間,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的利力氣,故建議家長抱著他解尿、排便。 ★SOS∼坐式馬桶髒兮兮?! A:家長可以比照上述的作法,抱著孩子上廁所。如果小男生要站著尿尿,家長應將他扶好,並且協助他扶著陰莖。 ★SOS∼較長車程怎麼辦?! A: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不妨直接包著尿布出門,至於較大的孩子,旅途中每到一個定點如加油站等,便可帶孩子去上廁所。如果擔心的話,可能還是要準備一些尿片喔! 【專家小檔案】 王萱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分享】兩歲兒童

2011年01月14日
公開
65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7祕笈,教出禮貌小孩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54

7祕笈,教出禮貌小孩 文�王意中 大人常對孩子說:小孩子要有禮貌。但對許多孩子來說,禮貌很抽象,家長需要給予更具體的例子和示範。 人潮擁擠的大賣場,小男孩推著購物車橫衝直撞,隨口說著:「閃邊、閃邊!」被撞著的中年男子大聲嚷著:「誰家的孩子,這麼沒禮貌!」小男孩依然視若無睹不予理會。「小朋友,這裡人多熱鬧,請放慢速度,慢慢逛,」微笑的阿姨對著小男孩這麼說著,購物車竟也神奇的緩緩而行…… 玩具區裡,小女孩任意將物品外包裝拆散,玩弄後不歸位而隨處放。「嗨!聰明的小朋友,我猜你一定知道玩具的家在哪裡,」一旁的爺爺如此說著,小女孩隨即點點頭,做該做的事,將外包裝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處,並向爺爺說「再見」後,快步跑向故事書那一區。 禮貌是可以教導、也應該教導的親子課題。禮貌讓大人與孩子學習以友善的態度面對生活周遭的人,無論熟悉或陌生。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讓彼此覺得被尊重,也讓人心裡舒服。禮貌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有了禮貌,一切將如雪球般,為孩子成長的路上滾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點建議,而成功的金鑰密碼,就在於父母的優先示範。 教孩子認識禮貌的七個好點子 1.禮貌愛微笑。微笑是展現禮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別是來自父母自發性的微笑,總能原汁原味的傳遞給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見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離與化解衝突的魔力。教導禮貌,微笑,是最容易進行的事。 當孩子少了微笑,擺臭臉,大人直覺上容易認定孩子一定是不高興或生悶氣。有時孩子擺臭臉是情非得已,當孩子太過於專注,太過於緊張、焦慮或不知所措時,臉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變化。 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父母需要練習靜下心來幫孩子說話,如「媽媽猜,你是不是因為我不讓你出去,在生悶氣?」、「爸爸猜,你是不是和電梯裡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會有些緊張?」 2.禮貌靠魔鏡。「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禮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無法覺察自己擺臭臉而有所調整,往往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運用魔鏡來練習臉部表情的微調,讓孩子站在鏡子前,注視著鏡子裡的自己一分鐘。讓孩子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臉部表情,如是否常眉頭深鎖、皺眉、瞇眼、嘟嘴或嘴角微張。 讓孩子透過鏡子練習說話,並觀察自己臉部表情的細節,是否隨著說話內容有所改變。接著讓孩子練習慢慢微調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臉頰等肌肉或動作變化。當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時,他就有機會放鬆自己的臉部表情,不會因為過度僵硬,而讓人誤解他要傳達的訊息。 3.禮貌招呼讚。說有禮貌的話,無論是請、謝謝、對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見,總能為孩子帶來好回應。當大人習慣主動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見對方的好表現,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大人都愛「讚」,孩子也不例外。看光點,見暗點,這當中取決於大人與孩子的一念之間,以及平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聚焦在對方的好表現,並主動反應出對方的優勢。 父母可以運用便利貼,隨手寫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話。讓這些寫有正向話語的便利貼,隨時出現在孩子的電腦螢幕上、書桌前、飲料杯、書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視線能及的地方。讓這些充滿正向力量的話語,不著痕跡的在自己與孩子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大人說好話,孩子學禮貌。 4.禮貌廣告詞。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做出符合當下情境的表現。讓「做該做的事」像廣告詞一樣,透過父母不時耳提面命,在孩子腦海中深刻烙印、內化。例如:「做該做的事,結帳要排隊」、「做該做的事,在圖書館請保持安靜」、「做該做的事,將玩具放回原來的架上」、「做該做的事,遇見老師說聲好」等。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要求,與符合該情境的表現,同時讓孩子懂得應有的責任。做該做的事,禮貌跟著來。 5.禮貌在哪裡?對於孩子來說,有時談禮貌太抽象、太遙遠,利用影像媒介則呼之欲出。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觀賞的影片及動畫,讓孩子在觀影的過程中,與父母一起尋找影片當中的禮貌片段。 有畫面,禮貌在心裡就比較容易看得見。孩子或許會問:「禮貌是什麼?」這時引導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動作、肢體語言、說話方式、語調及字眼,能夠讓自己看了、聽了都覺得舒服,離禮貌就不遠。 6. 禮貌說故事。當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強調的「小朋友要有禮貌」,父母可透過讓孩子說禮貌的故事(讓孩子自編或講出所聽過的故事皆可),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理解禮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節,透過孩子的口述,禮貌的畫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對話及行動中揣摩,孩子的禮貌就更有味。 7.禮貌祕笈袋。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如何有效因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準備紙筆,與孩子一起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和問題,並一起腦力激盪問題的解決方式。例如:分組時被拒絕怎麼辦?剛剪的髮型被嘲笑怎麼辦?不小心認錯人怎麼辦? 每一張紙,只記錄一種模擬情境與符合該情境的各種問題解決方式,之後再過濾不可行或明顯有反效果的方法。最後,將這些模擬情境及解決方法彙整成禮貌祕笈袋,讓孩子隨身攜帶,時時練功,禮貌一點就通。 禮貌一定可以教,也一定需要教。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建議您一起從微笑開始,有效運用鏡子的魔力,練習自我表情的察覺,擺脫臭臉的誤解。主動招呼說聲讚,讓正向語言的力量隨處可見。一句「做該做的事」,讓責任如雪球般滾出來。搜尋影片裡的禮貌段落,編說禮貌故事,讓禮貌概念更深刻。培養禮貌如同練功,腦力激盪成就禮貌祕笈袋。

【分享】18~24個月語言發展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62

【分享】18~24個月語言發展 18~24個月 字彙增加•善於運用 18個月大的bobo,絕大部分已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彙了,相信也為親子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看著他愈來愈像小大人一樣,每天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父母可得多用點耐心聽,不要嫌他吵喔! 能力1 可說出20個以上的字彙 雖然學習語言的發展歷程相同,但每個bobo的速度卻不一樣,通常女孩的速度比男孩較早說話,語彙能力也比較豐富,賴怡如治療師表示,但環境刺激足夠的話,男孩也未必一定比女孩慢,或語彙量一定比女孩少。 遊戲 猜一猜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有興趣的玩具、食物或圖片 增加語彙的方式不是只能一成不變的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久了會沒意思,賴怡如治療師建議改用「猜猜看」的方式,更能激起bobo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準備一個「神秘袋」,放入平日他愛吃的食物或愛玩的玩具,給他一點提示,如配合情境的描述「你最愛吃的」、「每天都會玩的」,讓他猜猜是什麼東西,他會記得更快喔!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除繼續帶他認識更多物品增加語彙量,其中不忘加入形容詞或量詞,也可再組合這些語彙延伸到短句。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她建議,父母不要忘記多和孩子說話,給足夠的刺激比什麼都重要! 能力2 能以短句與他人對話 在累積一定的語彙量後,就要進階到以短句與他人對話,才知道說得對不對,能否讓人了解意思。而對話的形式是一來一往,來往間,bobo不只可向對方學習,也能發揮自身更多的能力。 遊戲 扮家家酒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有興趣的玩具 扮家家酒可說是孩子練習短句對話最好的方式!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在與孩子玩時,當孩子說完一句,父母要先仿說一遍,給予回饋後,再做延伸。當然父母再跟 bobo對話時,偶爾會發現有些話好像聽起來耳熟,不要懷疑,一定有人這麼說過,因此,在孩子前面必須要謹言慎行,以身作則。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再協助他與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對話,畢竟,不是熟悉的人,有的孩子會因此卻步,需要多鼓勵他多與外人溝通,否則只有親人聽得懂,很難拓展生活圈。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父母得多花點時間和精神陪他,放慢說話的速度外,也可運用語調與手勢加強其理解力;認識物品時,一定要邊指著具體的物品,一邊說出其名稱,以累積足夠的語彙量。 18~24個月 認識身體•建立愛護自己的觀念 加強認知能力,不只要認得生活周遭物品外,自己的身體各部位也是不能忽略的。對bobo來說,認識身體部位不只是一種認知能力,還可加強愛護自己身體的觀念,從小建立隨時自我保護的能力。 能力3 能說出簡單的身體部位名稱 學習不要捨近求遠,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一路算下來,也有不少語彙!認識各部位名稱後,當孩子日後若有不舒服時,才能明確指出哪裡不舒服,省得讓父母東猜西猜,讓親子溝通更有效率! 遊戲 我的身體有什麼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 可把握洗澡時,從頭到腳向孩子介紹身體各部位的名稱,除了「這是眼睛」、「這是手手(腳腳)外,父母也可換種方式問,如洗臉時,故意漏洗某一部位,問他「毛巾還沒碰過哪裡」;洗身體抹沐浴乳時,也刻意漏一處沒抹上泡泡,問「哪裡沒有泡泡」,請他說出,並補抹上泡泡。發揮他的觀察力外,也易因此留下較深刻印象。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再認識該器官功能、平常要怎麼照顧才能保護健康?甚至再自製身體圖卡,如玩五官配對遊戲,什麼眉毛,配什麼樣的眼睛,又該配怎樣的笑容,各自的位置又在哪裡才對。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就一直持續加強認識,除自己的身體外,也可藉現成的玩具提升其學習興趣。 提醒! 1.對於生殖器官,父母不宜隱晦不談,雖然bobo年紀還小,對性別觀念尚不清楚,不過,慢慢讓他建立正確的生理觀念,並教他注意清潔。 2. bobo最喜歡講「不要」,平常雖聽來刺耳,可是父母應順勢引導,如果有陌生人碰自己的生殖器官,這時,一定要大喊「不要」,以自我保護。 3.五官各有功能外,臉部不同的表情各自表現喜怒哀樂的情緒,可讓boob藉此進一步學習如何表達情緒才合宜。 4.四肢的靈活性攸關大肌肉的發展,可配合肢體活動時,了解「丟」、「走、「跑」、「跳」等動作的代表意義,並認識左右方向的不同。 5.手指則是行使精細動作的重要部位,藉由不同的遊戲讓bobo了解「抓」、「捏」、「拔」等細部動作代表意義,又該如何運用不同的手指,才能順利拿取物品。 18~24個月? 閱讀唱歌•增進能力好方法 想要提升語言能力,方法真的很多,如閱讀、唱歌也是。故事的世界非常寬廣、素材多元,很適合用來當做輔助教材;唱歌,更是有趣的學習方式,唱唱跳跳間,bobo自然習得的語彙比正經八百的告訴他還多! 能力4 能自己翻閱圖畫書 故事書最能吸引bobo,因為書中充滿有趣的情節、美麗的圖畫,再加上父母用溫柔的聲調念出,更是讓他大大的著迷。想要bobo能自行翻閱圖畫書,前提是父母必須要先經常性的念故事給他聽,讓他對書產生興趣,進而主動翻閱。 遊戲 手舞足蹈真快樂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熟悉的音樂或童謠 挑選一些旋律簡單和詞句重複的兒歌,播放時,父母可先擺動身體,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示範給幼兒看,導引他慢慢學習模仿你的動作,並跟著音樂哼出音調。漸漸地,你會聽到他唱出歌詞中的一些字音。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問他簡單的問題,如「喜不喜歡聽這首歌」、「要不要再來一次」、「換一首聽好不好」等各種問法,賴怡如治療師說,除藉此觀察他的反應,也讓他學習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就需要父母再多花點功夫,陪著他一頁一頁的指著圖案,說出圖案的名稱或意義,隨時問問題,讓他能專心聽故事。 能力5 聽到喜歡的音樂或歌謠會跟著手舞足蹈或哼唱 聽著喜歡的音樂或童謠,隨著旋律哼唱或擺動身體,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身體語言!透過哼唱方式學習事物,既自然又快樂。尤其童謠通常有押韻,且易朗朗上口,加上適當的動作可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 遊戲 手舞足蹈真快樂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熟悉的音樂或童謠 挑選一些旋律簡單和詞句重複的兒歌,播放時,父母可先擺動身體,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示範給幼兒看,導引他慢慢學習模仿你的動作,並跟著音樂哼出音調。漸漸地,你會聽到他唱出歌詞中的一些字音。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問他簡單的問題,如「喜不喜歡聽這首歌」、「要不要再來一次」、「換一首聽好不好」等各種問法,賴怡如治療師說,除藉此觀察他的反應,也讓他學習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父母應先了解反應不理想的原因,可換一首曲子再試試看,或是主動拉著他一起唱唱跳跳,並做出誇張的動作,吸引其注意力。 18~24個月 愛問問題•掌握學習之鑰 隨著bobo的語言能力逐漸增強,你會發現他很愛問問題,其實問問題正表示他充滿著探索的興趣,不要怕麻煩,耐心的回答他,讓他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否則,得不到回應的他,很快會喪失興趣喔! 能力6 練習說疑問句(如問:爸爸去哪兒呢?) 在bobo還不會問問題的時候,父母可先試著以簡單問題問他,如泡奶前,可先問他「奶瓶呢」、「水水呢」等,讓他確認物品並指出位置,你再順勢告訴他「奶瓶在桌上」、「水水在熱水瓶中」,逐漸地,他就會發展出他的問題考你,準備接招囉! 遊戲 我問你答 準備工作 bobo吃飽睡足擁有良好精神狀況 以 bobo最有興趣的物品,如車車,先在他眼前晃一下,故意藏在手裡,問他「車車在哪裡?」他會出現尋找的動作,當他找到時,父母要說「車車在手裡」,請他重覆一次;他想吃餅乾時,不要直接拿給他,先問「餅乾在哪裡?」等到他找出來,再教他說「餅乾在盒子裡」,讓他模仿問問題及回答的方式。 進階班 如果bobo能達到此活動目標,賴怡如治療師建議,父母可故意引導他主動問問題,如吃飯時,故意少給他平常習慣用的餐具,讓他問「瓢瓢呢?」;或是故意忘記一些你答應過的事,如允諾給兩片餅乾,卻只給一片,看他是否會主動問起另外一片餅乾呢。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obo,父母要多撥點時間跟他說話,並找出其興趣所在,藉由他有興趣的事物引起其學習動機,增加開口說話的機會。 提醒! 1.bobo喜歡問問題,因此,父母就用疑問句開啟bobo的求知欲望。 2.疑問句的形式很多種,從簡單到複雜,都是需要學習的!如「去哪裡」、「是什麼」、「是誰」、「為什麼」、「什麼時候」、「哪一個」等,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下,提出問題問bobo,不只讓他模仿句型,也讓他了解回答的模式。 3.當bobo會主動問問題時,父母千萬別覺得「孩子的問題怎麼這麼多」,或是擔心自己回答不出,其實他在乎的是一個回應,只要父母願意用耐心回應,不要澆冷水,就算答案未必詳盡或正確,他也會心滿意足! 4.當然,若能從bobo的問題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主動帶著他一起找尋正確答案,將給他一個正向的示範,「不知道沒關係,我們一起找答案」,在找答案的過程中,也許蘊藏更大的樂趣等著親子共同探索呢!

認識寶寶的五大癖好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56

認識寶寶的五大癖好 吸拇指、往嘴裡塞東西、要人抱、戀物、堅持固定的行為模式 記者:採訪撰文╱實習生張嘉芳 修訂╱施娟娟 採訪諮詢╱慈濟大學兒童 不少寶寶有重複及固定性的行為舉動,包括有事沒事吸吮大拇指、將東西往嘴裡塞、總是喜歡父母親抱著、出門時一定要有心愛的玩偶陪伴等等,這些行為在在讓爸媽們感到好奇甚至產生困擾,有鑒於此,我們整理出寶寶最常見的五大癖好,幫助爸媽們了解這些癖好的原因何在以及解決的方法! 癖好1:喜歡吸吮大拇指 寶寶在子宮內就已經有吸吮的動作,出生之後,0到1歲的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在這個階段中,吸吮的動作能使他得到滿足與快樂,這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 當寶寶接觸到新環境或是受到驚嚇、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尿布濕等等,因而產生不安、焦慮和緊張時,寶寶就會尋求能夠安慰他們的方式─吸吮大拇指。 此外,當爸媽因為工作過忙等原因忽略寶寶的需求,造成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寶寶時常感受不到爸媽的關愛;或是爸媽給予寶寶的環境刺激不夠多,也同樣會使得寶寶感到無聊,都會使他吸吮大拇指來排解無聊。 只要不是吸吮動作太不雅觀;吸吮的動作導致牙齒外觀產生不正常的歪斜、咬合不正;手指頭吸吮到長繭、變形;或是寶寶因吸吮到看不見的病菌而感染病菌之外,爸媽不妨讓寶寶享受一下吸吮的快樂唷! 對策: 1.以其他物品取代大拇指:若是寶寶吸吮大拇指已經帶來指頭以及牙齒不正常的影響,可藉助其他可供吸吮的玩具幫助寶寶不再吸吮大拇指,例如安撫奶嘴、奶瓶、磨牙餅乾等等。 2.找出寶寶焦慮的原因:在寶寶焦慮不安時,父母應該要找出原因,這些因素有可能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害怕陌生的環境等等,再找出原因後再適度地安撫寶寶,或是解決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覺舒適、安心,就能夠減少吸吮的情況。 3.提供豐富的環境:多元且豐富的環境,例如床邊有寶寶喜歡的多種玩偶讓寶寶玩,或是天花板上懸吊許多高低不一、色彩繽紛的吊飾,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等等,這些色彩繽紛、有趣的環境能夠給予寶寶許多刺激,讓寶寶對於環境感到好奇、好玩。 4. 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當爸媽和寶寶互動良好,即使爸媽不在寶寶身邊,寶寶仍可感到安心。要達到這樣的關係,必須要多些親子互動,包括親子共讀、手指謠(這指的是以一般琅琅上口的童謠,再配合手與手指動作的遊戲)、和寶寶說話、唱歌,並且多陪伴寶寶等等,讓寶寶感到愉悅安穩,自然就會減少吸吮的行為。 癖好2:喜歡將東西往嘴裡塞 喜歡吸吮的寶寶,為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當他的手能夠靈活運用之後,他會想嚐嚐身邊接觸到的物品的滋味,並開始透過各種感官的接觸來滿足其需求,這使得他對於週遭的環境、物品、玩具產生無比的好奇心,尤其是到了寶寶的牙齒生長期,更會想要找東西來咬。於是,寶寶看見地上有東西就撿起來吃、或將掉在地上的布偶娃娃往嘴裡放、啃咬黑色電線、玩弄媽媽的衣服等許多被大人視為惡作劇的行為便產生了。 對策: 1.給他乾淨衛生的玩具:給寶寶乾淨的玩具或是磨牙器、固齒器讓寶寶吸咬,但是必須定期消毒,而給寶寶看的書籍、玩的玩具,也必須耐咬,例如塑膠材質的書籍封面。 2. 提供衛生安全的活動環境:寶寶對周遭的事物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他會這個摸摸、那個摸摸、或是把東西拿起來吃一吃、舔一舔,這對寶寶來說充滿樂趣。因此,爸媽必須要提供寶寶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例如移除危險物品以避免寶寶碰觸;電燈、電器的開關、插頭、電線等常在寶寶視野可及之處,很容易引起寶寶注意,也要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以避免他去碰觸;而家俱、地板以及任何寶寶可能接觸的物品都應定時清潔,才能避免寶寶感染到病菌。 3.轉移寶寶注意力:寶寶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爸媽可以陪寶寶一起探索週遭的一切事物,讓寶寶多用觸覺、聽覺、視覺等等不同感官去探索,激發更多種玩法,而不只是用嘴巴去嘗試。 癖好3:戀物 寶寶喜歡舒服的感覺,因此會常常撫摸柔軟的東西,或是讓寶寶感到愉悅的物品,而寶寶也會特別喜歡這些物品。但爸媽們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些物品對寶寶的意義。 父母親也可能在不經意中給了寶寶許多安撫情緒的東西,例如隨手可得的小被子、柔軟的毛巾、枕頭、絨毛娃娃等等,這些安撫寶寶情緒的物品可以帶給寶寶安全感,使得寶寶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依賴這些物品。另一方面,在親子關係變得太過緊張時,引起寶寶的情緒不安,也可能導致寶寶尋求一些東西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寶寶戀物的行為如果不太嚴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寶寶,多數的寶寶不會有後遺症,在長大後與外界接觸、並適應生活之後,寶寶就會慢慢感到安心,而邁向獨立之路。 但是,寶寶戀物情形如果到了幼稚園時仍然戒不掉,甚至影響到寶寶的社交行為,那就比較嚴重了。 對策: 1.尊重孩子的戀物行為:無論寶寶因為何種理由養成戀物行為,戀物行為可讓寶寶產生安全感,若是爸媽強制改正,會使寶寶更加的慌張不安,更難戒除他的戀物行為。 2.訂定戒掉癖好的規則:慢慢引導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並訂定規則,例如父母親想要寶寶戒掉奶嘴的習慣,可以從每天都吸奶嘴,到後來慢慢減少吸吮奶嘴的時間,等寶寶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再改成三餐後及睡前才能吸吮奶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戒掉癖好。 3.以正面態度幫助寶寶:爸媽應以正面態度來幫助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例如寶寶有愛吃奶嘴的習慣,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已經長大了,是大姐姐了,大姐姐不需要奶嘴了喔!」而寶寶慢慢也會調適自己,戒掉戀物的習慣。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每個寶寶的氣質不同,爸媽應視寶寶的氣質尋找最符合寶寶的互動方式,並且多和寶寶互動,而寶寶則會經由親子互動得知父母親是愛他的,並產生安全感,對於物品的依賴度也會比較少。 癖好4:非做不可的固定動作、姿勢或行為 特定的動作和姿勢,是寶寶做某件事之前的一個儀式,經過這個特殊的儀式,寶寶就會覺得很安全。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或許會出現許多的固定姿勢或動作,而最常發生的就是喝奶姿勢以及如廁行為。 喝奶時,寶寶可能會希望一定要在媽媽身上喝、固定姿勢哺餵、要感到舒適、甚至要求氣氛等等。如果換了他人來餵或是改變了環境,寶寶會因為感覺和以前不同而產生不安。 在如廁行為方面,父母引導寶寶上廁所時,從前習慣包尿布的寶寶,會對改換成脫掉尿布在馬桶上解便這個行為產生排斥的心態,因此他會堅持一定要包著尿布才願意解便,或寶寶已經解便在褲子裡感到不舒服才告訴爸媽。其原因是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語言能力也尚未發展完全。 有些寶寶可能還有一些固定行為,例如偏食、左撇子等等,爸媽要知道的是:寶寶喜歡在環境中找到他自己熟悉的感覺,這使得他產生固定的動作和習慣,因此爸媽們不必太過擔心。若是爸媽想要改正寶寶這些習慣,也需要慢慢地進行喔! 對策: 1. 步驟簡略:在訓練的過程中,引導的步驟不要弄得很複雜,例如父母可能想先用玩具引誘孩子玩,再進一步引導孩子上廁所,進廁所後又叫孩子認真上廁所不要玩玩具,但孩子一方面想玩玩具也不想上廁所,結果爸媽又急著要孩子趕快上廁所,這樣的引導步驟過於繁瑣會使得父母及孩子都很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明清楚現在要做什麼,想出讓父母及孩子都簡單易懂的步驟,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行為,抓住規律之後可以減輕寶寶的不安及焦慮,以避免寶寶產生其他特定的姿勢和行為來尋求安全感。 2.訂出規則並加以堅持:寶寶有時候會想要逾矩,測試爸媽的界限,若標準定得不一,且爸媽不夠堅持,寶寶就會不知道如何和爸媽互動。例如父母今天要寶寶一定要吃青菜,寶寶就開始大哭想試試他不吃青菜父母會怎麼樣,如果爸媽今天心情好允許寶寶不吃青菜,但隔天心情不好就生氣罵寶寶,要求他一定要吃青菜,這樣一來,會讓寶寶對於是否吃青菜這行為不知所措,也不清楚爸媽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訂出規則、堅持原則、並耐心對待寶寶,不要因為寶寶的舉動不宜而對寶寶發脾氣,才不會對寶寶造成不好的影響。 3.與其他父母討論:新手爸媽可以和別的爸媽分享育兒經,彼此討論、分享、交流各種經驗與想法,藉以重新教育自己的寶寶。 4.利用繪本教導寶寶:爸媽可利用繪本找出想改正寶寶習慣的主題,和寶寶一起分享討論,寶寶會經由故事中學習,慢慢改正自己的習慣。 5. 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爸媽不要給予寶寶負向的行為觀念,否則會給予寶寶不安的情緒以及負向的想法。爸媽應多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有進步成長的動力。例如當寶寶控制不住解便在褲子裡,父母不要急著罵寶寶,而應該告訴他:「你現在知道要解便之前的感覺了嗎?下次再有這種感覺出現時,記得要趕快告訴媽媽,才不會再讓自己不舒服喔!」當寶寶做出正確的行為時,就可以稱讚寶寶:「你很棒哦!你已經學會了在馬桶裡便便了呢!」 癖好5:總是要人抱 抱抱永遠不嫌少!寶寶讓爸媽抱著時可以聞到爸媽身上的香味,感受到爸媽的愛,從抱抱中,寶寶和父母之間流動著愛意。 1 到2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走路,那時候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加上寶寶自身對走、跑、跳的感覺非常強烈,例如開始喜歡到處走走,到沙堆上跳跳、更喜歡跑來跑去給別人追等等,寶寶很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走路的階段,感覺很自由、有趣,所以當寶寶開始跑、跳時,他不喜歡爸媽一直抱著他。除非寶寶有累了、走不動等生理上的需求才會要爸媽抱他,爸媽則可視情況抱起寶寶。到了2、3歲,寶寶習慣了走路的感覺,走累了就不想要走了,開始想要爸媽抱他,這時候爸媽則應該訓練寶寶獨立走路的習慣。 如果是父母每次寶寶哭就抱他,或是怕寶寶跌倒而不讓寶寶走路,就有可能會讓寶寶習慣讓爸媽抱他。另外,和父母依附關係不良的寶寶,一旦離開爸媽身邊,便會感到不安與焦慮。因此,一方面很想往外探索,但是一方面又不敢離開爸媽的身邊,便常吵著要爸媽抱他,以尋求安全感。 *何謂依附關係?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的理論。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和孩子共同互動產生的,依附關係良好的寶寶,與母親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但當母親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 若是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不良,與照顧者的關係可能會有以下兩種類型:1.「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母親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則加以反抗。2.「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親的接觸。 對策: 1. 找出寶寶要人抱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寶寶累了、餓了、或是不想走了,因此爸媽帶寶寶外出時也應注意是不是到了寶寶平常休息的時間,若寶寶真的需要休息,則可視情況抱抱寶寶或是休息一下。若寶寶感到腳酸,則應注意寶寶鞋子的舒適度,挑選適合寶寶的鞋子才能減輕寶寶的負擔。 2.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可以再多走幾步,再過十分鐘我再抱你唷!」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寶寶自己走路。走了一段路之後也可給予寶寶獎勵,讓寶寶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走路這件事情。父母若怕寶寶太累,也可以改用手牽著寶寶的方式,或是休息一下再繼續走,父母的支持鼓勵是安撫寶寶最有效的方式。 3.保持良好依附關係:寶寶若是和爸媽們依附關係不良,就必須思考和爸媽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爸媽應該給予寶寶安心的感覺,讓寶寶充滿安全感,才能再去面對外在的世界。 結語 跨文化研究發現,不管在哪個文化,這個年紀的寶寶幾乎都會有這些癖好,而寶寶會有這樣的習慣也是自然產生的,爸媽不必太過憂慮和緊張。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共同學習,把這些癖好當作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自然的歷程,並接受它們,同時多加強一些親職的技巧來幫助寶寶加以戒除。假以時日,在爸媽們有原則、並加以堅持且有耐心的陪伴與教導下,寶寶的癖好應會慢慢減少而終至消失! 專家檔案 胡美智 現任: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講師 學歷:美國德州理工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進修博士中) 經歷:台北幼兒美學學校教學主任三年﹝1993-1996﹞、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幼稚園園長三年﹝1996-1999﹞具有幼教園教師合格證、慈濟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講師兼附設實驗托兒所所長﹝1999 -2005 ﹞、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 -- 托育機構所長、主任課程-結業﹝2000﹞。 本文引自"媽咪寶貝雜誌"http://tw.news.yahoo.com/magazine/babymother/index.html

給爸媽的備忘錄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59

給爸媽的備忘錄 從網路上轉貼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如果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瞭解事情,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 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 記於下,或許也能做為您的參考:  1.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像是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 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 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他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瞭解,便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的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嚐試。 21.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瞭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 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他的成長過程。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放眼看世界」。 每一位爸爸媽媽不妨抽個空,用心讀讀這份教養子女的備忘錄。

分享:花蓮教授歸納的155本好書

2011年01月12日
公開
56

Hello~~各位媽咪們: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網路上流傳這一份「推薦155本好書」, 是一個花蓮的教授依照書內不同的學習重點歸納並分類為以下的書單, 貼出來跟大家分享,並且感謝花蓮的那位教授,真是辛苦您了。 一. 有關媽媽形象的繪本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上堤 《我的媽媽真麻煩》,遠流 《做媽媽的都是這樣》,巨河文化 《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 《永遠愛你》,和英 《我家有個壞好寶寶》,格林 《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 《讓我安靜五分鐘》,台灣麥克 《猜猜我有多愛你》,上誼 二. 有關爸爸形象的繪本 《爸爸,你愛我嗎?》,三之三 《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格林 《爸爸,我要月亮》,上誼 《我爸爸》,格林 《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和英 三.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的繪本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 《想念外公》,遠流 《我永遠愛你》,上誼 《獾的禮物》,遠流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阿星的婚禮》, 《小魯的池塘》,三之三 《再見,愛瑪奶奶》,和英 四.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發脾氣與情緒的繪本 《生氣的亞瑟》,三之三 《生氣湯》,上誼 《啊!煩惱》,格林 《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三之三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和英 五.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解害怕與恐懼的繪本 《雷公糕》,遠流 《魔奇魔奇樹》,和英 《床底下的怪物》,上誼 《潔西卡和大野狼》,遠流 《討厭黑暗的席奶奶》,遠流 《我好擔心》,三之三 六. 可以引導小朋友面對父母失和與單親教養的繪本 《好事成雙》,格林 《保羅的超級大計劃》,格林 《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遠流 七.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身心失能者的繪本 《我的妹妹聽不見》(聽障),遠流 《叔公忘記了》(老年痴呆),遠流 《好好愛阿迪》(唐氏症),和英 《威威找記憶》(失憶老人),三之三 《我的姊姊不一樣》(智障),遠流 《祝你生日快樂》(癌症),國語日報 《瑞奇的煩惱》(身體缺陷),艾閣盟 《先左腳,再右腳》(中風老人),漢聲 《超級哥哥》(智障),國語日報 《跟著爺爺看》(視障),遠流 《珊珊》(肢障),上誼 《小紙箱》(流浪漢),和英 八,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笑容可貴的繪本 《笑容不見了》,艾閣盟 《給姑媽笑一個》,上誼 九.可以鼓勵小朋友自由創作的書 《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阿羅有枝彩色筆》,上誼 《阿羅的童話國》,上誼 《阿羅房間要掛畫》,上誼 《野蠻遊戲》,格林 《美術課》,三之三 《哈囉,你要什麼?》,格林 《當熊遇見熊》,格林 《點》,和英 十.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與珍惜友情(誼)的繪本 《嘉嘉》.和英 《大手握小手》.格林 《平克與薛伊》.遠流 《最珍貴的寶貝》.格林 《沒有你,我怎麼辦》.上人文化 《月亮,地球,太陽》.格林 《我最討厭你》.遠流 《我喜歡你》.遠流 《瑪德琳》.遠流 《你是我的朋友嗎?》.台灣麥克 《我是老大》.米奇巴克 《通通是我的》.台灣麥克 《為什麼》.鹿橋文化 十一.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成長的繪本 《小女兒長大了》.格林 《有什麼毛病》.格林 《精彩過一生》.三之三 《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上人 《你很快就會長高》.三之三 《阿虎開竅了》.上誼 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女性自覺(兩性平權) 《紙袋公主》.遠流 《頑皮公主不出嫁》,格林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遠流 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讀書真好的繪本 《三重溪水壩事件》.遠流 《最想做的事》.遠流 《我討厭書》.遠流 《愛書人黃茉莉》.遠流 《有誰看到我的書》.遠流 《米爺爺學認字》.三之三 《誰怕大壞書》.格林 十四.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遊戲的繪本 《假裝是魚》.信誼 《戴帽子的貓》.遠流 《毛兒的大提琴》�《小莫那上山》.精湛兒童之友 《恐龍王國歷險記》.上誼 《神秘的生日禮物》.上誼 十五。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接龍遊戲的繪本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 《喂!下車》.遠流 《永遠吃不飽的貓》.遠流 《門鈴又響了》.遠流 《好餓的毛毛蟲》。上誼 《好安靜的蟋蟀》.上誼 《你喜歡》.上誼 《當我想睡的時候》.台灣麥克 《誰吃掉了?》.上誼 《藏在哪兒呢?》上誼 十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與建構共同記憶或共同體驗的繪本 《我們的樹》.上堤 《想念》.上誼 《挖土機年年響》.和英 《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 《花婆婆》(改變與希望).三之三 《街道是大家的》.遠流 十七.可以引導並鼓勵小朋友勇於做自己的繪本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 《威廉的洋娃娃》.遠流 《愛花的牛》.遠流 《美術課》.三之三 《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我就是我》.三暉 《你很特別》.道聲 《森林大熊》.格林 《田鼠阿佛》.上誼 《阿力和發條老鼠》.上誼 《世界為誰存在》.和英 《土撥鼠的故事》.和英 《大箱子》(管教與愛心).青林國際 《大腳丫跳芭蕾》.東方 十八.可以和小朋友玩故事改遊戲的繪本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格林 《豬頭三兄弟》.格林 《灰王子》.格林 十九.可以引導小朋友珍惜兄弟姊妹的繪本 《大姊姊和小妹妹》(相互扶持).遠流 《小菲菲和新弟弟》(接納).和英 《班班的地盤》(接納).遠流 《最特別的東西》.台灣燕克 《小小大姊姊》.上誼 二十.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種族歧視的繪本 《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 《亨利去爬山》.維京 二十一.可以弔導小朋友學習了解性騷擾的繪本 《家族相簿》.和英 二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生命與愛生命的繪本 《小種籽》.上誼 《會愛的小獅子》.三之三文化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二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手法的繪本 《白鴿少年》.格林 《公主的月亮》.和英 《卡夫卡變蟲記》.格林 《阿文的小毯子》.三之三文化 《聰明的小烏龜》.三之三文化 《眼鏡公主》.信誼 《魔法音符》.格林 二十四.可以引導小朋友愛護大自然與動物的繪本 《和我玩好嗎?》.遠流 《我愛大自然》.格林 《在森林裡》.遠流 《森林大會》,遠流 《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信誼 《小羊的寵物》.格林 《流浪狗之歌》.和英 二十五.其他可以引導小朋友進行共同思考與討論的繪本與童書 《洛貝爾-情蛙與蟾蜍故事系列》(四冊).上誼 《洛貝爾故事集》(1-9).遠流 《鯨魚與鬼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靈靈》.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以上資料由: 花蓮師院教授 林偉信 提供 花蓮師院 91 級社教系李旻儒 整理

分享:洪蘭教授~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和成熟

2011年01月11日
公開
53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美國有艘驅逐艦到越南做友好訪問,這本來是例行公事,它會引起媒體注意,是因為這艘驅逐艦的艦長是當年西貢淪陷時逃出來的小難民。 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只有五歲的Le-Ba Hung隨著其他難民乘著竹筏在海面上漂流了兩天兩夜才被一艘美國軍艦救起,把他們帶回美國。他長大後發憤圖強,以優異成績進了美國海軍官校,又因努力向上,被升做驅逐艦長,三十九歲的他終於有機會回到當年逃離的故鄉。 記者訪問他時,他說當年他是一個沒有人要的小難民,美國收留了他,給了他機會,做到了艦長,統御一艘軍艦,乘風破浪去完成他的大志。他對美國不計較膚色、種族,給他教育,讓他出頭,非常感激,他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他的話給了越南青年很大的鼓勵。 我最近正好去胡志明市演講,看到他們的大學生非常用功,大熱天坐在校園樹蔭下唸書。越南天氣很熱,攝氏三十度左右,溼溼黏黏的,本來想問為什麼不去教室內讀書,後來才知道他們的校園很小,教室設備也不好,圖書館的書更是少,他們是拿著老師自己編的教科書努力在讀,看了很令人感動。就像那位艦長說的,心中只要有希望,再多的苦都吃得下來。 回來後看到南港高工的一位學生拿到全國技能競賽的金牌。這個學生當年基測的成績只有八十一分,被同學嘲笑,但是努力學習,他現在是金牌得主。其實人都有長處,只要找到興趣,學得慢沒有關係,勤能補拙,堅持下去「鐵杵磨成繡花針」,自然打出一片天,苦心人天是不負的。報上說,雖然他的課是晚上的,但是他每天一大早就來學校學習,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到學校就很快樂,聞到工廠內的油漬味精神就特別好。」看到這句話就知道他一定會成功。當學習是快樂的,他就會自動自發的好好學,不需要人督促了。 這則新聞很鼓舞人心,後段班的學生不必要氣餒,老師也不要放棄他們,西諺說:沒有什麼叫天才,只要放對了位置,讓他的能力發展出來就是天才。我個人非常反對後段班或放牛班這個名詞,開竅得晚並不代表笨,更不是孩子的錯,它是基因的關係。教育者應該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和成熟(maturation),如果每個人都一樣,孔子三千年前就不必說「因材施教」了。把孩子編入放牛班是在他還沒有起步就倒打他一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每次看到後段班學生出頭天,我心中都很高興,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給他機會他會表現給你看。 一個孩子心智的啟發是不可用錢衡量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孩子會做出什麼事而改變了世界,就像前面例子中的艦長或拿金牌的孩子一樣。伸出手幫助一個孩子,幫他繳學費也好,替他多準備一個便當也好,甚至口頭鼓勵都行,只要一個孩子因我們而改變了,我們在這世界上就沒有白走一趟。 這兩則新聞讓我快樂了一天,把它分享出來,希望每個人都看到社會的希望。

分享:洪蘭教授~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2011年01月11日
公開
58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晚上十點半,我在捷運車站看到同事的女兒,我很驚訝她這麼晚了還在外面,因為她母親管教得很嚴(她說不希望太早做外婆),這個時間不太可能允許她出來。她看到我立刻跑過來抱著我哭,原來跟母親吵架了,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但是忘記帶錢,口袋裡只有一張悠遊卡,來到車站後,不知去哪裡好,正在徘徊,看到我好高興,這樣就有台階下,可以回家了。我知道她母親以她為生活的重心,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問她為何跟母親吵架,她說被人照顧得太周到也不好受,連呼吸的空間都沒有,要窒息。而且當別人一直說她是為你犧牲時,壓力非常大,一旦達不到母親的期望時,會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她說她活得非常不快樂,也害母親活得不快樂。 她的話令我沉思。人應該為自己活,為自己活就不會失望,因為操之在我。天下的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只有自己快樂,孩子才會快樂。母親尤其是家庭的靈魂,因為孩子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母親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情。父母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照顧好,使自己活得長,孩子才不會失怙、失恃。 其實快樂是一種態度,一種對待生命、每天過日子的態度。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很多種角色,我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是朋友、是教授,扮演的角色越多,內心的能量越大,一個角色受傷時,其他的角色可以出來支援,打擊來時,就能保護我們不受傷害。不致像很多傳統的婦女一樣以丈夫、孩子為生活中心,一旦丈夫變心或孩子離家上學就會頓失生活的重心,不知該如何排遣時間了。朋友越多的人,社會資源越多,也越不受到單一失望的打擊。 做父母更要多讀書,接受新的觀念。多讀書使我們看到事情的因果關係,了解因果關係就明瞭事情在外界的定位,不會以為是自己不好,自怨自艾。很多時候,越逃離,面前的山越高,一旦面對它,它就突然變矮,就在你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之內了。而且事情不處理會像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最後不可收拾。情緒的雪球尤其如此,只要孩子情緒一不對勁,要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不要等到火山爆發。 要有快樂的孩子,父母親應該以自己為生活重心,為自己而活。多交好朋友,增加自己活動的範圍,你會發現當你為自己活時,你會快樂很多,你的孩子也跟著快樂了。

分享:洪蘭教授~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2011年01月10日
公開
53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盡量把握所有的機會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進退應對的禮節。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他接電話,從他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對方,問一下他成長的背景,才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家境好,所有事都有別人代勞,他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都是別人替他接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回家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文章給我〈孝順是要教的〉。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得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生活步調緊湊,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了。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他們的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朋友說現在助理來上班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頭就鑽進實驗室;離開時,也不告訴老闆一聲,背包一揹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所以不如自己做。問題是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他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了禍。 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在未發跡前,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夜暮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發現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借宿。主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奈何,最後老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若能答應才肯讓他借宿。李靖在當時情況下只好答應,而且也不疑有他。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面車馬喧囂,原來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告訴他,龍馬停住時,只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李靖從雲中看到底下荒年大旱,地都裂開了,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了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回來,老夫人被天庭庭杖八十,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二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帶來了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出將入相。 我們看到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是對的方式做,做時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有任何機會都要盡量的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做人都行的孩子,也惟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都完了,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分享:洪蘭教授~怎麼罰,學問大

2011年01月10日
公開
57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最近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學生因為沒寫作業,被老師罰請全班同學吃糖,他沒有錢買又不敢跟家裡講,便去超商偷,結果被逮到,上了報紙。 自從不准體罰以後,如何懲罰學生,既要達懲戒的目的又不失教育的真諦,是個頭痛的問題。我認為罰勞役,把教室玻璃擦明亮、把學校樓梯仔細打掃乾淨(很多校園中沒有落葉,但是樓梯卻很髒)等等,是個可行的方法。因為灑掃本來就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兒童進私塾就是先從掃地學起,而且掃地比罰站、罰寫好,因為罰站對社會沒有貢獻,只是浪費了那個孩子的時間(面壁罰站的孩子很少在思過,如果思,也是在思別人的過);罰寫更會使學生痛恨作業,原本就是為了沒寫作業而被罰,再罰寫就更加痛恨作業了。 實驗已發現學習跟情緒和動機有關,清掃環境的好處是在清潔的環境中情緒比較好,學習的效果會比較好。這個實驗做法是給學生一根蠟燭、一盒圖釘,要學生想辦法讓蠟燭站在牆上。在解決問題之前,先給一組學生看一支喜劇短片,另一組是看教學短片。結果看喜劇的那一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學生想到把圖釘倒出來,用兩根圖釘把圖釘盒釘在牆上,再把蠟燭站在圖釘盒上,完成任務;而看教學影片的那一組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想到解決的方法。 罰請吃糖不好的地方是沒有罰到孩子,卻罰到了父母親。因為孩子還不會賺錢,用的是父母的錢,父母的血汗錢沒有用到對的地方,可惜了。而且罰請吃糖對孩子來說不痛不癢,下次還會再犯。若是像這個孩子沒有錢又不敢跟家裡講,逼上梁山時,就只好去偷,犯下了一輩子遺憾的錯。 其實,零用錢是把雙面刃,有利有弊。有人贊成給孩子零用錢,可以從小教他經濟的概念,但是孩子常會認為我的零用錢就是我的錢,我要怎麼用是我的自由,父母管不著,例如朋友的女兒用零用錢去買言情小說來看,她母親把書丟掉禁止她看,女兒認為母親毀壞她的東西、侵犯她的權益,竟然揚言要去告母親。有人做家事給錢,但這會養成孩子沒錢就不做家事的錯誤心理,忘記了家是大家的家,住在裡面的人都有責任把它清乾淨;也有人是孩子考一百分給錢做為獎勵,雖然錢是有效的動機驅力,但這也會給孩子錯誤觀念,不給錢就不唸書,以為唸書是為父母唸的,不然為何考好要給錢呢? 這件事最嚴重的警訊是孩子在學校的事不敢跟家裡講。我覺得沒有人可商量的孩子是天下最可憐的孩子,他會覺得孤單無助,通常這是孩子最需要大人的時候,大人應該指引他正確的解決問題方法,告訴他是非對錯。教導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責無旁貸。 這件事老師、家長和社會都要檢討。老師需要知道什麼是最有效的處罰方式,父母需要反省管教方式是否得當、為什麼孩子有事不敢跟家裡講,社會需要反省為什麼長到十三歲的孩子還不知道偷竊的嚴重性?誤以為做壞事不一定會被抓到,可以僥倖?這個社會是否沒有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分享:教孩子延遲滿足

2011年01月09日
公開
60

教孩子“延遲滿足” ((來源:www.sina.com.cn 《怎樣做•好父母》叢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一般總是傾其所有滿足孩子。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對孩子的物質要求等過多滿足,已是司空見慣了。   這對於孩子是好還是不好呢?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參加教育諮詢,對專家說:“我這個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麼都不缺,而且什麼都是最好的。但他還總是不快樂,經常抓著自己的頭髮把頭往牆上撞……”正說著,這個男孩兒爬上一個不足一米高的水泥平臺,好像是要跳下來。這位母親立刻沖過去,要孩子下到安全地方,男孩兒臉上的陽光立刻被烏雲遮蓋了。   什麼都不缺的孩子不快樂,可不是個別的,這引起了一些教育家的反思。一位教授從自己的一次體驗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在誘人的西點櫃檯一下子買了四塊奶油裱花蛋糕,終於可以滿足一下自己壓抑已久的欲望了。前幾口的感覺是享受,吃完第一塊時,欲望差不多已經沒有了,剩下的三塊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看來,我有點兒愚蠢。可見過度滿足是會消磨快感的。”   當然,教授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他們這一代人年幼的時候,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沒有豐富到超出需要的狀態,教授說:“我小時候總是存在有一種期待滿足的願望。早年的經歷使我認識到:有期望的過程是快樂的,有追求的過程是幸福的。”過於缺失固然悲哀,然而,過度滿足也會使人丟失了期望,磨滅了追求,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悲哀,這就是 “過猶不及”的道理。   問題的關鍵是父母們要善於控制自己的“心魔”。“心魔”之一是:盲目攀比,別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得有,不能讓人家比下去;“心魔”之二是:補償心理,自己以前缺失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補償,自己以前沒能滿足的,一定要讓孩子滿足;“心魔”之三是:有求必應,再難也不能回絕孩子的要求,不然就覺得對不住孩子。   然而,美好的願望卻結出了不美好的果子。過度滿足的弊病,已經在這一代孩子身上顯現了。瞧,小小年紀就感覺空虛、無聊;欲望氾濫,不能節制;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並不是說不要滿足孩子,只是不要“過度”,而且要講究滿足的教育技巧,讓滿足產生積極的作用。家長採取“延遲滿足”的做法,一般不有求必應,而是吊一吊孩子的胃口。   當小民提出要買樂器時,媽媽心裡是同意的,但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是對小民說:“這種樂器可是很貴的,你確定自己喜歡嗎?能堅持練習嗎?再說,需要很多錢,我們需要計畫一下。”接下來,媽媽就帶小民多次去有這種樂器的朋友家裡,讓小民看別人演奏,自己再試一試,小民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了。媽媽又和小民一起計畫開支,鼓勵小民為此節約零花錢……當然,最後還是滿足了小民的需求。   有意義的延遲滿足,會讓孩子覺得來之不易,使滿足的快感倍增,自然就更珍惜了。可見,教育意義就在於滿足的過程。“渴望”是一種活力和能夠使人體驗幸福的徵候!當你和你的孩子感到“倒胃口”的時候,請你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

分享:3-4歲的孩子

2011年01月09日
公開
69

3-4歲的孩子 資料來源: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四肢動作的協調性愈來愈好,可以同時控制手和腳的動作,如:一邊拍手、一邊踏步。 • 能用一隻腳站立,踮著腳尖跑,會自己下樓梯、上廁所,接近四歲,排便後能自己把屁股擦乾淨。 • 孩子會熟練地自己吃飯洗手,學習解開拉鍊、鈕釦脫下衣服,會自己穿襪子和不用繫鞋帶的鞋子,能雙手接球。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精力旺盛,因為他正在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父母不要過於苛責或擔心。 • 如果無法常帶孩子外出活動,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軟墊,帶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 • 鼓勵孩子自己解開鈕釦、拉下拉鍊、穿鞋、擺碗筷,對孩子來說,都是有趣的事。 孩子用餐習慣的建立 家裡應有固定的用餐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在開飯前把電視關起來,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讓孩子在吃飯前,從事劇烈活動,或是開始一個遊戲,如果孩子玩得正高興,他當然不想乖乖坐下來吃飯。 家裡可以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可以讓孩子更愛與全家人一起用餐,享受家人的共處時光。如果孩子愛在吃飯的時間滿屋子跑,應該要求他坐在固定的位置用餐,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吃飯,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東西。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常只關注事物的某一點,無法掌握全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 • 孩子會把不相干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如:媽媽生病,是因為我不乖。 • 因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標誌或符號,如:知道招牌上的M代表有吃有玩、有麥當勞叔叔的地方。 ■父母可以做的事… • 鼓勵孩子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與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主題,如:昆蟲、寵物、動物等。 • 讓孩子嚐試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搶著幫孩子做事,鼓勵他尋找問題的答案。 • 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結果,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 為孩子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很簡單。首先,在家中一個舒適的小角落,預備好書架及充足的光源,圖書資源則可以從下列很多方式取得: (1) 到書店或各縣市立、鄉鎮圖書館看書或借書。 (2) 可與親戚朋友、孩子的同學交換圖書。 (3) 到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尋找二手書。 (4)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有提供繪本動畫。 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語言溝通發展 • 學到許多新字彙,能理解較長的句子,如:請你把地上的球跟球拍拿給媽媽。 • 喜歡聆聽、模仿各種聲音,如:各種狀聲詞「咩咩」、「喵喵」。 • 開始使用有連接詞的「複合句」,如:「彤彤不去睡覺,因為還不累」,也能使用問句及否定句。 • 會哼哼啊啊,唱簡單的歌。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溝通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如: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歡哪一樣? • 教導孩子說話時應注意的禮貌,如:借東西時說:「我想跟你借這本書,可以嗎?」 • 利用睡前,為孩子說一個床邊故事,或播放合適的有聲書、好聽的歌謠給孩子聽。 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差異,某些孩子天生害羞,父母不要一直責怪他不夠大方,安靜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父母可以別種方法,慢慢地鼓勵孩子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1) 不要強迫他發言,愈給他壓力,他就愈會抗拒。 (2) 多與他討論生活中的事件與經驗。 (3) 當他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時,多肯定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社會情緒發展 • 會和同伴一起遊戲,能夠與人合作,尋求同伴的幫助,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範。 • 因為剛上學有適應上的問題,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喜歡告狀。 • 會主動向人打招呼。能對他人表達同情。會依據外顯的特徵,如:髮型或服裝,來認定性別。 ■父母可以做的事… •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玩,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互動的方式。 • 孩子鬧情緒時,可以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認識情緒,如:「你看起來好生氣。」 • 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如:「請」、「謝謝」、「對不起」。 照顧自己的情緒 照顧孩子是十分費心辛苦的事,父母當然也會有情緒失控時,當你心情低落時,可以 (1) 跟孩子說:「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安靜地休息一下。」 (2) 鼓勵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玩,自己聆聽輕柔的音樂,泡一杯茶喝。 (3) 請人幫忙看顧孩子,讓自己放個半天假,出門散散心,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4) 帶孩子到朋友家跟小朋友玩,自己則跟好友聊天、紓解情緒和壓力。 ■ 爸媽的Q & A 1.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 孩子不能區分想像與現實 3、4歲的孩子,因為無法區別想像與現實的不同,加上生活經驗不足,一旦生活中聽到、看到沒見過的東西或感覺到不尋常的氣氛,便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聯想,導致害怕與恐懼的產生。 • 不用孩子恐懼的東西嚇他 有父母是以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常跟孩子說:「你再不乖,鬼就把你抓走。」這也許有效,但卻讓孩子感到恐懼,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影片,也不要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 • 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出恐懼,就嘲笑他是膽小鬼,更不應該要求「男生」一定要勇敢。恐懼的情緒人人都會有,父母應該試著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 • 孩子對死亡與災難的恐懼 某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經歷親友的死亡,或碰到災難,如:921大地震,對死亡與災難產生莫大的恐懼,父母不應避諱與孩子談論這些話題,如果父母也表現出排斥及恐懼的心態,會讓孩子更加害怕。 • 帶領孩子尋找因應恐懼的策略 孩子真的很害怕時,父母可以多陪伴他。在睡覺前,可為孩子講溫馨可愛的故事,或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緩和他的恐懼情緒;為他點上一盞夜燈,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多繪本的主題與如何面對恐懼有關,父母也可以透過親子共讀,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觀點看待恐懼。 2. 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 親子共讀,從說故事開始 要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父母自己必須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一開始,父母可以在家裡布置一個安靜舒適的小角落,旁邊就放著圖畫書,以愉快的心情,說故事給孩子聽。不要把說故事想得太難,用自然的方式朗讀繪本,孩子就會陶醉其中,享受共讀的樂趣。 • 同樣的故事重複說,好嗎? 許多孩子會要求爸媽重複說同樣的故事,父母不要因此失去耐性,認為孩子沒有學到新東西。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可能是受到故事的某些情節所吸引,從多次重複閱讀中,他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意義。所以親子共讀應該重質不重量,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沒有不好,最重要的是孩子想聽、喜歡聽。 • 不要把說故事當作說教 許多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目的,是要趁機教訓孩子,警惕他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如此,孩子會認為爸媽是在藉著說故事罵他,很快就會失去聽故事的興趣。 • 親子共讀的過程,可鼓勵孩子發問、分享 故事本來就是一種經驗分享,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問、分享類似的生活經驗,但是千萬不可強求,更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複述或背誦故事,或問孩子書中許多知識性的問題,像在考試一樣,這樣做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 如何挑選圖畫書? 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選擇優質、有意義的圖書。但是不見得只有大人覺得意義深刻的書才是好書,能夠反映孩子生活經驗與感受的書籍,都很適合孩子閱讀。 目前坊間每年都有辦理「好書大家讀」的活動,為民眾評選出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爸媽可以參考台北市立圖書館網頁,進入好書通報一項,那裡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訊。 3. 甚麼是感覺統合?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 • 所謂的感覺統合 學齡前孩子的大腦,可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所謂感覺統合,就是指大腦組織、整合感覺的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 •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及影響 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因為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因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父母、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感覺統合失調可能的徵狀如下:平衡感差,易跌倒;不喜歡被碰觸,拒絕洗頭理髮;上課坐立不安,無法安靜坐著,喜歡發出怪聲;語音分辨不清,常聽錯字、聽錯意思或沒聽到別人說話;辨識物體形狀、大小或數字困難;不會玩拼圖、認字困難、方向感及距離感差。 • 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不要太過擔憂,有時孩子只是缺乏感覺的刺激,各地醫院皆有提供專業的診斷與協助,父母可帶孩子去進行檢查。 另外,感覺統合失調的診療,需透過專業職能治療師的診斷,不要輕易相信坊間其他非專業的判斷與治療,而成功的治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參與及配合。

分享:1-2歲的孩子

2011年01月09日
公開
69

1-2歲的孩子 資料來源:全國幼教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能夠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歲半以後可以自己走得很好,扶著把手上樓梯。 • 可以使用湯匙、叉子嘗試自己吃飯,會拿杯子喝水,模仿大人重複簡單的動作,如:丟球、堆積木。 • 接近兩歲的孩子,有跑步的動作出現,但還不是跑得很好,可以自己站好向上或向前跳。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提供安全無虞的居家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四處走動探索,以促進他的大肌肉發展。 • 孩子想嘗試自己動手使用餐具時,可以準備合適的器具協助他,如:尺寸適合、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 • 為寶寶布置安全的學習環境,如:在玩具收藏箱裏放置安全的玩具,讓寶寶可以自由拿取、操作探索,這樣會有助於孩子各領域的發展。 好動的兩歲寶寶 2歲的寶寶會變得靈活好動,靜不下來,他正在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行動的樂趣,對於周圍環境的事務充滿好奇,如:喜歡玩電話及各種開關,把東西丟來丟去,爸媽一方面應該提高警覺,避免寶寶發生任何意外,一方面也要為寶寶發展上的大躍進感到欣喜。 寶寶第一次自己扶著把手上樓梯是一歲____個月時。 寶寶第一次自己拿杯子喝水是一歲____個月時。 ■認知能力發展 • 12到l8個月大,會更主動的、有目的地探索週遭事物,對東西如何操作十分好奇,如:會玩電線插頭、開關電燈、電視;給他一件小東西,他會搖它、摸它、咬它、轉它,從探索中慢慢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 喜歡將物品按照大小、形狀、顏色分類排序,逐漸發展分類的能力。 • 一歲半左右,孩子喜歡玩躲貓貓,或尋找藏在盒子裡的物品。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提供各種顏色、大小、形狀不同的安全玩具,如:積木,讓孩子自己嘗試各種排列、組合的遊戲。 • 玩具要擺在固定位置,並有明顯的標誌或線索,孩子玩完玩具,可以邀請他一起把玩具歸位,建立收拾玩具的好習慣。 • 鼓勵孩子發現、認識新事物及事物的名稱,如:孩子開心地喊「車車」時,你可以鼓勵並回應孩子:「嗯!這是公共汽車」。 跟孩子玩躲貓貓! 「媽媽在那裡?」媽媽用被子遮住自己,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將被子拉開的剎那,媽媽笑著對寶寶說:「在這裡」。重覆玩這樣簡單的遊戲,卻仍然會逗得寶寶呵呵笑,為甚麼呢? 其實這是因為兩歲前的孩子正在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寶寶漸漸了解到存在於周遭的人與東西,永遠都會存在,就算一時看不見,並不表示人與東西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他們很享受躲貓貓遊戲那種人或東西失而復得的樂趣。 ■語言溝通發展 • 進入「單詞期」,開始會指物命名,如:指著球,說:「球」。但越靠近單字期末期,說「球」,可能是代表「我要玩球」或「媽媽一起來玩球」。 • 18個月大,能辨別身體部位,如:鼻子、眼睛、嘴巴、手、腳;看動物圖畫書時,可以說出動物的名稱,如:狗狗、貓咪。 • 18個月以後,會開始出現「雙詞期」,如:說出「狗狗玩」,是指「我們跟狗狗一起玩」;說出「媽媽鞋鞋」,有可能是指「媽媽的鞋子」或「媽媽幫我穿鞋」。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對話,說話時要放慢速度、配合手勢,耐心地聽他說話,溫暖地回應他。 • 當孩子說出單詞或雙詞時,要盡量以完整的簡單句回應,一方面表示你理解他的意思,一方面也為他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 • 為孩子朗讀,可擴展孩子的語彙。親子共讀,提供了孩子聆聽和說話的機會,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寶寶第一次說出…… 寶貝留言區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 第一次說出________ ,是在____年____月____日 ■社會情緒發展 • 喜歡獨自遊戲,但仍倚賴成人的指導,還不能瞭解社會規範,對其他人的認識很少。 • 會跟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情感關係,喜歡跟照顧者在一起,在心理上仍很依賴成人。 • 一歲半的孩子開始可以自己獨立行動,甚麼都想嘗試,如果阻止他,會出現反抗的行為。 • 此時期會開始出現恐懼、嫉妒和害羞等各種複雜的情緒。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拜訪,讓他有機會與其他人接觸相處,會降低他怕生的不安。 • 爸媽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及與人互動的方式,孩子都可能會模仿學習,在孩子面前,不要使用暴力或大吼大叫的方式發洩情緒。 • 父母要盡量保持自身的情緒穩定,這樣孩子的情緒也就會比較穩定,且樂於與人親近,發展出充分的安全感與自信。 如果孩子無理取鬧 孩子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時,千萬不要發怒,要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陪伴他,防止他因發怒而頭撞地受傷,一定要保護他的人身安全,但是就是不能接受他無理的要求。 爸媽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安撫他,或說故事給他聽,或提供他最喜歡的玩具,或者帶他離開現場,到別的地方,一方面轉移他的注意力、抒解他的情緒,一方面也讓他知道甚麼事能做、甚麼事不能做。 ■ 爸媽的Q & A 1. 寶寶學走路要注意甚麼?可以用學步車嗎? • 寶寶學習走路的時機 十個月大的寶寶,通常會想要自己扶著家具站起來或甚至走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時機,提早訓練寶寶學步,恐怕對寶寶的腿部發育有不利的影響。讓寶寶以自己的發展速度學會走路很重要,不要操之過急。 • 幫助寶寶學習走路的小方法 (1) 讓寶寶藉著家中擺放的一些穩固、高度合宜的家具,如:沙發椅、矮桌,自己扶著學走路。 (2) 從寶寶後面扶住他的腋下,陪寶寶一起走,這樣可以減少拉扯寶寶雙臂的力量。 (3) 與寶寶面對面,之間隔著幾步的距離,鼓勵他向前走,但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4) 用言語、眼神、微笑或拍手,給寶寶鼓勵及肯定。 • 可以使用學步車嗎? 有小兒科醫生認為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有安全的顧慮。同時,寶寶會使用學步車,不代表已經學會走路,建議讓寶寶自然地從爬行開始,爬行可以鍛鍊他的腿部肌肉,不用急著提早學習走路。 父母若想要使用學步車,購買時應該注意學步車是否經過安全認證,而且寶寶使用學步車時,大人應在一旁看顧,避免發生意外。切記!十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才可以使用學步車,且不要讓寶寶乘坐學步車超過半小時,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的雙腿發育。 另外,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學步環境的安全,地面要保持平坦及乾燥,遠離尖銳危險的物品,特別是熱湯、熱水,以免寶寶碰撞受傷。 2. 何時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父母要如何協助? • 兩歲以後比較適合 兩歲以後,大小便肌肉的控制與神經系統發展較為成熟,且較了解成人的指令、喜歡模仿成人、渴望表現獨立,當孩子此時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時,爸媽才可以著手進行訓練。 兩歲是一般的指標,孩子有個別差異,有時甚至要等到兩歲半才訓練會更好。通常男孩接受如廁訓練時,請爸爸從旁協助,效果會更好。 •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可進行如廁訓練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出現了下列的行為表現,可考慮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1) 寶寶膀胱控制的能力較好,超過兩小時以上,尿布才濕,且一次尿量較多。 (2) 有固定想上廁所的時間。 (3) 想要學大人坐馬桶。 (4) 會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 • 協助幼兒自己如廁的方法與技巧 原則上應配合孩子的意願與生理狀況作訓練,不可用打罵強迫的方式。 (1) 從白天的小便行為開始訓練。 (2) 從坐在馬桶上開始,訓練男孩時,也以坐著較容易。 (3) 教導幼兒練習自己脫褲子和洗手。 (4)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廁所,讓他從旁模仿。 (5)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在馬桶上玩耍。等孩子習慣坐在馬桶後,可試著脫去褲子,讓他習慣真實的如廁情況。 (6) 約隔兩小時,可詢問孩子想不想上廁所,帶他去廁所試試看。 (7) 利用圖畫書引導孩子,讓他挑選喜歡的馬桶、內褲花色;當孩子成功地在馬桶如廁時,鼓勵他。 (8) 孩子若對如廁訓練感到挫折或抗拒時,建議先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 3. 何時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甚麼是發展遲緩兒?我如何判斷家中的寶寶是不是發展遲緩?進行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又是何時?」 • 發展遲緩兒 是指六歲以前的孩子,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視覺、聽覺、感覺統合)、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情緒等方面,有一項或多項功能發展延遲緩慢。其中一部份的孩子,可能會成為殘障兒童,如:自閉症、智能障礙、語言障礙、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 如何判斷家中的寶寶是否遲緩 寶寶剛出生時,可請小兒科醫師進行全面的新生兒篩檢,包括遺傳性疾病篩檢與聽力檢查,透過各種檢查,或許可以早點發現新生兒的缺陷,給予適當的治療,比延遲發現的嬰幼兒得到更合適的協助與照顧。 另外,父母可參考本手冊提供的幼兒發展資訊或是嬰幼兒健康手冊,觀察家中的寶寶是否有遲緩的現象。如有疑慮,可馬上尋求醫療或社福機構的協助。 一般人沒有能力診斷孩子的發展是否出現障礙,父母如果對孩子的發展情況有任何疑慮,應馬上尋求醫生的幫助與診斷,經由醫生給予專業診斷、建議及治療,父母不需要過度地擔心。 • 進行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早期療育能否有效,和發現遲緩及開始治療的年齡息息相關,0~6歲是早期療育的最佳時期,而三歲以前更是早療介入的黃金時期。所以,與孩子最親近的父母需要更細心關注孩子的發展情形,定期至衛生局、各地醫院尋求篩檢,或請求幼稚園、托兒所協助進行「學前嬰幼兒發展檢核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的篩檢評估,以免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分享:孩子高質量睡眠的秘訣

2011年01月08日
公開
59

來源:39健康網   每個早晨,媽媽們醒來後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寶寶昨晚睡好了嗎?   每個晚上,媽媽們入睡前想到的最後一個問題—— 怎樣讓寶寶睡得更好呢?   年輕的媽媽們越來越重視寶寶的睡眠問題,但常常困惑於無法清晰評估寶寶的睡眠質量,也不太瞭解如何提升寶寶睡商。中外育嬰專家也一直致力去探索寶寶的睡眠奧秘,也不停帶給媽媽們更多的知識和建議。而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寶寶一整夜無干擾的睡眠是寶寶獲得金質睡商(Golden SQ)的最關鍵因素,而「G-O-L-D-E-N理念」就是這個因素的形象詮釋。   GOLDEN睡眠理念——寶寶金質睡商的秘訣   G——Generous 充足的   O——Overnight 一整夜的   L—— Lasting 持續無中斷的   D——Deep 深層的   E——Effective 有效的   N——Natural 自然的   Generous   充足的睡眠時間當然是保證寶寶睡眠質量的首要條件。但很多父母會困惑於這樣的問題:寶寶很乖很聽話,夜晚和白天加起來的躺在小床的時間很多了,但為什麼還是精神不夠,容易煩躁?   其實,問題就在於,寶寶真的就睡了那麼長時間嗎?而且,眾所周知,寶寶很多發育成長的功能是在夜間完成的,夜晚真正的睡眠時間才是關鍵。   Overnight   夜間睡眠質量對寶寶的成長髮展的影響直接體現在對生長激素分泌、免疫力形成、智力發展、性情培養等方面。誠然,寶寶在半夜醒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如果因為非自然因素,例如聲音和強光騷擾,不恰當的夜間餵食,或過多地更換紙尿褲等,讓寶寶經常被打擾甦醒,那麼就對寶寶成長髮展很不利。   一整夜睡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實質是夜間連續睡眠的時間。   Lasting   有關權威臨床調研表明,那些夜間睡眠中斷次數較多或睡眠中斷時間較長的寶寶,出現劇烈動作的頻率更高,而且,夜間睡眠經常被打擾的寶寶,也很難再次入睡,從而導致白天活動的時候反應遲緩,對學習過的東西記憶模糊或者很難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   相反,睡眠質量良好的寶寶,與媽媽或者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時候,情緒愉悅,很少出現脾氣暴躁的情況;而對知覺的敏感程度和對聲音的反應能力在測試中也都獲得優異的成績。父母需要努力保證寶寶夜間持續睡眠的時間,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需要的時間不同,一般年齡越大,越需要更長的持續睡眠。

分享:汪培珽的「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

2011年01月08日
公開
44

新的一月份~~跟大家分享好文章^__^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20&sID=1450900&r=50&page=1 ◎筆記作者:Babyhome媽咪「yaling116」 ◎部落格:http://www.babyhome.com.tw/bb/183925      http://tw.myblog.yahoo.com/blog-sophie/ 第一堂課: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一、念故事書後,孩子很受教,因為許多的道理,故事書內都有教。 二、孩子不聽就不念,不過,只要持續,沒有孩子不喜歡的。 三、對孩子的擔心要放心裡,小孩子很靈敏,不要讓孩子知道。 四、把書擺出來,鼓勵孩子去拿。 五、一開始,若孩子沒興趣,不要照本宣科,當個說書人,比較自然。 六、教孩子,不要用威脅的,用同理心,不然威脅不存在,孩子還是會回復原來的樣子。 第二堂課:假如家裡沒有電視機 一、2歲以前的孩子看不懂電視,假如孩子愛看,是環境造成的。 二、孩子不能沒有卡通,可以假日看好看的卡通或電影。 三、不讓孩子看電視,就要讓家裡變得好玩,因為國小以前玩比上課重要: (一)在客廳放工作桌,擺放各種文具、顏料,孩子2歲多就可以用剪刀,手部多操作,小肌肉發達,字會寫得漂亮。 (二)讓孩子多聽錄音帶,每個房間都有隨手可得的錄音機,孩子可以自己放。 (三)給孩子設置白版,可以張貼作品,留言等。 (四)給孩子一個「玩具展示空間」,讓他自己擺放喜歡的玩具。 (五)玩具的收納,方便、快速,讓孩子隨手可得為主。 ※選幼稚園的原則: 1. 好不好玩,會不會逼孩子(如花一整個學期表演話劇讓大人看,是不必要的,不如把時間省下來讓孩子做別的事)。 (1)現在的孩子很少出門,卻去上感覺統合的課程,然而鄉下孩子很少感覺統合失調,因為常跑跑跳跳有運動之故,會不會玩是很重要的能力。 (2)國外的小學,功課不超過40分鐘為主,你若覺得不夠,你可以自己出。 2. 老師有沒有耐心、愛心:用好老師的眼光看老師,他就會變成好老師;若遇到很不好的老師,不能轉班就轉學。 3. 國語不好,母語底子不夠,理解力會受影響,連帶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因此,不能只靠老師,也要靠家人教。 ※兩歲以前玩什麼? 1. 玩水彩 2. 勞作 3. 切東西,可以用假刀切真的蔬菜 4. 玩綠豆、米 5. 黏土:用麵粉加水揉成面糰,亦可加顏料。 6. 辦家家酒 7. 洋娃娃、絨毛玩具 8. 玩可以收的帳棚、包裝大型電器所留下來紙箱,給孩子爬行 9. 玩鏡子 ※兩歲以後玩的東西? 1. 拼圖,從6片、9片、12片一直往更多片發展 2. 紙牌遊戲 3. 益智遊戲 ※給孩子玩電腦(電動)好嗎? 1. 電腦沒那麼難,有需要時再學就可以,不用讓孩子很早就學電腦;學電腦的孩子,多半花時間在打電動或是聊天。 2. 電腦的學習軟體,其實課本都有,只是聲光效果較強,也太多了。 3. 生活的空白很重要,讓孩子慢慢也有他的內心生活,才不會焦慮。 4. 時間太有限了,不要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和電腦上面。 第三堂課: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一、愛永遠不嫌多,愛不會寵壞孩子。推薦書籍:做媽媽的都是這樣。 (一)溺愛:放任孩子或過渡保護;明知不對,還不去管他。 (二)玩具:也會寵壞孩子。 (三)降低標準:本來要求要這樣,後來你就妥協或降低標準不要求原本對的事情。 二、可以跟孩子講自己的感受,你這樣打媽咪,媽咪很痛;你這樣講,媽咪覺得很難過。如孩子一直要買玩具,跟他講買玩具給你對媽媽而言是最簡單的,你要媽媽就給,但媽媽拒絕買給你,其實媽媽心裡也很難受,因為這是比較難的決定... 三、跟孩子保證永遠愛他。 四、老大更需要愛,往往只要老二出生,老大頓時就長大了。生老二,老大吃醋,可以跟老大講,媽咪給你的kiss在這個口袋,給老二的kiss在另一個口袋,媽咪沒有把你的kiss給弟弟喔,還是原封不動那麼多。 五、現在的父母常常心不在焉,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他講。 六、關懷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推薦書籍:旋風起,小蟲急。適時寫回應給老師,多鼓勵老師,亦可代筆寫信給老師。深刻的愛不花錢。推薦書籍:外婆萬歲。 七、與愛有關的事: (一)愛要說出口,想到馬上說。 (二)除了說我愛你外,要說好聽的話,如像你這麼會刷牙的孩子哪裡找啊!要把具體事情點出來。 (三)與孩子身體接觸:捏脖子、清耳朵、捏腳等。 (四)榮譽感,是督促孩子上進最好的方式。 (五)微笑就是愛,孩子非常在意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 (六)睡前與孩子聊天,孩子會把所有的秘密跟妳說。剛睡醒,跑來爸媽床上撒驕,也是甜蜜時光。 (七)寵物可以撫慰孩子的心。 八、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他才會讓你感受他的愛。 第四堂課:上學的注意事項 一、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書包自己整理,培養其責任感。那個上台大的學生是父母逼出來的?往往不是孩子不負責任,多是父母幫他負了。 二、不要讓孩子發現你比他緊張。 三、 不要用負面的言語,掩飾自己的感受。 四、 要零食,要拒絕,拒絕比給他吃還要難,可以跟他講道理。 五、 以身作則,往往大人自己都不敢或不要,卻叫孩子去做。如叫孩子看書,自己有看嗎? 六、 要讓孩子學才藝嗎?真正有天分的,一學就知道,台灣有多少孩子是被逼著學鋼琴的。 七、孩子不是生來被罵的,當你發覺孩子不是故意的,就不要罵他。 八、不要讓孩子和同學換玩具,這樣他會一直看或要別人的東西。 九、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信心。 第五堂課:英文故事書 一、用英文故事書(繪本開始),培養對英文的興趣。 二、多聽,累積夠多,才用得出來。 三、念故事書時,不要問他有沒有聽懂,只要他不跑開,就表示他有興趣,不要管成果。秉持「不懷疑、不考試、不發問」原則。 四、Tape先收起來,等故事聽熟了,再給聽。 第六堂課:孩子的品格教育 一、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推薦書籍:奧立佛是個娘娘腔。 二、自我評價低的孩子,愛數落自己、不相信別人的好評價,通常功課較差,愛比較,表現好以為是自己運氣好,表現差就歸因於自己不好。想想,如果全世界只剩下我們這一個家庭,我們還會這樣教孩子嗎?還要比嗎? 三、如何避免孩子自我中心:要以身作則。 四、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推薦書籍--你很特別 (一)誇獎和讚美是基本的。 (二)孩子是照著父母的認為長大的。 (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這麼差勁... (四)假如已經發生了,就事後補強。 (五) 和孩子建立神秘的暗語,如豎起大拇指,或表示你真行的一些肢體動作(推額頭)。 (六)跟孩子說「媽媽相信你」;死無對證時,要選擇相信你的孩子。 (七)若一直懷疑孩子,孩子會把力量用在說謊上,不會自省。 (八)告訴孩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要試了才知道。多練習,就會了。」 五、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從小就把尊重放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懂的話,用情境加以解釋。你如何對孩子,孩子將來就如何對你。 六、記得回饋孩子,可增進其自信心,如孩子逗你笑時要跟他說「你剛剛講的話好有趣喔,媽媽聽了很開心」,不要用好好笑,有時是有嘲笑意味的。 七、間接的鼓勵,不要間接的貶損:如跟親友分享孩子的好事和趣事,不要在親友面前講孩子不好、不乖。 八、人不喜歡被嘲笑: (一)當孩子覺得尷尬時,要用同理心幫他解圍,如「沒關係,我小時候也常這樣,長大就好了。」 (二)假如孩子被嘲笑,教他靠自己解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樣的,也會有不一樣的;告訴他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會累死自己。 九、人不喜歡被比較:不要拿兄弟姊妹比。推薦書籍:一次也沒有。 (一)孩子自己跟別人比較,羨慕別人,可以跟他說「每個人會(有)的東西不一樣,媽媽知道有一天,你會跟別人一樣好(有)」。 十、感激孩子,要及時表達。如孩子拿東西請你吃。 十一、事後鼓勵:當場不說,事後給予鼓勵,會有大力量,是最高級的鼓勵。如孩子的好品格,事後強化,以後會更自動自發。 十二、過渡期待的父母:如不包尿布,等孩子身體成熟了,他自然就學得得心應手。 十三、當場遭孩子糾正,要說對不起。 十四、 父母也可以讓步:當事情沒有對或錯,你的說服無效時,就讓他去做吧。 十五、 讓孩子喜歡自己,才能過快樂的人生。 PS:.大家都疼孩子,其實孩子在家裡是沒有地位的,因為所有規則都是父母的訂,當孩子有些幻想、任性,也是可以成全一下的。 第七堂課:好習慣的養成 一、父母的好習慣:講話不要用威脅/利誘的,因為威脅/利誘不存在,那個行為就會再出現,而且不是發自內心。另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說。 二、跟孩子說道理: (一)用同理心代替威脅。 (二)有些道理事後說,不要在親友面前說。 (三)說出你的感受代替說教。 (四)每一個「不」後面,都要跟他說為什麼/道理。 三、星星遊戲:正向增強好習慣、好品格的技巧 ※給星星,集滿星星貼紙(如簡單的用9格就可以兌換,難一點的用更多星星),可以換玩具(玩具放在surprise box,別人送的也是,讓孩子自己賺玩具)。 1. 只記好的事,壞的事用教的。 2. 孩子自己說的不算,要父母看見給的才算。 3. 給了,就不能拿回來。 4. 急用,為某件事而設立。 5. 發自內心的鼓勵,十次的鼓勵,配一次的教導。 四、再富有也要窮孩子:要訓練孩子耐心等候,因孩子不會賺錢,無謀生能力,無限制的給孩子,會剝奪他得到時滿足和快樂的感覺,堆積如山的物質享受,心靈會空虛。推薦書籍:別急著吃棉花糖(講自制力)。 五、談處罰,推薦書籍:數到三 (一)回房間 (二)問他想清楚了沒有。 (三)延後處罰,如星期六的電影取消。 六、愛與管教,推薦書籍:卡內基的「教鱷魚開口說人話」。 (一)孩子喜歡有所適從,給規矩,出去外面,比較能掌控,有適應力。 (二)不要跟傳統比。 (三)很累時,請他人代為看著,就好好休息一下下。 七、你現在所花的每分鐘,都有效果,不然以後會花10倍的力氣在同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