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爸爸,終於等到這天的到來了!

2011年04月15日
公開
15

昨天幫二位小臭蛋洗澡時,安安和哲哲告訴爸爸, School Bus #1 的Uncle每天都有給他小孩"一個錢". 爸爸很認真的問他們什麼叫"一個錢", 是一圓, 五圓, 拾圓或伍拾圓? 二個小臭蛋一點也搞不清楚, 只是一直強調School Bus #1 的Uncle每天都有給他小孩"一個錢", 他們也想要. 爸爸又問他們要錢做什麼? 哲哲和安安非常認真且慎重的告訴我, 等那天爸爸沒錢時,他們就可以把存的錢借給爸爸用. 爸爸聽了之後只差沒有飆淚的感謝二個臭蛋的體貼和懂事! 爸爸認真的看了他們後, 想想他們講的有點道理. 其實爸爸曾經和媽咪討論過零用錢的問題, 但當時覺得小朋友還太小, 這個議題可能要到國小三四年級才會開始討論. 沒想到居然是在安安四歲,哲哲六歲時就進入這個議題. 爸爸想了一回,覺得這個主意也不錯, 該是時侯和他們討論"錢"是可以做什麼用的. 所以,爸爸決定要和他們玩個遊戲, 爸爸從下星期一開始~ 每天放學回到家後給他們一個人20元的硬幣一個, 但從給零用錢開始,除了三餐,學校花費等必要支出外, 其他玩具,娛樂,零食,飲料等花費, 他們要自己從零用錢扣. 並且每個月底來比賽誰剩下的錢多,誰存的最多, 爸爸會再給他相對的金額來獎勵他. 二個小臭蛋開始認真的和他爸辯了一會遊戲規則及實施細節後, 初步同意爸爸的構想. 這對我這個當爸的還真在平凡的生活裡找到一個有趣的事情. 小臭蛋們, 爸爸下星期一就去換硬幣回來和你們開始玩遊戲!

需要的爸爸買 想要的自己付

2011年04月08日
公開
8

需要的爸爸買 想要的自己付  ~本文選自聯合報 作者:游乾桂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貨到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10,25*100以及25*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神奇的臉書

2011年04月06日
公開
38

臉書實在太神奇了~ 透過臉書~媽咪找到了一群小學同學^^ 老同學均樺在臉書成立一個社團~碧湖602(1988年畢業班)~ 畢業23年了,還能找到20個同學,真的很難得~ 這是社團的簡介~ 「碧湖602有一半同學承受著最嚴苛的訓練,組成了全台北市最強的曲棍球隊、手球隊,叫做球隊男(女)生... 碧湖602有另一半認真念書,乖乖抄下洩題答案,組成了全校最強的考試機器,一次月考全班有二十幾個滿分,叫做教室男(女)生... 碧湖602是全校最多人的一班,63人,貌似品學兼優的明星班級,門口整潔秩序比賽的獎章都可以掛到隔壁班去 我們都還記得自摸熊、運動會、升旗典禮、合唱比賽、大隊接力、校外教學、手球比賽,以及純樸的學校及內湖  不管這二十幾年是怎麼過的,這裡有除了家人親戚以外,最熟悉最純真的朋友們可以互相扶持依靠,我們應該覺得幸運且驕傲_ 」。 媽咪小學時應該算是考試機器,是班上的"教室男女",幾乎每學期都當班長,拿到的獎狀掛了滿滿的牆壁,除了每次月考都是前三名,還不時拿到書法比賽.畫畫比賽.查字典比賽.作文比賽的獎狀,而且參加過手球隊和田徑隊,每次運動會一定參加大隊接力,我們班每次都是第一名,還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呢~ 媽咪高年級時還是朝會的升旗手,每天在福利社幫忙~畢業典禮時,拿到市長獎,呵呵~應該說~除了全勤獎外,每個獎項媽咪都有上台領取~~ 不過,在懶惰的媽咪身上印證了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哈哈~媽咪的好成績只維持到國一~ 國一時每次考試都可以維持在全校前10名喔~ 還是數學資優生喔~ 國二開始媽咪的成績就時好時壞~ 完全看當時的心情,叛逆的基因有沒有發作~ 每天忙著談戀愛~忙著和老師作對~ 每天阿公都親自到學校等媽咪下課, 就怕媽咪不回家~鬼混去~~ 還一度吵著要辦休學或轉學, 資料送到校長處時,媽咪被校長痛罵一頓, 校長不讓媽咪休學,當然也不能轉學, 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當時的校長~ 哈哈~沒有放棄一個迷網的青少年^^ 高中聯考時,媽咪考的不好,和自己和老師的預期有落差~ 雖然還是考上公立高中, 可是,媽咪懶病發作+賭氣就不去念了~~ 呵呵~可能是老了~ 想想過去的事~也挺有趣的^^

快樂瑪麗安&W7親子文章分享

2011年04月01日
公開
43

Dear Parents, 本周主題〝Beautiful Plants 〞天氣很晴朗,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到公園介紹許多的植物及花朵,並且讓小朋友觀察兩周前自己所種植的小白菜,孩子們對於本周的主題相當有興趣,在課堂上討論時都相當熱烈!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假日帶寶貝們到戶外一起討論植物的特性,也可以詢問小朋友最喜愛的花朵,和小朋友來一個知性之旅~ 本周是忙碌又豐富的一周,3/29(二)校外教學-騎士堡,成為了寶貝們最近熱門的話題(Amy從Daddy and Mommy的口中得知,這樣話題的分享已有兩周了呢!)~ 4/1(五)Children’s day 活動,也是小朋友很期待的一天喔!今天早上Teacher Bianca和孩子們開玩笑, 今日無法到公園玩遊戲及野餐,所有的小朋友頓時鴉雀無聲……之後Teacher Bianca告訴所有的孩子只是開玩笑,因為今天是愚人節!寶貝們的臉上從驚嚇到開心的微笑,讓Amy覺得孩子們天真的臉孔真是可愛極了呢! Amy在此代表瑪麗安內湖校區所有老師,預祝所有的寶貝們有個愉快的兒童佳節! ★重要提醒: 1. 4/4(一)兒童節4/5(二)清明節為國定假日,休假兩天~ 2.4/12(二)Field trip :花博展覽J3,J3A,J3B 3.4/8(五)Sleeping bag day睡袋日,將帶回睡袋及室內鞋清洗 ★Weekly rule: Work and play in a safe manner.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 ╳ I just know that. ○ I knew that. 榮譽榜Week 7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Improved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Viviane Connie Jason J2 Ethan Tommy Mars J2A Lucas Mathilda Pond J3 Annie Kai/Rex Medeline J3A Benjamin Jessica/Ricky X J3B X Patrick Oscar 隨信附上1.親子文章2.照片分享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區TD Amy

如何放手?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問

2011年04月01日
公開
38

如何放手?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問  ~本文選自天下雜誌 作者:林玉珮 孩子從兒童到成年,獨立沒有辦法在一夕之間發生。想要讓孩子即早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父母必須捨得「放手」、學會把孩子「推出去」。當追求自我、參與抗議、打破威權的嬰兒潮世代為人父母時,上一個世紀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也從權威管教走向民主對話。 「嬰兒潮父母是史上最有錢、也是最有教養的一代,」美國《新聞週刊》如此形容,嬰兒潮父母大都是雙薪,孩子也生得少,他們可以給孩子的遠比自己還是青少年時獲得要多很多。他們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養,也願意集中心力和財力要讓孩子獲得成功。他們投入這麼多,對於孩子表現的在乎,也達到史上最高點。 愈來愈多的觀察和研究指出,近幾年來教養子女有了轉變。愈來愈多的父母嘗試掌控子女的生活,拜資訊科技之賜,即使子女離家進入大學,甚至出社會找工作,他們仍可以如直升機般,二十四小時盤旋在孩子身邊。「直升機父母」逐漸成為嬰兒潮父母的同義詞。 「直升機父母」來了「身為父母的嬰兒潮世代正面對他們最後的邊境:當孩子邁向獨立的成人時,父母要如何站在一旁,」《新聞週刊》在去年五月指出新千禧世紀的全球教養新課題——「放手的藝術」。在台灣,七年級之後出生的世代開始就學後,從小學到大學,「直升機父母」的警訊響起。北市大安區一所明星小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一位拖著有輪子旅行箱的媽媽。旅行箱裡有枕頭、棉被、盥洗用具……,舉凡她低年級孩子用得到的,應有盡有。學校校長曾委婉建議這位媽媽,讓孩子放學後回家休息?「這樣太浪費時間了,他下午還要去上科學實驗課。」校長很無奈,這媽媽難道要為孩子提行李箱一輩子嗎? 今年鳳凰花開時,一位畢業生家長怒氣沖沖地要求孩子的大學主管們,「紀念冊沒有我兒子照片,統統要重印。」校方解釋是因她孩子班上逾期未交畢業照,畢聯會只好從缺,但家長不能接受「這件事處理很久,這位學生卻像『隱形人』,」該大學一位主管不可思議,忍不住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跟母親解釋?學生兩手一攤,「沒用啦,我媽就是那個樣。」 事實上,許多青少年對於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很感激,也覺得很受用,例如盛行的「父母鬧鐘做太多,幫孩子?害孩子?「我剛上大學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她打電話叫醒我,我說不用。但她還是根據我的選課表,在每天早上第一堂課的前一小時打來,」中正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坦承,但她並不覺得困擾。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而且,從高中到大學,早上靠父母叫醒起床的青少年,多的是。沒有人會否認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他們真的希望孩子成功。 美國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麥克.帕金就認為,比起那些不管孩子的「衛星父母」,至少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會表現出關心;只是他們太關心,以致於對孩子的生活涉入太多,事倍功半。如果要為直升機父母打分數,麥克.帕金會給他們「E」。「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安排,其實也是想解決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同情的說,只是這樣做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杜淑芬指出,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挫折、生氣,於是幫很多忙、太多忙。直到有一天,父母認為時候到了,孩子該獨立了,才驀然發現孩子沒有能力獨立,或者離家後仍無法自行處理很多「應該會」的事情。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黃素菲觀察指出,的確有些孩子被直升機父母成功的捏塑,但萬一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反抗父母,或者成功後反而看不起父母,還有更多的小孩因長期壓抑,一旦進入大學,不快樂、沮喪就出來了。黃素菲對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女學生有很深的印象:她手裡拿著可口可樂,站在學校全家便利商店的欄杆外頭哭。原來,這是她十八歲以來,第一次自己拿錢買東西。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跳級生,十五歲進入陽明大學,之後整個人龜縮起來,像結繭一樣。連簡單問他一般生活問題如要吃什麼?他竟無法回應。其實他聽得懂,但他告訴黃素菲,「我不需要回答問題,我的人生早就有答案」、「我覺得身邊一直有一個黑色的漩渦,要把我捲進去」。這兩個令人鼻酸的個案背後,都有一位非常努力、全心奉獻給子女的媽媽。「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黃素菲說,這些媽媽其中當然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反之,就很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名,處心積慮要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成從自己經驗或社會印象來的「成功」樣版。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李遠(知名作家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當李遠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李遠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習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以下是綜合多位教養專家的建議,對有心幫助孩子成為獨立成熟個體的父母,值得參考。 1.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嘗試錯誤。 2.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3.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4.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要規範與限制。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