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別廢了孩子的武功 - 練習做家事,其實就是練習做事的方法。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31

別廢了孩子的武功 - 練習做家事,其實就是練習做事的方法。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 一天下午,一群同事來我家找我,大家一聊,我提起了經歷過的一件往事~ 有一年,我擔任一年級導師,給孩子出了一項功課——每天回家做一件家事,項目不限,同時,我也請家長配合註記在聯絡簿上。兩週後,有個家長到校找我,不悅的問:「做家事有什麼用呢?」我一聽不禁為這質詢笑了出來。我說:「你總不希望孩子長大離家念書,還把髒衣服打包寄給你洗吧?孩子長大後不會照顧自己,好嗎?」那個家長聽了啞口無言,才心平氣和的離去。 當我分享這個實例給公公聽,公公說:「教孩子做家事是父母的責任,怎麼會是你這個當老師的人來管?教不教、做不做是他家的事吧!」是啊!公公教育孩子的觀念非常正確,所以他教出來的小孩(我的老公)才如此賢能,樣樣家事都難不倒他。譬如我在美國生老二時,他幫我做月子,三餐點心外加補品,不輸生老大時,老媽為我準備的營養品呢! 同事一聽,紛紛抱怨家中的老公或兒女都不幫忙家事。有一位還自我解嘲的說:「唉!這要怪只怪我這個老媽自以為武功高強,事事攬來自己做,讓孩子、老公都沒機會練功,多年下來,把他們的武功全都給廢了。你們這些年輕媽媽,還是早早讓小孩練功,把十八般武藝都學起來,以便將來行走江湖。」 這席話令我們心有同感,更堅定我鼓勵學生做家事的理念。練習做家事,其實就是練習做事的方法。我的兩個兒子,天天都會幫我做家事。我想,未來他們組織家庭後,一定也能體貼的分攤家事,讓心愛的另一半有超幸福的感受吧!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2010年10月01日
公開
13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另一位老師說,不只孩子不用心,連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約在高鐵車站見面,朋友臨時有事不能來接她,請別人代勞,但竟然沒有把見面地點的細節告訴來接的人,害她在車站多等了半個多小時。她生氣的說:「 換人接沒關係,但要講清楚,怎麼可以這麼不用心,丟下一句『去幫我接』就不管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墨菲定律(Murphy’s law):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就會出錯(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說話者沒有用心想一下聽話者的背景知識,陰錯陽差,悲劇就發生了。 哈佛有位教授在上課時問學生:「下課前,有時間聽我講個故事嗎?」學生都看看手錶說:「當然有。」他再問學生:「現在是幾點?」結果剛剛看過手錶的學生又再看一次錶才能回答。我們納悶:「不是才看過時間嗎?怎麼不知道現在幾點?」他說:「學生第一次看手錶時,不是看時 間,而是在看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夠不夠讓老師講故事,所以就不知道時間是幾點,必須再看一 遍。」 其實我們看東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你只看得見你預期看見的東西(All that we see are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我們從小學會在特定情境中尋找特定東西,心中所預期要找的東西,會使我們忽略了不在預期中的環境物件,因此就視而不見了。 這種只看一件東西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對創造力非常不利,因為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孩子必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在還有八天才出生的小貓大腦攝影上,我們看到牠大腦神經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但等牠變老時,同一個神經元的神經連結已不像小時候那麼茂密。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經連結得愈密,愈容易觸類旁通,所以小孩的創造力常比大人好,他們常看到大人沒看到的東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科學上,一個問題界定得好,答案就出來了一半,誠如大家熟知的「季諾的弔詭」(Zeno’s Paradox):如果每次都朝目標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到達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朝家門走一半的距離,將永遠進不了家門。但是如果把這個詭論倒過來,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論這一步有多小,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學習重思考而非記憶 

2010年09月24日
公開
11

學習重思考而非記憶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洪蘭 最近陪一個晚輩去相親,吃完飯送女方回家時,看到她讀小四的姪兒在客廳沙發上讀大英百科全書。每個人都嘖嘖稱奇,他媽媽非常驕傲的指著一排三十多本的精裝書說:「已經讀到字母C了。」大家都誇獎這孩子,說回去也要叫自己的小孩念百科全書。 我聽了卻很不以為然,因為這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就像我們小時候用背字典的方法來學英文一樣,效果並不好。學英文必須從英文書的文章脈絡之間去了解字的意義與用法,背字典是單純的「fact」,沒有架構,背了不知該往哪裡放也是枉然。 百科是用來查資料的,它是按字母編排的零碎事實,孩子可以背得一百萬個事實,使他上電視贏得有獎徵答,但是它不會擴大孩子的視野或增加更多能力去解決真正的問題。一個事實要對孩子有意義,必須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別的事實之間的關係,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中將它定位,這個知識才是他的,他的知識面才會擴大,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美國自學成功的電腦界奇葩--詹姆士.巴哈(James Bach)就說:「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也不是求學的年數,更不是標準答案,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就是我們本身,不是可以反哺出來的東西。」這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都錯認了教育的目的,把背誦一堆事實、考試得高分當做教育成功;其實教育是變化氣質,一個有受過教育的人風度會不一樣,文質彬彬。 詹姆士.巴哈以一個高中未畢業、20歲小夥子的身分,進入蘋果電腦公司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讓底下一群學歷比他高的碩士和博士都服氣,的確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他說為什麼他自學的效果比學校教的好,因為他的自學進度表有機動性,隨時因為心中想讀而去讀。 他讀的是自己心智安排的順序,而不是別人安排的知識順序。換句話說,他有求知慾,讀的是自己想讀的,所以他學習的動機比別人強、效果比別人好。他學習的方法也跟一般學校教的不同,他強調思考。每次想到一個點子時,他就問自己這個想法的例子有哪些?有其他的想法跟它一樣嗎?我如何學習到這個想法的細節?他把這個方法應用到每一個新的、未曾接觸的東西上,因為知識會吸引知識,不知不覺就形成他錯綜複雜、連接緊密的知識面。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這是一個可以活用的知識網。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是不是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重視事實的記憶,忽略了思考的方法,以至於所有時間花在記憶上,沒有時間去把學習的知識組織成一個有用的網呢?

家庭如何塑造人

2010年09月21日
公開
36

家庭如何塑造人 文/江玉婷 2009.08.10 家,是避風港,還是傷害場? 「家」,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但,對有些人來說卻也是最大的傷害來源! 很多人在看了許多幼兒教育的書後,都會感嘆自己沒有被好好的教導。 積極的人,用更正向的方式面對過去的不完善! 消極的人乾脆自我放棄,有的甚至會把今天的沒有成就怪罪到父母身上! 這是不負責任的,這也不是那些作者、心理學家的目的! 從來沒有一門學分教我們如何當「父母」,更沒有一堂課告訴我們如何經營家庭,因此,大部分的父母學習當父母,都是承襲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來……。 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好的、不好的,也都代代相傳下來! 現在,我們要探討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要去責怪誰, 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也都受他們原生家庭的影響,探討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為了面對過去!重新整理自己! 重新夢想、重新制定執行計畫、重新再出發!創造更快樂、美好、富足的人生! 為什麼原生家庭影響我們這麼深 0~12歲,是我們人格的養成期,尤其是6歲之前更為重要,因此有人說6歲定終生!人,剛來到這個綺麗的世界,是一張完全純白的紙!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善、惡之分,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感吸收外界的訊息,這些訊息一點一滴的放到記憶庫裡,因此,不管好壞,所有接觸到的人的言行舉止,全部都成了模仿對象,也漸漸成價值觀,直到年紀漸長, 12歲以後,意識漸漸成熟,開始知道如何分辨五感所接觸的訊息要不要吸收! 意識~像是足球的守門員一般,會開始過濾自身認為的是、非、對、錯、善、惡,自身認為有用的要吸收的才放到記憶庫,不想要的意識這個守門員就會把訊息踢走! 0~6歲大部份人都生長在原生家庭裏,這也是為什麼原生家庭會影響我們如此深的原因!除了原生家庭,學校老師、同學、婚姻;生活上的特殊事件,如失戀、事業重挫、親人往生……,也都默默的影響我們喔! 家庭如何塑造人 很多中國的父母親,為了表現中國的美德「謙虛」,常常在別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小孩:「你們家小孩好厲害,像我們家這個沒用啦!」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過程,其實已經深深傷害一個人,嚴重的會讓這個人嫉妒乏缺信心! 也有些,工作能力非常好,很有成就,但是在事業上卻大起大落,他們的孩提時都有這樣被否定父親、母親其中一方極力的否定過!長大後,為了要取得父親或母親的認同,會不斷努力的往上爬,死撐、硬撐一定要成功! 沒錯,他們是做到了,但是父母親並沒有因為這樣誇獎他,而又再次的否定,這時,心靈就啟動了一個機制程式,怎麼努力都沒用,那就讓他失敗吧!就讓自己如同父母所說的失敗、沒用吧!於是,真的失敗了! 在學員中不管是台灣或是大陸,這種狀況都好多、好多! 在台灣,也有很多這種狀況,小孩跌倒,有的家長會去打地板:「地板壞壞,怎麼讓我家寶貝跌倒呢?壞壞!壞壞!」手還不斷的拍打地板!這些小動作,其實已經逐漸養成小孩成為一個不負責人的人了,你知道嗎? 跌倒,是自己不小心,有可能跑太快,有可能採到小石頭,怎麼說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這時的父母如果用拍打地板來轉移小孩的哭泣,讓他誤以為是地板的錯,沒有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長大後,很容易變成,只要一發生衝突,都是別人的錯,或是都要付母親來處理……,我想,這些都是家長們不願意見到的狀況吧! 生命可以重塑 很多人會問,過去已經過去了,可以改變嗎?答案是「可以的!」 就像堆積木一樣,把過去沒堆好的、搖搖欲墜的再一次的調整好,調整好後就能繼續往上堆,不然,下面的一搖晃,上面要再往上堆,根本堆不上去,隨時會垮下來瓦解! 人生就像堆積木一樣!在一開始時,我們並不知道怎麼疊會最穩,等到疊到一半才找到技巧,這時候再回來整頓下面沒疊好的並不會太晚,怕的是,根本不知不覺得硬往上疊,一但受力不均就整個倒塌!生命就像電腦硬碟般,每隔一陣子就需要重新整理的,不然散落一地的檔案,找來也需要很多時間,費日曠時,要跑程式也跑得吃力! 走過的歲月,是需要回頭整理歸檔的!不然常常被遺落的檔案拌到腳而跌倒, 都還不知道為何摔跤,生活不斷的在原地打轉,原本想要省一點錢,結果花更多的錢……。 找回自己,回家! 生活覺得沒動力嗎?是該停下來,整理自己的時候了! 對生命感到茫然嗎?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了! 生活讓你覺得很累嗎?你該回家了! 累了,就回家! 家,一個心靈的家! 這個家,可以安撫受傷的自己! 這個家,可以陪同內在的自己一起長大! 回家吧!你已經流浪太久了! 回家吧!大家都在等著你! 回家吧!你並不孤單! 回家吧!愛,在這裡! 愛,讓我們更勇敢! 愛,讓我們看到生命之光! 愛,就是「家」! 歡迎你,回家! 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想回家了嗎?

媽咪最近想讀的書~家庭如何塑造人

2010年09月21日
公開
44

書名:家庭如何塑造人 作者:維琴尼亞. 薩堤爾(Virginia Satir) 出版: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壹.前言 《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 Making) 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堤爾(Virginia Satir) ﹝以下簡稱「維氏」﹞的經典著作。1972年該書在美國出版,即引起廣大的重視和回響。 《家庭如何塑造人》﹝以下簡稱《家》書﹞一書,清楚地分析人在家庭所經歷的成長和蛻變,從中探討人如何建立自我價值、人際溝通及生活模式,同時作者透過匠心獨運的舉例和說明,倡導如何溝通思想,如何做好家庭工作與組織關係,以及如何發展更健全的人格。該書所揭示的基本觀念和中心思想,已為一般人士與家庭治療師廣泛運用。 維氏除了《家》書之外,其著作尚包括了: 《家庭聯合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 1964) 《與人接觸》(Making Contact, 1976) 《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 1978) 《沉思靈想》(Meditations & Inspirations, 1985) 及《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 1991)等書。 她在家庭治療方面的理念與方法,備受專業人士的尊崇與重視。記得1982年,Satir應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和學術交流基金會之邀請,來台灣主持「家之生工作坊」,當時筆者正好就讀神學院社會系畢業,也有幸參與了那次首屆的家庭治療工作坊,並目睹了維氏之風采及其活潑生動的帶領方式。如今將近廿多年,能再次讀《家》書,確有一番不同的領受與啟發。 貳.內容介紹: (I) 維氏對家庭與人之看法 (1) 家庭基本上可分為「麻煩家庭」與「滋潤家庭」 . 維氏認為「滋潤家庭」充滿真誠,活力及愛.家庭份子的智慧,精神和心靈是一體的。滋潤的家庭其成員是彼此體諒,互相關懷,並且知道「改變」在家庭是不可避免的,家庭的成員包括父母與子女,在每個階段都必須不斷的成長和改變,可說是「健康家庭」。 反之,麻煩的家庭,可以從家庭的氣氛聞出味道。其家庭充滿壓力,成員彼此冷漠、衝突或保持距離,失去家庭應有的歡樂及喜悅,可說是「困難家庭」。 (2) 家庭系統有兩種類型─「開放」或「封閉」 維氏「系統」的觀念,是從工業界和商業界借用而來的,藉以了解人類如何在團體中運作。 她認為在開放的系統中: A.自我價值最重要;權力和外在表現並非首要。 B.行動是個人想法的呈現。 C.變化為成員所歡迎,並被視為正常且必需的。 D.溝通,系統和規則是彼此相關的。 反之,封閉的家庭系統,其想法則包括了: A.人基本上是邪惡的,必須不斷加以控制才會做好。 B.人與人的關係必須藉強迫或對懲罰的恐懼來規範。 C.正確的作法只有一個,而且只有握有最大權力的人才是對的。 維氏認為,每個家庭都該為家庭付出努力。沒有任何一項規定指出「誰該給誰」,大家都要學習平衡的付出。終究家庭是學習如何滋養和如何成長的地方。 (3) 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廠 維氏根據其經驗,認為無論是滋潤或是麻煩的家庭,其基本上都有下列四個共通的特點: A.每個人都有價值的感覺,包含正向或負向在內;它們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B.每個人都有溝通;問題是如何溝通和溝通的結果是什麼? C.每個人都依循規則;問題是規則的種類和規則對他的影響如何? D.每個人都與社會聯繫;問題是如何的聯繫以及結果是什麼? 維式認為: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的呈現。 在她的治療中,常使用「自我曼陀羅」(Self Mandala),來觀察人的八個部分: 1.你的身體─生理部份。 2.你的思想─智力部份。 3.你的情感─情緒部份。 4.你的感官─如眼、耳、皮膚、舌、鼻等。 5.你的關係─與人互動部份。 6.你的環境─時間、空間、空氣、色彩、溫度等。 7.你的營養─你吃入的固體和流質食物。 8.你的靈魂─精神部份。 維氏認為:自我的價值是人生命能量的泉源。上述這八個層面,是彼此互相牽動和影響的。 (4) 夫婦是家庭的最初原型 維氏認為,每個人的婚姻,或多或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其中牽動整個家庭的靈魂人物即是夫妻. 維氏提到:「配偶」有三個部份:你,我和我們。也就是兩個人有三個部份。這三個部份各有其容納的空間,而且沒有任何一部份是權威的,唯有這樣,愛才值得誇耀。因此,夫妻如何溝通,欣賞彼此的差異,Satir認為對下一代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最後,維氏也採用畫家庭圖的方式,讓每個人試著去分析和感受不同的人際關係與互動。 參.結語 「家庭如何塑造人」這本書,擷取了世界各地許多家庭的經驗來教育大眾,並賦予家庭更大的力量。它強調:為了使地球及居住於其中的人類存活下去,我們必須發展出一種可以和諧的能力,我們自已也要學習做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這樣家庭才能圓滿,世界才有和平。 希望Satir的熱情和理想,能夠早日實現!

快樂瑪麗安&W4親子文章分享

2010年09月17日
公開
17

Dear Parents: 本周是第四週,看到許多新生慢慢的適應內湖快樂瑪麗安這個大家庭,看到孩子們成長的點滴,心裡有許多的感動~相信所有的爸媽們也和Amy一樣感受到他們的成長而感到喜悅! 本周主題是〝My body〞在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們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並利用〝Teacher say〞遊戲的方式來加強他們對身體部位名稱的印象,美術課上利用小手印製做成一顆樹,They have a lots of fun. 下週三是中秋節休假一天,學校也想讓孩子們體驗中秋節吃月餅及文旦佳節的氣氛,故將於9/19(Mon)早上點心時間舉辦一個Moon festival party喔! ★重要提醒: 1. J1,J2,J2A Field trip: 9/21(Tue)植物園 2.9/22(Wed) 中秋節休假一天 3.9/17睡袋日請將睡袋及室內鞋清洗後,請於週一帶回學校 4.9/20(Mon) Moon festival party ★Weekly rule: Work and play in a safe manner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 ╳Me first ○I am first 榮譽榜w4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Improved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Bridget Amy Matita J2 Melody Mars Enzo J2A Bryant x x J3 Mina Reese Sky J3A Elva Ricky/Andrew Wendy J3B Jillian Catherine Oscar 隨信附上1.親子文章2.活動照片3.菜單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TD Amy *Office Helpers(櫃台小幫手): Mavis ,Wendy *Fancy Kitchen Helpers(用餐區桌面及餐袋櫃管理):各班自行管理

機器人孩子如何愛學習?

2010年09月17日
公開
8

機器人孩子如何愛學習?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最近報上有好幾篇文章在討論大學生對學習沒有熱忱,早上爬不起來上課的問題。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圖畫課時,聚精會神的在畫,老師走過去問她在畫什麼,她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畫上帝」,老師笑起來說,「可是,親愛的,沒有人知道上帝長的是什麼樣呀!」,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會知道了。」 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很有自信,問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有沒有創意,全班都舉手;問大學生同樣的問題,舉手的寥寥無幾。 是什麼讓這些充滿了自信、有創意的孩子在受完教育、走出校門時,變成沒有自信、前途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年輕人呢? 英國的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直指「教育」。他說,「太多的孩子沒有被放對地方,沒有把他們真正的能力發展出來,大部份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事,就這一點而言,這些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他的話令我悚然而驚,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件事。 一群父母和老師帶著學生在公園寫生,我經過時,看到一位母親俯身在修改她兒子的畫,「雲不是這樣畫,它是一朵一朵的。」,孩子抗議說,「媽,我不要這樣畫。」母親不為所動,繼續修改。再走過去,看到老師在修改樹的畫法,嘴裡說,「樹應該這樣畫,咦,你怎麼把狗塗成紫色,哪有紫狗?」 聽到這裡,我不禁微笑起來,對這些孩子來說,雲是什麼樣、樹該怎麼畫、狗是什麼顏色都沒有關係,因為他畫的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他心中想要的。 對一個語言能力還未發展好的孩子,畫圖是把心中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沒有應不應該的問題。創造力的定義本來就是「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規定太多、約束太緊就不會有創意出來了。 小孩子畫他的感覺,非常純真有創意,但是我們大人偏要規定他:天是藍的、花是紅的、草是綠的,於是每個人畫出來的畫就一模一樣了。我們過去沒有覺得不對,認為教育就是教紀律,要求整齊劃一,忘記了大自然就是要使人不一樣,不然為什麼給每一個人不同的臉呢?我記得小時候父親跟我們打謎語,猜一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東西」,謎底是臉。父親說,人都有五官七竅,但是部位配合,變化無窮。我們不可能把臉統一,標準化,所以教育也不應該把人統一、標準化。父親說當每一個人都一樣時,你就不需要存在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了。 看到現在教育愈來愈制式化,連沒有換季、天氣再熱都不准穿短袖這種不合理的規定,校方都不准變通,孩子能不被我們教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嗎?如果是機器人,我們能要求機器人有學習的熱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