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洪蘭

2010年02月26日
公開
25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洪蘭※摘錄自親子天下網站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6.5~6.7%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2010年02月12日
公開
55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轉載親子寶子網 常常有家長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了一副模樣呢?"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呢?" 對於這種疑問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陳小信很愛吃魚油 "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 "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宜 頭髮長長的 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 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 一綁就會扯掉 沒辦法 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 需要配戴助聽器 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 每天都盯著小宜,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有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宜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宜不再扯助聽器 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宜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問題出在於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宜說話時 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 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不可以!"並且訓斥她 所以很快地小宜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宜在扯髮飾時 我只會說:"小宜不行喔!"或者"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宜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 我做了一個實驗 用小宜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宜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 小宜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 也不再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有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 態度不一定是"嚴厲",但必須"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在"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 有嘗試過之後 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 都沒有挾青菜 我問她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小孩 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性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陳小信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 陳小信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陳小信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陳小信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 所以他也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

家庭夠溫暖,孩子不變壞

2010年02月05日
公開
67

家庭夠溫暖,孩子不變壞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學前教育雜誌) 父母要瞭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有了孩子,父母就有責任,就必須替孩子著想,不可以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更不可以在夫妻吵架時逼問孩子,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讓孩子受煎熬。 其實不用調查,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一個孩子如果功課突然一落千丈,一般來說有三個原因:頭一個便是家庭出了問題,使孩子無心念書(第二個是在校園被人勒索、霸凌;第三個是身體有病,尤其是外表看不出來的大腦病變)。 被拋棄的孩子,容易自我放棄 我有一次去山地服務,看到一個小一的男生在跟高年級的打架,他雖然年紀小,但憤怒使他把比他個子大的同學壓在地上,狠命的捶,老師趕來分開他們後,這孩子一臉倔強,死不肯道歉。老師一邊責罵他,他一邊伺機再去偷揍這個同學。 這個孩子在國幼班時,我就認得他,大大的眼睛,活潑好動,常跳到我身上來要我抱,今天看到他打架不肯放手覺得很驚訝,老師才說他父親是板模工,很早就因鷹架倒塌跌死了。自從去年他母親改嫁到另一個部落去後,這孩子就變了,變得不合群、滿嘴髒話,只要有人笑他媽媽,他就會拚了命跟別人打,最近因為他母親很少回來看他,他脾氣變得更壞,在學校惹事生非,現在只有他姑姑可以管他,別人講話都不聽,老師覺得很頭痛,也擔心才小一就不服管教,以後怎麼辦。 我聽了非常難過,這是「被拋棄」孩子常見的行為。父母一向是被孩子最信任的人,現在媽媽突然選擇了別人,拋棄了他,對他心理的傷害真是像海一樣的深,這個痛使他憤世嫉俗,「你們覺得我不好,不要我,我就壞給你們看」。打罵只是皮肉之傷,哪裡比得上心裡的痛?這孩子就變壞了。 家與爸媽,對孩子是無可取代 我們看到才小學一年級,在還不懂事的年齡,「家」對他就這麼重要了,我們大人在處理感情時,怎能不把孩子的福利放在第一位呢?以這孩子的目前情況來說,是無解:爸已去世,媽改嫁,新爸爸不要他,我們外人無能為力,因為沒有人可以取代母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想到這孩子就令我很難過,也更感覺到現在社會上對婚姻的兒戲態度是不對的。有許多年輕人不把婚姻當一回事,合則留,不合則散,美其名曰「不勉強自己」。我認為若是沒有孩子,要聚要散的確是兩人的事,別人無需多問;但是如果有了孩子,父母就有責任,就必須替孩子著想,不可以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更不可以在夫妻吵架時逼問孩子,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許多因離婚而家庭破碎的孩子,睡前禱告時,都是希望一覺醒來父母和好如初,聽了令人不忍。 父母自重相愛,孩子才會幸福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便是夫妻相愛,共同維繫一個溫暖的家。看到許多人因為工作關係分居兩地,然後藉口寂寞、無聊,做出背叛自己結婚誓言、對不起配偶的事來,真是憂心。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受外界誘惑時,想起這個孩子的痛,不要任性,孩子需要你的呵護與教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2010年01月29日
公開
19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文�洪蘭】取自寶貝親子網 勇敢嘗試,從做中學,孩子更能自我掌握。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 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 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我看了非常不忍。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那天更離譜的是,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如果不曾摔過,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應該比功課先教的事

2010年01月22日
公開
24

應該比功課先教的事 田中勝博◎著 培養孩子的「學習意願」與「好奇心」 好奇心旺盛,貪婪地吸收知識——打從夕己還沒有出生時,我們夫妻就一直在思考要將他培養成這樣的小孩。如果能夠成功,那麼就不需要到補習班上課;即使放牛吃草,他也會逐漸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教養。由於不是「被逼讀書」,記憶效果及成績都會提升。而且,就不需要昂貴的教育費了。 想達成這種目標,應該怎麼做呢?舉例來說,必須給孩子各種刺激,讓他們看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要接觸越多的刺激,感興趣的事物也會增加。如此一來,對於將來夢想的選項也會增加。而即使光就學習來說,也比較容易設定目標。 傾注滿滿的愛也是很重要的。孩子只要受到讚美,自然就會成長。而家庭環境差而且缺乏父母愛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在眼神中閃耀著求知欲望,主動學習。在我們家,這是比功課優先的、最重要的問題。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即使父母沒有要求孩子「快去做」,孩子也會自己讀書。 幸好我們夫妻的努力有成果,夕己果真成為那樣的孩子。在他就讀英國的寄宿學校時,老師對他的評語是:「Your son is like a sponge!」(你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老師才剛教完,很明顯地就開始吸收。那麼,我們究竟是做了什麼,才讓夕己具備那樣的能力呢?接下來就讓我詳詳細細告訴大家。 外出次數越多,孩子的可能性就越大 從嬰兒時期開始刺激五感 要如何才能培養出像海綿一般的孩子呢?我們夫妻以培養那樣的孩子為己任,並做了各種嘗試。首先,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盡量多給予孩子刺激」。因為不清楚夕己隱藏著哪種可能性,所以給予他許多的刺激。而這一點不僅是在最初,也幾乎成為我們家的幼兒教育最終做法。 舉例來說,在種類繁多的犬種之中,能夠做為盡責的導盲犬的,僅限於極少極少的犬種而已。導盲犬必須具備的資質有:對聲音有極佳的反應、能夠與人類四目相接、穩重等。而為了確定一隻狗是否具備這些資質,就必須給予所有刺激,以製造觀察反應的機會。 我們夫妻的想法和這個如出一轍。因此,我們盡可能地帶孩子到各種地方去,讓他看各式各樣的東西,並且去觸摸、去感受。只要這樣做,就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看出他具備什麼樣的資質。而且,要藉由從早期開始給予大量刺激,讓孩子好奇地想「這是什麼啊」,就必須得幫孩子建立起許多天線,讓他在未來充滿好奇心。 因此,當夕己還在喝母奶的時候,我就讓他聞我正在吃的白飯的味道,還會和他說很多話,給他一些聲音、光線、味道、觸覺等刺激,以開發他的五感。而且在他強褓時期,我就將他置身於有如洪水般的刺激環境中了。 讓孩子看到的世界越寬廣,他的選擇就越多 孩子稍微長大後,如果只待在家裡,接受的刺激會受到侷限。如果要給孩子越多刺激,就必須隨著孩子的成長,經常帶他走到戶外,帶他到各種地方去。 當初還在英國時,每到週末,我們都會到英國各地或其他國家旅行。可以說,我們當時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旅行。雖然帶幼兒期的孩子旅行並不輕鬆,但是因為不會對別人造成困擾,所以我們就到處都去。我的目的是想讓夕己盡可能地看到這廣大的世界。如果他是在狹小的世界裡成長,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想必他的人生選項一定也會被侷限在極為狹窄的範疇內吧,如此一來,孩子的可能性就會隨之縮小。 孩子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正因為遠大於父母的可能性,就在孩子嬌小的身軀內沉睡著。既然這樣,那就努力讓那些可能性開花結果,這不就是父母的責任嗎?因此,我們真的是每週末都到各式各樣的地方去。就跟字面上一樣,是每週末。 不要把「沒時間」、「沒有錢」當藉口 週末的目的就是「遊玩」。我們當初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決心,絕對不在週末工作。由於平日很忙,無法如願抽出時間陪孩子玩,能夠陪孩子的時間就只剩下週末假日而已。就這點來說,我們家和其他家庭並沒什麼兩樣。因此,我們都會排除萬難,迎接週末的到來。 話雖如此,就現實情況來說,由於當時我手上還有固定的帶狀電視節目,所以連星期六也要工作。因此,能陪孩子玩的時間只剩星期日而已。由於到遠地旅行很浪費時間,因此,當時很少有長途旅行。當然,即使平日的工作已讓我感到筋疲力盡了,但我嚴禁自己說出「我好累,讓我休息…」這種話。將自己僅剩可以陪孩子的時間拿來睡覺,我認為這樣是失去做為一個父親的資格。 ★Point 能夠盡情地陪孩子玩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0年。即使只是3歲的孩子,也已經用掉3分之1的時間了。 我們不會因為「要花錢」而不敢外出。說到外出,並非只有必須大費周章的旅行或到遊樂園去才算外出。還是有些方法,可以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帶孩子到各種地方去。 舉例來說,在我們家,就經常利用電車的1日券。東京有東京都區內的自由行車票、東京地下鐵的自由行車票等各式各樣的1日遊車票。只要大約日幣700日圓,就可以在1天內,隨意搭乘東京都內的電車或公車。只要這樣就足夠了。搭乘從未搭過的電車,享受從未見過的風景,遇到感興趣的車站,就下車去逛逛。這樣不必花很多錢,就可以充分滿足孩子。 有一整天的時間可用時,就去登山。從東京都內花1個小時就能抵達的高尾山是我們的最愛。沒有什麼活動比登山更不花錢,且更健康的了。由於是難得的運動機會,我們不會搭乘纜車或滑雪電纜車,我們總是搭電車到山腳下後,就一直往前走,然後從相模原的方向下山。這樣的週末就是能充實地玩上一整天的最佳週末。以不花錢的地點來說,鐵道博物館也是我們家的固定行程。幼兒門票只要日幣200日圓、小學生只要500日圓,非常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