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快樂瑪麗安w7親子文章

2010年04月02日
公開
28

Dear Parents: 本週(Week7)主題為beautiful plants.教導孩子認識各種植物及構造.本周適逢週日兒童節及復活節,各班孩子利用皺紋紙裝飾彩蛋,週四並有找彩蛋的活動及Easter故事時間,週五孩子們也會收到一份兒童節的禮物(彩繪轉印紙-可將寶貝的畫轉印在t-shirt上,做一件屬於他的衣服)帶回.但願孩子不只是兒童節,每天都能很快樂~ 目前天氣多變化 ,請家長為孩子在書包準備口罩備用,謝謝配合. ★重要提醒: 1. 4/5(一)清明節 放假不上課 2. 4月field trip台灣博物館 4/13(二) J3/J3A 4/27(二)J1/J2/J2A 3. 5/8(六)母親節愛心園遊會將於10:00-12:00在文德二號公園舉行(紫陽加油站旁), 除了幼兒部各班活潑可愛的歌舞表演外,當天幼兒部表演之後將有親子才藝show,趣味遊戲及食物攤位義賣,所有園遊會收入都將捐贈「兒福聯盟」-沒你救不行計畫,補助弱勢家庭兒童營養午餐及課輔費用,也藉此給學校內的孩子機會教育,親子一起做公公益。家長可以以買園遊卷的方式贊助,也可以直接前往快樂瑪麗安內湖金湖公益小將網站支持 http://love.children.org.tw/collector/mission.php?id=984 當天也有二手物品募集的攤位,回收的二手物品將提供給光仁庇護工場,供身心障礙孩子販售. 4.5/17(一)本學期健康檢查 ★Weekly rule: Sit on the chair and change your shoes.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 ╳ This is what? ○ What is this?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Ethan/Gavin Sunny/Eddie/Enzo Sophia/Ferris J2 Albert/Sky - Benjamin J2A Mavis/Wendy - We ndy J3 Sara Max Hsin-Hsin J3A Joseph Karen Jungle ※隨信附上親子文章及活動照片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TD Sarita

愈玩愈聰明!從戶外活動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2010年04月02日
公開
21

愈玩愈聰明!從戶外活動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隨著炎炎夏日來到,又適逢學校放暑假,正是親子出遊的好時機!當孩子踏入學步期,能夠自主行走之後,就會非常喜歡到戶外走走看看,大自然中的景緻,四季植物顏色的變換,路邊建築物的改變,街上川流不息人車,都能夠吸引孩子的好奇目光和興趣。最近常常聽到身邊的父母分享育兒經,不約而同提及家中孩子總是想要外出,讓父母不勝其擾,拗不過孩子的興致,只好選擇到附近公園玩玩,時間久了,似乎又缺少了新意。 對一個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成人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在孩子眼中,處處都充滿了吸引力。風吹了,樹會擺動;雨停了,樹葉上會有晶瑩的水滴,孩子體會的世界遠比成人的更為生動有趣,也因為孩子注意到了身邊環境的變化,觀察的能力會不斷增加,朝向更精細、更敏銳的方向發展。父母親只要能充分了解孩子階段性的需求與學習興趣,做足戶外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每一次的「玩」都將更具有意義! 公園採採樂 到了公園,孩子是不是只想衝向溜滑梯呢?一轉眼,已經玩的十分忘我了。下次可別忘了準備一個小竹籃,並叮嚀孩子這次去公園有一項小小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五種不同顏色的落葉、花辦或是採集同一種樹葉,但是大小不同。帶著有目的性的玩法,可以讓原本只專注於遊戲器材的孩子,將興趣轉移至自然環境中,亦能培養其專注力及觀察力。在公園拾起落葉與花瓣,回家後可以有許多延伸變化喔! 1. 洗乾淨可以做為創意美勞的素材, 2. 同一形狀的樹葉,但是大小不同,可以讓孩子學習由大至小的排列順序,由具體的視覺與觸覺練習建立抽象的概念。 3. 分類遊戲:準備幾個小碟子,將同樣顏色的花瓣或是樹葉歸為一類,建立分類的概念。 顏色尋寶 準備一張稍厚的白紙(如西卡紙),將紙裁成約一本書的大小(15cm X 20c m),畫成五格,每一格貼上不同顏色的色紙方塊,色紙下方貼上雙面膠帶備用。當孩子去戶外時,提醒孩子找到與色紙相同顏色的東西,即可將雙面膠撕下。公園中,存在著五彩繽紛的美麗顏色,尤其到了季節轉換時,樹葉呈現多種不同的顏色,是為孩子解說大自然現象的極佳的時機。有了這張小小的配對卡片,您會發現孩子的細膩觀察,往往超乎成人的預期和想像,路上的小碎石、土壤、枯枝,都能躍然紙上成為孩子的作品。 顏色貼紙 雙面膠 動物配對小書 動物園幾乎是所有孩子每年必遊之處,除了學校的例行戶外教學活動,父母也會利用假日帶孩子參觀動物園。但是如何營造一次愉快又有意義的活動呢?父母只要加一點小巧思,便可以讓每年例行的動物園之旅充滿趣味與學習價值。 在出發之前,準備8-12頁上面印有不同動物圖像的紙張,尺寸以方便孩子拿取為優先考量。再將小書上的動物圖片,影印一份剪下,背面貼上雙面膠,指導孩子找出看到的動物圖片,與小書上進行配對。然而,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小書的內容可依據需求做調整與加深加廣。 1-3歲 孩子進入語言學習的爆發期,大量累積字彙與句型,因此這個階段,準備的小書應以圖片配對為主,讓孩子熟知每一種動物的正確名稱。 4-6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可進行分類的遊戲,因此父母可依在動物園中最常見的動物類型,製作小書。例如:爬蟲類,鳥類、陸地上的生物與海洋生物等,讓孩子除了記憶動物的名稱,亦能了解每種動物的生活型態。 記得在幼稚園工作時,孩子最期待的就是每月一次的戶外教學日,原本總是睡到自然醒的孩子,那天一定會準時到校,深怕趕不上娃娃車。戶外活動不論對學齡前、後的孩子都充滿著強大的吸引力,所以,老師或父母只要善用孩子的好奇心與活動力,即使到附近公園散步踏青,都可以成為一趟新奇的發現之旅。 感官的學習能協助孩子更為敏銳的觀看自己生活的世界,由顏色、大小、長短、粗細的分辨,到明顯感受溫度變化、物體重量、材質、氣味的異同。成人給予孩子經驗的道路與機會,就像是為孩子準備一把萬能的鑰匙,開啟饒富變化的生命寶盒。

從小做家事.增加責任感與自信心

2010年03月26日
公開
25

從小做家事.增加責任感與自信心 ~原文刊載於2008年5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你還以為做家事只是婆婆媽媽的工作嗎?實際上,從小培養bobo做家事的習慣,除了能增添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外,還能促進其大小肌肉及邏輯思考概念的發展喔! 在傳統的家務分工中,洗碗、掃地、洗衣服、整理家務等,彷彿都屬於媽媽的工作,可是實際上,大家都是家中的一份子,依「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看來,每個人在家中吃飯、睡覺、休憩、活動,自然該為家付出一點心力,如共同分擔家事。而這個觀念更應該從小培養起,如果你還是小寶貝的「超級瑪麗亞」,老是幫他收拾東西、自己默默整理家庭環境,就喪失培養bobo各項能力的好機會!從今天起,不妨試著讓孩子一同參與,讓他了解家事就是大家的事,並且從中學習各種生活自理技巧。 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 一般大眾對家事的定義不外乎是洗衣、做飯、打掃家中等家務事,不過,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蔡菁菁表示,廣義的家事是指「家中的每件事」,除了具體的清潔工作之外,更包含了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心力,並享受愛與被愛,就此來看,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做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而是每個家人的責任。由於每個家庭生活型態以及需求不同,家事分工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且長久以來,家庭皆已習慣這個模式,若是沒有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並讓家人都認為家事就是媽媽的工作,當孩子大了,要求他幫忙卻討價還價,也就不能怪誰了!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王秋月也表示,家事就是所有家中的事,但幼兒能力有限,需要學習做的家事應該是! 和自己生活有關的事,簡單的說,即學習自理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視為苦差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上的小動作,像是把自己的鞋子放回櫃子中、把外套掛起來、小背包收好等,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積少成多就變成需要整理的家事了。王秋月指出,應該從小讓 bobo習慣這樣的動作,而不要讓他認為是件苦差事,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和自己有關的生活事務有條有理的處理好,那麼,家中真正要處理的家事就不多了。家長往往忽略此種生活技能的培養,僅讓孩子專注於學業,每件事都幫bobo做得好好的,長久下來,孩子自然缺乏自理能力。 做家事的5大意義 家事對大人來說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不僅是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喔! 1. 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事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像是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是運用到大肌肉。 2. 培養責任感 做家事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讓他為家中盡一份心力,從中可培養責任感,因為家事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一起使用空間,自然有責任參與整理、打掃。 3. 增加自信心 蔡菁菁表示,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bobo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1件事,從中獲得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較不怕面對挫折且勇於探索,對於未來的學習頗有助益。 4. 學習解決問題 剛開始學習做家事,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媽咪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咪也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透過模仿媽咪的動作完成家事,也可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做得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 練習分類配對與收納 家事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的摺在一起。此外,將衣、襪、裙、褲等衣物根據屬性,放進不同抽屜,還能讓孩子學習物品的收納與管理。 成熟度足夠即可開始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只要bobo聽得懂指令,動作上也具一定的成熟度,不妨就開始讓bobo練習做家事。王秋月表示,依發展常模來看,1歲半左右就能拿湯匙吃飯,也已經聽得懂大人的話語,就讓孩子練習一些需要小肌肉動作的家事,像是把自己的小襪子放在櫃子。王秋月更提醒父母,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動作發展進度,只要他的能力達到了,就應該提供機會練習,而這些機會就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家長的5大正向態度 不論家長讓孩子練習做家事的出發點,是想為自己分憂解勞,或是訓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成人所抱持的態度幾乎是成敗的關鍵,不可不慎! 1. 對家事持正向態度 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感受成人的情緒,如果媽媽做家事時心情愉快,甚至邊打掃邊唱歌,孩子看見了必定想要搶著做家事,但若是母親常抱持負面的態度做家事,甚至還埋怨、面露不悅,讓孩子感覺到做家事是件不好的差事,他自然不願意一起幫忙。因此,蔡菁菁建議母親,如果要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自己也要享受?家人服務的樂趣。 2. 以身作則 孩子2、3歲時的模仿力正強,要他學會做家事,父母就要提供良好的身教示範,例如要求孩子把東西收好,而家中的其他大人卻隨手擺放自己的物品,孩子的心裡勢必出現矛盾,王秋月表示,為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千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3. 把家事當遊戲 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種遊戲和想像,對孩子來說,從遊戲中學習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不要把家事當成1種工作,應該讓孩子認為是遊戲,像是擦桌子的遊戲、摺衣服的遊戲,孩子自然能快活的沉浸其中,並想辦法玩好這個遊戲。 4. 懂得欣賞孩子 雖然做家事的習慣可從小培養,但是媽咪也必須了解,愈小的孩子能力愈有限,不可能將家事做得完美,要懂得欣賞bobo用心和認真的過程,而不是只以結果評斷孩子。 5. 讓孩子享受參與的感覺 兩歲左右的幼兒常是個熱心的小大人,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能力很有用,便想要找機會實現,若是媽咪不願意放手、不願意讓孩子參與,孩子反倒會感到綁手綁腳,時間久了,自然也不再主動想和媽咪一起做些什麼。蔡菁菁提醒媽咪,要享受孩子主動幫忙的時刻,讓他做些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並且給予正向的回饋,但勿抱過高的期待。 讚美要具體 幼教專家總說,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但蔡菁菁表示,讚美也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例如孩子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哇!你好棒喔!」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好仔細、好認真喔!」像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 bobo了解他是哪裡做得好。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事後,不妨和他坐下來喝杯水、吃點心,並告訴他:「辛苦了,乾乾淨淨的看起來好舒服喔!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了解做家事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事的成就感。 bobo做家事囉 家事的種類眾多,只要是任何和家中相關的清潔整理事物都可包含在內,不過,幼兒的能力有限,在此僅列舉幼兒能力範圍內可完成的項目,教媽咪怎麼和孩子一起做家事! Housework 1. 擦桌子 訓練能力:這種擦拭的動作會大範圍的運用四肢,讓bobo練習大肢體能力。 step1. 給孩子專屬的用具蔡菁菁表示,給孩子幾條專屬於他的小抹布,當媽咪在擦桌子的時候,讓孩子一起進行,這個專屬的用具能讓他感受到被重視、被肯定的感覺,並且認可自己親身參與的重要性。 step2. 從小地方開始練習王秋月表示,不妨先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用餐後的桌面,這種小範圍的擦拭當做最初的練習,給他一條小抹布,大人在飯後也整理桌面,做良好的示範,一邊帶領bobo做擦拭的動作。 step3. 用技巧進行大範圍的擦拭小範圍的擦拭進行一段時間後,便可開始練習大範圍,像是擦桌子、擦地板。不過,幼兒最初還不能清潔得很徹底,媽咪可跟孩子說:「我從這邊開始、你從那邊開始,等我們都到中間的時候再交換」,那麼,bobo一開始擦得不乾淨之處也會經由媽咪再次清潔而潔淨,而bobo也能練習擦拭的動作,並且享受自己努力後的成果。當bobo做完時,雖然! 擦得不乾淨還是要跟他說,「哇!你擦得好用力喔!荊苦你了!」擦地板也可比照同樣的做法。大部分的媽咪可能會認為bobo擦不乾淨,到頭來還是得親自再做一次,不過,兩位專家都認為,父母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包容不完美的表現,讓他從每次的動作中學習且獲得進步。 Housework 2. 收納 訓練能力:學會收納的前提是要知道東西放在哪裡,可訓練孩子有組織、有系統的管理物品。 step1. 將收納處規劃清楚家中的家事大部分都和收納有關,讓每個東西回到原本存放的地方就是收納。對孩子來說,可從放他自己的水杯、玩具開始做起,但父母須先規劃出明顯的收納處,讓孩子知道東西該放在哪。 step2. 家長一起示範若要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懂得把包包放在1個固定的地方,不妨在門口附近放置1個小籃子,旁邊也放一個裝爸爸公事包的籃子,爸爸一下班就要將包包放在籃子裡,示範給孩子看個幾次,他自然也會養成把包包放到籃子的習慣。 Housework 3. 摺衣服 訓練能力:小肌肉動作必須夠靈巧,同時,手眼協調性佳,才能夠將衣服摺得整齊,摺衣服便能同時訓練這兩項技巧。 step1. 從自己的小衣物「玩」起當媽媽在摺衣服時,不妨帶著bobo一起做,蔡菁菁表示,如此能避免幼兒感到無聊而在一旁哭鬧。先給他一件自己的小衣服或是小手帕,自己摺衣服時,舊帳他在一旁「玩」衣服,媽咪也可以要他跟著媽媽一起折,只要孩子有摺的動作,媽咪應口頭表示鼓勵。 step2. 請孩子跟你這樣做「摺衣服」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一開始,䡍 會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此時,你不妨跟孩子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小遊戲,讓他依樣畫葫蘆,慢慢地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將一件衣服摺好,當bobo明顯能將一件衣服摺得較為平整時,一定要和他說:「哇!你好棒喔!摺得好漂亮!」。 Housework 4. 擺碗筷 訓練能力:擺碗筷除了需要足夠的小肌肉能力,以拿穩碗筷之外,更需要良好的邏輯配對概念,以確定需要的碗筷數量。 step1. 先確認小肌肉動作發展在用餐前,能讓孩子學擺碗筷、發湯匙,不過,王秋月提醒家長,要看孩子的身高是否足夠,且小肌肉發展是否成熟。可先請他依人數將碗筷擺到桌上,先讓他練習精確的小肌肉動作。 step2. 按位置擺放當孩子能夠將碗筷放到桌上後,再進一步訓練配對、邏輯的概念。媽咪可以跟孩子說:「1個人要發2枝筷子,我們總共有4個人,要發幾枝筷子?」然後讓他思考總共需要多少筷子,並且按照每個人做的位置擺放好,無形中,將數的概念和做家事結合,可說是一舉兩得!做家事也有大學問,親愛的媽咪們,不要再一手包辦所有家務事,試著放手讓bobo幫些小忙,對他的發展絕對有益喔!

父親們,不要輕忽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2010年03月19日
公開
46

父親們,不要輕忽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轉載親子寶子網 作者:John Gottman,Ph.D 出處:Web Only (本文摘自《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一書.時報出版)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可能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對孩子的生命幸福帶來獨特貢獻。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 孩子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䡍 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為每一個孩子保留專屬的互動時間 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2010年03月12日
公開
17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截取:babyhome 網站 對孩子而言,時間概念是相當抽象的,需要持續不斷地透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來練習,才會慢慢成熟,並逐漸奠定起時間管理的能力。 早上晚上、昨天今天、這星期下星期、以前現在、剛才等一下,這些對成人都是最基本不過的名詞,也是語言中的必要元素,但是,這些關於「時間」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是非常抽象的。 就如同孩子先學會數123,但不一定了解「1個、2個、3個」這些數量的意義,時間概念也是一樣,孩子可能從人際互動中模仿到不少關於時間的語彙,但未必清楚了解它的意思。也因此,很多孩子將已經過去的都叫昨天,只要睡覺醒來都叫明天。 從具體生活作息認識時間 幼兒階段,對時間的感覺是需與具體的生活事件作連結的,像下午放學後去公園玩,晚上吃完飯後看電視等等。這時,孩子對時刻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即使會用一些時刻的語彙,也大多是習慣性的應用,例如,孩子說「我6點吃晚餐」,並不是真的知道6點的意義,可能只是因為媽媽都說吃晚餐的時候是6點而已。 小學低年級的階段,因為生活作息會與時刻產生密切的關聯,孩子開始知道幾點該起均B幾點要到學校、幾點放學等等,加上在學校也會學習認識時鐘,所以對時刻的概念漸漸清楚,也能簡單報讀時鐘上的時間(整點及半點)。 喜歡的事,覺得時間過好快 至於對「期間」概念,幼稚園階段雖然約略感覺事件與事件之間經過的時間長短,但由於對時間單位還不了解,而且還會受到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肚子比較餓的時候,就覺得午餐和點心時間隔得特別久;或者,因為很喜歡去公園玩,就覺得今天下午過得特別快……。這樣的情況在成人身上也常發生,但不同的是,成人知道這期間經過的時間量是一樣的,只是感覺不同而已。 開始認識及運用時間語詞 6歲多的孩子,就能夠使用基本的時間單位來描述事情,對1秒鐘、1分鐘、1小時的時間量已有初步的概念,知道1分鐘有60秒、1小時有60分鐘;他們也開始對月、日、星期有所認識與感覺。 在「順序」的概念方面,在幼稚園階段對事件的先後順序已有初步瞭解,雖然或許還無法完整描述一段時間內從頭到尾所經過的事件,但對「以前、以後」的概念都能夠掌握。上小學以後,孩子更能靈活使用「之前」「之後」「先…」「然後」、甚至是「幾點的時候」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的順序。 至於在「週期」的概念上,幼稚園階段雖知道有些事件會重覆發生,但較無法清楚理解中間的間隔,或明確預測下次發生的時間;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對於每日、每週的例行事件就較能掌握,知道每天什麼時刻會做什麼事、每個星期幾上什麼課等。不過,理解愈長的時間週期,困難度會愈高,所以每月、每季、每年的概念,就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確實瞭解與應用。 關於「連續性」的概念,幼稚園階段的孩子約略知道時間是連續的,但觀念並不清楚;小學以後,因為會看時鐘,瞭解時間是不會因為睡覺或其他事情而停止的。 時間管理,從小開始 爸媽盡量讓孩子擁有規律的作息,自己也必須作好榜樣,讓孩子學習從容面對生活事件。此外,可讓在固定的時間參與固定的家事,並善用時鐘、月曆等輔助工具作為提示。也可以讓孩子練習規畫事情的執行順序,學習區別事情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經過這樣的歷程,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就能奠定起來了。

《用感動來滋養品格》

2010年03月05日
公開
9

《用感動來滋養品格》 截取:babyhome 網站 簡媜九歲的孩子,跟隨父母去美國讀了一學期的書。 人在最初接觸陌生環境時,都會忐忑不安,但是老師給了他12樣禮物,使他很快的進入狀況。簡媜感動之餘,把它寫入自己的新書『老師的12樣見面禮』中,讓別人可以借鏡。果然,臺大中文系的李惠綿教授複製了這個經驗,她的學生反應也很好。 臺灣現在努力在推動品德教育,但效果不彰,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缺乏感動,沒有感動就沒有自省,沒有自省就沒有改進。因此,我把這12樣禮物列出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看一下別人如何教"品德",而我們的教育部或許不必花大錢去編公民課本,又要考,又要背,多一項折磨孩子的功課。 第1樣是「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這一點跟臺灣很不一樣,臺灣人用牙籤一定是挑出別人的短處) 。 第2樣是「橡皮筋」,能伸能縮,保持彈性。 第3樣是「OK 繃」,對生命中的挫折要視為常態。 第4樣是「鉛筆」,寫下你的理想及願望,年終時把它拿出來檢視做到了多少,有檢討才有進步。 第5樣是「橡皮擦」,寫錯了擦掉再寫,犯錯沒有關係,知錯能改就好。(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s ok. ) 第6樣是「口香糖」,口香糖不能填飽肚子,但是嚼它很愉快,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第7樣是「棉花球」,它帶給你溫暖。 第8樣是「巧克力」,它在沮喪時安慰你,使情緒不再低迷。 第9樣是「面紙」,它擦乾你和別人的眼淚。(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 第10樣是一條「金線」,友情就像一條金線,把人的心繫在一起。 第11樣是一個「銅板」,你是有價值的,不要妄自菲薄。(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 第12樣是個「救生圈形的糖果」,任何時候有困難都可以來找老師。 這12種東西是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對孩子的期待,它讓我們看到如果用欣賞,寬容的眼光來看孩子,新來的學生很快會被同學接納,課堂上其樂融融。 在所有的禮物中,第3樣對我們臺灣的學生最重要,因為上學充滿了挫折,我們特別要讓孩子看到挫折對生物的意義,使他不要自怨自艾。 在自然界中,動物出來覓食,沒有一帆風順的,找不到食物是理所當然,找得到是福份。挫折是大自然淘汰不適者的方式,若不能面對挫折,再接再厲,就只好被淘汰。如果受挫折是動物的常態,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學習的關鍵是情緒與動機,心情沮喪時,學習效果不好。 還有一項禮物對臺灣學生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橡皮擦」。中國人不允許孩子犯錯,一錯就打罵,這種處罰,不但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毀了他的自信心,更使孩子畏縮,不敢嘗試新的事物。 孔子不是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嗎?知過能改正就好了,我們為何事事要求完美,為考卷上的一點點無心之「過」來打罵孩子呢? 品德是從小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想要有健康快樂的孩子,每天打罵、嘲笑、羞辱、叫孩子像狗一樣趴在地上吃飯,用嘴把老師撕掉扔在地上的考卷撿起來,是緣木求魚。 這12樣禮物,值得我們大人好好檢討是否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還是每天挑剔的去尋找他的毛病。請不要再用「為他好」為藉口,「激將法」對自信心尚未建立的孩子來說是殘忍的。 鼓勵孩子,他會以笑容回報,會更努力不使你失望,你就達到教育他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