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ase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寫真花絮

2007年06月10日
公開
23

昨天, 妹妹午覺沒睡很久, 晚上讓她10點睡, 早上9點起床, 這樣就睡的很飽了, 但人算不如"妹妹"算, 早上8點媽咪鬧鐘響時, (我們用手機鬧鐘, 還調到最小聲) 妹妹就馬上爬起來了, 可見她可能早就醒了, 只是在等我們起來, 喝了奶奶, 媽咪整理好東西就出門, 準10點到了攝影公司, 就先挑三套衣服, 兔子裝, 美人魚和中空,大紅色,有點中國味的衣服(上面有hello kitty圖案) 再來就是自己準備的便服, 媽咪準備了兩套, 是阿公阿媽在美國買的, 第一套拍兔子裝, 妹妹穿起來很可愛, 但那個頭套不太好弄, 下巴那邊扣子部分很寬, 扣好後好像都擠在妹妹的下巴, 把她的雙下巴擠的更大, 所以我就一直調整, 後來妹妹也戴的不舒服不想戴了, 第一套還好, 妹的配合度還很高, 也會被我們逗笑, 但閃光燈會另她不舒服, 只要一閃她就皺眉頭閉眼睛, 多了她就有些不爽了, 呵呵, 不過, 還算是順利完成, 換第二套美人魚裝後, 我們抱著時還好, 但一放在台上, 她就不要了, 一直板著臉, 可能是太緊了, 因為整個下半身是個魚尾巴套著, 有點像長窄裙, 大概妹妹比較有肉, 她下半身都不能動, 連跪著都不行, 她就一直哭哭了, 怎麼哄都沒用, 後來沒辦法, 我們只好跟攝影師說不要拍這套了, 想換別套, 攝影師說那要把前面拍的美人魚都刪了才行, 我們當然選擇刪掉啊, 難道還要強迫妹妹拍啊, 覺得有點機車ㄟ, 接著換中國服, 妹的情緒就一直不太好了, 一直哭哭, 攝影師說妹太黏我了, 叫我先離開一下, 後來妹妹雖然沒哭了, 但也沒怎麼笑, 有時想到又哭一陣子, 然後爸比和乾媽就逗她, 換個玩具給她, 她又好一陣子 後來換第三套, 我們改選一套白紗小禮服, 妹妹的狀況也是差不多, 大家就一直換東西逗她, 媽咪都不太敢在旁邊, 只能一直找玩具給爸比和乾媽, 就這樣拍完了三套衣服. 終於休息了一下, 覺得妹妹應該哭累了也餓了, 餵她喝了些奶奶, 心情好像有好一些, 換了一套自己的背心裙, 妹雖然沒哭, 但很黏人,一直要抱抱, 放她一個人在台上就不要, 一定要坐在我腿上, 只要我放她一個人坐, 一下子她就又要我抱, 最後我只好又離開, 讓她哭一哭, 繼續拿玩具逗她. 終於, 攝影師說OK了, 本來我以為還可以再換一套便服的, 沒想到, 攝影師就這樣走了... 連原本說好要拍幾張全家福都沒有, 我趕緊跟助理說可不可以拍幾張全家福, 助理說要問攝影師, 還好攝影師又回來幫我們拍了幾張全家福. 就這樣, 也花了3個小時, 我們三個大人都累死了, 我猜妹妹也哭累了吧, 雖然攝影公司的人都很喜歡妹妹, 但我對那個攝影師印象卻不好, 第一, 是拍寶寶寫真, 我覺得攝影師應該來時要稍微跟寶寶玩一下吧, 不然, 寶寶怎麼會配合, 再來, 他來時都沒怎麼打招呼, 也不太跟我們說話, 還是攝影師都這樣酷酷的?? 第三, 他在拍的過程中, 罵助理好多次, 好兇哦, 第四, 拍攝時, 他也不太逗妹妹, 是因為他忙著要抓妹妹的表情嗎?? 反正, 那個攝影師從頭到尾話都不多, 讓人覺得很不親切... 我到現在還不知道攝影師的名字呢, 所以也覺得妹妹的這次拍攝恐怕不太妙囉. 不過, 媽咪我事後反省, 大概是我們也沒有主動跟攝影師說話吧, 一開始也沒有討好他, 讓他覺得也不用太理我們?? 還是, 我們價錢壓太低了, 所以覺得敷衍我們一下就好?? 我想, 後者比較有可能哦~~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70

康健雜誌--12招讓孩子更專心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文.張靜慧 攝影.呂恩賜 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49

上菜囉!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上菜囉!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家有挑食小鬼頭, 不愛吃青菜只吃肉,怎麼辦? 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文.林慧淳 特約攝影.高北雁 卡通裡,大力水手卜派奮不顧身,衝到又高又壯的惡棍笨驢前,試圖拯救他瘦弱的女友奧莉薇,但他卻因矮小體弱,被打得七暈八素,幸好總在最後關頭,他吞下罐頭菠菜,瞬間精力百倍,一拳把笨驢打飛,從此和奧莉薇過著快樂的日子。 每當孩子拒吃蔬菜時,父母常搬出大力水手的故事,告誡他們「要吃蔬菜才能像卜派一樣力氣大喔!」不過這招並非總是管用,蔬菜仍像燙手山芋般被推開,傷透父母腦筋。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小兒科助理教授蘇珊強納森認為,小朋友利用聞、舔、吃等感官經歷體驗不同蔬菜,就算他們一時覺得難吃而把菜吐了出來,也無傷大雅,「就把這種行為當成孩子探索食物的過程吧!」 儘管如此,從小培養吃蔬菜的好習慣,對孩子的身體、心智健康都有益處。針對排斥蔬菜的小朋友,專家有7個好點子,讓孩子愛上蔬菜。 點子1:化整為零 大蒜、韭菜、洋蔥等被孩子稱為「好臭」的蔬菜,卻是抗菌、抗氧化、抗癌的好食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許雲卿建議,可將蔬菜剁碎後加進孩子常吃的肉類,或和入絞肉包進餃子裡,讓討厭的蔬菜化為無形,輕鬆入肚。 倡導蔬果養生的生機飲食專家劉湘琪則將蔬菜搗成泥狀和入麵粉中,製成各式糕點,或加入味道香甜的蘋果、檸檬或優酪乳,打成精力湯,孩子都搶著喝。 換個烹調方式,也吸引孩子注意。將帶酸味的熟爛番茄換成生番茄切片夾入三明治、軟爛黏稠的燉煮茄子炒得油亮後,孩子就肯嘗試。 此外,勸孩子嘗試新蔬菜時,最好以他們愛吃的青菜為主,新菜從一湯匙開始,逐漸增加數量,讓孩子多吃不同蔬菜,攝取各種營養。 點子2:變更上菜順序 面對不吃的蔬菜,孩子常以「吃不下」的理由,在餐桌上耍賴,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不給兒子推托的機會。 他兩個兒子的飲食習慣大不同,哥哥愛吃蔬菜不愛肉,弟弟正好相反,因此每當用餐時,趙強總先替他們盛好飯菜,蔬菜哥哥的碗裡是一塊肉,肉弟弟卻是整碗青菜,兩兄弟必須先吃完眼前的食物,才能再夾其他東西,時間一久,兩人便養成不挑嘴的好習慣。 提供多樣蔬菜,讓孩子覺得每一口都新鮮。許雲卿建議,每餐可提供3種以上蔬菜,以汆燙、翻炒、入湯等各種烹調方法變化,讓孩子依照喜好自行組合,並把蔬菜放在最上層,讓他們優先吃到蔬菜。 點子3:發揮創意 孩子對過多的教條易生反感,寓教於樂較能輕鬆習慣吃蔬菜。小朋友通常不喜歡的青花菜,卻是趙強的兩個寶貝兒子的最愛,趙強認為,兒子們把青花菜稱為「小樹」,從小對它產生親切感,大大抵銷青花菜口味生澀的不討喜之處。 說故事也能讓孩子對蔬菜留下好印象,許雲卿就常和兒子聊起兔子吃紅蘿蔔的童話,從此家裡就常出現「媽咪,今天我要吃『兔子菜』」的對話,紅蘿蔔突然變得炙手可熱,兩個兒子都搶著吃。 再不然,把蔬菜變零嘴也是個好主意。劉湘琪在兩個兒女上幼稚園時,便有計劃地把小黃瓜、紅蘿蔔、芹菜等可生吃的蔬菜切成細長條,供孩子隨時用手抓來吃,青脆的口感類似餅乾、洋芋片等零食,不但能滿足他們隨時想咀嚼的快感,還可藉此培養吃蔬菜的好習慣。 點子4:帶孩子上市場 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哈里斯指出,孩子樂見自己所選的菜色搬上桌,因此帶孩子一塊兒採購蔬菜、烹飪時讓他在旁幫忙挑菜,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覺得自己的意見受到尊重,自然而然,在餐桌上開心地就把筷子伸到「我挑的」蔬菜盤裡。 專家甚至建議,若陽台上有足夠空間,不妨打造自己的菜園。對孩子來說,看著蔬菜從播種、發芽、成熟,直到採收,不但是很好的生態教育,他們更對採下的蔬菜變成桌上佳餚充滿成就感和好奇心,一定吃光光。 點子5:以身作則 劉湘琪觀察,小朋友不吃蔬菜,通常是因為父母也不吃。 國外曾用切薄片的紅色彩椒,實驗孩子吃蔬菜的情況,結果研究人員連哄帶騙、威嚇利誘,都比不上父母以身作則,親自吃一口蔬菜的效果好,「其實有的蔬菜我也不愛吃,但絕不會讓兒子知道,」趙強悄悄透露。 點子6:給點掌聲,但不能用「騙」的 當孩子勇於嘗試新的蔬菜,或把原本不愛的菜色吃完,別忘了給點掌聲,鼓勵他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不過切記,別以玩具或看電視的時間當成獎勵,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會培養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僅如此,更別「騙」孩子吃蔬菜,例如家長常對孩子說,「把這盤青菜吃完,就可以吃冰淇淋。」但根據國外研究,這種方式不但無益於正確飲食習慣的培養,還無形間傳達了「冰淇淋好吃,青菜難吃」的訊息,造成他們在心裡為食物畫分等級,往後反而更討厭蔬菜。 點子7:和孩子一起吃 根據哈佛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全家一塊兒吃飯時,孩子所吃的蔬菜份量,比他們單獨吃飯時吃得多。讓用餐時間成為全家共享天倫的美妙時光吧! 例如烤肉聚會一片歡樂氣氛中,烤架上常見的青椒、金針菇、高麗菜、四季豆、茭白筍,就算平日再怎麼排斥,孩子也能吃得不亦樂乎,趙強笑稱,增添生活情趣,常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他都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吃進各種蔬菜,效果奇佳。 許雲卿營養師提醒,父母若使盡渾身解數,孩子仍不吃某些青菜,不必強迫他們一定要吞下自己不愛的食物,可尋求其他種類的蔬菜水果,仍能補充各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培養孩子開心吃蔬菜的飲食習慣,比強調攝取單一蔬菜重要得多。 你家的小孩排斥蔬菜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許雲卿營養師,擅於抓住孩子的胃,她分享四款蔬菜佳餚,一塊兒做「菜」吧!

驗尿

2007年05月31日
公開
35

驗尿一切正常! 今天是第一次媽咪一個人帶妹妹去驗尿, 以前都有外公外婆來幫忙, 因為到醫院後, 要貼尿袋, 等尿了後, 還要送去檢驗室, 把尿掉到試管中送去檢驗, 送去檢驗室時, 外公外婆就可幫媽咪照顧一下妹妹, 可是這次外公外婆出去玩了, 一個人帶妹妹去驗尿, 就是媽咪這次最大的考驗了, 媽咪這幾天一直在思考, 到底要怎麼一個人完成,(好像有點太嚴重了 ^^) 帶推車去? 但一個人坐計程車, 又抱著妹妹, 又背一個大袋子, 還要再拿推車, 好像有點困難耶... 用揹帶背妹妹去嗎? 但又怕揹到最後會累死, 而且大部分時候揹到最後都是用抱的了. 直到早上, 媽咪都還沒做出最後決定... 昨晚, 妹妹不知怎麼了, 哄了半天, 半夜1點才睡著, 早上不到5點就醒了, 餵了奶換了尿布, 以為她會再繼續睡, 沒想到這小妮子怎麼都不睡, 哄她也不睡, 一直想玩, 後來我不理她裝睡, 放她在小床中讓她自己睡, 她居然就一直站在小床中看著我們, 偶爾"啊"的叫我們一下, 不理她她就坐下來自己玩一玩再站起來, 弄到早上7點了, 她還是不睡, 我都快瘋了, 乾脆起來準備去醫院, 後來想到, 每次都去醫院才貼尿袋, 再等妹妹尿尿, 都要1點多小時, 我這次在家自己貼好再到醫院, 妹妹應該到醫院就有尿了吧, 第一次貼, 貼的很糟, 因為妹妹在我消毒尿尿附近時弄痛了, 痛的大哭, 之後我要貼時, 她就不太配合, 一直亂動, 不過, 後來她尿的很快, 在我餵她喝奶時就尿了, 我趕快再吹口哨, 她就尿了好多, 妹妹還真是棒呢! 後來發現, 怎麼我的褲子濕掉了 原來, 是尿袋沒貼好, 順著袋子外面流出來, 連我包著尿布也沒用.... 妹尿出來後, 我想到醫院應該不會等太久, 所以沒帶推車, 也沒帶揹帶, 就抱著妹妹坐計程車去醫院了. (時間大概是9點半了吧) (妹在我要出門時,就累到不行的睡著了) 到了醫院, 媽咪先到檢驗室, 準備領試管裝尿, 還好檢驗師看到我抱著睡著的妹妹, 就把尿袋拿過去說要幫我裝, 叫我去門診等就好了, 媽咪真的好感謝啊, 到了門診, 要量體溫和體重, 妹妹在我把她放到秤上時, 就突然大哭的醒了, (應該睡不到半小時吧) 醒來的妹妹, 看到好多小朋友就清醒了, 開始看著小哥哥玩玩具, 小姐姐在跑來跑去, 還對著小BABY的爸媽一直笑, 真是好愛極了 ^^ 等了一個小時左右 (驗尿結果要等半小時以上) 終於到我們了, 看到醫生(女的), 妹妹還好沒怕, 但在醫生要看妹妹喉嚨時, 她就開始抗拒, 緊閉嘴巴, 開始怕怕了, 但她勇敢的沒哭哭, 之後也沒怕怕, 走時還跟醫生bye bye哦, 真是棒棒啊!

1歲開始“規矩”做人

2007年05月27日
公開
13

1歲開始“規矩”做人 都說1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馬桶裡,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麼讓人頭疼的行為。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1歲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為,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1歲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為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3、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覆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 寶貝的學習過程 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 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 教這麼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覆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幹。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為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裡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麼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為了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複“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為一定要是好行為。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為。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裡,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發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飢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為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裡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延伸閱讀: 給學齡前孩子立“規矩” 孩子一歲時搶小朋友的玩具,因為他以為凡是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兩歲時,他不肯讓別人玩他的小車,因為他不懂分享;三歲時,他常把“不”掛在嘴邊,因為他要自己“做主”。我們明白孩子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等他慢慢長大。 即便不考慮孩子們性格上的差異,他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父母們正在逐漸意識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孩子不良行為的處罰方法也應該有所轉變。那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的最佳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年齡不同,規矩不同 1歲大的孩子 特點:好奇、好動,而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探索周圍的世界。 典型行為:開始認知語言,懂得一句話裡字詞的前後關係了;他們還不了解外界的環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比如說,他們並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會碎的; 一旦他們想要,他們就要馬上得到,讓1歲的孩子等待簡直是太困難的事情了。他們沒有行為和情緒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麼辦: •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堅決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說話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是讓孩子明白教誨的最好方式。說話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反應不要過於強烈。 •管理的重點要放在預防工作上。保證家裡的一切設施對孩子來說都是安全擺放的,把容易摔碎的東西都收起來。 •可以用安慰和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使他停止哭鬧。 2歲大的孩子 特點:他們的生活被自己情緒的巨大波動和起伏所佔據。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了解自己的各種感覺和情緒。 典型行為:不斷地對外界作出一些嘗試,想知道其他人的反應是什麼;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傳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有時候,他們的情緒甚至會高度膨脹,無法控制; 他們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東西都能夠得到,所以就頻繁地大發脾氣和哭鬧。   父母怎麼辦: •將與孩子抗爭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點。清楚地向孩子闡述你的期望是什麼,而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過高估計孩子的能力,只給他一些簡單的選擇就行了。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給予一些物質刺激讓他與父母合作而不是對抗。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個年齡的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試探你。 •幫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緒。如果他打人,那麼就教導他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氣憤,而且要向孩子解釋:“我們不打人,打人會使別人受傷的。” •謹慎對待孩子的大發脾氣。有時可以冷處理,不理睬他的哭鬧和發脾氣,更不能妥協,但是一定要呆在孩子的附近,直到孩子不再哭鬧為止,然後再給他講道理。 不主張處罰孩子,也不能讓孩子獨自呆在房間裡悔過,但是可以把哭鬧的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靜下來。 3歲大的孩子 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過任性來表現的。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學會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 典型行為: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們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們也願意去按父母說的做,比如睡覺前要洗漱。但是,父母別指望孩子能夠始終合作;他們能夠理解原因和結果這個概念了; 孩子發脾氣和哭鬧仍會經常發生。他還會噘嘴生氣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過,他能夠慢慢地更好地應付挫折了。 父母怎麼辦: •交給孩子一些“工作”去做。不要因為他沒有堅持到底完成而懲罰他,而是對他的每個努力都表現出非常讚賞。 •讓孩子用做遊戲的方式來表演一下好的行為舉止。比如,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在音樂結束以前要作好飯前的準備工作:洗手、擺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雙手交叉不摸東西等著開飯。 •懲罰孩子的時間要短。雖然3歲的孩子已經發育到能夠承受面壁3分鐘的懲罰了,但是為了避免事態的嚴重發展,還是讓孩子少受點挫敗的折磨為好,儘早結束懲罰,想辦法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4歲大的孩子 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斷發展。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學會合作,使自己的需求與其他人的達到均衡。 典型行為:更加專注於遊戲和各種活動。因此,當他們玩得正起勁的時候,讓他們放下玩具或者停止遊戲就變得格外地困難;因為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缺什麼和想要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更加強烈的方式來抱怨;有時他們會隱瞞事實的真相來滿足自己個人的需要。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是在欺騙,是錯誤的行為。 父母怎麼辦: •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去結束遊戲然後再做另一件事情。 •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不要對他的哭鬧過於關注,也不要有明顯不同於往常的反應。 •冷靜地對待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為。處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有這種行為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他做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就貶低他,使他產生羞愧感。 5歲大的孩子 特點:他們能夠領會父母具體的要求和規則了。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依據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識去做事。 典型行為:開始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對方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已經能夠懂得遵守規則,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但是,他會超越界限試探你,看看你有什麼反應; 雖然距離理想的目標還很遠,但是與以前比較,孩子到了5歲就能夠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衝動。如果他們的慾望不能夠得到滿足,他們也很少摔門、打人或者大哭一場了。 父母怎麼辦: •拓寬孩子的視角。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然後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給別人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行為準則。 •制定並嘗試一種行為管理體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畫的三張笑臉貼在牆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就把笑臉變成苦臉,並註明犯規行為是什麼。一旦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懲罰了。如果一天下來哪怕還剩了一個笑臉,也要給孩子一些鼓勵。 •設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訴他:“給你3分鐘的時間停止大哭小叫,否則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間裡不允許玩玩具了。 從4歲起對孩子嚴格一點 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他們在4歲以前還不了解規則和行為後果之間的聯繫。從4歲起,我們就可以加強紀律。 制定規則:對4歲及更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他們最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說話粗魯無禮啦,制定一份規則清單。育兒專家建議,對於4~8歲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過5條的規則。 確定違規的後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則,將有怎樣的後果,比如說短時期內不再享受某些“好處”。(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好處”,如出外遊玩,請朋友上家裡來,或者在臨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違規時,立即貫徹行為後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小傢伙認為有商量的餘地,他們可就不大會把你的規則當真了。 做好反反覆復重申規則的準備: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專家說:“在兒童這個年齡段,父母要想他們聽話去做某事,或許得說上個百八十遍才行。” 規則要公平合理:我們要了解各年齡段的相應特點,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歲的兒子總是在飯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歲的孩子會比4歲的時候更加能夠“坐得住”,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還會要好很多。 面對孩子違規的行為,父母的反應要言行一致,平靜迅速:有些父母往往空發號令,光口頭嚷著要怎麼怎麼樣,譬如,“不准那樣!”或者“叫你別幹,我說話算話的!”但從來都不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要記住老話 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管教技巧:新約法三章 安心拒絕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嗚嗚抱怨,胡攪蠻纏,軟磨硬泡,總讓你禁不住心軟 “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然而請記住,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妥協是有害的。一旦說了“不”,就一定要堅持。 如果孩子求你買一件你不想給他的東西,譬如含暴力的電腦遊戲,或者晚飯前吃的糖塊,你得說“不”,然後解釋為何拒絕他。一旦你給出了解釋,就別再討價還價,談判協商,甚至放棄剛才的主張。你要做的只不過是設下規則。你要傳達給孩子的資訊是 你是父母,有些事情你說了算。 選擇措辭 “公平”和“信用”這類詞對孩子很管用,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例如,當6歲的兒子堅決不肯清理桌子時,你可以說:“大家都為打掃房間出了力,你不幹你那份活兒,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對你5歲的女兒說:“你打算啥時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說晚飯後會做,卻沒有執行,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你沒守信用!說好了要做的,現在要說到做到。” 另一個巧點子就是表示驚訝。當孩子胡鬧時,父母往往會說:“又來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現出不解和驚訝 儘管這可能需要奧斯卡明星級的演技。你可以說“你最近表現好多了,我可真沒想到你會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歡小明,你心裡肯定不想這麼做的。” 適可而止 紀律嚴明並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規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飽含關愛,注意別脅迫和恐嚇孩子。 懲罰也不要過分。別老想著“該怎樣才能教訓教訓這小子?”多想想怎樣能幫助孩子達到你的期望。說到底,有效的紀律還是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現在對簡單的規則 如“不打妹妹”或“說真話” 都置之不理,他怎麼能學會在將來與人打交道時尊重朋友、坦誠待人?記住,紀律嚴明的目標不是權力與控制,而僅僅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