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Case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從高處墜落後該怎麼辦

2006年12月11日
公開
35

轉貼~寶寶從高處墜落後該怎麼辦 從寶寶會翻身起,他就有可能從床上跌落下來。 一般情況下,由于床鋪低,寶寶體重輕,骨骼韌性好,不會造成致命性的摔傷。但為了防止萬一,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1)安撫寶寶 寶寶墜床後會哇哇大哭,可能是因為疼痛,但更多是因為害怕。媽媽可以的對寶寶說:“寶寶不怕,媽媽在,沒事了。”讓寶寶聽到你的聲音,他會感到心裏塌實。 ** 2)將寶寶平放在床上 蹲下身子,一只手托在寶寶的頸後,一只手放在臀下,將寶寶平放到床上,注意保護好寶寶的頸椎和頭部。 ** 3)檢查寶寶的神志 如果寶寶能哭,說明問題不大。如果寶寶神志不清,叫他名字沒有任何反應,或出現嘔吐,說明有可能存在顱腦損傷,立即打120叫急救。 ** 4)檢查寶寶的關節 如果寶寶胳膊、腿、手腳活動自如,說明這些部位沒有骨折。如果寶寶某段肢體出現瘀腫變形,一動就哭,那就是有骨折了。馬上固定好骨折部位,平托著寶寶去醫院。 ** 5)檢查皮膚 檢查有無外傷,如果有,看是否需要進行包紮止血,隨後去醫院就診。大多數情況只會在皮膚上出現青紫的痕跡,這一般是皮下出血,單純性的瘀斑3天左右即可自行吸收。 ** 6)觀察寶寶精神狀態 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如果吃、喝、玩、睡沒有異常,就可以放心了。 預防: 1)寶寶會翻身後,一定要讓寶寶睡在有護欄的床上。 2)床邊不要放任何尖銳和易碎物品,更不能放熱水瓶、電飯煲等。 3)床邊地上最好鋪一塊地毯,以防墜落後直接碰在堅硬的地板上。 4)不要讓寶寶在高度2尺以上的空間活動,否則墜落後頭部骨折的機率會比較高。 發現孩子自高處墜落,父母應先觀察寶寶的意識、眼球轉動、對外反應等,如果孩子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家長可先處理外傷的部份,並持續觀察72小時。現代社會托育的比例越來越高,有時孩子在白天跌倒了,照顧者沒有仔細留意,也沒告知父母,父母回到家後如發現孩子出現意識不清、莫名地不安、嗜睡、哭鬧的情形,懷疑有腦部受傷的話,應盡速帶孩子前往醫院檢查。 建議父母不要將孩子單獨放在床邊、沙發等危險的地方,免得發生因翻身而墜落的意外。爸媽也可在床邊裝置護欄,或以棉被枕頭堆在四周,劃出一個安全的活動範圍。但要注意護欄的欄距應小于寶寶的頭寬,避免他的頭卡在護欄內。 《嬰兒墜落》 長到八九個月的嬰兒,大都跌落過。要是因為跌落磕傷了頭部而會變成傻瓜的話,大概人類文明也就不會存在了。最常見的是嬰兒從小床上墜落, 我沒有看見過,從1米以內的高處墜落下來的嬰兒會留下後遺症。 房間裏如果是地板,嬰兒墜落後立刻哇的哭出聲來,就不要緊。敏感的嬰兒跌落時嚇得臉色蒼白,但抱起後立刻恢複正常,就不用擔心了。幾分鐘後,磕碰的頭部會起個包,就是頭骨外部血管受傷引起出血所致,並不是報刊上所經常宣傳的腦溢血,會自然痊愈。蹭破了頭皮,可塗點紅藥水,不用拍攝x線片。 從床上及帶飯桌的椅子上跌落下來,一般不必看醫生,但從樓梯上摔落下來,需要慎重。當跌落時短暫失去知覺,頭部有外傷時,要去外科醫院,外科醫生大概會拍攝頭骨的x線片。一時喪失意識或頭骨x線片可見骨折的嬰兒,應住院觀察。 如果醫院裏有ct(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設備,可通過拍片檢查一下腦內是否有出血。 儘管一時喪失意識,但到醫院以後很精神,頭骨也沒有異常,在對傷口進行處理後,醫生會讓嬰兒回家靜養,並還會囑咐說:“回家以後,如有異常(大聲哭個不停、嘔吐、抽風、失神、左右瞳孔大小不等、手腳麻痹不能動彈)時,要馬上與醫生聯系”。夜裏如果發生意識障礙,會誤認為嬰兒睡著了而忽略過去。因此,夜裏需多次叫醒嬰兒,如果嬰兒醒後啼哭,說明神志清醒。 第二天早晨,嬰兒起床後精神飽滿,能玩,就算是好了。 從樓梯上跌落是很常見的,一般和從床上跌落一樣,嬰兒哇哇地哭一會,頭上磕起了包,好了以後就算完事。也有只注意頭部而忽略其它部位的傷痛,這種情況盡管很少,但偶爾也有傷了脾或腎的。如果傷了腎,小便會因出血而發紅;如果傷了脾而出血,臉色會發灰,肚子腫脹,情緒不好,不愛吃東西,讓醫生一看就知道有內傷。傷脾或傷腎都要立刻手術止血。常常被忽略的是鎖骨骨折,頭部受傷出了血,就只注意頭部,忘記徹底檢查一下全身,過一兩天,一抱嬰兒腋下,嬰兒就會疼痛而哭泣,讓嬰兒舉起雙手時,鎖骨骨折這側的手就很難舉起來。鎖骨骨折,不用擔心,用正骨術就會愈合。 不管是從床上跌落,還是從樓梯上摔下去,只要立刻哭出聲來,沒有發現有其它毛病,就可能沒有摔傷,但當天要讓他保持安靜,不要洗澡。如果嬰兒願意,可讓嬰兒枕冰枕。第二天早晨如果嬰兒完全恢複正常,生活可照舊,傍晚可洗澡。如果在跌落過的上下樓梯口不安上防護欄杆,還會跌落。

不要將嬰兒米粉、麥粉放在奶瓶裡吸食

2006年12月06日
公開
13

不要將嬰兒米粉、麥粉放在奶瓶裡吸食 到了五、六個月大,一般家長都會開始購買米粉、麥粉(有人是以米磨細成米仔麩),加在奶瓶裡,以便讓嬰兒「能吃飽一點」。確實,這時候嬰兒腸胃系統的一些消化酵素(如澱粉酵素)已成熟,可以開始適應穀類做為副食品。不過這樣做是不適當的。 吃副食品主要是為了做斷奶的準備。斷奶的意義是逐漸由純液體變成固體、由奶水變成多元化食品、由吸吮變成咬嚼、由奶瓶變成湯匙筷子、由每日五次奶水變成周歲後的一兩次。米、麥粉是已添加不少營養成份的西方式現成食品(加水可食),等於是台灣的稀飯形式。我們看到國外的家長如將稀飯放在奶瓶餵小孩,一定覺得好笑,國外的人看到我們把米粉、麥粉放在奶瓶餵,也必覺得好笑。 將米粉、麥粉放在奶瓶,太少沒有意義,太多則不易吸吮,有時因此太用力而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如長期以奶瓶吸食米麥粉,更無法戒掉用奶瓶習慣,而種下將來奶瓶性蛀牙原因。應該是選一餐的奶水,先倒出一些放在碗裡,加適量米(麥)粉,攪成糊狀,以湯匙試餵完,奶瓶剩下的奶還是以吸食方式。當嬰兒逐日適應吃奶米糊,且份量增加後,整瓶奶都可倒入碗裡,以後就可直接吃一碗奶米糊,而少用一次奶瓶了,如此才能慢慢戒斷奶瓶。(王英明) 一線醫生 �張之琪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當寶寶不太愛喝奶時,許多媽咪都會擔心寶寶是否發育不良?其實,只要能正確添加副食品,並選擇適合寶寶體質所需的副食品時,保證您的寶寶長得高又壯,從此毋須擔心寶寶的厭奶問題了!一般來說,新生兒從出生至4個月大,都是以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為主。一方面是寶寶4個月大時,運動神經及腸道消化器官已逐漸發育完成;另一方面是寶寶因長期吸食母乳或嬰兒配方奶,而開始出現「厭奶」現象。添加副食品的重要性根據新光醫院小兒腸胃暨營養科劉明發主治醫師表示,當寶寶出現厭奶時,爸媽即應為寶寶慢慢添加副食品,尤其喝母乳的寶寶更加需要。因為母乳中所含鐵元素,會在4個月後較為缺乏,這時寶寶就要從副食品中來吸收奶類所欠缺的營養素。由於此時也是寶寶飲食上的轉換期,所以,爸媽也要開始訓練寶寶的咀嚼及吞嚥能力,以增強及刺激腦部發育。 3大添加階段當爸媽開始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時,應視每個寶寶的不同體質及吸收程度來添加。除了添加副食品的方式要正確外,爸媽還應依照寶寶各個不同月齡,階段性地為寶寶添加最簡單又最能讓寶寶消化的食材,在眾多副食品中,以嬰兒米粉/ 麥粉,成長麥粉最為簡單方便,並能提供寶寶所需的營養。 第1階段(4-6個月大)寶寶4個月大時,若出現厭奶現象,爸媽可為寶寶額外添加嬰兒米粉(或米餅)或稀釋果汁等副食品,但以米粉最不易引起寶寶過敏,故嬰兒米粉最適合作為寶寶的第一口副食品,等寶寶適應後即可讓寶寶嘗試純榖類麥粉。 第2階段(6-9個月大)寶寶6個月大時,爸媽可添加不同口味的嬰兒麥粉,也可自行製做米湯來餵寶寶食用。剛開始時,以選擇單一口味的嬰兒麥粉為原則,例如蘋果/梨子或簡單的蔬菜類,接著再讓寶寶嘗試多樣的蔬果麥粉。另外,為了讓寶寶更適應未來的食物組合,則可餵寶寶一些肉類的口味麥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