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幼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鋼琴女皇的秘密記事

2014年12月04日
公開
8

2012-08-15 01:05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報導】 女性鋼琴家的甘苦誰人知?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叱吒樂壇半世紀,琴藝及行事風格同樣犀利。她的女兒、電影工作者史蒂芬妮(Stephanie Argerich)近期完成紀錄片《超女》(Bloody Daughter),貼身拍攝阿格麗希的日常生活與演出花絮,讓樂迷看到她為人母的辛勞與溫柔,影片將於十月在捷克舉行的布拉格電影節中放映。  阿格麗希一九四一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是外交官。她五歲開始學琴,十三歲起隨著父親周遊列國,十六歲那年一口氣拿下里斯本、布梭尼及日內瓦三項大賽的冠軍,廿四歲再以壓倒性勝利贏得蕭邦鋼琴大賽。阿格麗希清澄透明的音色與火焰般的熱情,令全球樂迷瘋狂,美麗自若的神采,更讓許多音樂家傾倒。  阿格麗希曾有三段婚姻,共生了三個女兒,她的前兩任配偶都是指揮家。第二任丈夫是頂頂大名的杜特華(Charles Dutoit),兩人合作錄下多張協奏曲專輯。第三任丈夫是美國鋼琴家科瓦切維奇(Stephen Kovacevich)。現年卅四歲的史蒂芬妮是阿格麗希與科瓦切維奇所生,與阿格麗希關係最為密切,經常陪伴她旅行演出。  影片一開始播出史蒂芬妮產檢的畫面,她挺著大肚子,不斷深呼吸,阿格麗希隨侍在側,擔憂的心情寫在臉上。影片接下來馬上跳到阿格麗希早年在音樂廳裡演奏的畫面,澎湃琴音排山倒海,神色自若宛如女皇。阿格麗希現已年過七十,昔日那位性格美人已歷盡滄桑,但如今言談之間充滿智慧與從容。  史蒂芬妮表示,過去她覺得阿格麗希身兼母職,並沒有多了不起,直到她自己也生了孩子,才覺得這有多麼不容易。  阿格麗希的特立獨行經常成為媒體焦點,除了三段婚姻之外,一九八○年她擔任蕭邦大賽評審,表現突出的波哥雷黎奇未能進入決賽,她當場憤而退席,意外讓波哥雷黎奇聲名大噪。  近年阿格麗希大力支持瑞士盧加諾音樂節,提攜後進,與許多年輕音樂家合作演出室內樂,已成為樂壇年度盛事。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2014年11月30日
公開
12

古典樂界最期盼組合 台灣發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是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鑑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其首席指揮楊頌斯更是當今樂壇公認的聲音魔法師,擁有讓樂團演出好上加好的超級魔力,並總能賦予樂曲令人異想不到的嶄新風貌。1971年拿下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金牌,1979年至2000年擔任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首席指揮,1997年至2004年擔任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兩個樂團皆在楊頌斯領軍下更上一層樓取得輝煌成就,躋身世界一流樂團,世界各頂級樂團如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芝加哥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等競相提出與楊頌斯合作邀請。 2003年起楊頌斯受邀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至今楊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搭檔默契及融洽的合作關係已是古典樂界的典範。樂團第三度榮耀抵台,由楊頌斯擔綱指揮,首場音樂會將帶來樂迷耳熟能詳的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等曲目;次場音樂會邀請到廣受樂迷歡迎的波蘭桂冠鋼琴詩人克里斯提安•齊瑪曼擔綱布拉姆斯《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齊瑪曼是1975年蕭邦鋼琴大賽冠軍,被公認是本世紀最重要鋼琴家之一,二場音樂會曲風雅俗共賞,將展現樂團演出實力,讓樂迷一飽耳福。 演出者: 指揮�馬瑞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 Conductor) 鋼琴�克里斯提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Piano) 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協奏曲之夜》 布拉姆斯: 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5 (鋼琴: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 史特勞斯: 《唐璜》,作品20 史特勞斯: 《玫瑰騎士》組曲,作品59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pianist: Krystian Zimerman) Strauss: Don Juan, Op. 20 Strauss: Suite from Der Rosenkavalier, Op. 59

楊照分享文

2014年11月25日
公開
39

~楊照 我女兒曾經在雲門舞蹈教室上了超過六年的「生活律動」課程,作為一個經常近接看課的家長,我看到、我感受到的「生活律動」最接近──「沒有標準答案的舞蹈課」。 我遇過其他家長,幾乎沒有一個人懷疑他們的小孩上的是「舞蹈課」,因為他們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小孩的動作,感受到那種動作中的韻律性,然而他們卻常常疑惑:為什麼雲門都沒有教我們一般認定的「舞蹈動作」,而且為什麼同班上課,不同小孩會學到不同的動作,也都沒關係。還有家長最擔心的──怎麼好像都沒有「進度」? 我的理解,家長會這樣反應,正是來自我們教育體系裡,太過根深蒂固的「標準答案」訓練。「標準答案」的權威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入台灣社會意識裡。我們不但在考試上努力追求「標準答案」,而且我們在生活的許多面向上,都有著對於偏離「標準答案」的恐懼。 例如說,因為長期習慣要「標準答案」,就制約了我們讀書的方式。我們一讀書,第一件事就是用很嚴苛的,當年讀課本養成的習慣,不自覺地問:「這書我看得懂嗎?」要看懂每個字,看懂每句話,然後我們才能安心地讀下去。 這種大部分人都視為天經地義的態度,其實大大阻礙了我們接觸新事務、新知識,也阻礙了我們從讀書中得到許多樂趣。老是嚴格計較「懂不懂」,結果是讓我們只願意去讀已經熟悉的東西,而規避陌生的題材。就算讀很多書,讀來讀去都是類似的東西,怎麼可能看到寬廣的世界呢? 這種態度另一項後遺症,是「懂不懂」的焦慮,讓我們學不會享受自己摸索書本意義,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但卻可以朦朧感受的樂趣。 在雲門跳舞的小孩為什麼快樂?因為跳舞時,身體真正是他們自己的。沒有人規定他們怎麼動,沒有人糾正他們的動作,沒有人說他們「錯」,一定要怎樣才「對」。 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能夠帶來一種無法取代自在的樂趣。 舞蹈當然不只有自我探索,雲門的「專業舞蹈」課程也會要求小孩一定的身體紀律,但讓我們別忘了,紀律帶來的成就感,無法取代自我探索的快樂。對於紀律與「標準答案」我們社會了解很多,可是對於沒有標準答案的樂趣,卻相對太少肯定。 試試看用不必計較「懂不懂」的態度去讀書、看電影、聽音樂、看表演,我相信很多過去帶給你困擾的書籍、電影、音樂、表演,會對你展現出不同的面貌來。還有,我希望「沒有標準答案」的態度,也可以透過我們,傳達給小孩,不只在身體舞蹈上,而是他們所有的學習領域中,都可以去試探這樣的挑戰性樂趣。這樣教出來的小孩,將來才會對世界好奇,才會自己願意去探索陌生的花園。 除了追求「標準答案」之外,在兒童教育上,還有另外一項社會習慣,應該稱為「天才兒童症候群」吧! 我們常常用各種形式,鼓勵「超齡演出」。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的小女孩,十一歲就考上了美國費城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她暑假回台灣,在國家演奏廳開獨奏會,竟然早早票就全賣光了。我聽過她的演奏,老實說,她的技巧和表現,就是一個普通音樂學院學生的程度,她能彈奏出來的音樂,大概美國每一個二十歲的音樂學院學生都能彈奏。 換句話說,音樂本身平凡得很,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要買票?不是聽音樂,是看「小天才」表演。 「小天才」獲得的掌聲與注意,往往對小孩自己是破壞是障礙,而不是祝福與助力。一個五歲小孩就能解二次聯立方程式,絕對不值得我們鼓勵,因為這樣的能力,任何一個十五歲的國中畢業生,都會學到。重點不在什麼時候獲得這樣的能力,而在於一個人最後能擁有多少能力,他的數學能力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太早的數學小天才,往往就忘記了數學這個專業領域,絕不可能靠解二次聯立方程式支撐起來的。一個被大人捧成天才的小孩,反而會失去了為自己去追尋數學樂趣的能力,他是為表演而親近數學,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被捧成鋼琴小天才的人,很容易就忘掉了,他擁有的其實是稀鬆平常的能力,是任何一個音樂學院學生都會的,要真正在音樂領域有所突破有所貢獻,比的不是誰先到達一個高度,而在誰最後能到達最高的那一層境界。 同樣地,沒有經歷過自我身體開發的小孩,就算比別人早一點會一些有難度的動最,畢竟還是進不了舞蹈的門,甚至,正因為他以為那樣就是舞蹈了,將會使他一輩子領略不了舞蹈內在的自由精神。 我們不只要抗拒「標準答案」,還要抗拒「天才兒童」,要抗拒「天才表演」,才能對小孩有真正長遠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