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柏勳跟沛頤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眩暈症 檢查有新法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4

眩暈症 檢查有新法 宜醫新研究 短短10多分鐘 比舊法舒適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很多人有眩暈的毛病,常常感到天旋地轉,卻找不出病因,署立宜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熙,研究「前庭誘發肌電位」檢查,做為判斷病因與診斷的參考,短短10多分鐘的檢查,比過去做溫差試驗舒適多了。 很多人都有眩暈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噁心、嘔吐與冒冷汗,署立宜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熙表示,前庭系統的感受器,就在人體的耳朵內,所以大部分的眩暈症,與內耳以及其他前庭器官如前庭神經、腦幹、小腦等有關。 李國熙說,典型的內耳不平衡引起的眩暈症,稱為梅尼爾氏病,這種眩暈症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是常常復發,需要調養作息,耐心服藥控制,減緩發作的症狀及次數。 過去判斷眩暈的病因,多半以詢問病史,或以溫差治療法做為判斷參考。李國熙表示,溫差試驗讓很多病患感到不適,他參考國外使用的「前庭誘發肌電位檢查」,自己研究檢查,做為判斷眩暈治療與病因的參考。 李國熙說,檢查前後只要15分鐘,病患不會有不適,這套檢查法,連台北榮總的眩暈專家,即耳鼻喉科主任蕭安穗都肯定其效果,榮總也跟進將採買新的儀器。 他表示,有一名女病患,偶爾眩暈個幾秒鐘,遍尋醫師也找不到原因,突然聽力變差,又有耳痛,在門診的理學檢查及神經學檢查並沒有異常,只是聽力雖經治療,卻仍然越來越差,聽性腦幹反射的檢查也屬正常範圍。 李國熙說,由於女病患的病情似乎不單純,於是為她安排腦部磁振掃描,卻意外發現在腦幹有一個長達5公分大的腫瘤,這女病患接受手術後才獲得治療,但是前後折騰也花了1年多時間。 【2006-01-20/聯合報/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暈眩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23

暈眩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盧成憲醫師 由於飲食西化,營養過剩,壽命延長,因動脈硬化,血液循環障礙, 導致腦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日益增加,而其臨床症狀, 有的為天旋地轉, 有的是瀕臨昏厥, 有的是失去平衡的感覺,或是整天頭暈暈重重的,各式各樣,不一而足. 一般而言,身體的平衡,有賴於內耳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及身體對於觸覺,壓覺等本體感覺系統,這三大系統傳達平衡的訊息,再由運動系統接受平衡的訊息執行必要的動作及姿勢,以維持平衡. 如這四大系統任一系統發生異常就會有暈眩的感覺.因此我們可說”暈眩基本上是反應出身體疾病的警訊!” 一般而言,我們可將暈眩依其致病機轉分為中樞性及末梢性兩大類,分述如下: (1). 末梢性暈眩: 一般指內耳前庭平衡系統的問題,由於其與腦幹前庭神經核, 以及小腦有連接,當出現問題時, 常有天旋地轉,站立不穩,嘔心,冒冷汗的感覺,而其症狀往往持續數天至數星期後,會慢慢緩解.常見的有良性位置性暈眩,梅尼爾氏症, 前庭神經炎,病毒性迷路炎,聽神經瘤等幾種. 1. 良性位置性暈眩 - 這類病人常常因姿勢改變導致嚴重眩暈, 天旋地轉,甚至嘔吐, 然而重複此動作症狀往往會緩解, 但此病症常常會復發. 常見於頭部外傷,慢性中耳炎,長期高血壓和糖尿病併發血循不良之病人. 2. 梅尼爾氏症 - 一般談到眩暈總不忘提到此症,然而它僅是眩暈的其中一種原因,致病機轉乃由於內耳內淋巴系統病變, 造成反復性眩暈,耳鳴,聽力喪失,病側耳朵飽賬的感覺. 而近代西洋印象派重量級畫家梵谷, 據考證的結果亦罹患此症,導致長期眩暈,耳鳴,而使其畫風呈現出獨特的眩暈風格. 3. 前庭神經炎 - 為急性眩暈, 致病機轉不明,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 4. 聽神經瘤. - 為慢性眩暈,聽力喪失,必須外科切除. (2). 中樞性暈眩:包括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部器質性病變,以及系統性疾患如心律不整或心衰竭,貧血或高血酯造成腦部血流不順等三類. 一般而言, 中樞性暈眩其症狀往往是持續性的,甚至有惡化之虞,必須即早就醫,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1. 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本身即為腦中風的前兆,病人可能合併有局部的神經學症候如步態不穩,複視,吞嚥困難等. 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於這些中風的前兆的病人我們可利用頸部超音波及穿顱超音波對顱內外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做一詳細的評估,來作為治療及進一步檢查的依據. 2. 腦部器質性病變 - 包括如巴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患, 小腦腫瘤, 自體免疫如多發性硬化症,藥物或環境毒物造成腦部之小腦或基底核病變等. 這類病人往往有其他局部神經缺損,必須詳細檢查, 對症治療. 3. 系統性疾患 - 如心因性心律不整或心衰竭, 造成腦部血流不足.或貧血或高血酯等, 詳細理學檢查及血液常規檢查, 可加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