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張無忌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虎媽三週年:成功的虎媽原來不是靠「虎吼」而是真正相信孩子是「虎子」

2013年12月30日
公開
34

虎媽三週年:成功的虎媽原來不是靠「虎吼」而是真正相信孩子是「虎子」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H0052/250677/web/index.html 自從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Amy Chua於2011年1月推出「虎媽」一書,掀起了各式各樣的評論,其中負面居多。有人認為,教小孩不能像「虎媽」,應該像「象媽」;也有人提出「海豚媽」理論。 但在該書出版後整整三周年的這星期,有一位華裔在網路上撰寫一篇文章,他說,他真的很謝謝他的爸爸媽媽,而他們正是「虎爸虎媽」。 虎爸、虎媽,網路上罵聲震天,他還在感謝他們? 感謝舊式的教育? 這位華裔形容,他爸有一次用雞毛撢子打他,打到桿子都斷了,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做作業;有一次他則被罰坐在餐桌直到半夜12點,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吃他媽媽煮的飯。 但,他寫了一句中肯的結論:「或許我不同意他們的做法,但我卻不能否認他們方法的『結果』。」(While I may have disagreed with his methods, I can’t argue with the results)。 什麼結果? 他很快的發現,他父母的責打,讓他很快的在人生上面學會「獨立奮戰」。到了高中,當其他同學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他自己卻已經會判斷自己對課業及其他科目的「付出」是否等於「收穫」。他開始計畫自己的人生,不必再由父母幫他操心。最重要的是,他學會的是如何「激勵」(motivate)他自己,讓他自己可以達到,他所想要的「結果」。 套句華人常說的話,就是「對自己負責」。 這是關鍵。 專家不解的是,這種一路打罵長大的孩子,難道沒有任何「陰影」? 這位華裔表示,和其他亂打孩子、情緒化的虎媽不一樣的是,他的父母雖然給予責罵,有些責「打」,但,他父母會讓他從來沒有一刻認為「父母不愛他」。 這是一個關鍵點。有的父母非常嚴格,卻讓孩子已經不知道他們在生氣什麼,這種個人式的發洩,讓孩子留下陰影。孩子會覺得,是不是父母不愛他? 然而,當父母「賞罰分明」,如作者所說,到了耶誕節、生日,他的父母沒有一次不給他一個溫暖的驚喜,遠遠超過他小小的期望。而他長大以後也發現,他很快就發現,他的父母嚴格管教,絕不是因為認為他很爛、他很遜,而是認為「在鼓勵之後,他還可以做更多」(he believed I could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with an extra bit of motivation)。 也就是說,這位華裔的父母,雖然是「虎媽」,但他們一直讓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絕非「犬子」,而是「虎子」。 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深信,父母已經洞察自己孩子的實力,絕對是「虎子」級。因為這樣,孩子在嚴格的管教下,同時建立了無比的信心,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就。 這樣的信念,不成虎子,也難! 社會競爭愈益劇烈,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無論當不當「虎媽」,都要給孩子一個「虎子」的格局,或許這是虎媽三周年、幾千則評論之後終於教我們的一件事。

2013倒數第二工作日

2013年12月30日
公開
54

  想記錄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動手完整地記錄下來的卻不多!簡單記錄最近的狀況與活動:   一年又快要過去,時間過得真快!今天上班老闆說他明天請假一天,感謝大家今年的努力與合作,請大家一人一杯咖啡!   今天在公司看到好幾次商業周刊這一篇:器識,我覺得真的是錦上添花!順便看到商業周刊這一篇熱門文章:「有趣」的履歷比「完美」的履歷更好!,我把它列印出來,帶回家給三個孩子讀一讀!這一篇文章:讓小孩變聰明的裝潢秘訣:電視擺主臥室!,也值得讀一讀!   今天看到這篇新聞:再會啦!國道收費員,今天已經開始拆除一些收費站了!   今天看到這篇新聞:《看見台灣》小賺 齊柏林掀環保巨浪不怕恐嚇,《看見台灣》上映近2個月,全台票房已達1.8億元台幣,真是意想不到!   今天看到Mr.6這一篇:虎媽三週年:成功的虎媽原來不是靠「虎吼」而是真正相信孩子是「虎子」,我覺得寫的不錯!   今天早上Megan累到不想上學,外務活動太多,假日都沒有休息到!   今天我姊姊出發去京都,福袋採購之旅五天!   晚上大舅子打電話給老婆,上週六他在竹南的住處廚房火災,現在一家五口暫時回苗栗市岳父家住!   『Candy Crush』目前在第473關,關關難過關關過!有時間玩就加減玩一下!   照片是拍攝於新竹市!路口的廣告!(補記錄完成於12/31)

休假前的星期四

2013年12月19日
公開
44

  想記錄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動手完整地記錄下來的卻不多!簡單記錄最近的狀況與活動:   因為明天廠區彈性休假一天,因此今天是休假前的星期四!   原本今天下午有個重要會議,但是大老闆(廠長)臨時請假,少了主管的加持,各部門老闆也意興闌珊!   下班的時候感覺好冷,公司附近的路口顯示12℃!   今天看到康健雜誌這一篇:蔡同榮驚傳中風!你不可忽視的腦中風前兆,因為標題貼近時事,但是文章卻是2004年的!   今天看到商業周刊e-mail封面文章:中國9大神秘社群 準備進軍台灣,因為好奇中國9大神秘社群,文章中提到:   『傳說中,中國有九大神秘社群,限量、嚴審、身價高,是兩岸抱團的最高頂峰,這九個社群分別是泰山會、華夏同學會、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江南會、正和島、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接力中國、五大商幫,以及長安俱樂部。目前進入這九大社群之一的台灣人,只有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擠進核心。』   商業周刊還有一篇文章比較吸引我:別鐵齒!任何人都可能被洗腦:邪教如何誘人上鉤?,值得一讀!文章最後提到:   『恐怖組織本質上是走暴力路線的邪教。』『有個法子可以打擊邪教和恐怖組織的興起,就是好好教育世人,讓他們知道邪教的心靈控制術有多危險。』   商業周刊還有一篇文章我也很認同:媽媽,我的同學沒有螢光筆…,值得一讀!文章中有一段提到:   『這是我為什麼堅持,讓孩子讀一般公立小學的原因。我希望她們能看見社會真實的樣貌,感知他人的心情,理解他人的處境。她們不必飛在天上,她們只要肯踩在地上就夠了。』   晚上吃完晚飯之後,我和老婆還有Ray去逛大遠百,離開的時候因為距離接Megan補習班還有些時間,繞道去看『雙喜鴛鴦』夜間的模樣,有點怪!   接Megan之後在車上聽到IC之音的歌劇,Ray說有段歌詞聽起來很像『馬桶塞』,在車上的一家四口都聽得超級歡樂阿!   晚上看到葉子FB分享的這篇:翻譯的品質與道德,我找到聯合報的這篇:洪蘭�不忘初衷,都值得看一看!   『Candy Crush』目前在第461關,關關難過關關過!有時間玩就加減玩一下!   照片是拍攝於新竹市!

猴子不看書,所以習慣直接觀察現實

2013年12月17日
公開
25

猴子不看書,所以習慣直接觀察現實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17&nid=4036 企業的策略,常由一群不正常的人所制定,他們很難瞭解正常人在想甚麼。 有一次我受邀在一集團企業內對他們高階主管演講,我開場的第一句話就告訴他們: 「你們是一群不正常的人!」你們能在集團內晉升到決策階層,是社會上前百分之一的菁英,是不正常的人,無法真正瞭解另外99%正常人在想甚麼? 人類發明了文字與數據,所以漸漸喪失了猴子的能力。 菁英為什麼不正常,因為他們理智與愛看書。我半開玩笑的跟他們說,消費者多半是猴子,而你們是進化的人類。人類與猴子最大的差異是人類發明了文字與資料,但是文字與書記錄的是過去的事,於是,書讀多了,就會忘記對現實社會的觀察。猴子不看書,所以習慣直接觀察現實,並體驗周遭的些微變化。人類愛看書,猴子善觀察。注意,我不是說書與數據不好,而是不能只憑書與數據做判斷,而忘了現實的觀察。 企業的決策多半是由一群離客戶很遠的高階主管,關在會議室中,看著幕僚準備的數據,就討論出來了。這些資料多半是硬資料(hard data),多半是經由市調與產業分析師而來,而不是由與客戶聊天而得的軟資料(soft data),前者強調抽象化的數據,而後者則是較多的質性訊息與故事。 為什麼猴子不需要配眼鏡,但是人要? 人與猴子還有一像差別,就是人類需要戴眼鏡。你看過猴子戴眼鏡嗎? 人類為什麼需要眼鏡?因為人類需要焦點。大家都有驗光的經驗,驗的多半是焦點,就是要讓你看清楚眼前E的方向,而不是驗你餘光(周邊視野)的能力。為什麼猴子不戴眼鏡,因為在叢林中生存,除了焦點,還要有周邊視野。人類喜歡聚焦細節,所以發明眼鏡;猴子不戴眼鏡,就有了周邊視野。原來,企業除了有方向的聚焦細節,也需要開闊視野的廣度。當獵物出現實,聚焦,專心獵取獵物。當看不見獵物時,廣度,反而能發現獵物與防止自己被吃掉。一般資料所分析記錄的,多半是細節,而忽略掉邊緣地帶的廣度。但是邊緣地帶多半是破壞創新產生的地方,一旦邊緣變核心,一切都來不及了。 回歸本性,傾聽叢林的聲音 發展視野廣度的方法不只是看更多的書與產業報告,人類必須要知道「學海無涯,回頭是岸」的道理。為什麼回頭? 因為書是看不完的,但是回歸本心,頃聽叢林的聲音,設身處地的融入不同角度的觀察,才是回到岸邊的竅門。 甚麼是周邊的視野? 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了客戶、競爭者、互補者,以即其他產業、品牌、組織、趨勢等。 1. 觀察客戶的角度。過去,企業藉由市場調查來「猜」客戶的需求。調查的通常是態度(滿意度),但是影響商機的卻是行為(忠誠度)。此外,最瞭解客戶的是客戶自己,企業應該邀請客戶早期加入(early involvement),並直接觀察客戶的行為。 2. 觀察競爭者的角度。過去,我們假設競爭者是靜態的,可以被分析,但是卻忘了這是一個協同演化的生態系統,企業的任何行動,都會引起競爭者的反應。企業除了使用自己的產品,也要使用競爭者的產品。 3. 觀察互補者的角度。過去,我們關心競爭關係,但是,競合的環境讓我們也必須由互補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互補者指的是和你產品一同使用的產品,如微軟與intel、桌子與椅子、汽車與保養廠等。互補者會產生外部性,也就是互補者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到客戶對你的決策。 4. 觀察其他產業。看看別的行業怎麼做,從別的行業吸取創意。舉例來說,是否可以從旋轉壽司的廚師供貨預測,學到供應鏈的管理。 5. 觀察品牌定位: 人們如何看待你的品牌? 品牌是否有識別度? 當大家都走向高附加價值產品時,創新的機會有時卻來自於衰退形的產業。 6. 觀察組織行為: 組織內的員工如何看待你? 組織包括三個層次,文化、衡量獎賞、與流程基礎建設等等。 7. 觀察趨勢發展: 如果產品是有生命的,會演化成甚麼樣子? 人愛移動,所以行動商務應該是發展的趨勢。 人類愛看書,猴子善觀察,如果你天生是隻猴子,就要多學學人;如果你是人,有時多學學猴子,或許在策略上會有所突破。 (本文轉載 「自盧希鵬快樂管院周記實驗室 facebook」)

領導者更需要藝術家性格

2013年12月17日
公開
31

領導者更需要藝術家性格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244&nid=3502&page=1 創新需要「模糊」才能產生火花。 未來的領導者需要多點藝術家性格,對模糊感覺自在,才有能力從系統面解決問題。 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前田約翰(John Maeda)將領導人分為兩類: 權威型領導人和創造型領導人。前者像指揮家,總能很快化繁歸簡,然後下達清楚的指令;後者像藝術家,習於模糊籠統而不以為意,留給屬下許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對於追求創新的組織而言,哪種領導者較為稱職——指揮家型還是藝術家型? 「創造性的模糊」常被用在政治操作上,每當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時候,創造性的模糊可以保留中間灰色的緩衝地帶,避免雙方圖窮匕見的尷尬。 商業創新的過程中,也有一段模糊、難以掌握方向的階段。 創新有如收集木頭、然後鑽木取火。在發想的階段,團隊得四處去搜尋各種堪用的木頭(創意、商業應用、市場、產品、商業模式等等),大小不拘,多多益善。到了開始取火時,就必須聚焦,在眾多的木頭裡挑三揀四,選就一塊,專心一志,鑽營到起火為止。 因此創新的過程如同橄欖核的形狀,先發散,再收斂。在發散的階段,未知多於已知,模糊甚於明確。對個人而言,這跟人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馳,因為未知代表危險,我們總像漂浮在大海中的一艘船,渴望一個清楚的方向,很快能找到下錨之處。對組織來說,生存壓力更是真實逼人,模糊便無法產生行動,因此大多數企業組織在創新上也都長於收斂,拙於發散。 另一所著名的設計學校——史丹佛大學D.School很了解這個危險的傾向。在教授創新的課程中,特別強調對模糊狀態要寬容,甚至建議延長模糊期,以保留各種不同創意持續發展的空間。 模糊能產生什麼作用?它可以避免掉進慣性思考的陷阱。系統1式(借用《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的名詞)的快速思考多為直覺,不是訴諸本能反應,就是根據過去經驗(法國電影攝影師Agnes Godard說得好:經驗像是戴在後腦殼的頭燈,只能照亮來時途徑),自然缺乏創新的元素。 只有將自己投入對方的場域,才能跳出慣性思考,讓系統2式的緩思慢想開始作用。此時雖然方向模糊,不確定性令人難安,卻正是創意開展的黃金時段。 在一個團隊裡,如果人人認同模糊的必要,不急著跳進結論,彼此間自然會鼓勵多於批判,讓不同的創意交流碰撞,產生出更多的創意。一位領導者能夠承受多少模糊,也反映了這個組織對於風險的口味。 在不連續的時代裡,對模糊的容忍更為重要。奇異(GE)總裁伊梅特(Jeff Immelt)在西點軍校二○○九年的一場演講中便指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者需要對模糊感覺自在,才能將不相干的點連接起來,從系統面解決問題。 重振競爭力,需要以創新重燃產業活力。創新,需要練習善處模糊,未來的領導者,恐怕需要更多藝術家的性格。(作者為聯訊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