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張無忌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最近的一些日記

2013年07月29日
公開
23

  想記錄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動手完整地記錄下來的卻不多!簡單記錄最近的狀況與活動:   日子過得真快,一下子就超過半個月沒有記錄日記!補記錄最近的一些日記:   我晚上回到家,吃完晚餐洗好澡之後,等到有時間坐在電腦之前,通常玩一下『Candy Crush』就差不多要睡覺了!目前『Candy Crush』進度在第273關!   老婆在暑假也很忙,暑假一開始就忙著準備資料,等到7/11確定結果是『焉知非福』之後,仍舊是會議與活動一堆,並且忙著接送小孩!   Megan 7/5~7/18參加『人文社會科學營』,中間因為7/12蘇力颱風而回家休息兩天,最近又忙著學校社團活動!   Linda從7/15開始暑期輔導課程,上週去苗栗香格里拉露營兩天,又接著醫學營三天,放假有空就去舞蹈教室練舞!   Ray連續兩週的早上參加桌球營隊,現在自己認為桌球的功力大增,上週五(7/26)結訓拿到五個乒乓球,有時間就吵著叫我帶他去打桌球,週末(7/20 & 7/21)連續兩天帶Ray去打桌球,否則Ray整天坐在電腦之前,要不然就是拿媽咪的手機玩『九局職棒』!   Ray今天知道分班的結果,難得分到一位男導師!   最近看到門前的山櫻花有一個綠繡眼的鳥窩,現在有綠繡眼在鳥窩孵蛋,這是今年的第二窩綠繡眼!   7/12蘇力颱風把頂樓的一些屋瓦吹走,到現在還沒有維修!還有把小耳朵的收訊圓碟基座吹斷,我已經把它拆下來。另外屋頂儲藏室的採光天花板破了一小塊,已經找廠商修補好!   當了一年的社區管委會主委,最近總算是要交接,社區內熱心社區公共事務的人真的不多!   因為要列印社區管委會投票通知單,拿到新竹教育大學附近的影印店,76張花費54元,一張大約是0.7元,所以便利商店一張2元真的是將近3倍的價格!想要便利,就要付出一些代價!   照片是拍攝於新竹市!今天去換購的小王子童話碗!

黑幼龍分享_但願我也有這樣的親子關係

2013年07月24日
公開
54

但願我也有這樣的親子關係 --- 黑幼龍    坦白說,我覺得你看完了我說的:   作孩子的玩伴;   作孩子的朋友;   作孩子的顧問,你心裡一定在想,說得很好聽!到底該怎麼作呢?   其實我一點都不想說這一切都很容易。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切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而一切都可以改變。但也有些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人的發展先天 DNA 要佔一半的影響。像普林斯敦的生物倫理學家辛格( Peter Singer)教授就持此觀點。   但這卻絲毫不影響正向思考的人。就像快樂幸福學專家,哈佛大學的班夏哈教授所倡言的,人能夠多快樂, 50% 是先天決定的; 10% 受童年的影響,我們還有40% 的空間可努力,成為更快樂的人。多好!我們真是大有可為。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至少還有 50% 可變得更好的機會(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長大 ),而且無論現在相處得已經多好了,都還可以更好。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訊息。   問題是,有些父母只想到要孩子改變。自己不想改變。其實要是知道自己改變了後,例如變得更會聆聽,更愛問問題,更尊重他們後,自己會比以前開心得多,我相信很多父母會放手一搏。   有一位媽媽在三歲的女兒第一天要上幼稚園時,看到女兒從房間走出來,衣服穿得亂七八糟,顏色也不對。正想叫她回去換,但忍住了。媽媽給了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也給了小孩一個成長的機會。小孩一中午一進家門就哭了。她說別的小朋友都在笑她的穿著。你為什麼沒有叫我換衣服?她哭著說。   媽媽輕聲細語的跟她說,媽媽以前有沒有教過你該怎麼樣穿衣服呀?小孩很快就承認說,有。那你以後就要好好配一下自己的衣服囉!幾次以後,這孩子將來就可能成為一位會作決定,而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人了。   另有一位爸爸有天晚上在家看報的時候,他那十八歲的女兒突然問他,星期六晚上可不可以去同學家跳舞?他本想回答她,可以,或不可以。但他思考了一下答說,我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去跳舞呀!女兒於是就開始小聲的自言自語,盤算這篇作業,那篇報告什麼時候寫完,期中考還有幾周?可以去跳舞。爸爸說,好啊。隔了一會女兒又問,那我晚上什麼時候要回來呢?爸爸本想說十一點以前,但他忍住了。他反問了女兒一個問題: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可以回來?女兒又想了一會後說,十二點。爸爸立刻說,好啊!   最妙的是,女兒有點覺得不敢置信,今晚爸爸怎麼變了個人。於是就帶著點笑容和挑釁問,要是我十二點沒回來呢?   爸爸也笑了。他覺得不需回答了。女兒是在自由意志下為自己作了決定。她應該,也更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一生常常要作各種決定。能為自己作的決定負責,該有多好。

《舊文重發》《TGIF》像億萬富翁般快樂工作─張怡筠專欄

2013年07月19日
公開
21

Dear All: 舊文重發 《TGIF》,祝福大家像億萬富翁般快樂工作 雖然我沒有到桃園買到那張獨得頭獎的威力彩 底下這問題還是值得思考一下: 「如果今晚發現自己中了樂透的頭彩,明天你還會來上班嗎?」 Dear All: 分享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給各位 通常都是在週五收到《TGIF》 我特別改為《TGIM》Thank God It's Monday 「如果今晚發現自己中了樂透的頭彩,明天你還會來上班嗎?」 請直接閱讀以下文字: 像億萬富翁般快樂工作─張怡筠專欄 「如果今晚發現自己中了樂透的頭彩,明天你還會來上班嗎?」在企業界做內訓時,我隨口問了在座的學員。 大夥兒笑了開來,並踴躍地舉手表態。我伸手一算,結果出乎意料,有七、八成的人舉手說會。哇,這太神奇了,「這麼多人都會來嗎?」我驚訝地合不攏嘴。有人接了口,「當然會!明天一定得來,要來辦離職手續啊!」全場爆笑,許多人並鼓掌叫好,顯然一語道中他們心聲。 全場氣氛好不容易稍稍沈澱,我開口又問,「如果在成了億萬富翁之後繼續來上班,心情會不會有所不同?」 「那當然囉!」瞬時間學員們各個點頭如搗蒜,會場的氣氛又沸騰了起來,有一位女性學員大聲地說,「做了億萬富翁,心情就大大放鬆,再也不會跟豬頭老闆計較啦!」 .擁有億萬般的工作心情 你呢?假設今天不必再為錢工作,上班的心情就從此不再愁苦計較,而會輕鬆亮麗,煥然一新嗎? 嗯,其實事情的真象是,即使我們沒有億萬入袋,也應該擁有億萬般的工作心情。也就是說,你我不必中樂透,就能像億萬富翁一樣地快樂工作。 這聽起來太過離奇?那就讓我們仔細聊聊吧。首先,我們原本就該為樂趣而工作。 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EQ高手在回答「為何而做」之問題時,先冒出來的答案總是「It's a lot of fun!」,而不論其工作的內容是文書處理,業務交涉,還是創意開發。換句話說,他們深切懂得「為樂趣而做,而非為錢而做」(work for fun,not for money)的道理,並擁有在工作中感受快樂的能力。 .把工作焦點放在樂趣 反而可更有錢 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錢,或不愛財(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我們都需要靠工作賺錢維生,對吧?!) 只是EQ高手聰明地瞭解,當我們把工作的焦點放在獲得樂趣時,不但愈做愈有趣,也愈做愈有勁,工作表現佳,當然更可能會愈做愈有錢。 相反的,若是整天在心情上背負著「為錢而做」的沈重十字架,一旦在工作上遇到風吹草動,就很容易陷入「我真無奈」的愁苦之中,既賠上心情又毀了表現,恐怕也會離大筆的金錢愈來愈遠。這麼一想,你我當然應該為樂趣而做,不是嗎? 接下來合乎邏輯的問題似乎是:如何在看似單調枯燥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呢? .樂趣不是找來的 樂趣是體會出來的 Well,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樂趣不是「找」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快樂的動力來自心底,而非建立於外在的收獲。 「找」樂趣的人會給快樂設下條件:「等我完成工作就會快樂」;「等我賺夠了錢就會開心」;或「等我換了上司就會高興」,所以汲汲地追求目標,一心一意地想往快樂的道路大步邁進。 然而,心理學家發現,沒有所謂「通往快樂的道路」(the way to happiness),因為快樂本身就是道路(happiness is the way)。 一個無法感受快樂的人,即使中了樂透撈到1億,依舊找不到樂趣,「有了一億又怎麼樣,上一期那個中了三億!」 而一個擁有體會快樂能力的人,不論外在環境狀況為何,那總能發揮心裡的心理健康作用,時時感受到輕鬆與喜悅。 所以真正的問題該是:如何感受樂趣呢? 跟你分享幾個好方法,讓自己重拾快樂的感受力。 (1)活在當下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夠八股,但這真的是快樂的基本功力。 請試著放慢腳步,去專注感受當下的情境,不妨從「一次使用一種感官」開始(例如,吃飯時閉上眼耳,只專心感受食物的味道;聽音樂也全神貫注「聽」出感覺....),接著就能在工作時練出心無旁騖的專注。只有專注,才可能有感觸。 2)心懷感激 有關快樂的研究文獻有千百種,結論也不盡相同,然而每一個研究都會提到「感激」。 也就是說,感激是快樂的啟動力。時時提醒自己生活中值得感激之處,你就會立即感受到快樂的舒活。 很棒的一個念頭是「感謝老天爺我是....」,事實上,研究指出,如果你在心情低潮時,想三個值得感激的原因,就能揚棄負面的情緒,重新感受快樂。 所以,請放棄向外尋找快樂的念頭,而培養感受樂趣的功力,如此一來,你就能每天都像億萬富翁一般地快樂工作!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黑幼龍分享_獨特性:孩子最大的財富

2013年07月19日
公開
18

獨特性:孩子最大的財富 --- 黑幼龍    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事,像:〝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但我們可以把命令句改成問問題,例如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教養小孩真是說易行難, 也許你在書店可以買到十本、二十本怎麼教養出高EQ孩子的書,但自己做起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在美國 2006 年 2 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關於〝愛情〞的專題報導很有感觸。有一個新娘要結婚了,但她希望每個來參加婚禮的朋友都能給她一個建議,告訴她怎麼經營美滿的婚姻,結婚後要如何才能幸福?  雖然文章裏頭沒有寫最後新娘得到了什麼建議,但我自己開始想像,或許這位新娘打開信封,看到朋友給她的建議,她最大的感慨可能是:你們每個人怎麼說的都跟做的不一樣?當父母的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們可能買了很多教養小孩的書回來,但當自己要教養小孩的時候,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教養小孩其實和經營婚姻非常類似,結婚前覺得另一半跟自己個性不同,可以有互補作用,非常好;但結婚了以後想法變了,都希望改變對方,讓對方跟我們一樣,動不動為了疊棉被、擠牙膏的小事就可以吵翻天,甚至決定要離婚。  陳之藩有篇文章寫道,美國和歐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歐洲教育家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這讓我想到臺灣的教育,不是挖礦也不是種花,而是塑膠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都一模一樣。  教養小孩,學校雖然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別的小孩一樣,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當年一樣;我發現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原因往往是生氣他們沒有照我的話做,沒有跟我一樣,這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最典型例子。如果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小孩,像種花一樣讓他們自然長大,尊重小孩,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或別人的複製品,那父母也應該很欣慰了。  媒體曾經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外國小孩比較有自信,因為他們的獨特性受到尊重,也因為父母採用鼓勵及讚美的教養方式。  十幾年前,我在溫哥華遇到當地卡內基訓練的負責人,他說自己小時候八九歲時,爸爸常常會問他很多問題,凡事都會徵詢他的意見,例如爸爸會問他:〝我們搬到這裏來住好不好?我來這個教堂做牧師你覺得怎麼樣?〞他現在回想,一個八九歲的小孩根本不懂事,但爸爸問他問題、徵詢他的意見不見得是要他的答案,而是希望他能多思考,長大後成為一個有思考力的人。  反觀臺灣,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小孩,例如:〝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趕快洗澡!〞〝不要再上網了!〞但我們可以把命令句多改成一些問題,如果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再舉例來說,父母常叫孩子趕快吃飯,孩子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叫我趕快吃飯?其實父母心裏真正希望小孩趕快吃完飯的原因是,他們可以趕快洗碗;但如果換個方式,如同我們進行卡內基訓練時,會問孩子們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個孩子說,他想變成籃球職業選手,我們會問他:〝好,那要變成籃球職業選手要什麼條件呢?〞孩子回答:〝身體要強壯,要長得高!〞  怎樣才能身體強壯,長得高呢?那就是趕快吃飯囉!  所以,問孩子問題可以讓他們思考,並引導他們自己找到對的答案,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間,親子互動關係也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