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未來的孩子

2011年08月11日
公開
59

2011.五月號 琉璃光雜誌季刊 未來的孩子 在華德福教育原則下養育的孩子 記Jack Petras演講和座談會摘要 菩芸 Jack Petrash 是一位資深的華德福教師,有超過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並著有 Covering Home,Understanding Waldorf Education 和Navigating the Terrain of Childhood 等書。他經常和Simplicity Parenting(琉璃光簡單父母經,已出版,見封底彩色頁)的作者 Kim John Payne一起演講。他有三個孩子,現在任教於 Maryland 州 Washington華德福學校。Jack 是一個很幽默,很有魅力,又很有洞見的演講者。他的演講非常有趣,很容易讓聽眾全神貫注,引起共鳴。於其中,父母被指點迷津,常有豁然開朗之悟。今年二月底,他來我小孩的學校演講。嚴寒的冬季裏,聽他娓娓道來華德福教育的精髓和為人父母之道,像一股暖流在心中流過。我把記憶所及的部份,在此和大家分享。 Jack 從美國現今作者 Thomas Friedman 談起。在全球競爭下,人類需要同時用到左右腦以維持競爭力。另一位有名的作者Daniel Pink 在他的 A Whole New Mind 書中,鼓勵眾人多用及多發展右腦。兩相對照,大部份的主流教育則重視左腦的發展,例如算術的學習,記誦歷史事件等。而這些耗費孩子們絕大精力的學習,現今電腦的一個指令就已經可以取代,而且做得又快又好。在美國,這些工作已快速地移轉到海外,我們如何讓孩子離開學校後,能從事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彰顯人類特有的特質,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Jack 認為教育小孩,有以下六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1. 讓孩子們知道事情背後的意義。2. 讓孩子們玩。3. 讓孩子們沈浸於藝術的環境及課程中。4. 音語舞。5. 有能力觀察事情的全貌,見樹見林,而不是只有一部分。6. 讓孩子有同理心。他認為華德福教育不但包含 Daniel 的理念,而且包含得更深、更廣。 Jack 引述Jane Healey 在 Endangered Mind一書提到,當孩子全神貫注在玩的時候,複雜的腦神經網路系統就自己建立、發展起來。「玩」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極端地重要。Malcolm Gladwell 在Outliers 這本書中提到,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是成功人士異於一般人的關鍵。這些成功的人並不是他們有特別高的 IQ。除了特別努力工作外,他們很自然地、很流暢地可以提出很多不同解決問題的組合。「玩」可以培養這種能力,是栽培高智能(highly intelligent)孩子最好的方法。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發現那些活躍於.com的領導者,他們通常都是非常喜愛玩耍的。 Jack 說現在的社會急於讓孩子們長大。在幼稚園甚至更小就開始教一年級的功課,課程往前移,課外活動亦然,也急著讓孩子看起來成熟,進行超過他們年齡的活動。可是很奇怪地,等大學畢業後,大家又希望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年紀稍長,拉皮,花鉅額的費用保養皮膚和身材,人真是很矛盾。 他提到全方位的華德福教育,讓孩子各種感官都參與學習。他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比如在一年級教「S」這個字母時,發出蛇滑溜嘶嘶叫(Slithering ,hissing snake),如此讓孩子經由聽覺來學習,同時老師經由動的方式—跑S形和經由蛇的圖片介紹,讓孩子的視覺和身體都參與學習。如此孩子能完全學進及消化這個字母,而不是只是填鴨式把它背誦下來。 Jane Healey 提到透過聲音和圖畫般地學習,整個大腦(左、右腦)才都會被用到,能將學習到的東西以圖畫、鮮明而又活的方式存在腦海中,喃喃地低語。這種方式,是將來發展高層次思考的基礎。中文或日文文字本身就像一幅幅圖畫,較容易用整個大腦來學習。比較起來英文的學習,需要老師多花一些心思。 他接下來談到音樂。華德福學校四年級的孩子都必須學一樣弦樂器,因為在華德福的課程中,讀譜和聽到音樂,是幫助左、右腦平衡發展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樂器,課程中的音語舞、手工、木工、幾何繪圖等也都是幫助孩子們能用到整個大腦,而不是只有刺激大腦一部份的發展。 說故事也是華德福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在故事的闡述中,說故事的人和孩子的心是交流的。Jack 也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跟孩子說故事。華德福教育的傳統,老師從一年級帶到八年級,孩子在八年的成長過程中有相同的老師和同學。這種年復一年安定的力量,是培養孩子同理心很重要的來源。 有時老師教孩子的東西,孩子已經知道。但在華德福教育下,老師會用一些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這些已知東西對他們深刻的意義,而不至覺得枯燥無味。Jack 鼓勵父母參考 Dorothy Herrer a講故事的方法,讓故事活在孩子的幻想中。通常故事最後總是回歸於人類的世界、思想、價值中。讓孩子感受到故事對他(她)獨特的意義,而且透過故事的主題,看到整個故事的面相。 Jack 認為家庭作業和每天固定的樂器練習是徐徐灌入孩子紀律很好的方式。他認為反覆的練習常常是學會東西必要的條件。他個人認為,從四年級開始,可以逐漸給孩子作業。藉由充滿創意的家庭作業,讓孩子用整個頭腦去學習,發揮潛力。他一再呼籲父母要能夠堅持到底,盡可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看電視時,身體的代謝活動低下,甚至比睡覺時還低。除了電視外,Jack 也懇請為人父母多花心思,讓孩子攝取澱粉、起司以外的食物,多吃健康蔬果。在第一晚演講結束前,Jack 鼓勵大家看 Parker Palmer寫的 The Courage to Teach 這本書。希望老師、父母能體會到靈性召喚的力量,經由認識、整合修練自己,引導孩子長大成人。 在第二天的座談會中,Jack 陳述的重點在如何養育一個身、心、靈健康的孩子。他鼓勵家長成立讀書會。不只是母親,父親的參與也會有很多收獲。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他任教的學校,當初被太太強迫來參加的父親們,後來非常享受讀書的聚會。經由交換父母經,彼此都會從其中學到很多。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父母自己思想的清晰度很重要。要知道什麼事父母該控制。什麼事該放手。不要一味討好小孩。例如很多擁有很多零用錢的孩子常有健康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常用金錢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無法控自己的衝動,要求事事都得到即時的滿足,導致身心易失衡。 養育孩子是反觀自己的學習。我們可以經由觀察孩子行為的模式(例如每天那個時間很難對付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反觀自己。善用禱告的力量,養育孩子就如同蓋一個房子,七歲以前是打地基的階段,學齡孩子時期如同在蓋房子的結構,青春期是把房子完工的時候。打地基的時候,地基要打穩,才能撐起房子。這時期父母要有耐性,花時間慢慢地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做好,孩子日後才能擁有獨立人格,頂天立地,很自在地生活在地球上。在這期間,有規律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鼓勵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獨立的感覺。做父母不用很緊張地去監聽孩子房裏發出的每個聲音。通常母子(女)連心,如有大事,母親通常會感受得到,七歲以前,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自己的心一定要放在那裏,彷彿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例如要求他們洗手時,在孩子三歲、四歲或五歲時,一定要帶著他們一起洗。孩子七歲前,不要和孩子說教、講道理。行動比言語更有力,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看。為了孩子們好,父母有時必須做必要的犧牲。例如在孩子清醒的時刻,不要看電視,放棄昔日週末賴床的美好時光。隨著幼兒逐漸長大,父母慢慢地從參與者(和孩子一起活動),退到旁邊成為觀察者,不要事事都想介入干涉,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允許他們跌倒或失敗,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一條路站起來。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該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記住,哭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不能只因為他們哭,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Jack 舉了一個聽似很熟悉的例子來說明父母很容易放棄原則。例如一歲多的小孩吵著要吃香蕉。母親堅持一陣後,孩子哭得更大聲,母親從開始的和顏悅色說:「親愛的,現在快吃晚飯了,不能吃香蕉」,到屈服於頑固的孩子,被吵煩了說:「好了,就此一次,下不為例。」於其中,我們教會孩子什麼?就是只要堅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大人的原則是隨時可以改的。孩子利用我們的弱點,在公共場所,任意發脾氣。我們如果觀察到這個現象,儘量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的次數。而且儘可能讓孩子過嚴謹有規律的生活。或許父母少了一些自由,但孩子則得到很好的滋養。 Jack 提到「愛」在家庭中就如同太陽照進房子裏般地溫暖。夫妻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孩子便能感受到家中的溫馨。晚餐最好大家一起吃。很多研究指出,全家在一起吃晚餐的家庭,孩子青春期懷孕的機率小很多。因為許多青春期孩子在下午三點到六點時易惹麻煩。同時全家一起共進晚餐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也通常較成功。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合作地擺碗筷,準備晚餐,互相傾聽對方的說話,都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現今大都會繁忙的生活,很多家長回家的時間極晚,全家一起吃早餐也是另一種變通的辦法。 他提醒為人父母,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少說多聽多看。儘量減少孩子坐在車上的時間,因為那對孩子是很大的刺激。多鼓勵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園藝工作,在郊外散步,花時間在大自然中,會感受到很強的治癒力。 有聽眾問到如何讓孩子容易入睡。他的建議是送孩子入睡一定要有一定的儀式程序,並且要慢慢來。這些程序必須是令孩子喜愛而且有意義的。例如把房子的燈光弄暗,營造睡覺的氣氛,點燃蠟燭,讓孩子從活躍於外在的世界慢慢地進入內心寧靜世界而漸漸地睡著。 孩提時代的第二個階段是上學後。這個階段通常沒有那麼波濤洶湧。在這時期,孩子慢慢地平穩前進。這個階段,孩子的感情世界慢慢地建立起來,父母的情緒,感覺和孩子的互動,這些感受都會織成孩子的感情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父母很容易地揚起聲音,催促孩子,氣極敗壞地趕著孩子做這做那。我們要學會如何事先計畫,儘可能不要匆匆忙忙。這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有後果的觀念。告訴他們事情的先後順序,比如可以要求他們收好玩具再吃飯(如七歲以前,通常要和他們一起收)。開始賦予他們一些責任,比如負責清桌子。孩子在七歲後,應會自己鋪床,東西放回原位,衣服披在椅背上而不是放在地上,外套要掛起來。如果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總是匆匆忙忙,孩子很難養成好習慣,我們很難成為好的父母親。育兒的過程,需要自己的靈魂,在一個好的情境下,體認自己在罪惡感,焦慮和憂慮下的張力,冷靜地選擇該做的事,堅持下來。 孩子有時會碰到困境,但困境有時會讓免疫力增強,而且獨立性也被培養出來。孩子面臨九歲的改變時,有更強烈的自我感覺出現,挑戰父母、師長給的界限,變得比較難以對付。男孩子更熱衷於肢體活動,甚至常用肢體碰撞表達他們的感覺。因為男孩女孩大腦發育有些不同,男孩較不善表達情緒,而且眼睛似乎很容易錯過他們要找的東西。男孩喜好競爭,比較容易有犯罪的傾向,進入監牢。現代社會流失愈來愈多需要男人的工作(如農耕)。男孩的智力發展較女孩慢,至少落後半年。過早逼男孩學習讓他們早早就放棄學校。讓男孩們重拾信心是很重要的。每月一期的 Atlantic 雜誌有一篇文章「The End of Men」討論美國近幾十年來,女性抬頭,男性逐漸沒落。Jon Krakauer 的 Where Men Win Glory一書,平時我們對 Alpha Males 的討論,幫我們了解男、女孩成長過程不同,父母得用略有不同的方法去養育他們。 手機會危害孩子的情緒,如小孩有手機,最好每晚都要把它收起來。九歲後,可以教小孩因果關係,「想想後果」。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情緒化。如果此時小孩不愛聽說教,把後果寫在卡片給他看。他犯錯時,指指卡片,堅持執行你的原則。久了他們會知道你是認真的,反而會敬重父母。一個壞習慣,至少需要十七天才能改過來。所以父母要有耐性。如果孩子口氣不好,可以告訴他,「我很有興趣聽你說話,但我希望你用良好的態度說」。如果你讓一個十歲的小孩,可以隨便出口對父母說:「我恨你」,那請問你,他青春期你怎麼對付他?孩子在家比在學校有較多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要他們遵守一定的紀律。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們太多零用錢,而縱容他們粗魯地對父母,我們教了他們什麼?父母必須堅守自己的位子,不被孩子左右。如果你的小孩在朋友面前對你很不尊重,你可以讓他知道。你可以讓他體會一下他在自己朋友面前不被尊重的感覺。如果需要糾正孩子,最好私底下進行,較有效果。 今日的孩子,活動太多,太多的 play dates。Jack 反對在週日下完課後還有 play date。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沒有足夠靜下來的時間。學校已經用掉孩子們很多精力,他們實在不需要額外的課後活動。現今很多父母怕失去孩子的愛,答應小孩所有的要求,其實是害了他們。很多孩子在下課時,把外套、書包一股腦地丟給來接他們的父母,要他們拿,這種不尊重的行為應被糾正。 華德福的課程,在孩子九歲後,有很大不同。科學、地理、有關世界的課程逐漸被引進。孩子十二歲後,會進入另一階段。這時可以開始問他們在想什麼?在七至十四歲這個孩提的第二階段,生活的紀律和常規還是要繼續維持。 孩子進入第三階段-青春期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生理上的跡象(不用太早),男孩十二歲後,女孩也許早些,可以和他們談性教育。十二至十四歲的孩子,因荷爾蒙的改變,情緒起伏很大,如同翻山越嶺。青春期的孩子,一個個變得很愛和父母爭辯,有自己的想法。你會覺得家裏出了一個大律師,什麼事都要辯。但在這時,父母還是要堅守原則,比如宵禁(十二點以前要回到家)。在這階段,為人父母常常不會感覺很好(因孩子愛唱反調,大發脾氣等)。但你知道自己做對的事,不要太在乎他們的情緒反應,當你可能還在擔心他們是否真被你堅持的原則下心裏受傷時,他們早就笑嘻嘻地做下面一件事了。Jack 說他以前規定他的兒子絕不准在大人不在時,帶女朋友回家。兒子反問他:「爸,你不信任我嗎?」他說:「我當然信任你。我相信你和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樣,都會做你們想做的事」。為了保護小孩不做出驚人舉動,他規定孩子不可在車上超過二人時,開車越州界去探險。父母該在小孩很有可能因衝動做錯事前,豎起柵欄,避免他們日後的遺憾。 座談會在家長的心神領會中結束。希望這位過來人的智慧,讓我們的育兒旅程走得更順暢。

down

2011年08月09日
公開
16

澤只要看見媽咪不笑,就說:媽咪不愛我了喔 我:沒有啊,為什麼這麼說 他:因為你都不笑 媽咪只好看到他都提醒自己要笑,結果他老兄又說: "媽咪,妳為什麼一直在笑我,哼" 真是哭笑不得,也很難為啊 ------------------------------------------------------------------ 今天和爸比在電話裡談著孩子的事,談著談著兩個人小小的意見對立了起來 對我們而言是很少見的,但爸比的話很傷人 他覺得我對孩子在大人之間有太多的討論,比如敏感,所以孩子就會表演出敏感的樣子 我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他們就太世故,還是可以去演電影好了。 他似乎是覺得我對孩子過份的投入,所以孩子的情緒才會那麼多 我覺得很心寒 (難道,我要只顧自己的需求,忽略孩子,孩子才會真正能自由發展嗎) 他說,講實話妳又不能接受,那以後就只有講好聽話好了 我說,實話是真實的狀況嗎,還是你主觀的認為 我也許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非常努力在覺知自己想辦法讓自己穩定 學習著以身教來帶領孩子。也許,還沒有做的很好,但如此的家庭負擔之下,我認為我已做到我能力下的最好。(因為體力不像以前那樣遊刃有餘) 爸爸的表達方式打擊了我的努力,對他也非常非常的失望 爸爸是一個很負責任很穩定的人,可是在教養的觀念上,我們一直在磨合中 我對孩子從沒有主觀的評斷,只有觀察與假設,然後小心的調整 他說,算了吧,妳就照妳覺得的去教育小孩吧(不認同但也無可奈何的口吻) 我可以努力去理解男人和女人在很多方面理解事情角度的不同,但彼此應先尊重而非相互打擊。 如果爸比對孩子的投入有像我一樣多, 我指的是吸收多元教養的觀念與時間的陪伴, 他對我也許會有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我其實也不會如此辛苦 如果,一個女人願意為家庭如此的付出,沒有肯定的話也不要把她拉著往下 這樣的家庭負擔是需要很多的能量的 雖然發洩了這麼多,我還是感恩爸比對這個家的承擔與付出 只是在腳步不同的此時, 我祈禱有一天,我家爸比能真正了解 他的太太,孩子的媽,那些個堅持,為的是什麼

生活規律 孩子更健康

2011年08月09日
公開
25

〈全球觀測站〉生活規律 孩子更健康 文�特派記者胡蕙寧德國報導2011.8.9 孩子的健康永遠是父母的最終關懷,但是現代父母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呢?德國一項報告指出,父母自己壓力大以及生活缺乏規律的家庭,孩子生病的機率會明顯上升,不管是出生於富家或是貧窮,一律適用。 根據德國醫療健保系統「AOK德國家庭2010年度報告」顯示,缺少生活規律以及親子共同用餐的家庭,孩子的生病率會明顯比生活規律以及共同用餐的家庭高。這份調查針對全德國兩千對父母,家有介於4到14歲之間的孩子所做。報告發現在德國,父母親不跟孩子一起吃早餐的家庭裡,孩子體重過重是一般共同吃早餐家庭孩子的1.6倍。 道理很簡單,孩子需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與父母共處的時間,否則他們也會被父母所受壓力的陰影籠罩,不但攝食容易偏頗,身體不健康的比率也相對提高,甚至在心理作用的驅使下,告訴父母自己生病了,也成為爭取注意力的方式之一。 這份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主要取決於父母,也就是父母自己的生活作息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目標,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 <家長硬起來>保持規律生活 正面影響大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不只扮演一個父母的角色,他們也同時對孩子展示如何在職業中討生活、跟伴侶以及上一代的相處模式,也就是孩子向父母汲取的是多重角色的學習,這會影響他們成人之後在這些角色上的扮演態度。 環境變動不但對大人是挑戰,對孩童更是。如果在經常變動的環境下,孩童老是被時間不及所催趕,或是感受到父母對經濟壓力的困擾,他們的安全感也會相對降低,對環境的警戒心會提高,身心的負擔也因此遽增,報告中認為尤其是單親家庭在這方面的壓力最大。 環境的混亂也屬於不規律生活的一部分,彼此通常息息相關。但是如果父母即使在生活或財政困難時期,堅持孩子在生活中依然遵守有規律的日常作息,這些孩子通常可以健康地成長。 這份調查報告呼籲父母親必須自己找出減緩壓力的方式,好讓孩童在這些壓力中也能夠學習抒減壓力。有趣的是,調查中發現如果家庭成員眾多群居,隨時在孩子需要時可以伸出援手,這些大家庭裡的孩童在身心壓力的表現指數上,會比小家庭孩童低上5到8個百分點。 提出這項報告的研究團體指出,其實不用老是花腦筋「特別為孩子做點什麼不一樣的」,給他們規律的日常生活起居,一切用自然的態度跟平常心來進行,一頓全家都坐在桌邊的共餐、一段專心傾聽孩子講話的時段、有節制的電視觀賞時間,展現對他們在學校或保母那裡做什麼的興趣,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很正面的幫助。AOK報告群強調,整個正面的影響,很有趣的會在孩子11到14歲之間特別顯現出來。 根據這項報告,德國健保醫療體系要設法對更多父母親做宣導,並在學校跟保母訓練時加強「規律生活」的概念。整個計畫的背景是不少疾病開始有年齡下探的跡象,也就是德國孩童得到糖尿病、過胖或是心臟病的比例較過去增高。追究原因特別是飲食跟生活作息不正常的關係,這些疾病讓德國健保系統每年要付出700億歐元的慘痛代價。 <現代家長難為>孩子太早熟 成長負擔大 德國幼童與青少年心理學家溫特赫夫(M. Winterhoff)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出版一本相當引起討論的書籍,名為「為何我們的孩子會變成暴君?」書中警告越來越多德國父母「不把孩子當孩子看」,德國學校也對孩童「要求過多」,結果是讓孩子的心理無法隨著年齡成熟發展。 他的理論是不少家長跟老師過早將孩童視為成人,要求他們履行類成人義務,這對一個孩童來說是心理成長的過度負擔跟障礙。 溫特赫夫也說,心理發展首先涉及頭腦對程序的認知。也就是先有這個因,之後會有那個果的程序,尤其是幼童需要這種規律程序,好讓腦袋在認知中成長,致使成人後可以有能力迅速判斷事件發生的先後處理順序。規律的日常程序是幼童最先認知的,之後是環境裡的東西與周遭相處的人,然後他們會慢慢分辨出自己的父母是人,不是靜物的東西,這整個認知的培養,跟身邊教養者的互動與認知有極大的關係。 溫特赫夫在德媒受訪時說,一整個世代無法發展出成熟的人格,會讓一整個社會付出嚴厲的代價。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德國雇主反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缺乏認知工作程序,以及不知道準時的重要,他認為這是人格沒有成熟發展,不是缺乏教養的原因。他承認現代父母不好當,因為現代社會給父母一個相當困難的環境去教養孩子,例如媒體老是過度報導負面新聞,致使父母乏力去篩選到底什麼是好是壞來告訴孩子。 他建議現代父母親一定要找出一個讓自己從壓力中解脫的方式,反省並調養自己的身心,重新將孩子看成是一個上蒼給予的禮物。有意識地找出時間來與孩子共處,不是被強迫才做。共處時刻尤其重要,盡量別讓電話、電視或電腦纏住自己,告訴自己「我要把這個時間完全給孩子,好讓他們健康的發育成長」。

【揚升大師Hilarion】8月-根植在蓋亞之心

2011年08月01日
公開
5

摯愛的光之工作者們 由於夏天的日子在一個接一個的向前邁進,你們將發現自己感覺越來越收到能量提高的影響,它所帶來的影響是,會讓你們感覺自己受到所有的這些轉變壓倒一般,在你身上還有你的周遭一切。而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你保持精神焦點,堅持到底。如果你還沒有很好的跟隨這簡單的【根植于地球母親】的方法,那麼現在就是時候了,開始嚴肅的對待它。 在大自然中做一個長距離的漫步,坐在湖邊或是河邊,聆聽你周圍鳥兒們的鳴叫,閉上你的眼睛,觀想根莖從你的腳底生長並且連入到地球母親中心的水晶核心,聆聽安慰,令人開心的音樂可以充實你的心靈,從而變得喜悅與和平,為其他人做一些善事,但不要被要求才去做。去讀一本好書,或者站在樹旁,並且與它談話,然後等待它的回應,其實這裏有著許多的方式去感受【根植于地球母親】並且完全進入到你的軀體之中,僅僅需要大聲的說明你的預算--【我的意圖是完全的,100%的根植在地球母親的水晶核心,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就是如此並且如此而為】那麼這將使它實現。 由於這越來越強烈的能量在持續的流動,許多地球上的轉變將發生在你們的星球上,而世界上的人將被挑戰保持他們自身所有的軌道。地球也在轉變之中,也由於那個靈性點金術的作用,這必須被牢記,對於靈魂的成長與進化擴展來說,此刻就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也為了所有且巨大的意識跳越能夠在這段時期內發生,因此這就是非常重要的,繼續你自我的訓練和與【神聖計畫】校準的意圖,並且在每日都進行這個練習。 在這段時期另一個關鍵就是在每日去尋找許多可以讓你認為可以【感恩】的事物與時刻。每個早晨列出一個清單或者至少每天的某個時刻聆聽所有的事情與人,對於你的生活來說可以讓你去【感恩】的。你會發現這個練習將給你的心靈與臉上帶來一個笑容,這將讓你保持在【正面的】【上升的】【自信的】感受中,所有這些將使得你的生活美好,每件事情都會依軌道進行。請記住,你的想法就是那些你在思考的事物,仔細思量後將在你的生活中成為現實,這就是說現在你期待要發生的事情,將比過去更快的實現。確保你的想法是關於【你真正想要的那些】並且願意在你的每日生活中使其成為現實的 呼叫這些已經失業的天使們,祂們正在等著被你們每個人回憶起來。我們明白在你們的生活中現在有很多事情在發生著,而世界的形勢在讓你分心,所以花幾分鐘的時間請求祂們到來,尋求祂們以任何方式的支援,在你每個需要的時刻。這裏有著美麗天使的大軍團在等著支持你們,親愛的。這些是他們與我們,你們的【光之家人們】最大的榮幸,最大的喜悅,在你們的靈性旅程上幫助你們。如果你們無法看到我們,僅僅需要一個信念,認為我們就在你們身邊,伴隨著你的每個步伐。與我們交談,作為你們最好,最親密的朋友,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根本不存在對你一無所知的情況,我們可以給予你內在的洞察力,那些你也許無法看透的。 首先,摯愛的親人們,給予自己仁慈與慈悲心,尊敬你的靈性之路和不可思議的成長之路,而它已經在你的內在之中發生了。如果你回頭看看一年以前,你就會看到你已經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你就在這裏,做著一個真實的轉變!

國小教育可以比你想像的還寬闊(上)

2011年07月27日
公開
32

國小教育可以比你想像的還寬闊(上) ---清大教授彭明輝 小王子這本書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人一長大,就再也沒有能力瞭解孩子的世界。連帶地,我們也警覺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種方式在看世界的。尤其在國小階段,我們急著想看到孩子在功課上的成績表現,希望藉此確定他未來在社會上有優勢的競爭力,並從而或者解除我們的焦慮,或者強化我們的虛榮心。因此,一方面小學階段許多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長空間被擠壓了,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用錯誤的評量標準在決定哪個孩子(或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較值得栽培。結果,攸關未來的能力被荒廢了,沒必要的繁瑣細節又過渡地被強調了;值得被栽培的小孩被父母傷害了,得寵的小孩卻又被誤導了。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廣的視野來重新給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小學教育的方法。 一、 從終生學習看小學教育 很多人不再那麼看重小學教育了,好像初中聯考一廢除,國小就變成一個多餘而無所適從的單位與成長階段,因此,一方面才藝班和英文班吸引了更多家長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學教育階段的成長(教育)目標卻變成了一片空白。一位同事告訴我:反正國中起她們就要面對地獄般的生活,現在只要讓她們快樂就好!確實,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們的眼睛養好。但是,小學還同時是培養孩子人格雛形的階段。荒廢了小學階段孩子人格雛形的培養,長大後或許就來不及了。因此,我們必須把眼光拉遠,從更長遠的教育觀點著眼,回過頭來看小學階段的成長與教育目標。 從一位大學教師的觀點來看,我對今天國內最優秀的研究生感到既憂心又失望。孫運璿大學一畢業就當了黑龍江發電廠的廠長,現在的博士生甚至都要拿到學位了,情感與人格的成熟度卻還像青春期的小孩,不夠成熟,不夠有擔當。而大學部的學生好像絕大部分都掉到一種二元法的分類裡:要不然就是認真讀課本,要不然就是打電玩、玩BBS、追女朋友,一付無所是事的樣子。我們年輕的時候,大學蹺課是為了去念自己想念的書,辦一些自以為有意義的活動,和朋友認真地談一些屬於成長過程中青澀而稚嫩的心情。現在,這樣的大學生好像很難看到了。許多人都發現:現在的學生,除了別人要他做的事之外,從來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麼;除了應付功課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內涵都嚴重地欠缺開發。許多小孩都變成了「草莓族」:看起來鮮紅可愛,隨便捏一下就爛得汁液遍地;而所謂的「高材生」,知識技能遠比我們當年發達,十幾歲就會自己組裝電腦,可是對人生的理解與想像,卻空洞得可怕。 有時候我看了不忍心,想引導他們一些人生觀念。一些最「認真進取」的學生竟然會說:「老師,我選你的課是因為課表上寫著『控制系統』。如果你想談別的話題,可不可以另外找時間。我覺得你這樣上課不講正課,有點對不起想學的學生,也對不起納稅人的錢。」後來,我乾脆到通識教育中心開「科技與人文」的課,只講給想學的人聽。沒想到,許多我在高中時早已清楚的觀念和課外書,對他們而言卻非常玄奧。更糟的是,即使我每學期都當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還是有人在這種選修課裡睡覺。我只能承認:人的價值觀在高中就已略具雛型,到了大學,他們只會根據既有的價值傾向去選擇哪些話要聽,哪些話不聽。到了大學,才要一個人開始去思考人生的問題,實在太晚了。一個高中畢業時還沒有一點點熱情的人,我沒有能力教!一個對人生沒有任何憧憬的人,你能寄望他在大學裡面培養出什麼樣的理想? 可是,假如一個小孩到了國中畢業時還不曾喜歡過任何東西,他到高中時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最起碼的熱情,和對於人生的憧憬?由此倒推,我不得不認定:我們必須在小孩子小學畢業以前培養出他對人、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自己最起碼的信心;以這些情感和自信為基礎,他才有機會在國中階段藉著簡單的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去進一步深化他對這個世界的情感,並且去豐富他對人生的想像;也只有當他內在情感較豐實,對世界與人生的想像較活潑以後,他才有機會在高中階段藉著傳記、小說、歷史故事與粗淺的哲理文章的引導,發展出對人生初步的憧憬,並且學會藉著前人的心路歷程去思索自己的未來。這樣子培養出來的高中生,他對人生所知雖然有限,但卻有很模糊而寬廣的憧憬,以及從小培養起來的熱情,這樣子他才能夠冶遊於大學所提供的寬廣知識領域,從中尋找最適合他發展的一條路。否則,大學教育其實只是一種浪費。 可惜的是,我在大學所看到的,是學生一屆比一屆空洞。仔細尋索這些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我發現:在高中畢業以前我花在思考自己的問題的時間,遠比現在的許多碩士畢業生還長。他們從小就忙著功課、電視、電玩、旅遊、才藝班,從小就在父母的安排,和商業產品的誘惑下過活,哪有時間靜下來為自己想一想?一個沒有機會為自己想一想的學生,一個在求學過程中從來不曾因為聽到哪一段話而眼睛亮起來的小孩,你要如何期待他有自己學習的意願?你要他如何對人生有所憧憬?你要他如何成熟起來? 我太太當國中教師,又要為學生分擔升學壓力,又要面對稚嫩不成熟的學生,常常會覺得當國中老師沒有成就感,好像在浪費生命。所以她常羨慕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但是,我很感慨的跟她說:「大學老師或者從前人的教育成果裡得一些方便,或者無奈地看中學老師留下來的爛攤子,其實能做的有限。反倒是國中老師,資質差的學生會因為妳對他的關愛與肯定,而覺得人生還有希望;資質好的學生,會因為妳帶給他的啟發和感動,因此對人生有更寬闊、高遠的想像空間。站在這樣的教育崗位上,確實比大學老師辛苦,但絕不比大學教育更沒意義。說穿了,大學教的是聰明的學生,這種學生只要給他時間和學習動機,他什麼都可以自己學得會;可惜的是,大學重新給學生學習動機就太晚了。可是,國中老師卻嚴重地在影響著學生未來一生的學習動機,這不是比大學教育還重要嗎?再說,假如陳進興在國中時有老師關愛他、肯定他,說不定這個社會就可以少一個兇殺犯和好幾件悲劇。這對社會的貢獻,不是比大學教育、司法、行政部門的職責更有意義嗎?」 小學老師呢?其實他們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的大,只不過在過去被刻板的教育目標和教材所限制而已。 在過去的教育傳統下,小學教育過度注重知識性的細節,而且不太容許小孩有犯錯的機會。我覺得這是一種浪費。就知識的教育而言,小學階段的任務根本不應該太吃重,只要足以應付國中的課程需要就可以:寫寫國字,會一些簡單的計算,其它科目學會多少似乎都沒有多大的關係。我總覺得,國小階段不需要注意過多的細節,算數只要觀念對,不小心計算錯的毛病上國中後再更正就可以。國文偶而寫錯別字,雖然麻煩一點,但是也沒必要要求到一字不誤的程度。 我太太注意到國中國文課本的難度降低了,結果有些老師就要求學生錯一個字也不可以。我總覺得,這是一個不恰當的發展方向。與其每年學五百個新字詞,但只容許學生有十個以內的錯誤,還不如每年教一千個字詞,但容許學生有一百個疏漏。這樣子,不但真正學會的新字詞數目更多(九百比四百九十),而且更容易(因為容許有較高的犯錯率)。其實,人不是機器,誰不犯錯?尤其是國小階段,犯錯更是難免。小孩犯錯,有時候真的是笨,有時候卻是太有想像力,老是想到一些老師預期不到的問題上去。 我兒子第一次月考作弊:抄同學的答案。回家我問他原因,他說老師要他們認真寫,會的要寫出來,不會的也要用心想一想。他不想讓老師覺得他不認真,考卷沒寫完,所以不會的就問同學。我們才知道: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考試」。大人被社會規範一再「制約」,面對各種規矩,總覺得天經地義的只有一種理解的可能性;但是對小孩子來說,所有的規範他都不懂,所以他仍保有一切我們無法想像的理解方式。所謂的「犯錯」,有時候只不過是他對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既不必然意味著低能,更不必然意味著「頑強」。所以容許他一些犯錯的空間,只要不致於變成「驕縱」,他反而可以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動的過程中學得更寬廣的知識;如果完全不給他犯錯的空間,反而會讓他或者過度緊張而無所適從,甚至焦慮過度而退化,或者乾脆變得被動而死板。 我從小學就大量地亂讀書,在沒有人可以問的情況下,許多書都半懂不懂地讀下來。書讀多了,很多字詞從沒查過解釋也知其大意。到高中階段,不看註釋就能輕鬆地讀唐宋文,甚至可以讀秦漢文。因此,作文和閱讀的能力遠遠超出同年級的同學,是國文辦公室公認的才子。但是,我卻因為從來不肯背解釋(甚至很少去看),所以考試時老是東扣一分西扣一分的,在班上從來不曾進入前三名。這個個人的學習經驗讓我體會到:過份強調「不犯錯」的能力,其實只是逼迫學生耗費龐大精力,在瑣細無用的支節上。還不如讓他們省下這些精力,去奔馳在更寬廣的未知世界,讓他們學著如何忍受半懂不懂的不安,靠自己的能力在無涯的知識領域中摸索前進,這對他們的未來才更有用。 譬如,我從小養成廣泛略讀的習慣後,不知不覺中也養成不畏艱難,不怕一知半解地,自己搶在學校進度之前去唸一些讓自己好奇的書的習慣:高一的時候唸遺傳學和原子物理,大學時蹺課到文學院圖書館唸哲學的書,都是小時候讀書習慣的延伸。後來,去劍橋唸博士之前,就已經以自修的方式把相關文獻讀完,整理清楚,也是這個習慣的延伸。反觀現在的大學生,自己不會找參考書,講義寫漏一段就不知道如何靠自己補全,給他一本課外書就完全無從讀起,我只能說:這些小孩還沒學會自己讀書,因為他們一輩子只讀過別人整理好的資料和講義。這樣的學生,唸碩士時一碰到專業論文,就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對。每次碰到這種狀況,我就感慨:這些小孩都已經大學畢業了,還不懂得什麼叫「自修」。假如什麼東西都要人教才會,這個社會怎麼指望下一代會比上一代更有希望? 國小教材的學習目標是在絕大部份學生(弱智除外)都可以學會的,而稍微聰明一點的學生,當然是輕輕鬆鬆就可以學會。表面上看起來,國小教育很沒挑戰性。但是,國小教育的目標根本不應該設定在「知識學習成效」(懂多少字,計算會幾題等),而應該設定在「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對知識的態度」。譬如,如何培養孩子主動的讀書意願(所謂「快樂地學習」,還不如說「主動的學習」),和克服困難去自己找資料、發現答案的能力,就遠比「知識的記誦與熟練」更有價值。一個小孩如果能夠養成主動的學習意願和自修的習慣,即使到了工作以後,他可以繼續找尋對自己有益的書去看,這遠比念完臺大,卻一輩子再也不願讀書要強、反之,如果在「知識的記誦與熟練」過程中養成被動、功利(讀書只為了被誇獎、出人頭地,乃至於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習慣,他這一生恐怕永遠沒有機會把書上讀到的東西,拿來反省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能力考慮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樣的人,即使成就令人羨慕,也註定一輩子不會真正被身週的人喜愛。 即使是人文的學者,我也經常發現:他們人文的「知識」很發達,卻從來都很少用學來的人文知識去調整他們自己的生活態度。好像這些人從小就已經學會一種對知識的態度:理論歸理論,生活歸生活,兩不相干。同樣地,理工科的學生也經常被企業界詬病:他們的知識很豐富,卻只會拿來解習題,而不會拿來解決工作上真正發生的問題。會出現這種情況,考試與學習成效的評量方式要負起很重大的責任;而父母和師長對形式化的成績過於重視,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大家都太忙,忙得沒有空認真去看孩子學會什麼,學不會什麼,只是一味地看成績:成績好的小孩就聰明,成績好的班級就表示老師出色。大家都只看表面的東西,小孩當然從小就只會學表面的東西。一個從小被訓練成只注重表面事物的人,長大後如何期盼他不言行相悖,愛慕虛榮,推諉卸責? 很多人只在意國小的教材簡化了,功課輕鬆了。但是,減輕學生功課負擔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大人硬梆梆的規矩和期望之外,探索一些未來可能會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讓他們逐漸找到面對書本和知識的健康態度。這些對知識的態度(為自己而讀書,為了使生命更豐富、更有內在的光采而讀書,為了「自得其樂」而讀書),以及獲得知識的方式(即使沒有人引導也敢自己去摸索),嚴重地影響著學童未來的發展。真的是一旦錯在起跑點上,未來一生的努力將只是在擴大這個錯誤。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教育目標,只在乎學習成效(更悲慘的是簡化為「考試成績」),或者抱持「反正他以後遲早要被聯考折磨,所以國小只要快樂就好」的態度,那我不如果不是在荒廢他們的成長階段,就是在扭曲他們。 不過,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國小教育唯一的目的。至少一樣重要,甚至於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對人和對自己的態度。對人,他們首先必須要學會尊重所有的人。我一位同事語重心長地說:「在美國,小孩子在學校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尊重別人。你可以不高興,可以吵架,但絕不可以動手打人。」在英國,小孩在學校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用語言清楚地說出別人錯在哪裡――不可以動手,也不可以亂發洩情緒,一切只能講理。有這種最基本的態度,民主與自由的制度才能有真正的保障,而不是自以為是的任性,乃至於暴力。其次,我很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從小學就開始培養一種態度:職業只是一個人謀取生活所需的角色扮演,而不是人的高下尊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選擇他認為對自己和社會有意義的工作,而不要把職業當作剝削別人、踐踏別人的工具。人的能力與稟賦不只是有高低,也有不同的取向和志趣。不可以用錢、用成績、用社會階層、用任何外在的東西去衡量一個人的高低,而要認真去看不同人的不同長處,懂得真心愛惜身邊誠懇的人,並且尊敬他們。最後,我還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把自己的長處當作老天爺的厚愛,懂得因此珍惜它,並且因為對老天爺的感恩而拿這不凡的稟賦去幫助他身邊的人,而不是拿它當作掠奪別人、欺壓別人的工具。而學習進度慢的人,也可以在學校從老師和同學的支持、關愛中,相信自己也可以活的有尊嚴,有價值。 可惜的是,這些「老生常談」如果當知識教,一點效果也沒有。這些態度確實是「公民教育」的範疇,但是公民課本卻很難達到這個教育目標。國小學童對人的是非好壞其實是很清楚的,是大人的言行不一把他們給教壞了。我女兒國小的時候就很清楚哪些老師真心對學生好,哪些老師只是在討好學生,而哪些老師又沒愛心。但是,大人卻經常在無意間流露出對成績的關心,表現出對較低社會階層的輕蔑或不屑,表現出對虛榮的愛慕。你說什麼小孩不一定會懂,但是你愛什麼,看不起什麼,他們卻一清二楚。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誠意,再好的課本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如果家長和老師真有愛心,對孩童的未來真的是功德無量。其實,老師有沒有愛心,有沒有偏見,有沒有歧視,才是國小老師是否適任最重要的指標。我回憶國小階段,記得的只是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他們教得好不好,卻一點印象也沒有。學童是從別人對他的疼愛和態度上的肯定,來決定自己要如何看待自己(自信,肯幫助別人;或者自私、自暴自棄)。一個好老師可以用他的愛心救起無數個被社會遺棄,即將以暴力還擊的學生;一個有偏見、沒愛心的老師,卻可以把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孩逼上絕路。可惜,這些深深烙印在小孩心坎裡的「教學表現」,因為欠缺「衡量尺度」,經常都被家長和校長忽略,以致最後連老師自己也堅持不下去了! 我們希望國小可以社區化,一部份原因就在於:一旦國小社區化,老師也跟著社區化,回歸到「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後,我們可以了解老師的為人,對有愛心的老師肯定,而不會只注意到表面上的成績,讓有愛心的老師堅持不下去。可是,如果家長不肯把學校當作社區有機的一部份,去接近她,了解她,那麼家長對學校的要求將永遠停留在表面上的統計數字,學校也只好應家長的要求而形式化、空洞化、教條化。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在乎國小階段的「人格教育」,我們必須體會到這個教育目標的艱難,如果沒有家長的充分支持與配合,根本無法達成。譬如說,如果有家長堅持要小孩在學校就開始鍛鍊「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鬥爭能力,那麼不但老師無法管教這種學生,其它同班同學也將成為別人練習的箭靶。不得已的話,學校當然應該有權通過家長會的決議,要求「問題家長」帶著問題學生轉校。但是,得已的話,應該是社區的居民不但把學校當成社區的一部份,去關心她,瞭解她,同時社區內大家更應該有教密切的溝通,對公共事務事先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共識。 二、教他活得更有「味」 談完知識的學習和人格的教育,對我來講,還只是小學教育的三分之二。最後一個主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情感教育:欣賞大自然,愛惜小動物,以及藉著音樂、繪畫、舞蹈來發舒情感或情緒的能力。 人活著,如果沒有了熱情,生命還有什麼味道?人活著,如果沒有了熱情,那和木乃伊有什麼差別?人活著,如果沒有了熱情和理想,而只有野心,那又和野獸有什麼差別?可怕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卻多半是沒有熱情和理想,頂多只有野心的「空洞的人」。假如人類文明的發展註定是要逐漸消除掉人的熱情和理想,剩下「率獸食人」的野心,那麼一場核子戰爭消滅掉所有人類絕對不是「不人道」的事。乾脆把這種「進化」到不值得生存的生物給滅絕,以便把寶貴的地球讓位給更值得活下去的物種,才是一種「人道」的行為。舊約聖經裡有天火焚城和諾亞方舟的故事,乍看似乎充分表現耶和華的殘暴;細思下卻可以體會到人類貪婪的醜態,以及以色列人對這種貪婪的義憤。 人沒有了熱情和理想,不只是可憎,也是種自殘。就像第一講所提到的,人活著靠的是意義感,但意義感來自人的熱情與理想。沒有熱情和理想的人,只能用野心去包裝他的空虛和恐懼。如果你敬佩地告訴蔡萬霖:「我很敬佩你賺錢的本事」,我相信他會告訴你:「我活著不是為了賺錢,你想想在國泰企業底下有多少家庭靠我維繫生活?國泰企業為這個社會創造了多少財富?」他在說謊嗎?假如是,他為什麼要說謊?說謊豈不正意味著他確實認同著一個比財富還要更高的人生價值或理想?其實,即使再貪婪的人都還是有他的理想,他只是克服不了私心而已。沒有理想和熱情,活著不只是乏味,甚至夜半無人時還會恐慌。因此,假如教育不能給我們下一代提供人生的理想,和培養他們的熱情,那麼教育的首要任務就算是被廢弛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去和國小學童談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大學生如果可以被激發出一點理想來,首先他必須先在中學時代就培養出足夠的熱情。但是,中學生可以有熱情,其實是國小階段就該萌芽了。如果國小學生從來都沒有見過大自然,沒有在大自然中體會到獨處的喜悅,他們不會甘於寂寞,而會去創造自己的快樂:電玩、電視、逛街、漫畫,再無聊的刺激都好。可是,孩童天生是有能力從大自然、小動物中培養出較細膩、安靜、自得其樂的快樂的。如果我們帶他們去看海邊的沙蟹,他們可以瘋了似地玩一整天都不想回家;甚至於沒有任何生物,只要有一堆沙和海水,他們就可以玩到天黑都不想回家。這樣子地長大的孩子,以後你要教他「快樂不一定要用錢買」,他很容易就可以懂;不曾有過這種童年經驗的都會小孩,要教他「不費錢的快樂」是不可能的――明明他一生的快樂都是用錢買的!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機會,他們麼都可能會喜歡,甚至還可能很投入。帶他們到山上去玩溪流,到新竹縣郊區看客家建築,說不定他們長大後的業餘嗜好就是登山、攝影、地方文史或建築,甚至於這些興趣說不定就發展成他們一心一意要從事的職業。興趣愈廣的人,他未來的一生愈亮麗、開敞、寬闊。書沒讀好,中學時候還來得及補救;小學畢業時沾染上無聊的嗜好,或者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要期望他以後有熱情就很困難了。 對於各種藝術的興趣或才藝的培養,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最好。兒童的音感,六歲以前必須開始訓練,否則愈大愈難培養。很多人讓孩子上才藝班,卻不知道為的是什麼。等到小孩子藝術方面的興趣真的超過對功課的興趣時,卻又慌亂起來,怕小孩功課不如人。對我來講,藝術不是一種「內在美容」的手法,也不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藝術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它是人類可以用來表達情緒的有利工具。每次看到南美黑人連在教堂唱聖歌都會身體隨著韻律擺動,我就既羨慕又感慨: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竟然變成沒有能力抒發內在情感的族群?聽到音樂不會感動,唱歌跳舞時肢體、聲帶繃緊到如同絞刑架上待決的死刑犯,當演戲的能力也全部退化後,我們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抒發我們內在的情感?假如我們的情感都變成了被囚禁在身體裡的囚犯,長年累月的積壓下,人能不陰陽怪氣嗎?而一個欠缺情感表達工具的民族,他生氣的時候,除了摔碗盤之外,恐怕只有使用更粗暴的方式了。 另一方面,藝術是感受不同時代、地域、族群的情感的有利工具。我們常籠統地說:藝術是人類精神的昇華。在我來看,藝術是一種很單純的東西:它以最直透的方式,表現人類的各種情感。 啟發人類情感的最有利環境,一是大自然,一是藝術與文學。大自然沒有言語,但是細心去體會的人,卻可以在大自然的各個角落裡,感受到遠比上咖啡廳、逛街、唱卡拉OK還更能令人整個心靈都舒展開來的那種喜悅和飽足:在春天溫潤的空氣裡,秋天清澈透明的光線裡,相思林和木麻黃的姿態裡,從林間撒落下來的陽光裡,西風咆哮而過樹林,溪邊迎向暮靄的秋芒,夏日午后隨著涼風而來的荷香等等。我們如果能夠培養下一代欣賞大自然的能力,他們一生可以得到的滿足,將遠勝於單純的金錢收入。 而藝術,則往往可以告訴我們不同族群心靈裡深刻而廣闊的世界。在黑人靈歌裡,我們可以聽到一個民族如何去面對奴隸的命運,並且在深沉的悲哀裡,仍舊等待著來自彼世的心靈安慰;在南美印地安人的傳統木笛伴奏下,我們聽到流浪民族的懷鄉,和那種趨徹著所有人類往未知之境前行的好奇與等待。在林布蘭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人對宗教的渴切盼望夾雜著一種頑強的堅持,和一絲強悍的質疑;在李成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北宋中國人對大自然深邃而彝美的情懷。在高達的電影裡,我們看到他和整個文明史對話,跨越科學、宗教、哲學,雄辯滔滔地論證著人的神聖性;在溫德斯的電影裡,我們一再聽到他語重心長的警告:我們已經過度沉迷於科技世界五光十色的表象,而喪失了對這個世界直透的感受能力,和愛。由藝術打開的這個世界,波瀾壯闊,遠勝於日常生活所能見的世界,可以說是人類生命的精萃。「游於藝」的心境不是淺薄的「浪漫」一詞所能形容,它是一種心靈的洞開,以藝術為媒介,我們可以跨越時空和語言的隔閡,去聆聽不同族群中最深刻和最動人的生命經驗。 但是,藝術的直觀,不單純是與生俱來的天份,而是先天稟賦加上後天的學習。繪畫有繪畫的語彙,音樂有音樂的語彙,雖然他們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但是它們卻自成一格,和文字語言的表達方式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對線條內在的情緒不敏感,對色彩和肌理背後的情緒不敏感,我們還是很難感受到繪畫背後的涵意。如果我們對旋律線裡節奏的鬆緊情緒不敏感,對於不同聲部間的對位關係不敏感,我們照樣很難體會音樂較深的一面。當然,要培養出一個人對藝術的敏感力是需要時間的,也沒有說非從國小開始不可。但是,愈早開始,總是多給小孩一個機會。 說了這麼多中小學生可以有的成長空間,也許你有機會可以體會到我為什麼對「資優教育」那麼痛心疾首:這根本是對資賦優異生的殘酷刑罰!一個小孩如果比同班同學聰明,學習速度快,這不正好給他一個良好的機會,可以輕鬆地對付完體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後,有很多心力去探索人類更寬廣的各種精神活動領域,去培養他自己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嗎?但是,就只因為他的學習速度比別人快,所以他就朦朦懂懂地被家長和老師誘拐去念資優班,從而把他的心靈更緊密地封死在特定的狹隘角落裡,用更艱難的課程去綑綁他,讓他更加沒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看到更寬廣的世界。這樣的資優教育,目的是什麼?教育部要創造紀錄,用這些可憐的小孩來爭取民族自信心?學校要創造「教學績優」的表象,以便在這個無聊而荒唐的社會體制裡爭取辦學資源?家長拿小孩當工具,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虛榮心?誰真的為這些可憐的小孩著想過? 資優教育的理論是說:學習速度快的小孩逼他和同齡小孩學是一種懲罰。真的嗎?我小學三年級起就莫名其妙地自己發展出一套解各種聯立代數方程式的圖解法,可以輕易地講清楚各種應用題的解題觀念和過程,所以五年級起就開始替數學老師上課。因為從很小就學會自修,所以初中階段起就幾乎上課都心不在焉,回家邊看電視邊唸書就可以把考試給考好。但是,我從來上課都不無聊:雨天看著窗外的雨滴發呆,春天享受窗外送進來的暖意,秋天時在英文課本下偷藏一本唐詩,這樣上課好愜意。學校功課通常都在學校就做完,一放學就到田野、溪邊、海邊去玩,去體會文學作品裡的「詩意」。在那個沒有「資優教育」的時代裡,很多聰明的小孩都發展出比旁人更寬廣的視野與興趣。我一直以為:資優的最寶貴處正在於此。 但是,目前的資優教育根本沒有紮實的教育哲學理念當基礎,只會把人當作吸收知識的工具,甚至當作知識競賽的工具,盲目的只想突破美國小孩羅傑創下的紀錄(好像是十二歲大學畢業)。結果,實驗中學資優班吸收了許多從小接受「資優補習教育」的「資優生」。他們從小在父母「投機取巧」的教育模式下,寫過一大堆智商與性向分析測驗卷,解過一大堆物理和數學的參考書題目,進了實驗高中資優班,也只是提前唸一些從大學課本簡化了的教科書,從小到大不曾被培養過更有創意的思考。只是比別人更早唸完幾本書就叫做「資優」?這是「特殊教育」?還是體制內的補習教育?這樣畢業的學生,在物理和數學領域裡面真的會比別人更有創意嗎?這樣地把小孩子給封閉在極其狹隘的知識領域裡,完全不顧及他完整的人格成長,甚至還讓他犧牲了同儕關係,以致一路走來人格與情感的發育極其幼稚而不成熟。這能說是對受教者好嗎?還是在剝削受教者的成長空間以便滿足其他人的虛榮心和見不得人的野心?這樣的教育連正當性都沒有,還值得鼓勵嗎?這真的是一個價值錯亂到連無恥都不自覺的教育現象!我親自教過資優班出身的學生,極其聰明,卻無法忍受沒有掌聲的歲月。資優教育不但辜負了他,甚至戕害了他,讓我不得不義憤填膺!

內在的安寧

2011年07月26日
公開
13

時時提醒自己,反思自己的狀態 (自我勉勵中...) -------------------------------- 當你處在安寧的狀態下,你將散發出一種振動頻率,那種品質能使你周遭的人感到安全。當你處於緊張與焦慮時,你將散發出不安適的潛意識訊息,暗示著有一些恐懼的事情存在。在你周圍的人會無意識地反應著這個訊息。不是他們去接受你的恐懼或增強它,就是他們會遠離你,讓你感覺到被孤立。緊張讓你與內在的神性分離,使你無法克服問題。 當你到達了內在的寧靜深潭,在你身體中的所有緊張將融解,所有的恐懼將消失。你正向光打開,對於挑戰的解決方法將呈現於眼前。當門一開啟,生命就開始流動了。 在平靜、和平與寧靜的狀態中,你像個堅石般,沒有人能夠傷害你或對你生氣,因為你不容許他們那樣做。因為他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試圖去做。 每個生命的片刻皆提供了一個靈性成長的機會,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起心動念思考事情,念頭之間都會提升或降低我們的振動頻率。揚升大師會觀照他的思想念頭,知道這些思想念頭會形成他的氣場。在任何時刻,如果你感覺焦慮,你可停止手邊進行的事,並專注在平靜的念頭上,想像你所面對的挑戰都呈現正向的結果。你可以觀想身處於一個寧靜的地方。你的頭腦並不知道它是個想像空間,它相信一切都安好並能使你的身體放鬆下來。 言語會創造出符號,你所表達的每一句話都有形狀,它可能是一個冰塊、一個鬧鐘、一件金色斗篷或一朵玫瑰。你的話語是否會凍結、傷害或驚嚇別人,或能帶給別人力量、治療與安撫別人?開始觀察你送給別人的符號,因為它們會返回到你自身並停留在氣場中,那正是它們吸引更多同質性的事物來到的地方,因為其它人將無意識地對它們做出反應。 沉默是深度的靈性修練。 當然,為人處事的本身,比言語更具有說服力。揚升大師身體力行己所欲則施于人的行為,故他們能培養具愛心、仁慈、慷溉、接受性、勇氣與高品質的行為風範。 人類經常做無價值的言談,他們愛講閒話與傳播流言蜚語,他們談論戰爭、疾病、憎恨與其它言不及義的事。不幸地,許多人有認為除了這些範圍之外的言談是無聊的傾向。 如杲你希望成為一位揚升大師,不要認同那些負面的事物,因為仍有其它的真理存在。去談論希望、光及宇宙的奧妙,使你的談話充滿啟發性。試著去看其它人身上的優點,認同良善的行為與成就。 感受你的氣場在片刻間變得更加光耀四射與寧靜。 如果你希望找到內在的寧靜,去祝福你的敵人。我們是“一”,我們都是神性的一部分。我們的敵人來到我們身邊,且成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當我們停止責備並開始去祝福其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光將洋溢于四方,並能達到更深的內在寧靜。 欲處於內在寧靜的狀態,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命全然地負起責任。如果我們賦予其它人力量去傷害我們,對我們投以憤怒,使我們受挫折或讓我們感到嫉妒時,我們即無法處在內在寧靜的狀態中。如果我們因別人對自己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而予以責難,或為我們自身的感受而怪罪他人時,我們就成為受害者,受害者居住在第三次元中。 揚升大師會說: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我為何會允許它進入我的生命?這背後的功課是什麼?去為這個課題做一些事。某人的功課可能是去愛與接受某個人或情境。其它人可能是帶著清晰去說出他的真理;有些人則可能必須去挑戰甚至去爭取自身的權利。每一個人都必須進入內在,去瞭解來到地球的考驗是什麼,並且適當地加以處理。 對一位揚升大師而言,生命中的每一種現象皆無差異,例如狗的死亡、嬰兒的誕生、心愛的人受傷、房屋的燒毀、贏得大獎或工作上出狀況等。第三次元的人類,以發怒、恐懼或興高采烈的態度來反應這些現象——心隨境轉而舉棋不定:第五次元的人類能保持歸於中心的狀態。 我們是人類,而人類皆擁有情緒,揚升大師也會哭泣、生氣。耶穌曾經流淚,也曾對放債的人感到憤怒。我們無法期待有所不同,哀痛、悲傷或欣喜是被允許的。然而揚升大師能很快地回復平衡狀態,他們不會使能量消耗在不同極端情緒的轉換之間。 恐懼是一個奪取我們內在寧靜的大強盜,恐懼是一種缺乏愛與光的情況,它扮演著一位僕人,在身旁提醒我們去針對該課題提升思想的振動頻率。揚升大師歡迎恐懼並面對恐懼,因為它們是成長的契機。 如果你發現恐懼正凝視著你,去唱誦真言咒語及祈禱,並讓禱文充滿你的心識。為你所需要的品質祈禱,為正向的結果祈禱。這樣做會幫助你專注在更高的振動頻率上,並告訴宇宙你已經準備好向前邁進了。 一旦你面臨恐懼,去辨識出它所要提供的是什麼,並提升你的振動,你將永遠不會再次面對較低振動頻率的挑戰。 如果你開始感到緊張,這就是與神切斷連結的開始,讓自己的深呼吸緩和下來。深度與鬆緩的呼吸,能使我們得以再度連結神性,因為我們自呼吸帶人身體的不只有氧氣,而是“普拉那”,是神聖的生命能量,我們正吸入神的氣息。 這是為什麼吸入香煙的煙霧會削弱靈性、為什麼住在污染的地方會破壞生命能量。如果你感到沮喪,讓自己到一個美麗、乾淨與空氣新鮮的地方。那時就能再度將神的氣息吸入身體中。在經歷創傷或問題後,揚升大師能在三次深呼吸中,使自己再度回復平衡,這是需要經過不斷修練的能力。 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9c4be0102dqln.html

揚昇-七月的挑戰

2011年07月24日
公開
6

「揚昇」意指將我們的振動頻率提升至光的層次。 為達揚昇層次, 需要淨化我們的思想, 清理我們的情緒, 並為最高的善採取愛的行動, 直至我們散發出更高層次的光芒為止, 屆時我們將生活在喜悅與自由之中 ------------------------------------------------------- 【揚升大師Hilarion】——《7月的挑戰》 摯愛的親人們 由於新能量增長的勢頭更加強烈,許多當前地球上的人類都表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情緒, 從巨大的喜悅到巨大的悲傷,遺憾與失去和痛苦的感受。 這些感受不僅僅是那些一直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情緒,自從你們的兒童時期以來。 摯愛的親人們,這些感受是【集體意識】的所有部分, 或者更確切的說,無意識,來自於已經積累的圍繞星球層面的能量場。 這些阻礙了地球的振動場,控制人類被困在這個低級能量場中數萬年。 由於這個月的不斷發展,你們的【光】不斷工作以抵消這種能量場, 你們越能夠團結一心,意見一致,那麼對於這個低級能量場就產生更加巨大的衝擊力。 最強而有力的日期將發生在2011年11月11日, 這將是超乎尋常的機會粉碎這個低級能量場, 從這個鎮壓的限制的思想形態能量場中解放人類, 這已經控制整個世界一直處在對抗力量的狀態, 而這種情況過去一直都極難超越。 通過你們【聯合的意願】加上你們的【光】與能量, 在2011年的餘下的日子裏, 你們正在成為這轉變的力量,呈現你們意願的新世界。 這個時刻,摯愛的親人們,就是現在!!! 在每分每秒都讓自己與神聖力量對齊。 選擇去創造【愛的祝福】,治療你們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並且給予地球的大家庭,那些選擇在此刻化身在地球上, 接受了這些挑戰與過渡的時刻,而從未在此前經歷過這些體驗的人們。 每個時刻都包含著大量的宇宙之可能性, 因為更高的維度現在就疊加在這較低的實相上面, 並且有著一種看似全然混亂的狀態。 它僅僅體現出的是【神聖之光】已經到來了, 而它正在清掃你們世界的空氣,帶來內在的轉變, 沖刷著此刻在這個星球上每個角落的靈魂的心靈。 這些轉變都是初期的感受,作為一種強烈的困難感受, 特別對那些還沒有習慣處理與觀察自己內在情緒變化的人,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們有更多經驗的光之工作者之中。 這是一種非常困難的處理過程,為了能夠意願誠實的走入內在, 看到自我存在的每個部分是不是描定在了【神性】之中, 然後有意願做出調整,做出正確的修正, 那需要做好與【內在神性】建立更深遠的對齊。 你們,我們摯愛的光之工作者與已經覺醒的朋友們, 已經被無情的包括在這個進程中,持續不斷的花費了你們大部分的生活。 所有這些已經在你們的生活中被忍受, 而且這些總看起來是你在當前的情勢影響中逆流而上, 現在把你們帶到了這個點,你就在這裏, 聯合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一種更新的存在方式。 從這點開始,依賴的是你們的【選擇】, 你們的努力將變成更簡單,更充滿喜悅,恩典和內在釋放的感受。 因為你們都是天使實相的一部分,一切萬有的一部分, 你現在的工作是為了達成更加偉大的整體性,從內在開始, 因此,更偉大的成果將被取得,從這個世界更高的整體遠景直至連入宇宙。 將自己不斷描定在【神性】,摯愛的親人們,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時候有些倒退了,請立刻的原諒自我, 由於你的轉變來自於你的肉體,精神體,和你的情緒體, 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的學習,不斷擴展的體驗, 你們所有人都由於自己的勇敢,堅定和膽識而備受尊敬。 請記住,你每個人都是被深深愛著,超越你的估量,你們都是這個轉變時刻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