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討論感冒用藥的好文章

2009年09月01日
公開
34

這篇文章是好友寄來的 正好是我最近一直對於感冒用藥的困擾 原來美國FDA有建議六歲以下少用感冒藥 我認為感冒看醫生需要 但是可以是諮商 不一定要用藥 為的是確認避免有其他併發症 最近我也問了幾個CLUB裡當醫師的朋友 發現多數醫師很不喜歡讓自己的小孩吃藥 除非必要 這其中的道理 大家可以思考 有沒有可能是了解越多 才會去避免 跟大家分享........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醫師幾乎都會開出一堆的「感冒藥」,吃了之後,病情卻也減輕了。 衛生署告訴我們:感冒要多喝水、多休息,從沒叫我們吃藥。奇怪的是,我們吃了醫師開的感冒藥可以讓感冒病情減輕,二者有沒有矛盾?衛生署的「說法」與臨床醫師的「作法」顯然存在著差異,如果醫師開藥是對的(有效),那麼衛生署就是在愚弄老百姓囉!但是,感冒的對策,衛生署從來沒改口過,顯然醫師習慣開的感冒藥是有問題的,應該說大多數的民眾吃感冒藥,其實是在毒害自己還不自知。 在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地區,醫師對感冒的病患通常不會開藥的,民眾與醫師都清楚的知道:感冒沒有特效藥,吃藥只是把症狀掩蓋,實質上會更糟糕。但是西醫傳到台灣卻變了質,開感冒藥成了醫師最容易賺錢的方式,開得越重,賺得越多。醫師很樂於用很強的感冒藥去掩蓋感冒症狀,民眾以為是「藥到病除」,實際上卻是在削弱自己的免疫力。通常大人會忍耐,感冒了忍幾天不吃藥(這種作法還算對),而對小孩的感冒就會急著找醫生,(大部份反而在害小孩),因為台灣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拉攏病人,對不該開藥的感冒,習慣都會開藥來讓症狀減輕,而且藥開得越重,症狀減輕的越多,病人會越信賴,排隊來診的病人就越多。嚴格來講,這樣醫生所賺到的錢都是「黑心錢」。 感冒,大多數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幸好人體本身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些自我防衛就是利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等機轉來達成。西醫所發明的感冒藥,不但不能對抗感冒病毒,反而都在打擊這些自我防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表面上症狀改善了,事實上,卻是「門戶洞開,引狼入室」。 在台灣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發生率隨著診所的越普及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很少人去想到:基本原因是感冒藥吃太多了,將免疫力給破壞,身體的防線由第一道的鼻腔,退到最後一道的肺泡所致。原來一直吃感冒藥不但不能「治病」 ,反而會「製病」。 小孩第一次罹患感冒,通常約5-7天抗體產生後,就會自然痊癒(而且也沒有任何西藥可治感冒)。但是父母不放心,媒體又推波助瀾,急著帶去給醫師看,大部分的醫師會開出症狀治療藥(其實是消滅免疫力、傷害小孩的藥),父母遵從醫囑,規規矩矩照三餐給小孩灌藥,果然小孩症狀很快消失,但從此也走上不歸路,以後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差,感冒次數越來越多,感冒症狀越來越嚴重,感冒藥越用越重,惡性循環結果,終致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 在美國,這種醫師會被列入黑心醫師,醫學界會介入調查,但在台灣,這種醫師反而因門庭若市,很容易變成名醫。很多醫師常感慨:「開業所用到的,和學校所學、醫院訓練的都不一樣」很多人的健康被這樣的醫師開藥給傷害了,卻還很感謝醫生,真是可憐。真不知道台灣的醫學界與衛生單位在監督什麼?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於10月19日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國內各大媒体在10月21日都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以下這一段是摘自10月21日TVBS電視台的文字旁白: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台安醫院副院長卓瑩祥:「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好的時間就一樣,有的小朋友可能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心律不整,或有的人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裡,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千5百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卓瑩祥:「死亡案例一定會發生啦,因為他有(可能)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是可能發生,但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是有可能發生(死亡)。」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要看醫師做診斷,因為怕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都有奪命的危機。 (:2007/10/21 14:22:35)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我早在8月16日發行的第一期通訊就報告過。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所以,感冒藥的正確用法應該是:「有症狀、不舒服時才用」。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當記者拿這件新聞去問衛生署時,衛生署似乎並沒有要做任何因應,看來民眾的健康還得自求多福。禁止感冒藥的販售,當然會衝擊到許多藥廠的利益與利潤,但到底是藥廠的利潤重要呢?還是民眾的生命重要?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 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的幾乎都不容易生存。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開出「特效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臭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 好」。 就我所知,台東某大醫院的小兒科就有位醫師一直堅持感冒不隨便開藥,發燒也不必急著退,他還常常演講說明感冒隨便退燒的壞處,但是相信他的民眾終究還是少數,多數的家長寧願選擇「開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的醫師。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頻數也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我在第一、二期的通訊裡都分別論述過了。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邪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P.S.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 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力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酸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 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寶貝

2009年08月25日
公開
58

今天幾個同事來家裡吃我煮的牛肉麵 因為今天儒的奶媽有點事 所以請我中午就去接回 中午儒就和我同事在家裡玩 後來大家吃飽了 儒玩到累了 在我懷裡睡著了 同事看他睡得香甜 就聊起孩子 我說:生了儒之後覺得時間越過越快 覺的兩個孩子長好快 不知道會不會一晃眼 儒和穎就長大了 不再像這樣窩在我懷裡讓我抱抱了 有這兩個寶貝 真的是一種幸福......然後突然想起之前在好友Vicky網站 他好友寫給他孩子的短文 非常讓人感動 尤其抱著兩個孩子 看他們睡得好甜的模樣 就會想起這篇短文 徵得他同意 轉貼過來 感謝好友Vicky分享 --------------------------------- 親愛的,歡迎你來,也謝謝你來 因為你,你媽媽和你爸爸的愛 有了活蹦亂跳的證明,從此生生不息的延續 親愛的,高興你來,也感動你來 因為你,很多幸福的人都更加完整 榮登不同的稱謂角色,展開人生的全新課題 親愛的,會懂得嗎? 有時候這世界很喧鬧,很擁擠,很吵雜,很殘缺 不完美的讓人與人常常忘了用愛連結 親愛的,會記得嗎? 因為你響徹雲霄的嚎啕相伴了無限祝福與無窮希望 才發現原來那麼容易因為你的笑臉修補一切 看著親愛的你,擺動緊握的小拳頭 見著親愛的你,奮力踢抬的小腿肚 望著親愛的你,脹紅吸吮的小臉蛋 我們無欲無求的欣賞你自然演繹出生命最單純的努力 被愛包圍灌溉成長的親愛的你 但願 生活。慢活。心活。快活。樂活。 但願 用心感受。 但願 愛。 Page

我家有個超棒的PaPa

2009年08月16日
公開
21

周日家族父親節聚餐 因為PaPa家兄弟姐妹多 大家都結婚生子了 每次聚餐總要席開兩桌才行 這一次到旗津去吃海鮮 今天剛好我們家和PaPa大哥二哥 三家人一起坐 吃飯時 哪個爸爸最照顧孩子馬上見分曉 二哥還好 還會幫忙夾菜給孩子 但大哥的個性向來比較自私顧自己 對孩子也一樣 不管甚麼菜一上桌 他一定馬上動筷自己吃 就算是很燙的粥 他都不會想說先幫忙孩子盛 只顧自己吃飯 兩個孩子都是大嫂在忙(雖然他的孩子稍大了 但像熱湯之類的食物還是需要大人幫忙) 看的我心裡直搖頭 從頭到尾只有我家PaPa一直照顧孩子 還會叮嚀大嫂二嫂把菜夾給孩子 另外我很搖頭的事 就是因為大嫂的娘家在高雄 所以有時候聚餐 公婆會邀請他爸媽一起來 這天他們比較晚到 找不到餐廳 PaPa一直跟大哥說他作女婿的 是不是應該出去幫忙帶或連絡 大哥都像沒事人一樣說沒關係啦 他們自己會找 自己只顧吃東西 讓大嫂自己在那連絡 又要顧孩子 我心裡就想如果是我家PaPa 哪會讓爸媽這樣 若同樣在高雄 一定是親自去接 要不也是去站在外面等 唉 大哥老是這麼自私的個性 讓我很不欣賞 難怪之前芸芸看到我家PaPa和穎儒的互動 會不自覺流露出羨慕的眼光 還說出很羨慕穎和儒有這麼好的爸爸 孩子是最不會騙人的吧 穎和儒真是幸福的孩子...........

外國的兒童用餐環境

2009年08月14日
公開
19

這次去加拿大 對孩子在餐廳的用餐狀況 讓我見識到不同國家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台灣時我都會自己幫全家人帶環保筷(包含穎和儒的湯匙等) 穎小時候我還會帶他的碗 到了儒 整個社會風氣似對帶孩子到餐廳用餐這件事更習以為常 所以幾乎都會提供精緻摔不破兒童專屬餐具 現在幾乎都不用交代 一進餐廳就會幫穎和儒各準備一套......到了加拿大 我也以為是這樣 但一次兩次 他們都是拿跟大人一樣的瓷盤給我 面對我要求塑膠碗或是兒童專屬餐具 都一副沒人這樣要求的表情(他們多半只會提供畫紙和彩色筆讓孩子安靜塗鴉) 我就在想是他們不流行帶孩子去餐廳嗎?(這應該不成立 因為歐美人是很重家庭生活) 還是他們從小習慣讓孩子就跟大人一樣 但得讓孩子冒摔破碗盤的危險 結果在幾次我刻意觀察下 發現的確是後者 有一次我們隔壁桌坐了兩三個孩子 我看到他們就一人一個磁餐盤 穿上圍兜 拿著叉子就吃起來 也沒像我們還刻意剪碎碎的 食物掉了滿桌 整個臉吃的髒兮兮 大人一樣繼續用餐 等孩子似乎完成了 大人就幫他們擦擦嘴 稍事清理一下 整個過程也不見小孩將餐盤拿起來摔的動作 也沒看到大人急著幫孩子擦嘴或是餵他們 而餐廳的人等客人離開 似乎也很習慣就拿著大堆工具過去清理 一副習以為常的樣子........我想這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我們習慣幫孩子準備好一切 習慣幫孩子把可能的危險先擋下來(又或是大人自己怕麻煩) 卻也因此讓孩子失去很多成長的能力 我想西方父母應該經歷過孩子摔碗盤的過程 但熬過了 最終孩子似乎都學到正確的用餐禮儀 我們有沒有辦法做到這樣? 又或是孰優孰劣 這是應該要思考和學習的.......

惜福&及時行樂

2009年08月13日
公開
19

在加拿大時知道台灣颱風 知道家人平安 並不特別覺得甚麼 在飛機上看報紙 才意識到這次災害的嚴重 看了新聞不斷傳送來的新聞 心裡真的很沉重 每看一次那些災民聲淚俱下的畫面 眼眶就不直覺紅了起來 更讓人深刻感受世事無常這句話..........那天要離開加拿大前 跟民宿老闆聊了一下 他提到美加人和台灣人在教育孩子和金錢運用上的差異 台灣人習慣自己省吃儉用 作很多儲蓄 留給孩子 不讓孩子將來太辛苦 但在美國加拿大 他說看到很多人又買遊艇 又買RV 他們很有錢嗎? 他說其實很多都是賺多少花多少 到了自己老時 其實所剩儲蓄都不多 但一輩子過得很快樂 為自己而活.....這樣的觀念 對照最近的天災人禍 我突然覺得人要多為自己而活 要及時行樂 倒不是說要賺十元 花十一元 而是自己辛苦工作 應該對自己好一些 而不是所有都只為孩子打算 很多上一代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 自己省吃儉用 兒孫爭不爭氣是一回事 還有一些不孝順的 那這樣一輩子的辛苦所為何來? ..........我沒辦法作到完全不管孩子 但在合理範圍下 我希望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作法 多為我和PaPa自己打算 想做甚麼 想吃甚麼 就去作 還有要好好愛身邊的人 自己的父母 PaPa 小孩 好友 我們都要身在福中 要知福 好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這些天 因為颱風的關係 菜價變得很貴 但是還是要吃飯啊 為了孩子的均衡營養 我還是依照平常煮飯的習慣買菜 當煮了一桌菜的時候 我心裡更強烈覺得自己很幸運 有一個舒適的家 沒有停水停電 有熱騰騰的飯可以吃 家人都健康平安在身邊 看到兩個寶貝熟睡的樣子 真的會一次又一次感激老天爺 但是也真的希望老天慈悲 多憐憫那些災民 不要再讓他們受苦了 希望他們能早日再站起來 我和PaPa也不知道能做甚麼 就是只能捐點錢 因為PaPa很忙 本來抽一天空想去災區幫忙 但是詢問的結果都是要很多天才行 這份心意只能放心上了...天祐台灣

旅遊後記I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21

這是第一次我們全家出國旅行 也是除了我去美國讀書以外 最長的一次旅行 行程中很多感想 很多心得 趁現在記憶猶新 紀錄一下….. 先從行程說起 因為我沒跑過Rocky Mt. 所以主要是PaPa的博士班學弟規畫 但是實際去了之後 發現我們並不是非常喜歡這樣的行程 二十一天 開了四千多公里 將重點地段都跑過了 但是 我們家其實喜歡的是定點旅行 也就是在同一點多待幾天 悠閒一點 不過此行的收穫讓我們知道哪些點適合我們將來作定點旅行 下次或許就只是去Vancouver island定點 在那裡可以hiking biking 游泳 看生態 不去人多的Rocky Mt. 不去繁華的Vancouver………..說到行程 就和人有很大相關 這次同行的除了我們一家子 還有PaPa 的外甥’ 斌和淵 還有他博士班的學弟和他小一的兒子 斌和淵是自己人 又體貼又懂事 整個行程幫忙照顧穎和儒 也很好溝通 去買東西還會幫忙提 是很好的traveling partners 他學弟還好 也還好溝通 只是他不重視吃 對住的要求也不高 喜歡趕行程 讓喜歡優閒度假的我們深感吃不消 難怪人家說盡量不要跟好友自助旅行 彼此價值觀在旅程中容易有衝突 但這都還好 PaPa說頂多以後不要一起旅行 但行程中還可以協調 比較困擾的就是他的兒子 非常霸道 不受控制 常常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 不然就是對生性害羞的野生動物追趕 而且不服管教 對他爸爸也很沒禮貌 短短幾天 讓我們非常感冒 嚴重影響我們旅行的心情 又礙於學弟和我們很要好 真的很為難 學弟的教養方式一直成為我們旅程中的話題 我們猜想或許是老來得子的喜悅 讓他這樣縱容孩子 我們也警惕自己 不要成為那樣的父母 但是旅程中 我們開始思考將來找旅行同伴的重要性 如果無法非常確定彼此的價值觀 乾脆就自己家人旅行其實是比較好的選擇………… 另外就是住宿和飲食方面 出發前 我們在Vancouver補充了許多東西 像尿布濕紙巾等 我都是到當地再買 我們還去東方超市買了一些米麵等食材 這一次我帶了一個小電鍋 在第一二天發現儒跟我們共食狀況不佳後 我開始每天早晨幫他煮粥 若是有超市 我就會買蔬菜,魚,和蛋 若是真買不到 我就煮白粥 至少讓儒可以攪我帶的小包裝肉鬆吃 早上煮粥 裝在我帶去的小型悶燒罐 中午還是熱的 非常方便 而且小電鍋也可以用來煮麵 或是偶而我買罐頭湯 加德國香腸煮燉飯很好用 另外就是好的保溫瓶一定要帶 不管是泡奶 或是途中要泡麵都很好用 至於住 這一次我們算是住的很好 主要是因為有小小孩 住的舒適很重要 不過我想等下次再去旅行 穎和儒更大了 適應力更好 就不一定要先預訂飯店 可以到當地再找 也不用住得太高級 乾淨即可..…

旅遊後記II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18

旅程快結束時 大家應該都發現我的日記越來越短 越來越簡潔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開始想念台灣了 那一天回Vancouver柏居 遇到同是來自台灣 也帶兩個孩子旅行的家庭 他們來了近五十天 非常渴望回台灣 大家的結論都是外面再好 其實還是自己家最舒服 回家終究是旅程的終點 這似乎是我每次出國旅行最後的心情 而旅程中 我因為自己的外公過世了 心中其實想回家的念頭更強了 沒能趕回來送他最後一程 心中很遺憾 雖然外公久病很久 一直為病魔折騰 離開對他或許是解脫 但是突然知道還是很震撼 打回台灣連絡 老爸老媽體諒我們人在國外 機票要更改不易 又有兩個孩子 要我別趕回來了 但是這件事在整個行程中一直掛在我心上 更加深我想快快回家的心情 之後又得知台灣淹大水 心情就更忐忑了……或許曾經在國外待過 我覺得自己對國外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回事更有自己的想法 我總覺得國外有它的好 但也有不好 台灣亦然 我認為並非國外樣樣好 PaPa的學弟就是典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態度 他甚至說:如果可以移民 就算掃廁所 都甘之如飴(在台灣他是大學教授) 對這點 我非常鄙棄 我告訴他 短暫旅遊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 很多事情要長久生活才有立場去評論 對我個人而言 我總覺得在國外 有種沒有根的感覺 這次旅行 PaPa總會開玩笑說想在國外買房子置產 我總說:我唯一會去國外長待的可能 不會是要養老 只會是在孩子還不夠大但我們決定要送他們去讀書 他們需要照顧下 我才會去置產久待 這是以孩子為前提 但一旦孩子夠成熟獨立了 我還是會回台灣…….最後那一天 柏居老闆送我們去機場 短暫了解他來加拿大定居的原因後 我們半開玩笑地說:那他現在不錯了 有一份不錯的事業 很好..他卻幽幽地說:還好 來到國外是連根拔起 在這裡還是有種沒有根的感覺 若是有機會 其實他並不排斥回台灣 他也提到很多台灣人在溫哥華都是等孩子大了 就回台灣 就是因為在國外找不到歸屬感…..他有跟我們分享孩子在台灣受教育和在國外的優劣處 這樣的分享讓我更加確定我要讓孩子先在台灣將基礎能力打的扎實後 才送到國外去的想法 這也讓我調整之前可能會提早將穎和儒送出去的念頭 我想我最大的底線是高中才送 大學我認為是最理想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