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恬❤ 緯♂Ma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章分享-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轉貼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4

好文章分享-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2006-06-0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

轉貼: 大孩子的嫉妒,用關心與理解來融化!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8

轉貼: 大孩子的嫉妒,用關心與理解來融化! 2005 / 12 / 23 (2 歲 3 個月) 大小寶寶,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只要爸媽負起母雞帶小雞的精神,給孩子多一點鼓勵與關心,相信剛出生的小寶寶同樣也能受到兄姐細心的呵護。 當已有一個寶寶的媽咪生下第二胎後,除了全神貫注地照顧新生的小貝比之外,是否曾經注意到還有另外一雙渴望關愛的眼神?隨著兄弟姊妹的增多,家中的老大─也就是第一個寶寶會突然發現,父母親的愛似乎不再聚焦於他一人身上,不但自己的玩具必須和別人一起分享,甚至被擁抱、呵護的時間也減少了,這時他便會感到茫然,甚至對弟弟妹妹產生妒意,認為自己的城池被侵犯了。 理解大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為了如何糾正老大善妒、愛和弟妹起爭執的行為而頭痛時,可能沒有想過,第一步應該調整的,其實是爸比媽咪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禮物經常分得不公平?回到家來只記得抱弟弟妹妹?是不是經常怒斥大孩子不可以欺負小寶寶?要避免大孩子產生排斥弟妹的行為,「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進一步樂於接納新成員的加入: 了解孩子的行事動機 有的大孩子為了想要「挽回」父母的心,可能會刻意犯錯以吸引大人的關注;或者是動機良善,但卻因能力不足而導致不良的後果,此時父母應先暫緩苛責的語氣,先了解大孩子的行為是出自於何種動機,不要馬上將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因而減少對他的關心與重視。 站在孩子的立場體諒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亦有其侷限與情緒,無法完全依照父母規劃的直線去進行,例如要求他一定要「孔融讓梨」、要他為弟妹設想…等等,太過嚴格的設限只會適得其反,應該允許他也能有「做不到」的時候,並且多給予鼓勵與關心,讓大孩子了解並不是因為父母只愛小寶寶才逼迫他從事不喜歡的事情。而不同的年齡階段,大孩子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徵與想法,例如處於自我中心期,或是說話還無法表達清楚等,此時應給予體諒而不要一味認為大孩子在胡鬧。 讓大孩子當個快樂的哥哥姊姊! 做好迎接新生寶寶的準備 當媽咪懷孕時,就是調整大孩子心態的好時機,例如一起規劃和小寶寶的生活、一起上街幫小寶寶買東西、讓大孩子聽聽寶寶的心跳聲讓他有所期待…等,在一開始就讓大孩子以正面、憧憬的心態期待並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成員。 請大孩子幫忙照顧小寶寶 小寶寶出生之後,接下來會有許多令父母分身乏術的瑣事,此時要記得大孩子也是家中的成員之一,可以視他的能力給予一些任務與協助,即使只是幫媽媽拿一個奶瓶,都可以適時讚美他,讓他感受到一同照顧小寶寶的喜悅,轉換忌妒心為榮譽心,他也才不會認為自己是被畫在圈圈外的局外人,或是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 關愛與物質上儘量公平 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和「食物」永遠是爭執的來源,因此準備小禮物時,一定要做到大小孩各有一份,不要讓大孩子經常只有羨慕的份。如果大小孩起爭執哭鬧時,也不要只安撫小孩子,否則「偏心」的想法就會深植在大孩子心中;父母可以事後找機會抱抱安撫大孩子,讓他了解父母也很愛他,孩子也會因受到影響進而學習去疼愛弟妹,也不會有私下欺負弟妹的行為產生。 專屬於大孩子的關愛 新生兒固然需要家人全心的呵護,但是即使忙碌,也可以利用短暫的空檔關心大孩子在做些什麼,和他講講話,給予一些回應與互動;而當有完整的空閒時段,更可以安排與大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另外可以讓大孩子明白身為兄姐的好處,可以做一些弟妹無法做到的事,大孩子便能感受到成長的與眾不同與責任感,而更樂於接受或照顧弟妹。 叮嚀 兄弟姊妹的感情,是直至長大成人也無法割捨的血脈親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路上的互相扶持更會增添情感的真摯與深厚。幫助孩子踏出建立親情的第一步,父母的愛心與理解是不變的元素,「言教不如身教」,當大孩子熱切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與愛心時,自然也就能對年幼的弟妹施予同等的愛心與關懷!

面對幼兒倔強脾氣十招-轉貼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8

面對幼兒倔強脾氣十招 2006-02-28 Page:1/1 面對幼兒倔強脾氣十招 倔強、反抗是幼兒發展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行為,倔強的孩子較容易有反抗行為,然而倔強的孩子不一定不好。從堅持度來說,倔強代表有毅力,有主見,為了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講道理”的人,父母不妨用啟發的模式,慢慢引導孩子把倔強變成一種正向的力量,去做合理的判斷和有效的思考。     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為參考︰      1.避免情緒失控    當孩子出現倔強、反抗的行為時,父母應避免使用威權的口語或模式來教訓孩子,而應拿出一點“辦法”來。首先深呼吸,不要讓自己跟隨著孩子的生氣情緒,然後試著和他講道理,教他學會尊重別人,並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2.轉移注意力    當您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可用他有興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來轉移他即將爆發的情緒。譬如︰“媽媽今天聽到一個好聽的故事,快點過來,媽媽講給你聽﹗”或“媽媽有一顆很好吃的糖,要給一個乖寶寶吃哦﹗”      3.離開現場    父母的干預越多,孩子倔強的脾氣可能越強烈。當孩子在鬧脾氣時,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父母表現得越在乎,他可能越過分、越吵鬧。所以,在不會影響到其他的情況下,就試試讓他哭個夠,等他安靜下來后,再去處理。      4.戲劇角色的扮演    用遊戲的模式引導孩子,無論是在學習或行為矯正上,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善用孩子的語言或喜歡的卡通人物來作適當的引導工具,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更具趣味化與遊戲性,以化解孩子的情緒。      5.提前報告    如果父母要終止孩子的遊戲,而不想讓孩子產生反感、抗拒時,要預告告知,讓孩子心理有所準備。對于有時間理念的小孩,可以在五分鐘前預告一次,然後每一分鐘預告一次;對于沒有時間概念的小孩,可用鐘或表的長針來作指標,告訴小孩︰“當這根針從二走到三時,就要收拾玩具了。”這樣就能以理性、和平的模式,解決孩子的堅持。      6.適當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不生氣了,再過來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且不能是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的地方。      7.滿足需求    當孩子正努力組合一張拼圖或搭積木時,卻要他盡快去洗澡,孩子通常會表現出不願意的態度。其實對于孩子的這種堅持,反而是值得表揚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棄,孩子反而容易養成半途而廢的性格。      8.尊重孩子的意見    對于反抗、倔強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看事情,不管做什麼事儘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見,不過分干涉。有時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應讓他體驗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時候,偶爾可以正確示範一遍給他看。      9.面對面溝通    父母有時不免會主觀認為,孩子應該聽話、順從,而不應該反抗。其實,不妨把專利、命令的語言溝通形式改為雙向的溝通,讓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並試著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並去探索合理的條件,建立自我約束的行為。      10.恩威並用    有時不妨運用處罰的模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后,也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

孩子依賴心重 -轉貼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25

孩子依賴心重 2006-02-06 Page:1/1 孩子依賴心重 孩子過度依賴的原因 為什麼親子之間的互動會演變成過度依賴呢? 談到孩子依賴心重的問題,我們往往只單方面探討孩子的依賴,其實,我們更應探討的是:造成孩子依賴心重的“大人”,何嘗不是也在“依賴”孩子? 你會說:不可能的,大人怎麼可能依賴孩子?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依賴大人?是不是因為大人經常滿足他依賴的需要?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大人是否也因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滿足?或者從“被依賴”的互動中獲得成就感(或感覺自己很重要)? 因此,大部分的大人造成孩子依賴性其實是無心的。而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呢? 1.超人型的父母:凡是孩子有任何困難,他都有辦法幫他解決。例如:孩子找不到玩具,就一定幫他找到,萬一找不到就會再買一個給他,讓孩子覺得任何難事,父母都可以幫他辦到。 2.馬上到的父母:孩子要他陪,馬上到,要什麼東西,馬上滿足他。 3.無微不至的父母:大人對孩子照顧太周到,什麼事都替孩子設想得好好的。例如:幼兒園要校外教學,大人一定事先幫孩子把要帶的東西都準備的好好的,孩子都不用想,也不用動手。 4.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因而不敢獨自做事而想依賴親近的人, 5.好逸惡勞的心理:好逸惡勞是人的通性,如果有人代勞,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這樣的心理讓孩子心存依賴。 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使然 因此,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孩子一叫服務就到的“馬上到”父母, 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得好好的“無微不至”型父母,容易造成凡事依賴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想依賴別人,再加上人都有好逸惡勞的通性,父母處理不當,往往會使親自之間原本的相互依賴變成依賴性。 如何預防?又如何協助孩子改善呢?以下的親子生活現場實例。提供您可行的建議: 學校要校外教學,孩子被包是他自己整理?還是你幫他弄得好好的呢?這是孩子學習獨立做事的好機會,你是不是掌握關鍵時機來教育孩子呢?又該怎樣讓孩子脫離依賴心? 孩子從依賴別人到獨立,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學齡前讓孩子覺得父母、家人可以信賴,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可是,“依賴”有其正面和負面的作用。如果孩子對大人的信賴,演變成利用大人來做他該做的事,或者是用來避開接受失敗挫折的挑戰,那麼這種依賴就是負面的,不健康的。 掌握發展 改善依賴心 那麼,父母要怎樣避免養成孩子不健康的依賴心理和習慣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什麼年齡的孩子能夠做到什麼樣的事,父母要有粗略的了解,才能夠知道哪些事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哪些事必須由大人輔導,哪些事需要由大人幫忙? 以下是孩子各年齡可以自己做的事,同時也是孩子學習獨立的必要過程和注意事項,提供給家長參考: 1.一歲的孩子自己能做什麼? 自己玩、聽音樂、聽故事、自己握著奶瓶,或是安全杯子喝水、果汁,或自己拿湯匙吃稀飯……當然,當孩子在做這些事時必須有大人在場,而且是在安全的地方,用的是安全用具。而大人在場是維護安全並非替他做。 2.兩、三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可以自己吃飯、收拾玩具、穿鞋、上廁所、走路、上下樓梯……大人應協助的是:扮演示範、維護安全的角色,而不是“代勞”。例如,孩子可以自己走了,還抱著走,就剝奪了他鍛鍊平衡感和學習獨立的機會。 3.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學習幫忙做家事、自己找衣服鞋襪來穿、自己洗澡、穿脫衣服、扣釦子、泡牛奶、做點心、自己睡一個房間。當然,大人要在旁邊適當的示範和知道,但不是指使他或是替他做得好好的。 4.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做什麼? 除了生活自理之外,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學習到親戚朋友家做客、自己上學、自己收拾學習用品、整理書包、自己做功課、自己解決同伴間的衝突……。當然,父母也要跟老師密切合作,通過鼓勵,讓孩子願意獨立做事。這都是協助孩子去除依賴、學習獨立的可行方法。當然,在這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逐步改善,而不是一夕之間全部放手。家長要拿捏恰當,才能培養出主動而獨立的孩子。 要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把生活中的事情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做,父母應扮演的是鼓勵、示範和維護安全的角色,而不是凡事替他做得好好的。孩子也能夠從“自己做”之中,去除依賴心重的問題。 轉貼: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2007-01-15 Page:1/1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我不要,我就是要這個嘛!」   「你乖嘛!我們家有很多了呀...」   「我不管,我不管...」   「跟你說不行 就是不行,你非要惹我生氣是不是?…」   這樣的情境,是否也曾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平時還算聽話的孩子,有時候一發飆起來,其不可理喻的程度,就像有個小魔鬼住在他身體裡一樣,不管好言勸說、厲色威嚇,都無法阻止他。相信像這樣折騰到最後,還能夠保持理智冷靜、讓彼此全身而退的爸媽大概沒有幾個吧! 你的 EQ 有多高?   處理孩子發飆,有個必須同時顧及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在被激怒時,所做出的行為反應,可能已經超出合理的程度,可是在那個情境下,我們並沒有自覺。比方說,在公共場合中,原本孩子只是鬧個小脾氣,爸媽勸阻不成,脾氣不由得爆發出來,孩子看爸媽生氣,愈覺得委屈、哭得愈大聲,爸媽愈覺尷尬,就愈可能用更強烈的方法來嘗試儘速壓制場面。可是,事過境遷,你是不是也會想,自己的反應是不是激烈了一點?孩子真的有那麼頑劣嗎?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脾氣   我們總是認為,發脾氣就是不好的,但其實生活中有多少狀況,是會讓我們不滿、想要發脾氣的?只是我們會自制,會想到用其他方式轉移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單純的孩子不會如此。孩子因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並不像大人那麼分化、複雜,像是沮喪、悲傷、焦慮、挫折、委屈、不滿...,孩子無法用明確的言語去描述、用有效的方法去解決,而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發脾氣。如果爸媽能夠在事件當時多一些理解和容忍,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情緒也攪和進去,就較能夠將情況處理得圓滿一點。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大人會有情緒,孩子也是一樣。有時候在我們看來,孩子脾氣發得沒有道理、或是明明很清楚的事實卻是講都講不聽,真的令人氣得不得了;不過,是不是可能我們在憤怒之下,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或孩子的思考邏輯呢?當然,面對這樣的情況,要能做到冷靜不生氣,還真是不容易,但是,至少試著不要把孩子發脾氣當作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或許,多經過一次衝突,爸媽和孩子彼此也會逐漸去調整自己反應的方式。這並不是說,爸媽就要讓孩子予取予求,該有的堅持仍要適度的讓孩子明白,只是,也要嘗試去接受孩子的感覺,並試著幫助孩子將這些負面情緒以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處理孩子鬧情緒,目的應在保護,而不在懲罰,而且最重要的,不只是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是不恰當的,還要教孩子怎樣表達才是能被別人接受的。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孩子在學習,爸媽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學習調適、學習解決問題。孩子發脾氣,發生當時或許不好受,但事後,彼此是不是又成熟了一些呢? --------------------------------------------------------------------------------

轉貼: 做孩子的好老師 2006-12-14 Page:1/1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35

轉貼: 做孩子的好老師 2006-12-14 Page:1/1 做孩子的好老師 六歲以前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幼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爸媽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孩子不懂是非對錯,需要爸媽來教導,孩子的舉止失當,也需要爸媽來矯正。以下幾項原則及方法,希望能幫爸媽做孩子稱職的行為老師。 ☆ 夫妻間必須有充分的溝通,管教孩子的方式或可稍有不同或各有所司,但在基本原則上要達成共識;爸爸媽媽說的不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可能,聰明的孩子會知道哪一種做法對自己有利,而拿爸媽其中一方當另一方的擋箭牌。 ☆ 充實兒童發展方面的知識,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望。例如,在孩子能夠輕易自己繫鞋帶時,就得要求孩子自己繫鞋帶,不可總是依賴爸媽。當然,除了要讓孩子清楚了解爸媽的態度外,爸媽自己也要有預期,得耐心度過孩子自己在嘗試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 ☆ 要求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理由,而且自己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例如,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是為了自己及他人的安全,並且讓孩子看到爸媽也隨時都在執行這樣的行為規範。 ☆ 單純的孩子只會由表面現象判斷是非,所以爸媽要特別留心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若自己不得已有不甚恰當的行為,必須向孩子解釋原因,例如「我們剛剛闖紅燈,是因為我沒有注意燈號已經變成黃燈了,以後你要提醒我看清楚哦!」 ☆ 分配孩子固定做某幾件簡單的家事,或者只是收拾自己的玩具、衣物也行,這對爸媽或許實質幫助不大,但主要是讓孩子產生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自覺,並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 讓孩子有機會試試各類的工作,男生也可以收拾、打掃,女生可以學做簡單的家庭用品修復,一方面讓孩子作各種不同的嘗試,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對性別角色產生不適當的偏見。 ☆ 清楚讓孩子明白舉止不當或沒把該做的事完成會有什麼結果,例如,把玩具丟了一地,應該自己收拾,自己不收爸媽也不會幫忙收;等他後來找不到想找的東西,自然會知道物歸原位的重要。 ☆ 不管孩子做得好或不好,爸媽都要明確回應。當孩子有好表現時,除了物質上的嘉獎外,口頭、情感上的正面回應更為重要,例如摸摸孩子的頭,告訴他「你做得很好喔!爸媽很高興!」。若孩子表現不好,則要去了解原因,然後就事論事,別不分青紅皂白破口大罵,或是常拿他和其他表現好的孩子做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因常被責罵而喪失信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爸媽可以對孩子提及自己童年時相同的經驗,分享爸媽當年面對這個問題時心裡的感受,以及克服困難的過程等,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了解與支持,並願意努力去改進。 --------------------------------------------------------------------------------

轉貼: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6-10-23 Page:1/1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32

轉貼: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6-10-23 Page:1/1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

從生活小事教你家寶寶更聰明-轉貼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9

從生活小事教你家寶寶更聰明 --社會化的成長 生活中的小事情,或許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事實上,寶寶已在這些互動中,不停的成長及學習。 場景一:一來一往的鬼臉遊戲 小小媽媽溫柔地看著自己3個月大的寶寶,一邊微笑地對她說:「寶寶,今天開不開心啊?」小小也專注地看著媽媽微笑。接著,媽媽對小小做了個有趣的鬼臉,惹得小小咯咯直笑,也把媽媽逗笑了。母女倆互做鬼臉,玩得很開心。 ◎重點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遊戲,小小從中可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因為媽媽跟小小玩,所以小小很開心;媽媽對小小笑的時候,小小也想對媽媽笑;小小知道媽媽一定覺得她做的鬼臉很有趣,所以才對她笑,和她一直玩;就是因為小小也對媽媽報以微笑和鬼臉,才讓這個有趣的遊戲能玩下去。 ◎對寶寶的影響 *良好的互動能讓寶寶知道身邊的人不僅會照顧她,還非常喜歡和她在一起,明白她的需要。 *讓寶寶知道透過人和人之間的「一來一往」不僅能讓別人開心,自己也會覺得很舒服。 *讓寶寶瞭解自己的行為舉動能影響別人的心情,對別人接下來的行為產生作用。 *寶寶最終會明白要想獲得快樂,不僅需要自己的回應,也需要自己的付出。 ◎Smart Point 身邊的人積極關注和認可寶寶的心情,能讓寶寶學會照顧別人的情緒,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明白一來一往的意義後,能讓寶寶更容易結交其他小朋友,學會分享,掌握與人互動的竅門。 場景二:我的新能力 5個月大的小貝正趴在地上玩耍,他想拿在他面前的小熊,可是他搆不到,媽媽想把小熊撿起來拿給小貝,但小貝並沒有表現出需要幫助的樣子,所以媽媽決定等等看。媽媽想:看來,寶寶一定是想自己拿。果然,小貝又一次很努力地伸長了小手,這次差一點就要拉到了。這時,媽媽決定幫小貝一個忙,她用手輕輕推了一下小熊。小貝終於成功抓到了玩具,他高興極了! ◎重點 媽媽是可以把玩具撿起來直接交給小貝,但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停下來觀察寶寶,試圖去瞭解寶寶真正的意圖。於是,寶寶就有機會自己去發展抓取物品的新技能。隨後媽媽並不是坐視寶寶的失敗袖手旁觀,而是貼心的幫助讓寶寶的新技能成功的運用。 ◎對寶寶的影響 *待在寶寶身邊,給予必要的支援非常重要。 *這樣做不僅能讓寶寶瞭解到自己的能力到底到達什麼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讓寶寶知道媽媽或者爸爸隨時都會給予自己幫助,會和自己一起分享成功、面對失敗。 ◎Smart Point 寶寶需要訓練的機會,爸媽完全的代勞不能促進寶寶學習新本領、讓寶寶成長;同樣,完全的挫敗對寶寶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這會打擊寶寶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場景三:我愛洗澡 媽媽把剛洗完澡的瑤瑤從浴盆裡面抱出來,用一條又柔又暖的毯子把她包起來,一邊對瑤瑤說:「寶寶,你真香、真可愛。」瑤瑤依偎在媽媽懷裡,心情愉悅地咿咿呀呀,洗澡實在讓瑤瑤太開心了,這一刻,媽媽只為她服務,只關心她一個人;瑤瑤不僅能玩水、玩玩具,媽媽還會把她洗得乾乾淨淨的。 ◎重點 肌膚的接觸會讓寶寶增進觸覺的發展,加上媽媽專心的關注她,會讓寶寶打從心裡享受著這種愉悅的感覺。而寶寶的微笑也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它能促使媽媽願意為她服務,雙方都從中產生愉快。 ◎對寶寶的影響 *當寶寶開心的時候,會讓我們想要去疼愛她,讓我們覺得養育一個小寶寶是很值得的事。 *撫摸寶寶、擁抱寶寶、幫寶寶洗澡、按摩寶寶等等這些平常的事,其實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行為,它們還是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良性刺激。 *爸媽對寶寶讚美、鼓勵的話語和充滿愛的肢體語言無不是在向寶寶傳達——寶寶,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是最重要的。 ◎Smart Point 讓寶寶知道自己被重視、被人疼愛非常重要,因為這些能讓他學會怎樣去愛別人。被愛與愛人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場景四:我要自己吃飯 媽媽正在餵8個月大的平平吃米粉,而平平卻從媽媽的手中搶了湯匙。媽媽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從平平手裡重新拿回湯匙,而是停下來,看平平到底會怎麼做。原來,平平想自己動手吃東西,雖然他的動作很慢也不太協調,吃得滿臉都是,但看得出來,他很努力地在把食物往嘴裡送。雖然平平自己吃得高興,但真正吃進去的東西沒有多少,於是媽媽又拿了另一把湯匙在旁邊餵他。 ◎重點 平平「搶」湯匙的行為表達的是「我要自己用湯匙吃飯」,平平媽媽接收到了寶寶的資訊,提供了寶寶自己吃的機會,即滿足了寶寶心理的需求,也就是自己的事情不想假手他人,這是渴望獨立的表現。雖然吃完這頓飯,需要花比平時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耐心,媽媽還要去收拾寶寶亂吃一通後的殘局,然而這些都是值得的。 ◎對寶寶的影響 *平平媽媽的舉動看起來很簡單,能做到卻很不容易。這一切源自對寶寶的觀察。你能真正讀懂寶寶的信號嗎?爸媽不妨從日常的瑣事中停下腳步,去仔細觀察寶寶,花時間去看寶寶在做什麼,去思考寶寶行為背後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對寶寶的需求做出正確的應對。 ◎Smart Point 仔細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能讓我們更加有目標的進行教養,養育寶寶並不只是給寶寶吃飽穿暖,促進寶寶身心靈和智慧方面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當寶寶覺得自己被理解,被爸媽正確回應時,自信心也因此建立。 ▲TOP 0∼1歲寶寶社會化發展表 嬰兒時期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模式的形成,對寶寶未來個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當寶寶發出的信號能被爸媽回應時,寶寶對成人和世界的信賴感和安全感由此產生,生理、心理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0∼4個月的寶寶 *最初是透過哭泣和微笑來發出信號、傳達資訊。 *能夠弄出響聲或以某些行為舉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逐步發展社交性笑容;能注視距離20∼30公分處的人臉。 *以哭聲表達不舒服和疲倦;在快樂或興奮的時候會笑或者發出咕咕和咯咯的聲音。 *能夠用手玩玩具、抓物;看到會動的物體,手臂會活動。 *能夠透過對他說話或者抱他等方式對寶寶進行安慰。 *當大人對寶寶說話時,他會微笑或者大笑。 *對照顧者的面孔、微笑和聲音,能給以回應。 5∼8個月的寶寶 *能夠自己積極尋求和大人互動的機會。 *對同年齡寶寶表示出興趣。 *樂意探索環境、接觸人和新東西。 *會被大人有趣的表情逗樂、大笑。 *玩具被拿走時,會表現出生氣。 *對適齡的遊戲非常有興趣。 *嘗試模仿大人發出的聲音。 *能清楚地表達開心或者不開心。 *當照顧自己的親人離開時,會哭泣。 *更喜歡和熟人在一起,會開始害怕陌生人。 8∼12個月的寶寶 *透過一些「淘氣」的事情去測試大人的反應。 *會對鏡子裡的自己微笑,甚至會去拍拍「他」、親親「他」。 *拒絕待在限制活動的嬰兒床裡。 *見到陌生人時,會把頭藏在爸媽的懷裡,經爸媽的介紹、玩耍熱身後能慢慢接受。 *能用更多的臉部表情來表達情緒。 *喜歡玩互動遊戲,如躲貓貓遊戲。 *喜歡大人表揚自己;喜歡尋求表揚。 *爸媽對寶寶說「不」時,能明白大概的意思。 *能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 *能幫些小忙,例如,爸媽為他穿衣服時能伸手臂、伸腳。 *大人說某個東西、物品或人時,會想去找對應的東西或人。 *會用更多的聲音、姿勢、表情、動作去吸引別人的注意。 *此階段的寶寶正在開始學習自我管理,爸媽要按照寶寶的生理時鐘照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