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恬❤ 緯♂Ma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薰衣草森林&內灣一日遊

2006年10月14日
公開
6

因為臨時14號改成要上班所以聚會取消 但我們因為9號還是有上班(姿妤有上課) 所以今天還是有放假ㄅㄅ就提議去平常假日根本不敢去的地方玩 剛好昨晚新聞在介紹內灣想了想我已經10幾年沒去了吧 而老公也不記得是否有去玩過聽說內灣這幾天年規劃的不錯 但聽說假日塞車塞的厲害也不敢想要去 趁著這次大家假日要上班人潮應該會減少很多就往那兒去玩吧 查了一些資訊薰衣草森林很值得一遊ㄅㄅ就計畫早上8點出發 禮拜5晚上吸完奶已經12:30想要睡時可愛的ㄉㄉ竟然醒來了 ㄇㄇ我是早上6點就要起床吸奶準備出門的東西真是給它晴天霹靂ㄝ 幸好已經睡的ㄅㄅ有醒來顧ㄉㄉ也一下又睡了 不然常常是要在2個小時左右才會再睡ㄝ 不過我們是在早上約8:40出發的因為喜歡悠哉出門 今天車況還不錯喔也沒塞到車ㄅㄅ還挺得意的都被他料中了 約10點半左右吧我們先到薰衣草森林到的人其實還挺多的 只是不像平常假日那麼多的人花花草草拍起來真的挺美的 趕快先去吃午餐那邊的服務人員都蠻親切的 以生意及名氣來說服務算很好了都會笑瞇瞇ㄉ 有一位小姐一直逗ㄉㄉ說ㄉㄉ很可愛啦 這裡都是要單點 我點了雞排餐不會很好吃本來想點一個羊肉餐怕太少 後來ㄅㄅ點了我後來就後悔啦應該點羊肉的比較好吃 飲料點薰衣草水果茶還不錯喝ㄅㄅ點冰咖啡還好的樣子 吃完就趕快去外面拍拍照約1點多吧 我覺得薰衣草森林真的不錯因為是2個女生規劃的覺得很貼心 整個環境都很優美還有賣手工皂(但沒買我覺得貴 ) 還買了一支薰衣草甜筒蠻好吃的姿妤一直吃不停 但我都叫她含著(因為過敏是不能吃冰的) 不過她還是趁著我們幫ㄉㄉ照相時偷吃好幾口 吃完拍完就往內灣出發了但只能說挺失望的 沒什麼特別的老街可說完全沒規劃比夜市還小短短一條一下子就走完了 後來約4點半去桃園芽莊吃完晚飯就打道回府了 薰衣草森林&內灣看這邊 點閱次數: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2006年10月11日
公開
9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作者﹕睿璿 -------------------------------------------------------------------------------- 許多家長都知道教育應從零歲就開始。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大約是一年時間是零歲期,這時嬰兒腦部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飛快增長,是提昇幼兒智能的最佳時機。 8個月-12個月大左右屬於寶寶的學步期,當他能腹部離地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到自行跨步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時,就邁入了另一個智慧階段。寶寶每天忙著探索豐富的世界,他的好奇心超乎你的想像,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聲音都吸引著他,所以不要把他關在嬰兒床或特定小範圍內,這會阻礙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將家中危險物品收妥,並告知寶寶「禁區」禁止進入;危險物品不准碰觸,給他一個自由、寬闊、安全無虞的空間,盡情去探索、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開朗好相處的性格。只要寶寶做到任何事,一定要給他擁抱或讚美喔,這時他最期待的喜悅! 一、爬上爬下 當寶寶學會腹部貼地匍匐爬行,漸漸地他知道要爬得快必須腹部離地、臀部抬高用四肢撐開身體向前爬。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能有效地應用四肢支撐的力量了,很快就能扶著東西站立。讓他爬上爬下可以鍛鍊足部、手腕肌肉與關節,刺激腦部發展。 方法:在床上放些大枕頭、大絨毛娃娃等大型柔軟玩具,或爸爸、媽媽躺下當障礙物讓爬寶寶從身上爬過去。當寶寶能克服困難爬過這些障礙物時,爸爸、媽媽要立刻給予讚美,讓他體會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二、刺激腳趾遊戲 讓寶寶光著腳丫訓練他腳趾用力,當拇指用力時,會增加對腦部的刺激。 方法: 1.拉起寶寶的雙手讓他站立,站穩後教他踮腳尖,這時大人仍需扶著他的手,讓他保持平衡。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幾次,如果他不願意或臉潮紅時不要勉強。如果學會踮腳尖,可牽著他的手,讓他以腳尖走路前進。別忘了親親他,告訴他:「你好棒!」 2.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媽媽膝上,拉著他雙手,他的雙腳頂住媽媽的膝蓋,稍鬆手讓他往後傾,又拉回向前倒,讓寶寶身體一前一後,刺激腳底。也可配合音樂邊唱邊玩喔! 三、拿湯匙 手指的應用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平時給寶寶拿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或拿些葡萄乾、鈕扣等小東西給寶寶抓一抓也有促進作用,但因東西很小要避免讓寶寶誤吞。訓練寶寶拿湯匙,不但能促進腦部發育,也能讓他享受用餐的樂趣。很多媽媽不讓寶寶自己拿湯匙,是不想弄得到處髒亂、怕麻煩,其實這是剝奪寶寶的學習機會。只要訓練得宜,寶寶也可以自己拿湯匙。 方法:在寶寶正是拿湯匙前,可在平時遊戲中讓他學會用大鏟子鏟東西。拿米粒或砂土讓他鏟來鏟去,久了他就知道要用鏟子的凹面才能將東西鏟起來,及如何拿穩鏟子將盛好的東西再倒入另一個碗中。重覆學會這些動作後,他的手變得有力,漸漸地他就能拿穩湯匙將食物放入口中了。 四、大大與小小 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十分旺盛,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媽媽的梳妝台、抽屜,地上的鞋子、箱子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時家長可善用身邊的事物,教寶寶認識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及各項認知的慨念。 方法:將大人的物品和寶寶的物品,如衣服、襪子、鞋子、枕頭等,大小分明的東西並排在一起,反覆對寶寶說:「這是大鞋子,這是小鞋子」。或是於實際生活當中,給予機會教育教他分辨大小。例如到戶外看到停放的車輛有大卡車、小轎車,就反覆教他:「這是大卡車,這是小汽車」,不斷重覆指出大小對照的物品,漸漸地他就學會分辨大小,及認識物品的名稱了。 五、玩娃娃 這個月的寶寶不但會察顏觀色,也會模仿平日大人的言行,尤其喜歡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模樣。這時家長要注意身教,及教他學會關懷、同情別人。有些媽媽看到男寶寶玩娃娃就認為不妥,硬是將寶寶的娃娃拿走,這並不是好方法。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是應該學會愛惜別人,懂得如何關心、照顧別人的。寶寶愛護娃娃正如你愛他一樣,讓他的愛心滋長,而不是被澆冷水。但是也要注意教導孩子性別的差異,如發現孩子異性傾向行為要及時教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性別意識上的錯亂。 方法:給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帕或手巾,及一個布娃娃,有些寶寶就會玩起拌家家酒的遊戲。他會哄他、抱他、幫他蓋被子等,模仿媽媽照顧關懷寶寶的模樣。娃娃陪寶寶玩耍、陪寶寶睡覺,有時寶寶會跟娃娃說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學會關懷娃娃就會關懷其他的人,善待娃娃也是寶寶學習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如果孩子會咬人,打人,捏人

2006年09月21日
公開
11

如果孩子會咬人,打人,捏人 作者:佩妮.帕爾嫚 小孩子的侵略性可以從他們咬人、踢人、打人、捏人,亂扔東西的行為中表現出來。但是不要太擔心,對學步兒來說,這些並不是異常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絕不能被包容或通融,必須要立刻嚴加禁止。 怎麼處理侵略性的行為? 如果你的女兒咬人,打人或者捏人,你要立刻用一種嚴厲的語調和嚴肅的表情看著她,告訴她「不可以,你不能咬人」。先要她向受欺負的孩子道歉,再察看那個孩子要不要緊。 然後你要帶她到一個安靜角落和你一起坐著或站個幾分鐘,冷卻下來。在這段冷靜下來的時間裡,不要和孩子說話(大約兩分鐘),免得她以為她得到了你一對一的全部注意力。過了這段冷靜的時間,你向他說明,生氣是一件正常的事,媽媽也會生氣。但是當你生氣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把雙手放在屁股上,然後說:「我很生氣。」叫她在你面前練習一次,再讓她回去和朋友玩。而要他們把雙手放在屁股上只是讓他們的手有一個地方放,免得隨便動手打人。 假如他亂扔東西,馬上告訴她「不可以」,帶著她把東西撿起來,如果因為她丟東西而打翻了物品,要她幫忙清理乾淨,然後按上面所建議的方式處理。 為什麼他們會有侵略性? 1. 怒氣和挫折感:學步兒和大人一樣都會有生氣的時候。不過因為溝通的技能還不夠成熟,可告訴他們表達感受,比如有小朋友搶走玩具,就應該對那個小朋友說「不可以」,然後過來告訴你或是當時照顧他們的人。 2. 希望引起注意:即使在這麼小的年紀,有些小孩已經了解而且喜歡他們咬人或打人以後所得到的注意。我們要記得多多鼓勵和讚美孩子良好的社交行為,像是會說「請」或者「謝謝」,要讓他們得到很多正面的注意力。 3. 覺得受到威脅:假如孩子覺得來自環境的壓力太大,或是身邊有太多孩子他們無法應付,就可能會用咬人或打人來做為一種自我防衛的策略。 4. 不安全感:父母離婚、親人死亡、甚至是父母回到職場都可能引起這些行為。在這些情況下,要再三地向孩子保證你愛他們,會照顧他們。 5. 精力過盛:學步期的幼兒有充沛的精力。這些能量可能會在他們的體內儲存高漲,直到最後「爆發」為止,每天最好讓他們有機會到外面好好地跑一跑。 6. 害怕:如果孩子感到害怕,他們就可能會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和你的孩子談一談,並且保證你會保護他們。 7. 模仿:有些家庭仍然認為打小孩是一種處罰的方式,孩子很自然地也認為他們可以打人。 (本文摘自新手父母出版《好家教,決定未來領袖!》一書)

打小孩的原則

2006年09月21日
公開
28

打小孩的原則 By Wei Tu 爸爸媽媽常常會遇到該不該打小孩的問題? 打了小孩後,會不會影響到小孩的心理發展? 用打的方式處罰小孩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以前在美國唸書時,即在課堂上與教授及其他人討論過此問題,當時,教授即提出幾個給爸爸媽媽參考,非不得已要打孩子的幾個注意事項,我個人在經過整理後,綜合起來,整理出以下三大原則, 用打的方式(Spanking)來處罰小孩的三大原則--- Note:這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打小孩,但是,如真的不得已要打小孩時,請緊守此三大原則 決不在盛怒及不能控制自己情緒時打小孩 大人千萬不要在自己很激動、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打小孩,這樣的話,孩子會搞不清楚自己是因為做錯事被打、或是因為大人心情不好而被打。 再者,最重要的是,大人如果在自己盛怒及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打小孩,往往因為自己本身情緒太激動,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道,打小孩時也可能往孩子的耳朵、臉頰等部位甩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即有可能會產生不能彌補的錯誤 只有在孩子犯錯時才打孩子,須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他是犯了什麼錯才被打,並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才是對的,什麼行為、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大人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煩躁來打孩子,只有在孩子做錯事時才打孩子,打孩子前,一定要清清楚楚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什麼事,之後,還要很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 在跟孩子說明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孩子了解的語言告訴他,一字一句慢慢的、清楚的說明給孩子聽,才有效果,使用太艱深、孩子不懂的言語跟孩子說明,孩子是不會了解的,也達不到任何效果的。 父母100分的愛一定抵得過打一下孩子的小手手或小屁屁 很多父母,在打了孩子後,都會很擔心會不會影響到親子間的感情?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討厭我、不喜歡我? 有些父母,還會在孩子做錯事後,打了孩子後,再跟孩子道歉---這只會混淆孩子對是非的概念,讓孩子處於被父母打及父母道歉的矛盾中,不知道該遵循哪一個好。 其實,只要父母付出的愛夠多,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絕不會因為被父母打一下小手手或小屁屁而不喜歡或討厭父母,爸爸媽媽自己必須要有自信你對孩子的愛,孩子一定感受得到。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6年09月14日
公開
4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6-08-15 Page:1/1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乖」、「真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頻繁的讚美,只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產生「不讚美就不去做」的錯誤意識。再者,無節制的讚美,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只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獎勵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本文由安安家云萱媽媽提供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2006年09月12日
公開
22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作者﹕睿璿 --------------------------------------------------------------------------------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及早注意小孩是否有"感統方面"的問題

2006年09月12日
公開
24

及早注意小孩是否有"感統方面"的問題 因為最近親人的小孩有感統方面的問題,也發現朋友的小孩也有類似的問題,這篇文章是朋友轉給我的,如果覺得自己的小孩有任何符合以下的症狀,請不吝帶小朋友做評估,有些小孩不是病、不是遲緩、不是過動、不是自閉...,只是感統方面出了點問題,需要靠父母來細心發覺,這是可以靠訓練及復健而康復的症狀,最重要是及早發現,六歲前是最好的調整時機。 淺談感覺統合   前言 以往在談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時,許多專家、學者大都只從心理或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各項能力發展,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會些什麼,不會什麼,以及他們學習的歷程(如何學習)等。 近年來,因對兒童的各項研究愈來愈多,而且是從許多不同的方向進行探討,例如文化、社會、歷史、醫學(神經心理學)等,讓我們對兒童在學習與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了解,因此在教導與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就不再僅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還能涵括其他的層面,才易發現問題的癥結,也才能針對偏差行為或學習障礙對症下葯,幫助兒童在身體成長、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語言表達、課業學習等方面都能有正常的發展,同時也解決父母親教養子女的困擾。 對嬰幼兒來說,年齡愈小,其成長與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愈大,若能對這些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早期給予適當的療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則會減少伴之而來的一些障礙與偏差。感覺統合即是介紹在兒童發展歷程中生理與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若有疑問,或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除了閱讀這些資料外,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小附幼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若有以上的問題還可由老師就近尋求學校輔導室接受輔導或推薦就醫,可使父母安心,亦可幫助孩子早做治療,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