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璿媽媽

日期

#Tag

今天真的不該出門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10

繼上次倒楣的掉皮包事件後, 又平安的過了幾個月... 倒楣的事又在今晚降臨 本來今天一天除了早上去看中醫外, 就一直都待在家裡, 直到吃晚飯時間, 正在想要去那裡吃.. 璿璿也一直說要坐爸拔車車出去, 媽麻想到之前公司合買的天香回味禮券都還沒用(當時買一送一, 媽麻買了一千元, 所以又送了一千元) 想想現在天氣也有些涼了, 吃火鍋正好, 所以就去天香回味了~ 本來有打算坐捷運, 但念頭一轉就開車來了, 景美夜市這裡本來就不好停車, 找了幾圈只好停到燦坤的停車場(一小時要 $60 耶!) 在天香回味邊吃媽麻就已經邊在跟爸拔抱怨, 覺得天香回味好貴, 沒啥好點的菜, 覺得竹北的小肥羊料多實在, 又覺得我們家那裡的大北京也比這裡好... 總覺得今天來只是為了把禮券用掉.. 到了要結帳時(厄運即將開始...) 爸拔拿禮券去付錢, 結果, 小姐竟然說: 這禮券過期了耶! 你們是XX公司的厚, 之前有個小姐來也是這樣, 不然我就讓你們2張抵1張好了..(說的好像已經給我們很大的恩惠了) 媽麻說: 可是我們幫忙買的同事說是沒有期限的啊! 小姐說: 正品的禮券是沒有期限, 但送的有喔..妳看上面有印啊.. 媽麻回: 我們同事有強調沒期限耶.. 小姐說: 下次妳們直接來店裡買, 我們一定會解釋的很清楚的. 哎..看來再爭也沒用, 真是OOXX... 算了算了, 上面確實是有印日期, 只好付了就算了. 厄運不是只有這樣喔.. 接著, 本來想趕2小時的停車時間, 爸拔說沒關係啦, 去夜市逛逛好了. 在夜市逛了逛, 還讓璿璿第一次去撈金魚(因為早上才和中醫師媽咪聊到, 她覺得撈金魚是個訓練手眼協調還不錯的遊戲, 除了水髒手要洗乾淨外..) 璿璿確實玩的很開心, 也撈的還不錯, 有撈到很多魚(不過魚是不能帶走的...可憐的小魚兒, 一直要在恐懼中過活...) 等時間差不多準備要去開車時, 爸拔卻說: 找不到停車票 >"

轉貼: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13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而感到驕傲、寬心。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當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