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44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 尼特族」( NEET ),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 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 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 trial and error),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 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 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在親友面前抬不起 頭來。 四、憤怒: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呆坐沙發哭一場。」 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 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 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 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 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 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 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 )可以解釋其中關鍵: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見圖)。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 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有三個選項: 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 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 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 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 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 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 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 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 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 Robert Epstein ),在二○○ 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 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 )建議父母:「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 他強調,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 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挫折不能無止境 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 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 ,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黃世琤表示,「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 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 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 MBA 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 …… ,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 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 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

天平(很有意思!!!-----)

2008年05月13日
公開
53

爸拔公司處長昨天與所有同仁分享一些人生哲理 提到「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真妙的回答… 今天媽麻剛好看到一篇有趣文章!!心有戚戚焉… 我們總是喜歡用放大鏡,來審視別人不盡完善之處 但對於自己的缺點,卻喜歡使用望遠鏡 彷彿它根本不在我們身邊一般 ******************************************************* 一位麵包店的老闆氣沖沖到法院 控告長年供應他鮮奶油的農場主人詐欺 法官開庭審理這個案件,針對麵包店老闆提出的控訴 指稱農場主人在供應鮮奶油時 苛扣鮮奶油的斤兩這件事 詢問農場主人是否有什麼答辯 農場主人莫名其妙地被法院傳訊 直到此時才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他不服地對法官說,每次所運用的鮮奶油,重量都事先 自行秤過 絕不會有斤兩短少的事情發生,他認為這應該是一場誤會 麵包店的老闆聽到這樣的辯詞,馬上提出有力的證據, 將農場主人前一天剛送到、猶未開封的鮮奶油,呈上堂前交給法官 法官見到這罐鮮奶油的包裝上寫著重量是一公斤,但實際秤出來 卻只有八百多公克的重量 法官當下便生氣地質問農場主人,重量明明短缺了這麼多,竟然還 敢睜眼說瞎話地狡辯 農場主人無辜地向法官表白,他在鄉下地方 農場中沒有磅秤,一向都是用傳統的天平來秤重量 而他每次運送鮮奶油給麵包店的老闆時 總會順便買一公斤重的麵包回農場,做為一家大小的餐點 為了省事,農場主人總是在天平的一端放上買回來的一公斤麵包 另一邊則是擺上相等重量的鮮奶油,準備下次給麵包店老闆送貨 法官聽完農場主人的陳述,望著滿臉漲得通紅的麵包店老闆 真不知道這個案子該怎麼樣來下判決

《教育問題》孩子,我是為了你好?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50

今天看了這篇報導… 是ㄚ..相同問題也曾和爸拔討論過… 均有共識: 會讀書不代表聰明,不會唸書也不代表愚笨 高學歷不代表有好的工作、好的未來… 爸拔認識的一位朋有擁有博士高學歷 後來自願以碩士薪資也未通過台大教評會 媽麻學校就有一位頂著博士學歷 但僅任進修部約聘人員… So..孩子的未來就由孩子自己決定吧 *************************** 【聯合報╱■竹心(南投市)】 由朋友口中得知,老同事小玲的長子連續讀了兩所大學的大一,都沒有讀完,加上重考一年,共耽誤了三年。後來他不想讀了,就跑去當兵。 她的次子原本和哥哥一樣都是高中資優班的學生,沒想到後來也和哥哥一樣,因為沉迷網路遊戲,時常曠課,由資優生差點變成退學生,最後勉強考上一所大學,但仍然沉迷於網路遊戲。 兩個孩子譜出了變調的人生,完全超出母親的規畫,讓小玲傷心失望極了,但又無可奈何。 回想孩子小的時候,小玲為了讓孩子補習、上才藝班,自己省吃儉用,國中時更是不惜花費將孩子送往外縣市讀私立學校,學校規定集體住校管理,親子之間幾乎沒有相處的時間,但小玲還非常欣慰,認為如此一來,孩子的未來一定前途無量。 後來小玲又為了讓孩子長大後,即使不工作,每月也有三萬多元可領,於是花大把金錢為他們購買儲蓄險,以至於孩子平日的基本消費必須七折八扣,為此,兒子常與她衝突。 當時我曾勸她:「妳這是雙重為害了孩子,既剝奪了他們現在生活的福利,也削弱了他們未來努力的動力。」 父母們大都認為,每天逼著孩子讀書、補習,都是為了他們好,也許應把生命的彩筆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為人生著色,父母們只要在一旁靜靜守護著就好了。

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46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正在趕著上班,這天他的公司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 會議中的表現關乎到他能否升職,所以不能遲到。 無奈他的鬧鐘卻在今晨壞掉了, 最糟糕的是還有二十分鐘會議便要開始了。 小職員唯有改乘計程車,希望能趕得及參加會議。 好不容易才給他截到了一輛計程車,匆匆忙忙上車後,他便對司機說: 「司機先生,我很趕時間,拜託你走最短的路!」 司機問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小職員好奇地問:「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嗎?」 「當然不是,現在是繁忙時間,最短的路都會交通擠塞。 你要是趕時間的話便得繞道走, 雖然多走一點路,卻是最快的方法。」 聽見了司機的話,小職員最後還是選擇走了最快的路。 途中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條街道交通擠塞得水泄不通, 司機解釋說那條正是最短的路。 司機所言沒差,多走一點路果然暢通無阻,雖然路程較遠,卻很快便到達目的地。 小職員最終也趕得上會議,還升了職當部門主任 後記:人總喜歡走捷徑、希望不勞而獲,還以為走捷徑可以用最小的體力最快到達目的地。 所以現今滿眼 所見到的是:馬場、六合彩永遠不乏投注的人龍,澳門葡京從來不缺出手闊綽的賭徒, 補習社亦向來不愁沒有學生光顧。 然而,捷徑雖然是最短的路,卻未必是最快的。 你有看過多少賭徒從不工作卻因為賭博而成為富翁? 你又有見過有多少學生從不上學卻因為上補習班而考得十分優異的成績? 相反,因為走捷徑而賠上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的, 我倒見過不少。年中就有不少人因為嗜賭而欠下高利貸, 最後不但家破人亡,還賠上寶貴的性命。 所以說,捷徑並不好走,不但荊棘滿途,而且充滿危險, 也沒人可以保證你走的路一定可到達終點。 走長一點的路雖然會累一點,吃多一點苦, 卻是唯一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腳踏實地的去走每一步人生路才是明智之舉。 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機會也是有限的。有許多人, 就因為一生都在走捷徑,結果每每走進死路裡, 把大好的時間和青春都浪費掉了。今天, 有不少道路仍在塞車,卻還有車輛駛進去, 情況不但沒有改善,而且不斷惡化,真是一個可悲的世界啊 你準備好要走最快的路,還是最短的路?還是對的路?

好文分享《921的收穫》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47

【聯合報╱子雲(台中市)】 乾女兒生日時,我帶她去買禮物。她到店裡,只挑了一隻小巧的絨毛娃娃。 我拿一些較大的娃娃給她,她說:「不行,媽媽說只能買三百塊以內的東西。」 我問:「那妳真的比較喜歡這隻娃娃嗎?」 「是啊!小娃娃比較好洗,也可以經常抱,大娃娃很占位子,又抱不起來,所以我要這隻小的就可以了。」 我問她爸媽怎麼教的,教出這麼乖巧的孩子。她爸爸笑著說:「是貧窮的環境教會他們的。」 他說孩子還小的時候,家中的經濟相當不錯,小孩子吃的用的都是高檔貨,以至於有人送一些平價的禮物給他們時,他們還會擺臉色,嫌東西不好。那時,他看到孩子這個樣子,意識到如果不再想辦法教導,他們將來長大,恐怕很勢利,也會很奢侈。 就在這時,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他們的屋子經鑑定為半倒。雖然領了政府十萬元補助,但房子暫時無法居住,還得付更多費用來重建,而且租房子也是一筆頗大的開銷。他們家從原本的寬裕,霎時變為貧窮。 這時,父母什麼話都不必說,兩個小孩心裡明白,他們的好日子過去了。無論是對面鄰居送來的水果,或是奶奶從菜園拔來的青菜,他們都感謝萬分。 全家人一起省吃儉用,總算度過難關。原先半倒的房子,早已重建完成,現出租給人。而他們又在租處附近,貸款買了一棟法拍的透天別墅。雖然經濟狀況稍微好轉,但小孩早已養成節儉習慣,不會亂買東西,對別人的餽贈,也都心存感恩。

太早得到他要的 反而不是福

2007年07月16日
公開
55

•理財周刊 2007/07/13 倘若,我們從小即隨時滿足孩子在該年齡階段以外應有的物質生活,讓他比同年齡層孩子提早取得所應得的東西,那麼孩子將無法體驗到「節約」、「儲蓄」等理財教育的真諦。 【文�蔡聖裕】 名作家侯文詠先生曾經寫過一篇他朋友所說的故事,內容大意為:他這個朋友年輕時野心勃勃,衝勁十足,才26歲就升到了協理。在當時算是破天荒的事情,可是從26歲幹協理直到31歲都沒有升遷。好不容易32歲那年,有個機會升遷副總,公司高層卻因為倫理以及年輕氣盛種種理由,升遷了另一個能力無法讓她信服的人。 這位朋友當時很不服氣,隔天就遞出辭呈。不過辭呈很快退回來了。總經理把她叫到辦公室去,對她說:「你暫時休假2個禮拜吧。有什麼事等你休完假回來再說。」於是當天她立刻請旅行社安排食宿從布拉格開始,一路沿著維也納、沙爾斯堡、慕尼黑往西的自助旅行。 隔天她立刻就飛到了布拉格。才安頓好後出門逛街,就碰到一隻比她還要高的玩具熊,可愛得不得了。她站在那裡,簡直看得著迷了。開口問老闆,才知道玩具熊是飛鏢遊戲連中三元紅心的首獎,只送不賣的。 她嘆了一口氣,心想那有可能連中三元?轉頭要走,才走了兩步,又不甘心地回頭。她告訴自己,至少試看看嘛?於是先買4支飛鏢試試,結果連靶子都沒有射到。後來又買了4支飛鏢,用力一射,竟然3支正中紅心,沒中紅心的那支也相當接近。就這樣,她贏得了那隻大熊。 接下來,折磨的旅程開始,她抱著一隻超大的玩具熊走在布拉格古城裡,每個人都看著她。本來還滿享受這樣的目光。可是不久就感覺到麻煩了。她抱著玩具熊走到郵局去,試圖打包郵寄回台灣。和捷克的郵政人員當場比手畫腳,又丈量了半天,直到看見他們開出來的包裹郵寄費用。差點令她昏倒的價格。 於是她又抱著玩具熊從郵局走了出來。同樣郵費夠她在台灣買10隻玩具熊了。所以她又只好頂著歐洲毒辣的陽光,從布拉格、維也納、沙爾斯堡、玩到慕尼黑,一路都抱著玩具熊。玩具熊又胖又長,根本無法折疊,也無法裝箱,更無法用行李拖運,因此,不管是搭乘任何交通工具,都得大費周章。甚至被要求為它買票。就這樣被搞得精疲力竭,這趟歐洲之旅,算是被玩具熊整慘了! 奇怪的是,反而因為那樣的折磨,讓她豁然開朗。回台灣銷假第一天上班,總經理就把她叫到辦公室去了。問她說:「都在歐洲看到了什麼?有什麼心得嗎?」她就把玩具熊的故事說了一遍,並說:「在這次的旅行,我想通了一件事,就是有些東西固然夢寐以求,不過得到太早,恐怕也不見得好。」總經理聽了哈哈大笑的說:「所以妳決定繼續工作了?」她點點頭,直到最後,她當上該公司總經理。 以上的故事是否讓你同情那個旅程一開始就贏到大熊的朋友,並衝擊老覺事事不順,怨天尤人的心靈?原來老天爺經常不讓我們順利得到希求的東西,是種呵護的對待,因為過早順利成功,就獲得想要的一切,反而可能是另段悲慘人生的開始。 對環境富裕的父母而言,在孩子出生後起,就已經提供小孩應有盡有的物質生活,使他比別人還早獲得想有的一切, 這跟故事中的主角旅程未開始就射中大熊,爾後「絆」她走完旅程有異曲同工的涵義,對孩子未來人生是福是禍,恐怕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未來的理財教育將可能有負面的影響。 理財的出發點一定是物質生活恐有不足,所以才需要在本身工作外,額外從事開源節流的活動,倘若錢財取之不盡,有誰會花心思在理財行為上?這樣的理念對大人如此,同樣對小孩也適用,倘若,我們從小即隨時滿足孩子在該年齡階段以外應有的物質生活,讓他比同年齡層孩子提早取得所應得的東西,那麼孩子將無法體驗到「節約」、「儲蓄」等理財教育的真諦。

脾氣壞寶寶 培養好EQ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56

【文�簡潔(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每個人都有情緒,寶寶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只是有些寶寶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爸媽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將滿載的情緒,找到合宜的出口。 情緒在1.5歲發展完備 從3個月大開始,寶寶就有情緒,其中以開心和憤怒最常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頻率和持續度日益增加。1歲半左右,寶寶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各種情緒便發展完備,加上心智和動作發展愈發成熟,情緒表現也就更加強烈。 直到4、5歲左右,自制力增加,處理情緒的策略也比較多元化,常發脾氣的毛躁小子才會漸漸變成小紳士或小淑女。 孩子一生氣就尖叫推打,可能是情緒處理策略尚未發展完備。 1歲半寶寶自我意識強 寶寶生氣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生理不滿足,爸媽應該會發現,當寶寶飢餓或者愛睏之際,總是特別難伺候。二是身體活動受到約束,被不熟的人抱,或者被限制在安全座椅裡太久等。第三點則是正在玩的東西被拿走或搶走,這時寶寶的反應或許會相當激烈,甚至當場倒地耍賴大哭大鬧。 當爸媽瞭解原因,適當處理,就能平撫寶寶的怒氣,但最後一點通常會讓爸媽和寶寶槓上,尤其身處公共場合,或趕時間之際,而寶寶又意見一大堆。 寶寶1歲半以後自我意識愈來愈強烈,建議爸媽最好多預留一些時間和寶寶溝通;譬如基於安全因素想拿走不小心被他A到手中的指甲剪時,最好先拿個玩具問他肯不肯換。 會說話的寶寶少生氣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所以,及早讓寶寶理解、使用語言,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相當有幫助。 雖然寶寶10∼12個月才冒出生平第一個字,但從他們8個月大起,理解的字彙便愈來愈多,18∼30個月更是所謂的「命名爆炸」時期,爸媽會驚奇地發現寶寶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遽增,當詞彙累積到達100∼150字左右,寶寶便能自行造句。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要讓孩子知道與其他人輪流分享玩遊戲,很想玩時不可先推打別人生氣大叫喔!(攝影�楊惠民) 提升寶寶EQ 5 tips • 心平氣和立即制止 不到1歲半的孩子,懂得用尖叫、推開動作自我防禦,其實算是機靈,但為免日後養成習慣,不論寶寶年紀是大是小,爸媽都需要上前制止,甚至暫時將寶貝抱離戰場。記得要心平氣和,為寶寶做一次高EQ的示範呦! • 接受寶寶的負向情緒 既然喜怒哀樂是天生的,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壞脾氣」之前,應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譬如給他一個厚實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或「你害怕別人來搶,所以才推開他,是嗎?」但如果寶寶已經習慣用壞脾氣引起爸媽注意或吵糖吃,就要刻意忽略,讓寶寶體認這個方法沒用,才會激勵他思考新的解決之道。 • 解釋對方動機或感受 待寶寶情緒平穩些,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你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把拔馬麻不知道你要什麼,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 鼓勵用言語表達需要 小寶寶的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譬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約莫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所以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 預留準備時間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以下類似經驗:催了老半天要寶寶洗屁屁換尿布,他卻裝作沒聽見,甚至還在玩他的小火車?眼看著時間快要來不及,叫寶寶來門口穿鞋,他卻還磨蹭老半天?催久了、時間急迫了,忍不住一把抓過寶寶或拿走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起他時還不小心吃了幾拳…,這時候就算是聖人也應該早已怒髮衝冠! 那誰來當和事佬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與其上演親子衝突,不如早一點行動,把這些磨蹭都算在準備時間裡,就會有閒情逸致和好心情跟寶寶好好溝通囉!